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多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課本第59——60頁的內容“統計圖的選擇“。

教學目標:

1、能讀懂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從中獲取有效信息,體會統計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瞭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能根據需要選擇適當的統計圖,直觀有效地表示數據。

教學重點:

瞭解三種統計圖的不同特點

教學難點:

能針對具體情況正確選擇合適的統計圖。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導入

說出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和扇形統計圖的各自特點。

二、看圖分析,回答問題

1、電腦課件呈現下面三幅統計圖。

獲得信息 ,學生回答

條形:表示數量的多少

折線:表示數量的增減變化

扇形: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學生看書

試說,討論

彙報:從條形統計圖中很直接看出29屆獲得的獎牌最多;從折線統計圖中看出金牌數的變化;扇形統計圖能看出29屆我國獎牌的分佈情況。

學生互相說說特點

第(1)小題,表示各種數量佔總量的百分之幾,應該選擇扇形統計圖;

第(2)小題,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應該選擇條形統計圖;

第(3)小題,表示身高的變化情況,應該選擇折線統汁圖。

奧運會

折線統計圖:數量的多少

條形統計圖:數量的變化

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第(1)小題,表示各種數量佔總量的百分之幾,應該選擇扇形統計圖;

第(2)小題,表示各種數量的多少,應該選擇條形統計圖;

第(3)小題,表示身高的變化情況,應該選擇折線統汁圖。

三、鞏固昇華

完成課後的“練一練”。

四、全課小結

說一說三種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板書設計:

奧運會

折線統計圖:數量的多少

條形統計圖:數量的變化

扇形統計圖:部分與整體的關係

課後反思:

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

(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2、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教學重點:

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並畫出草圖。

教學難點:

能根據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進一步體會從三個方向觀察就可以確定立體圖形的形狀。

學具準備:

每個學生準備10個棱長5釐米的小正方體紙盒,

教師準備:

10個棱長是15釐米的立方體紙盒,正方形紙板若干個。

教學過程:

一、課前複習

我們在前面的知識中已經學習了用三個或四個正方體搭成立體圖形,請大家看大屏幕的圖形,你能說出從正面、側面、上面三個方向觀察到的圖形嗎?(展示課件)

知道了從不同方向觀察物體,現在我們就來學習更加複雜的立體圖形,有興趣嗎?

二、教學新授:(用三個比賽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1、創設“比賽”情景一

第一輪比賽:擺(如課件)

要求學生用5個小正方體搭成的立體圖形的形狀,任意搭,有多少搭多少,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小組每擺一個造型可得10分)

時間爲3分鐘

學生出現了多種答案,老師巡視課堂。

2、想一想,從正面看是什麼形狀,從側面、上面看呢?

從比較簡單的無遮擋實物入手,發現實物與觀察到的圖形之間的聯繫,發展學生空間觀念。

第二輪比賽:畫

(1)教師大屏幕出現擺好的立體圖形(由5個小正方體搭成),讓學生仔細觀察立體圖形後集體動手單獨畫出從三個不同方向觀察到的平面圖形,並總結出畫平面圖形的方法。——從左邊開始看,先看有幾列,再看每一列有幾個正方形。(這種方法的教學得到了學生的大力支持,簡單易學)

(2)比賽:任選三位同學依次擺出三種圖形,讓全班各組的同學畫,能畫出來的小組獲得分數50分,反之扣50分。

3、創設“比賽”情景三

根據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還原立體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屏幕出示,課件上從正面和上面觀察到的平面圖形的形狀。

師:這是一個用5個小正方體搭出的立體圖形,從上面和正面觀察所畫下的形狀。同學們,你能不能用小正方體搭出這個立體圖形?

學生小組合作操作,(根據上面兩圖形搭出立體圖形)

(每個小組限定在2分鐘內擺,時間到時各小組擺出圖形來,每擺對一個可得50分,反之,擺錯了倒扣50分)

師:請說一說你搭過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師:可以先根據正面圖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體圖形,再根據上面觀察到的圖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體圖形。也可以根據上面的形狀,知道有一塊是隱藏的,再根據正面的形狀確定隱藏在哪一塊下面。

思考1、從二個方向觀察,能不能確定立體圖形形狀?

(1)出示課本78頁試一試第一題圖。

(2)師:請用5個小正方體搭出這個立體圖形。

師:注意到各組搭出的立體圖形,形狀都不一樣,你從中發現了什麼?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會,充分尊重並利用學生(讓生認識到根據從二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不能確定一個物體立體形狀)

思考二、(二個方向觀察可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數量範圍。)

(1)出示試一試第二題圖

(2)師:引導生先從上面看,哪個位置有正方體,哪個位置沒有正方體。再從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幾個?最少有幾個?進行充分想象。

(3)學生小組合作操作

(擺放實物搭出這樣的立體圖形,你從中發現了什麼?讓學生體會從二個方向看到的平面圖形雖不能確定一個物體立體圖形,但可以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的數量範圍。

4、計算各小組所得分數,宣佈獲勝小組

三、反饋練習,深化體會認識。

79頁練一練1、2。

四、小結

今天學習的觀察物體,要從幾個方向才能確定物體的位置呢?(3個)2個方向是不能確定立體圖形形狀的,但可確定搭成這個立體圖形所需要的正方體數量範圍。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例5體現了找規律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這裏的規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幾個點爲端點,可以連多少條線段。這種以幾何形態顯現的問題,便於學生動手操作,通過畫圖,由簡到繁,發現規律。解決這類問題的常用策略是,由最簡單的情況入手,找出規律,以簡馭繁。這也是數學問題解決比較常用的策略之一。

例6以選送節目爲題材,討論怎樣分兩步找出組合數,再求選送方案的總數。這裏滲透了作爲排列組合基礎之一的乘法原理。

例7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邏輯推理問題,藉助列表,則比較容易逐步縮小範圍,找到答案。這裏滲透了邏輯推理的常用方法排除法。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觀察、探索,使學生掌握數線段的方法。

2、滲透化難爲易的數學思想方法,能運用一定規律解決較複雜的數學問題。

3、培養學生歸納推理探索規律的能力。

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找到數線段的方法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指導:

1、出示例5前,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幾年來每一學期的數學廣角學了些什麼。 探索例5時,應當先讓學生理解問題。可以通過讀題、說題意,使學生明白每兩點之間都能連一條線段。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紙上畫畫、試試,再來討論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2、探究例6時,可以直接給出題目,由學生自己嘗試,也可以將例題分解,讓學生先回答

3、探究例7時,必須先讓學生仔細讀題,理解題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遊戲設疑,激趣導入。

1、師:同學們,課前我們來做一個遊戲吧,請你們拿出紙和筆在紙上任意點上8個點,並將它們每兩點連成一條線,再數一數,看看連成了多少條線段。(課件出現下圖,之後學生操作)

2、師:同學們,有結果了嗎?(學生表示:太亂了,都數昏了)大家彆着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用數學的思考方法去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新知學習

二、逐層探究,發現規律。

1、從簡到繁,動態演示,經歷連線過程。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槓桿平衡的原理,並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啓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槓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並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槓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佈置的製作工具(簡單槓杆)的作業。

學生對照製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製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儘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後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儘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麼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麼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麼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並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彙報結果。

學生髮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麼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穫。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採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釐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爲40釐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五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2、通過觀察、發現、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徵,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係,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並總結出圓柱的特徵。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徵。本節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着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徵,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並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想: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瞭然,對於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於學生對於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製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製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品析:親自動手操作製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悅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徵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麼是圓柱嗎?請同學說說你理解的圓柱。

②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麼特徵。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麼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節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繫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製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徵,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後討論:展開後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係。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複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係。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並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節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爲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後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麼特徵?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後是什麼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麼關係?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說說你的收穫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穫,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並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麼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現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徵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