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課改下高中的政治教學研究論文多篇

新課改下高中的政治教學研究論文多篇

關於高中時事政治的政治論文 篇一

高中政治時事政治教學小議

摘要:實施時事政治教育是目前高中政治課程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有利於提升當代高中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踐的能力。本文論述了時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並探討了將時事政治運用於高中政治課堂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時事政治;高中政治;課堂;教學

【中國分類法】:G633.2

高中政治新課標提出,政治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結合所處的社會經濟、文化現狀,通過課堂學習和實踐,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爲此,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應體現時事政治的特色,將兩者緊密聯繫在一起。政治是一門時代性很強的學科,而時事政治的學習是中學生藉以瞭解國內、外事件的窗口和渠道。高中政治與時事政治,兩者互通有無,聯繫密切。

高中階段,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應當充分注意到學生們的鮮明特點,指導其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這不僅是強化高中生思想道德建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高中生政治課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高中政治教師不但要傳播教材中的知識,而且還應高度重視時政在政治課堂教學當中的運用。要結合高中生思想實際,及時抓住各類熱點與焦點信息,循循善誘地開展教學活動。

1 時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強化時事政治教學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能更好地激發出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現代教學理解的觀點是教學過程不但是認知的發展過程,而且也是情感發展的過程,更是認知與情感之統一。興趣作爲情感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高中生們進行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它能夠讓高中生產生十分強烈的求知慾望。時代感是高中政治課程的最重要特點。時事政治最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因而最能激發出高中生們學習政治課程的主動性。據調查,絕大部分高中學生對於時事政治的學習具有相當強烈的興趣,非常渴望能夠開闊自身眼界,增長相關知識,而教材當中所列舉的部分事例具有時效性不夠強、缺少新鮮感等特點。時事教學應該貼近當前的時代、貼近社會現實與真實性,以其內容所具有的豐富性、新穎性、動態性深受學生們的重視。

第二,強化時事政治教學能提升政治課程的教育作用。時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德育,而時政教學的潛移默化,從量的積累逐步發展到高中生們的思想出現了質的飛躍。歸根結底是在於教學當中時政教學的有機融入。因此,運用時政的德育功能,能夠有效提升高中生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馬列主義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且還能幫助高中生們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提升其愛國熱情,以達到對學生情感教育的教學目標。

第三,強化時政教育能夠培養高中生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之能力。時事政治具備了真實性與接近性等特徵,時事雖非學生們所親身經歷的,但完全能夠給學生們以一定的啓發,加之教師對於現象之描述以及對於深刻涵義之講解,就能讓學生們學到間接性經驗,從而提升個人的洞察能力、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四,強化收集整理時政素材的能力,能夠鍛鍊高中生們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培養高中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引領學生們收集、整理時政素材,這樣就能讓學生們更好地拓展自身視野,刺激其發散性思維能力。高中政治教師利用時政素材能夠啓發學生們提出自身的質疑,促使高中生們對時政進行持續追蹤,從而實現高中政治課程的創新教育目的。

2 時事政治運用於高中政治課堂的主要方法

2.1 實施課前新聞評論

高中政治課教師要充分運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按照次序分別安排所執教班級的學生閱讀報刊雜誌中的新聞,其後立即動員其他同學進行討論,從而讓學生們在交流與評論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政治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充分展現出時事教育所具有的及時性,這樣也有助於培養高中生們關心目前時事的主觀能動性。在每一次的時事點評過程中,不僅能鍛鍊高中生們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創新能力,而且還能夠在輕鬆和諧的環境中提升政治課教學的成效。

2.2 設置專題講座

通過開設這類時事政治專題講座,不但能讓高中生們及時地領會和掌握以上重大事件之精神本質,而且還能提高認識,在武裝廣大高中學生頭腦的基礎上對社會公衆開展宣傳,做到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去影響身邊人,讓高中學生們更加深刻地體驗到開展時事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之所在,同時還可體現出時事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德育功能。爲了在講座中體現出思想性和科學性,能夠講解得既準確又透徹,就需要主講人在講座前廣泛地收集各類材料,較爲深入地研究所要講解的專題,瞭解到高中生們的思想實際,以便讓講稿能夠富有說服力,讓講座能夠充分發揮正面引導的重要作用。

2.3 打造時事園地

高中政治教師應當組織學生充分運用所在班的牆報或者黑板報,打造“時事園地”,其中的主要內容爲近期所發生的國、內外大事。採取這一手段,可以讓高中生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學的時事政治內容,並且能夠較好地結合高中政治教材的內容進行分析。同時,還需要採取時事知識競賽與涉及時政內容的演講比賽等各類方式,把時政教育從課內逐漸拓展至課外,從而更加充分地培養高中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並且培養高中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3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一定的時事政治教育內容,必然能有效地改善政治課本具備的滯後性,以培養高中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這樣一來就能更好地提升高中生的各項素質,培養其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在當前強調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之下,高中政治課教師應當在政治教學中強化時事政治教育,以期取得最佳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婁方應。如何在中學政治教學中強化時事教育[J]。吉林教育,2010,(1)。

[2]張幫改,黃明。以時事政治爲依託創設高中思政課堂教學情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4)。

[3]閆榮娟。高中政治時事政治教學[J]。學週刊,2013,(11)。

政治論文高中1500字左右 篇二

2014年12月13日這天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這是一場嚴肅的祭奠,祭奠無辜死難的同胞,祭奠經歷屈辱悲痛卻不曾屈服的民族抗爭,更是一次莊嚴的宣告: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爲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一字一頓的話語,敲擊着每一個熱愛這片土地的人的心。

這一天,我彷彿聽到我的國家輕聲又堅定地說了一句:“七十七年了,歡迎回家。”

我的國,他的生命裏異常黑暗絕望的一頁,終究是翻過去了。但他,他的人民,都不會忘記那年七月七日在盧溝橋上空響起的槍炮聲,是如此的刺耳,充斥着欲蓋彌彰的野心和慾望。那時中華大地生靈塗炭,人民苦難深重,九州赤地千里、餓殍遍野。12月13日,沒人會忘記這個日子。那日,包藏禍心的日軍急吼吼地衝進我們廣袤的土地,殘殺手無寸鐵的百姓,南京城內血肉狼藉,哀嚎四起,鮮血染紅了帝國的鐵蹄。三十多萬條生命在短短數日內白白逝去,無數少女被踐踏蹂躪。千萬將士戰死沙場,億兆百姓慘死於屠刀。我能聽到,他的心在流血,屈辱,羞恥,卻無能爲力。

幸而,只要還有一個人信仰他,這個國家就不會倒下。

幸而,他依然挺直了脊樑,屹立在着這天地之間。

泱泱中華,浩然正氣,自是不會被那蕞爾小國輕易打倒,就是這寧折不屈的傲骨,就是這不容玷污的尊嚴,讓他硬是挺過了這段痛得難以名狀的歷史。

他知道在這江山萬里如畫風景下,隱藏着血雨腥風寂寥森冷,血流成河白骨堆積,浸透了漫漫長卷,淹沒了茫茫人心。

歷史長河中所有浪花都是尖利的刃,他近乎沒有盡頭的生命裏埋沒着巨大的悲傷。盛衰榮辱,千載浮華。淚寫的千年篇章,血洗的萬里山河。 這些都不算什麼,恥辱的過去就已經是過去,今天的中國已經是新的中國。但是卻真的有人把這些赤裸裸的事實當成了“過去”:日本修改教科書,編造自虐史觀,刻意淡化侵華戰爭,參拜靖國神社,實行集體自衛權,甚至有右翼擡頭、重蹈軍國主義道路的趨勢。再看看西方,納粹殘殺猶太人的罪狀人盡皆知。爲什麼面對歷史,德國可以向猶太人下跪致歉,日本卻連直視歷史都做不到?真是太悲哀了,現在有相當一部分的年輕日本國民,因爲國家的謊言,連上一代犯了什麼錯都不知道,只知道原子彈來自美國,一昧把自己當受害者。

聽聽,迴盪在南京的嘆息!我們憤怒啊,我們大罵他們無恥,我們恨不得羣起而攻之。但是,我們這一代要奮進而不是當憤青。原諒不代表忘記,雖然現在的他們不值得我們原諒。但是不忘記,不是說要跑到東京大街上燒殺搶掠,用比當年那些侵略者更卑劣的手段對付無辜的平民。就像一個人在孱弱的幼年被另一個人羞辱毆打、烙上火印,後來他終於熬成了強者,遇上了同樣長大的對方,他們能心照不宣地互打招呼,會爲了利益互相往來、溝通交流。可是他不會忘記當年的事,不是要用復仇的方式,而是用當年的烙印提醒自己:要一直一直往上走,直到走到對方和其他人都難以仰望的高度,直到再也沒有拳頭可以揮向他,再也沒有人敢動他的孩子。

弱者的不忘記是謾罵,強者的不忘記是警鐘。不忘記,要奮進。

人們都說,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我卻要回,刻骨之疼,豈能忘之?

我忘了哪一天起,我開始熱愛他所着的那一襲紅衣,愛上那耀眼奪目的紅色——是因爲那是他帶領我們走的路,是我血液的顏色,是他對着它堅定不移地宣誓的信仰,是他骨子裏仁義禮智信的民族魂。

“今生有幸入東方,來世還願生天朝。”最耀眼的不過是他的紅色。啊啊,這萬分美麗的絳紅,它是我們的文化圖騰和精神皈依,它承載了國人太多紅色的記憶,見證了太多紅色的歷史。而未來,這矚目的紅色,也必將永遠生生不息!

政治論文高中1000字左右 篇三

斗轉星移,世事變遷,抗日戰爭已然掛上昔日的頭銜,烈士的血肉之軀在地底長眠,而亙古不變的是中華人民的不屈與鬥志昂揚。

自1937年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八年抗戰,死傷無數,才換取了今日的太平安康。清明時節雨,是悲歌亦是哀泣。緬懷抗戰先驅,不忘國恥,振興吾大中華!

而今日抗日神劇層現錯出,使中國人民與之抗戰八年之久的日本人難道就是那種可笑的模樣?不,不是這樣的。當我們看着銀幕上的場景捧腹大笑時,可曾想到半個多世紀以前的血腥屠戮?那時我們的同胞遭受着日軍種下的病毒的折磨,在火中掙扎,在槍口下顫慄,中華婦女慘遭凌辱……日寇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但卻絕非蠢笨之輩,在綜合國力競爭激烈的今天,我們應該認清雙方實力,而不是剛愎自用,見他人貶之甚低。

4月5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的鮮花,先烈墳前的寄語,是“清明的銘記”再一次加深中華人民對抗戰的記憶。葉於良老人在七七事變發生時剛上中學,加入當時的青年組織“抗日殺奸團”:殺漢奸,殺鬼子,炸燬日本商店、棉花倉庫,暗殺日僞商會會長,銀行總裁。一個未成年的中學生尚且有此作爲,不難想象,當年的中國人民是如何團結一心、衆志成城。抗戰固然血腥,仇恨固然刻骨,但不可否認的是隻有在那民族危難的時刻,中國人民的內心才升起了濃濃的民族之情,全民族擰成一股麻繩,形成了空前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也使之成爲抗戰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5年9月2日,在美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的投降儀式、9月9日在南京中央軍校大禮堂中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10月25日臺灣舉行的受降儀式,鼓舞了多少中華兒郎的心?又有多少人在心底默嘆:“終於結束了。”但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張自忠、李家珏、楊傑、唐淮源等將軍以及那些不知名的烈士已然逝去,將血肉之軀獻給了這片他們深愛着的土地。他們是逝去了,但他們的精神永存;抗戰是過去了,但中華人民所遭受的傷害仍然刻骨銘心。我們不能忘,也不敢忘。如今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我們欠他們一個強大的中國,欠他們一個強大的中國。這是我們的責任,是存者對逝者所要有的回饋!時光流轉,到了2015年的今天,即使所有過去已成爲往事,卻不能讓往事隨風。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先烈,他們的生命爲我們掀開了今日中國強盛的篇章。我們不應該只享受當下的生活,沉迷於虛擬的網絡遊戲,而忽視了我們所應揹負的責任,而對現在的生活哀聲載道。清明時節雨紛紛,國恥難忘懷英烈。昔日烈士精神猶存,今朝且看中華兒孫展翅、中國巨龍騰飛!

看了“政治論文高中1000字左右”的人還看:

高中政治小論文 篇四

許多研究價值問題的同志,把“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這個瓦格納的觀點,錯當成了馬克思的觀點。這一失誤暴露了在使用價值概念和價值概念上的混淆,這種混淆是由於缺乏對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的深刻理解而造成的。

把瓦格納的觀點當成馬克思的觀點,將商品價值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外。認爲商品只具“商品價值”,而沒有“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哲學意義的價值”,“和商品價值的概念毫不相干”。(李連科、劉奔:《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概念的理解問題》,1987年2月2日《光明日報》)。

否認商品價值的哲學意義的同志認爲:商品價值是一種個別的價值概念,“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一種普遍的價值概念。他們認爲,“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概念”相當於使用價值概念、等於瓦格納的那個“價值的普遍概念”、在概念的哲學層次上高於商品價值概念。《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概念的理解問題》一文中堅持說,把瓦格納的觀點當成馬克思的觀點在理論上沒有“沒有失誤”。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和社會運動的哲學。社會經濟是社會實踐、社會生活和社會運動的基本方面,正是在這個出發點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形形色色的“自然哲學”分道揚鑣了。馬克思1842年大學畢業後,作《萊茵報》編輯,接觸到種種經濟問題,轉而於1844年初研究社會經濟。以後幾十年,馬克思一直把主要精力專用於此。他的哲學寓於他的《資本論》和其他種種經濟著作中,寓於他對社會經濟及其運動過程、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及其運動過程的種種論述中。根據馬克思研究商品價值所運用的哲學觀點和方法以及得到的基本結論,可以認爲,商品價值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商品價值學說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存在離開商品價值的象瓦格納的那種相當於使用價值的“價值的普遍概念”,除了商品價值概念,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學說中不存在其它的價值概念。

在概念上混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同志,並沒有把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和使用價值概念混淆在一起作爲研究價值問題的理論基礎,而是撇開價值概念,單把使用價值概念作爲研究價值問題的參考對象的。例如,“作爲哲學研究對象的價值,不同於作爲人類勞動凝結的商品的價值,但卻可以相當於商品的或物的使用價值”(鄭慶林:《價值問題的哲學討論》,《哲學研究》1983年第8期)。這種觀點認爲,價值概念屬於比較狹窄的經濟學領域,而使用價值概念則容易推廣到哲學領域。持有這種觀點的同志僅用一句話就完成了這種推廣:“價值即有用,無功用則無價值”。“功用性是價值的根本屬性”(同上)。馬克思的價值學說被這種同志理解得非常簡單。

就連馬克思主義的論敵也未敢輕視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瓦格納把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稱爲“社會主義體系的基石”,並且絞盡腦汁破壞這塊“基石”。

弄清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概念關係,是理解商品價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義的基礎,也是批駁瓦格納的那個看起來好象說得過去的“價值的普遍概念”的關鍵。問題的焦點是:是商品價值概念在哲學上包含使用價值概念,還是使用價值概念在哲學上包含商品價值概念,還是象那些把瓦格納的觀點當成馬克思的觀點的同志所說的那樣,相當於使用價值概念的哲學上的價值概念和商品價值的概念毫不相干?

說使用價值概念和商品價值概念“毫不相干”是不對的。實際上,“使用價值”和“使用性”是同一問題的兩種不同提法。在商品價值概念產生之前,“使用性”進化成“使用價值”爲商品價值概念的產生做準備;當商品價值產生之後,“使用價值”還原成“使用性”。在馬克思主義價值學說中,使用價值概念是爲了商品價值概念的產生而產生的。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預備概念。

馬克思的價值學說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中創立的,《資本論》是該書的續篇,馬克思把前書的內容概述在後書第一卷第一章中。《資本論》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完整表述。由於剩餘價值的發現,馬克思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運動規律,這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幸福的發現之一。雖然價值學說在《資本論》中所佔的篇幅微不足道,但它不僅是剩餘價值理論的基礎,而且具有獨立的科學意義,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馬克思的價值學說並不象那些沒有理解它的同志理解得那麼簡單,甚至連馬克思本人也在《資本論》初版的序中說它“難於理解”。《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共有四節,其中以第三節最重要,最難理解,是價值學說的精髓。

理解馬克思的價值學說是一項艱苦的研究工作,不是一篇文章可以完成的。本文只在理解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這三個概念的關係基礎上,提出“價值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揚棄”的觀點。進而得到以下結論:

使用價值概念不具備價值概念的普遍性,不能把它直接推廣到哲學領域中去;“價值即有用,無功用則無價值”和“功用性是價值的根本屬性”的觀點是錯誤的。

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概念解析

應該用三隻眼睛來看一件商品:是使用價值——有用;是交換價值——能換其它商品;是價值——結晶的社會勞動。馬克思說:商品“是一件非常奇怪的東西,充滿着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微妙性”(《資本論》第1卷第46頁)。在理解馬克思的價值學說的時候,我們可以領略到這種“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微妙性”。馬克思說:“一種物品的效用,使它成爲一個使用價值。但這個效用不是浮在空中的。它由商品體的屬性限制着,離開商品體就不存在”(同上,第6頁)。又說:“與人相對立的不是使用價值這個詞,而是具體的使用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18頁)。

在馬克思的價值學說中,使用價值是和使用品連在一起的。沒有抽象的和一般的使用品,也沒有抽象的和一般的使用價值。雖然所有使用品都“有用”,但它們所有的是各種不同的“用”,而沒有普遍相同的“用”。

使用價值是具體的,這是因爲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是具體的。衣服是由棉花工人的勞動加工而成的,但棉花並沒有“穿”這個使用價值。棉花紡成棉紗,棉紗織成棉布,棉布裁成衣料,衣料縫成衣服;可見,“穿”這個使用價值是由“紡”、“織”、“裁”、“縫”這四種具體勞動創造的。

具體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的具體性,表現爲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無法在使用性上進行量的比較。例如,我們不能說一頂帽子和一雙皮鞋哪個“用處大”。一雙皮鞋換兩頂帽子,但不能用一隻皮鞋換一頂帽子。

使用價值離不開使用品,它受使用品的屬性限制着,具體的使用價值是固定在具體的使用品內的。這可以從兩個側面來說明。第一,兩種使用價值不能交換。例如,不能把皮鞋當帽子戴,也不能把帽子當皮鞋穿。第二,使用品的使用價值是不變的。一使用品可以有多種使用價值,例如,一塊布料可以做上衣也可以做褲子。如果人發現這塊布料還適合做裙子,這決不是布料的使用價值發生了變化,而是人的認識發生了變化;如果人今天晚上決定用這塊布料做裙子,第二天早上發現布料的使用價值在一夜之間“變”得不適合做裙子,人該怎麼辦呢?

因此,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固有屬性,它不能離開商品體而存在,也不能在自身的變化中存在。

有些同志在把使用價值概念作爲研究價值問題的參考對象的同時忽視了、甚至放棄了對交換價值概念的理解。

交換價值在馬克思的價值學說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中,馬克思用前兩節流暢地敘述了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商品的二重性和勞動的二重性等概念,然後用第三節,也就是最難理解的那一節深刻地論述了交換價值的發展。馬克思對交換價值概念的重視超過了對使用價值概念的重視。

使用價值不能離開商品體而存在,不能在自身的變化中存在;交換價值則恰恰是離開商品體而存在,在自身的變化中存在的。馬克思說:“交換價值只有在至少存在兩個交換價值的情況下才存在”(同上,399頁)。一種交換價值不能單獨存在於一件商品體中;兩種交換價值也不能分別存在於兩件商品體中,兩種交換價值是共同存在於兩件商品之間的。

馬克思說:“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爲一種使用價值和別一種使用價值互相交換的數量關係或比例”(《資本論》第1卷第7頁),共同存在於兩件商品體之間的兩種交換價值是互相依賴的。一雙皮鞋換兩頂帽子,皮鞋的交換價值是1:2,帽子的交換價值是2:1。

一件商品可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例如,一雙皮鞋可以換兩頂帽子,也可以換三件衣服,那麼皮鞋的交換價值就是l:2和1:3。但就每一種交換價值而言,其數量關係“因時因地而不斷變動”(同上)。今年一雙皮鞋能換兩頂帽子,去年只能換一項,而明年則可能換三頂,這種變動取決當時當地的生產和消費的狀況。

交換價值是抽象的,一頂帽子只能“戴”但卻什麼都能“換”:不能說一雙皮鞋比一頂帽子“用處大”,但卻能說一雙皮鞋比一頂帽子“換得多”。

由於交換價值不是固定地存在於一件商品體內,而是變動地存在於兩件商品之間,這就使得交換價值把兩件商品動態地聯繫起來。實際上,交換價值不僅把兩件商品動態地聯繫起來,而且兩件兩件地把所有商品動態地聯繫起來。例如,漁民不需要皮鞋,皮鞋不能換魚;但漁民需要帽子,皮鞋可以先換到帽子,再用帽子去換魚。

因此,交換價值是商品之間的不斷變動的數量關係。

價值是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揚棄

一件商品既可以是使用價值,也可以是交換價值。例如,一雙皮鞋可以穿——是使用價值;也可以換兩頂帽子——是交換價值。但是一件商品不可能同時既是使用價值又是交換價值。因爲人不能既要穿皮鞋又要用皮鞋去換帽子。再如,黃金在作爲交換價值時不是使用價值。可以用符號來代替黃金作爲形式上的交換價值,但不能把被代替下來的黃金作爲使用價值用掉,而必須把黃金作爲實際上的交換價值儲備起來。因此,商品在使用的時候不是交換價值,在交換的時候不是使用價值。

皮鞋的使用價值不能代替帽子的使用價值,但是人可以放棄皮鞋的使用價值,得到帽子的使用價值;兩種使用價值不能交換,但是交換的結果卻是兩種使用價值的交換。讓我們來理解這個“充滿着形而上學的煩瑣性和神學的微妙性”的問題。

考察一雙皮鞋和兩頂帽子的交換,交換的全過程分爲“交換前”、“交換時”和“交換後”三個步驟。

交換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

①“交換前”是兩種使用價值,但使用價值方程不成立:皮鞋≠帽子。

②“交換時”是兩種交換價值,交換價值方程不成立:1:2≠2:1。

③“交換後”是兩種交換了的使用價值。但交換後的使用價值方程仍不成立:帽子≠皮鞋。

可見,在交換的“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中,使用價值方程不成立,交換價值方程不成立,交換後的使用價值方程也不成立。這一過程裏的每一個步驟都存在着使交換無法進行的矛盾。但是,使交換無法進行的矛盾並沒有阻止交換的進行,這個事實給商品的形態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

馬克思說:“商品形態所以是神祕的,不過因爲這個形態在人們眼中,把他們自己的勞動的社會性質,當作勞動產品自身的物質性質,當作這各種物品的社會的自然屬性來反映,從而,也把生產者對社會總勞動的社會關係,當作一種不是存在於生產者之間而是存在於客觀界各種物品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反映”。(同上,第48頁)因此,不能把商品的形態“當作勞動產品自身的物質性質”——使用價值來反映,也不能把它當作“存在於客觀界各種物品之間的社會關係”——交換價值來反映;而應該把它當作“自己的勞動的社會性質”、當作“存在於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來反映。這個反映生產者的勞動的社會性質和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的商品形態,就是價值。

讓我們從哲學概念上確定價值與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係。

馬克思說:“不同物的大小要在還原爲同一單位之後,方纔能夠在數量方面互相比較”(同上,第21頁)。各使用價值受各自商品體的屬性的限制,具有不同的量綱,無法在數量上互相比較。這就使得“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中的使用價值方程和交換後的使用價值方程不能成立。

由於交換價值可以用同性的數量關係來表現,所以兩種交換價值是可以交換的。但是,兩種交換價值的同性並沒有使“使用價值——交換價值——使用價值”過程中的交換價值方程成立。雖然同性的數量關係可以比較,但是,代表交換價值的數量關係是不斷變動的,無法在交換中進行確定的比較。就是說,兩種交換的交換價值“同性”而“不同量”。

兩種使用價值“不同性”,不能交換。但是,不同性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性的具體勞動創造的,而不同性的具體勞動可以換算成同性的社會勞動。例如,鞋匠用三小時做一雙皮桂,帽匠用三小時做一頂帽子。但是,鞋匠三小時的勞動量並不等於帽匠三小時的勞動量,就象三公斤重量不等於三市斤重量一樣。假設培養一個鞋匠的難度是培養一個帽匠難度的兩倍,那麼鞋匠勞動的複雜程度也應該是帽匠勞動的複雜程度的兩倍。不同性質的複雜具體勞動與簡單具體勞動的差別,是由同性的社會勞動的不同量來補充的。假設三小時帽匠勞動相當於三小時社會勞動,由於鞋匠勞動的複雜程度是帽匠勞動的複雜程度的兩倍,那麼三小時鞋匠勞動就相當於六小時社會勞動。這就是說,鞋匠三小時的勞動相當於帽匠六小時的勞動。如果鞋匠用三小時做一雙皮鞋,帽匠用三小時做一頂帽子,那麼做一雙皮鞋的社會勞動就相當於做兩頂帽子的社會勞動。因此,不同性的兩種交換的使用價值的社會勞動量是相同的。就是說,兩種交換的使用價值“同量”而“不同性”。

交換的兩種交換價值在“交換時”“同性不同量”,交換的兩種使用價值在“交換前”和“交換後”“同量不同性”。這就使我們能夠在交換的全過程中定性定量地得到完整的價值概念。

交換的“價值——價值——價值”過程:

①“交換前”是兩種“使用價值——價值”——具體勞動化算成社會勞動。價值方程成立:1雙皮鞋=6小時社會勞動,2頂帽子=6小時社會勞動。

②“交換時”是兩個相同的價值的交換,價值方程成立:6小時社會勞動=6小時社會勞動。

③“交換後”是兩種“價值——使用價值”——社會勞動還原成具體勞動。價值方程成立:6小時社會勞動=2頂帽子,6小時社會勞動=1雙皮鞋。

關於高中時事政治的政治論文 篇五

高中政治時事政治教學

摘要:時事政治主要是指最近期間發生的,能夠體現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體現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狀態和趨勢的事件。時事政治教學是指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對學生進行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是幫助學生透視社會熱點,正確認識形勢,把握時代發展趨勢的一種教學。它不僅能使學生透過這扇“窗口”瞭解國內外大事,拓展知識視野,而且能使學生學會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分析判斷能力,瞭解當今世界的發展態勢。

關鍵詞:高中;時事政治;社會熱點

在當代的教育制度下,學生總是被沉重的學習負擔所壓制,每天沉浸在教科書與作業之中,而很少有機會關注身邊的時事政治。學生對時政的漠然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漏洞。尤其是對於我們文科生來說,關注時事,評論時事,顯得更爲重要。古人有云:“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然而,我們做到了嗎?據此,我們針對這一現象,展開課題研究,希望能夠提升學生對時政的關注程度,並以此來警戒自己,成爲未來國家真正的主人。

一、課前開展時事講評

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餘時間收集事實材料,在政治課前的進行新聞報道,報道的內容範圍不限,然後由全體同學講評,教師做最後的總結。時事講評的課堂遵循每個學生都要作爲演講者的原則,每次課堂的時候隨機抽取幾名學生,這樣能夠調動起學生關注時事的積極性,養成每天看報紙、收看新聞的良好習慣。在時事演講課堂中,同學們要針對演講者的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並結合政治理論知識進行分析論述。例如在黨的召開期間,我組織了學生開展了幾節時事演講課,圍繞報告中的精神,結合思想政治理論進行分析,學生們在課堂中各抒己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在時事講評的過程中,課堂由原本的教師一人講解的方式轉向了學生佔主體進行主動質疑、學習的方式,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加深學習的印象,開闊了思路,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有意識地把時事熱點、重點問題在教學中進行滲透

教師自覺地把時事熱點、重點問題在教學中進行滲透,由過去的引用、灌輸,轉變爲有意識地滲透,把精選的時事熱點、重點問題的背景材料補充到教材中去,並可通過多種手段,特別是通過多媒體教學工具加以展示,增強分析對象的直觀性、形象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精講、引導、點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走出書本。

三、組織專題講座

當國內外發生重大的事件之後,黨中央發佈頒佈新的政策之後,作爲政治教師就應當及時召開專題講座,對全校的高中生開展時政專題教育。在我歷年來的政治教學中,就採用了專題講座的形式,讓學生們瞭解社會最新動態。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中共的召開和國際金融等國內外的大事,都通過專題講座的召開幫助學生們養成關注時事的精神,通過對時事政治的分析,讓同學們加深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四、正確運用時政材料進行教學

在選取了合適的時政材料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運用這些材料,單純的材料堆積和知識點的“滿堂灌”都不能很好地達到時政教育所應有的效果。

第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髮揮主動性和能動性。時政教育以教師爲主導,在教學之前對時政材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考慮與教材結合、教學方法的開發,在教學過程中對時政材料的呈現、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評價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行組織的合作學習、討論、分析、總結等環節上,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理解課堂所學內容,內化知識。

第二,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在新課程改革時期,對教師自身各方面的素質要求也相對更高,包括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知識體系的更新等。紮實過硬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做好時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教師首先應當積極學習專業知識,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進步。政治是一門知識更新較快的學科,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內容,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能將與時代脫節的知識教授給學生。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良好教學方法對時政教育至關重要,突出學生主體性作用和教師主導作用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新提出的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科學的教學方法,在時政教育中,這種方法也可充分採用。“自主―探究”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都是進行時政教育可以採取的教學方法。

五、重大時事問題的複習對策

建議考生在衝刺階段千萬不能放棄對“時政熱點”特別是重大時事問題的學習,應當強化複習,通過專題講座、課前新聞發佈會、時事演講、政治小論文等多種形式加強學生對時政熱點的掌握。複習的面應當寬泛一些,圍繞“經濟繁榮、社會公平、生態安全”三大主題展開。重點關注近幾年一些持續性較強、經久不衰的熱點,如環境保護、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等方面的時事問題。

大學聯考試題的命題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對現實問題的理解能力和理論聯繫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大學聯考政治學科試題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重大時事,並且還可能作爲背景與其他文綜學科相聯繫來綜合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因此,在大學聯考文綜政治科目的複習過程中,一定不能夠忽視對於重大時事問題的複習。

六、採取必要的輔助手段,發揮現代教育的功能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活動的事間,組織學生對一些熱點、重點問題開展課題研究;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調查研究;撰寫小論文,進行評比;開設專題講座;佈置大型圖片展覽;進行知識競賽等,作爲課堂教學的補充形式,使之成爲學生在課堂學習之餘認識社會,瞭解國家的窗口。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效開發、充分利用時政資源是當前貫徹實施新課改精神的一項有效措施,有利於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生動性、靈活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更有利於學生和個性解放和全面發展。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時政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有進一步研究價值的角度,基於目前時政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處在教師自發階段,所以面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辦法便是建立政治課程資源開發體系,這樣,教師們的資源開發便由自發到規範的自覺階段,有利於建立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此外,教育部門還應改革課程管理評價機制,將教師開發資源的能力與成果融入評價範圍,從而促進教育教學和教師整體水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