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地理教學教案(多篇)

地理教學教案(多篇)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並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範圍。

3、瞭解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佈與地形之間的關係。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佈的關係。

教學難點:

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及其特徵

教學過程:

導入:在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將以大洲爲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複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於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瞭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於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於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題

(展示“亞洲的範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爲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爲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爲洲界;東北隔着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完成P3活動一2題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範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完成P3活動一3題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或看課本P4圖7。3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麼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主要山脈及山峯(喜瑪拉雅山及主峯等)

B組:主要高原(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等)

C組:主要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D組:主要半島(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等)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佈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於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佈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裏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徵)

完成P5活動4、5題

板書設計:

第七章亞洲

第一節“日出之地”――亞細亞洲

一、位置

緯度位置:主要位於東半球和北半球。亞洲所跨的緯度約90度,經度約164度。

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南面印度洋,北接北冰洋,西瀕地中海。位於歐洲西側、非洲東北側、大洋洲北側、北美洲西南側。

邊界:亞洲西部以烏拉爾山脈、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爲界,西南部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連,東部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亞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狀分佈

地理優秀教案 篇二

一。學習目標

1.觀察地圖,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並總結歸納出流域的基本特點:特殊性和整體性

2.結合地圖和地理圖表,分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3.通過了解田納西河流域不同時期的開發措施和後果,分析流域綜合開發的意義。

二。活動方案

第一課時

一、背景知識

活動一:

看圖3.14流域和水系,理解圖中的幾個概念:

流域——指供給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區的總稱;

分水嶺——相鄰流域間的山嶺或河間高地。分水嶺最高點的連線,稱爲分水線或分水界

水系——指河流乾流、支流和流域內的湖泊、沼澤或地下暗河,彼此連接組成的龐大系統

支流——注入幹流;二級支流——注入一級支流;三級支流——注入二級支流

二、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決定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一個河流流域的開發利用,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比如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就適宜發展農業;而科羅拉多河,河道狹窄、落差大,就適宜開發水利資源,對於田納西河來說,搞清其流域的自然環境,是避免盲目開發的首要條件。

1.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活動二:在課本上找出田納西河流域的基本情況

位置:

發源地:

流域範圍:(在圖上標出)

2.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背景:

⑴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較大

⑵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溫暖溼潤,河流的主汛期是12月—次年4月中旬,以雨水補給爲主,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少,降水季節變化大,流量不穩定,通航受到一定影響,下游易誘發洪災。

活動三:

思考1

從農業發展角度看,夏季是作物的主要生長期,需水量較大,而冬季需水量較少。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條件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影響?如何利用田納西河的資源發展農業?

思考2

田納西河水量的變化對航運會有什麼影響?怎樣才能改善田納西河的航運條件?

⑶水系

優點:水系發達,支流衆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並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

缺點:①由於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較大。②水量很不穩定。

⑷資源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磷、鋅、雲母等;水能資源豐富。

活動四:

影響水能大小的因素:流量和落差,那麼請你歸納田納西河水能豐富原因:

三、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18世紀下半葉:農業較爲發達,盛產棉花、馬鈴薯和蔬菜。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大,整個流域環境較好。

19世紀後期,流域內人口激增,開始對對其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納西河流域是美國的老棉花帶。棉花是一種對地力消耗較大的作物,長期高強度地種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致使老棉花帶衰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爲了擴大耕地面積和獲取鍊銅用的木炭,大片的森林被砍伐;此外,礦山開採也破壞了地表植被。植被破壞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鍊銅企業大量排放高濃度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酸雨污染了土壤和水體,使許多生物消失絕跡。

補充:

造成一個區域生態惡化的根本原因:一是人口的增長;二是掠奪式的開發方式

適宜種棉花的地區特點:具有光照充足,氣候乾旱,水源豐富的特點,如中亞、埃及、中國的新疆等,美國田納西河流域夏季降水較少,正利於棉花後期的生長和成熟,田納西河爲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

第二課時

四、流域的綜合開發

1.流域開發的核心

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

知識補充

梯級開發——把河流分爲若干段,選定適宜的壩址,修建一系列的水庫,逐段地利用該河流的水利資源。

思考:結合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徵,分析修建水庫(大壩)有何作用?

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徵而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⑴田納西河流域山地多,起伏大,河流落差大,修建大壩可利用落差發電;

⑵水流急,且水位季節變化大,修建大壩可調節徑流,使之趨於平穩,利用內河航運;

⑶降水年內變化較大,河流徑流季節變化大,雨季易出現洪水,修建大壩可攔蓄洪水,減少洪災;、

⑷修建大壩攔水,還用作旱季時的灌溉用水。

2.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簡稱TVA)

⑴針對早期開發所帶來的問題,負責田納西河流域的統一開發和管理的機構。

⑵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爲流域開發的核心,並結合資源條件對流域進行綜合開發,同時對流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圖3.20)。

⑶1933年以後,TVA在田納西河的幹、支流上修建了71座大小水壩,在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遊、土地利用等方面實現了統一開發和管理。

3.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措施

⑴防洪

在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庫容的水庫35座,形成了統一有效的水庫防洪調度系統,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後,全流域再未發生洪災,平均每年防洪減災效益約2億美元。

⑵航運

水壩修建後,河流水位保持平穩,諾克斯維爾以下均可通航。目前,田納西河經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與五大湖相通,通過水運可達美國22個州。每年田納西河水運的通航效益比陸路節省約4億美元(圖3.23)。

⑶發電

建成了30座水電站,同時大規模發展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爲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廉價而可靠的電力供應,促進了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在田納西河兩岸形成一條“工業走廊”。

⑷提高水質

提高水質而採取的措施:如污染防治、水源涵養林保護和庫區生態環境的改善等等。

⑸旅遊

隨着水庫的修建河流域環境的不斷改善,旅遊業逐步發展起來。建立了一大批公園、野生動物管理區、風景區、宿營地和俱樂部,以及規模宏大的教育中心。目前,該流域已經成爲一個著名的風景旅遊區,旅遊業收入成爲流域一項重要的收入來源。

⑹土地利用

①留出大面積土地用於生態恢復,建立自然保護區

②調整農業、林業和牧業結構,實行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提高了森林覆蓋率和草原面積

③採取措施穩固河、湖岸線,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④對採礦區的土地生態進行恢復和治理。

通過綜合開發與整治,田納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和旅遊業得到了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世紀—80年代,田納西河流域人均收入水平已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開發與治理):

分析:此圖爲田納西河梯級開發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關係。⑴農業:梯級開發爲其種植業和林業、牧業提供了水源、消除了洪澇災害;爲水產養殖提供了場所。⑵工業:水電爲其提供了動力資源,使工業成本降低、污染下降。⑶第三產業:梯級開發提供了旅遊資源和便利的交通。⑷三大產業間間相互影響的關係:如森林得到恢復,爲木材加工、造紙工業提供原料。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旅遊業的基礎。方便的水運爲工業提供了廉價的運輸。

五、田納西河流域治理與開發的經驗:

1、設置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防止工作中的扯皮現象,加強管理——保證流域治理與開發的長期穩定。

2、因地制宜地選擇開發重點,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經濟,做到開發與治理並重。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從防洪入手,重點發展水運、水電。

3、加大開發力度——以便利的運輸條件和廉價的電力供應,吸引大量投資者。

4、提高流域的開放度:加強對外交流,擴大外貿,招商引資。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閱讀等溫線分佈圖,概括出我國冬夏氣溫分佈的特點。

2.說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佈。

3.分析影響氣溫分佈的主要因素。

4.讀圖說出我國主要的溫度帶及其大致的分佈。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我國一、七月平均氣溫分佈圖,進一步學會判斷、分析等值線分佈圖,初步學會分析形成氣溫特點的原因。

2.從一月等溫線圖上,找出1月0C等溫線的大致分佈。

3.進一步學會運用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對氣溫及溫度帶的學習,進一步體會我國疆域遼闊,地區差異大的特點。

2.通過氣候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的分析,進一步明確地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佈特點。

2.我國1月0℃等溫線的分佈。

3.我國溫度帶的分佈。

【教學難點】

閱讀我國一月、七月氣溫分佈圖,分析概括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佈特點及其成因。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本節教學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你喜歡旅遊嗎?國慶節去哪裏旅遊了?你穿的衣服和現在有什麼不同?(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入新課)

【請你當參謀】

大連的小紅同學也很喜歡旅遊,今年,她打算到哈爾濱的奶奶家過春節,你能告訴她需要準備哪些服裝嗎?姑姑說,可能還要帶她去廣州玩,她還要另外做哪些準備?

【承轉】同是春節,爲什麼到哈爾濱和廣州穿的衣服差別這麼大呢?

【指導讀圖】我們比較一下哈爾濱和廣州兩地冬季的氣溫。(課件展示哈爾濱和廣州氣溫曲線圖)計算哈爾濱和廣州兩地1月份氣溫相差多少?

【轉折過渡】兩地1月氣溫相差近35℃,難怪兩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樣懸殊。

要了解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的具體情況,還要看我國的1月平均氣溫圖。七年級我們學過世界氣溫分佈,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什麼是等溫線?同一條等溫線上氣溫分佈有什麼特點?

【指導讀圖】讀“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圖上找出秦嶺----淮河,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在圖上用筆描繪出來0℃等溫線,說出0℃等溫線的大致分佈。

2.從秦嶺----淮河一線往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漠河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從秦嶺----淮河往南氣溫變化趨勢如何?海口的氣溫大約是多少度?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約是多少度?

【概括總結】我國1月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佈。從此線往北溫度越來越低,漠河的平均氣溫大約是-28℃以下。從此線往南氣溫越來越高,海口的氣溫大約是16℃以上。我國南北之間的溫差約爲44℃以上。

【板書】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啓發提問】爲什麼我國冬季南北氣溫相差這麼大呢?

【觀察】“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演示

【歸納】我國南北跨緯度很大。冬季太陽直射在南半球,我國北方正午太陽高度比南方低,陽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晝長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獲得的太陽光熱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衝,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

【結論】因此,造成我國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緯度的影響。

【啓發提問】我國冬季氣溫南北相差很大,那麼夏季氣溫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國夏季氣溫分佈有什麼特點呢?

【引導讀圖】用同樣方法,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讀圖要求(可要求學生依據讀1月平均氣溫圖的方法,分組討論,列出讀圖提綱):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我國南北氣溫相差大約多少攝氏度?

③找出我國7月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哪兒?那裏氣溫大約是多少攝氏度?爲什麼這裏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指圖總結】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大部分地區7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說明我國普遍高溫。

(2)漠河的7月平均氣溫爲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氣溫爲28℃以上。我國南北平均氣溫相差僅爲12℃左右,氣溫差別不大。

(3) 7月我國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在青藏高原內部,大約在8℃以下。因爲青藏高原地勢很高,故青藏高原內部成爲我國夏季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

【板書】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啓發提問】爲什麼我國夏季普遍高溫南北氣溫相差不大呢?依據剛纔學過的分析冬季氣溫分佈的原因的方法,同學們課下可以討論夏季氣溫分佈的原因。

【承轉】根據氣溫的南北差異,並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我國從北到南可以劃分爲5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

請同學們看書上“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

【指導讀圖】說明讀圖要求,指導讀圖方法:

(1)我國共劃分哪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

(2)這五個溫度帶和一個氣候區分別分佈在哪些主要的地區?

(3)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大致與1月份的哪條等溫線一致(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圖)?

(4)我們這個地區屬於哪個溫度帶,東北平原、黃河中下游地區、海南島、長江中下游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各屬於哪個溫度帶。

【板書】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佈

【啓發提問】不同的溫度帶對我們生產和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分小組討論回答】(課件提示)

(1)不同的溫度帶內,生長的果樹有什麼不同?

(2)在不同的溫度帶內,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有什麼不同?

(3)南北氣溫的差異在傳統民居的建築上有什麼差異?

(4)你還能說出哪些不同?

【練習與小結】(課件)

板書設計

南北氣溫的差異

一、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

二、夏季,全國普遍高溫(青藏高原除外)。

三、溫度帶的劃分與分佈

國中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地形圖的判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學會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地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學會繪製等高線圖的方法;能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山峯、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學會繪製地形剖面圖。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等高線圖,學生識別常見的地形名稱;通過動手製作地形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小組的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等高線形態與地勢高低、坡度陡緩的關係。

【教學難點】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地形種類。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中國地形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2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觀的畫面。

同學們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們畫的地圖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學生討論,得出對這一問題的初步判斷

二、地形圖的判讀(板書)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線地形圖,學生觀察,教師說明:“地圖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繪製等高線來表示的。”那麼,等高線是怎樣繪製出來的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圖1.27,同學們觀察圖中甲點的高度有哪兩個數據?單位?有什麼區別?

總結:甲點以海平面爲標準計算爲1500米,這叫海拔。甲點以乙點爲標準計算爲1000米,這叫相對高度。

提問:那麼,什麼是海拔和相對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②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1、海拔和相對高度(板書)

指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圖1.28“等高線示意圖”及等高線的模型,討論總結等高線的繪製方法。

講述:以海平面爲起點,測出地面上各個地點的海拔,把它們填注在地圖上,然後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點連接成線,這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上都標有高度,單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麼是等深線?(學生讀書作答)

2、等高線 (板書)

在等高線地圖上,如何判讀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學生合作探究,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說出:只要填出地面各點海拔,就可比較各點的高低。

總結:在等高線圖上,不僅可以判斷各地點的高低,還可以根據等高線的分佈情況判斷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學生觀察圖1.28等高線示意圖,看看左右兩個山坡的陡與緩?並判斷坡度的陡緩與等高線的分佈有何關係?

確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讓學生觀察課本圖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示意圖,從圖可見,不同部位,等高線和形態的差別很大,怎樣在等高線圖上判讀這些地形呢?

學生總結教師補充:等高線彎向海拔低處爲山脊,反之爲山谷:兩個相鄰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處爲陡崖。

指導學生讀圖1.30,觀察分析設色地形圖的着色規律,從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線之間着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圖即爲分層設色地形圖。

3、分層設色地形圖(板書)

出示“中國地形圖”指導學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爲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合作完成課本P17活動。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和分層設色地形圖,通過分析能判讀出各地的高低狀況。而如何能夠一目瞭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狀況呢?這就需要觀察地形剖面圖。

4、地形剖面圖(板書)

學生同桌合作,完成課本P18活動3。先了解繪製方法,再觀察繪完部分,然後自己動手繪製完整。

總結:地形剖面圖能直觀表示某條線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緩。

三、小結

指導學生先組內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獲得了哪些知識?

學生小結所學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動爲主線,以練習爲輔助,圖文並茂,化 抽象爲形象,直觀生動地解決難點問題。

不足之處:由於本課內容多,難度大,在環節設計上欠完美。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8時)

執教人:唐素芳 執教班級: 七(1)(2)

【教學內容】第三節 地圖(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記住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辨別方向的方法;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能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或指向標定方向;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辯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能夠在地圖上依據經緯線和指向標等確定方向,通過辨別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動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系統掌握地圖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對地圖產生親切感,從而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主動地使用地圖。

【教學重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難點】地圖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關係的判別。

【教學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投影片、掛圖;

【課時安排】三課時(第3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投影表格

針對表格內容,能夠進行比例尺形式的換算和大小的比較並回答。

2、地圖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節課我們已學習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剩餘的2個問題:方向和圖例。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1、投影:“日本圖”指導學生分組討論課本P15活動1的三個問題。

小組內討論並回答:

(1)經緯: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先據經線定南北,再依緯線定東西,最後取綜合。

(3)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所標三點的四個方向,Y在X東北方,X在Z西南方。

總結:在有經緯線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線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極爲北,近南極爲南),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直線緯線左西右東;弧形緯線:據地球自轉(自西向東),箭頭爲東方)。

經緯網定向法(板書)

不知同學們注意沒有,有的地圖畫有一箭頭,箭頭方向指示爲北方,這個箭頭叫什麼?(指向標)

小結: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依據指向標定方向,即指向標指示北方。

2、指向標定向法

投影圖,學生思考:

(1)A在B什麼方向,A在C什麼方向?

(2)若圖中AB兩點間直線距離爲24千米,請計算出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討論後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圖上距離是2.4釐米,比例尺爲1:1000000或

指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並回答課本P15“活動2”

學生活動:科技園在學校的東方,農業實驗區在科技園區的南方,學校在火車站北方,火車站在科技園區的西南方。學校與農業實驗區的直線距離約爲650米,從學校沿公路到科技園區,距離約是855米(四段公路圖距分別是0.6、3.2、1.6、0.3釐米)

提問:有的地圖,既無經緯網,又無指向標,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們生活在北半球,當你外出旅行迷路時,你怎樣確定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①白天:晴天據太陽定方向,據樹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極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圖上是用不同符號表示的(即圖例),並標註一些文字和數字註記,這些都是地圖的語言。

4、圖例和註記(板書)

請觀察圖1.24,看看一些常用圖例有何特點?你能記住一些嗎?

(提示學生注意分類觀察,找區別,如界線、交通線、城市、水庫和湖泊等。)

三、課堂小結

留2分鐘時間,由各小組的同學在組內交流,然後找幾名代表總結,通過本課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可取效果:在活動中學,在學中活動,注重知識的運用;針對性練習,便於及時發現問題,採取補償性教學;引進競賽激勵機制,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

不足之處:對難點的突破及節湊的把握不準。

解決措施: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並精心備課,合理安排內容的進度和難點的突破。

地理優秀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過對地球形態認識過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對事情的認識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祕的志趣。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大小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難點

地球上經緯度的劃分。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授法。

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地球儀和學生用小型地球儀,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線和經度與東西半球的劃分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人類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

【板書】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讀一讀”,思考人類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幾個階段?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活動。

【教師指導】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愈來愈正確。特別是通過人造地球衛星的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橢圓形球體。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中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 計算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多少千米?如果我們將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這個差值還有多少?

學生活動:經過計算得出,極半徑比赤道半徑少21米,如果縮小到地球儀那麼大小時這個差別幾乎就看不出來了。因爲差別很小,通常人們仍將地球看成圓球體。

【板書】 1 地球是一個十分接近圓球體的不規則球體

運用課本的“地球的半徑和赤道周長”圖,讓學生觀察地球的赤道半徑、極半徑,並計算地球的平均半徑, 運用地球的赤道半徑,計算赤道的周長,它約爲4萬千米。

【板書】 2 赤道半徑、極半徑、平均半徑、赤道周長 我們知道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再來觀察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製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書】 二、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提問討論】(1)地球儀是由哪幾部分構成的?

(2)地球儀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儀上找到南北極點。

(4)南北極點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並回答問題:

(1) 地球儀由底座、固定架、旋轉軸和球面共同組成。

(2) 球面上繪着地圖,地圖上標有南北極和經緯度,顏色、符號、文字、表示陸地、山脈、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於兩點。

(4) 指向北極星附近(即北方)的一點爲北極;與北極相反一點爲南極。

【板書】 三、地軸和兩極

【教師演示】 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指導學生轉動自己的小型地球儀,讓學生領會“一軸兩點” 並領會地球上東西方向的確定。

【板書】 四、經線和緯線

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提問:

(1)地球儀上連接南北極的線稱爲什麼線?(經線)在地球儀上沿着東西方向, 環繞地球儀一週的圓圈稱爲什麼線?(緯線)

(2)觀察地球儀,經線和緯線,哪個是半圓,哪個是圓?

(3)所有經線長度是否相等?所有緯線長度是否相等?

(4)緯線自成緯線圈,那麼,經線如何組成一個經線圈?

(5) 經線和緯線各指示什麼方向?

學生小組討論以後,代表發言,全班總結。

【板書】 五、經度和緯度

繼續觀察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經線?學生說有無數條。爲了區別出每一條經線,人們給經線規定了不同的度數,即經度。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0度和180度經線,由0度經線向東西各劃分出180度。分別稱爲東經度和西經度。 觀察0度和18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同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組成的經線圈,哪一個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大? 哪一個小?(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線組成的經線圈穿過的陸地面積小)。

【教師講解】 國際上習慣用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將地球分成東西兩個半球。

學生活動:觀察地球儀,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劃分90度,分別成爲南緯和北緯。觀察課本“低、中、高緯度的劃分”圖,說出它們各自所佔的緯度範圍。根據自己學校所在的緯度,說出它大致位於哪個緯度 帶。觀察課本“南、北半球的劃分”圖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南、北美洲和南極洲在哪個半球?亞洲主要在哪個半球?南北半球中哪個半球的陸地面積大?東西半球中哪個半球的海洋麪積大?

地理教學教案 篇六

知識目標:

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瞭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等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通過繪圖、計算、比較以及用地圖設計線路等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地圖的能力,如會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的距離,在地圖上辨別方向,查找 地理事物,確定旅行路線等,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圖的空間概念。。

情感目標:

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鄉土 教育,環境 教育,增添熱愛家鄉的情感和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第一節着重闡述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註記,這是閱讀地圖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今後的全部的 地理 教學過程中要反覆應用。但這部分內容較枯燥,學生不容易直接接受,在開始 教學之前,要設計如何導入。

由於學生在國小過平面圖的知識,本章一開頭從一張動物園導遊圖引入,目的是引起學生讀圖的興趣,瞭解"什麼是地圖"以及"地圖的重要性"(其他的學生熟悉的圖也可以,筆者此次採用的是所在學校的校園圖),目的是通過探索身邊熟悉事物,激發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迅速進入 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

比例尺部分的 教學重點是關於比例尺計算公式的進一步引申和應用。

分爲三個層次,第一層次,通過閱讀地圖冊上的三幅地圖,學會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法:文字式、數字式和直線式。

第二個層次,比例尺的應用,通過"做一做"應用比例尺可以量算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用比例尺公式可以做換算:

(1)一直已知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求比例尺。

(2)已知比例尺和實地距離,求圖上距離。

(3)已知圖上距離和比例尺,求實地距離。

第三層次,比例尺的大小,通過對相同圖幅的 "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關於兩幅圖範圍的大小、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的詳略程度、比例尺大小的比較,得出:

(1)如何辨別地圖比例尺的大小:即分子爲1,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2)地圖比例尺的大小與表示的地區範圍大小和內容詳略的關係:即地圖表示的地區範圍愈小,反映的內容愈詳細,則選用的比例尺愈大。三個層次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總是覺得有事可做。

關於地圖上的方向的 教學,重點在於訓練學生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技能。教材首先明確了地圖上有三種定向方法,它們是:一般定向方法:無指向標的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指向標定向方法: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指示北方。經緯網定向方法:有經緯網的地圖,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其中經緯網定向方法最爲精確,是今後學習地理課和實際應用最廣泛的方法。因此,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辨別方向,首先要確定圖上的經線是東經還是西經,緯線是南緯還是北緯。根據第一章所學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讓學生認識並總結在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爲中心)的經緯網上,經緯度遞變的規律。這一部分 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法建議:

本節內容設計3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比例尺,第二課時,主要學習地圖上的方向,第三課時學習地圖上的圖例和註記和一些實踐活動。

活動的設計的原則是通過設計一些活動,準備一些材料,幫助學生能夠綜合運用學到的知識,具體的有創造性的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創造一個既有個性學習,又能互相幫助、合作學習的氛圍。鍛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得以發揮。

關於地圖比例尺的 教學,直接用校園平面圖導入,因爲是學生身邊熟悉事物,學生感覺即親切又好奇,找自己班級的教室,實地測量自己教室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對平面圖是如何製作出來的興趣,自然的進入了比例尺的 教學。教室長和寬測量出來以後,讓學生運用國小所學平面圖的知識,計算一下圖上的1釐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把教室的各種圖形畫在紙上,並算一算縮小後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這就是所畫教室平面圖時的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然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分析地圖比例尺概念所孕含的三個層次。

第一步:先自己閱讀關於地圖比例尺部分的教材,找出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法,然後引導學生看看地圖冊上的地圖。用三種方式表示出來。

第二步:利用課文中的"做一做"指導學生量算圖上直線距離,運用比例尺換算成兩地實地距離。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三步:比例尺大小的比較,這是比例尺 教學的難點。突破的方式是認真分析比例尺的公式----一個分式,比較教材"做一做"中的三個比例尺,讓學生用學過的數學概念來判斷分式的比值,確定比例尺的大小。最後結合讀圖,可得出比例尺大小和範圍、內容詳略的關係。

關於地圖上的方向的 教學,從校園平面圖中教室的具體方位和路線,引入地圖的方向的判斷。運用計算機課件使知識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地出現在學生面前。首先使學生明確三種定向方法,舉出用每一種的例子。例如城市交通旅遊地圖(北京), 教師提問某一地名所在位置(如頤和園)學生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作出回答,要求詳細用到地面的八個方向,即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對於有指向標的地圖,通過閱讀校園平面圖和教材中的某村平面圖,使學生能夠根據指向標指示的方向判斷方向。

"有經緯網的地圖"這一部分 教學可通過典型實例分析,在學中練,在練中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首先用簡圖的形式用計算機課件複習第一章所學經度、緯度的劃分方法,然後用教材中方格狀或圓弧形(以南北極爲中心)的經緯網地圖,讓學生認識並總結經緯度遞變的規律。

圖例和註記的 教學,主要是訓練學生使用圖例和註記。可以採取先讓學生閱讀P19有關內容,然後打開地圖冊,找出圖中用圖例表示的 地理事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課時

〈 教學重點〉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直線比例尺

閱讀、分析地圖的能力的培養

〈 教學難點〉:比例尺大小的判斷

〈 教學手段〉教材P17圖2。3北京地圖和圖2。4中國地圖及地圖冊中的各種地圖、示意圖。直尺,圓規,米尺,畫有校園平面圖的小黑板

〈 教學過程〉

(引課)這是一幅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誰能辨別出它們都是校園的什麼 教學設施?(操場、籃球場、食堂、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教室,會議室、禮堂等)請找到我們教室所在的位置?請兩位同學上來,用圓規和直尺測量一下這張圖上我們教室的長和寬?請另兩位同學用米尺測量我們教室的實際長度和寬度?

(學生活動)請大家一起計算:?算一算縮小後畫在紙上的距離是教室實際距離多少分之一,也就是計算一下圖上的1釐米代表了實際的幾米?這個數值就是比例尺。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及公式。

用公式表示就是:

( 板書)第二章 地圖,第一節 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

(提問)比例尺有幾種表示呢?

(學生活動)請閱讀16帶框的黑體字" 地圖上的比例尺"用文字表示? 用數字寫出來?直線式? (由學生回答)

打開地圖冊,任選三幅圖,請三位同學,分別用文字式、數字式和直線式表示比例尺。

( 板書)文字式、數字式、直線式

(提問)比例尺有什麼用呢?

(學生活動)完成P16 "做一做"

(小結)根據比例尺,在地圖上量出兩地的距離,可換算兩地的實際距離。

(提問)如何辨別比例尺的大小呢?

比較P17"北京市地圖"和"中國地圖",兩幅圖的圖幅大小相同,在那些方面的表現不同?

國中地理教案 篇七

【過渡】圖片中展示多種自然災害,有一些是自然現象。那麼,從圖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結論?自然災害和自然現象之間有什麼不同點?我們課本例舉了哪些自然災害?颱風是我們生活的地方經常受到的一種自然災害,爲什麼我們稱它爲一種自然災害?下面,就老師提的這些問題,同學們通過閱讀課本找到答案。

【閱讀課本】P54

【板書]】第四節,自然災害

【提問】什麼是自然災害?

【學生回答】自然環境經常發生異常變化,其中有些會造成資源破壞、財產損失、人員傷亡等危害,這樣的異常變化叫做自然災害。

【多媒體】那麼像圖片中的太平洋海底發生火山噴發屬於自然災害嗎?如果不是,如何來解釋?

【學生回答】不是(或是)

【引導過渡】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災害,首先它必須是發生在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其次,它必須是對我們人類造成損失或者資源破壞的這些自然現象,我們纔可稱之爲災害。太平洋海底的火山噴發並未對人類造成傷亡或損失,因此它不屬於自然災害。

【提問】如果是化工廠因使用操作不當引發爆炸屬於自然災害嗎?

【學生回答】不是,因爲它是人爲原因造成的,因此不屬於自然災害。

【活動】完成P55認識身邊的自然災害

【過渡】我們已經瞭解並清楚地知道什麼是自然災害,那麼我們的身邊有沒有自然災害發生?或者你見過哪些自然災害?它們造成了哪些危害?

【學生回答】地震、颱風、洪澇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各種自然災害,這說明,在我國自然災害的種類很多,在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爲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還有如海洋災害(海嘯等),但課本里不作描述。我們福建地區經常遭受颱風的侵襲,颱風是屬於氣象災害還是地質災害?

【學生回答】氣象災害

【提問】我國的氣象災害包括哪些?

【閱讀回答】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颱風、寒潮等。

【多媒體】展示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學生觀賞並回答是哪些氣象災害。

【承接】通過觀察各種氣象災害的圖片,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每一種氣象災害對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麼這些氣象災害是不是遍佈全國各地,每一個地方是不是如我們沿海地區都受到颱風襲擊呢?請同學們根據課本P54,結合P56圖2.48中國主要氣象災害的分佈圖思考我國颱風、乾旱、洪澇等主要分佈在什麼地區?爲什麼會造成這種分佈特點?

【活動】P58活動題1、2

【學生歸納】從P56圖2.48中可以看出颱風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較多。

【教師提問】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颱風的入徑和我們學過的哪一個季風(冬季風或夏季風)的路徑很像?

【學生回答】夏季風

【承接】颱風的入徑跟夏季風的入徑很像,這說明臺風也是在夏季發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在我國,常見於夏秋季節的東南沿海地區,從圖中也可以看出颱風主要發源於太平洋的熱帶洋麪,是由低緯度海洋侵入,登陸後會減弱。颱風最大的風力可以達到12級。(補充:我們也經常聽過颶風,颶風和颱風是同樣性質的,不過是因爲地點不同,所以名稱不同而已。通常把在大西洋洋麪形成的熱帶氣旋稱爲颶風,比如美國也經常遭受颶風襲擊)

【過渡】颱風過境時會造成什麼現象?

【學生回答】大風、下大雨。

【講解】颱風過境時常常伴有大風或暴雨。這往往會造成一個本來多雨的地區發生洪澇災害,但是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它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如果颱風經過的這個地區常年較爲乾旱,颱風一旦過境將會緩解當地的旱情,所以我們看事物要看到它壞的一面,同時也要看到它好的一面。

【展示圖片】近幾年的颱風過境時對我國的影響

【承接】剛纔我們講到颱風時提到,颱風過境時常會給這個地區帶來大量降水,有時還會造成當地發生洪澇災害。洪澇災害發生有必要條件,同學們觀察課本P54圖,思考,什麼情況下才會發生洪澇災害?我國是不是每一個月份都發生洪澇災害?

【讀圖回答】連續性的暴雨或短時間的大暴雨,都可能形成洪澇。

【閱讀課本】P56洪澇災害分佈的範圍和時間

【活動】P58第1、2題

【教師歸納】洪澇災害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那麼,洪澇災害集中分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展示圖片】我國的地形圖和降水分佈圖

【教師引導】在我國南方地區年降水量大,降水季節分配不均勻,且雨季長,多暴雨和連續性暴雨,在一些平原和河谷地區易發生洪澇災害。

【提問】一個地區是不是發生了洪澇災害就不會再發生了?

【學生回答】不會

【再提問】那麼是不是發生洪澇災害的同時還會不會有別的自然災害發生?

【學生回答】會(或不會)

【引導】有一個成語叫“禍不單行”,同一地區,不僅會出現多種自然災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災害有時還會連續發生,在我國最常見的災害除了洪澇災害還有乾旱。

國中地理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徵,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1、關於“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爲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瞭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徵。由於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爲了避免重複,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於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徵,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爲中心進行。

2、關於“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瞭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佈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於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爲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

五。【教學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佈圖

六。【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係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 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係或巴基斯坦的瞭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 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爲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地理教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通過讀世界政區圖和世界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示意圖,使學生能夠在世界政區圖上查閱出世界的主要國家,明確世界上的面積大國和人口大國,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明確區域劃分的十三個分區的名稱和分佈。

2.通過閱讀“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明確國界線的劃分依據和領土的含義,識別國家之間的國境線,並學習運用圖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觀察能力,並進一步培養學生識別方位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 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國際常識,懂得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原則,明確一個國家的主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無論大小都一律平等,樹立世界各國平等相處,求得共同進步與發展的觀念。

4. 通過對世界組織的介紹和閱讀各國的有關數據,培養學生樹立全球意識,激發學生的的競爭意識、進取心和愛國熱情。

【導入】地球表面按水陸分佈,可分爲七大洲、四大洋;按熱量、水分和植被的變化規律,又可分爲不同的自然帶。這些差異都是根據自然規律劃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是居住在不同的國家的。世界上大約有190多個國家,你能舉出你熟悉的國家和他們所在的大洲嗎?各國之間有什麼不同?

【分組討論】世界各國之間有什麼不同?教師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並進一步講解。

【板書】一、世界的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世界上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

【提問】這是世界上面積位於前列的國家,你能按面積大小排列這幾個國家嗎?以上幾個國家各屬於哪個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嗎?(利用世界政區掛圖講述,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是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宮面積的2/3;而位於地中海沿岸的摩納哥面積只有1.89平方千米,僅相當於北京頤和園的一半。我們往往將這種面積非常小的國家稱之爲袖珍國家)

【板書】面積大小不同

【承轉】各國人口也有很大的差異,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國是哪幾個國家嗎?

【展示】“世界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讀出各國的人口數,對照世界政區圖看着這些國家分佈在哪些洲?並在此基礎上歸納出哪個洲這些國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億以上的國家有60%分佈在亞洲,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國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國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僅有2914萬人,僅相當於我國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國梵蒂岡和摩納哥,人口分別僅有1380人和不足3萬人)。

【板書】人口多少不同

【承轉】同是人口大國的中國和美國,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可以分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展示】世界政區圖。就你所知,哪些國家是發達國家,哪些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呢?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歸納】 全球發達國家僅有20多個,主要分佈在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亞洲的日本。發展中國家有150多個,佔絕大多數,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有極大的差距。從地域分佈上看,發達國家主要分佈在北半球,而發展中國家主要分佈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國際上也把這種差異說成是“南北之差”。

【展示】“美國與加拿大之間的國界線”、“阿根廷和智利之間的國界線”圖。

美國與加拿大,阿根廷與智利之間分別是以什麼劃定國界的'?(美、加兩國東段邊界以湖泊中心爲界,西部邊界有一段以緯線爲界,而美國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東部與加拿大的邊界有一段以經線爲界。阿根廷與智利則以安第斯山爲界。)

還有一些國界線是根據歷史、社會政治等原因來劃定的,如我國與俄羅斯東段的邊界是根據中俄雙方簽定的《尼布楚條約》確立下來的。一般來說,兩國的陸上邊界線往往設立界碑、界牆、柵欄、哨所等作爲邊界的標忐。看“中國與巴基斯坦國界線上的界碑”圖。

【講述】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之間都有明確的國界線,我們稱之爲已定國界,但也有少數國家之間有些地段的國界線沒有劃定,這叫未定國界。由於國界線是確定一個國家領土範圍的依據,因此,邊界問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處理不當極易引起國家的糾紛,甚至引發戰爭。我國政府一貫主張用和平談判的方法,協商解決邊界爭端,反對用武力和強權單方改變國界。

【承轉】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差異顯著,爲了縮小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進行有關經濟、政治等方面共同問題的商談,即“南北對話”;而且也需要發展中國家之間進行互助合作,即“南南合作”。

指導學生閱讀讀一讀中的資料:“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板書】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亞洲的日本

發展中國家

地理教學教案 篇十

一、導入。

〔導語〕“古往今來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帶着太陽女神的問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長阿姆斯特朗上校眼簾的地球是一輪藍色的圓圓的星球。〔投影:地球衛星照片〕人類是怎樣逐步地認識到地球的形狀的呢?〔設問導入,板書課題〕。

二、新授。

1、天圓地方。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的空間: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圓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隻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龜。

〔雄偉高大的喜馬拉雅山隔斷了古印度同亞洲其它地區的陸上聯繫,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環繞,使古印度人無法理會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現象:

〔1〕在海邊看到有帆船的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邊緣是圓的。

4、地球是球狀的樸素地理思想的產生。

〔1〕古代人們在沿着任一直線上的不同地點,每天同一時刻觀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規律地升降。說明地球是球狀的〔理解的地面相當於現今的大地水準面〕。

〔2〕人們觀察到太陽、月亮的形狀是球狀的,推測地球是個球體。

〔3〕如果地球是球狀體,那麼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發點〔起點〕。爲證明這一點,航海冒險家們進行了艱苦的冒險歷程。

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羣島〔美國以其姓名命名哥倫比亞州、哥倫比亞特區〕。

亞美利加發現美洲大陸〔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亞美利亞洲〕。

5、麥哲倫探險船隊完成環球航行--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放錄音: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麥哲倫船隊,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爲代價,實際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具有劃時代的地理意義。

6、人造地球衛星升空和大地測量技術的突飛猛進,從理論和實際上證明了地球是球體這一客觀事實。

〔過渡:從七千萬年前的第三紀結束人類誕生以來,人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然的探索,亞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魯諾、開普勒、伽利略、哥倫布、亞美利加、牛頓、阿姆斯特朗,我們永遠記住了這一串名字。那麼已得到證明的球狀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導學生讀出相關數據:

R=6371km〔記憶:在祖國風景秀麗的廬山上吃魚的感覺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澤東:坐地日行八萬裏〕。

S=5.1億平方km

三、小結:

1、人類爲探索地球的形狀進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爲6371千米的大球體,其5.1億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

四、教學反饋與發散思維訓練:

1、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體會“天圓地方”的說法。

2、從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訓練:

1、首次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徑是千米,赤道周長是千米,表面積是平方千米。

六、板書設計:(略)

七、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