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李密陳情表教案精品多篇

李密陳情表教案精品多篇

《陳情表》 篇一

一、自主複習

梳理課文,加深理解,重點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邊複習邊做筆記。

二、自我檢查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 慈父見背

舅奪母志 祖母劉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牀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指出句式)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舉臣秀才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

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當侍東宮 臣具以表聞

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

則告訴不許 猶蒙矜育 不矜名節 願陛下矜憫愚誠

過蒙拔擢,寵幸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日薄西山 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

更相爲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聽臣微志 謹拜表以聞

1、出自這篇文章的成語:

2、出自這篇文章的典故:

三、虛詞練習

鄭人遊於鄉校①,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②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爲?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選自《左傳》)

【注】 ①鄉校:地方學校,又是公衆聚會議事的場所。②子產:名公孫僑,鄭國大夫。然明也是鄭國大夫。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②不知木蘭是女郎 ③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師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句子中的“於”,與“鄭人遊於鄉校”的“於”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

B.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

C.謫戍之衆,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

晉平公與羣臣飲,飲酣,( )喟然嘆曰:“莫樂爲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於前,援琴撞之。公披襖( )避,琴壞於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於側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啞!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爲寡人戒。”

3.文中括號內應填的虛詞是 ( )

A.遂 而 則 B.乃 而 故 C.乃 以 則 D.遂 以 故

4.下列四句中“之”字用法相同的是 ( )

①惟其言而莫之違 ②援琴撞之 ③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④左右請除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莫樂爲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兩個“莫”字意義不相同。

B.“師曠侍坐於前”“琴壞於壁”“有小人言於側者”中三個“於”字意思相同。

C.“寡人也”“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中兩個“也”字作用相同。

D.“以爲寡人戒”的“以爲”與《出師表》中“愚以爲宮中之事”的“以爲”意思相同。

6.“而”字用法集訓

①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 ③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 ④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 ⑤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 ⑥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

⑦吾嘗終日而思矣 ( ) ⑧某所,而母立於茲 ( )

虛詞練習答案

1、【解析】 ①④爲“這”;②表示判斷,“是”;③爲“對,正確”。

【答案】 B

2、【解析】 D.與題幹中“於”都解釋爲“在”。A項爲“對”;B、C兩項爲 “比”。

【答案】 D

【參考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的得失)。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爲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裏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那些他們認爲好的,我就實行它們;那些他們厭惡的,我就改正它們。這是我們的老師,爲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盡力做好事來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毀掉鄉校)難道能很快制止這些議論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到那時)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做治病的良藥。”

3、【解析】 乃:竟然;而:連接相承關係;故:所以。

【答案】 B

4、【解析】 ①②④都是代詞,其中“莫之違”是賓語前置句,“莫違之”。③是助詞“的”。

【答案】 D

5、【解析】 D.“以爲寡人戒”中的“以爲”是“以(之)爲”,兩個詞,“把它作爲”;“愚以爲”是“我認爲”。A項中前“莫”是“沒有什麼事”之意,後“莫”是“沒有誰”之意。

【答案】 D

【參考譯文】

晉平公與大臣們飲酒,喝得酣暢時,竟然嘆息道:“沒有什麼事比做人君更快樂,因爲他的話沒有誰敢違抗。”師曠在面前陪坐着,拿起琴就撞了過去,晉平公分開衣襟避開了,琴在牆上撞壞了。晉平公問:“太師撞誰呢?”師曠答道:“剛纔有小人在大王身旁說話,所以撞他。”晉平公說:“是我說的。”師曠說:“啊!這不是統治人的人應說的話。”周圍的人請求殺了他,晉平公說:“放了他,把這件事作爲我的借鑑。”

6.①連詞,表示目的關係,譯爲“爲了、爲的是” ②連詞,表示並列關係,譯爲“並且” ③連詞,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爲“並且”“而且” ④連詞,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爲“就”“接着” ⑤連詞,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爲“但是”“卻” ⑥連詞,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爲“如果”“假如” ⑦連詞,表示修飾關係,可不譯 ⑧第二人稱代詞,譯爲“你的”

佈置作業: 篇二

背誦默寫、《創新方案》相關練習

《陳情表》 篇三

單元導讀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古人將自己的人生感悟、事理思考、情感體驗等訴諸筆墨,留下了許多佳作名篇。誦讀這些作品,觸摸民族文化血脈,可以增進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本單元選取魏晉到明代的六篇經典散文,有的以情見長,至情至性,感人肺腑;有的以理取勝,理趣盎然,發人深思。這些作品體裁不一,風格各異,呈現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多樣面貌。集中在一個單元研習,在對比中體會,在聯繫中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瞭解古代散文。

學習本單元,重在把握課文的思想情感及其承載的文化觀念,領會不同作者在審美上的獨特追求。要反覆誦讀,涵詠品味,把握文意;要理解作者如何通過特有的語言形式去抒發情志,形成獨特的美感;還要做些梳理和評點,領會章法之妙和細節之美。

文本解讀

《陳情表》以祖孫相依爲命的往事寫起,集中陳述“詔書切峻”和“劉病日篤”的矛盾,以誠懇的言辭,請求皇帝允許自己先孝後忠,暫不奉詔。全文情真意切,不加渲染而自能動人。要反覆誦讀,體會文中的感情;還要理解作者是怎樣以孝道貫串全文,既以情感人,又以理服人。可以結合作者身份和文章寫作背景,進一步思考作者爲何堅持不入朝爲官,體會這篇文章表達上的委婉和得體。

素養目標

1、瞭解李密的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

2、積累文言知識,疏通文本,背誦全文。

3、通過誦讀,理解所陳之情,體會陳情方式。

4、品味作者在文中蘊含的真摯情感。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孝情、忠情,分析體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說理方法。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導入

蘇軾言: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來,人們把《出師表》當成“忠”的標準,把《陳情表》作爲“孝”的典範。可見李密的《陳情表》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一、知人論世

1、瞭解作者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爲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晉初散文家。其父早亡,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少有文采,曾跟隨名儒譙周學習,博覽五經,以文學著稱。曾在蜀國任尚書郎等職,並多次奉命出使吳國,頗有辯才。蜀漢滅亡後,徵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他擔任主簿,他推辭不就。晉武帝立太子,徵召其爲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爲由固辭不受。及祖母卒,服喪期滿,李密以太子洗馬被徵至洛陽。後出爲河內溫令。

2、相關背景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三國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爲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年),朝廷採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徵召李密爲太子洗馬。李密時年44歲,以晉朝“以孝治天下”爲口實,以祖母供養無主爲由,上《陳情表》以明志,要求暫緩赴任,上表懇辭。晉武帝爲什麼要這樣重用李密呢?第一,當時東吳尚據江左,爲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晉武帝對亡國之臣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第二,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爲如此,李密屢被徵召。李密則向晉武帝上此表“辭不就職”。

3、瞭解文體“表”

“表”是古代的一種奏章,多用於臣子向國君陳請謝賀。因爲“表”的閱讀對象是皇帝,所以呈表人一般態度誠懇,措辭謙恭,內容讀來如對面談心,頗爲感人。“動之以情”是這種文體的一個基本特徵。此外,這種文體還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開頭要說“臣某言”,結尾常有“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之類的話。典範之作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

4、解題

①陳:陳述。

②情:實情、感情。

③表:古代臣下呈給帝王的一種文書。

二、初讀感悟

(一)預習檢查

1、明確字音。

釁(xìn)閔(mǐn)祚(zuò)煢(qióng)孑(jié)

隕(yǔn)逋(bū)矜(jīn)渥(wò)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釋詞義、概括段意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因爲)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好。險,坎坷。釁,禍患),夙(早年)遭閔(同“憫”,憂傷)兇(不幸。指喪父)。生孩六月,慈父見(用於及物動詞之前,有稱代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的作用,相當於“我”)背;行年(年歲,年齡)四歲,舅奪(強行改變)母志。祖母劉愍(憐惜)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不會走路。這裏形容柔弱),零丁(孤獨的樣子)孤苦,至於(至,達到;於,介詞,引出對象)成立(成人自立)。既無伯叔,終(又)鮮(少。這裏是“沒有”的意思)兄弟,門衰祚薄(福分淺薄),晚有兒息(子嗣)。外無期功[期,穿一年孝服的親族。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這都指關係比較近的親屬]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孤單無依靠地獨自生活),形影相弔(安慰)。而劉夙(早時)嬰(纏繞)疾(病)病,常在牀蓐(草墊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停止侍奉而離開(祖母)]。

請概括段意:敘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

(第二段)逮(及、至)奉聖朝,沐浴(承受恩澤)清化。前太守臣逵察(經考察後予以推舉)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舉薦)臣秀才(漢代所設選拔人才的一種科目,推舉優秀人才。晉時仍保留此制。與科舉考試的“秀才”不同)。臣以(因爲)供養無主(主事的人),辭(辭謝)不赴命。詔書特下,拜(授官)臣郎中(尚書省的屬官),尋(不久)蒙國恩,除(授官)臣洗馬(太子洗馬,太子的侍從官)。猥(謙辭,辱)以微賤,當(承擔)侍東宮,非臣隕首(頭落地,指不惜性命)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使上聞、報告),辭不就職。詔書切峻(急切嚴厲),責臣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比)星火。臣欲奉詔奔馳(赴京就職),則(連詞,錶轉折,但是)劉病日(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篤(病重);欲苟(姑且)順私情,則告訴[申訴(苦衷)]不許(許可):臣之進退,實爲狼狽(形容進退兩難的窘狀)。

請概括段意:敘述朝廷多次徵召的經過以及自己進退兩難的處境。

(第三段)伏惟(伏在地上想。舊時奏疏中下級對上級常用的敬語)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元老,舊臣),猶蒙矜育(憐惜養育),況臣孤苦,特爲尤甚。且(況且)臣少仕僞朝,歷職(連續任職)郎署(郎官的衙署),本圖宦達,不矜(看重、推崇)名節(名譽與節操)。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提拔、擢升),寵命優渥(優厚),豈敢盤桓(猶疑不決的樣子),有所希冀(非分的願望)。但(只是)以(因爲)劉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這裏比喻人的壽命即將終了。薄,迫近),氣息奄奄(氣息微弱、將要斷氣的樣子),人命危淺(垂危),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無法用來……)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輪流,更替)相爲命,是以(因此)區區(自己的私情)不能廢遠。

請概括段意:進一步闡明辭不就職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同“又”,表示整數之外再加零數)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辛酸悲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鑑(照察、審辨)。願陛下矜愍(憐恤)愚誠,聽(任從。這裏指應許)臣微志,庶(希望)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活着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當結草(死後也當結草報恩)。臣不勝(承受,承擔)犬馬怖懼之情,謹(恭敬地)拜表以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請概括段意: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點明全文主旨。

思考2整體感知

1、本文是李密向誰陳情?陳述了那幾方面的“情”?最終想達到什麼目的?

明確對祖母———孝情

對晉武帝——忠情

對自己———忠孝難兩全的爲難苦情

目的:願乞終養

思考3具體探究

1、第一段中體現的,李密一定要對祖母盡“孝情”,原因有哪些?試分析效果。

明確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父死母嫁,祖母躬親撫養;

②“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體弱多病,祖母精心養育;

③“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內外無親,祖孫互爲依靠;

④“而劉夙嬰疾病……未曾廢離”—臥病在牀,祖母需要照料。

效果:文章一開篇,濃濃的悲情撲面而來,讓我們彷彿看到了李密形單影隻的孤寂,祖母困境中的艱辛;彷彿聽到了他無助的哀嘆,祖母病中的呻吟……至性之言,悲惻動人,爲下面的陳述奠定了情感基調。

2、在第二段中,李密處於怎樣的兩難境地?如何狼狽?

明確兩難:朝廷徵召,皇恩浩蕩;祖母病重,無人照顧。

狼狽:“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連用四字駢句,渲染出嚴峻的形勢。如果一味拒絕,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3、第三段中,李密爲自己找的“理”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明確“聖朝以孝治天下”

作用:引孝政,盡孝是遵循國策,“理”應認同,是忠君的體現。

4、李密找到的“忠孝能兩全”的辦法是什麼?

明確“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先盡孝,後盡忠

思考4品味語言

1、第二段接連使用時間詞“逮”“前”“後”“尋”,對應的徵召詞“察”“舉”“拜”“除”“當”以及遞增官職“孝廉”“秀才”“郎中”“洗馬”,有什麼用意?

明確這些詞語都表示新朝對李密的多次徵召:從時間上看急迫連續,從形式上看多法並用,從官職上看越來越高,顯示出新朝急於需要李密出來籠絡人心,而李密推辭之難,這爲下文矛盾的解決埋下了伏筆。

2、第二段“切”“峻”“責”“慢”有什麼表達效果?四字句描繪出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明確這四個字形象地寫出了朝廷對李密“辭不赴命”越來越生氣,責備越來越嚴重的態度,彷彿可以看到皇帝在那裏生氣發怒的情形。

思考5體會寫法

1、如果將第三段和第一段調整一下位置,先講理後陳情,好不好?

明確不好。本文的陳述出於情,歸於理,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陳情於事,寓理於情。文章首先陳述個人的悲慘遭遇及家庭的悽苦,突出祖孫的特殊關係,以此作爲陳情的依據。繼則寫自己願意奉詔,但又因“劉病日篤”,處於狼狽之境,藉此博取晉武帝的同情。再則擡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懇求准許所請。同時,更表明自己的心跡,排除了不願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後提出解決矛盾的。方案。全文構思縝密,脈絡分明,具有很強的邏輯性。

2、本文語言表達切合身份,恭敬而得體。請從文中找出一些表達敬意和自謙的詞語,加以體會。

明確表示敬意的詞語有:奉、伏惟、聖朝、清化、蒙、寵命、謹等。表達自己對新朝的敬意,進一步打消新皇帝的疑慮。表達謙稱的詞語有:臣、猥、亡國賤俘、乞、犬馬等。謹遵臣道,極盡謙卑之能事,化解晉武帝的疑心,博得他的同情。

思考6對比閱讀

任務:夏完淳的《獄中上母書》與李密的《陳情表》都屬於“陳情”作品中的佳作,都寫得情感真摯、迴腸蕩氣,但兩文的寫作目的、“陳情”的方式卻有所不同。試比較分析。

(鏈接1)

獄中上母書

[明]夏完淳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報母矣。痛自嚴君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本圖復見天日,以報大仇,恤死榮生,告成黃土。奈天不佑我,鍾虐明朝。一旅才興,便成齏粉。去年之舉,淳已自分必死,誰知不死,死於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養無一日焉。致慈君託跡於空門,生母寄生於別姓,一門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問。淳今日又溘然先從九京,不孝之罪,上通於天。

嗚呼!雙慈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爲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爲父爲君,死亦何負於雙慈?但慈君推幹就溼,教禮習詩,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慈君託之義融女兄,生母託之昭南女弟。

淳死之後,新婦遺腹得雄,便以爲家門之幸;如其不然,萬勿置後。會稽大望,至今而零極矣。節義文章,如我父子者幾人哉?立一不肖後如西銘先生,爲人所詬笑,何如不立之爲愈耶?嗚呼!大造茫茫,總歸無後,有一日中興再造,則廟食千秋,豈止麥飯豚蹄,不爲餒鬼而已哉!若有妄言立後者,淳且與先文忠在冥冥誅殛頑囂,決不肯舍!

兵戈天地,淳死後,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爲念。二十年後,淳且與先文忠爲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武功甥將來大器,家事盡以委之。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願畢矣。新婦結褵二年賢孝素著武功甥好爲我善待之亦武功渭陽情也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

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父得爲忠臣,子得爲孝子,含笑歸太虛,了我分內事。大道本無生,視身若敝屣。但爲氣所激,緣悟天人理。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世。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

明確(1)從寫作目的看,《獄中上母書》是寫給母親的一封訣別書,爲國赴難,義無反顧,不惜拋卻親情,但拳拳之心,天地可鑑;《陳情表》是寫給皇帝的一封書信,目的是婉言拒絕朝廷的任命,借親情之名“辭不就職”。

(2)從“陳情”方式上看,《獄中上母書》自始至終,直抒胸臆,毫無掩飾,酣暢淋漓;《陳情表》則表達得委婉含蓄,虔敬有加。

四、明晰主旨

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爲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五、拓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歷史上,“孝”是進入家庭觀念中最早的倫理道德範疇。傳說堯時,“虞舜,性至孝”,感天動地,“帝堯聞之,遂以天下讓焉”。這可能就是中華孝文化的雛形。“孝”大興於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報本返初、生兒育女和延續生命;至孔子,使“孝”從其宗教與哲學意義轉化爲“善事父母”的純粹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爲家族道德;至《孝經》,“孝”這個反映家庭親子關係的道德觀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國文化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爲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爲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見“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經》中,“孝”被置於道德規範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說,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孝”,作爲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本位,可以說是一切傳統道德規範的核心。

孝文化對“孝”有明確的規定,並強調“孝”與“順”的一致。曾子認爲:“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尊親”不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禮儀規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許玷污祖上的名聲和家族的尊嚴,還要珍愛父母給予的身體;“能養”並非一般的供養,而是敬養。在中國的孝文化中,還強調“順”,即順從父母的意願,孔子對孝的簡潔解釋是“無違”,儒家所提倡的“孝”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服從長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內涵。“孝”本是規範家庭內部親子關係的倫理道德,但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家國同構、君父同倫,“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君爲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體的。《孝經》認爲:“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開始,進德修業纔是孝之終。這與儒家倫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與儒家“身—家—國”的模式相統一。可見,“孝”已經同時向個體道德領域和政治領域擴展,它起源於個體道德修養,貫穿於家庭中贍養父母和家庭和睦,終於進德修業,對國家和社會履行職責。

孝文化對“不孝”有明確的規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無後爲大。”趙岐爲其做了如下註解:“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爲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從精神層面提出致親於義則爲“孝”,陷親於不義則爲“一不孝”。可見,孝不是簡單的恭敬順從,而是以“義”作爲“孝”的評判標準。“家貧親老,不爲祿仕”則從物質層面,即溫飽與否和是否爲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標準。最後,“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又從發展的層面,即後繼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標準。此處的“無後”並不是側重“不娶無子”,而是強調“絕先祖祀”,即無人繼承衣鉢纔是真正的無後,真正的大不孝。

(選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六、素材積累—關於“孝”的名句

1、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維吉爾

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4、青山悲吟聲聲淚,聲聲呼嚴父;碧水苦訴字字血,字字哭慈母。

5、不得乎親,不可以爲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孟子

6、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7、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10、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11、詩書立業,孝悌做人。——王永彬

《陳情表》 篇四

課題:陳情表

課時:第一課時

授課類型:新授課

一、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注意作者的處境和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讀懂課文,把握其行文層次,體悟其以陳情統攝敘事說理、情真理切的特點,是學習的重點。課文雖文字質樸無華,但是作者是如何來表達對祖母的感情以及如何巧妙的拒絕出任仕途涉是學習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百善孝爲先,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在古代,忠的思想也佔據着人們的心靈,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忠與孝前的矛盾心理,到底孰輕孰重,如何選擇呢?下面就讓我們從李密的《陳情表》中尋找答案。

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簡介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劃線字的讀音以及重點字詞的的釋義。

(1)、讀音

臣以險釁(xìn) 夙遭閔(mǐn)兇

門衰祚(zuò)薄 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

應(yìng)門 煢煢(qióngqióng)孑(jié)立

牀蓐(rù) 猥(wěi)以微賤

非臣隕(yǔn)首 責臣逋(bū)慢

寵命優渥(wò) 劉病日篤(dǔ)

猶蒙矜(jīn)育 過蒙拔擢(zhuó)

盤桓(huán) 氣息奄奄(yǎn)(yǎn)

(2)、詞義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險釁:指命運不好。夙:早時。兇: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見背:離開我。背,背離、離開。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薄:淺薄。息:子。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尋:不久。除:授予官職。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盤桓:徘徊不進的樣子。希冀:這裏指非分的願望。

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聽:準評。卒:終。

(3)、古今異義同形詞

成立 告訴 辛苦

(4)、成語

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5)、通假字

閔——憫 蓐——褥

2、把握文章脈絡並概括段落大意。

(1)請同學朗讀第一自然段,並分組討論總結本段大意。提示:陳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孫相依爲命的情形。

(2)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二自然段,並分組談論總結本段大意。提示:寫自己忠與孝的兩難處境。

(3)請同學自由朗讀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並分組談論本段大意。提示:爲打消武帝的疑慮,重申自己的人生態度及特別處境。

(4)全班集體朗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同學分別總結本段的主要內容。提示:明確提出陳情的目的。

四、佈置作業:

根據註釋,試翻譯全文。

附:板書設計

陳情表

第一段:門衰福薄——“母孫二人,更相爲命”

第二段:進退狼狽——詔書切峻,供養無主

第三段:不能廢遠——“劉病日篤”,朝不慮夕

第四段:願乞終養——生當隕首,死當結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