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通用多篇】

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

啓發式教學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新技術和新教學手段的應用要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必須將新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相結合,因此,在教學改革和課堂教學不斷髮展的今天,啓發式教學,作爲一種長期以來起到積極作用的教學措施,也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話題之一。國中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積極開展啓發式教學,通過引導性提問、情境創建、小組合作等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該文結合國中語文教學相關內容,對啓發式教學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關鍵詞:

國中語文;啓發式教學;對策;教學措施;教學改革

當前學校教育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在學科教學的同時人們注重包括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互動能力在內的各種素養的提升,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這些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的革新中,並不能將傳統教育教學全盤否定,在傳統教學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建議改進並應用到當前新型教學模式中去並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啓發式教學便是這些歷久彌新的有效教學措施之一。當前,國中語文教學也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爲教學核心,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爲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科學利用啓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

1、啓發式教學的概念與特點分析

2、啓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合理的運用提問、點撥的教學方法

引導情境進行啓發式教學

運用探討式反詰式的教學方法

設疑引導小組互動探究

通過情感啓發,感悟文章內涵

3、結語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爲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啓發式教育可以讓教育對象自然地對問題核心進行思考和辨析來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問題難度的把握適宜纔會起到啓發的效果,問題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夠讓教育對象投入到思考當中,通過努力探求到的答案會爲學生帶來難以匹敵的成就感。科學利用啓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啓發式教學包括多種教學形式,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興趣,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啓發式教學優勢和價值,使其更好地爲國中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秀雲。論“情感啓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9):48.

[2]李海花。淺析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啓發式教學[J].學週刊,2017(6):145-146.

[3]武彥霞。淺談啓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週刊,2014(27):87.

[4]周芹。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啓發式教育探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7):80-81.

[5]趙富學,陳蔚,仰明橋,等。“立德樹人”視域下培養中國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5):431-438.

[6]譚天美。淺議視覺文化方法對語文教學的啓示[J].教育導刊,2014(9):76-78.

[7]楊朔。把握好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度[J].現代教育科學,2014(6):147.

[8]張興堂。“探究體驗式”閱讀教學法研究報告[J].語文建設,2014(12):23-24.

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在設計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仔細研讀文本教材,正確領會教材編寫者的理念和意圖,從而保證閱讀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文本 閱讀教學 有效

隨着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教師不斷嘗試對教材進行改編、拓展、延伸,結果有些教師由於過度開發教材,本末倒置,忽視了教材的重要作用。

其實,我們應該明白,教材纔是實現國家教育規劃目標,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是語文課堂教學資源的重要來源,是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重要依託。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教材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圍繞教材內容,適度拓展和延伸。

一、研讀文本,讀準閱讀教學的目標

開展閱讀教學,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決定着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思維的方向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目標不明確的課堂教學,必定是隨意的、盲目的、無價值的。

文本教材是閱讀教學資源的主要來源,其中的文章都是各具特色、表現手法各不相同,文章體裁也是風格各異,語言表達更是個性十足,通過誦讀不同的篇目,可以完成不同的教學任務,培養學生語文綜合學習能力。所以,我們應該認真研讀教材文本,理解每篇文章學習後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在一次聽課時,有位教師教授課文《貓》,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顯然這位教師也是下了一點功夫的。整節課上,教師突出生本教育理念,指導同學們自主閱讀,並引導他們把一些描寫貓的可愛特徵的詞句找出並記錄下來,以達到詞彙積累的目的,不時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板書到黑板上。同學們的學習熱情高漲,互動效果很好,整個課堂氛圍很活躍、很愉快。課後,我總感覺這節課缺少了點什麼。首先,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梳理整篇文章。教師應幫助學生,品評這篇文章的結構安排,讓學生從結構上明白,這篇文章是分兩部分展開描述的,第一部分描寫的是貓的古怪性格,第二部分描寫的是剛滿月時小貓招人喜愛的特徵。其次,忽視了學生對文章構段特點的學習。文中的兩部分都是總分段,段落的第一句是總起句。

二、研讀文本,讀透閱讀教學的內容

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欣賞美文、陶冶情操的過程。教師是整個過程的設計者和引領者,如果教師不能完全把握和領悟文本內涵,就不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特有的感悟。那麼,這樣的閱讀教學是無效的,怎麼可能實現育人的目標呢!課文的絢爛多彩,完全來自教師對文本內容的深刻領悟和拓展。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結構順序、表達手法,甚至一段優美的話,一個精美的詞語都可以成就一個精彩的課堂。

教師應該把精力用在鑽研教材上。每當拿起教材,應該首先是讀,不管是否熟悉,教過幾遍,先讀爲主。文章的“美”是反覆誦讀出來的,不是看一眼就能明白的。只有多讀,才能明白文章的精髓和主旨。

同時,由於課時限制,課堂教學需要對所學內容適當取捨。這一過程是教師對教材內容的再開發,是對教材的創新改造,它是教師智慧和辛勞的結晶。每節閱讀教學課,教師都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進行選擇,而這都需要教師提前讀透教材文本。

三、研讀文本,讀出有效教學的策略

教學內容的選擇需要研讀文本,教學策略的運用同樣需要研讀文本,只有通過研讀文本教材, 準確把握其中內涵,才能從中找出有效的教學策略。根據教學內容、學情、教學環境等靈活選用教學策略,完成閱讀教學過程。

如在教《可貴的沉默》一課時,在認真研讀教材後,我在檢查學生的誦讀效果時,根據不同的字詞,採取不同的策略:1.板書“迅速”、“煩惱”、“勇於”三個詞語,挑一些學生來認讀,最後齊聲讀兩遍;2.板書“寂然無聲”,先讓學生齊聲誦讀,然後我讓學生找出詞語在文中的位置,結合前後文,想想這個詞語是什麼意思,然後再給學生準確解釋這個詞語。這樣,學生通過誦讀,結合上下文,深刻理解這個詞語;3.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句子:沉默了足足一分鐘,我悄悄地瞥了一下這些可愛的孩子們——他們的可愛恰恰在那滿臉犯了錯誤似的神色之中。然後讓學生誦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並能流暢地讀下來。

教學效果的檢驗標準就是看學生是否有所進步,有所發展。通過教材內容的研讀和開發,在充分發掘、運用教材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更多有效學習資源。實現相同內容的多元理解,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徵,同時又不脫離文本的主旨。只有這樣的閱讀教學纔是有效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提高。

總之,爲了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可以從研讀教材入手,只有研讀通了,研讀透了,我們才能做到以教材爲中心,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語文素養,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守恆。國小語文教學與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能生貴。語文教學實施指南[M].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關鍵詞: 方法論 語文 教學

著名教育家葉瀾認爲“在一定意義上,一門學科的方法論水平,可以成爲衡量這門學科成熟度的重要標誌,而方法論的發展也必將成爲促進學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語文作爲學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將方法論的研究納入到當前的學術視野中來,以求與文學課本身的完善與成熟,這是語文教育之繁榮與創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課程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欠缺

1.1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指導下的研究目標定位有失偏頗。“從哲學的文化類型上說,現今世界上有兩種哲學:一種是認識論哲學,一種主要是存在論哲學。”傳統語文教育研究倡導註疏,而現代及當下語文教育則進行本質主義的研究。衆所周知,二元對立是認識論的基本特徵,本質主義則是一種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學認識論模式。相對而言,存在主義抵制二元對立,推崇以人爲本。本質主義研究務實語文教育作爲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關乎人本身的歷史文化過程的實踐生成性與意義可塑性,將語文教育物化,從而割斷了語文教育作爲人的活動與世界整體性的關係,其結果就是語文教育很難達到相應的哲學理論高度。

1.2語文教學研究方法論缺乏歷史延續性。語文教育研究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進程,但其中並不存在一條連貫的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軌跡。傳統與現代似乎是不證自明的二元對立,加之建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幾經斷檔,並未自成系統。換個角度來講,傳統與現代應該是一脈相承的。美國學者希爾斯教授在其經過二十五年潛心研究而撰成的專著《論傳統》中認爲,“傳統是圍繞人類的不同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一種對社會具有規範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積澱”。他認爲作爲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以表意象徵的方式使人類的代與代之間、歷史階段與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連續性和統一性,給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

1.3缺乏具體研究的理論高度。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語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讀、經驗總結、工作彙報爲主要方式,無理論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實踐中作研究,是典型的書齋式研究,缺乏實證精神,理論建構缺乏現實依據,只能從宏觀上進行泛泛的“完全正確”的大理論論述。按照形式邏輯規則,內涵越大則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則內涵越小,因此其理論缺乏可信性與可操作性。

1.4具體研究方法缺乏系統,導致研究方法選擇上的主觀性。目前,我國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觀察方法、試驗方法、調查方法、統計方法、歷史方法、邏輯方法、比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個案分析方法等。這些基本方法作爲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運用,但研究者從未在理論上深入領會這些方法的真正內涵。

2.新課程語文教學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範疇混亂。任何學術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據概念範疇之含義,然後研究纔有可能,語文教育研究尤應如此。傳統語文教育研究講求意會領悟,現代語文教育中簡單的經驗主義或主觀臆測使語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範疇始終飄忽不定。僅“語文”二字就讓研究界爭論不休,無法在學術的層面上達成共識,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無法在同一概念範疇內進行平等對話,從而阻礙了語文教育的發展。

2.2非邏輯的理論體系。邏輯性是衡量一種理論體系完善與否的重要標準。由於語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不足,語文教育研究雖多點開花,但卻始終無法形成邏輯性的理論體系。雖然語文教育學(或語文教學法)改名稱爲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但從其深層實質來看,整個語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體,依然是各研究小領域各自爲戰,如閱讀研究、協作研究等等,而沒有立足於人,將語文教育作爲文化整體加以邏輯性的理論架構。

2.3語文價值與意義的淪喪。在一定程度上,價值與意義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語文教育研究作爲一項學術事業,所追求的是語文教育的學術價值和意義。傳統的註疏、“文以載道”是從儒家道德倫理出發併爲其服務的;現代教育則是從政治思想教育立場和應試教育的功利主義出發強調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對語文教育價值與意義的反思也只是將語文功利主義工具觀與人本(文)主義進行調和,其結果是刻意拋棄功利主義,同時卻無法找到通達人文價值的路徑,語文教育的價值與意義暫時處於真空狀態。

2.4學科地位的動搖。語文教育由於其研究方法論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不由地令人擔心其學科地位的存在,或許是杞人憂天,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語文教育的學科性質、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目前都還處在變化的邊緣,作爲一個交叉型學科,研究方法論的不足將會動搖其學科的地位。

3.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方法論的運用策略

3.1關注與其他相鄰學科的聯繫研究。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語文教育研究的理論深度與廣度都增強了,逐步從語文教學方法層面深入到語文教育的本體論、價值論、文化學層面,研究的視角也從單一的經驗與思辨的研究發展到了從衆多相鄰學科的角度來分析、闡述語文教育的問題。尤其是二十世紀末由《北京文學》發起的一場關於語文教育的世紀大討論是對語文教育研究與實踐的一次較爲全面徹底的總結與反思,似乎達到了語文教育研究理論的歷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語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鑑,從西方的文學理論、系統科學、文化學、語用學、應用語言學、閱讀學、寫作學、問題學、現代教學理論等學科汲取理論營養,在語文教育研究界已經掀起一股新的爭鳴繁榮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