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新版多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新版多篇】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案 篇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教學重點 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

教學難點 懂得“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並引導學生不甘於做弱小的人。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一、遊戲導入,激活思維

(對對子游戲)

例如:明對暗夜晚對白晝東昇對西沉強大對弱小

二、揭題導讀,體現個性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與弱小有關的故事。題目就是《我不是最弱小的》,老師相機板書課題。

2.指名學生讀課題,教師通過評價鼓勵學生讀出個性。

3.教師小結:即使是同一個題目,我們用不同的讀法就能表達出不同的意思,這就是我們中國語言的的魅力。那你們想聽聽這個故事嗎?

4.教師配樂講故事,學生聽後把自己的感受和老師、同學交流交流。

三、讀中感悟,真情體驗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因爲這一篇課文中有許多生字和新詞,小朋友要多讀幾遍,把它們讀正確。

2.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中哪些句子是寫薔薇花的?找到後,用自己喜歡的記號標一標。

3.交流自己所畫的句子,老師相機出示:

(1)林中曠地附近長着一叢叢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芳香撲鼻。

(2)滂沱大雨已經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着頭,因爲他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這兩個句子儘管都是描寫薔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過朗讀感受花兒嬌嫩美麗,惹人喜愛;而第二句則重在體會花兒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無生氣,完全沒有抵抗能力了。在這種對比中,激起學生對薔薇花的關愛之情。)

4.你看到了這一株野薔薇,會怎麼想?

5.薩沙是怎麼做的呢?(依據學生回答,揭示描寫薩沙做法的句子:“他掀起雨衣,蓋在粉紅的薔薇花上。”並出示課文插圖,指導學生讀好句子。)

5.靜靜地讀讀課文,想想薩沙爲什麼這樣做,邊讀邊把你的體會在書上空白的地方寫一寫。

6.小組交流各自的體會,要求結合課文內容來談。

7.課堂交流,相機出示重點句,指導感情朗讀。交流時重點引導學生體驗這樣兩點:

(1)父母親言傳身教,用自己保護弱小者的的實際行動教育了薩沙。這裏要聯繫上文他們的做法來談。

(2)薩沙內心不甘於做弱小者,不願意只享受別人給予的保護。這裏要抓住媽媽的答話,引導學生通過讀,通過想象,感受到薩沙在媽媽眼中是弱小的;此外要抓住薩沙反問的話語,體會薩沙內心不願意做一個最弱小的人,因此他要去保護比自己更弱小的薔薇花。

四、想象傾訴,“鏈接”生活

1.聯繫自己的生活談體會

其實薩沙和你們一樣,只是一個上國小四年級的孩子,可他卻不甘心做弱小者,不願只享受別人給予的關愛,那你們是否也曾伸出過援助之手,保護過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東西呢?

同桌交流後,再指名說說自己生活中保護弱小的事。教師適時點評,並引導學生聯繫課文中薩沙的做法,將媽媽的話拓展爲“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植物、動物或其他的東西。”)

2.想象三四十年後的景象

人們常說“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假如時光已經過了三十年、四十年,還是這麼一家子,還是在這樣的日子裏,還是在這樣的森林裏,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又會是怎樣的情景呢?

3.評點小結:時光往往會令許多事物發生變化,也許原來的強者若干年後會變成弱者,而原來的被關愛者又變成了主動關愛別人的人,但不管怎樣,唯一不變的是要有這樣的意識——“我不是最弱小的”,並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護比自己弱小的”……

4.齊讀課題,並把創編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計 7 我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媽媽 關愛 託利亞

保護 薩沙

我不是最弱小的

薔薇花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課例 篇二

一、我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

愛,是人類文明永恆的主題,在家愛父母,在校愛老師、同學,在社會關愛別人。因爲有愛,纔會甘於奉獻、樂於助人。本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愛爲主題這組課文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5歲的薩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遊,在大雨突然來臨時互相傳遞雨衣的感人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雨衣成了傳遞愛的一個有效載體,使文章處處洋溢着融融的愛意。《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薰陶中獲得思想啓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以“弱小”一詞爲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線——“誰是最弱小的”;以“保護”一詞爲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線——“保護比自己弱小的”。通過“對話”的形式,深化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在師生、生生與文本多向交*的對話狀態中,讓學生產生領悟,激起語言思維指揮的火花,讓學生獲得生命的體驗。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對二年級兒童認知水平的瞭解,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爲:

1、認知目標:會認14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問號、感嘆號表達的不同語氣。

3、情感目標:有不甘爲弱者,保護弱小者的意識。

二、我在教學設計中的理念。

文章中語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內含的,在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領悟文本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思想,史學史受到情感的薰陶和力求凸顯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體現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閱讀這樣的教學理念進行設計。

三、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國小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讀”是語文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課文的特點,遵循學生的閱讀規律,本課教學採用圖文結合、以讀生情、以情促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體驗。

四、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 激qing導入,揭題質疑。

成功的導入,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爲整節課奠定基調。在設計中,首先出示課題,“誰來度課題?”,“你重讀了‘我’這個字,讀出了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和滋味,誰再來讀?”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有的突出“不是”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有的突出“最”讀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語氣……通過不同的語氣,讀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意在尊重學生初讀課文的獨特體驗。其次,在文:“讀了課題,你最想知道什麼?”引導學生質疑:“我爲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生髮探究問題的興趣,爲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 初讀釋疑,整體感知。

本環節通過自讀,感知課文大意;通過檢查字、詞掃清閱讀障礙;通過釋疑“我爲什麼不是最弱小的?”、“誰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脈絡,瞭解故事內容。

(三) 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課文通俗易懂,但學生雖然很容易讀懂課文內容,卻不能讓自己感動,不能有所體驗。在教學詩,變一種當時,讓學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體驗感動,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1、圖文結合,學習二、八段,感受野薔薇的“美”與“弱”。

“簇擁”一詞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在教學詩,讓學生從圖入手,“你能從圖中找到野薔薇和鈴蘭花嗎?”學生雖然從未見過野薔薇和鈴蘭花,但卻能根據文中的描寫感覺出大片盛開的是鈴蘭花,而被這大片鈴蘭花所包圍的正是野薔薇,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簇”一詞表達的“聚集與包圍”的含義。

第八段中,當學生通過“無力、垂頭”等詞體會到野薔薇的美麗與弱小後,讓學生回過頭來再讀第二段,問:“再讀,你有沒有讀出和剛纔不同的感覺?”學生回順其自然地把自己當成文中的薩沙,生髮出“這麼美的花,多麼可憐。”、“多麼需要幫助呀!”的情懷,這種設計,學生在反覆的朗讀與體驗中還原文字所描繪的情景、意向、畫面,爲學生體會文字意象背後的“意旨”打開一扇走向無限的窗口,是閱讀具有參差性。

2、分角色朗讀,學習3-7段,體驗情感移植。

通過二、八段的學習,學生了解到薩沙保護野薔薇是因爲他的美麗與弱小後,引導學生自度3-7段,問:“薩沙這麼做,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學生通過讀,不難得出“他這麼做,是受了家人的影響。”這一結論。此時,出示薩沙的三個問句,直到朗讀,感悟薩沙的情感變化。

第一句:“媽媽,您和託利亞都需要雨衣呀,爲什麼要給我呢?”抓住“不解”一詞,引導學生讀好兩個語氣詞“呀”、“呢”感悟薩沙不理解媽媽和哥哥作風的心理。

第二句:“這就是說,我是最弱小的了?”通過與上句的對比“如果剛纔是因爲不理解媽媽的做法而提問,現在又問,表達了薩沙的什麼想法呢?”引導學生體會薩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處理上個問句是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去讀,讀出不同語氣,使薩沙與家人的情感在學生的讀中發生共振,然後移植於薩沙心中,使薩沙對野薔薇的保護成爲自然中的和諧。

3、變換句式,迴歸主題。

首先,出示薩沙的第三個問句:“媽媽,現在我還是最弱小的嗎?”先指名讀,問:“這時薩沙還認爲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學生答“他認爲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然後師生分別扮演媽媽和薩沙,讓薩沙用肯定的語氣告訴媽媽:“媽媽,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過句式的變換,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薩沙在保護弱小者後的自豪與喜悅。最後,江本環節迴歸本課的課題中,“通過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當你再讀課題時,能不能讀出剛纔沒讀過的滋味?”這一次的讀課題,已不是原來意義的讀,而是滲入了學生情感想象、關愛等心智活動,表達了自豪之情。哪個詞最有滋味,學生的理解和上課之初是不同的。使讀課題與讀書結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攀升。

(四) 拓展思維,昇華情感。

“薩沙帶着驕傲的語氣告訴媽媽,他不是最弱小的,因爲他保護了比他弱小的野薔薇,那麼,野薔薇有了薩沙的保護,將來還是最弱小的嗎?”課文最後,以這一話題對學生展開思維拓展。相信學生能從野薔薇的第二個花苞中堅信,它會開得更美,活得更頑強。使學生懂得在野薔薇的美麗中,包含着別人的關愛,意旨“愛給別人,別人也得到力量,從而凸顯勇敢、保護的價值和意義,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

五、說突破難點的途徑。

文中二、把兩段對野薔薇進行了具體、細緻的描寫。第二段描寫了野薔薇的美;第八段寫出了雨中野薔薇的嬌嫩與弱小。課文通過前後描寫的對比,讓學生來理解薩沙那顆對美好而弱小事物關愛保護的童心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在突破這一難點的設計中,我引導學生先抓住重點詞“簇擁”“隨風舞動”“芬芳撲鼻”感受野薔薇的美,在抓住野薔薇“無理的垂着頭,顯得更加嬌嫩。”感受野薔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對比讀中問:“你若是薩沙,看到這麼美的花漸漸凋零,你會怎麼做?”讓學生有一種發乎內心的“捨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長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強化學生悲天憫人的情懷,實現生命體驗。我這樣處理教學的難點,爲有助於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把握文本的內涵,但決不是那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以篇蓋全,而是從整體把握入手,由整體到部分,將整體看作局部意義的整合,將部分看作整體把握下的結構,做到整體與部分相得益彰、相輔相成、你中有我、互爲所用,這便是整體與部分的平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學案 篇三

【探究目的】

通過少先隊員幫助盲童過馬路的啞劇表演,強化學生助人爲樂的觀念,誘導類似的行爲和美德。

【探究步驟】

1、挑選一名女生扮演盲童,四名學生(二男二女)扮演做好事的少先隊員。

2、全班同學在操場的一角或校內一路邊圍坐成u形觀看啞劇表演。

3、表演開始(下面是劇情簡介):

盲童(戴着墨鏡,提着一小袋蘋果)來到馬路邊,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提袋裏的蘋果滾了一地。

四位少先隊員蹦蹦跳跳地路過這裏,見到跌倒的盲童和滿地的蘋果。

一位少先隊中隊長用手示意三位夥伴:瞧,那位小朋友出事了,我們趕快去幫忙!

隊員們爭先恐後幫助盲童:兩位隊員把摔倒的盲童輕輕扶起來,幫她拍打衣服上的塵土;兩位隊員把滾到地上的蘋果一個一個擡起來,裝到手提袋裏。

少先隊員們扶着盲童,提着水果袋,小心翼翼地穿過馬路。

過了馬路,盲童示意不用送了,少先隊員堅持把盲童送回家。

4、將學生分成10人一組,討論觀看啞劇的感受;教師隨機請幾位同學向全班同學談談個人的觀後感

5、教師總結,勉勵同學們向劇中的少先隊員學習,助人爲樂,爭做好事,爲星星火炬增輝;

【探究提示】

啞劇表演重在表情和動作,教師應組織表演的同學提前排練;劇中盲童手提袋裏的東西可以是蘋果,也可以是其它水果,只要便於滾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