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一

《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主要寫了幼年的“我”對世界充滿好奇,對“四書”以外的書籍非常向往,在其它成人只關注我讀《經》的情況下阿長帶來的《山海經》正滿足了“我”的渴望。此文容易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在教學中也是一種可能利用的優勢,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易激發。

一、溫舊導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 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對於長媽媽,我們在這篇文章的認識 是膚淺的,今天我們要來真正閱讀一篇關於長媽媽文章——《阿長與〈山海經〉》。不過,我想提個疑問,親愛的“長媽媽”爲何變成了“阿長”的稱呼?這是否暗示了本文有着不同尋常的感情變化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邊讀邊旁批,要求

把自己對長媽媽的瞬間感受記錄並旁批。提示: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去領會。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人”說話。

如:

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爲“我”着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

教師小結:總之,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阿長是一個好人,但並沒得到善報的人。她並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身份低微,行爲粗魯,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也是一個淳樸,善良關心孩子的勞動婦女。一個乃至缺點多於優點。那麼對於這樣一個人,魯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

三、領會情感

1、出示問題: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邊聽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小黑板)

2、教師讀課文,學生聽。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過渡: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爲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四、品味細節

1、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2、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爲我買《山海經》

3、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

示例:

語言欣賞:語言生動傳神,很恰當地表現了阿長的性格。 本 文寫長媽媽的語言生動傳神,充滿了詼諧意味。如“那裏的話?!”她嚴肅地說。“我們就沒有用麼?”表現了她的愚昧。“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又表明 了她的文化程度,暗示了她買此書費盡周折。另外,如“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極其鄭重”四個字表明瞭長媽媽迷信的一面,但也從另一側面說 明瞭她雖身世不幸,但卻渴望一生一世的平安,同時也想讓“哥兒”“一年到頭,順順流流”的。本文寫長媽媽語言的地方並不多,大都是敘述的描寫。但這不多的 話卻傳神地寫出了長媽媽身上的優缺點,讓人在忍俊不禁之餘,發出無限的感慨。

4、這些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

5、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寫作手法

先抑後揚手法;用典型事例刻畫人物。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示 例: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 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 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五、課堂小結,寄語同學

親愛的同學們,學習完這一課後,老師希望大家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感恩。感謝一直陪伴我們成長的父母,感謝給予我們關愛和教誨的老師,感謝我們身邊的人,不要朝花夕拾,留有遺憾啊!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二

【思路綜述】

阿長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魯迅筆下常常出現。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裏,魯迅飽含深情集中記敘了長媽媽給他兒時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鮮明,細節描寫逼真,情感真摯深沉,無疑,教學中抓住這些亮點分類突破。

【教學簡說】

一。感知人物

1、佈置自讀課文,要求讀准以下字音。

駭  擄  悚  絮說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闢頭  畫舫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

可以有如下一些說法:

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着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爲“我”着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

教師小結: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複雜的人。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了下一步活動就能夠明確了。

二。拎出線索。

1.教師讀課文,學生聽。

2.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邊聽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細節

1.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提示: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爲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爲我買《山海經》

2、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      寫得好,它寫出了           ”的句式進行品析並說話。

學生活動。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感知人物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拎出線索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細節        豎手指、睡覺姿態、古怪儀式、講長毛

想象創新        緊扣人物性格、聯繫現實生活

【評點】此設計以感知人物形象開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終結,整體教學過程 線條單純,以一個問題帶動全篇的鑑賞性閱讀;形式活潑、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容易掀起課堂高潮。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研讀課文,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最後一個環節的設置,實際上是促使學生回讀課文,更深層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使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水乳交融。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三

【教材分析】

《阿長和》是一篇敘事散文,文中魯迅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回憶了他兒時的保姆——長媽媽,表現了對她深厚真摯的懷念,同時也寄予了對中國沒有文化又愚昧善良的勞動人民婦女的同情。這篇散文語言樸實,含而不露,幽默的調侃下蘊含着對阿長善良淳樸品格的讚美。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懂這幽默批判下的親厚情感。

【學情分析】教學的起點

學生對這篇文章感興趣,願意讀。

學生能讀懂文章的故事,感知到魯迅對於長媽媽的懷念。

學生對於“審醜”的散文不大瞭解,不能很好把握長媽媽粗俗愚昧和善良淳樸之間的矛盾和統一。

【教學目標】教學的終點

通過對課文的閱讀和思考,獲得自己的見解,運用合作探究,課堂對話的方式進行交流,最終準確把握課文內容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重點】【難點】

運用圈點批註法細讀課文,通過對關鍵字詞的把握和分析,加深對課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

對於“審醜”的散文有粗淺的瞭解,初步學習用還原的方法深入解讀課文。

學會從日常小事中體會熟悉的人的美好品質,發現平凡人身上的閃光點。

【教學策略】

探究法

對話法

講讀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談話導入:

回憶如果讓你寫印象深刻的一個人,你會寫誰呢?魯迅先生的記憶中也有對他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他把這些記憶中的花瓣集合集合起來,編了一本書,叫《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讀的《阿長和山海經》就是其中之一。

切題導入

阿長山海經 爲什麼以一個人和一本書爲題呢?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這二者對於作者又有怎樣的意義?

能引起閱讀的興趣,已經是個好題目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2、討論交流:你是否喜歡這篇文章?

你是否喜歡長媽媽這個人?

作者喜歡她嗎?少年時代的我,對長媽媽是什麼樣的感情?(到底是輕視還是敬佩?)

三、再讀課文,小組探究

1、再次閱讀課文,圈點批註

把“我”對長媽媽的觀感發展和變化的關鍵詞找出來。

爲什麼不寫長媽媽的外貌,卻大費筆墨寫她的名字?

2、小組探究

3、全班討論

問題1:

第一階段:一般印象

不佩服、最討厭、無法可想(讀一讀這一段,用還原法,說話時&沒有禮貌、沒有文化、不夠文明;睡覺時&不夠稱職,跟她說她又聽不懂)

第二階段:矛盾加深

磨難(信念、冰冷的福橘&迷信,對生活只期望“順順溜溜”,把希望寄託在小孩子的一句話上)

第三階段:一個轉折

特別的敬意、偉大的神力(講了一個荒誕的故事&我們怎麼評價這個故事荒謬—但是年少的我聽得非常認真,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似的,我不怕,因爲我不是門房,不擄了她去,因爲她不是門房,又不好看,聽說她能讓大炮爆炸,產生了特別的敬意,覺得佔領全牀也是應該的。越是講得荒謬,越是聽得當真,這就有點幽默了。有一個問題:阿長覺得這荒謬嗎?成年的魯迅呢?他是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寫這個事呢?調侃,溫和地諷刺)

怨恨(謀死了我的隱鼠)

第四階段:又一個大的轉折

空前的敬意(沒有反語調侃的意思,非常感動)

那麼總結一下,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呢?

沒有文化,愚昧迷信然而淳樸善良,真心關愛孩子

作者對她是懷念的

那麼爲什麼要把她寫醜呢?爲什麼不美化她?

插入講:審美的散文之外,有審“醜”的散文,醜的意思是不好看,不美,但這不美之下,又潛藏又美的情感。(舉例灰太狼)在作者幽默的調侃下,生動的形象浮現在我們眼前,深厚的情感蘊含在我們心中了。

問題2:

爲了交代阿長的名字,居然用了兩大段,是不是太繁瑣了?魯迅不是說,寫好了文章後至少要看兩遍,將可有可無的東西刪去嗎?

用還原法:正常情況下,可以把他人的名字安在自己頭上麼?什麼樣的人會允許他人這樣做?社會地位卑微的,不被尊重的。(哀其不幸)

長媽媽是一個典型代表,魯迅借長媽媽,也表達了對舊社會沒有文化、沒有地位的勞動婦女的同情。(又有溫和的諷刺)

四、結語

學習了這篇課文,相信長媽媽睡覺時候的“大”字,不辭勞苦給我買《三哼經》的形象留駐在了我們心中,人無完人,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同時具有毛病和美德的平凡人,請同學們到生活中去觀察,去發現,你們一定也寫出這樣好的文章。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的

(一)知識教學點

1、圍繞中心選取材料;選取材料詳略得當。

2、學習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對於平凡的人物,如何選取典型的材料表現其人品美。

難點:通過觀察和感悟生活,通過生活現象,挖掘深刻的主題。

二、課時安排

3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本課時目標:閱讀課文,看全文是怎樣圍繞中心選取材料的,哪些材料是詳寫,哪些材料是略寫,體會作者緬懷思念長媽媽的`深沉感情。

(一)導入新課

可由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導入到本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認真默讀課文,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幾件事情,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爲什麼這樣寫?

2、從本文的題目看,文章可分哪幾部分?(可對照《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3、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對阿長的感情發生了哪些變化?從這些變化中可看出作者對阿長抒發了怎樣的懷念之情?

4、作者是怎樣引出《山海經》的?

閱讀要求:

1、讀書前仔細閱讀“預習提示”“課後練習”及教師提供的“閱讀提綱”,抓住本文寫作的重點;

2、閱讀時把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圈點出來,藉助工具書自己解決。

3、默讀時看到有註釋的地方,要認真讀註釋,並結合具體的語境,掃除閱讀障礙。

4、默讀時將你最喜歡、最能給你啓發和力量的句子標記出來,然後在旁邊作批註。

(三)課外作業

要求課外再次閱讀課文,同桌之間互相複述阿長的故事。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五

自從做了中學語文教師以來,我最願意講的課文就是魯迅先生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和散文。每次講魯迅的作品,都會令我感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滿足,一種教者、聽者與作品之間的生氣勃勃的精神交流,而往往也只有在這時候,我纔有可能超越這個職業本身所決定的、也極難避免的瑣碎和“匠氣”,體會到它所蘊涵的精神的意義。

這學期人教社新編國中《語文》第二單元第六課是魯迅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課文,曾經選作課外閱讀的材料。不過,對於國中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這篇作品是有一定難度的。我考慮之後,決定用討論的方式來教。

我先啓發學生:“阿長”這個人物曾經在哪篇文章裏出現過?一個學生說,在以前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她給魯迅講過美女蛇的故事,是魯迅小時候的保姆。“給你什麼印象?”“她知道一些希奇古怪的事兒,還有點神祕兮兮的。”我笑着讚許。

我告訴學生,在魯迅一生中,阿長─—即長媽媽,是一個十分特殊的人物。魯迅沒有專門寫過回憶母親的文章,卻在他四十五歲那年,寫了這篇回憶性散文──《阿長與〈山海經〉》,以紀念自己童年時期的一個保姆,可見對她的感情之深。而阿長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她與《山海經》又有什麼關係?我讓學生自己認真讀全文,邊讀邊用鉛筆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然後大家一起討論。

孩子們十分踊躍,搶着舉手。他們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大致可歸爲兩類。第一類屬於常識性的,諸如“什麼叫門房?”“爲什麼不說‘嚇’死了,而說‘駭’死了?”“爲什麼長媽媽管魯迅叫‘哥兒’?”“爲什麼曬褲子的竹竿底下不能鑽過去?”“‘謀害隱鼠’是怎麼回事?”“什麼叫‘石印’?”“‘郝懿行疏’是什麼意思?”“什麼叫‘過繼’?”等等。我先讓學生解答,實在答不上來的再由我來解答。比如“駭死了的‘駭’字”,我以爲是紹興方言的緣故;因爲我是浙江人,略知道點紹興話。但像“郝懿行疏”這樣的問題,說實話,我也不大清楚,課本後面只有關於“郝懿行”其人的解釋。於是便讓大家一起查字典(我平時要求他們每天帶字典),我也查,結果查到“疏”是“分條說明的文字”。至於“謀害隱鼠”事件,我告訴他們自己課外去讀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狗·貓·鼠》一文,其中便有關於“隱鼠事件”的解釋。

最有趣,也最能看出他們理解力、想象力特點的當屬後一類問題,即對課文內的理解。比如一個學生問“題目爲什麼不叫《長媽媽與〈山海經〉》?這樣不是更尊敬些嗎?因爲文章中提到魯迅只有憎惡她時才叫她‘阿長’。”這個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爭着回答。有說“長媽媽”的稱呼太普通,不如稱“阿長”有趣;有說叫“阿長”更親切;還有認爲叫“阿長”是代表周家人對她的稱呼等等。我一一予以肯定,稱讚他們體會得很好,各有道理。不過,我補充說,稱“阿長”更體現“長媽媽”的特點,也更能表達魯迅對她的感情,而且富有幽默感。還有學生問文中那個遠房叔祖的太太曬衣服的時候爲什麼要“憤憤地咒罵‘死屍’!”馬上有學生回答說,這裏的“死屍”是“不中用”的意思,是罵株蘭的枝條連一根竹竿都經不起。你們體會一下,這裏是不是還有“諷刺這位太太的意味?”我啓發道。還有一個學生讀得很仔細,他問長媽媽怎麼把洪秀全軍和土匪強盜都混在一起叫做長毛。這跟他們歷史課本上說的好像不太一樣。我先誇他這個問題提得好,然後解釋說,這是因爲長媽媽是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她分不清;另外當時的太平天國軍隊確實也有濫殺無辜的現象,弄得百姓很害怕,在長媽媽眼裏,自然就把他們混爲一談了。他們的問題雖然天真,但仔細一想,都自有其道理,像關於“長毛”的問題其實還牽涉到歷史觀──對太平天國的歷史評價。如果不是讓他們自己來提,做老師的恐怕很難想到。

這種方式的討論使學生的興致大漲,有些平日從不舉手發言的學生也主動舉起手來。其中有一個學生提了一個關涉全文的問題──“爲什麼說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好幾個學生紛紛舉手。有學生說,因爲前頭已經說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做成”,並且還進一步解釋道:這裏的“偉大”是指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神力”是指她能夠做成功。還有學生說,因爲魯迅“渴慕”《山海經》,長媽媽替他買到了,所以認爲“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而有一個學生說得特別好。他說,小孩子很天真,說話本來就喜歡用一些很誇張的詞。我誇獎他們領悟得好,對我也有啓發,這就叫教學相長。不過,我還補充了一點:這是從兒童的眼光來看大人。我啓發他們: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的一種體驗?”全班只有兩個學生舉起手來。我定睛一看,不由得樂了──原來這兩位都是班上的寶貝,一個幾乎從來不好好聽課,總是靜悄悄地坐在教室後排,低着頭,自顧自地不知忙些什麼。他在同學們的笑聲中站起來,很認真地說,他小時候認識一個瘋子,是他家的鄰居,那時一般人家還都沒有電視機。每次那瘋子說什麼時候下雨,就果然什麼時候下;說什麼時候颳風,就什麼時候刮,靈驗極了。他覺得這個瘋子很有“神力”。另一個孩子說的跟他差不多,只是那人是一個瞎子,卻居然能夠用手在空中那麼一撩,就逮住一隻蝴蝶。我表揚了他們兩個,還建議他們可以拿這件事寫一篇日記。可等到下了課,我再去細問他們的時候,第二個孩子卻說他是編的。

還有一些純屬孩子式的問題,一派天真爛漫。比如有一個學生不解地問,阿長是怎樣買到《山海經》的?她不是不識字嗎?我靈機一動,反問說──“你們來想象一下,阿長是怎樣纔買到《山海經》的?”我讓他們用小組討論的方法一起來想象這個過程:阿長怎樣向別人打聽,又怎樣一次次地碰壁,遭人奚落,她又是怎樣地不甘休,最後終於大功告成……。於是乎教室裏人聲鼎沸,所有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只聽見整個教室裏一片“阿長阿長……”的聲音。忽然有一個小組吵吵了起來,還聽見他們喊:“問老師去!”我過去一問,原來他們在爭論買《山海經》的錢是誰出的。──這可是個大難題!我一下子懵了。想了想,說應該是阿長出的吧,因爲魯迅事先並不知道阿長會去買書的。

當然,其中也有問得比較深的,或者說帶有那麼一點學術氣的問題。比如,一個學生問:“爲什麼說‘仁厚黑暗’的地母,‘黑暗’是什麼意思?‘地母’又是什麼?”他的問題還真把我考住了。因爲在中國民間傳說中,是說人死了要到陰間的閻羅王那裏去報到,那裏是一個陰森恐怖的去處。可這裏的“黑暗”顯然不是這個意思。我想了想解釋道,這裏的“地母”可能是借用了西方神話中的大地母親的說法,而“黑暗”是指地底下是黑暗的。不過,我又對他們說,這個問題我可以再向魯迅研究專家去請教,也許他會有更滿意的解釋。

那天中午,我打電話給北大中文系的教授錢理羣先生。他聽了先是一愣──大概從來沒有人向他問過這個問題吧,然後他說,有可能是採用了西方神話中關於大地母親的說法──“你稍等一下,我去找一點資料。”他一會兒便找出來了,說:這是一首流傳在湖北神農架地“區的古代民歌,題目叫《黑暗傳》,我念一段給你聽──

先天只有氣一團,黑裏咕咚漫無邊,有位老祖名黑暗,無影無蹤無臉面。

那時沒有天和地,那時不分高和低,那時沒有日月星,

人和萬物不見影,汪洋大海水一片,到處都是黑沉沉。

……

他接着說:可見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也有類似於地“母的這樣的人物。”至於文中的“黑暗”,他建議,你可以“讓孩子們回憶一下,小時候跟母親一起睡覺,睡在母親身邊時是不是有一種黑暗的感覺。”我腦海中一閃,接口道:人在出生之前,在母親的子宮裏的時候,也是處在“一片黑暗中的。”“對,只有當他發出第一聲哭聲時,才衝破黑暗,來到人間。實際上,人是生於黑暗,又歸於黑暗的。”“那麼,這裏的‘黑暗’並不像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象徵着邪惡、恐怖,而是意味着安寧和歸依。”“可以這麼說吧。”他贊同道。

第二天,我把與錢先生的討論告訴學生。他們用驚奇、興奮的目光望着我。我知道,在他們中間,有些孩子聽懂了,有所領悟了;有些半明半昧的;而還有些仍是茫然。但這都不要緊──只要他們的心靈曾被這樣一種充滿人性之光、人情之美的文字沐浴過,他們就不會一無所獲。將來在某一個時候,碰到某一個機緣,再與這篇文章相遇時,他們也許會恍然領悟的。──人生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機緣,一個人的讀書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第二節課上,我讓學生再一次通讀全文,找出文中表達魯迅對長媽媽感情的句子和最感動自己的地方,體會其感情的變化流動。爲了幫助學生領悟,我還在黑板上畫出展示其變化軌跡的板書。之後,我帶着學生反覆朗讀文中的重要段落,尤其是課文最後一段──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於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這最後一句猶如裂帛似的令人顫慄的呼告,既是發自赤子心靈的對母親的深情祝禱,也是人性的昇華。當我用凝重的語調爲學生朗讀這一段時,教室裏鴉雀無聲。讀罷,片刻,突然響起一陣掌聲。

下課之前,我佈置了作業 :以《阿長買〈山海經〉》爲題,寫一篇300字的想象短文。接着,我拿出從家裏帶來的《山海經校注》(袁珂校注)給學生們傳看。他們興致勃勃地尋找着“人面的獸、九頭的鳥……”,還問我哪兒能買到這本書,他們也想買一本。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02.1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六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阿長與《山海經》》是魯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幾乎是按生活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領會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細節描寫。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學生蒐集有關“阿長和《山海經》”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駭擄悚煌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煩瑣懼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閱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事。

2、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爲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說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說人死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敘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師:這篇課文中,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師補充: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生回答後,師明確:

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說:“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爲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爲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儀式中,特別傳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長的惶急情景,這裏只有動作和神情,動作先是“將我按住”,再是“搖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有豐富的潛臺詞,你設想一下,阿長心裏最想說什麼?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2、教師結束語: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七、佈置作業《導與學》。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無知、淳樸,關心愛護我。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齊讀第18-28自然段。

1、這裏,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小結: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3、當阿長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4、“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爲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爲什麼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爲什麼這麼說?

6、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7、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8、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明確2、“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說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4、爲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5、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7、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爲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8、“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說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9、畫出文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比較前後有什麼變化,這是一種什麼寫法,有什麼好處?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後揚)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本文的記敘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爲線索的。

2、爲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記敘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敘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敘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爲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敘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說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五、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可以從描寫方法、寫作方法、基礎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結束語。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篇七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提到魯迅,大家並不陌生,誰來說說你瞭解的魯迅的相關知識?(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

2、那我們學過魯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呢?(《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在這些文章中,你們覺得魯迅先生對他的家鄉,家鄉的親人懷有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深深的眷戀、無盡的思念)

3、大家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祕莫測的美好蛇的故事嗎?(指名複述故事)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長媽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受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情。

二、檢查預習。

1、認識生字

駭hài人聽聞 擄lǔ掠 震悚sǒng 惶huáng急jí

瘡chuāng 疤bā 詰jié問 渴kě慕mù

疏shū懶lǎn 霹pī靂lì 孤gū孀shuāng

鼴y?n鼠sh?

2、解釋詞語

(1)謀死:謀殺。

(2)絮說:絮絮叨叨地說。

(3)震悚:身體因恐懼或過度興奮而顫動。

(4)惶急:恐懼着急。

(5)渴慕:迫切地羨慕。

(6)懼憚:懼怕。憚,害怕。

(7)詰問:追問,責問。

(8)煩瑣之至:繁雜瑣碎到了極點。之,到。至,極點。

(9)駭人聽聞:使人聽了非常吃驚。駭,震驚,驚嚇。

(10)莫名其妙:沒有誰能說出它的奧妙。名,說出。

(11)深不可測:深得難以測量,比喻對人或事物的情況捉摸不透。

(12)情有可原:基於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諒過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錄音範讀課文。學生認真體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懷。

2、作者是懷着怎樣的心情的去寫的?

——(懷念)

3、速讀課文,用兩三句話概括文章中心內容,以及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態度。

——作者回憶童年時期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生活片斷,重點敘述長媽媽關心自己的愛好、尋購贈送《山海經》一事,表現了長媽媽雖無文化卻十分善良、樸實、盡心盡責的特點,深切表達了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4、梳理文章表達思路:

A、線索: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八

選自魯迅的《朝花夕拾》。該書共收回憶性散文10篇,均作於1926年。各篇在北京《莽原》半月刊陸續發表時,副題作《舊事重提》,依次是《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範愛農》。魯迅當時可能設想日後出書就以《舊事重提》爲書名,也符合以回憶往事爲主要內容的實際。但《舊事重提》終究顯得直白,因此在1927年5月間編集準備出版時,改名爲《朝花夕拾》。

“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一般認爲散文成就最大,作家蜂起,佳作迭出,或記人,或敘事,或寫景,或抒情,或議論,各有所長。但《朝花夕拾》一書,融記人、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寓思想性、戰鬥性於知識性、史料性之中,的確寫得風格別具,與衆不同。

《朝花夕拾》各篇以記人爲主者有三,即《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和《範愛農》。《藤野先生》記師恩,《範愛農》記友情,本文記的則是作者兒時的保姆,無姓無名、青年守寡、卻給予了兒時作者深情關愛的長媽媽。作者抓住幾個主要事件,描述了從厭她、煩她、恨她到最後敬她的全過程。

記人之作最忌事無鉅細寫成一篇流水賬,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本篇在繁簡取捨方面極見功力。長媽媽的姓名、經歷,鮮爲人知,便用三言五語帶過。長媽媽踏死哥兒最喜歡的隱鼠一事,因在前一篇《狗·貓·鼠》中已有敘述,本篇自然無需重複。而她的“討厭”之處,亦即喜歡“切切察察”和夜間睡成“大”字,要言不煩,卻寫得生動而具體。

作者怎樣從厭她、煩她到敬她,是本篇的主要部分,寫起來就是濃筆重彩,不厭其“繁”了。在作者筆下,長媽媽之討人厭,無可辯解,她之令人煩,卻應加以分析。兒時的作者深感不耐煩的無非是嫌長媽媽的禮節多,規矩多,教給他的道理多,“繁瑣之至”。使兒時的作者最不耐煩甚至當作“磨難”的是“元旦的古怪儀式”:大年七年級清早一睜眼就要說“阿媽,恭喜恭喜!”然後再“吃一點福桔”,以求得“一年到頭,順順流流”。但即使這中間雜有某些迷信、陋習罷,不仍然顯示着長媽媽對哥兒的真情關愛嗎?也許可以說,這正是由“厭”到“敬”的一過渡,“厭”和“煩”還是略有不同。長媽媽終於贏得了哥兒的敬意的,是兩件事。一是她居然具有讓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一是爲他買來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經》。這兩件事,輕重卻又不同。

過去多次有關散文寫作的討論中,常常提到散文姓的問題。散文姓“散”不無道理。作繭自縛,畫地爲牢,難以寫出好的散文。但散文又忌“散”,如果跑野馬,放斷線風箏,下筆千言、離題萬里,肯定也不是好散文。散文要求的是:散而不亂,緊而不死,能放能收,舒捲自如。

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引起。“長毛”與長媽媽何關?這好像是突如其來。但一層一層講來講去,講到了據說讓女人“脫下褲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牆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原來長媽媽竟具有這樣“偉大的神力”,這才使哥兒對她有了“特別的敬意”,甚至原諒了她“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牀”。這是由“煩”到“敬”的一轉折。

隱鼠事件後,對長媽媽的“敬意”又終於完全消失,反而成恨,以至到了“當面叫她阿長”的程度。

“但當我哀悼隱鼠,給它復仇的時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了。”這好像又是一次突如其來。寫遠房的叔祖,寫遠房叔祖的太太,寫這位叔祖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寫他說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可惜“現在不知道放在那裏了”。這和長媽媽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和對長媽媽的“敬意”又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大字不識的阿長,居然把哥兒夢寐以求而始終無法得到的“帶畫的‘三哼經’”,高高興興地買回來了。書雖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卻是作者“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這就引發了“新的敬意”,認爲“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這是由“恨”到“敬”的又一轉。

第一次“敬意”源於關於“長毛”的傳說,意料不到,而且頗有些“深不可測”,因此“偉大的神力”這“偉大”二字就不免略含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第二次的“敬意”卻是來自哥兒的親歷,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偉大的神力前面加上“確有”二字,這就是哥兒的真實感受了。

不過我以爲,長媽媽之終於爲魯迅所敬佩,大概還由於她的“認真”精神。仍是哥兒時的魯迅,自然不太可能體認長媽媽的這一特點,因此也不可能成爲哥兒的感受,但當三十多年後魯迅撰寫此文回憶往事時,就可以看清這一特點了。因此在魯迅此時的筆下,長媽媽教導哥兒那些繁瑣的禮節、規矩、道理,她的態度是認真的,甚至在堅持遵守“元旦的古怪儀式”時,也是“極其鄭重”的。她講長毛故事,態度同樣是認真的,甚至講到她那非常可笑的“用處”時,也是“嚴肅”的。

毋庸諱言,長媽媽的諸多言行中雜有不少迷信色彩。魯迅一向反對封建迷信,但在《花邊文學·〈如此廣州〉讀後感》一文中,卻讚揚了廣東人“迷信得認真,有魄力”。他在這裏當然不是主張迷信,他是在強調認真。因此他說:廣州人的迷信是不足法的,但那認真,是可以“取法,值得佩服的。”魯迅之於長媽媽,當亦作如是觀。

記人的散文,總要記人的經歷,但也要記或更要記人的性格。經歷或相同,性格則多異。本文顯然是格外注意了長媽媽獨特性格的展示,她的爲人,她的處世,等等。記人的散文,難免作些一般性的介紹,但往往更重性格化言語和行動的描述。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又常常“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過年一節,不但記下了她說了些什麼話,而且記下了她的動作和神情,從而又可見其性格的某側面。魯迅此文記長媽媽固是如此,記母親,記遠房叔祖,以至記遠房叔祖的太太,無不如此,有時寥寥數語即形神畢現。

記人的散文,不同於人物傳記,更不同於人物的年譜、年表。記人物的種種經歷,或取或舍,或繁或簡,或記敘,或描繪,或發議論,或抒情感,有較大自由。魯迅此文正是如此寫法,也因此才寫得起伏跌宕,搖曳多姿。

長媽媽終於買來了木刻的《三哼經》,由此引發了哥兒對繪圖的書的更大的興趣和更深的愛好。他更其蒐集繪圖的書,“《山海經》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緻得多了”。但已失掉了從長媽媽手中接過那本“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的“寶書”時的震悚,感受大不一樣了。

而這本“寶書”又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失掉了。長媽媽去世也已三十多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魯迅以此文記下了難忘的長媽媽,並用這樣的結尾給她以深情的祝福。

《阿長與山海經》的教案 篇九

學習目標:

1 學習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a緊抓能凸顯人物性格特徵的生活細節;

b先抑後揚的寫作技巧;

c詳略得當

2 功利閱讀(爲解決眼前的問題而讀)潛意識的激發與培養

3 調動生活體驗,關注身邊的人給予你的真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魯迅這一代文豪“最初得到的,最爲心愛的寶書”是什麼嗎?(適時板書《山海經》)。這本書的由來又和誰密不可分呢?(板書“阿長與”)

二.功利閱讀。

帶着下列問題細讀課文,或圈點勾畫,或塗塗寫寫,節約時間,思考答案。

1、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

2、從中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學生髮言,形成共識:

事情: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儀式;繁瑣道理;長毛故事;謀害隱鼠;買《山海經》。

重點:買《山海經》

阿長:地位低下,饒舌多事,不拘小節,迷信善良,無知淳樸…

【寫作提示】緊扣特點,關注細節,詳略得當。

三.質疑探究。

問題:有人說,文中所列舉的生活小事雖多但缺乏聯繫,特別是阿長替“我”買《山海經》一事純屬她的一時衝動,甚至讓讀者感到阿長的前後舉動有矛盾。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是怎樣看的?小組討論,形成共識,課堂發表。

(師生總結:事情多,但詳略有致,聯繫緊密。阿長粗獷中有細心,愚魯中有率真。她對我的關愛是始終如一的。有些事情可能令人費解,但不管怎樣,她的出發點是好的,善良的`。阿長替我買《山海經》一事更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她對我的關愛情感的高潮,所以不矛盾。)

【寫作提示】行文中,情感線索很重要;先抑後揚:鋪墊——烘托

四.真情流露。

童年或現在,我們可能都生活在愛的包圍之中,只是有些時候有些人有些事被我們遺忘罷了。甚至,有的人還被我們無端的誤解。靜下心來,梳理梳理,敞開心扉,好好聊聊。

五.作業佈置。

結合生活體驗,寫一篇本文讀後感,字數300——500字左右。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篇十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瞭解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

3、感悟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

【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2.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課時安排:2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展示:

給加點字注音。

1.駭()孤孀()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疏懶()霹靂()()孀()懼憚()璣()懿()矩()頸()灸()

2.介紹作者: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是怎樣的一個人?

2.仔細閱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①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②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應?

③你怎樣理解文中說的阿長“確有偉大的神力”?

三達標反饋

1.魯迅本名________,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__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家。《阿長與山海經》選自《___________》,這部散文集中的作品內容都是___________。魯迅先生的兩本小說集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阿長是人名,《山海經》是書名,二者本沒有什麼關聯,可作者爲什麼用“阿長與《山海經》”作爲文章的題目?通過對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憶,作者抒發了對阿長怎樣的感情?

第二課時

一預習展示

閱讀文章19-29自然段,回答問題。

1.簡介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長媽媽買的《山海經》實際上是一本怎樣的書?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爲什麼?

二.合作探究

1、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2.結尾兩段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那些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的?

課堂小結

本文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這些都是令作者心靈震憾的原因,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