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王顧左右而言他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王顧左右而言他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王顧左右而言他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設計:龔侃復旦初級中學

教學目標: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理清邏輯關係,掌握委婉機智而又循循善誘的交流技巧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理清邏輯關係,掌握委婉機智而又循循善誘的交流技巧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雄辯的孟子,與孟子有關的成語。

2、“顧左右而言其他”字面意思爲何?

二、理清主幹

1、這篇文章記錄了哪兩個人物的對話?他們的身份各是什麼?

2、自讀課文,就有疑問的字句提出問題並解決。

3、孟子與齊宣王談話想要達到什麼目的?孟子選擇宣講、談話、還是問答?

4、問答從哪三個問題展開?齊宣王分別是如何應答的?

三、理解談話藝術

1、討論:孟子的問題妙在哪些方面?

a、問題中哪些是虛?哪些是實?

b、問虛的目的是什麼?

c、問題的順序有什麼妙處?

d、問的形式爲何選用特殊疑問句?

2、齊宣王沒有回答孟子,孟子的目的達到了嗎?是不是應該追問呢?

3、歸納孟子談話藝術中值得借鑑之處。

4、模仿本段設計一段人物對話,要求具有層層推進,引人上鉤的效果。

四、把握人物思考背景

1、通過這樣一則簡短的材料,你能從中瞭解孟子的政治主張嗎?

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2、你如何評價齊宣王這個人物?當時的時代背景怎樣的?

3、根據時代和人物特點,結合對人物心理的合理想象,擴寫這個故事。

王顧左右而言他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類比說理的方法。

2.瞭解古人在應對中“閃避”的技巧。

3.培養根據交際對象和交際情境進行靈活應對的能力。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善於勸導、巧於對答的交際藝術,難點是在課堂教學中啓迪學生的應變思維,使其懂得學以致用,根據具體交際對象和交際情境進行靈活應對。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單元選取了春秋戰國時期五篇論辯性的文章,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王顧左右而言他》,這篇文章雖然短小,但從中亦可見其說理特色。

孟子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 ——前289)名軻,自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爲“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爲“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最著名的論點是:“民貴君輕”。

二、默讀課文,瞭解內容

結合課文註釋,讀懂文章內容並翻譯。

三、學習類比說理的技巧

1、孟子提出的三個問題相互之間有關係嗎?提問的目的是什麼?

前兩個都是小事,且不涉及王自身的好壞是非,使王毫無防備,很爽快地回答了,這時他已落入孟子預設的圈套,隨後的第三個問題直奔主題,朝向王自身,這纔是目的所在!而這三個問題所提到的。人的行爲主體都相似——不負責任!

2、類比說理法

三個問題由小到大,由遠到近,由外到內,層層類推,這種說理方法,我們稱之爲“類比法”。所謂類比,是從個別到個別的推理,前提是“類”。即所涉及的對象是同一類事物,有可比性。

四、瞭解古人對答的技巧

1、分析《王顧左右而言他》內容,瞭解“閃避”技巧

a.爲什麼前兩問回答了,第三問沒回答而言他?——因爲按前面提問回答的思路,最後一問如答,答案應爲“免之”。齊宣王猛然醒悟過來:孟子是朝着自己來的!但爲時已晚,自己已陷入孟子所設圈套,進退兩難了。於是他只好“顧左右而言他”,假裝糊塗,扯開話題,緊急剎車,巧妙脫身。

b.王在此用的是應對中的什麼技巧?——閃避。

2、你能舉出關於“閃避”的其他例子嗎?

3、小結:怎樣做到巧妙“閃避”?(運用模糊語言,避實就虛)

五、創設情境,討論交流

設想一年後,你在應聘面試時,主考官問:“你認爲你人生歷程中最大的失敗是什麼?”你不願意直接回答而又不能拂袖而去時,你該如何巧妙“閃避”?

《王顧左右而言他》複習指南

一、字句解釋

1.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

關鍵字:謂:對……說。託:託付。妻子:妻子兒女。於:介詞,相當於“給”。之:到……去。遊:遊歷。

句譯: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大王有一位大臣,把他的妻子兒女託付給他的朋友,自己到楚國去遊歷。……”

2.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關鍵字:比:等到。反:同“返”,回來。餒:飢餓。則:就,那麼。如之何:對他怎麼辦?如……何:對……怎麼辦?之,代詞,他,指這個朋友。

句譯:等到他回來,他的妻子兒女卻在受凍捱餓,那麼,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

3.王曰“棄之。”

關鍵字:棄:拋棄,這裏指絕交。之:代詞,他,指這個朋友。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4.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關鍵字:士師:古代的司法官。治:管理。士:指士師的下屬。

句譯:(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麼對他應該怎麼辦?

5.王曰:“已之。”

關鍵字:已:停止,這裏指罷免。之,代詞,指司法官。

句譯:大王說:“罷免他。”

6.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關鍵字:四境:國家。治:治理得好,天下安定太平。

句譯:(假如)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那麼對這個國君應該怎麼辦?

7.王顧左右而言他。

關鍵字:顧:環顧,看。他:別的事情。

句譯:齊宣王環顧左右,說起其他的事情了。

二、內容理解

1.作家作品情況(同《天時不如地利》)。

2.本文中,孟子對齊宣王從三個方面設問:對待朋友之託、士師管理下屬、國君治理國家,由小到大,由遠及近,採用類比說理的方法,層層推進,巧妙地使齊宣王認識到治理好國家是國君應盡的責任。

3.文中人物性格鮮明:孟子胸有成竹,層層推進,能言善辯,巧妙勸諫;齊宣王胸無城府,有問必答,落入“陷阱”,最終陷入毫無退路的尷尬。

4.中心歸納:本文寫了孟子巧妙勸諫齊宣王,使之認識到治理好國家是身爲國君應盡的責任的故事,表現(讚頌)了孟子的機智勇敢,反映了他心懷天下的民本和仁政思想。此文也給我們以啓示:批評教育,既要注意觀點正確,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5.“王顧左右而言他”:現已變爲成語,指扯開話題,迴避難以答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