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論文 篇一

一、自主學習能力的內涵。

(一)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概念。

學生自主學習是以自我爲中心,它和以教師爲中心有很大的區別。在以教師爲中心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一個器皿,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答,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師生雙邊互動的過程,是教和學的統一體。

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有着自己獨特的個性、人格,每一個學生都蘊含着無窮的潛力,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積極探究和發展。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不在於教師講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他們是否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及他們思維發展的程度。學生只有獨立思考、積極探究、主動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二)學生自主學習的特點。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在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能夠自主實踐和探索。首先,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認爲教給學生越多、講解得越詳細,學生就越能學到更多的知識,也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學生不是一個只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需要教師啓迪。如果一味地讓學生接受知識,他們就會形成依賴心理,從而不願意動腦筋,不願意主動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也不會提高。

語文學科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很多知識並不需要教師的講解,學生就能通過自學來解決,教師詳細的講解,反而浪費了大量的寶貴時間。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還能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習慣把問題的結果直接告訴學生,使學生不用動腦筋就能知道結論,而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所以,能夠更好地培養其創新能力。

(三)自主學習對學生髮展的作用。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但提高了創新能力,還使他們樹立了終身學習的意識。學生具備了自主學習能力,就會不斷獲取新知識,使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得到不斷的遷移,從而達到了靈活運用的目的。學生一旦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不管社會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學生都能夠運用自學能力迎頭趕上,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像一把金鑰匙,能打開知識的寶庫。

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讓學生明白主動學習的意義。

讓學生主動學習,還需要讓學生明白主動學習的必要性。學生在學習某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學習並不是單純的掌握這一個知識點,而是要明白學生這一知識點的意義,以及它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能夠熟練掌握並靈活運用它,有什麼好處,如果不能熟練掌握以及靈活運用,有什麼不利,學生一旦明白了其中的利害關係,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二)通過有效預習讓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有效預習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保障,這就需要老師精心設計預習作業,預習的內容要豐富、層次要清晰。更重要的是,預習的問題學生要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信心,促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

(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主動學習的基礎。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必備條件,語文自主學習的習慣是逐步培養出來的。由於學生之間存在着差異性,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要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控制不良習慣的形成,讓良好的習慣在廣闊的時空內發展。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就會逐漸形成。

(四)在靜思默想中實現自主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在靜思默想中去研讀和感悟課文,讓學生的觀點更加豐富。因爲語文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教師和學生的精神能夠進入非常活躍的狀態,學生的思維只有經過碰撞,他們的表現和觀念纔會不同凡響。只有教師留出空白,讓學生自主去思考,才能對文本獲得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和作者產生共鳴。靜思默想有利於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於學生個性化的觀念,教師要給予鼓勵,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以激發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發表不同的看法,實現高效閱讀。

(五)在小組學習中深化自主學習。

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實踐等這些都是現代教育倡導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實現了雙邊互動的對話與交流。學生在小組內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分工合作,進行智慧的碰撞,各項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把舊知識和新知識聯繫在一起,構建了語文結構體系,使學生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了培養,從而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變得“會學”“善學”。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大膽實踐、不斷創新,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語文課堂散發出生機與活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教師有耐心,給予足夠的重視,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當課程方案一旦確定,課堂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余文森認爲,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爲適應新課程的變化,教學改革要努力實現新的突破。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學關係,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爲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把教學本質定位爲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爲規範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探究式學習方式,自然成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余文森認爲,從教育心理學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是傳統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學習狀態,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因此成爲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

語文教改勢在必行。那麼,語文教學應該如何適應課改精神呢?筆者認爲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實現"三轉變二優化一體現".

1、教師內涵的轉變:教書匠→教育家。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但在語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採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着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爲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爲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鑽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於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併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正如馬卡連柯所言:“離開教育理論我是不能工作的。”這一精闢見解,啓示我們要認清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我們應從根本上實現由機器型的教書匠到藝術型的教育家的轉變。

2、教學模式的轉變:課堂教授型→指導策劃型。

孔子曾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古今中外的大學問家都十分強調思考在學習中的作用。在舊的模式下,語文教學大都採用“保姆式”教學方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詞,全是老師說了算,“滿堂灌,滿堂問,一言堂”的局面隨處可見。學生毫無獨立性可言,只是一個個記憶的機器,它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我們必須打破舊的傳統模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參書),省去機械傳輸所造成的大量時間的耗費。課下自己吃、課上談味道,課上應該成爲學生各種理解碰撞、質疑創新的一方舞臺。“隨文成形,隨課成形”,可以是“啓發式”、“自學式”、“討論式”,也可以是傳統的“講授式”,但完全可以讓學生輪流過把“教”癮,當然準備必須充分,教師指導、集中小組智慧是少不了的。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現代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對於中學教學,尤其是多媒體技術對於中學教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多媒體技術對於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爲現代的國中語文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給現代國中語文教育打開了新的局面。

關鍵詞:國中語文教學;多媒體技術整合

一、傳統國中語文教學與現代國中語文教學的比較

傳統的國中語文教學非常少的利用多媒體技術,傳統的教學媒介是粉筆、黑板、掛圖、教科書,顯得沉悶呆板,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都比較低,致使教學質量一直無法提高,阻礙了教育的發展;隨着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走進了傳統的課堂,電子技術媒體與傳統課堂的有機結合,無疑會使課堂效益提高。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於創造情境,它呈現信息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音樂、視頻、電子文檔等,這些刺激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習氛圍濃厚,並且多媒體技術可以節省大量書寫板書的時間,藉助於直觀的形象,有些知識無需多講,學生已經瞭然於胸。

二、多媒體技術對於國中課堂語文教學的優缺點

1.多媒體技術對於中學課堂語文教學的優點。

(1)多媒體技術在詩詞和作文方面的應用。現在的語文教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採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將多媒體技術合理地利用到詩詞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作品,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示範誦讀,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利用多媒體鑑賞詩詞的意境美,利用多媒體輔助詩詞教學,品味詩詞的語言美。

(2)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造美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去感受、領會。

2.多媒體技術對於中學課堂語文教學的缺點。多媒體教學讓教師的活動受到了限制,教師有意無意地變成了鼠標點擊員,淡化了對於板書的使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注意力有意無意地轉移了方向,中學生的自制力還是比較薄弱,他們容易被一些新奇的東西吸引,從而分散聽課的注意力,尤其是經過教師精心製作的圖片等,對中學生的吸引力更大,最後該重視的東西沒有重視,降低了學習效果。多媒體教學減少了學生和文本對話的機會,“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深層次的道理,需要多讀幾遍書,深刻的領悟才能得到,教材中蘊含有深刻的營養,畢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不是僅僅依靠多媒體教學就可以實現的。

三、國中語文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整合的方法

1.以教學設計爲主,輔以多媒體技術。多媒體技術再先進,它也不能全面取代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模式。再好的技術,離開了老師的積極引導和學生的傾情投入,都是起不到實際效果的。我們運用多媒體的原則是:該用時則用,不該用時則堅決不用;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技術要有機結合,不要一遇到聲音就想到利用多媒體播放,一遇到畫面就要用多媒體讓它活動起來,一遇到事件和現象就不厭其煩地藉助多媒體任意拓展。語文課中多媒體的應用,應該是宴會菜餚中的五彩配料,而不是食鹽,畫龍點睛而不是處處必不可少。在中學教學設計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做到研讀教材內容,撰寫教案,製作課件等三個環節的活動。在具體設計某一課文中,首先得備好教材,抓住本課的三維目標和重難點知識,緊扣學生的實際水平,做好總體課程內容的設計。在撰寫教案過程中,就涉及教材的重難點內容以及教學步驟,當然還有教學後記的部分。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以教材講解需要和教案設計的過程爲參考對象,進行可選擇性的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根據教案設計,製作適合課堂教學的課件,蒐集課程有關的素材信息,以師生互動和小組討論方式開展課堂。語文教師加以點撥與引導,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進行最大程度的知識學習與思維拓展。

2.多媒體技術起錦上添花的作用,合理利用聲音和畫面。悅耳的聲音對於學生來說是新鮮的,是不同於教師聲音的陌生載體,也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建議採用教材配發課文朗讀的錄音幫助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合理利用多媒體幾乎突破學生難以理解的。難點知識,也就是說要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原木複雜、難以理解的文字內容變得直觀,同時也變成淺顯易懂的畫,而畫面感通常會比文字更加感性,更便於理解。

3.發揮多媒體擴大課堂容量的有利作用。多媒體所展示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同時國中語文課堂是有時間限制的,而口說手寫是一種非常耗費時間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則可以藉助連續的播放,在寬大的屏幕上同時展示多方面的信息,讓學生在觀看欣賞過程中,全方位地迅速走進課本內容。利用多媒體,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最多的信息,將有限的課堂加以縱向的延伸和橫向的擴展。多媒體的擴大國中語文課堂容量並不僅僅體現在時間的節約上,更多的應該是體現在課堂內容的擴展和延伸上。課本上的信息總是有限的,而多媒體則可以將書本中所涉及的知識加以全面的信息蒐集,然後再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於這方面的知識的把握和理解更透徹,增加學生的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對於學生以後的發展也是有益的。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一、引言

審美活動或行爲是人類的高級精神活動之一,在全球文明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具有恆久價值的歷史文化景觀。華夏美學哲學是人類文化景觀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在長期歷史演化過程中,先民在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長期的農耕文化環境中,形成了具有顯著民族特色的美學哲學思想和理論,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哲學思想體系。這些思想和理論對於構建個體生命的精神世界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具有重要價值。美學教育是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美學哲學在型塑人類精神結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對於美學的教學和訓練,一直是教育發展史上的重要內容。從現實層面來講,良好的美學素養不僅能夠改善人的身心狀態,而且在具體工作中能夠激發創造性思維,實現創造更高價值的目標。

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在此階段接受的思想文化教育,將會對其終身生命歷程產生直接影響。目前,由於應試教育模式及經濟社會轉型環境的影響,中學生中存在諸如價值觀缺失、人文素質低下、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間不能很好地平衡等現實問題,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定措施來切實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從提升學生整體人文素養及傳統文化的角度,就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問題進行分析,以下內容的安排是,第二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推行華夏傳統美學哲學教育的可能性,第三部分討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華夏傳統美學教育的基本內容,第四部分討論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具體措施,最後是總結與討論。

二、加強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基礎人文素養的需要

人文素養是一個人的軟實力所在,是增進生命個體生存與發展質量的重要能力要件之一。通過華夏美學哲學教育,學生可以認識先民理解美、創造美和追求美的歷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生命、自然和宇宙世界,從而將個體生命放在與宇宙萬物共生的高度來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一種大氣磅礴的精神境界。

(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需要

有研究表明,人類右腦和左腦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和功效,而對於右腦開發則對於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顯著作用。美學思維及鑑賞美、創造美的活動,正好是右腦的功能所在,經常性地持續地推進美學教育和訓練,能夠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從而有助於克服各類現實困難,取得創造性成果。

(三)傳承傳統文化和美學哲學的需要

中華美學是和西方美學具有顯著區別的哲學體系,其顯著的整體思維、氣韻爲先、剛柔並濟等美學哲學理論和特點,和西方美學具有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反映了華夏先祖的精神風貌。這些精神氣質和風貌,應該通過美學哲學教育傳承下去。

(四)爲跨文化合作奠定能力基礎的需要

在當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是學生畢業後走進社會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也是全球文明發展的主要潮流。良好的美學哲學素養和美學哲學訓練,能夠在文化交往及合作活動中發揮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夠增進不同文化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信任,降低經濟社會活動中的各類不確定性和效率方面的損失。

三、語文教學中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根據現行國中語文教材,選擇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作品,結合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等知識來推進美學哲學教育,是較爲可行的選擇。筆者認爲,根據華夏美學的發展歷程,可以適度給學生介紹如下美學哲學的內容。

(一)遠古圖騰

遠古先民的巫術禮儀和圖騰活動,是理解人文先祖美學精神的源頭。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媧”在遠古人們的觀念中,實際上是巨大的龍蛇,這可以看做是中華先民“龍”圖騰的開端。“龍”因其變化莫測、氣象萬千的形象和氣質,能伸能屈、進退自如的活動方式,成爲中華先民主要的精神寄託和審美意象。

(二)先秦理性精神

先秦時代是華夏文化發展的特殊時代,也是古代社會最大的急劇變革時期。其理性主義一方面擺脫原始巫術宗教的種種觀念傳統,一方面開始奠定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這主要表現爲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學說,以莊子爲代表的道家,儒道互補一直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的基本線索。從藝術形式來看,主要是充滿厚重的北方文化特色的《詩經》,這也成爲中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三)楚漢浪漫主義

這主要是指在中國南方發展起來的和北方文化具有顯著區別的文化精神和藝術形式,其主要代表便是屈原的《離騷》。通過感悟生命、自然和歷史,又通過超越生命、自然和歷史,屈原的藝術世界是一個既鮮豔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繽紛世界。美人香草、百畝蘭芝、菱荷芙蓉、方澤衣裳,望舒飛廉、巫咸夕降,流沙毒水……屈原把最爲生動鮮豔、只有在原始神話中才能出現的那種無羈而多義的浪漫想象,與最爲熾熱深沉、只有在理性覺醒時刻纔能有的個體人格和情操,最完滿地融化成了有機整體。這是抒情詩歌的真正光輝起點。

(四)魏晉風骨

魏晉時代的文化藝術以“人的覺醒”爲主要特點。“生年不滿百,長懷千歲憂。”“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聖賢莫能度。”總之,魏晉時期的精神風貌擺脫了對外在的權威追求,開始了內在人格上的覺醒和追求。它實質上標誌着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

(五)唐代的詩歌、書法和繪畫美學

唐代是華夏詩歌藝術的高峯時期。其表現出的朝氣蓬勃、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酣暢淋漓、汪洋恣意的想象,一瀉千里的(本站★)表現手法,等等,構成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基本內容和創作方式。同時,顏真卿等的書法將楷體書寫發展到新的水平,表現出一種剛正廉直、大義凜然的美學境界。在繪畫上,精密嚴整的工筆畫得到較好發展,爲宋代書畫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六)宋代的長短句、山水畫藝術美學

在文學藝術上,蘇東坡將宋詞推向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主要是追求一種質樸無華、自然平淡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人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並將其提高到了某種哲理的高度。“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在繪畫藝術上,山水畫和花鳥畫成爲宋代文人和藝術家表現的主要題材,並和佛教等哲學思想產生了某種融合,追求一種“無我之境”。

(七)明清戲曲、小說及園林美學

明清時代,隨着商業經濟的發展,市民社會逐漸繁榮起來,產生了具有紮實生活基礎的市民化藝術形式。如吳承恩的《西遊記》、湯顯祖的《牡丹亭》,這些作品更多來自民間藝人的加工和普通百姓的傳播,主要內容更加生活化、大衆化,也更容易被普通民衆熟悉和欣賞。而曹雪芹的《紅樓夢》,更是將市民社會的全貌給出精湛的藝術表現,也將古典小說藝術推向了高潮。同時,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建築藝術進一步發展,皇家園林就是其中主要代表,其整體上仍然注重天人合一、注重等級秩序、注重人文思想和建築藝術的融合,形成了和西方建築發展截然不同的路徑。

四、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育的若干措施

(一)制定推進華夏美學哲學教學的課程教學計劃

根據現行語文教材的內容,在初級和高級中學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的教學計劃來推進美學哲學教育。

(二)適度增加或調整語文課程中的美學哲學內容

在教材改革過程中,應該適度增加或調整美學哲學教學內容,讓華夏美學哲學教育成爲貫穿整個語文教學過程的內容之一。目前,可以通過引入經典詩歌、繪畫、戲曲等作品的形式來增加美學哲學內容。

(三)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種形式加深美學哲學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採用唸誦藝術哲學經典著作等形式來推進美學教育,這也是提升學生文學功力和文化涵養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定期檢測和評估美學哲學教學效果

採用《教育心理學》中的一些測評方法,對學生在接受美學哲學教育前後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結構進行評價,發現有利於促進精神境界提升的積極做法,逐漸積累並上升爲常態化的做法,改正其中的不足和缺點,不斷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增強美學哲學的教學效果。此過程應該以學生爲主體來進行,以學生身心狀態的變化爲評價教學效果的主要標誌。

參考文獻:

[1] 李澤厚。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2]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4.

國中語文論文 篇五

在傳統的教學的觀念下,語文教學一直處於高耗低效的狀態。語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脫節,缺乏現代生活氣息,學生缺乏自主實踐,導致了語文課堂氣氛沉悶和學生學習興趣下降的局面。因此,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必須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和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必須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活動課,讓語文走向素質教育。

一、語文活動課的概念及特徵

語文活動課是活動課的一種,它是以活動爲主要形式,以學生爲活動主體,憑藉言語交際手段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以此培養言語興趣、能力和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課程。

語文活動課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徵:

1.綜合性

語文活動課的開展過程中,師生共同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打破常規和傳統學科課程的單一化傾向。在語文活動課程中可以結合必修課內容,組織學生歸納作品的特點,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文化常識;可以結合學生學科內容進行討論、演講、表演、競賽等活動。

2.社會實用性

語文活動課的教學內容往往涉及了語文應用的各個領域,特別是觸及最新和最實用的領域,並與一定的生活實際相聯繫,有較強的時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夠彌補必修課課堂教學的不足,全面反映社會生活對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提高,又能帶給學生具體生動的感受,有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學生自主實踐性

在活動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自覺參與。活動課的過程,往往是學生自己設計安排、學生自我活動爲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着重於讓學生在各項具體的實踐和運用中獲取直接的感性知識和生活體驗,着重於讓學生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這樣做,學生不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學能力也得到切實的培養和提高。

二、語文活動課的主要作用

1.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對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的時候,從思想、道德、身心等各方面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培養,語文活動課在這方面有其先天的優勢。一堂好的語文活動課,最終實現的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而往往是多種語文能力的綜合實現和鍛鍊,甚至是多學科的綜合運用。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學目標是具有開放性,決不是僅限於語文科內。如我們目前組織的“語文第二課堂”表演課本劇活動,在表演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不僅需要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而且在改編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發揮想象力,表演中更要求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一定形體表現的能力。

2.語文活動課有助於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實現兩翼齊飛

語文活動課能做到把思想性寓於知識性之中,用趣味性帶動知識性,使知識活靈活現,更好地把語文教學的審美和人文因素挖掘出來。比如在詩歌的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可以開展配樂的詩朗誦,或者是一次爲詩配畫的比賽。我校國家級教學名師李宗玲老師的活動課《走進詩的世界》,就是在“詩韻無窮”這一環節讓學生展示詩配畫的才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感受到了詩歌的魅力。再如有些深受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其歌詞改編自古典詩詞(如徐小鳳的《相見時難別亦難》和周杰倫的《東風破》),從這類歌曲入手,引入詩詞的學習,比較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設計活動課《乘着音樂的翅膀》時就是從這類流行歌曲入手,充分調動了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和積極性,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三、語文活動課實踐中要注意的問題

評價一個教學活動案例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是看它所取得的實際效果,語文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真正取得實效,必須在語文活動課的設計和實踐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要切實保證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參與活動

必須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積極參加語文活動,堅決避免只有一部分學生在“活動”而大部分學生袖手旁觀現象的出現。語文活動課要有可操作性,要認清學生的個體客觀差異,在設計語文活動方案時,應注意使活動具有較廣泛的適應性,能調動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組織活動時,應按照分類要求,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活動的內容構成和學生的情況,適當分工,適當輪換,從而既發揮各類學生的特長,又能促使全體學生都得到學習和發展的機會。

2.既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活動課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開展自主活動,教師既不能越俎代庖,暄賓奪主,更不能不加引導,放任自流。教師要講究引導的藝術,相機行事,靈活應變,做好課前活動方案的設計,活動中的組織、引導和點撥,活動結束後的總結、點評等各個環節。

3.要結合實際,精心設計安排教學目標

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活動的要求,以新的教學大綱爲指導,有針對性地做好教學目標的安排。如在九年級下冊綜合活動課《走進小說天地》,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就是圍繞實現三個教學目的: 一是激發閱讀興趣,擴大閱讀視野,引導讀書方法,陶冶高尚情操。 二是能用普通話複述小說情節,介紹小說人物,敘述自己的讀書經歷和感受,儘量做到生動有趣,引人入勝。三是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學習虛構

故事,嘗試進行小創作。

4.要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引入,對於豐富課堂內容,活躍課堂氛圍,增強視聽效果,轉換思維模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優勢。如青年教師xx的《成長的煩惱》第四個環節“心靈雞湯,抒寫煩惱”,背景圖是一張蝸牛,開始只是覺得這隻蝸牛很可愛,可仔細一想蝸牛身上的殼,這不正意味着學生揹負的種種煩惱嗎

國中語文論文 篇六

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衆多的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研究以及實踐表明,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閱讀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閱讀。那麼,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呢?首先,需要教師給學生布置好預習的作業,讓學生做好課前的預習功課。教師要根據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要求,讓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對將要學習的閱讀文章有一個初步的瞭解。通過這個作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實際查閱資料的能力,也能激發學生對文章背景資料的興趣。其次,需要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採用情境教學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根據實際的閱讀文章內容,創設出適宜的課堂情境,再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地體會文章的內涵,而且能夠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掌握不同體裁的閱讀規律

在國中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不同體裁的文章的閱讀規律。例如,對於記敘文,教師要讓學生理解記敘文主要是記事的文體。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記敘文時,要抓住記敘文的六大要素,分別是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對於說明文,教師要讓學生理解說明文主要是闡釋某一事件特點和事理的文體。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說明文時,抓住文中說明的對象的特點,然後把握住說明的順序。對於議論文,教師要讓學生理解議論文是表達作者的觀點或主張的文體。要引導學生在閱讀議論文時,分清楚論點、論據和論證。因此,只有讓學生掌握了不同體裁的閱讀規律,學生才能學會閱讀的方法。

三、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

閱讀其實是一場閱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對話或交流,在這場對話或交流的活動中,閱讀者通過對文字或者音像的解讀,對文字或者音像中所表達的事物進行建構、解讀或者交流、碰撞,從而在這個過程中,閱讀者獲得一種愉悅。這本是一種閱讀的快樂,但是,從教學實踐中,卻發現,很少有學生對閱讀產生過這種快樂。經過長期的探尋,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在於過去的教學模式,僅僅是把國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爲一種教學在教學,只是爲了教而教,沒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經歷等在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所起的作用。那麼,要想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時必須注重學生現有的知識基礎以及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現時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及生活經驗展開相應的國中語文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閱讀的積極性,促使學生與閱讀能夠產生共鳴。例如,在對《走一步,再走一步》進行教學時,我先要求學生回想自己曾經進行過的一次比較膽大的活動,在這次活動時,自己的父母是怎麼反應的,他們對這次大膽的活動是抱持什麼態度的。當學生都回想起自己的那次大膽的活動及父母的反應之後,我又提問學生,若是相似的情況,在美國的家庭,他們又會是怎樣的呢?於是,我讓學生對該文閱讀,領略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通過這種方式的引領閱讀,學生不僅能對課文感同身受,同時也能對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一定的瞭解,如此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反而更好。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於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助於國中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高。那麼,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時,教師首先要向學生多推薦一些他們感興趣的,適合學生這個年齡閱讀的,具備一定賞析價值的文學作品,這樣的文學作品,學生比較喜歡閱讀,學生讀的多了,讀的時間長了,學生也逐漸形成了閱讀的習慣。教師除了向學生推薦文學作品之外,也要指導學生對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仿寫,通過仿寫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讓學生掌握這些作品裏的寫作手法,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從而讀與寫相結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形成良好的習慣。在培養學生的習慣時,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也要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在閱讀時,常常離不開工具書,勤查工具書對於閱讀也能夠提供幫助。因此,教師也要培養學生勤查工具書的習慣。相信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學生一定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提高國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國中語文教學論文 篇七

一、巧用情境,首尾響應

一堂國中語文寫作課堂的成效如何,關鍵要看課堂的一首與一尾。首先,從國中語文寫作課堂的引入來講。開展寫作教學,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寫作的主題與目的,以此爲基點進行相關素材的思考。情境的創設,便於學生融入到寫作主題當中,切身去感受話題的魅力,豐富學生的素材類型。教師利用情境進行寫作課堂的引入,是提高寫作教學實效的重要方法。比如說在以“我最喜歡的植物”爲主題開展寫作教學之時,教師可以爲學生創設一個具有自然氣息的情境。教師可以進行如下引入:“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想像你身處一片大森林之中。仰頭而望,是一片茂盛的樹冠。低頭而視,是一片青蔥的嫩草。伸手可及的,是一簇鮮豔的花朵。嗅而可感的,是一陣迷人的氛芳。選擇其中你最愛的那一份,描述給大家看吧”。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利用聯想爲自己創造不同的寫作情境。在大自然爲主題的情境的感染下,學生會輕易選擇到自己最欣賞的那一部分,融入真情實感,進行細緻描繪。其次,從國中語文寫作課堂的結尾來講。一個具有藝術魅力的結尾,對於國中生來進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環節。教師利用情境進行寫作課堂的結尾,會使學生產生一種意尤未盡的感覺,會對下一次的寫作機會充滿期待。同樣以“我最喜愛的植物”這一寫作主題來舉例說明。教師可以這樣進行結尾:“看,我們的教室裏有許多具有生命的綠色植物,他們因爲沒有得到你們的描寫而懊惱呢!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同學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這些小生命”。這樣具有擬人性質的情境設置,會令國中生感受到寫作的意義,更能意識到寫作傳達感情的目的,更好地開展日後的寫作行爲。

二、妙用情境,生活融入

生活與寫作有着密切的關係,特別是與國中語文寫作更是不可分離。國中生的社會閱歷較少,對於社會現象也不能進行完善與深入的分析。利用生活素材,豐富寫作內容,是提高國中語文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國中生雖然不能很好地對一社會現象進行辯證的分析,卻能深入體會到生活點滴當中所蘊涵的深厚情感。當代國中語文教師,應當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將生活與寫作活動結合起來,創造生活化的情境,爲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鋪路。比如在以“我最親愛的人”爲寫作主題進行教學之時,教師完全可以利用細小的生活細節引導學生走入生活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學生與父母的生活瑣事爲出發點,爲學生打造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寫作情境。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情境的創設:“你們中的每一個人的生活裏,包括老師在內,都會有一個很重要的人。這個人在你出生之前,替你憧憬美好的未來。在你出生之後,對你百般關愛。在你完成許多人生第一次之時,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吖吖學語,會流出高興的眼淚。在你取得良好成績之時,會給你最高的評價。在你遇到困難之時,是你最後的保障。這個人就是母親,對於老師而言,媽媽就是我最親愛的人,你們呢?”利用生活與寫作課之間的聯繫,教師用召喚的形式讓學生回顧與思考媽媽爲他們無私的付出。在寫作課堂中深入體會那一份親情的感動,這樣的生活化情境,會激發學生的情感。

三、巧用實物,創設情境

實物,是直接的教學輔助用具。利用實物進行寫作情境的`創設,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與體會到情境創設的目的與情境與寫作之間的聯繫。實物作爲形象的真實存在,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較爲輕鬆的氛圍之中完成寫作教學的引導與指導任務。比如說,在以“我的興趣愛好”爲題進行寫作教學之時,教師可以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利用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相關實物的舉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關注興趣。教師可以首先表明自己的愛好是做手工,然後利用自己製作的簡單的小手工爲學生們進行一次簡單的展示。教師在引導學生入境後說:“我最喜歡的就是做手工了,它可以培養一個人氣質,也可以使一個人安神。”之後,手舉一個小檯燈,又說:“這是我昨天備課後做的一個小檯燈,製作過程很簡單,需要卡片、剪刀、雙面膠。”待教師介紹完製作過程,可以反問學生:“你們覺得這個愛好怎麼樣,你們的愛好又是什麼呢?”這樣,在教師提問之前,學生已經處於興趣愛好寫作的情境之中,潛意識中對此已經有所思考。通過提問,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更爲接下來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四、妙用音樂,打造情境

音樂,是人們用來放鬆精神的有效載體,更是一種情感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國中語文寫作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爲國中生創設一個真切的感情情境,使學生感情迸發,加強寫作中感情表達的力度。如在以“我最難過的一件事”爲題寫作時,教師可以在引導過程中,爲學生播放一些曲調低沉的音樂,使學生找到難過的感覺。利用這樣的情感刺激,學生更容易以景生情,想起那些令自己難過的具體事情。在寫作課堂上,教師最好利用輕音樂或者音樂作品的伴奏,以免歌詞的誤導,使學生的思維受到侷限,影響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因景而生的情往往是極爲真實的,在音樂的感召之下,國中生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對一事物進行更爲細膩的描寫。教師利用音樂爲學生打造國中語文寫作的情境,對於國中生來講是最容易接受與產生情感共鳴的方法。

五、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的創設對於國中學生語言寫作能力的激發有重要作用。利用情境教學,加強寫作課堂的引入與結束效果,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利用實物與音樂,打造適合國中學生心理水平與認知水平的課堂情境。這些是筆者基於自身國中語文寫作教學實踐而得出的教學經驗,希望通過本次分享來致力於情境教學模式在國中語文寫作課中的廣泛應用。更期盼情境教學模式爲當代國中生帶來寫作能力方面的改變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