靈感範文站

國中物理內能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內能教案(精品多篇)

國中物理內能教案 篇一

教學 目標

1、知道摩擦起電的現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電荷量的概念及其單位.

4、培養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基礎上,分析、概括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教學 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 教學 內容有: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驗電器、電荷量及其單位、中和現象.其中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電荷量及其單位是 教學 重點,而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時又是 教學 難點.摩擦起電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是進一步深入學習電學、理解許多電現象的基礎,電荷量的概念是後面理解電流概念的關鍵,因此本節課作爲國中電學起始課,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議

本節課中的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學生在 國小 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國中階段應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實驗分析,使學生了解“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的邏輯思維過程,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所以必須把這些比較簡單的知識講得豐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本圖4-3所示的演示實驗,使學生知道驗電器帶電的多少與驗電器箔片張開的角度大小相對應,從而引出電荷量的概念.(本站★)電荷量的單位是直接告訴學生的,爲了使學生對電荷量的單位庫侖有個大概的瞭解,應舉例說明: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雲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由於學生在 國小 自然常識課中曾經學過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這節課的 教學 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一些有關摩擦起電現象,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的資料(主要是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通過課堂上學生閱讀課文、交換資料、相互交流討論,自己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 設計方案

教學 過程 應突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實驗,可採用演示實驗爲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學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採用演示和學生探索性實驗相結合並以學生實驗爲主的方法,充分發揮實驗的作用.二是多啓發、多誘導,使 教學 過程 真正成爲學生的學習過程.三是注重滲透物理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物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

1.新課的引入

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實驗現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簡易,並且用本節課的知識可以解釋,這樣可以做到 教學 上的首尾呼應,選擇兩片吹塑紙進行實驗,一片吹塑紙固定,另一片吹塑紙摩擦後靠近固定的吹塑紙,兩片吹塑紙相互靠近.實驗簡單易做,效果明顯,起到了吸引學生注意、引發學習興趣的。目的.

2.認識摩擦起電現象的實驗

例如塑料尺跟頭髮摩擦,塑料筆桿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綢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膠棒,要注意實驗操作的規範性,由於靜電實驗容易受絕緣及潮溼等因素的影響,爲此 教師 要做比較詳細的介紹並進行示範.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 教師 示範後再讓學生自己實驗,以保證實驗的效果.這樣既能使學生認識到摩擦起電現象,又可爲後面學生探索性實驗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3.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

認識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及其作用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可以參考教材做好演示實驗.對於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將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性的邊學邊實驗,並將實驗分爲兩步:

(1)通過學生實驗認識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不同.

這個實驗教材上是用細線吊起玻璃棒或橡膠棒,容易晃動,不便操作,也浪費時間,爲了方便省時,可以用廢舊墨水瓶內灌注水泥沙漿,並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鉛筆(削端朝上),將軟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試管,固定好,將試管套在鉛筆的項端,在軟木的另一端中間挖一條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膠棒,以免滾動.通過實驗發現,這種支座由於摩擦小,穩定性好,效果良好,學生也容易操作.

爲了便於記錄和分析,可以預先設計表格.對錶格中記錄的現象進行分析和比較,注重滲透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認識綢子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所帶電荷是不同的.在此過程中,已經包含了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規律.

(2) 提出自然界有沒有第三種電荷的問題,講解人類發現採用任何方式使物體所帶的電荷或者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排斥,或者跟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兩種電荷存在.

(3)通過探索性實驗研究自然界只有這樣兩種電荷.

上一點的分析是我們設計實驗的基礎.實驗時可以分別把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懸掛起來(或支在支架上),選擇各種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後分別靠近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膠棒,觀察到總是跟其中一個相吸引而跟另一個相排斥,從而人們認識到,自然界只存在兩種電荷.

4.驗電器及電荷量的概念

用不帶電的物體接觸驗電器的金屬球時,金屬箔不張開.用帶電物體接觸金屬球以及引入電量概念的實驗均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做,一是可使學生親自動手使用驗電器,二是便於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增加感性認識.正負電荷的中和由 教師 演示,接着引出電荷量的概念及單位.爲了使學生對電荷量的單位庫侖有個大概的瞭解,應舉例說明:一根摩擦過的玻璃棒或橡膠棒所帶的電荷量,大約只有10-7庫侖,一片帶電的雲上所帶的電荷量,大約有幾十庫侖.

探究活動

取一個鋁盒罐蓋(其它金屬盒蓋均可),在火焰上平穩地給它加熱,放一段蠟燭在鋁蓋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並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於鋁蓋的塑料或碟(唱片盤),把這個盤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塊毛皮或法蘭絨快速地擦盤面十幾下,然後,一手持鋁蓋把手,將鋁蓋平放在塑料盤面上,另一手指接觸鋁蓋後馬上離開,提起鋁蓋,鋁蓋就帶電了.手持氖管接觸鋁蓋,氖管就發光.如果手指靠近鋁蓋,會看到火花產生,還會有些擊痛感.如此反覆起電,可做數十次,再用毛皮擦盤面,又可做數十次,而且電量比一般摩擦起電要大.這種起電叫感應起電,這種裝置叫起電盤.

物理內能教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明白內能的初步概念及內能跟溫度的關係。

2.明白做功和熱傳遞都能夠改變物體的內能。

3.培養學生的觀察本事、思維本事和分析歸納問題的本事。

【重點與難點】

內能概念;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教具】

上頭固定有條形磁鐵的小車兩輛,試管及橡皮塞,兩個相同的燒杯,內能、機械能互變演示器(J鐸爾實驗儀),硝化棉,乙醚,高錳酸鉀晶體,紗帶,鋼鋸條,粗鐵絲,冷、熱水,小球,火柴等。

【教學方法】

教師演示講授,學生邊學邊實驗,師生共同分析討論。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複習提問:

①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資料是什麼?(學生回答)

②能是什麼?什麼是動能、勢能?大小跟什麼因素有關?(學生回答)

教師:今日,我們要學習一種新形式的能棗內能(板書:§21.3內能)

二、新課教學

1.什麼是內能?

演示①:小球在桌面上滾動。

問:小球具有什麼能?(動能)

演示②:在試管裏裝入一些熱水,用橡皮塞塞住,放在酒精燈上加熱,使水沸騰,水蒸氣膨脹做功衝開塞子。

問:水蒸氣對橡皮塞有沒有做功?水蒸氣是否具有能?

學生:做了功,具有能。

問:水蒸氣是由什麼組成的?有何特點?該具有什麼能?

學生:水蒸氣是由很多水分子組成的,這些水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着無規則的運動,所以該具有動能。

演示③:高舉起小球。

問:小球與地球相互吸引具有什麼能?(勢能)

問:分子間有什麼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④:將兩根分別固定在兩輛小車上的'條形磁鐵,分開一段適當的距離(異名磁極相對),然後鬆開手,則可看到,小車互相靠近,直至兩磁鐵吸引在一齊。

教師分析:兩輛小車上的外力轍去後,小車之間的引力就能夠做功,該實驗對我們有何啓示?

啓發學生得出結論:與上述實驗類似,假如分子間的斥力突然消失,則分子間的引力就能夠做功,勢能就表現出來,即分子間有因相互吸引而具有的勢能。

演示⑤:按住兩小車上的磁鐵,使兩同名磁極相對、挨近(約2~3mm),然後鬆開手,可見小車相互推開。

啓發學生得出結論:與兩相斥的磁鐵類似,互相排斥的分子也具有勢能,即分子間也有因相互排斥而具有的勢能。

內能的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內能改變的兩種方式:做功、熱傳遞。

2、知道內能的變化可以分別由功和熱量來量度。

3、知道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並掌握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

難點:對做功和熱傳遞等效性的理解。

三、教與學

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任何物體都具有內能,對給定的物體其內能跟溫度和體積有關,溫度和體積的變化導致物體的內能變化,那麼通過怎樣的物理過程來達到物體內能的變化是我們所討論的問題。

(-)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演示】在一個厚壁玻璃筒裏放一塊棉花,儘快壓下活塞,可看到棉花燃燒起來。

1、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加

【演示】厚壁容器的一端通過膠塞插進一隻靈敏溫度計和一根氣針;另一端有一可移動的膠塞(用卡子卡住),用打氣筒慢慢向容器內打氣,增大容器內的壓強。當容器內的壓強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讀出靈敏溫度計的示數,打開卡子,讓氣體衝開膠塞後,再讀出該溫度計的示數,實驗時可以觀察到,膠塞衝出容器後,溫度計的示數明顯變小。

2、物體對外界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少。

(二)熱傳遞可改變物體的內能

【演示】點燃酒精燈,將鐵絲的一端放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灼燒,讓一名同學手握鐵絲的另一端,一會就覺得發燙。

此實驗說明:熱量從鐵絲的一端傳遞到另一端,這一端的溫度升高了,內能增加了。

1、熱傳遞:沒有做功而使內能改變的物理過程叫做熱傳遞。

做功使物體內能發生改變的時候,內能的改變就用功數值來量度。外界對物體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增加多少;物體對外界做多少功,物體的內能就減少多少。

熱傳遞使物體的內能發生改變的時候,內能的改變是用熱量來量度的。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物體的內能就增加多少;物體放出了多少熱量,物體的內能就減少多少。

2、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和熱傳遞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做功使物體的內能改變,是其他形式的能量和內能之間的轉化(不同形式能量間的轉化)

熱傳遞使物體的內能改變,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同種形式能量的轉移)

【例1】金屬製成的氣缸中裝有柴油與空氣的混合物,有可能使氣缸中柴油達到燃點的過程是()

A.迅速向裏推活塞

B.迅速向外拉活塞

C.緩慢向裏推活塞

D.緩慢向外技活塞

【解析】物體內能的改變有兩種方式,做功和熱傳遞,而且兩者是等效的。迅速向裏推活塞,外界對氣體做功,而且沒來得及進行充分熱交換,內能增加溫度升高,如果達到燃點即點燃,故A正確。迅速向外拉活塞氣體對外做功,內能減小,溫度降低,故B錯。緩慢向裏推活塞,外界對氣體做功,但由於緩慢推,可充分進行熱交換無法確定溫度情況,故C錯。同理D錯。正確答案是A.

【例2】關於物體的內能,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相同質量的兩種物體,升高相同的溫度,內能增量一定相同

B.一定量0℃的水結成0℃的冰,內能一定減少

C.一定量氣體體積增大,但既不吸熱也不放熱,內能一定減少

D.一定量氣體吸收熱量而保持體積不變,內能一定減少

【解析】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相互作用的勢能之和。相同質量的兩種物體,分子數不同,初始溫度及分子間相互作用都不盡相同,升高相同的溫度時,內能增量不一定相同,選項A不正確。

0℃的水結成0℃的冰,既放出熱量,又增大體積對外做功,因此,其內能一定減少,選項B正確。

一定量氣體經歷絕熱膨脹過程,對外做功,氣體的內能一定減少,選項C正確。

一定量氣體吸收熱量而體積不變,氣體不對外做功,內能一定增加而不可能減少,選項D錯誤。

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爲B、C.

【例3】一銅塊和一鐵塊,質量相等,銅塊的溫度 比鐵塊的溫度 高,當它們接觸在一起時,如果不和外界交換能量,則()

A.從兩者開始接觸到熱平衡的整個過程中,銅塊內能的減少量等於鐵塊內能的增加量

B.在兩者達到熱平衡以前的任意一段時間內,銅塊內能的減少量不等於鐵塊內能的增加量。

C.達到熱平衡時,銅塊的溫度

D.達到熱平衡時,兩者的溫度相等

【解析】一個系統在熱交換的過程中,如果不與外界發生熱交換,溫度高的物體放出的熱量等於溫度低的物體吸收的熱量,直至溫度相等,不再發生熱交換爲止。而熱量是熱傳遞過程中內能的變化量,所以選項A和D都正確,選項B錯誤。根據熱平衡方程 ,解得 ,由此可知選項C是錯誤的。該題正確答案是A、D.

兩個物體相接觸,能夠發生熱傳遞的前提條件是兩者之間存在溫度差,熱傳遞過程中內能轉移的量可用熱量採量度,熱傳遞的最終結果是兩者溫度相等。

【例4】請指出熱量與內能、熱量與溫度的主要區別

【解析】(l)"熱量是在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內能改變的量度"。這個熱量的定義反映了熱量與內能的內在聯繫。但是,內能與熱量又是兩個本質不同的物理吳,不能混爲一談。內能是"狀態量",一個物體在一定的狀態下具有一定的內能;而熱量是"過程量",它是在熱傳遞過程中用來量度物體內能改變多少的物理量。離開熱傳遞的物理過程,談熱量的多少是毫無意義的,我們只能說:"在某一熱傳遞的過程中申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乙物體放出了多少熱量",而絕不能說"某物體在某一狀態下具有多少熱量"。

(2)熱量和溫度也不能混爲一談,溫度是"狀態全",熱量是"過程量",它們之間的聯繫只表現在熱傳遞的過程,絕不能認爲"溫度越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越多"。

【小結】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個物理過程。它們在改變物體內能上等效。但本質不同。物體內能的變化由功和熱量來量度。

教案點評:

本節重點掌握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教案圍繞這些重點,對做功、熱傳遞及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等知識點進行講解,由淺入深,思路明確,同時結合實驗演示和例題講解,合理使用此教案可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