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上冊課本語文教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2、理解父子之愛、朋友之誼、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夠領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態面對現實和過去、以積極心態迎接未來的人生境地。

4、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1、讀懂兩封家書,體會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堅強”的雙層內涵。

3、認識到個人的成功、事業的勝利和國家的榮譽之間的關係。

【教學媒體】

磁帶、錄音機。

【其他】

學生預習課文,閱讀《傅雷家書》。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整體感知兩封信的情感。

2、研讀第一封信。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書》,學生談感受。

2、在以前,通訊工具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書信則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譯家傅雷,在他的長子傅聰留學海外時,就在一封封家書中爲兒子排憂解難,傳達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寫得多了,經過整理,一部《傅雷家書》就誕生了。

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其中的兩封信,感受父親對孩子的牽掛。創設情境。

二、整體感知

1、檢查“讀一讀,寫一寫”:

庸碌憑弔諛詞扶掖大驚小怪廓然無累重蹈覆轍

涕泗橫流自知之明氣吞鬥牛

2、閱讀課文,說說兩封家書分別寫於什麼時候,有什麼作用?

明確:

第一封信,從“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可以看出,這封家書應該是寫在兒子精神消沉時。從“你也不必爲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在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可知,傅雷此時寫這封信想鼓勵兒子振作起來,以平和心態去面對人生重點挫折,樂觀地迎接情感的創傷,做一個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書,是寫與兒子成功之際。“世界上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因爲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爲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

作用:

第一封信,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

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

3、從這兩封信,你認爲傅雷希望兒子成爲一個怎樣的人?

融會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讀第一封信

再次閱讀第一封信,思考下列問題:

1、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稱呼?

(提示:寫回信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心情、生活狀態等)

明確: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爲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2、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爲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確:

⑴是寬慰兒子,不必爲父母擔心。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爲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

⑵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

最後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3、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穀、莊稼、古戰場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

太陽、雨水、五穀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過與不及都不好。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聰自己的理想結合,也是爲了鼓勵兒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經歷許多挫折,關鍵在於勇於面對,學會解決問題。

4、總結:

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爲戒。

5、選擇學生朗讀第一封信,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劃出所受感動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講道理的,也可以是表達感情的,關鍵是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涓涓教誨。

如:“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儘量安慰你、鼓勵你。”指導學生掌握賞析的方法。

四、引導學生小結、談感受

學者傅雷在兒子傅聰遠赴歐洲學習音樂後,從父親、朋友、師長的角度出發,用筆記錄下分別的日日夜夜,訴說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體會,寄託對兒子的惦念和牽掛,給兒子留下了動人心絃的文字。今天,我們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書中流露出的父愛。請同學們課後先研讀下一封信。

五、佈置作業

摘抄所受感動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講道理的,也可以是表達感情的,關鍵是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涓涓教誨。)

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過程與方法

瞭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誦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難點:

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林徽因是中國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

很多人認識她,是因爲樑思成、徐志摩、金嶽霖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讓我們走近林徽因,來學習這篇課文《人間四月天》。

(二)初讀課文

【作者簡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樑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

【創作背景】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最初發表於《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關於本詩的創作意圖,學界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爲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難,是爲了趕赴林徽因舉辦的演講會,而當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難的消息後,悲痛欲絕得昏倒在地上,還委託丈夫去出事地點撿了一塊飛機殘片,把它掛在臥室的牆上。情深至斯,令人無限嘆惋,因此不少人在讀《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堅信這首詩是爲徐志摩而作。另一說是爲兒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樑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爲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

【標題解讀】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豔麗、豐碩與富饒,不少人認爲詩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對“徐林戀”念念不忘,仍然記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別丟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們借用“四月天”來指代兩人未能圓滿的愛戀。

總而言之,不論爲什麼寫作,這都是一首“愛”的頌歌。

【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鮮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豔。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三)精讀課本,貫通全文

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1.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

指代“人間的四月天”“四月早天裏的雲煙”“鮮妍百花”“新鮮初放芽的綠”“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愛,暖,希望”,突出了“你”嬌柔、溫和、靜雅的特點。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明確:

意象:四月天、風、雲煙、星子、細雨、花、月圓、新芽、白蓮、燕。

3.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明淨、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着愛的光輝。

這樣的季節裏,“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着愛、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樑從誡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爲兒子樑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讚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細讀課文

1、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爲它美在哪裏?

【交流點撥】

音樂之美: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選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詩,色彩柔和,動靜相宜,晝夜雨雪都寫得極其純淨美好,營造出一個優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黃昏吹着風的軟”“細雨點灑在花前”“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以異於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閱讀美感;

情感之美:本詩所抒發的情感,是母愛也好,愛情也好,都不失爲一份輕柔、純美、真摯的動人情感。

2、詩人爲我們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交流點撥】

詩人給我們呈現出一幅清新明麗、溫潤豐美的人間四月天圖景。

和煦的微風在春光裏飛舞,黃昏的雲煙瀰漫,繁星在夜空閃爍,細雨灑落花瓣;百花潤澤鮮豔、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潔明淨,草是鵝黃、芽是嫩綠、蓮是潔白,繁花一樹樹綻放,春燕一雙雙呢喃,這些景和物都給人一種溫馨柔媚的感覺。

(五)研讀。

1、文章用了什麼創作技巧?【明確】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讚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聲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將四月天裏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着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溫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多重比喻,具體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裏的雲煙”,變化萬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態寫照;“你”像“雪化後那片鵝黃”,溫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是“新鮮初放芽的綠”,青翠欲滴,是生機活力的特質刻畫;“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動靜結合。本詩意象瑰麗多姿:“四月天”“雲煙”“鮮妍百花”“白蓮”“燕”,意象與意象的串聯,編織成暖春圖。朦朧的“雲煙”、“吹着”的“風”、“閃”動的“星子”、“灑在花前”的“細雨點”,呈現出一種輕柔飄逸的動態之美;“夜夜的月圓”、“期待中”的“白蓮”,又是一種靜謐寧和的靜態之美。動靜結合之中,抒發了愛的真諦。

2、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爲兒子樑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讚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爲新月詩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輕靈溫婉的筆觸留下不少經典詩作,而新月詩派中另一位詩人——卞之琳,也爲我們留下了不少經典篇章。請同學們品讀卞之琳《斷章》,比較這兩位詩人各自的詩歌特點。【交流】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新月派”詩歌提倡新格律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馬說》教案(語文版九年級上冊 篇三

劉春新

一教學目標

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 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領會文章的寓意。

3、引導學生認識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二學情分析

我說課的題目是《馬說》,它是語文版九年級(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短小精悍,寫得曲折而暢達,有雄辯氣勢。馬說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三 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

1.掌握文章思想內容。

2.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本課難點:

1.理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四 教法學法:

教法:誦讀法、引導法。

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啓發學生思考在現實社會中,什麼樣的人被稱爲“千里馬”,什麼樣的人被稱爲“伯樂”,“千里馬”與“伯樂”之間是什麼關係。

課的題目是《馬說》,它是語文版九年級(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這篇文章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短小精悍,寫得曲折而暢達,有雄辯氣勢。馬說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保持良好的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恆。

二講授

1.關於文體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與現代的雜文相似。

2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詩人,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爲“古文運動”倡導者,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三活動

1讀通課文

看誰能準確通暢地朗讀課文

用你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第一關挑戰自我

看誰能準確通暢地朗讀課文

1、速讀(不讀錯音、破句)(計時)

2、配樂朗讀(個人或小組)

3、A 音準通暢、聲音洪亮

B 語速、停頓恰當

C 有感情地朗讀(輕重緩急)

2讀懂課文:掌握重點詞、句

1、結合註釋與自己的預習,小組討論,互相幫助,疏通文意。(溫馨提示:注意依字譯句和譯文的方法)

2、勾畫並質疑,提出組內的疑難詞句,班內共同解決。

1-3組負責第一段,4-6組負責第二段,7-9組負責第三段

四練習

1學習第一段

祗:櫪--辱-駢--稱--

虛詞:

而--故--                於--之--

學習第二段   實詞

食馬者:才美:外見(xiàn):且:等:安:是馬:

學習第三段

實詞策之--執策--道--材--以--通--執--臨--

詞語歸納:解釋下列字的意思

一字多義

以不以千里稱也食不飽,力不足

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   食之不能盡其材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

其真不知馬也

策策之不以其道

執策而臨之

通 假 字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盡其材

五測試

1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

(1)、讀第一段,說說作者提出了什麼觀點?這又說明了什麼?

(2)、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會有怎樣的結果?

(3)、第二段作者主要闡述了什麼?

(4)、文中那些句子可以體現千里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5)、第三段通過那些語句來體現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6)、你認爲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揭露了一種什麼樣的社會現狀?

2品讀賞析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麼?

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並當場嘗試背誦課文。

板書 馬說

千里馬--人才

伯樂  --能識人才的統治者(賢明的君主)

食馬者--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

託物寓意

借千里馬難遇伯樂,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

六課堂小結

“人才”“千里馬”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這也是《馬說》之所以千古流傳的主要原因。人才應該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應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應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虛懷若谷;應具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寬廣眼界;應具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捨我其誰”的雄大氣魄;應具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的吐故納新;應具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們賦予“人才”的內涵太豐富了。

劉春新

[《馬說》教案(語文版九年級上冊)]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1、知識目標:

生字詞、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閏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說中議論語句對錶達主題的作用。

2、能力目標: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魯迅先生通過小說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創新目標:

抓住故鄉人物的變化和景物的變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學情分析】

七年級和八年級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整體感知,分析段落結構。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1、介紹作者。(採用提問的形式)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1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的住宅,於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於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後,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於29日回到北京。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夥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樵悴,向魯迅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後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於小說《故鄉》之中,並以章閏水爲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二、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聽錄音,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

陰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腳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嚇(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陰晦 蕭索 聚族而居 無端 家境 素 如許 潮汛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輾轉 恣睢 三、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分爲 三個部分,並用1~2句話概括出課文內容。 四、自讀課文劃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鄉的時節、地點、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敘述“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着重寫故鄉人物的變化,又可分三層。

一層(6~33段):寫“我”和母親相見、談話。

二層(34~52段):寫鄉鎮小市民楊二嫂的破產和巨大變化。

三層(53~77段):寫閏土的到來,他的變化,使“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美好向往徹底破滅。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追求與嚮往。哲理性的結尾,深化了小說的主要思想。 五、作業 用1~2句話概括你對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課時

一、師生研討

1、組織教學,瞭解學生們的預習情況。

很高興今天能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篇魯迅的小說──《故鄉》。

這篇小說的情節其實看這個題目就知道,它是圍繞哪兩個字展開的?(板書)

“我”的閱讀──以填空“這是一篇(關於)__________的小說。”的形式瞭解學生們課下閱讀情況。

2、討論題:

⑴ “我”已經有多少年沒回過故鄉了?

20多年。

⑵ 那麼,眼前的故鄉還是二十年前的故鄉嗎?

不是。

⑶ 眼前的故鄉什麼樣呢?

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⑷ 二十年前的故鄉又是什麼樣?

美麗的,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

⑸ 到目前爲止,我們可以看出,小說中至少有兩個故鄉,20年前的故鄉和現在的故鄉,20多年間,故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發生變化的僅僅是故鄉嗎?還有沒有別的?

⑹ 師生討論:故鄉的人物、環境、經濟等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⑺ 請同學們解答老師的疑問:我們都知道,理論上講,歷史是向前發展的,而實際上,故鄉的發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說是歷史的倒退,如何理解這種現象?

⑻ 魯迅先生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他爲什麼不在美麗的故鄉上下功夫,而要爲讀者描寫這樣一個破敗、蕭條的故鄉呢?魯迅並沒有在小說中明確地揭示這一點,他越含蓄,留給讀者的空間就越大。那麼,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呢? 二、教師小結 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魯迅對自己的創作追求作過說明,說他寫小說的目的是要使中國人民覺悟起來,“改良這人生”,因此小說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他最關注的是下層社會“不幸的人們”,創作了許多以農民和知識分子爲主要描寫對象的小說,《故鄉》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課後作業

最新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衆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無業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憤怒別離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爲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爲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

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板書:

悲(對比)變——農村破敗人際隔膜

教後反思:

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爲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纔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纔會成爲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纔有可能成爲個性化的閱讀。

九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六

學習目標:

1.品味詞中凝練、貼切、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發展學生形象思維的能力。(重點)

2.理解詞的大氣鎊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培養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難點)

3.感受詞人的豪邁與大氣,激發熱愛祖國壯美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課時安排: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標:

由回顧寫雪的詩句導入。

(由回顧舊日積累導入到對新詩文的閱讀,便於開啓學生的形象思維)

本環節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可適時補充。

二、課文探究:

(一)一讀課文,感受氣勢:

1.指名朗讀,請學生聽準每個字音。(將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寫到黑板上)

2.強調以下字音

沁qìn 數風流人物shǔ 折腰zhé 思汗hán 今朝zhāo

3.注意節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爲例: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師生共議停頓和重音,在此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4.集體朗讀全詞。

(二)二讀課文,理解詞意。

1、賞析上闋:可圍繞以下幾個問題來進行:

⑴大家看上闋寫了什麼內容?

討論並歸納:上闋主要描寫北國雪景。

⑵哪個字在上闋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內容的作用?

討論並歸納:“望”字。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領字。

⑶那麼,“望”字在文中領起了哪幾句話?作者抓住哪些具體的事物來寫的?

討論並歸納:

從“長城內外”到“試比高”。長城、大河、羣山、高原。

⑷詩人採用了哪些修辭和寫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繪的雪景形象地呈現出來?

(先小組交流,然後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難:

①爲何“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不是“望”統領的句子?

結合這個問題,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運用。

②“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化靜爲動的寫法。

這裏可以結合《社戲》中“單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一句來引導學生理解分析。

2、賞析下闋

⑴祖國的江山正因爲如此的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爲之傾倒,作者對他們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討論並歸納:

“惜秦皇漢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評論的歷代帝王中,你都瞭解他們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請幾位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作補充,此處點到即止,不能過細。)

⑶作者在評論這些帝王時又用了哪個領字?領到哪句?爲什麼要用這個字?

討論並歸納:“惜”,統領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⑷在下闋中,作者有沒有直接抒發這一觀點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這裏適時介紹寫作背景,並引導學生理解本句的內涵。

⑸作者是怎樣將上闋的寫景與下闋的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從文中找出)

討論並歸納:

“江山如此多嬌……折腰。”

可能出現的疑難:

①爲何評價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字詞的方法全面的看問題。如:從“略”、“稍”、“只”等字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還可以,但在“文學才華”方面就差一些。從“略輸”、“稍遜”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這些古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是歷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還包含着後來者必然居上的偉大氣概。以此來明確作者如此評價古代帝王的目的,併爲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礎!

②要適時追問“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三)三讀全詞,體會感情。

此處可採用男女分讀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齊讀!

三、背誦比賽

《沁園春雪》詩意充沛,有聲有色。全詩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認真朗讀品味,會給人留下淳美的藝術享受。下面我們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課文。

四、總結全文

這首詞,上闋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裏,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轉入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深入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

2、找毛澤東的其他詩詞自讀,體會詩作中蘊含的情感。

可推薦《沁園春•長沙》、《七律•長征》等。

九年級上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學習庸碌、憑弔、扶掖、諛詞等字詞,讀準字音,理解含義。

2、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3、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複習書信的格式,導入新課

二、師生問答

1、這兩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聰的信後的回信。請瀏覽這兩封信,說說它們的主題各是什麼?

第一封信,如何面對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對待成功。

2、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稱呼?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爲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3、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爲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寬慰,不必爲父母擔心。其次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最後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4、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穀、莊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麼?

總結: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爲戒。(太陽、雨水、五穀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課時

一、師生問答:

1、第二封信,寫在傅聰獲獎之後。在信的開頭,傅雷把兒子的信比喻成什麼?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禮物”。表現了傅雷夫婦對兒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後的喜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達對兒子成功的激動的?

結合奧運冠軍的感受,體會傅雷作爲父親,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達對兒子成功的喜悅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動(本站★)和喜悅,分爲三個層面: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賞藝術的喜悅;爲了祖國的榮譽而激動。

3、傅聰的成功,使傅雷異常激動,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寫了什麼?

他並沒有只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稱讚了傅聰面對掌聲、讚美的冷靜。

4、傅雷用“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麼作用?

這句話承上啓下,從對兒子藝術成功的喜悅之情延伸到對兒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傅聰沒有被成功衝昏頭腦,沒有因爲暫時的成功減少對藝術的探索和追求。

5、在兩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堅強”。他對於“堅強”的理解是什麼?你能夠找到兩封信中,對“堅強”內涵的直接解說嗎?

關於“堅強”的解說:第一封信中“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越來越堅強”,第二封信中“你能堅強(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總結:在傅雷看來,堅強,既是能夠面對人生挫折、情緒跌宕,更是能夠正確對待掌聲、讚美,用一種平和盼心態,寵辱不驚,勝不驕,敗不餒。

6、在傅雷看來,堅強的境界是什麼?

是擁有二顆赤子之心。

7、怎麼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純潔。

赤子之心,是藝術創造的峯。而這種心靈的純潔是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

8、傅雷結合音樂院長對傅聰的評價,以及舅舅關於傅聰小時候的記憶,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議。你能夠找到嗎?

希望傅聰做新中國的鐘聲,把中國的古老文明傳遞到世界藝術殿堂的各個角落,並且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詩人靈魂的民族,因此音樂的表現力應該增加“氣吞鬥牛”的陽剛之氣。

9。組織討論: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比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關於如何面對人生情緒起伏的解說。

第一封信裏,他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以此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趨向“完美”。

評價:作爲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傅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藉助兒子成功的機會,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總結

這是兩封普通而又不尋常的'家書:普通,在於它們是一位父親寫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內心告白;不尋常,在於這兩封家書,從兒子的日常生活出發,既給予兒子藝術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聰,已經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爲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

三、作業:討論完成課後練習

傅雷運用古戰場的比喻,目的是什麼?提示:對於第一封信的學習,要抓住傅雷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