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科學教案多篇

國小科學教案多篇

國小科學教案 篇1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爲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四、教學措施:

a)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b)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c)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d)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e)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f)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g)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h)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國小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從找尋薔薇花叢的食物關係開始,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食物鏈。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羣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複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學會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羣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複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係。

教學難點

畫、找食物鏈。

教學準備:

薔薇花叢的動植物卡片(背後粘有小磁釘)、學生用的活動手冊、跟食物鏈有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薔薇花叢的食物鏈

1、出示在薔薇花叢中我們發現的動植物卡片(圖或文字)。上節課我們在薔薇花叢中發現了許多動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蟲、瓢蟲、西瓜蟲、鳥等,根據學生的回答逐個出示動植物的卡片。

2、這些小動物它們吃什麼?(薔薇、土壤裏的腐殖質、小草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個出示這些卡片)

3、你能用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係嗎?

一生上臺用箭頭直接在卡片之間畫出它們的食物關係,其餘學生在自己活動手冊上用箭頭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係。

4、分析這條食物鏈。

(1)仔細看看上面的箭頭圖示,你有什麼發現?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係,稱爲食物鏈。

(2)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人們根據食物鏈中不同生物的食物來源,把自己能製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把吃別人製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費者。你認爲上面這條食物鏈中,誰是生產者,誰是消費者?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

5、寫出薔薇花叢中的其他的食物鏈。

二、水田裏的食物網

1、出示水田的圖片。水田裏有許多動植物,我們來看看吧!課件出示水田裏的生物,他們在水田裏觀察到了哪些動植物?認識這些生物。

2、閱讀調查報告,看看他們畫出了哪些食物鏈。點擊出示箭頭。

3、他們還有哪些食物鏈沒有畫出來。你能補畫上去嗎?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試着畫出食物鏈。請一生說說沒有畫出的食物鏈,師點擊鼠標出示其餘的食物鏈。

4、認識食物網。

回頭看看水田裏的食物鏈,你們有什麼新發現嗎?教師用課件隱去水田裏的動植物圖片,留下這些箭頭。像這樣錯綜複雜呈網狀的食物鏈就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三、課後拓展

1、森林裏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出示其他的一組生態羣落系統(森林羣落圖),在這個森林裏生活着許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聯繫,畫成食物鏈嗎?它們的食物聯繫是否也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2、你還能找出像水田、森林這樣的生態羣落嗎?

國小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初步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初步瞭解和體驗專題研究的基本態度。

2、瞭解人類進化的過程,關注一些和進化有關的有趣問題。

3、引導學生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培養學生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經歷和體驗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專題研究的完整過程。

教學過程

1、對選擇的主題做出猜想之後,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事實與證據,這是專題研究的核心環節。

2、計劃與組織。

在以往和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生的計劃與組織能力得到了鍛鍊,知道了做好研究準備的基本方法和內容。教師可以組織研究相同問題的學生先進行商討,並制訂出研究計劃,然後集體交流和評議,再修改完善研究計劃。教材設計了一個範例,從計劃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對學生制訂研究計劃給予適當的指導。

3、事實與證據。

教師引導學生按照計劃開展專題探究活動,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尋找證據。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學校圖書資源比較豐富,能夠上網查閱資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認真組織學生利用課堂或課外時間蒐集資料;如果學校沒有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而學生家庭具備這些條件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籍或網站,讓他們利用梨外時間查閱資料,蒐集證據;如果學校和學生家庭均不具備足夠的查閱資料的條件,教師課前就要認真準備原始材料,以便在課堂上供學生查閱。

(2)、教師一寬一要指導學生做好資料卡,爲後面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豐富的材料,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記錄,注意證據的科學品質。教材中呈現了三個資料卡和一個採訪記錄,分別是探究小組和奇妙小組蒐集的資料,就是要引領學生重視填寫資料卡,重視把蒐集的資料記錄下來。

(3)、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攤材料和證據。

4、整理與分析。

學生蒐集到的資料往往是雜亂無章的,資料的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這些數據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與解讀,是專題研究的重要步驟,也是思維加工的過程。教學時,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與討論:哪些可以作爲證據驗證我們的猜想;哪些不符合我們的猜想;哪些是相互矛盾的,需要進一步研究。然後,可以開展集體交流,彙報小組形成的結論,對於不能形成統一意見的要組織全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各個研究小組提供對問題的解釋,與大家交流和分享。

活動延伸

對於研究問題如果不能形成統一結論,可以將不同的解釋展示出來,讓學生繼續查找資料,繼續關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這樣非常有益一於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千萬不要直接肯定或否定,強制學生認同某個解釋。

國小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用簡單的實驗器材做能量轉化的簡單小實驗;會查閱資料;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對能量轉化現象作合理的解釋。

2.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願意合作與交流。

3.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電、光、熱、聲、磁導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認識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觀察課文圖片,並請學生們說出這些物體靠什麼“工作”或運動?

二、猜想假設

學生根據圖片描述物體的運動。分析能量的轉化過程,猜想假設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組之間制定活動方案

四、實施探究

可以採取演講或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到講臺上展示自己蒐集到的關於能量的文字或圖片資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種表現形式,提醒學生學會聆聽別人的發言,及時發現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從而形成對生活中能量的認識。

師講述:能量是一切活動的源泉。雖然你看不見它,但它就在我們身邊。任何東西只要有移動、發熱、冷卻、生長、變化、發光、發聲的現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問:生活中,你還知道一些什麼樣的能量?讓學生自己總結:在我們生活生產中,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如電能、光能、熱能、聲能、機械能、電磁能、化學能、水能、風能、等等,它們時刻在我們身邊爲我們服務。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學生可以展示自己帶來的資料。老師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出示準備的圖片或影像資料,供全班同學研討。把同學們尋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類。學生舉例並講解各種各樣的能量的.作用。引導學生了解一些常見的能量的作用。問:我們身邊有各種各樣的能量,它們都有什麼作用呢?請你說一說,電燈發光時,是將什麼能轉化成了什麼能?

問:同學們,想想看,如果沒有能量,人類和自然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師:能量是所有物體工作或運動的源泉,沒有能量,一切物體都將停止。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時能量轉化的過程。

六、拓展創新

讓學生親自體驗能量的轉化,並嘗試解釋能量轉化的過程。

七、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深刻的認識到:學生在做能量轉化小實驗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願意合作與交流。知道任何物體工作時都需要能量,認識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

國小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經過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變化規律。

(3)瞭解月相變化的成因。

2、科學探究

(1)能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月相,找出月相變化的規律。

(2)能依據模擬實驗的現象推理、分析並得出月相變化的成因。

3、科學態度

具有長期堅持觀察的學習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堅持持續觀察、記錄一段時間內的月相,瞭解月相變化的規律及成因。

三、教學準備

課件、月相變化動態gif、乒乓球、手電筒。

四、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生活情景:在電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辯解道,“我昨晚藉着月光,看見他從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卻說,“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電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問,“爲什麼那天沒有月光呢?”

產生問題:對於學生來說月相是很常見的自然現象,學生一般都知道有幾種不同的月相,間接的會認爲每天都可以看得見月亮(除了天氣原因外)。而且學生不會每天去觀察月亮,因此極少會有學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瞭解在新月的時候是沒有月光的。於是就會產生疑惑,“爲什麼警察這麼肯定沒有月光?”

驅動任務:什麼時候月亮沒有月光呢?

活動1:月有圓缺變化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月亮哪些樣子啊?

學生經過交流,他們會發現月亮有多種形狀,有的時候像圓盤,有的時候像鐮刀……這時,教師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對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部分的狀態的稱呼,並通過圖片讓學生認識幾個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稱:滿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認識月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彎彎的蛾眉月怎麼就變成了圓月?”引導學生思考月相是如何變化的。

活動2:月相變化有規律

月相是有變化的,經常在農曆十五的時候能見到滿月,月相的變化有沒有規律呢?教科書上的表格是妍妍從滿月開始,在一個月內每天觀測月亮,記錄下來的月相,同學們分析妍妍的月線觀測記錄,你發現月相變化的規律了嗎?

學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能發現,月相呈現“滿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見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滿月”的規律。此時,教師再指出“看不見月亮”的時候的月相稱爲新月,然後再回應驅動頁的問題,學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見月亮的時候。

活動3:月相變化成因

月相有規律的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模擬月相變化成因的實驗來探究吧!

用電筒光模擬太陽光,用塗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觀測者的眼睛模擬地球上的觀測點。

以觀測者爲中心,乒乓球分別放在八個方向,電筒光一直平行一個方向直射乒乓球,觀測者觀察並記錄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狀。

結論:綜合模擬實驗的現象,發現由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內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導致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射到的亮面形狀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產生月相變化。

五:課堂小結及交流分享

同學們小結出本節課瞭解的內容,月亮不同形狀的名稱,月相變化的規律及其成因。並嘗試在生活中堅持長時間地觀察月亮,瞭解其真正的月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