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課標下的國中語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新課標下的國中語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課改誤區及原則探究論文 篇一

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誤區

1、重形式, 輕本質。

除了教學手段上的形式主義, 還有課堂教學方法上的形式主義, 千篇 一律強調和突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模式雖新, 卻全然不顧語文教育的根本特點及其面對的教育現實, 照搬照抄那些似懂非懂的“先進”的教學方法, 把語文課堂教學弄得熱熱鬧鬧、花裏胡哨, 看起來好像高潮迭起, 實際上卻是兩頭落空。這些所謂的自主、合作和探索的學習方式, 宛如菜市場廣告牌五花八門、叫賣聲絡繹不絕, 而大力宣揚的自主其實沒有多少“自主”含量。

2、重創新, 輕“雙基”。

時下“創新”成爲各行各業的新貴, 不少教師也爲追求“創新”耍盡花樣, 最終花樣耍盡, “雙基”訓練卻早已泥牛入海, 前景堪憂。其實, 語文是一門融基礎性、工具性、人文性爲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課文大多是膾炙人口的文學精品, 尤其是散文與古詩文, 情理交融, 字字珠璣, 極富有藝術感染力, 百讀不厭。教師應在動情誦讀的讀味中, 在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中, 在圈點、批註、摘抄、書寫的寫味中, 上出課文的語文味, 通過語言文字的震撼, 讓學生去品味文本的意境美、語言美、人性美。

3、重討論, 輕實效。

討論式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口語表達和創新能力。但是有的教師卻採用放羊式討論, 變滿堂灌爲滿堂論, 讓滿堂的熱鬧氣氛, 給自己的'課堂教學貼上“體現課改精神”的標籤。不管需要不需要, 合適不合適一律討論, 不僅在教學難點、重點處要討論, 而且對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也提出討論, 出現了一些無意義的討論。

4、重問題, 輕思維。

有的教師在課上刻意設計一連串的問題, 有的思維含量低, 學生無需思考, 即可答的問題或是學生翻閱教材內容就能作答的問題。看似師生互動, 教材的知識點也涉及到了, 但學生的思維能力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提升。而那種用教師問剝奪學生問的做法, 實際體現了教師是紅花, 學生只是綠葉, 看似師生互動, 實是學生配合教師演好一場戲, 極大扼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二、語文教學中應把握的原則

1、語文還是語文。

語文姓語名文, 即必須重視語言教學, 必須講究咬文嚼字;必須以“文”爲本, 幫助學生把文本的感情變爲自己的感情, 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2、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只能是哈姆雷特, 不能是林黛玉, 主題思想的客觀確定性是不容置疑的, 只有在鑽研文本、吃透文本的基礎上, 才能進行個性閱讀、多元理解, 才能深入文本的內部, 才能最大程度貼近作者的思想、情感、靈魂。

3、知識還是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說, 不宜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宜刻意追求”不等於“不追求”, 有的學生到了高中, 還不知道什麼是“實詞”, 可見語文教學對知識淡化到何等程度。“知識畢竟還是知識, 它是能力的基礎, 在知識的基礎形成能力, 從而獲得發展。”這條顛撲不破的教育真理, 在任何時候都是不會改變的。

4、教師還是教師。

不管任何時候, 教師還是教師, 教師應當負起教師的責任。在閱讀教學中, 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積極引領、平等參與、客觀評價、有效促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時, 要提出具體任務, 安排具體時間, 還要採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 例如演講討論、寫書間筆記, 寫閱讀札記等。

5、學生還是學生。

國中語文應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能力和全面語文素養。首先, 課堂上重視的應該是“讀”、“說”。讀包括範讀、朗讀、默讀、速讀、精讀, 在讀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觀點和看法等, 並在“討論”和“訓練”時, 說或寫出來;其次, 應該是聽。要求學生上課必須專注地聽, 聽出對方的觀點、漏洞, 還要在聽的過程中察顏觀色, 辨析語氣語調等;再次是寫。除了課堂上的寫作以外, 應多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 寫參觀訪問記、山水遊記、調查報告, 寫所見所聞所感及應用文等。

總之, 只有我們敢於在任何時候都堅持“實事求是,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觀, 結合前人的探索和未來的要求, 務實創新, 才能走出一條符合語文特質的語文教學之路。

新課標下國中語文分層次教學模式探討 篇二

分層次教學方式作爲一種具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模式,增加了當今時代發展所要求的創新的內涵。以教師爲教學的主導,以學生爲教學的主體。依據學生的個性化的教學需求,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採取一種較爲合理的教學方式,充分考慮到各方的需求。分層教學方式,適應了國中生因個體的知識基礎不同、瞭解實踐社會生活的不同、學習和理解能力的不同所存在的差異性,而採取差異性的教學方法,層次分明,可以促進學生個體都能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又能整體提高的語文學習能力。

一、實施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對於國中生來說,語文水平和語文理解能力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習非常感興趣,這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就要好很多,但是有一些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理解能力都很差,對語文的學習也沒有什麼興趣。特別是對於國中時期的學生來說,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和貪玩心都比較強烈,學習的主動性不高。這樣就會在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對國中語文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之間的差異,這時實施差異性教學方式,對不同學生實施因材施教的分層次有效、高效教學。

2.語文作爲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有着自身的學科特點。對於國中語文來說,學好國中語文必須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和毅力,而最主要的就是,必須有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較強的理解能力。但是從這一方面來講,同樣的學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這都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導致的。從這一方面來說,國中語文實施分層教學方式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教師應該根據不同學生在語文這一學科的學習上的表現,對他們進行分層次的差異性教學,這樣可以兼顧到所有的學生對語文的學習。

3.針對國中生的特點,實施差異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也是新課改之後新課標對國中教學目標的要求。實施分層次教學方式,適應了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可以促進學生差異性的發展,是一種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思想精神。順應時代的發展,爲培養出適應當前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專業化的人才打好基礎。

二、實施分層次教學的方法

1.確定國中語文教學的分層標準。國中時期對語文的教學要求主要是以語文基礎知識水平爲主。根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結合學生未來的學科學習重點和選擇,有針對性地對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語文教學方式和要求。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有一個較爲準確的瞭解,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的興趣做一個調查,這樣便於教師對學生進行分層,同時確定不同層次學生語文學習的要求。對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應該加強他們的語文理解和鑑賞水平的培養。對於那些對語文的學習沒有興趣,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積極地鼓勵和幫助他們,主要是對他們進行語文能力和基礎知識的訓練。

2.分層次教學的實施,必須要求教師提高綜合協調能力。由於不同的學生之間具有差異,實施分層次教學就會導致那些語文基礎薄弱的學生產生自卑感,而那些基礎較強的學生也會有驕傲的情緒。這樣就要求教師必須同時協調好不同的層次之間的和諧。對那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更多地鼓勵和肯定他們的進步,對於那些基礎較好的學生,應該讓他們瞭解到自己還有很多的知識並沒有學到,使他們瞭解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能驕傲自大,而經老師的指導幫助獲得更好的提高和發展。

3.在課堂教學中的分層次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課堂時間多一個大體的規劃和局部的調整,目的就是爲了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要求。在課後作業的佈置方面,也應該是分層次的。雖說應該給予國中生一定的學業壓力,但是過多的作業也會導致他們對語文的學習失去興趣。這樣就要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或者是不同要求的課後作業,實施不同的要求和評判標準。在對語文教學效果的考查中,對試卷的難度和題目的設定上,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用不同難度的試卷,可以分爲A卷和B卷,這樣就可以充分考慮到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可以避免由於語文水平不好的學生做較難的試卷,產生的對語文學習的壓力,最後失去興趣。

國中語文教學方式實施分層次教學模式,是新課標之後對國中語文教學方式的一次較大的改革,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考慮到不同的學生的對語文學習的能力和要求。分層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發揮並發展他們的專長,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培養全面的專業化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彥|。新培養模式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研究[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09)。

[2]鍾遠平。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的初步探索[J]。文學教育:中,2012(08)。

[3]劉陽。學科網站輔助國中物理隱性分層次教學的實踐與研究[D]。遼寧師範大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清浦區柯山路8號淮安市城南中學)

新課標下國中語文教學探析 篇三

新課標下國中語文教學探析

陳保國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注重將聽說讀寫融於一體,重視導學式的教學,注重師生的和諧互動,突出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再不是老師簡單的教會,而是學生主動地學會。即:學會學習,學會閱讀,學會寫作,學會創造,學會交際,學會競爭。這就需要我們教者堅決摒棄以往的老師獨霸講臺的“滿堂灌”現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靈活地導學。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任何一門課程,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教。”這樣,學生就能主動求知,積極探索,獲得正確的知識與熟練的能力,教者不需要爲教而煩惱了,語文教學就能從應試教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而走進一個鮮活的嶄新天地。

一、走出三個誤區。

1、“滿堂灌”和“一言堂”。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教師爲提高學生成績,往往總是憋着一股勁,有說不完的話,一篇課文,大到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小到語法、修辭、字詞……全部倒給學生,生怕遺漏了一個知識點。如果有一點沒倒出來,就會有一種負罪感。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彷彿躺在舒服愜意的小搖籃裏,只需機械地往下嚥,能否消化吸收只有學生自己知道,效果如何教者茫然不知。痛定思痛,這種作法確實不行!老師雖辛苦異常,培養出來的學生卻一點創造力也沒有。

2、爲提問而提問。

在教學中,課前教者編寫教案時,也曾絞盡腦汁地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在課堂上,依次提問學生,學生答不出,老師就啓發引導。這種教法當然比“滿堂灌,一言堂”好多了,但一味地追求這種模式,以提問學生人次多少,以及學生能否回答到老師的心眼上來衡量教學的成功與否,無疑又將學生引進了老師課前設計的死衚衕,束縛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3、盲目地追求多練促考。

應試教育只注重學生的分數,不注重學生的能力考查,分數成了學生的命根子,教者爲教出高分數的學生,信奉是韓信點兵式的法則,大打題海之戰。認準的是一個死理兒:各種題型我都訓到了,量也訓足了,學生做起題來自然就會得心應手,還愁考不出理想的分數!殊不知,這樣學生固然能考出好分數,但造就的卻是高分低能的人,無法適應多變的`環境,高科技的社會。如此一來,高分又有什麼用呢?我們教者一定要提高認識,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摒棄“考、考、考”這個所謂的法寶。以新課標爲準繩,注重學生探索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注重三個轉變。

1、變學生被動聽爲主動想。

“滿堂灌,一言堂”的教育只重結果,忽視了教育過程,讓學生只能認真聽,仔細記,否則就難得高分。新課標則要求我們教者重視過程教育,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充分地調動出來。在熱烈和諧的探究過程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能力水平得到了充分發揮,掌握的知識牢靠,運用的技能嫺熟,再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了。

2、變機械的講問爲靈活地導學。

機械的講問和靈活地導學區別在於:一個是明示知識,注重結果,學生掌握的是死答案,學到的是死知識,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一個是引導學生注重過程,學生通過思考,主動地與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學到的是活知識,極易轉化爲自己的技能,學生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如在教學《石壕吏》時,通過點撥,放手讓學生依據註釋和蒐集到的資料,展開合理的想象意譯全詩,學生理解得透徹。之後讓學生改寫原文,編成小故事和短劇,不拘一格,讓學生大膽地去想象,學生既深入領會了原詩,又根據想象寫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效果非常好,學生十分滿意。

3、變多練促考爲精練考查。

對學生知識掌握的認定不要老是鎖定在做題的多少上,分數的高低上,這種偏見要徹底糾正。大發明家愛迪生讀書時只是個成績平平的不起眼的學生,可是他的發明創造能力有幾多人能夠比得上呢?我們經常看到這種現象:埋頭做題的高分學生到頭來一事無成的大有人在,不少一類高分學生給二類、三類分數學生打工、做下手。奇怪嗎?不!這就是應試教育的產物。因此,我們教者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精講少考重考查。平時考查注重了學而時習之,邊學邊查,能夠使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爭取最佳成績。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實際靈活制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在本節課中進行達標測評,未達標的學生,及時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力爭達標。這比沒完沒了的題海戰術,小考大考不斷的考試強得多!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培養了創新能力!我們教者何樂而不爲呢?

三、擺正三個關係。

1、課內與課外的關係。

在教學實踐中,要讓課內知識向課外輻射,課外知識向課內延伸。如學了《新聞兩則》,要求學生深入到生活中,社會上去觀察,去採訪,捕捉閃光的人和事,寫成新聞報道稿,投給學校的廣播站。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新聞寫作知識,還在社會實踐中培養了調查與採訪能力。又如綜合性學習寫作課,不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訓練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寫作能力,還要讓學生在課外瞭解祖國的飛速發展,讓他們的語言插上翅膀,筆下的文字賦予理想,從而達到課堂的節奏和社會的發展脈博一起振動。

2、教法與學法的關係。

教學是師與生組成的一種雙邊互動的活動,教法與學法是教學過程中的辯證統一體。“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之;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導學式的新型教法,經常與學生互換角色,與生互爲老師,互爲學生,一起合作,一起互動,共同探究,共同提高。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教學相長的目的。

3、傳統與創新的關係。

語文教學現代化是以傳統經驗爲基礎的,傳統的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法,至今還指導和影響着我們的語文教學。我們教者要善於將傳統教學的好方法靈活地與現代的科學教學法相結合,正確處理現代素質教育與傳統的應試教育的辯證關係。採取開放式的導學教學方式,以探究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能力爲重,摒棄只重教學結果輕能力培養的做法。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發揮“空中課堂”的教學優勢,深化國中語文教學改革,勤探索,勤嘗試,不斷地推陳出新,新中創優!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成爲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一種新型教學活動。

總之,新課標下的國中語文教學需要我們廣大教師不斷地提高認識,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以新課標爲準繩,不斷地深化教學改革,跨上現代素質教育的快車道,與時俱進,積極創新!這樣,我們的語文教學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陳保國

新課標下國中語文分層次教學模式探討 篇四

新課標下國中語文分層次教學模式探討

文 周仲保

摘 要:中國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特長有針對性地培養的他們的優勢,也就是因材施教。特別是在新時代,要追求個性化的表現方式。新課改之後,根據時代的發展需求,教學方式也要與時俱進,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在這種情況之下,分層次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分層次教學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以學生爲教學的主體,促進學生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爲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提供專業化的人才。

國中語文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篇五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如(七~九年級)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背誦優秀詩文80篇。根據以上要求,考查學生掌握漢字的寫法、讀音,默寫要求背誦的優秀詩文仍是語文試卷的一個重要部分。爲體現新標準的要求,命題時將更加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通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新課程標準》閱讀訓練要求,概括地說,對閱讀材料要做到"整體感悟、理清思路、體驗情境、把握意蘊、品味語言、鑑賞評價等"。命題將重在三點:一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選擇閱讀材料時,堅持文質兼美的前提,注意體裁的多樣性,以適合學生的各種"胃口";每一組命題要由易到難,階梯式提升。二是根據新標準目標,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命題的原則是力求開放性和彈性,注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學生勇於質疑問難,切磋學問,砥礪思想;對閱讀材料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三是語文閱讀命題除了取材於教材以外,也要選取一定量的課外讀物。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每學年練筆不少於1萬字。這需要我們語文老師積極開展創造性的工作,讓學生充滿熱情地開展練筆活動,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題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要淡化文體,讓學生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關注生活,表現生活,提倡有創意地表達。

當前,國中新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有些教師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教了,有些學生也覺得語文課越來越難學了。針對這些困惑,我想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

首先、要學習和領會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上新課程之前教師必須學透。很難想像,對新課程標準不熟悉的教師,能把國中語文新課程教好。教師在學習新課程標準時要在學透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會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新課程標準只是一個教學原則性、方向性、計劃性的指導文件,教師既要嚴格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去進行教學,又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等諸多因素去實施教學。

其次、要認識到新課程標準不只是爲教師制訂的,也是爲學生的學習制訂的。

語文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不同階段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語文水平。讓每一位學生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應用於課外。生活處處有語文,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指導學生在課堂內學語文,也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在課堂外學語文。

第三、要轉變觀念。

如果教師的思想觀念不轉變,即使是制訂了再完美的新課程標準,也執行不了。傳統的語文教學觀念認爲語文教學重在工具性,但我個人認爲:新課程標準除了肯定語文教學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語文的人文性。這就要求每位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轉變觀念時,有些教師認爲應該徹底否定原來的教學觀念,我不贊同這種看法。強調要轉變觀念,並不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全盤否定,而應該是對傳統教學思想的揚棄。

也有些教師認爲新課改後不用抓基本的教學常規了,我認爲這個觀點也是錯誤的。新課改就是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拋棄原來的教學常規,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去組織教學。因此,我的體會是對傳統的教育必須是揚棄,而不是拋棄。既不能全部繼承,只改課程不改觀念;也不能全盤否定,樣樣翻新。對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對教師教學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樣不能去掉。

第四、要轉變角色。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從教導者轉變爲服務者,強調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自始至終都是組織者、引導者、激發者、陪伴者和參與者。學生纔是主角,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一定要圍繞學生的學服務。這樣,教師要轉變爲服務型的角色,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三備”:一備學生、二備教材、三備教法(包括教具)。並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訂比較科學的教案,爲學生所想,想學生所需,解學生所難。這樣,學生在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

以往的教學一般是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得學什麼,學生只能跟着教師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要求。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根本無從談起。轉變角色,實際就是要教師營造民主的教育環境,教師要成爲學生學習、探究、發展的夥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運用要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

上新教改課程時,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改革的精神,拋棄填鴨式的教學,不能搞滿堂灌。應試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我們應大力提倡啓發式的教學。中國古代的大聖人孔子說“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這也有力地說明啓發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因地制宜,不能與學校和學生的實際脫節。要與學生的學法掛鉤,與學習內容掛鉤,與學習效果掛鉤。“方法”、“手段”和“技術”的運用都應從實際出發,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課改就是用多媒體上課,語文課就是讓學生按課文內容來表演,演課本劇、演小品,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高高興興,老師只是坐在旁邊做免費觀衆。

首先教師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在喚醒主體意識上,應該認識到學法指導不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課堂設計要變"教"爲"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課堂教學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大語文教育觀;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我認爲,在進行語文新課程的教學中,不必每節課都要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不必把課文變成劇本來讓學生去表演。特別是像沒有先進教學設備的農村學校,能結合當地學校和學生的實際,用好黑板和粉筆也是很不錯的。不能錯誤地認爲多媒體教學就是啓發式教學,也不能錯誤地認爲課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動才能體現新課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選用基於以下幾點來考慮:看看能不能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否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的教學資源,是否有利於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教學論文 篇六

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教學論文

一、轉變學生的課堂角色,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倡:教堂教學中學生要通過主動探究來獲取知識,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僅僅是依賴教師主觀的講授;這種主動探究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將成爲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組織者。因爲物理氛圍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發展思維的有利情境,是溝通現實生活實際與具體問題和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它能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內部逐步形成的知識、經驗、策略和興趣。所以,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爲學生創設有利於探究的各種情境,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習慣物理學習的主動探究的模式。在主動探究的這種教學模式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興趣、舉措、態度、焦慮、厭倦等,一些負面的情緒會導致學生產生反感,對探究模式產生抑制和阻礙;積極的情感體驗也會像催化劑般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效率和質量。在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的誤差分析實驗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對物體如何進行受力分析,找出實驗過程中無法確定的受力情況及如何平衡摩擦力之後,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探究在不同角度的傾斜面上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從而得到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

二、師生、生生間交流、互動、合作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般來說,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直接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模式的基本規則是:以教師向學生的單方向的信息傳遞爲途徑。在這種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是教授與被動接受的關係;雖然,在教學中學生也會有一些反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其目的是爲了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信息能總結課堂教學的優點與不足,以便教師們能夠更好地教。這種教學模式使得培養出的學生沒有自身的個性,思維方式單一,缺少探究心理,更不會主動創新。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習知識,養成學會學習的好習慣。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交流互動、團結協作的教學模式適應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它主要以培養學生探究與創新爲目的,以合作學習、建組活動爲基本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互動來促進學生學習,發揮學生潛能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該模式通過創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倡導在團結協作、互利互助的良好學習環境中,在動態的、開放的、自由的課堂中,通過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協作,積極提高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將課堂教學深入展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整體參與熱情,使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自主學習的目標,這樣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協作、生生多向互動、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真正地貫徹了新課程標準“以人爲本”的核心理念。

三、學習要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我國的教育教學模式導致很長的時間裏,物理教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繫沒有被充分地重視,使物理知識與生活應用脫離,對於怎樣從物理學角度來分析和處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涉及甚少,學生們不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新課程標準的根本思想就是要教育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使物理學習與運用物理知識能有效地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強調了學生學習物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實際,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學習它的最終目的還是要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日常的生活現象逐步地去探究、去發現、去思考,並得出實踐研究的成果結論。

國中語文教學本科畢業論文:新課標下的自能讀書的論文 篇七

關於國中語文教學本科畢業論文:新課標下的自能讀書的論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10-0047-01

1.何謂自能讀書

何謂自能讀書,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爲依靠學生自己的能力來讀書。按照葉老的觀點,自能讀書當屬學生“不待老師講”、“達到不需要教”的讀書活動。這“你待老師講”、“達到不需要教”的豐富而深刻的內蘊是什麼?葉老並不明示。筆者認爲,從閱讀教學的本質和宗旨方面看,自能讀書是指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相機啓導下,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以讀促思,自能通解,積極主動地感悟並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深入理解課文內容並獲得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閱讀實踐活動。自能讀書包含以下四個要義:

1.1 是以“書”爲本。訓練學生閱讀理解技能和語言文字基本功的依據和憑藉是“書”,即課文,離開了課文,閱讀訓練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無論什麼閱讀方法,都必須以課本爲本,並將此作爲一個有機的整體來全面把握,綜合理解。

有的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放棄書本(課文),而圍繞着教師從課本中抽出的三五個問題打轉轉,雖然偶爾也能讀讀課文,但卻是七零八碎點綴式的,學生無法整體感知和綜合理解。這樣的教法是不能提高學生綜合性閱讀能力的。

因此,強調自能讀書,首先必須堅持以“書”(課文)爲本,而不能以“題”(閱讀思考題)爲本。

1.2 是以“讀”爲主。學生閱讀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徑是“讀”,自能讀書更應該堅持以“讀”爲主。“讀”是“思”的憑藉,是“悟”的前提:“讀”是“說”的儲備,是“寫”的基礎。多讀能迅速有效地培養語感,多讀能促進對課文內容的深透理解,多讀有利於識記生字、釋詞析句,多讀可以領悟譴詞用語之妙,學習佈局謀篇之法。

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是一味的講和問,而是引導學生多讀書,知道學生讀好書,學生不應該是一味地聽和答,而是要多讀勤思,熟讀精思。

1.3 是突出“自”。自能讀書突出學生學習的個體性、自主性和自爲性。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都是通過自己的大腦,運用一定的讀書方法和思維方法,獨立地學習課文,理解內容,獲取知識並形成技能。

在閱讀實踐中,學生的自我意識、自主意識、自控意識得到強化。其讀書活動雖然也有教師的啓發誘導,但主要還是由學生自讀自思、自我感悟、自問自解、“自求得之”。

1.4 是體現“能”。這裏的“能”是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是自能讀書的核心,是學生的閱讀能否取得好的效果,閱讀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關鍵性因素。它包括閱讀的基本技能(讀的技巧,思的方式)、閱讀的內化因素(感知、頓悟、深究),還包括積極思考的習慣、主動求知的慾望和深入探究的意識等等。

2.爲什麼要強調自能讀書

2.1 能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以學生爲主體”作爲一鍾教育思想和教學原則,多年來一直叫得很響。然而,就大面積而言,閱讀教學“以學生爲主體”恐怕只是一句時髦的口號。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往往還是被教師的滿堂講、滿堂問或形式上的“導”與“練”牽着鼻子轉,仍然是學習的僕從。

“自能讀書”則能夠真正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一,自能讀書突出“自”,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成爲教學的主體,有了閱讀的主動權和自主性。

第二,自能讀書體現“能”,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閱讀過程中,學生不是依賴於教師的牽引,不是吞食教師送到嘴邊的東西,而是依靠自己積極的讀、主動的思和大膽的問去獲取知識,掌握技能。

第三,自能讀書強調以“讀”爲主,保證了學習的主體活動。

2.2 能更好地體現“主導”功能。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閱讀教學中,主導往往錯位於主體,主導變成了不分難易的面面俱“導”。強調自能讀書,一方面,主導的。重要意義更爲突出,學生自能閱讀中的“導”比教師控制閱讀中的“導”自然更爲重要,更有必要。另一方面,主導的功能能夠得以充分體現。

在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教師在最需要引導時加以引導,在最需要點撥處進行點撥,在最困惑的問題上解難答疑,像這樣服務於閱讀主體而又恰到好處的教學指導,纔是“主導”的最佳位置和最好體現。

2.3 能有效地訓練閱讀技能。傳統的閱讀教學,閱讀的技巧和方法總是裝在教師的心中。教學中,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教案設計去完成一篇篇課文的閱讀理解,學生得到的是教師製作的“現成飯”,一旦離開教師,學生恐怕就得“捱餓了”。

“自能讀書”則是學生在教師是提示和指點下,通過自己的閱讀實踐來實行閱讀理解的自信悟,從而掌握一定的學法,而在自我勞動實踐中悟出的結論、學到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則是最爲管用的,切將在學生的頭腦中深深紮根。

2.4 能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在閱讀教學中,面面俱到的反系講解、沒有思考價值的連環設問、少數尖子生“壟斷”課堂、表面上的氣氛活躍,造成了閱讀教學的少慢差費,事倍功半。

“自能讀書”能有效地克服上述弊端,能大力提高教學效率。這是因爲,自能讀書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轉變了教師的教學職能,激活了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的教學變繁瑣的“講”和“問”爲適時的“啓”和“導”,變牽着學生走爲服務於學生的學;學生的閱讀變被動的“聽”和“答”爲主動的“讀”和“思”,變少數學生髮言表演爲人人自覺參與自主學習。這樣的閱讀教學,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如何訓練自能讀書

自能讀書並不是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和具體的教學方法,它是我們的閱讀教學所應追求的訓練目標,其訓練的形式、方法和途徑應該是靈活多樣的。訓練自能讀書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進行不懈的探索和長期的實踐。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之下,老師能一如既往地很好地引導學生養成一種自主學習、自能閱讀的習慣,這將能使孩子們的成長更迅速!

新課改形勢下的班級管理模式論文 篇八

新課改形勢下的班級管理模式論文

班級管理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如何提高班級管理效益,使班級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統一起來,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值得深思的重大課題,也是我們新時期班級管理工作應追求的理想目標。怎樣才能實現理想中的班級管理模式呢?我們認爲應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一、班級管理中的人際關係

怎樣才能建構起班級人際關係,而且要達到最優化呢?具體有如下方法:

1、情境薰陶法。情境對班級人際關係的改善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以下問題:加強班級內的學風、班風建設,使班內形成和諧的文化氛圍,促進凝聚能力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對協調人際關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實踐鍛鍊法。實踐對學生來說,既包括課堂內也包括課堂外的。首先,在課堂學習中建構集體性學習模式。受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的影響,儘管有些教育者曾做過相當大努力,力圖打破舊模式,但都跑不出傳統思想的怪圈,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事實證明上述師生關係不利於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妨礙了人際關係的建構,因而課堂上也應採取集體式學習。

我曾在課堂上採取前後四人一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當然這種模式可靈活多變,先採取水平相當原則,再採取優差結合原則,每節課10分鐘時間集體學習。這樣有利於同學間的交往,改善人際關係,更有利於學生民主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增強,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提高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績。其次,開展課外活動。這種方式一般都是分小組進行,增進了團結,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師生間、生生間的感情,促進了人際關係的形成。

3、心理教育法。影響班級人際關係形成的因素很多,但來自學生本身心理方面是最關的鍵因素,不少學生在交往上存在心理障礙,尤其是嫌棄型學生,要麼自卑退縮,要麼過火失態。因而國中政治專門設置了一學年的心理知識教育課。當然這只是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從實踐中吸取教訓,身體力行,切實體現良好的人際關係,給自己的學習、生活等方面帶來便捷和快樂。使每位同學能有一種良好的心態處理一切,爲班級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二、班級管理中的公平問題

1、重視班級的社會化功能,忽視了班級的個性化功能。

班級對學生的社會化功能主要表現在按照社會要求對個體的社會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功能的作用方式是對學生施以環境和教育的外部影響。班級對學生的個性功能表現爲按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徵、水平及其形成和發展的規律,以社會化影響爲媒體,形成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青少年時期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時期,而班級管理的任務之一就在於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社會化和個性化。社會化並不排斥個性化,統一性並不排斥個體的自由發展,一個真正社會化的人,應該是一個有獨立個性的人。學生的學習,不僅是社會化功能,而且也是個性化過程,而目前的現狀過分強調班級管理中的社會化功能,忽視了班級管理的個性化功能,也就是管得過嚴過死的管理主義。班主任應關注班級活動中管理主義傾向的消極影響,使社會化和個性化達到和諧的統一。從公平的角度來講,班級需要科學管理,班主任老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之間的差別,讓所有的學生認識到在班集體都是平等的,形成民主、和諧、寬鬆的班級氣氛,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了發揮。

2、重視正式羣體,忽視非正式羣體。

正式羣體通常包括班級學生集體、班級共青團集體和少先隊等負責組織開展全班性的活動,此外還有些興趣小組也屬於正式羣體。這個羣體目的任務明確,成員穩定,有一定紀律和計劃,經常開展活動。非正式羣體是學生自發形成或組織起來的羣體,它包括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關係以及其它需要而形成的學生羣體。非正式羣體的特點是自發性、相容性、不穩定性和易變性。正式羣體和非正式羣體共存,對學生身心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在班級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視正式羣體、忽視非正式羣體的不平等現象,甚至對非正式羣體產生了歧視。

班主任應正確對待非正式羣體。非正式羣體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它確有活力,是學生進行學習、娛樂、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彌補正式羣體的不同,因而課後每位同學都有過非正式的小羣體生活。當然,非正式羣體也有盲同性、消極性。

例如:過分投入非正式羣體生活,不關心學業;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允許其他同學加入,不團結同學;有的則迷戀於吃喝玩樂,甚至違法亂紀。這就需要班主任老師的正確引導,化消極因素爲積極因素。如果老師不能正確對待非正式羣體,將使他們和正式羣體的同學對立,不利於班級管理。因而老師應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可偏愛正式羣體,非難、歧視和打擊非正式羣體,要善於引導他們和正式羣體團結起來共同實現共同的目標,爲建設好班集體發揮各自的作用。

3、重視優秀學生,忽視差生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不一樣、學習習慣不一樣等差別導致學生在班級中的表現不一樣,因而有的佔據優勢地位,部分學生處於不利地位。而班主任老師在管理中一般會重視優勢學生,而忽視了處於劣勢的學生,這就出現了教育不公平現象,最終導致班內出現兩極分化。作爲班主任老師,應該堅持一致看待原則,不管是何背景,都是我班級中的一員,都應平等對待。

三、班級管理中的資信制度

所謂資信制度,是指在充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的前提下給班上每個學生的信譽進行計分量化,以此來促進學生自覺、自主地遵守學校和班級的規章制度,管理班級。這裏有兩層含義:一是受教育者向着有信譽的方向發展;二是教育者應培養受教育者自覺愛護自己信譽的良好習慣。

在班級管理中實行資信制度,具體設想如下:

目的: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等優良品德。

班級管理機構:實行以班長爲領導核心的班委負責制,具體事物由資信評價委員負責。爲保持公正、公開,資信評價委員可設兩名,輪流記分、統分、報分,並及時向班主任和全體同學彙報。

具體操作:實行資信管理分,每位同學起始分可設爲100分,依據具體條款(具體條款可依據《中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及學校規定和班級實際規定)和實際得分扣分情況,由資信評價委員予以加減分。學期末公佈個人資信分,在班級表揚先進、警示落後,作爲評優選先的依據。當然,以上只是我們在實踐中摸索的總結和設想,班級管理實行資信制度在現實中能否行得通,如何完善還有待實踐檢驗。但不管怎麼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應始終堅持以人爲本,探索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用科學的管理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總之,處理好以上幾個問題,將有助於使班級管理達到優化,促進師生共同進步。達到班級共同奮鬥目標,促進學生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