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3、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4、學習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朗讀品味,把握細節,沉浸感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通過細節、日常生活點滴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2、感悟平凡生活中魯迅之真實而又豐富細膩的心靈世界。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1課時

一、新課導入

魯迅筆下的長媽媽是一個怎樣的人?她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卻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她懂得吉利文化,熟悉避諱修辭,珍惜勞動成果,講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個對孩子傾注一片心血的母親,又是一個生活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所以,文學泰斗魯迅對她傾注一片深情。請隨我一同走近《阿長與〈山海經〉》。

二、資料助讀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爲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爲“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此文集作爲“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後三篇敘述他從家鄉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後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種種醜惡的不合理現象,同時反映了有抱負的青年知識分子在舊中國茫茫黑夜中,不畏艱險,尋找光明的困難歷程,以及抒發了作者對往日親友、師長的懷念之情。文集以記事爲主,飽含着濃烈的抒情氣息,往往又夾以議論,做到了抒情、敘事和議論融爲一體,優美和諧,樸實感人。魯迅對長媽媽懷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幾篇文章回憶到與長媽媽有關的往事,其中《阿長與山海經》是專門回憶和紀念她的。

三、初步感知

1、生字注音。

駭(hài)孤孀(shuāng)擄(lǔ)惶(huáng)急頸(jǐng)悚(sǒng)瘡疤(chuāngbā)詰問(jié)渴慕(mù)疏(shū)懶

霹靂(pīlì)璣(jī)懼憚(dàn)矩(jǔ)懿(yì)灸(jiǔ)

2、生詞註解。

惶急:恐懼着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害怕,畏懼。

渴慕:迫切地羨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瘡疤:瘡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處、短處或隱私。

震悚:因恐懼而顫動。

情有可原:從情理上可以原諒。

霹靂:雲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這裏指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臉色像泥土一樣,形容極端驚恐。

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3、整體感知。

(1)《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通過對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保姆長媽媽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懷念之情。

(2)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爲發生了一些事情。下面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爲我買《山海經》

四、合作探究

1、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元旦除夕吃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

這些規矩寄託着長媽媽善良真誠的願望,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

2、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你想到了什麼?

使人想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

3、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經過,請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第2課時

一、複習導入

作者通過對阿長稱呼的由來,有不良習慣,會煩瑣規矩,講“長毛”故事,買《山海經》等事情的回憶,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地位低下、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點迷信、淳樸無知,但熱情善良、關心孩子的長媽媽形象,課文重點寫了買《山海經》一事,這件事作者是怎樣敘述的呢?

二、合作探究

(一)走進文本

1、探究重點情節

精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思考並討論下列問題。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麼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爲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2)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映?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激動,也因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

(3)“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爲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因爲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誰能像阿長這麼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4)“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爲什麼這麼說?

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探究情感變化

學生默讀課文,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

1、文章中“我”對長媽媽的感情是始終如一的嗎?如果不是,說說前後有何變化。

憎惡—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產生新的敬意—感激不盡。文章就是以我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爲線索組織全文的。

2、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惡”“討厭”阿長,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什麼樣的感情?

課文前半部分,作者寫她“憎惡”“討厭”阿長,後半部分寫因有讓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和買回“我”渴慕的《山海經》而敬她,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後面,含有同情與懷念,有形諸文字和隱在敘事之中雙重色彩。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觀照自己的兒時和阿長的。採用了欲揚先抑的寫法。

3、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體現在哪一句上?

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着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着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這就是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

4、精讀課文,用以下句式說話:

“讀文章片斷,我認識到長媽媽是個的勞動婦女。”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從人物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方面說。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阿長是一個連姓名都沒有的人;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三、課堂小結

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長媽媽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四、板書設計

饒舌多事善良

不拘小節真誠

迷信淳樸欲揚先抑

無知熱情

樂於助人

厭煩(喜愛、感激、崇敬)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掌握課文的生字生詞,整體感知課文。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三、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領會作者怎樣圍繞中心選擇典型材料來表達感情的。

五、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重點:

目標二、目標三

難點:

目標四

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目標一、二、三;第二課時完成目標四;課後完成目標五。

第一課時

一、導入:有誰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記得這故事是誰講的嗎?

我們今天學習一篇什麼文章?板書課題:阿長與《山海經》。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可以較全面地瞭解阿長這個人。在閱讀課文內容之前我們先來複習一遍生字生詞。出示小黑板或

投影。

二、檢查預習:點名抽查

(一)注音:

擄()去震悚()惶()急瘡()疤()

詰()問懼憚()粗拙()疏()懶駭()

(二)爲下列詞語中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填在括號內。

1、莫名其妙()

A名字B說出C名譽D有名譽的

2、念念不忘()

A惦記,常常地想B念頭C讀D“廿”的大寫

3、疏懶()

A分散B不親密C粗心D不熟悉

4、煩瑣之至()

A極B以至C到D至於

(三)小結並過渡:

1、點評總結檢查情況。

2、過渡:現在我們看到課文的標題,作者爲什麼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

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在少年魯迅的眼裏,她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請大家將課文

仔細地閱讀一遍,解決下列問題。

三、課文講解:

(一)、思考下列問題,學生可以自由討論。

1、仔細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依次從每件事情中歸納出阿長的形象特徵。

3、依次劃出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4、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適當引導,大概意思正確即可。具體歸納見附表一。

2、引導歸納,教師小結:

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

的美德,但也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她的這些消極、落後的東西是由於封建思想的

毒害造成的,與其說是她的錯,不如說是她的不幸。

點評:作者這樣寫阿長,“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是一種尊重事實、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而且這樣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後的惡相摻雜,沙裏淘金似的讓

她閃爍出美的光輝,將阿長這個人物寫得更加真實感人。因此本文是寫真人實事散文的典範之作。

3、明確:

具體詞句見附表一。

作者先寫對她“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對她的煩瑣的規矩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後

卻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真正是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爲“這種敬意”,後來竟

“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後她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的“新的敬意”纔是真

正的崇敬和敬愛,纔是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爲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

眼前。這樣纔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思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

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這種先貶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4、明確: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抒發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三)小結:將內容歸納整理成表格形式,構成附表一。如圖:

附表一:

1、事情:2、形象特徵:3、感情色彩:寫法:

A喜歡切切察

B不許我走動說我玩皮適性任情純樸真率“實在不大佩服她”

C睡覺擺“大”字“最討厭”

D懂得許多規矩:吃福橘、真誠、善良的祝福“煩瑣之至”教給我很多道理對孩子的關心和愛護“非常麻煩”

E她常常給我講“長毛”愚昧無知“空前的敬意”

F買《山海經》關心和愛護善良仁慈“新的敬意”後揚

四、作業:鞏固性訓練,鞏固目標一、二、三。

1、語文練習冊本課練習一、二、三、四。

2、課文練習一、二。

五、板書設計:

見附表一。

附:參考資料及文章:潘旭瀾《<朝花夕拾>的藝術》施承權、黃政安《魯迅散文、散文詩選讀》

《語文第三冊教師教學用書》越國旗主編的八年級語文(上)《中學教材全解》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三

創意說明

本篇課文按照整體感知——質疑討論——想象創新三步教學,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指導學生寫作。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找出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怎樣的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學生自動提問,給一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思考質疑。最後引導學生根據對人物的理解進行想象寫作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難點: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的性格特徵。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體會“抑”中的“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家一定還記得“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位長媽媽是位什麼樣的人?今天我們去認識她。

二、整體感知

(一)仔細默讀課文,掌握生字詞。

(二)思考下列問題,小組自由討論。

1、文章寫了阿長哪些事情?重點寫哪些事情?

依課文記敘順序列出。

2、阿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

3、依照文中時間的次序畫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作方法?

4、作者對阿長有着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師生共同討論歸納。

(四)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爲我買《山海經》

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2、引導歸納,師生共同小結:

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他“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他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3、學生在課文中畫出,師生共同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作者對他的“喜歡切切察察”“不許我走動”及“睡覺擺‘大’字”是“實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討厭”的。對他的繁瑣的規矩和很多道理也覺得“非常麻煩”;而後對他講的長毛故事產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崇敬和敬愛的心意,因爲“這種敬意”,後來竟“淡薄起來”,甚至“完全消失”。最後他買來《山海經》時,作者產生了“新的敬意”,因爲作者說:書的模樣,到現在還在眼前。這樣纔有作者後來的真摯的感激、懷念之情,所以最後作者發出一聲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遠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樣欲褒先貶,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就叫先抑後揚的寫法。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4、縱觀全文,作者

顯示“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純樸熱情、善良仁慈、關心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三、精讀課文,質疑問難。

學生對閱讀中存在的疑難自由提問,集體解答。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感知人物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拎出線索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想象創新

緊扣人物性格、聯繫現實生活

此設計以感知人物形象開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終結,整體教學過程線條單純,以一個問題帶動全篇的鑑賞性閱讀;形式活潑、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容易掀起課堂高潮。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研讀課文,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最後一個環節的設置,實際上是促使學生回讀課文,更深層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使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繫。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幾件事表現人物品格、風貌的寫法。

2、圍繞中心選擇恰當的材料來表現人物,材料選擇合理,詳略得當。

3、結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詞的含義、情感——表達對長媽媽的懷念與尊敬。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在七年級年級我們學過的文章《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嗎?裏面有個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個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文章裏多次提到,魯迅先生還專門爲她寫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紹。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三、學生複述故事,討論探究。

1、複述課文,既可以全文複述,也可以部分複述。目的在於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鍛鍊了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2、討論探究;

a、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情?重點寫的什麼?

b、每件事表現了阿長怎樣的特點和品格,分別表現了作者對阿長的什麼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安排材料的?(本課重點)

c、作者先寫討厭、憎惡,但結尾又寫“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靈魂”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裏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是本課難點)

學生討論分小組進行,每組指定一個人負責,組與組之間又可以交流,學生可以下座位,有結果的小組可以派人上講臺寫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見可以爭論。總之,給他們充分的自由。最後,老師引導完成三個問題:

(1)寫的幾件事

a、愛說閒話→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討厭、不耐煩—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非常麻煩

d、“長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諷刺)

e、買《山海經》 →產生新的敬意(買書)

(2)文章的線索,作者的感情變化

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在找出文章寫的幾件事之後,整體感知全文,看看作者用筆的重點是什麼,(買《山海經》,這也是感情的重點,自然是詳寫的內容。)同時找到作者對每一件事的感情態度,即上述板書內容,巧妙的讓學生悟到:文章是按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組織安排材料的。這種前後感情的變化,實際上就是:

(3)“先抑————後揚”的手法,在對比互襯中刻畫人物形象。(難點突破了)

阿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可讓學生根據幾件事討論歸納,不要求全面,說到一點就表揚。

阿長是個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愚昧無知、略帶粗野,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幫助別人,她有着淳樸、寬厚、仁慈的美德,

四、作業

後記:

新大綱張揚“放飛學生個性”這一教育理念,也是對歷史、現實和將來作深刻思考的結果。過去,我們教育領域自古以來師生等級森嚴,師道尊嚴成了學生人身自由、身心發展的“金箍”圈,教師咳唾成珠,金科玉律,學生只好垂手聽命、仰承恩澤。教師按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人,那過度的期望,過度的干預,過度的包辦,威壓着學生的個性自由。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學生離開僵化就走向靈活,離開依賴就走向自主,離開戒備就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就走向一種創造性。”討論給了學生自由,也給了學生創造的機會。

第二課時

本課時重點:

指導學生學習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體會一些句子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讓學生找出文中刻畫人物較精彩的句子,獨立思考,進行評、點、批、注。然後各自發表見解,進而歸納文中刻畫人物的方法。例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吃福橘的片段、恭喜恭喜、大家恭喜)

細節描寫(睡覺時的大字),體會長媽媽愚昧、善良、質樸、約帶粗野的勞動婦女特徵。

二、本文語言:有的含蓄幽默,有的質樸

例如、講“長毛”的故事,“偉大的神力”愚昧迷信的苦笑,善意的諷刺、寓莊重於詼諧;吃“福橘”的片段中,體會長媽媽愚昧迷信的背後實質是對孩子健康的祝福;結尾買《山海經》,表現長媽媽關心愛護青少年,仁慈的美德,總之,一切讓學生去體會,歸納。獲得能力。

三、遷移鞏固:作業

課後練習四,選擇一個你熟悉的人物,寫一兩件事,儘可能寫得真實、生動、傳神。

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內容(幾件事)人物性格特徵

a、愛說閒話(表現阿長)→饒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討厭、憎惡

c、我所不耐煩的規矩有許多繁文縟節

d、“長毛”的故事愚昧、無知、淳樸

e、買《山海經》(詳寫)→熱情、樂於幫助別人

總之(歸納):

長媽媽是——勞動婦女

刻畫人物:“先抑——後揚”,對比、互襯

後記

教材把握好,教學重點確定恰當。尤其在以下兩大方面很值得肯定。其一,教學設計處處考慮到學生實際,着眼於“放飛學生個性”:採用“討論法”爲主的教學方法,以形成多向信息交流,便於學生通過相互啓發、感悟提高,並發展健康個性,教學步驟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着眼於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教學步驟”中多處預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思維障礙,並提出相應的教學對策。板書依據學生歸納、提煉而成,板書展開程序體現學生把握作品人物性格特徵過程。其二,理論依據比較充分,並貫穿於教學設計的各部分內容中,較好地解說了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安排主要教學環節的理由,有說服力。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五

一、識字預習展示:

1、認識生字

駭hài人聽聞 擄lǔ掠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

瘡chuāng 疤bā 詰jié問 渴kě慕mù

疏shū懶lǎn 霹pī靂lì 孤gū孀shuāng

鼴yn鼠sh

2、解釋詞語

(1)謀死:謀殺。

(2)絮說:絮絮叨叨地說。

(3)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

(4)惶急:恐懼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羨慕。

(6)懼憚:懼怕。憚,害怕。

(7)詰問:追問,責問。

(8)煩瑣之至:繁雜瑣碎到了極點。之,到。至,極點。

(9)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駭,震驚,驚嚇。

(10)莫名其妙:沒有誰能說出它的奧妙。名,說出。

(11)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於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諒過錯。

3、詞義辨析

“和藹”與“和睦”

都含有“和氣”的意思。“和藹”着重於性情溫和,態度親切;帶有莊重的意味,又有書面語色彩,口語裏一般不用。

“和睦”強調相處得好,不鬧矛盾,不爭執;使用範圍比較廣。

二、整體感悟:

速讀課文,用兩三句話概括文章中心內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態度。

作者回憶童年時期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生活片斷,重點敘述長媽媽關心自己的愛好、尋購贈送《山海經》一事,表現了長媽媽雖無文化卻十分善良、樸實、盡心盡責的特點,深切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三、梳理文章表達思路:

說出文章組材線索或順序(結構方式),梳理表達中心的具體材料。

1、線索:

文章以作者童年時期跟長媽媽相處的經歷爲線索組織材料表現主題。

(也可以說以作者童年時期對長媽媽的情感態度變化爲線索:憎惡—討厭—不耐煩—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懷念)

以對隱鼠之死的態度變化爲主線,中間插敘其他材料。

2、表達中心的具體材料

長媽媽的低聲絮說和睡相。

長媽媽教“我”規矩和道理。

長媽媽的太平軍故事。

長媽媽尋購贈“我”《山海經》。

四、重點探究:

找出表現中心內容的重點語段、疑難語句或詞語,探究其表達的具體內容(緊扣中心,概括語段內容,解說語句、詞語含義)。

①語段:

(1)“雖然背地裏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我想,這實在是無法可想了。”

答:從孩子心理角度敘述長媽媽的低聲絮說和睡相,表現她是一名沒有文化修養的勞動婦女。

(2)“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

答:從孩子心理角度敘長媽媽教“我”做人規矩和道理,表現她是一名善良而盡心盡責的保姆。

(3)“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我懼憚她什麼呢!”

答:長媽媽的太平軍故事,表現長媽媽的社會意識受統治者的影響很深。

(4)“但當我哀悼隱鼠……木刻的卻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失掉了。”

答:長媽媽尋購贈“我”《山海經》,表現她對“我” 的關心。

②語句:

(1)“我實在不大佩服她。”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答:這是作者從孩子看人論事往往以個人利害爲依據的心理角度評論長媽媽的一句話。一是“我”疑心長媽媽的“切切察察”跟自己在家裏遇到的小**有關係,因爲“我”如果“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的母親去了”;一是“她的睡相擠得我沒有翻身餘地”。從這兩方面看,不佩服是因爲長媽媽觸及“我”的利益引出的情緒。

(2)“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作者爲什麼對長媽媽買回《山海經》有如此強烈的反應?

答:這是心理描寫。“霹靂”本來是指雲與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用在這裏是指作者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因爲作者沒有想到他一向所討厭的、憎惡的、大字不認識一個、連書名都講不清楚的阿長,會爲作者買來他所渴慕的《山海經》,這讓作者感到震驚、驚喜、激動、感激。

③詞語:

(1)“這些規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煩的。”

答:大概,在這裏不是表猜測、推斷,而是表示數量範圍大,但還不是全部,相當於“大部分、大都”的意思。這句話也是從孩子不願受約束的心理角度看規矩,因而說是不耐煩。

(2)“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答:“保姆”、“長媽媽”、“阿長”三種稱呼連在一起,表現了我對長媽媽辭世的深沉的哀思。

“不知道”和“僅知道”對舉,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生平知道的很少的遺憾與愧疚。

五、美點賞析:

精讀精彩語段或關鍵詞句,從下列賞析角度解說各用什麼手段、表達了什麼內容、表達效果如何。

①謀篇立意:

(1)先抑後揚,抑中有揚。

答:文章前半部分“抑”的內容,是從孩子的心理角度敘述的。有的依情緒而變,如對長媽媽的睡相,前文說不耐煩,下文另依不同的心境就說情有可願。有的“抑”中有“揚”,如長媽媽不準“我”頑皮,教“我”做人規矩和道理,從孩子的心理角度說不耐煩、嫌麻煩,換一個角度看,實在是表現長媽媽對“我”盡心盡責。因此,文章整體立意是對長媽媽表示敬意和感激。

(2)照應。

第一小節、p55第六小節、p58第二小節:

“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後。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

“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答:前後相互照應,以“我”在隱鼠問題上對長媽媽的態度變化,表現“我”對她的“憎惡”是一時的情緒所致,對她的“敬意”纔是根本。或者說,這種變化表現了“我”的整體心情:失去隱鼠是小事,不值得計較;得到《山海經》是大事,令人終生感念。

②表達方式:

(1)議論:

p55五、六兩小節:

“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爲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應該我退讓。

這種敬意,雖然也逐漸淡薄起來,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謀害了我的隱鼠之後。那時就極嚴重地詰問,而且當面叫她阿長。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長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懼憚她什麼呢!”

答:這兩小節議論,是敘當時“我”聽了長媽媽的神力故事之後的孩子心理。孩子看人論事僅憑一時感情用事,這兩段議論就點明瞭這一點:那敬意隨着孩子的心情變化而變化,那不佩服的情緒也隨着孩子的心情變化而變化;於是,這就會使我們想到,那隱鼠之死引發的憎惡之情當然也是孩子一時感情用事的結果,都不是對長媽媽的根本性評價。這就使前半部分的貶“抑”服從於對長媽媽表達尊敬、感激之情的主題,跟後面的褒“揚”統一了起來。

(2)抒情:

全文最後一小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答:地母就是地神。中國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說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長埋在地下,魯迅祈禱地神賜福於她,讓她的魂靈得以永安。抒發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懷念之情。

③表現手法:

(1)對比反襯手法的運用。

答:在對待“我”喜愛《山海經》這本書的問題上,拿遠房叔祖、家裏別人和長媽媽作對比。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長媽媽卻做成了。這一對比,鮮明地烘托了長媽媽的形象,表現了她對“我”的關心是真摯的。

(2)側面烘托手法的運用。

p58第二、三小節:

“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

答:童年的作者因爲長媽媽給自己買來《山海經》而對她“發生新的敬意”、“怨恨完全消失”,認爲“那是最心愛的寶書”,這些心理描寫鮮明突出了“我”對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側面烘托了長媽媽以真誠關心博得崇敬的形象。

(3)欲褒先貶

作者說長媽媽買來的《山海經》“十分粗拙”,用意何在?

答:欲褒先貶的寫法。寫書刻印質量差,用意是反襯作者當時驚喜之情,也體現了長媽媽對作者無私的愛,體現了她內心的純潔和善良。

④修辭方法:

(1)排比:

p58第四小節:

“但那是我最爲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爲目、以臍爲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

答:作者在這裏運用排比手法羅列《山海經》裏的圖畫內容,鮮明突出地表現得到《山海經》之後那種興奮激動的心情,同時也使語言表達形成節奏感,富於音樂美。

⑤詞語運用:

反用詞義色彩,造成詼諧情趣,減輕某些語句中對長媽媽的貶抑色彩。

(1)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

答:闊氣,在這裏是大詞小用。闊氣是口語詞中形容人排場、開銷大方的詞語,在這裏是把用以形容成年人的詞語用在孩子身上,就有擡高自己的地位身份說話的意思,具有幽默意味。

(2)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

答:謀死,謀殺的意思,是一個具有莊重嚴肅色彩的詞語。這裏是把一件意外小事故意說成似乎是精心謀劃的罪行,反映了孩子對這件事的不滿心情。這是莊詞諧用,顯出詼諧情趣。

(3)元旦闢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牀玩耍去了。

答:磨難,令人倍受折磨的災難,這裏是指元旦一早就要按規矩祝福的事。這個詞是大詞小用,反映了兒童不願受約束的心理,有一種詼諧意味。

六、質疑問難:

有疑必問,無疑設問。

1.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答:“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之所以這樣想,是因爲阿長不識字,沒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經》是怎樣的一部書,更何況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

2.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應?

答: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的反應是:“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真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3.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答:因爲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麼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麼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所以說,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七、拓展延伸:

聯繫社會見聞、自身經歷,理解文中道理;遷移文中寫作手法,運用於自己作文。

你感受過別人的關心嗎?在體驗到人家的關心之後,你對他的情感態度有變化嗎?請你選擇一名關心過你的人,寫出你們之間發生的事情,表達你對他的情感態度。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圍繞中心選取材料;選取材料詳略得當。

3、學習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等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

3、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培養尊重、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個性化的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生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學方法

1、閱讀領悟法

2、互動研討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見課件)

同學們,在七年級時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給美麗的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而故事的講述者長媽媽,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幾次都提起,可見她是一個對自己很有影響的人物。那麼她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今天就走進魯迅先生爲她專門寫的《阿長與山海經》。

二、檢查預習(見課件)

1、回憶作者的主要作品、成就

2、給加點字注音:

3、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惶急:恐懼着急。

詰問:追問、責問。

懼憚:懼怕。憚,害怕。

渴慕:迫切地羨慕。

霹靂:雲和地面之間發出的一種強烈的雷電現象。

煩瑣:繁雜瑣碎。

瘡疤:瘡口表面所結的痂。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名,說出。

三、整體感知

1、本文寫了什麼人?圍繞這個人作者寫了哪幾件事?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爲我買《山海經》

——哪些事情詳寫,哪些事情略寫?(買來《山海經》)

2、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寫得好,它寫出了。.。.。.”的句式進行品析並說話。(提示:找出描寫長媽媽的事件或細節,並說說這些事件或細節體現了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情。)

學生可能出現的答案:

(1)長媽媽是一個沒有名字的人

——長媽媽地位低下

(2)長媽媽睡覺時總是“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長媽媽睡相不好)

——長媽媽是一個粗人。

(3)長媽媽“常喜歡切切察察”

——長媽喜歡饒舌多事。

(4)長媽媽“逼”着我吃福桔

——長媽媽有着太多的繁文縟節

(5)長媽媽給我講長毛的故事

——長媽媽是無知而又淳樸的。

(6)長媽媽給我買來《山海經》

——長媽媽是一個真誠,善良,關心孩子,儘可能幫助孩子的好人。

…………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理出了事件,大體認識了人物。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的勞動婦女。

五、佈置作業

掌握字詞,研討與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一)檢查字詞

(二)阿長其人

回憶、思考、討論明確下面的問題

1、文章前兩段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從中可看出“長媽媽”怎樣的社會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視

2、作者寫了阿長的哪些令“我”討厭的生活習慣?可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饒舌多事,粗俗、不拘小節。

3、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

真誠和善良。

4、我爲什麼對長媽媽產生了“特別的敬意”?這些描寫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長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讓我感到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無知、淳樸。

5、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事情?

爲“我”買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經》。

買《山海經》一事寫出了長媽媽熱愛、關心孩子的美好品質。

6、小結:阿長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

她沒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

二、重點研討

作者對阿長這個人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抓文中的關鍵語句,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理出一條情感變化線索。

重點問題:

1、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什麼心理?

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表明了“我”對阿長心存隔閡乃至輕視。

2、阿長把《山海經》買回時,“我”有什麼反應?體現了怎樣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震驚、感動的同時進而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3、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因爲這件事“別人不肯做”,誰也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誰也沒有阿長那麼熱心;別人也“不能做”,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誰能像阿長這麼給“我“操心費事,況且阿長不識字,居然買來了。

小結:見課件

三、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四、尋找“阿長”

你覺得阿長像身邊的誰?是年邁不識字的老祖母,愛嘮叨的母親,還是愛管閒事的阿姨……

五、作業

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許她們的方式是當時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讀懂了她們。

請以“讀懂身邊的愛”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抓住人物富有個性的動作、語言等來描寫。(週記)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的:

1、誦讀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2、理解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把握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

3、認識人物的品格風貌,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4、學習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真實、生動、傳神地刻畫人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3、4

三、教學時間: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提到魯迅,大家並不陌生,誰來說說你瞭解的魯迅的相關知識?(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2、那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在這些文章中,你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的家鄉,家鄉的親人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深深的眷戀、無盡的思念)

3、魯迅先生的文章在過去被譽爲“匕首”、“投槍”,但在這些作品中,尤其是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中,我們看到的已不再是一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戰士,而是一個浪跡天涯的遊子,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人和事的眷念。在他的記憶中,家鄉幾乎已經幻化成了一個夢境般的美好世界。

4、大家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好蛇的故事嗎?(指名複述故事)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長媽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情。

5、板書課題,作者。

二、檢查預習。

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疏懶霹靂孤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音範讀課文。學生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並思考: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懷念)

2、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哪些事情?你能概述一下嗎?

A、交待“阿長”的來歷;

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

C、她懂得許多規矩;

D、講“長毛”的故事;

E、給“我”買《山海經》。其中給我買來《山海經》一事是重點。

四、合作探究,微觀體察。

設置問題情景一:

文章圍繞阿長寫了那麼多的事,那麼在你的眼裏,阿長是怎樣一個人呢?

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可用“阿長是一個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從而全方位感知阿長。

學生可能會這樣說: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人;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阿長是一個熱情爲“我”着想的人;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教師小結:長媽媽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純樸、善良、仁慈的美德。

設置問題情景二:

教師: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複雜的人。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試從課文中標出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討論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教師補充:1-17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和懷念嗎?

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着同情和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裏,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包含同情。

設置問題情景三:

你是怎樣理解作者的感情的?

參考:文章自始至終一直在刻畫他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動”到吃福桔的祝福,以及“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和後來買《山海經》中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

設置問題情景四:

你認爲本文的題目好不好?爲什麼?

對於買《山海經》,作者用了相當多的篇幅和非常具體的細節描寫,作者只是隨意的告訴阿長《山海經》的事,他卻真的買了回來,這令作者對他產生了衷心的敬意。體現了這位長媽媽的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

第二課時

一、語言品味,方法借鑑。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請你細細品味,你將會感受到無窮妙趣。請同學們試着美讀自己喜歡的語句,小組交流,並說出喜歡的理由。

例1:“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爲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

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例2:“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

這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你能分析一下嗎?

A、傳神的描寫:

①細節描寫:

②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

③心理描寫,突出中心。

B、對比、映襯法:

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

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

C、先抑後揚法: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寫法可以使文章有層次,形成跌宕。

二、體驗拓展,互動釋疑。

1、體驗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談一談你的想法和感受。四人一組討論交流。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

代長媽媽說的話: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筆墨並不多,這就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樣到處打聽,怎樣跑書店書攤,操了多少心纔買到這本書的?先自己想一想,然後四人小組交流,並選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動釋疑: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與小組、班級同學共同探究解疑。

三、交流心得,課外延伸。

1、交流心得:學了本文後,你有哪些收穫呢?

長媽媽這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這是生活中真實的阿長,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事實。儘管阿長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作者寫得卻十分親切自然,讀者從她身上看到了那種難能可貴的純樸和直率。《山海經》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他將對長媽媽的感激變成永久的懷念,以濃情的筆墨爲長媽媽的在天之靈祝福。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讀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爲“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2、課外延伸:

①當有一天阿長爲“我”買到繪圖的《山海經》時,如果“我”想對她說句話,會是什麼話?請寫幾句話表達一下。

②課外可推薦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詩集《野草》讓學生閱讀。下面是選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讀後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記敘了一個故事?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薰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菸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ノ冶樟搜劬Γ向後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學記》的手擱在膝髁上。

ノ以陔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フ夤適潞苊覽觶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片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着,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ノ曳路鵂塹迷經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農婦,村女,曬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着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裏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合;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着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ハ衷諼宜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水是生動,水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ズ穎叩目萘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裏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縷縷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着。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裏去。ハ衷諼宜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ノ揖鴕凝視他們……ノ藝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着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ノ藝姘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裏了。サ我總記得見過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八

學習目標

1、瞭解課文圍繞已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2、瞭解課文的記敘線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體會過渡和照應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學設計

(1)在“我”的眼裏,阿長是個怎樣的人?

(2)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文中又寫了另外幾件事,這是否離題?

(3)文中一共寫了阿長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詳略的,爲什麼這樣安排?

(4)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5)文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

重點與難點

1、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散文的“神不散”說的是:主題集中。寫散文時要放得開,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約,所以還得收得攏。在閱讀散文時,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線索,理清全篇的層次結構和理解全篇思想內容。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爲線索的。 全文線索清晰,結構上決不平鋪直敘,是經過精心構思的。作者欲揚先抑,寫知道阿長謀害了“我”的隱鼠時,感情上是“憎惡”她;對於阿長的平常舉動,“我實在不大佩服她”;對於阿長所懂得的許多規矩,“我”也是“不耐煩的”;儘管在阿長給“我”講長毛的故事時,“我”也曾“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那後來也“逐漸淡漠”了;是因爲阿長給“我”買《山海經》,才真正“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甚至連“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文章最後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阿長的深切懷念之情。

2、爲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

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詳寫了三件事。阿長讓“我”過元旦時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講阿長的故事時說到她的作用,令“我”驚異“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阿長買《山海經》,更使“我”相信“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阿長以其“深不可測”的神祕影響了“我”,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同樣,“我”渴慕《山海經》也是因爲書的內容不同一般,有“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厖 ”其神祕怪異的內容激發了“我”強烈的好奇心。阿長與《山海經》以及“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都是統一在表現兒童對未知、神祕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這一中心之內的。

3、簡析過渡與照應在本文結構中所起的作用。

過渡和照應是記敘文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過渡,是連接段落、層次之間的紐帶。一般來說,內容上的轉折、敘述中的總分、行文中的起訖都要安排過渡。文章中有過渡性語句,如文中“但是她懂得許多規矩”,“然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了”等。也有過渡性段落“這種敬意,我懼憚她什麼呢!”這些過渡使文章能夠很自然地由一件事寫到另一件事,行文緊湊,結構嚴謹,渾然一體。照應,是指文章有些內容前後呼應,前面講了,後面也有着落。如文中在開頭寫道“也終於不知道她姓什麼”,後文是這樣照應的,“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通過照應強調了阿長的不被人重視,地位低下。文中照應的例子很多。照應不是重複,而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前後映襯,加深讀者的印象。

問題與方法

1、文中略寫的部分可否刪去?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爲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2、文章開頭寫阿長名字由來的目的是什麼?

阿長之所以有這個名字,只是因爲她的前任叫這個名字,而大家又叫慣了,並非是她真的叫這個名字。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倒無人記得了。作者這樣寫,形象地刻畫出阿長是一個不被人重視、地位低下的勞動人民形象。此外,以寫名字的由來開頭,還能起到使讀者對阿長有個總的印象,從而很自然地引入下文的作用。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所追憶的保姆,她是一個粗人,沒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個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質樸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魯迅先生深情地抒寫了對她的真摯的懷念。教讀這篇文章,應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從而更深地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教學目標 】

1.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2.理解積累詰問、惶急、疏懶、渴慕、深不可測、情有可原等詞語。

3、整體把握課文,瞭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體會語句的深層含義,把握蘊含的思想感情。

4、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重點難點】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配樂磁帶、小黑板

【課時安排】

2課時

【設計理念與建議提綱】

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裏,魯迅追憶了兒時的保姆阿長,抒發了真摯的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圍繞阿長記敘了幾件事。教讀課文可運用複述法,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內容上不懂的地方閱讀資料、小組討論或教師點撥解決。然後由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複述課文內容,理清寫作思路。第一步運用討論探究法。引導學生思考文題把阿長和《山海經》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何關係呢?作者對她抱什麼樣的態度呢?學生快速閱讀,提出疑難,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討論、探究,教師啓發、點撥.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把握課文內容。

一、導入 新課(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導入 )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爲百草園增添神祕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裏的一個女工,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魯迅的作品中幾次提到她,甚至還專門寫了這篇《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留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作者把連在一起,她與它有什麼關係呢?下面就讓我們閱讀課文去探個究竟。(板書文題、作者)

二、回顧複習魯迅及《朝花夕拾》的有關知識(參閱《三點一測》)

強調:主要作品集及七年級學過的課文、出處

學生自讀《三點一測》,瞭解《山海經》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學生自讀課文,可就詞語含義、段落大意、內容質疑、分析評價等內容圈點批註。(參考《三點一測》)

教師抽查字詞學習情況。(參見《三點一測》)

1.注音:(出示小黑板)

驚駭 詰問 懼憚 憎惡 瘡疤

惡: 憎惡 噁心 惡毒

模: 模樣 模範

2.聽寫並釋詞:

面如土色 深不可測 懼憚 詰問 驚駭 渴慕

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疑難詞句師生共同探究疑難詞句,小組無法解決的,提交全班討論、交流。教師參閱教參46頁文句解說,酌情講解。

2.速讀課文,參閱《三點一測》66頁,初步理解課文。

3.思考研討: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

學生思考後,在全班交流。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參閱課後練習一答案)

四、課堂小結

從整體說來,本文詼諧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莊重。切切察察的神態,睡相的描寫,吃福橘時的緊張心情,長毛的故事,瀆後令人捧腹開懷,忍俊不禁。可是,當長媽媽爲我買回《山海經》後,作者的感情變得深沉莊重,深切懷念之情流露於字裏行間,這種色彩的變化,使得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表達得更加真實感人。

五、作業 設計

口頭作文:以學習小組爲單位,請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他的一、二件事,看看誰講得真實、生動、傳神。

六、檢測題設計

抄寫並記會本課的生字詞,按小組檢查驗收。

第二課時

精讀全文,進一步研析阿長這個藝術形象,重點研讀買《山海經》一節。

一、朗讀課文1~17語段,重溫長媽媽這個藝術形象

1.播放伴讀音樂,學生分組朗讀1~17語段

回顧思考:文中這些關於長媽媽的故事表現了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板書提綱,明確。

喜歡切切察察 低聲絮說 饒舌多事

管我很嚴 喜歡告狀 不拘小節

睡覺時擺成大字

元旦早晨塞福橘 淳樸善良

煩瑣的規矩 關心孩子

長毛的故事

2.研討課後練習第二題,理解作者對長媽媽的雙重感情。

學生自主思考,與小組交流,小組長代表本組發言,全班交流。

二、研讀買《山海經》一節,即18~28語段

1.分組朗讀課文18~28段

學生聽讀,思考並討論下列問題,各組長組織討論,並作好本組討論的筆記。

(1)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

⑵⑶⑷題見課後練習第三題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爲什麼這麼說?

2.學生分組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問題的關鍵。

第(1)問:我渴慕着繪圖《山海經》了。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

第(5)問: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給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驚,讓我產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3.齊讀最後兩段。思考: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正是深切懷念的真實寫照。

板書:爲我買回《山海經》真誠熱情 樂於助人

4.請學生說說長媽媽是怎樣的一個人?

指名學生歸結,教師明確(參閱課後練習一答案)

5.學生批註文中描寫阿長的語句,並分析這些描寫有什麼特色?

教師提示有關描寫的知識,讓學生找出文中出色的描寫,師生共同揣摩。(參閱教參47頁第3)

三、課堂小結

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憾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加強誦讀,在誦讀中力口深體會。

四、佈置作業 (選做)

1.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四)的短文寫作練習,在班上交流。

2.以《阿長買{山海經>》爲題,寫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3.當有一天阿長爲我買到繪圖的《山海經》時,如果我想對她說句話,會是什麼話?請寫幾句話描述它。

4.以《我熟悉的一個人》爲題,寫一篇文章,不少於500字。

五、檢測題設計:

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現長媽媽的性格特點的?

(1)她生得黃胖而矮。

(2)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着什麼事。

(3)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就說我頑皮,要告訴我母親去了。

(4)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牀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

(5)我也知道這意思是要她多給我一些空席。她不開口。

阿長與山海經公開課教案 篇十

創意說明:

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點、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文章中傳神的描寫。教師可精心設置一個課堂教學的主問題,引發對全篇的理解。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一位長媽媽,她給魯迅講的故事使我們對百草園更產生了一種神祕感。其實關於長媽媽還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動的事情呢! 同學們想了解嗎? 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

二、漫談感受。

1、請同學們速讀課文,如有不認識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決。

2、如對課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請提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如果學生不能解決,教師可適當點撥,但不宜過於深入) 。

3、談談自己讀完此文後的感受(不限話題) 。

同學們的話題可能涉及: 文章先抑後揚的寫法;阿長的性格特點;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歸納。

三、討論形象。

設問: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說出理由或舉出例子)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補充:

1、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饒舌多事而又不拘小節:生得黃胖而矮喜歡切切察察對我管得很嚴,喜歡到母親那兒告我的狀;夏天睡覺喜歡在牀中間擺大字,擠得我無法翻身。

2、是一個很不幸而又熱望一生平安的勞動婦女,淳樸、善良而又迷信:連姓名都不爲人所知,不識字,沒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別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幾天回家;對生活並無更高的要求, 但求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相信兒童金口,鄭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七年級睜開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間文化的載體,知道許多規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也有落後的成分,如認爲孩子拔草、翻石頭就是頑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 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是珍惜勞動果實;不要從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鑽過去,是講究形象;不說死掉而說老掉了,是避諱修辭;而關於長毛的傳說,則是珍貴的歷史資料,有助於我們認識太平軍。

4、是一個傾心關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要孩子乾淨、安全、有教養,總是爲孩子操心(討論這一點,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 。最令人感動的是爲我買來《山海經》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 我想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而且她一向似乎並不善於關心我,因此她也不會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經》的心情,這表明此時我對阿長心存隔膜乃至輕視的心理;後來,阿長爲我買來《山海經》,使我發生新的敬意,別人不肯做,即是別人沒有阿長那樣知我心,沒有阿長那樣熱心,而且有畫的《山海經》很難找,要跑多少路,打聽多少地方,別人不能做,她卻能夠成功,因此作者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件事,使作者又驚又喜,感激不盡,也令讀者爲之肅然起敬。

四、體會感情。

1、設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變化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討論、明確:不大佩服產生敬意憎惡感激(新的敬意) 懷念這是文章的線索。

2、設問:1 — 17 段對阿長多用抑筆,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但在這些充滿貶義的文字後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對阿長的同情與懷念嗎?

課堂討論、交流: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魯迅在具體描寫中卻流露着同情與懷念。魯迅透露了阿長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的描寫中飽含同情。

3、讀課文最後兩段,體會作者對阿長的懷念、感激之情。

五、探究寫法。

1、詳寫與略寫。

設問:文章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詳略結合的寫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 (詳寫與略寫的內容略)略寫的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動情點,成爲作者情思的觸發點,同時構成文章內容的高潮。這樣寫,重點突出,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傳神的描寫。

設問:文章對阿長的描寫有些什麼特色?

討論、交流,教師歸納:

第一,善於抓最富有特徵的一兩點來寫。如寫阿長切切察察的樣子,既繪形又繪聲。

第二,善用比喻。一個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寫出阿長的睡相。

第三,善用修飾語。如寫阿長的叮囑,用鄭重一詞,寫阿長因我不開口說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詞,準確地寫出阿長的神態。

小結:魯迅的描寫之所以特別出色,功夫在於選擇、提煉,寫最能表現人物特點的外貌、動作、語言,這是在我們的寫作中需要學習和加強的。

六、交流體會。

學生自主發言,將自己在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的體會告訴給同學們,交流一下。

教師總結:阿長的形象;作者的感情; 詳略結合的寫法; 傳神的描寫。

七、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三、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