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分數的意義教案(精品多篇)

分數的意義教案(精品多篇)

《認識分數》的優秀說課稿 篇一

一、教材地位:

本課內容是蘇教版國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分數的認識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在數學基礎理論中,分數的形式定義相當抽象,現有的國小數學教材中對分數的理解僅突出它在現實生活中測量與均分的含義。本冊認識分數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使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從整數到分數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擴展,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爲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法則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並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本單元只是初步,對分數概念的教學僅定位於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表示,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本課時認識幾分之一又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的核心,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繼續學習分數和學習小數的有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如何在本單元教學時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參照新課標,以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爲緯度,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方面: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和體驗分子、分母的含義;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通過參與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使學生觀察探究、動手實踐、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3)瞭解分數在實際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價值,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是探索和發現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幾分之一來表示,認識幾分之一,並能正確表示出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的幾分之一。能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三、預設教學流程:

爲了使上述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切實落實,我預設如下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認識分數

在本步驟教學中,我設想由特殊到一般,從認識1/2遷移至認識幾分之一。

1、認識1/2

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第一個環節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入郊遊時分食品的情境,把4個蘋果2瓶礦泉水和1個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當分到一個蛋糕時,學生髮現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整數來表示,這時,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使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這裏我設計了一個尋找活動,尋找數字王國裏的新朋友,這樣就轉入第二個環節:揭示半個在數學上可以用1/2表示。結合多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強調每份都是它的1/2。並結合1/2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以及各部分的具體意義,這樣教學不僅在發展學生符號感上有意義,而且容易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了對1/2的理解。

2、認識幾分之一

我設計了又來了兩個小朋友,變成四個小朋友分一個蛋糕,問學生應該怎樣分?,這裏還是要強調平均分,並結合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認識: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認識1/2的基礎上認識1/4。接着出示了一道練習題,讓學生判斷這些圖還可以用1/4來表示嗎?主要是對平均分的理解,進一步強調一定要平均分。

認識幾分之一的第二個環節是讓學生利用各種學具紙片長方形、正方形、圓,還有鉛絲,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出1/4,貼在黑板上,並說說爲什麼可以用1/4來表示。這時再追問學生:用的東西不一樣,折的方法也不同,塗色部分形狀更是不同,爲什麼都可以用1/4來表示呢?讓學生思考討論發現:平均分的圖形不同,它們的1/4形狀也不一樣,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個圖形(或物體)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來表示。教師重點指出要講清是誰的1/4。這裏爲今後分數應用題中分率與對應單位1埋下伏筆。

接着是利用課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題的四幅圖,組織學生討論每個圖形是怎樣分的,塗色部分是它的幾分之一,引導學生完整地敘述幾分之一,並學會寫分數。因爲前面已突出認識了1/2和1/4,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直觀圖形認識幾分之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二)在感受幾分之一中比較分數的大小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首先,我出示了書本第99頁第三題,先出示一條紅紙條,告訴學生可以用1來表示,再出示塗了一半顏色的紙條,(書本上是沒有的,加入這一內容第一爲比較分數的大小作準備,第二是爲估計1/3做鋪墊)讓學生估計出1/2。這時再出示塗1/3顏色的紙條,讓學生估計出是1/3後,教師問:同一張紙條的1/2和1/3哪一個大?這裏只要讓學生從圖上直觀的看出哪個分數大就可以了,簡單的說一下爲什麼。接着再來估計1/6,可能有一些難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鋪墊,學生應該可以估計出。最後再比較1/6與上面兩個分數的大小。這個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幾分之一的認識,讓學生在經歷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等思維活動後自主探索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和對數的感覺,也通過直觀圖形讓學生體會了1/2、1/3、1/6和1的關係,爲後面學段繼續學習分數打下伏筆。

第二是讓學生動手自己解決課本第100頁第5題,通過塗出指定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和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體,分層練習

新課標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學中,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有所發展,但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分層練習,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這2個練習:①想想做做第6題,《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廣告,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廣告中的動態畫面讓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最後一幅圖又是兩人分蛋糕,每人半個,讓學生體會數學來自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

接着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分數。

大班數學教案《5的加法》 篇二

活動目標:

1、學習按圖和操作順序,感知圖中事物的數量關係,學習列出算式。

2、複習5的組成,並知道4 1、3 2及前後位置互換都等於5。

3、進一步認識理解“”、“=”號的含義。

4、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後的樂趣。

5、提高數數的興趣和積極思維的能力。

活動準備:

1、背景圖一副,動物卡片若干。

2、教具:數量不等的物體圖片,1—5數字,加、減、等號各一個。

3、學具:數量不等的物體圖片(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複習5的組成

幼兒人手一份卡片,教師引導一起共同複習5的組成。

(二)學習5的加法

1、導入活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

教師出示背景圖,以小動物一起玩遊戲的情節進行5的加法:草地上有2只梅花鹿在玩遊戲,後來跑來3只小狗,草地上一共有幾隻小動物?(5只)

2、師生一起共同遊戲

師:“今天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水果的卡片,小朋友待會跟着老師一起來玩遊戲。媽媽昨天買回4個蘋果,爸爸又帶回1個蘋果,那麼家裏一共就有5個蘋果了。”幼兒一邊聽老師講述,一邊擺卡片。

3、啓發幼兒用一道算式來表示這個遊戲中所講的事情,並說出算式及符號所表示的含義。

(1)4_1=5 4表示什麼?(4表示媽媽買回的4個蘋果)

1表示什麼?(1表示爸爸帶回的1個蘋果)

表示什麼?(媽媽和爸爸的蘋果合起來)

(2)啓發幼兒再用一道算是表示這個遊戲。

1_4=5(集體說一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3)比較兩道算式,說一說它們的異同點

4_1=5和1_4=5,位置換過來了,但是得數是一樣的。

(三)幼兒操作,並做記錄。

幼兒根據老師說的情節,用卡片擺出算式,並用作業本把算式寫下來。

活動評價:

請幼兒相互把算式讀一讀,體驗遊戲成功的喜悅。再數一數,黑板上一共記錄了幾道算式。

活動反思:

對於一年級新入學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正式接觸加法,而在數學中,加法是一種常用的計算方法,也是基礎的基礎,因此學好這一課,對以後的數學學習至關重要。雖然,在學生以往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日常問題的解決使得他們對加法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朦朧印象,但是,讓學生真正地瞭解加法並運用加法解決問題,這還是第一次。因此,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義並能運用加法去解決實際問題,用數的組成知識去做加法。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爲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說清圖的意思。(小丑左手拿着3個氣球,右手拿着1個氣球)。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氣球?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 1=4。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 ”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 ”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 1=4”中“3”、“1”、“4”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說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說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 1=4”意義精簡爲“3和1合起來是4”。

三、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不同層次的練習符合能力的需要,重在拓展學生的能力。

看圖說一說算式表示的意思。學生能夠自己看着圖說出算式的意思。

擺一擺、填一填。學生看着梨圖,用自己的學具擺一擺,然後填空。將擺、寫結合,將動作和語言相連接,同時,又是對數形的結合。

直接寫出得數,比較“2 1=3”和“1 2=3”之間的規律:加號前後交換位置的得數不變,再通過找到的規律讓學生自己找算式,充分給學生空間拓展能力。

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下面算式的意思。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圖來表示算式的意思,學生很感興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圖可以用同一個算式來解答。

送信連一連。將連線題和有序的排一排結合在一起,將得數是5的算式全部找到。這部分環節讓學生自己動手,上黑板排序、說一說,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一數學思想。

四、總結突出算理。

本節課的總結關鍵就突出“ ”的含義——合起來。在課的最後再回到導入的鋪墊,用分與合的知識解決加法計算。

這節課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我可以通過語音語調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而不是一味高調;在送信環節,學生一開始出現從大到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在這裏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再去排一排,學生能夠根據分與合的聯繫出現兩組算式,讓學生認識事物的對比過程,自主的找到算式之間的聯繫,而不是教師自主將這一環節延後出現;在教學中還要充分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

小百科:加法是基本的四則運算之一,它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數、量合起來,變成一個數、量的計算。表達加法的符號爲加號“+”。進行加法時以加號將各項連接起來。

《認識分數》的優秀說課稿 篇三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十單元的第一課時《認識分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初步認識分數的含義。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擴展。無論在意義上、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差異。學生初次學習分數會感到困難。因此,本節課教學中主要從學生所熟悉並感興趣的現實經驗出發,並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簡單的分數的具體含義,讓學生體會到分數來源於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分數,給學生建立初步的分數概念,爲進一步學習分數和小數打下初步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

2、能用摺紙、塗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

3、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4、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三、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分數,能正確讀、寫分數。

四、教學難點:

能夠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五、說教法

設計這節課主導思想是加強直觀教學,降低認知難度,讓學生在折一折、塗一塗、玩一玩中探索分數的意義,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符合《新課標》中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六、說學法

1、通過直觀形象的圖形、實物中認識“平均分”、進而感知分數的意義。

2、進行比較、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

七、本節課教學設計主要分四個環節進行

1、活動引入,體會平均分。

2、主動探索,感悟新知。(從面到點)

(1)認識幾分之一:平均分——分母的意義——幾分之一的意義——揭示課題。

(2)認識1/2 :不同的圖形用相同的分數表示。

3、利用學生資源(動手操作)比較分數的大小。

4、在生活中找分數,讓學生體驗分數來源與生活。

八、教學程序設計

1、導入:(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所以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從學生最熟悉的分蘋果出發,讓學生感知平均分)

創設情境,聰聰和明明分6個蘋果,怎麼分?

生1:??師:這兩種分法哪種最特別?爲什麼?(特出“平均分”)板書

如果兩個蘋果分給2個人,怎麼分?

生:每人一個

出示一個蘋果,分給倆人,能平均分嗎?怎麼分?

學生以圓爲例動手操作,折出一樣大,也就是平均分。(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

2、教學幾分之一(大量感知把一樣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的基礎上再揭示分數,目的:傳授程度減少,讓學生自主探究)

請選擇信封裏你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分一分,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並把其中的一份塗上顏色。(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瞭解情況)

反饋:(把學生的作品貼在黑板上,並給它們編號。1/2有3個,1/3、1/4、1/8、1/6、1/16、1/32各一個,不平均分的2個)

師:這些圖形是不是平均分的?爲什麼?今天我們先來研究能平均分。師:爲什麼認爲這些是平均分的?(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就是平均分)

觀察一下這些平均分的分法有什麼不一樣?

(1)(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2)把( )平均分成( )

(根據第3問靈活提問,全部或有選擇的)讓學生說說圖的意思。(如:把正方形平均分成n份,塗出了其中的一份)

師:(拿出一個圖形)這個圖形整個用1來表示,那麼這個圖形平均

分成了2份,這一份用什麼數來表示?(如果生說不出師自己說)認識1/2、1/3、1/4(在此插入書寫方法)在圖形下板書各種幾分之一。

師:爲什麼這一份用1/2,那一分卻用1/4呢?

生: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它平均分成2份,它平均分成4份

揭題:象這些1/2、1/3、1/8我們都叫它爲分數(板書:分數) 舉例:1/4就表示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正方形的1/4。空白部分還有幾個1/4?

練習:(判斷題)

3、教學1/2(進一步理解分數的意義)

(師把學生作品用1/2表示的圖往下拉)我們來看這幾個作品,都用分數1/2表示,圖形不同,爲什麼都能用相同的分數1/2表示呢?

小結:(能用1/2表示的這些圖的共同點)把( )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師:空白部分用哪個數來表示呢?爲什麼?

(再次強調意義)1/2表示什麼?2表示什麼?1表示什麼?選擇一個分數說一說意義

4、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拿出1/2和1/32的兩個同樣圖形)我們來看這兩個圖形,塗色部分用1/2表示,那個塗色部分用1/32表示的是這一塊,(可以剪下比一比)哪個大?爲什麼呀?

(1/2表示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2份,它的一份就比平均分成32份的一份大)

板書:1/2>1/32

2、猜想:1/2、1/8和1/32的大小

板書:1/2>1/8>1/32

3、自由選擇兩個分數比一比大小,你發現了什麼?(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4、說一個更小的分數。

5、拓展練習。

6、總結評價。

《認識分數》的優秀說課稿 篇四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認識分數》第P98-100頁。

2、教材分析

本單元《認識分數》這一教材是學生第一接觸的內容,在認識上比較生疏,與以往學習的整數相比,無論在意義,讀、寫方法,還是在計數單位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別,並且學生在生活經驗中又接觸得較少,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對此,爲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分數,本單元採取情景教學並結合啓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水平,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和理解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能夠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同時本課時是學習分數的第一課時,學習的內容是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的分數,並能說出相應分數的實際含義,是本課時的核心內容,學好本課時可以爲以後繼續學習分數和小數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材的出發點不僅僅是爲了讓學生掌握分數的基本知識點,主要是爲了培養學生在創造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間接的引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思考、探究、驗證等數學活動中學習知識,並且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最終可以實現數學化的過程,真正達到教學大綱、課程標準的要求。

二、說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具體分析了教材的結構特點,認真審視了教學內容,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制定了由表及裏,從簡單到複雜的教學目標,並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心理髮展水平,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情景教學與直觀地操作,讓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理解分數的實際意義。同時能夠讓學生準確地讀、寫分數,並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通過用摺紙、塗色等方法表示簡單的分數,並以此來鍛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善於通過合作交流來系統認識分數,幫助學生髮展思維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的重點: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分數的各個組成部分,並能夠通過摺紙、塗色等手段理解和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

2、教學的難點:本課時教學的難點是能夠讓學生根據實踐案例說出相應分數的實際含義。

教學的關鍵:本課時教學的關鍵在於提供學生儘可能多的材料,通過學生折、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分數的意義,並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與創造性思維的發展,並重視學生智力水平的開發,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四、說教學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這不僅對教學目標如期達到標準產生影響,更加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採用情景教學並結合啓發式教學,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並倡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問題,通過探究、假設、試驗、驗證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我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實踐操作能力的鍛鍊。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結構特點和教學目標,我採用啓發式的教學過程,整個過程中以學生自主探究爲重點,因此我制定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本課時的導入至關重要,在以往的“分數初步認識”教學過程中,通常採用分蛋糕、分蘋果、分水等情景教學,而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爲了充分體現 “平均分”這一概念,我創新地採用整數簡單的帶餘除法運算進行導入,創設一系列的問題情景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將九塊蛋糕平均分給三位同學,並要求列出算式。再此,利用整數簡單的帶餘除法可以直接引出“平均分”這一概念,同時也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相結合,在理解層次上容易接受。進而,我將九塊蛋糕分給兩位同學,此時會得到一個餘數“1”,學生會產生困惑,剩餘的一塊蛋糕該如何分才公平呢?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實問題發生了認知衝突,產生了求知的慾望,這時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給學生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具體情境的啓發下,自己思考“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然後讓學生交流討論。

(二)、實踐操作,採用啓發式教學。

在第一步教學中產生的疑惑轉入到第二階段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已經準備好的圓形紙片作爲蛋糕,並將其折出一半,從直觀的視覺角度理解“一半”這一概念,接着引出一半在數學上用二分之一這一分數表示。隨之介紹分數的各個組成部分,並結合分蛋糕這一案例解說二分之一的實際含義。同時利用實現準備好的各種圖形紙片折出不同的二分之一,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直接發現同樣是二分之一,它們表示圖形的大小可能不一樣,形狀可能不一樣。在這一階段,我會反覆強調分數的實際含義與“平均分”這一概念。

(三)、採用類比教學,進行知識拓展。

在這一階段的教學中,我可以利用第二階段已建立的知識基礎,進行類比教學,進行知識的拓展。同樣在這一階段我可以充分利用摺紙、塗色等活動折出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鞏固練習,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到。

在這一階段主要教學目的是爲了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預測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目標,爲課後的教學反思做好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