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多篇】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多篇】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一

中越布依語詞彙對比研究

語言文字規範理念若干思考

近年來臺灣校園新詞語的發展變化

寧波外貿企業語言生活調查

杭州市稱呼語“老闆娘”調查

中國辭書學會舉辦辭書學術講座

國內教育培訓機構命名字號類型調查

意大利華人青年的語碼轉換

香港僱員補償判決書的語篇分析

澳大利亞的語言翻譯服務

語言戰略研究的產生與發展

青海省一藏族村寨的雙語生活

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政策解讀

香港公司年報漢英雙語使用比較

霍頓司法調查證據的話語分析

常州城市化進程中的語碼選擇與轉換

祝畹瑾《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介評

輿情視角下語言教育問題分析

徐州隱語反切語的結構與流傳

機構致歉的社會效果及其話語策略

從“北大簡介”看大學身份的話語建構

我國語言使用情況調查的回顧、問題與展望

商務印書館新近推出《語言規劃概論》

香港工作場所中三語使用情況的再調查

“滕州地方普通話”聲調變異實驗研究

字母詞的使用是語言接觸中的自然現象

商務印書館2014年度語言學出版基金評選揭曉

中英應用語言學期刊中語言教育論文對比

“領導、南巡、農民工”的社情語義背景分析

“2015中青年語言學者沙龍”在商務印書館召開

新疆師範大學留學生即時通信工具語言使用調查

英國劍橋中文學校對外漢語教師課堂語碼轉換研究

阿爾巴尼亞首都漢語推廣與教學狀況調查

批評性語篇分析: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語言研究

德語正字法改革的歷史經驗:哈貝馬斯視角

批評視角中的心理治療與諮詢話語研究綜述

中澳媒體話語跨文化的研究——以力拓間諜案爲例

英文流行詞Ungelivable(不給力)的“熱”與“涼”

納西東巴教中的二元對立及其對納西族世界觀的建構

內蒙古一牧區村蒙古族語言使用的代際差異

新疆庫爾勒市蒙古族語言使用與語言態度調查

維吾爾族農村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減退實證研究

贛語、徽語交接地帶跨境移民源流地方言考察

語言接觸與新疆俄羅斯族母語語序的變異

國際區域合作背景下的跨境少數民族語言管理

執法語境下警察與犯罪嫌疑人權勢關係的話語建構

香港粵語“單音節促發論”分析——語言接觸下的新視角

上海南京路上語言景觀的百年變遷——歷史社會語言學個案研究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二

關鍵詞:菲律賓華裔子女 漢語學習政策 學習環境

隨着中國發展軟實力的需要,我們向世界推薦着我們的符號――漢語。而語言的學習是一個複雜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學習環境就是關鍵的因素之一。而學習環境,又可以細分爲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一、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的社會環境

(一)政策環境

中國和菲律賓的交往很早,在我國明代,古蘇祿國(菲律賓前身),就同我國開始了密切的友好來往。菲律賓有記載的的中(華)文教育則始於與1899年,當時以私塾形式存在,主要教授四書五經。在美國殖民菲律賓期間(1898~1946年),美國政府對於中(華)文學校採用的是放任自由的態度,中(華)文學校的課程和教材皆來自中國。自菲律賓獨立後,菲律賓政府對於中(華)教育的政策有過四次變化。

首先,是半監督時期(1946~1955年),在這一階段由於菲律賓首屆政府總統Manuel s和中華民國簽訂了《中菲友好條約》,根據條約第六條“締約國雙方的國民,可以在彼此領土全境內,在於任何第三國國民同等條件下,依照彼此之憲法、法律、規章,享有設立學校教育其子女之自由。”(蕭曦清,1995)中(華)文學校從二戰後的34所,到1955年增至150所,教師1649人,學生4.8萬。中(華)文學校採用雙重學制,即一個華裔學生同時接受中(華)文和英文教育,此時上午中文教學,下午英文教學,在教學時間上中文教學較英文教學略長。中(華)文部國小課程包括語文(國語、文法和書法)、常識(公民、歷史和地理)、數學、美術勞作(圖畫、手工藝)和音樂。中(華)文部中學課程包括語文(閱讀與作文、文學和文學史)、社會科學(中國史、中國近代史、西洋近代史、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和教育學)、數學(算術、代數、幾何和解析幾何)、自然科學(博物、化學、物理和生物)、勞音美(勞作、音樂和美術)(鮑事天,1965)。

其次,是全面監督時期(1956~1972年),在這一階段,菲律賓教育委員會設立以私立學校局長Jesus Perpinan爲主席的五人小組,針對中(華)文學校狀況,根據《中菲友好約定》研究全面監察中(華)文學校的法理依據。中(華)文學校代表鮑事天(中正學校校長)提出中(華)文學校的五項立場:

1.華文學校自由設立已經半個世紀,並由華人社團出資開辦,每年可節省菲律賓政府大筆的教育經費;

2.華文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菲律賓良好公民;

3.使未入籍的華人子弟,將來回國後有求生的選擇;

4.依據中菲友好條約監督華文學校華文部,並非對菲律賓不利;

5.華文學校華文部是否願意接受菲律賓政府監督問題,應由政府當局商量”(劉芝田,1964)。

中華民國駐菲公使周書楷與菲律賓副總統兼外交部部長賈西亞、菲律賓教育部部長赫蘭麗斯達成三項協議:

1.所有僑校均需向私立教育局立案,接受監督,並教授菲律賓政府規定的英文標準課程;

2.僑校可以依照中華民國規定的華文課程標準,自由教授;

3.中菲雙方組織聯合委員會執行監督事宜”(陸建勝,2001)。

1956年,中華民國和菲律賓政府簽訂《中菲督察僑校協議備忘錄》,主要約定包括:

1.菲律賓境內位登記立案的僑校,均向菲律賓政府教育部私立學校教育局登記立案;

2.所有僑校須受菲律賓政府的督察;

3.僑校學生必須修讀公私立學校規定的必修課程的最低標準,並根據中菲友好協定的規定,自由教授其他規定的課程;

4.雙方同意設立聯合技術委員會,擬訂各僑校華文課程的標準,以及教授該科目的教師資格,以備菲律賓教育部採納”(劉芝田,1964)。

經過聯合技術委員會4個月的研究,菲律賓教育部在1956年頒佈《第三號通令》,自1956年開始中(華)文學校的中(華)文課程和英語、菲律賓語課程規定如下:

1.英文課程必須遵照菲律賓全國教育委員會及教育部部長的規章或通令,隨時修改;

2.華、英文課程上下午混合上課,但因環境無法遵照,須經教育局長許可而改變;

3.中學課程以四年畢業爲原則,英文中學畢業後可升入菲律賓各大學;

4.華文部高中二、三年級不得開設英文大學課程;

5.英文課程的教師以聘用菲律賓人爲原則,菲律賓的公民、歷史、經濟和政府等課程,則必須由菲律賓人擔任;

6.華文課程標準及師資需依照臺灣的規定;

7.一切有關華校行政手續,須按照教育局印發的《私立學校指南》內的各點辦理”(郭壽華,1969)。

根據《第三號通令》,菲律賓教育部將英文課程改爲上午上課,中(華文課程移至下午上課,導致中(華)文課程的課時明顯縮短。在這期間兩年制的華僑師範專科學校成立、菲律賓華僑學校聯合總會成立,1965年華僑師範專科學校和中正中學合併成立中正學院。截至到1965年,華文國小104所,國中20所,國中(含附小)24所,完全中學1所,女子職業學校2所,獨立學院1所,華校合計152所。教職員1853人,學生52998人,其中高中生3689人,國中生9055人,國小生40254人。絕大多數華裔子女進入中學後會選擇菲律賓中學,因爲菲律賓中學學制爲4年,而華文中學學制爲6年。於此同時,華校中非華裔的學生人數也在增長,到1962年約佔華校總學生數的18.5%(曦清,1995)。同時在此期間,關閉華校的主張也開始顯現,1960年關閉華校的提案在菲律賓衆議院中提出(劉芝田,1964)。由於當時菲律賓教育部部長羅美洛的反對,關閉華校的議案被擱置,但菲律賓衆院的反菲和教育兩個委員會聯合對華校進行調查,在其聯合報告書中列舉了許多華校的非法行爲,如課時安排不當、教師不是菲律賓人等,並據此提出七點嚴加監督華校的建議。同年10月,衆院的反菲、教育、移民、廉政四個委員會聯合提出督察華校備忘錄。廉政委員會更進一步提出關閉166所華校的建議。

再次,是華文學校全面菲化時期(1972~上世紀90年代),在總統Ferdinand os主政期間,菲律賓新憲法在1973年通過,在憲法中對教育作了如下規定:

1.所有教育機構,除了教會、傳道會或慈善機構所創辦的,應由菲律賓公民或其資本60%爲菲律賓人所有的公司、社團所擁有;

2.所有教育機構的行政必須由菲律賓公民控制;

3.教育機構不能專爲外人設立;

4.外僑學生不得超過全部學生數的三分之一”(Teresitang See,1985)。

同年《176號行政法令》頒佈,154所華文學校正式融入菲律賓教育體系,其與菲律賓私立學校的不同,僅在於多開一門華文課程。儘管如此,對華文課程的教授也加以限制,例如:

1.華文僅作爲外國語課程教授,禁止在其他場合教授;

2.從幼兒園到大學,華文課程每天不得超過100分鐘,並不作爲升留級的標準;

3.一律採用當地所編制的華文課本;

4.只能聘請當地的華文教師等”(林慧陽,1977)。

在這一背景下,華校由154間下降到1980年的140間(黃滋生,1989)。學生總數也由6萬多下降到4萬8千人(林惠陽,1977)。於此同時,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導致了菲律賓華裔使用華文能力的下降,如華校儘管每週有500分鐘的華文課,但由於其僅是一門課程,且不影響學生升留級,因此學生很容易放棄修讀華文;“華文無用論”甚囂塵上,部分華人家長都認爲華文價值不如英文,其子女受到較大的影響;菲華混血兒大量進入華校,而這些華裔子女90%以上不懂華語,教師不得不進行遷就,爲了方便教學菲律賓語(Tagalog)和中國地方方言閩南語普遍被教師使用。

最後,是華文教學自我革新時期(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在此期間華校下降爲128間,華文教師2147位,華校中華裔子女僅佔1/5至1/3(小禹,1990),其中又以菲華混血兒居多,約佔60%以上(周聿娥,1996)。面對中(華)文教育日漸衰微,華裔青少年運用中(華)文能力的日漸衰弱,華文教學自我革新的呼聲也逐漸顯現。1991年,僑中學院發起成立“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成立,並明確提出歷史新時期的華文教育必須轉型,以培養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菲律賓公民爲目標,並且指出華文教學的改革方向。他們研究認爲,當前菲律賓華裔青少年的華文教育應該屬於第二語言的教學。因此,他們以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爲指導思想,開始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和新的教材。目前,菲律賓三分之一以上的華校在使用菲律賓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教材。爲了推動華文教學的自新,該協會每年都會舉辦華語教學講座會,組織教師團和學生團前往北京進修。1993年,由中正學院等30所學校發起,120所學校組成了“菲律賓華文學校聯合會”。並形成了教育研究、師資培訓、輔導詢問、教職福利、資訊出版和基金籌措等六個專業小組。爲了推動華文教學的自新,該聯合會每年都會聘請中國海峽兩岸的教授、學者到菲指導教學工作。2006年10月3日,菲律賓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雅典耀大學正式成立。雅典耀大學原本設有中國研究中心,雖然規模較小,但在漢語教育和中國研究方面有一定基礎。孔子學院正是建立在中國研究中心基礎之上。目前,每年在雅典耀大學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學生大概有1000多人,學生主要是成人。2007年,第二所孔子學院在布拉卡國立大學正式成立。目前,在菲律賓孔子學院已經有3所。可以預見,隨着中國的和平崛起,菲律賓華裔子女的華文教學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二)學校學習環境

在量化研究的樣本中旅居菲律賓5年以內的佔20.8%,5~10年的佔22%,10~20年的佔38.8%,20年以上佔18.4%。男性佔65.2%,女性佔34.8%。最小孩子爲3歲以下的佔12.8%,3~7歲的佔27.6%,7~12歲的佔11.2%,12至18歲佔48.4%。出生在中國的華裔子女佔28.4%,出生在菲律賓的佔71.6%。

78.4%的家長表示,子女正在學習;11.2%的家長表示,子女已經工作;10.4%的家長表示,子女目前既不工作也不學習(主要是3歲以下的嬰幼兒)。

處於學習狀態的華裔青少年,六成以上就讀在當地學校,不到四成就讀在華文學校。即使是華文學校,使用的主要教學語言也主要是英語爲主了。

(三)工作應用環境

處於工作狀態的華裔青少年中,50%在工作中偶爾使用漢語,50%則從不使用。通過進一步研究顯示,華裔青少年漢語能力與所在學校沒有必然關係,只和學校主要教學語言有關,接受以漢語爲主要教學語言的青少年,其漢語能力明顯高於非漢語爲主要教學語言的學生。需要說明的是使用漢語作爲主要教學語言同時全部答錯的樣本主要是在幼稚園的嬰幼兒。因此,可以看出,社會語言環境影響者華裔青少年漢語的使用能力。

二、菲律賓華裔青少年學習漢語的家庭環境

(一)家庭結構

回答問卷的樣本中46.4%的配偶爲中國人,43.2%的配偶爲菲律賓人,10.4%的配偶爲其他國家公民。絕大多數華裔認爲自己的家庭已經融入了菲律賓的主流社會,僅1.6%認爲自己的家庭完全沒有融入了菲律賓的主流社會。

研究顯示,父母都是中國人的青少年,其漢語水平明顯高於父母一方爲中國人的青少年。

(二)家庭語言環境

回答問卷的樣本中僅9.2%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標準普通話,60.4%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中國方言,18.4%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英語,12%表示在家時家長與子女溝通的主要語言是菲律賓語(Tagalog)。在地方方言中,主要的方言爲閩南話(68.2%),其次是粵語(12.6%)、客家話(7.3%)等。

研究顯示,在家用中文溝通爲主的華裔子女漢語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子女。

爲了改善華裔子女漢語學習的環境,菲律賓華裔社羣一直在作着有益的嘗試,如向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兩地取經,從兩地引入漢語教學的教師、教材、教學方法等。同時,自身也舉辦如中華文化講故事大賽等活動。華裔社羣已經抓住了改善語言環境是提升華裔子女漢語能力重要手段之一的關鍵點。

參考文獻:

[1]黃明月。華人遠距學習者學習動機之研究[M].隔空教育論叢,2002,(14):45-63.

[2]砂岡和子,村上公一。以提升交際能力爲目的之漢語教學及水平測驗芻議―早稻田大學國際漢語遠距教學四年實踐見證》[G].第三屆全球華文網絡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003.1-9.

[3]Liu,nsive Chinese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in Business Contexrs[G].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三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考慮到文學寫作隱性的課程價值,選修課程部分還是明智地給它留了一席之地。教材編者們在面對文學寫作的時候,也都是殫精竭慮,頗費思量。可是多年來,孩子們心無旁騖地盯着考綱和真題,從文學寫作中倒是騰出了不少時間,議論文卻是越做越死,記敘文也是越寫越呆。殊不知,沒有寫虛的訓練,寫實註定走不遠;沒有詩性的滋養,理性永遠長不高。當詩性被放逐,語文理想國終究是夢想劇場。

文學寫作貧乏,一方面是受我國主流觀念的影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葉聖陶的應需論:“學生練習作文是爲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他主張,中學國文學科教學的是一般的文章,不是純粹的文學,它並不以培養文學家爲目的,文學家也不是可以教出來的。文學寫作可以嘗試,但它並非一般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應該說在政治話語遮蔽語文的時代,這一思想引領自有其積極的意義,但時過境遷,今天,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去重讀葉聖陶。不妨對照着看看朱光潛是怎麼說的。第一,文學並非純然無用。“學問起於生活的需要,世間絕沒有一種學問無用,不過用的意義有廣狹之別”,那種“對於學問功用的狹隘而錯誤的觀念必須及早糾正”。“它起於實用,要把自己所知所感的說給旁人知道;但是它超過實用,要找好話說,要把話說得好,使旁人在話的內容和形式上同時得到愉快。文學所以高貴,值得我們費力探討,也就在此。”第二,人人能做文學。“文學的門本是大開的。遲鈍者誤認爲它關得很嚴密不敢去問津。”“文學是用語言文字表現思想情感的藝術,一個人只要有思想情感,只要能運用語言文字,也就具有創作文學所必需的資稟。”第三,並非想當文學家才需做文學。“學問的功用也可以說有通有專。治數學即應用於計算數量,這是學問的專用;治數學而變成一個思想縝密、性格和諧,善於立身處世的人,這是學問的通用。”事實上,治文學也是這個道理,文學寫作並非都是指望做文學家“專用”而去的,它當然可以求其“通用”的功能――超越工具性人格,生成詩性的人格,喚醒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而激發語文學習的動機、熱情與潛能。或許是意識到文學寫作有文學閱讀難以替代的功效,葉聖陶後來在這個問題上似有幾分猶疑。在1940年的《六年一貫制中學國文課程標準》中,葉老指出:要使學生“養成閱讀書籍之習慣,培植欣賞文學之能力”,並且要“誘發文學上創作之能力”。顯然,與此前相比,葉老對文學寫作的態度已顯得更爲積極。

文學寫作貧乏,另一方面也因西方理性主義的滲透。柏拉圖之後,西方文化主要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受此影響,西方大國的語文大學聯考通常限定寫實用文,尤其是論說文。受此影響,國內部分專家遂大聲疾呼,我們的大學聯考理當“與國際接軌”,考查學生的論述能力,進而培養實用理性的精神。其實,西方大學聯考雖然不考查文學寫作,但這不代表人家平時不注重相關的訓練。聯繫英美德法等國的母語課程標準和教材來看,無一不重視文學寫作,而且,當西方文明進入後工業時代,許多語文課程論專家已在深切反思,這種理性至上的課程追求是否合適?它有沒有充分激發人性的潛能?結合我們的國情來看,大學聯考指揮棒若不指向文學寫作,平時的相關訓練基本是落空的(隨着大分時代的來臨,小作文或可做點新的嘗試)。此外,中國人的思維是詩性思維,漢語是詩性語言,漢文也是詩性文字,中國文化更是詩性文化,它不尚思辨,而重整體觀照、直覺體悟與意象建構。因此,從精神結構、民族心理和文化傳統出發,漢語文教育應在語言教育的基礎上,秉承祖先的詩性智慧,確立自己獨特的詩性養成戰略:一爲文學閱讀,二爲文學寫作。我們的文學閱讀教學爲何長期低效,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學生較少體驗文學寫作,而缺少這種獨特的體驗,文學閱讀往往異化爲文章閱讀,直覺體驗往往異化爲理性分析,審美活動往往異化爲認識活動。

當文學寫作已經遠離時代,遠離課堂,我們有理由擔心,學生的文學精神終將荒蕪,漢語文教學的文化基因終將變異。作爲學生精神的引領者――語文老師,如果深陷題海,缺乏超越的智慧,跟文學的趣味日益隔膜,那無論是文學教學還是語言教學,也都將迷失於荒原。

需要強調的是,筆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並非想以文學文體取代議論文的地位,只是想說明問題的存在,並能引發大家進一步去思考。

參考文獻

[1][4][6]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談修養[A].朱光潛全集: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2:227~228;167;168.

[2]葉聖陶。葉聖陶集:15[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177.

[3]葉聖陶。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43.

[5]朱光潛。我與文學及其他;談文學[A].朱光潛全集:新編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2:159~164.

[7]葉聖陶。葉聖陶集:16[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36.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四

關鍵詞:低起點 古代漢語教學 理念 內容 方法

引言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最初設置在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之後。課程性質是系統地講授古代漢語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語言規律;教學對象主要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及考古古籍專業的學生;教學目的是加深對漢語的理解,深入瞭解本民族語言的發展演變的全過程以及它區別於其他語言的性質、特點,培養學生對古書的閱讀能力,更好地傳承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古代漢語不僅僅是專業基礎課,還是一門工具課。因此它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整個課程設置中,佔據非同一般的重要地位。近幾年來,隨着國民經濟的迅猛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幅度提升,漢語也成爲了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語言之一,學習漢語已成爲了一種潮流。

新的形勢爲這門學科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新的機遇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首先,漢語言專業的學生基礎越來越好、起點越來越高,舊的教學目的與教學要求已經無法滿足需要,加之新形勢對漢語言專業學生也有不同以往的新的要求。其次,低起點學生的古代漢語教學也面臨新的問題。很明顯,原有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已經無法適應需求。

一、教學理念的重新定位

1956年,高等教育部頒佈《古代漢語教學大綱》,大綱中明確規定古代漢語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古典作品的講讀培養學生初步掌握古代漢語的能力,並逐步引導學生利用字典、辭書養成自由閱讀的能力。規定文選範圍從先秦到唐代,而以先秦兩漢爲主。六十年代初期,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正式出版,在序言中爲古代漢語定位――“古代漢語是工具課”,認爲它是爲學習現代漢語及古典文學提供工具的,其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這是自新中國成立後,高校古代漢語一直遵循的教學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形成了把現代漢語作爲理論課,而把古代漢語當成工具課。其結果是古代漢語教學缺乏完整性、知識結構不均衡,難以達到既定培養目標。這一教學理念在當時已有瑕疵,而今更是諸多差距,需要加以修正。我們的方法是靈活施教。針對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漢語專業的學生,我們重視知識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貫通能力。鼓勵學生做個挑剔的人,去大膽發現問題,積極投入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爲終身學習打下基礎。調動了學生對漢語的興趣,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民族語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於低起點的學生,我們的宗旨是儘可能地讓他們瞭解古漢語的特點,漢字的性質,以及古今漢語的關係。以便他們更好地學習現代漢語,加深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瞭解。

二、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大力更新

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我們要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切實做到因人制宜、以學爲本。

首先對漢語言專業的學生,重點是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閱讀能力。具體做法是:(一)講句法。我們不是簡單孤立地講古漢語中的一種句子形式,以及它與現代漢語在比較中的獨特性。而是重在講解這種句子形式的形成、發展、演變的過程,講古漢語的句子形式與現代漢語的密切關係以及它們的契合點;對有些句子還要講它們的終結點,而且要把它們的變身過程講解清楚。像古漢語中的賓語前置、詞類活用、一些虛詞等等。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均衡性、連續性、貫通性。(二)配合教學開設課外閱讀。從文化入手,給學生作課後導讀。比如我們曾經開出過如下系列導讀題:

1.根深蒂固的哲學思想――《左傳》中的宿命思想

2.瓜瓞綿綿的宗族期盼――《左傳》中的婚姻、生育觀

3.尋根溯源看死亡――《左傳》中的喪葬習俗

4.兵連禍結的動盪年代――《左傳》戰爭面面觀(戰爭起因、戎禮、兵法、“士”與“門客”)

5.霧裏看花說“女性”

6.狼奔豕突中的帝王將相

7.《左傳》中的虛詞,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

提出了明確的目的、要求,並定期組織研討。設置獎勵積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爲畢業論文的寫作奠定了基礎,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對低起點的學生,重新安排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這些學生有一定的現代漢語基礎,積累了一定的漢語詞彙,而且口語交流沒有太大困難。這是有利的一面。但是,他們的母語畢竟不是漢語,多數學生來自不同的文化環境,對古漢語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一無所知。加上古今漢語的差別,使他們感覺陌生、難懂。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現代漢語基礎,從現代漢語向古漢語推進。

具體做法是: 把古漢語與現代漢語聯繫起來,從他們掌握的現代漢語知識中與古漢語關係密切的地方入手,這就是語言的“拓展點”,消除學生的陌生感與畏懼心理。

第一步,利用學生已掌握現代漢語的詞彙,用詞帶動去講解漢字。

比如爲了說明漢字的特點,利用學生各自的母語,來與漢字作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拼音文字與漢字的不同,引導學生認識漢字的特點、漢字的起源、造字法等。

第二步,利用學生已經習得的語言基礎,去尋找詞彙文字上的延伸義。比如“節”是指節日,大家都懂。每個國家都有節日。但是現代漢語常用詞中有“節奏”、“季節”、“節氣”、“節約”、“節制”、“禮節”等詞。我們利用詞義的延展引申,向上推到“”,從“竹”,表竹節之意。向下串聯起引申義,竹節是一段一段的,有了截分的意思。把一年截分成段,就是“季節”,季節與季節之間的連接點,就是“節氣”、“節日”。分段還有約束段與段之間長度的作用,就是“節制”、“節約”、“禮節”。我們還藉此給學生講解漢民族節日的涵義、禮俗、習慣,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三步,文選採用主題式講解,儘量縮短篇幅、化整爲零,這樣便於記憶、背誦,不至於因爲篇幅過長,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具體做法:1.神話類。《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段落淺顯易懂,短小易記,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神話及其對古代文學的影響。2.山水景物類。利用學生對旅遊景點的瞭解,結合着去學習像《巫山巫峽》、《黃山》等篇目,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成語典故類。成語以其固定的結構形式、豐富的內涵爲人們所喜聞樂見。其實這些學生在學習現代漢語的時候,已經接觸並熟悉了一些成語典故。我們現在利用這些成語典故,如“狡兔三窟”、“增兵減竈”等,把它們還原到文章中去,既加深了學生對成語的理解,反過來也有助於學生對文章的解讀。4.漢語中的名言警句。有些流傳很廣,深入人心,像“苟富貴,勿相忘”、“三人行必有我師”等。5.著名人物:孔子、老子、孫子等。目前許多國家都開設有孔子學院,孔子與他的學說已走出國門成爲中國文化的旗幟,而且現代影視傳媒還把中國古代文化傳播到海外,很多人通過影視瞭解古代歷史人物、事件。我們可以藉此引導學生去探究他們的事蹟、學說以及歷史事件、生活習俗等等。這樣以點帶面,鮮活有趣,豐富多彩。

第四步,語法教學中的古今結合――以今帶古。語法教學是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古代漢語教學的一個難點內容。首先說“句法”,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雖爲同一民族不同階段的語言,但是由於時間的遙遠再加上歷史上各種因素的影響,古今漢語在句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別。如果開始就從古代漢語句法入手,學生會有距離感和陌生感,導致學習上的畏難情緒。反之,如果利用他們對現代漢語比較熟悉,用現代漢語相同句子向古代推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就會讓學生有一個從漸漸熟悉到有較清楚認識的過程。通過練習鞏固,60%的學生能夠達到要求,40%的學生也能夠掌握。其次就是虛詞,較之西語,漢語形態不發達,詞與詞的關係以及詞的語法作用是靠詞序和虛詞來體現的。許多常用虛詞貫穿文言文的始終。對於初學者,文言虛詞就是一隻攔路虎。爲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的方法是:第一,現代漢語中依然使用的虛詞放在前面講。從現代漢語逐步過渡到古代漢語,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對照着體會文言虛詞的用法。第二,利用大家熟悉的、帶常用虛詞的成語、俗語,認識、瞭解文言虛詞。如:“千金之體”、“口是心非”等,不僅講虛詞,還順便介紹了一些相關的句法知識。這樣的做法既可以使過渡顯得自然,又複習了以前學過的知識,效果很好。

另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我們實現古代漢語教改的重要條件。我們把相關的歷史事件、人物、景觀,編輯成紀錄片、圖片、動畫等形式,配合講解播放出來,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與趣味性,使學生在如臨其境中,完成對語言現象的學習。 語

參考文獻

[1]邢福義。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1).

[2]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92(3).

[3]郭錫良。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

[4]龔影。古代漢語教學法初探[J].黑龍江教育(綜合版),2009(2).

[5]彭逢澍。論古代漢語比較教學法[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6).

[6]趙萍君。古代漢語教學法初探[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7).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五

2013年10月29日,我們佳木斯大學一行10人通過蘿北名山口岸出境,前往俄羅斯遠東比羅比詹阿列赫姆國立大學參加國際科學教育論壇。

會議是在30日進行的,上午共有7人在主樓會議室進行大會主題發言,下午在分會場進行小組發言。來自俄羅斯、烏克蘭、中國的約60名相關專業的人員參會。我是第三個在大會作主題發言的,題目是“on the meaning and role of civic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公民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與作用角色研究),發言使用英語,由俄羅斯高年級的學生再翻譯成俄語。

在正式談論發言主題前,我放了幾張與對方學生的合影照片,那是前兩年我去俄羅斯共青城送中國留學生時途經比羅比詹臨時訪問學校,與俄羅斯學漢語的學生在教學樓裏的合影,還有我與阿穆爾國立人文大學的老師在火車站的合影。我談到短暫的訪問後,我們開始建立真誠的友誼,以及後來通過E mail建立起來的溝通聯絡,我們都從對方身上交流很多、學到很多。我談到俄羅斯的那位送我返程的老師曾教我列寧那句著名的語錄“武其嚓、武其嚓、衣稍額拉斯武其嚓”,譯成漢語的意思是“學習,學習,再學習”;那是大雪瀰漫的冬日,這位老師在俄羅斯教漢語和英語,她坐14個小時的火車送我返回到比羅比詹,面對紛飛的大雪,於是我教她毛主席的詩詞“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此刻,當他們看到在自己城市的火車站,我與他們師生的合影、聽到我說他們尊敬的領袖人物列寧的名言時,立即給予了熱烈的掌聲。我想這樣的一種方式與表述會拉近我們彼此的心理距離。

我的論文的主要內容是在中國道德教育的基礎上,要借鑑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的做法,融入公民教育,培養具有個體責任感、社會責任感,並有全球視野的現代公民,這種教育要從小做起,國際社會才能共同面對諸如環境問題和宗教間的接納、寬容與相互理解等棘手的人類問題,我們的教學與教育因此也可以作出積極的調整,比如課堂教學內容與方式、如何強化社會實踐等,社會責任感應該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培養形成。

發言結束後,俄羅斯的三位教師分別提問,他們用的是俄語,翻譯成英語後,我再用英語回答。問題分別是中俄在教育方面的差別、公民教育的核心因素構成與體系、道德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聯繫與區別。因爲本身就在從事教育工作,我根據自己的工作實踐,從中俄文化交流互鑑的角度,對他們的問題一一作了回答。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與展示、溝通與交流的機會。小組討論中,俄方對我們一位教師的選題非常感興趣,當即表示要合作,共同開展研究。這次參加國際論壇,我們很好地完成了任務,並打開了中俄之間新的科研合作的一扇窗。

俄羅斯是個偉大的民族,比羅比詹是一個安靜的小城,從人們緩慢的步子與淡定的神情,能夠感受到他們生活的閒適,這恰恰是我們所缺少的。當今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俄羅斯這個古老的民族,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有些還是我們非常留戀的昔日的單純與美好。這是我從這次論壇內外的觀察和我以前的訪俄經歷、與俄羅斯人打交道過程中深切感受到的。

俄羅斯這個民族很重視傳統與文化,民族自豪感強。在對方學校外事處處長杜爾賓帶我們參觀校史館的過程中,講解員滿含深情、充滿自豪地介紹學校的發展歷程,爲學校作出貢獻的人物的事蹟都能在校史館裏找到,或者是圖片、或者是物品,原件保存得非常好。我在與俄羅斯人無論語言溝通還是信函交往中,當我談到喜歡他們的學校與國家時,他們都非常高興與自豪。是啊,這個誕生過世界大文豪普希金、列夫・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偉大民族,足以讓他們自豪和驕傲。他們與我們大學歷史上的合作與文化交流的圖片、文檔材料都保存完好,無論個人還是學校在保存原始資料方面,很多地方都有我們可學習與借鑑的,講解員也談到他們校史館的下一步電子化建設問題。

學校教育受市場化影響小,我們留學生很滿意。校園周邊沒有像我們國內的飯店、賓館、歌廳、酒吧等,這和俄羅斯整個經濟發展環境也有關。高校的教風和學風很淳樸,教學樓外表陳舊,但室內裝修與供暖、廚衛等學習、生活設施比較好,留學生反映教師很負責。學生自己買菜、做飯,既鍛鍊了語言溝通能力,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我國留學生非常滿意在這裏的學習生活。整個冬季戶外寒冷而色彩單調,但明麗的戶外廣告及溫暖的店鋪,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讓人們感到生機盎然。

俄羅斯資源豐富,但使用時卻很儉樸。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稀少,是俄羅斯的特點,但是到過俄羅斯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房間的門、戶外的門、電梯的門都很小,或者說很窄;俄羅斯人長得可以說“人高馬大”,但牀都很窄,他們有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但使用起來似乎比較小氣,夠用即可。飯菜也簡單,一人一份,絕不會發生剩下浪費的情況。

中俄有傳統的友誼基礎,當下有更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傳統的友誼最初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基礎上的,再加上二戰時期反法西斯同盟在鮮血中凝成的友誼,使得中俄兩國人民奠定了民相親的基礎。在最後一天的歡迎晚宴上,阿列赫姆國立大學的第一副校長和外事處處長出席晚宴,他們都講到了中俄友好在世界上的重要作用,兩校加強交流有很好的傳統和基礎,中俄文化交流合作的空間與前景廣闊。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六

關鍵詞 教學質量 留學生 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z.2016.02.009

西南大學是國家“985、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招收留學生,迄今已有60餘年留學生教育歷史。每年有來自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留學生來校學習。經過近年來不斷摸索和創新,留學生教育工作逐步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有本院特色的教學管理方法,對留學生教學管理及提高教學質量初見成效。

1 全方位融合校園和城市人文環境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1.1 協同校園及其周邊城市環境

重慶是中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是世界上最具競爭潛質的國際大都市之一。重慶曆史悠久,文化厚重,美食蜚聲中外,是著名的山城。西南大學位於重慶部級風景名勝區縉雲山下、嘉陵江畔,是聞名遐邇的花園式學府。爲我校的國際化提供良好的留學生學習生活外部環境。校園基礎設施文化實施建設不斷加強,讓留學生更快地融入到生活、學習中。組織留學生進社區活動,讓留學生走進當地社區、學校,讓民衆瞭解留學生的學習及生活情況,與民衆近距離地接觸,舉辦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校企協同共創我校留學生教育新模式。讓留學生自願深入學校和社區進行社區服務,積極開展漢語與英語教學活動,促進留學生羣體更好地融入城市和社區。同時在市民中普及一些基本文化知識,以增進對各國文化的瞭解。留學生會將他們對中國、重慶、西南大學國際學院的印象帶到世界各地,有助於提升國家的對外形象。

1.2 重視生活和教學環境改善

由於留學生均來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意識形態、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均不盡相同。我校特別重視加強教學環境和生活實施建設,重視留學生的適應性,更快地融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對留學生教學管理主要側重於爲留學生提供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尊重留學生的宗教和生活習慣。同時也儘可能地爲留學生創造接觸東道國的機會,根據具體情況逐步貼近與中國學生相似的管理模式。學生宿舍是留學生的生活學習地方,也是培養留學生自我管控能力的實踐課堂。把留學生宿舍建成社會化服務公寓,讓留學生們生活在舒適育人環境中。①②對培養成爲身心健康的國際友人具有重要意義。學院建立了科學規範的後勤社會化服務系統。擁有現代化留學生綜合大樓和留學生公寓,配備數字化語音室、多媒體網絡教室、微格教室、同聲傳譯室、閱覽室、公共計算機室、中華文化體驗室、中華才藝學習室等先進的教學設施。留學生公寓有公共廚房、洗衣房、健身房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爲了更近距離學習體驗中國文化,留學生既可入住留學生公寓,還可以申請選擇與中國同學同吃住,或去校內教職工家庭、校園附近居民家庭寄宿等。

2 規範化教學管理

2.1 嚴把招生質量關

留學生工作的起始環節就是招生,由於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的不同,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水平和能力也不同。把握好招收留學生的各個環節,全面綜合考察留學生的基本素質,挑選有紮實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的學生,來華學習目標明確,學習興趣濃厚的留學生。招生對象爲:熱愛漢語語言文化和中國風土人情,自願從事中外友好交往和國際漢語教學工作,獲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漢語語言交流及表達能力達到相應水平,身體健康的外籍人士。設置專業有: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學位外國研究生;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中國學生;外國留學生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

2.2 加強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工作是留學生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環節,因留學生是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組成的一個集體,個體之間存在有差異。在學校教學管理與留學生教學管理的要求之間存在一些差異,要正確把握好管理的原則和尺度。建立留學生教學管理規章制度,督促留學生按時上課,不遲到早退等。②③在考試方面採用多樣化的考查方式,如平時作業、課堂討論、撰寫論文等方式。根據培養目標、要求及課程設置來督促學生學習及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強化培養目標及要求,如全日制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外國研究生。培養目標及要求爲了解中華文化,掌握漢語言文化教學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專業素質、職業道德、漢語教學技能。培養方式:採用課程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校內外教師聯合指導的方式。學習年限爲兩年。課程設置:以漢語教師的職業需求爲目標,以突出實際應用爲導向,圍繞漢語教學能力與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形成以核心課程爲主導的課程體系。另外還完善留學生畢業後追蹤調查,調查畢業去向及從事行業情況等。

2.3 嚴肅教學紀律

留學生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對於初來的留學生,對語言文化、學習環境等方面。還有一個適應過程。我們及時掌握留學生的心理特點,在開展入學時教育時重點放在教學管理方面的紀律教育。對留學生進行學分制教育,明確學籍管理規定。使留學生遵守教學管理紀律,幫助留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規範留學生的學習行爲,學到更多文化專業知識,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障。④⑤使留學生正確認識教學紀律,尊重教學紀律。讓留學生明白遵守教學紀律是學生的基本素質。對經常上課遲到、曠課、缺考的學生,以教育引導爲主。對屢教不改的留學生,要嚴肅批評,耐心教育;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大膽管理,維護教學紀律的嚴肅性。要授予學位是留學生,在審覈學位授予條件時,堅持嚴格執行學位授予規定。

3 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留學生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要有一支專業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是教學活動的核心力量,搞好留學生的教學,對教師的專業水平及素質提出高要求。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保障就是要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⑤⑥我院現有專、兼職教師40餘人,具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教師佔70%~80%,擁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教師佔50%~60%。同時學院還聘用國內外資深語言教學專家擔任兼職教授,承擔教學及相關指導工作。留學生全英文授課的教師要求要有較好的專業英語基礎知識及較強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及技巧,才能與留學生很好地進行交流,才能克服語言上的溝通障礙。制定並實行一系列培養高素質、高水平教師的措施。如必須要有出國經歷的教師,並且可撰寫英語論文才有資格給留學生上課。邀請外籍教師爲本院教師進行英語教學培訓,定期派教師出國進修學習。藉助多媒體技術來學習英語,不斷提高英語教學水平。我院嚴格執行首次任課教師試講及集體備課制度,堅持集體備課及試講制度。只有在試講合格後才能給留學生講課。明確授課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並對授課教師進行定期考評。同時定期指派教師出國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新的理念,提升教師的國際化教學水平。

3.2 精選課程設置

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實際應用爲出發點,以國際漢語語言文化教育的教師職業需求,緊緊圍繞漢語語言文化教育教學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爲目標。形成以學位核心課程爲主導,實踐訓練課程爲重點,拓展課程爲補充的課程體系。⑥⑦以母語是非漢語的具有高中畢業以上(含高中畢業)學歷的外國人或海外華人華僑爲培養對象,以培養應用型漢語人才爲基本原則,以漢語語言文化課程爲主幹課程,以中國文學、歷史、藝術等爲輔助課程,務使學生掌握較爲系統的現代漢語知識、中國社會與文化常識,瞭解當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具備熟練運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實際工作的能力。近年來,學院依託西南大學雄厚的辦學實力,一流的教學科研平臺,豐富的國際合作資源,積極探索在課程建設、專業設置、教材建設、教學手段和方法上開拓創新,逐步形成了我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特色。除爲漢語專業留學生開設有關課程,還爲全校其他各專業來華留學生開設了中國概況、歷史、文化等必修課程,以及中國商務、書法、繪畫、剪紙、舞蹈、民樂欣賞與實踐、烹飪、中國武術等十餘門選修課程。

3.3 制定培養方案

根據自己的優勢和條件,面向國際市場,調整專業結構,結合文化特點和教育優勢,逐步改革和設置一些適合留學生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進一步探索留學生的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只要管理體制、課程設置、培養方式與國際接軌,培養的留學生才具有國際競爭力。⑦⑧如留學生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爲:培養能夠在跨文化環境中熟練運用漢語作爲工作語言的應用型人才。學生通過4年的學習能具備較高水平的漢語能力和跨文化漢語交際能力;熟悉中國社會與文化常識;瞭解當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情況;具備進一步深造的潛能。標準學制4年,實行學分制管理,採用彈性修業年限,留學生可在3~6年內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最低畢業學分,達到相關要求,准予畢業,畢業時均爲4年制本科。總學分145分,其中專業必修課程127學分,專業選修課程10學分,實踐、講座及畢業設計8學分。

3.4 教學活動靈活多樣

我校及我院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有利條件,促進文化交流,儘快讓初來華留學生適應新環境。針對留學生的學習動機和需求,根據留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活躍的課堂氛圍等實際情況,採用靈活多樣、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調整課程設置,創辦特色專業、特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個性發展學院每年都舉辦國際文化節、中華才藝大賽、萬聖節、聖誕節、泰國潑水節、漢語之星比賽、中秋晚會、新年晚會等活動,讓各國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一道,在其樂融融的多元文化交流中,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同時也彰顯了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據留學生專業特長和個人愛好推薦參加本校大學生的各種社團組織活動,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氛圍,豐富留學生的業餘文化生活,同時瞭解中國文化。另外,學院積極拓展與國外/境外大學、教育機構和大型跨國公司的合作,已經在亞洲、歐洲設立了多個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海外實習基地,聯合開展了“1+2+1”“1+1+2”商務漢語本科聯合培養項目、“2+2+1”“1+3”漢語教育本科聯合培養項目、教育碩士聯合培養項目等;同時還與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中國小教育局及有關教育中介機構長期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短期訪學項目和量身定製的特色冬、夏令營遊學項目。

*通訊作者:靳玉樂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課題《新課程改革對師生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HBA090024)

註釋

① 王勇輝,管一凡。湖北高校留學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基於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的調查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4.31(3):100-104.

② 黃雪寧,張宏。堅持以教學爲中心的留學生管理[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4.159(2):69-70.

③ 王永秀。來華留學生教學質量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教育論叢,2013.191(3):73-77.

④ 姜蘇華,馬豔妮,胡乃麟。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與管理模式探析[J].大學教育,2013(2):131-133.

⑤ 詹靜。留學生對大學教師的教學促進[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5(4):78-80.

⑥ 曾秋梅,柳豔。如何提高本科專業留學生的教學質量-以紅河學院商學院越南留學生爲例[J].紅河學院學報,2013.11(2):104-106.

⑦ 溫世浩,任爲民,張玉霞等。提高醫學留學生教學質量的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3.15(9):889-891.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七

關鍵詞: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省級開放大學;陝西廣播電視大學

2015年10月4日至10月17日,陝西廣播電視大學骨幹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能培訓團一行15人,赴美國接受爲期兩週的教育信息化培訓。此次培訓是該校積極響應陝西省委省政府“2015陝西教育信息化、國際化年”的號召,經學校決定,並呈報省教育廳、省外專局、國家外專局、陝西省外事辦公室批准的重要項目之一。培訓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爲課堂授課,一部分爲參觀交流。其中課堂授課集中在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兩所學校。通過課堂集中講授、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深入學習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及發展變遷、美國大學的課程體系、美國高校信息化教學運用、美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大學的教師管理、運作模式等。

一、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

作爲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高等教育也處於領先地位。作爲全球高等教育的重要引領者,美國教育界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明確建議政府要密切關注國際化帶給高校的深刻影響,並以此提出教育也要加快國際化,通過在教育領域進行綜合變革,培養具有全球戰略視野的世界公民,以此加速美國經濟社會國際化,提高其在全球的影響力。作爲高等教育國際化公認的三個重要因素,學生的國際化、教師的國際化和課程的國際化在考察的幾所大學中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學生的國際化

學生的國際化是高校國際化的主要標誌。2014年國際教育交流“開放門戶”報告顯示,美國仍然是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最主要目的地。在2013-2014學年度,一共有近90萬名外國留學生赴美國高校學習,比上一年度同期增長了八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人數仍居留學生數量的首位,約佔國際學生人數的1/3強。在參觀考察的幾所高校,中國留學生隨處可見。筆者培訓所在地———加利福尼亞州仍然是國際生留學(課程)的首選地區。學生人數次多的其他幾個州依次爲:紐約州、德克薩斯州、馬薩諸塞州、伊利諾伊州、賓夕法尼亞州、佛羅里達州、俄亥俄州、密歇根州和印第安納州。2013-2014學年度,紐約大學是錄取國際學生人數最多的高校。美國高等教育學生的國際化不僅體現在學生來源的國際化,而且它的培養目標也致力於將學生打造成爲具有全球思維的世界公民。一是美國高校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在教學環節強調如何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從多元視角開展學習、理解其他國家的學術精神和文化思維。二是美國高校積極引導學生跳出本國範圍,主動關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和工作機遇,以及立足全球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儲備。三是美國高校幫助學生樹立全球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如何在今後的國際交往中更加主動發揮作用,促進國家及地區之間教育機構的溝通交流;如何更好地開展國際間的研究合作以及科學技術幫助,促進跨文化的理解和融合。四是從維護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需求出發,不斷滲透美國式民主,讓學生逐漸接受和認同美國文化。

(二)教師的國際化

在所考察的大學中,無一例外的都將招聘教師的範圍面向全球。通行的做法是:面向全球招聘公告,教師自薦和同行推薦相結合,由各高校專門委員會獨立開展評價,高校系、院、校三級逐級審覈,嚴把教師入口關。在師資招聘和引進環節,各高校普遍強調新進教師在團隊協作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特質。教師的國際化不僅體現在教師的來源方面,此外,教師豐富的國際閱歷也是重要方面。據不完全統計,全美高校的教師,15%的教師在美國以外的國家出生,1/4的教師曾與外國專家共事,近1/5的教師曾在境外期刊上發表過成果,70%的教師擁有國外的學術經驗,50%的教師曾參加過國際學術會議。熟練掌握國際語言也是教師國際化的重要考量。統計顯示,全美高校能熟練運用外語的教師佔到55%。與此相對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也要求所有學生都應該修一門國際課程(佔到85%),希望所有本科生能到國外留學(佔62%)。教師的國際化極大地加速了學生的國際化進程。

(三)課程的國際化

教育國際化的第三個要素是課程的國際化,通常包含8個元素:課程要涵蓋國際問題;要以國際化的方式延展至傳統學科;針對某些國際職業進行學生培養;掌握溝通和跨文化技能所需的外語;有涵蓋一個以上國家的跨學科課程;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有聯合或雙學位課程;一部分必修課程由國外提供並應有專爲國際學生設計的課程等元素。美國高校課程國際化通行的做法一般爲將國際學習統一納入到通識教育課程,並注入全球視角和內容的學科;使用比較教育法;在課程中充分討論國際熱點問題;鼓勵學生參與區域性研究;爲學生提供國際專業及輔修類課程;促進教師在國際領域的發展,建立全球溝通和學者網絡渠道;鼓勵學生、教師參與到跨境的實習和科研活動中。公衆的支持也是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因素。調查統計,公衆廣泛支持學校開展國際學習的舉措。其中,支持大學可以有外語要求的佔74%,支持大學開設關注國際課程的佔77%,支持大學期間到國外學習的佔75%,認爲國際生的存在有利於本土學生學習的佔80%。民意力量的正面支持促使了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在教育國際化方面的探索

(一)加強與國際機構的交流,簽訂友好協議

近五年,學校與境內外18所高校、3家對外交流機構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地區涵蓋我國臺灣、美國、韓國、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亞等。學校先後接待了20餘批次來自澳大利亞、瑞士、法國、美國、韓國、哈薩克斯坦、臺灣等世界各地的教育機構、高校、企業來校交流訪問。此外,學校還與西北大學中韓教育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爲中韓教育合作院校聯盟首批成員,是“中韓高新技術人才培養合作院校”之一。

(二)大力支持教師在國際舞臺亮相

近幾年,學校不斷增加專項經費,鼓勵教師參加國際會議、在國際期刊、赴境外參加培訓等。近幾年,先後有10名教師赴澳門、香港、阿聯酋等國家和地區參加高水平國際會議,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累計30餘篇,15名骨幹教師赴美國參加技能培訓。2010年,學校一名教師被國家漢辦遴選爲對外漢語教師,長期在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從事漢語教學和學術交流活動。

(三)積極促進校際間學生國際交流

學校與我國臺灣7所高校簽訂“互派交換生”協議,先後組織7批20餘名學生參加與我國臺灣高校開展的交換生項目。學校與韓國5所高校簽訂合作協議,2015年,1名學生赴韓國釜山東義大學留學,學習語言,攻讀學士學位。學校與韓國大邱韓醫大學和美國托馬斯大學協商,共辦醫學和會計類本科專業。2013年11月,學校與全球酒店行業巨頭洲際酒店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西北地區第一家“洲際酒店集團英才培養學院”。洲際酒店集團在分院專設獎學金,爲學生提供優質的企業課程資源及在集團旗下全球的酒店廣泛實習實訓與就業機會,共同致力於培養國際化高素質酒店業管理人才。

(四)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發展

2012年,三星電子落戶西安,學校快速響應,2013年投資成立韓國語學習中心,爲學校廣大師生及社會人士提供韓國語培訓服務。截止目前,已有2500餘名學員接受培訓。鑑於中心影響力逐步擴大,韓國駐西安總領事館總領事全哉垣來校訪問,韓國釜山財團在學校舉行韓國釜山文化教育推介會。2013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思想,學校作爲絲綢之路新起點的省級電大,主動將發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中,一是成立絲綢之路教科文研究院;二是創建“中國移動智能教育創新戰略聯盟”;三是承擔國家和省級項目4個,獲批科研經費1438萬;四是與美國美中合作發展委員會、美國新英格蘭高等教育委員會合作推動中國陝電手機學院升級轉型國際開放大學建設;五是與俄羅斯-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學合作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智能遠程教育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六是創辦“絲綢之路(陝西)手機博物館”。

三、陝西廣播電視大學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

學校在國際化方面還存在着不盡如人意之處,如國際化的理念還沒有完全深入人心,國際化的合作面偏窄,形式不夠多樣化“,走出去”多“、引進來”少,服務區域經濟能力有待加強,基礎設施亟待完善,資金來源單一,使用效率不足,這些都制約着學校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對照教育國際化的三個核心要素,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第一,加強教師國際化。在鼓勵教師“走出去”的同時,要加強“引進來”的力度。一是要繼續做好教師出國培訓、參加國際會議、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高質量論文等方面的支持,增加中長期研修、攻讀學位、與境外機構組織開展科研合作等資助項目。二要不斷加大引進和培養國際教師的力度。在招聘新教師時,要立足全球,按照國際慣例運作,且重視教師的國際經驗和閱歷。在培養方面,要加強對教師語言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培訓,通過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至少熟練掌握一門外語,以便與境外高校機構開展實質性合作時無語言障礙。三要與境外合作院校協商,定期派優秀教師來學校承擔授課任務或開展國際課程講座。第二,加快學生國際化。一是充分利用韓國語學習中心的有力條件,拓展培訓外延。目前,投資西安的韓國企業數量增長到150多個,在西安生活的韓國僑民6000多人。應積極宣傳,與韓國駐西安領事館聯繫,增加培訓板塊,分批對韓國僑民開展普及性的漢語培訓,並對在韓企就業的中國職工、爲韓企服務的中資企業員工開展韓語培訓。二是藉助洲際酒店管理集團在全球酒店行業的領軍地位,精誠合作,不斷拓寬合作領域,深化人才培養模式,將學生逐步打造成爲具有國際視野、能準確理解國際業務標準的高素質酒店業高級專門人才。三是加快陝西開放大學建設步伐,對接“一帶一路”戰略,利用陝西學分銀行和移動智能教育的獨特優勢,服務絲路沿線省份和國家,創新留學生來源。四是充分利用與哈薩克斯坦東干協會建立的友好關係,利用遠程教育方式爲“東干人”開展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培訓;建立網絡孔子學院,爲東干人以及有漢語需求的求學者提供優質、便捷的漢語教學,推廣漢語及中國文化,推進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五是要加快本校學生外語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熟練掌握一種外語,提高走出去的信心和實力。第三,加速課程國際化。當前,陝西廣播電視大學正在轉型升級爲陝西開放大學,在升級平臺、拓寬生源的同時,資源建設作爲重中之重,迫在眉睫。要對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優化、改造的同時,加大力度,聯合境內外高校、機構,聘請優秀教師共同開發。成熟、適用的課程可以通過購買方式直接引入。要打造自己的課程品牌,樹立輸入與輸出並重的意識,把自己的精品課程努力向境外輸送,加強彼此間知識交流,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第四,加強宣傳,完善基礎設施。一是主動對接歐亞經濟論壇,承辦國際會議。歐亞經濟論壇作爲國家促進中國中西部與中亞及俄羅斯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溝通渠道和合作平臺,永久性會址設在西安。要充分挖掘自身在建設“一帶一路”中的優勢,主動作爲,在教育領域找準突破口,深鑽細研,提高自身影響力,積極承辦有高度有價值的歐亞教育論壇等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包括高規格的學術會議中心、留學生大樓、外教(外國專家)樓等,這些都是推進國際化進程必需的硬件設施。三是建立外文網站等媒體。要提升學校的海外傳播力,全面展示自身教育形象,主動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更加重視門戶網站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的國際化建設力度,採用國際標準,運用國際語言,將各種媒體資源打造成具有國際水準的對外窗口。第五,加強成本覈算,拓寬資金來源。一是要進一步提高國際交流合作中的成本覈算和資源整合能力,提高資金效率;二是要加大對國家出國培訓項目的申請力度,積極爭取政府項目和資金支持;三是要進一步整合校內資金,調整師資培訓、出國交流、論文獎勵等涉及教務、科研、人事、外事的條塊管理模式,統籌謀劃,統一調配。

作者:古永司 林靜 單位: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合作辦學處

參考文獻:

〔1〕吳堅。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國際漢語教育論文 篇八

[關鍵詞]文理滲透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 分層次 多方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7-0085-04

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爲一門傳統學科,在綜合性和師範類院校有着悠久的辦學歷史。長期以來,一直按照精英教育的理念辦學,重理論、重基礎、強調深度。近十幾年來,爲了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許多理工科院校也紛紛開設了這一專業。中國教育在線網最新統計數據表明,2012年,共有553所本科高校設有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其中僅普通理工科院校就有百餘所。這意味着漢語言文學人才的培養正逐步進入一個多層次、多模式的新時代。正如南開大學副校長陳洪教授所言,發展中文學科不能只有一種思路,不同學校、不同層次的高校應結合自己的辦學目標和特色定位來發展中文專業。但是,在就業形勢嚴峻、社會對人才規格要求日益具體化的今天,普通理工科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如何瞄準社會需求,準確定位,創建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呢?

一、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規格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業界的討論已經非常充分,如生源不理想,專業被邊緣化,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專業生存空間受到重重擠壓等,其中最突出的問題還是人才培養特色不鮮明。在有限的條件和種種不利因素面前,普通理工科院校要把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出特色,首先就必須清楚社會和市場需要的人才規格。

從社會需要的人才規格講,隨着信息化、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學科交叉、知識創新、跨行業合作、技術集成正逐漸成爲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推手。過去在人們看來屬於專業技能的東西正逐步成爲每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技能,狹窄的專才教育已無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元需求。另外,隨着中國逐步進入現代社會,科技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不斷催生新的行業和領域,淘汰一些舊行業,人才的跨行業交叉流動越來越普遍,這對人的知識結構、知識遷移和轉化能力、實踐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迫切需要文理滲透、一專多能且知識遷移能力強的應用複合型人才。

從具體的人才規格講,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呢?據有關機構在長江三角洲地區知名企業和行政機關的調研結果顯示,在知識規格方面, 52.2%的單位認爲“文書寫作處理”較爲重要,其他依次爲:管理類知識、祕書理論和實務知識、禮儀知識、現代辦公技術、法律知識、廣告新聞知識、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等。在技能規格方面,最應具備的技能依次爲:文字處理技能、資料和信息處理技能、交際和公關技能、現代辦公技能等。在能力規格方面,招聘單位最看重的能力依次爲:人品素養、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觀察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1]由此看來,“不可一業不專,不可只專一業”,單憑專業功底紮實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用人需求,社會需要的是具備紮實的文字功底、懂管理、會策劃、善於溝通合作、知識遷移能力強的應用複合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

二、揚長避短,準確定位,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和思路

普通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辦學中應該“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加強應用,突出技能”,培養適應社會和市場需求的應用複合型人才。那麼,它能夠培養哪些層次和類型的應用複合型人才呢?人才培養的優勢何在呢?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在於,可以利用學校的辦學資源,更好地實現文理滲透,學科交叉,培養學生的數字與計算、信息獲取和處理、辦公自動化等實踐能力。另外,由於大多普通理工科院校過去都是從行業院校劃轉而來,辦學中還可以更好地依託行業,貼近企業辦學。最終,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培養“上手快、後勁足”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素質人才。與綜合型院校相比,人才培養要依託學校學科和行業辦學優勢,實現文理滲透,加強應用,突出技能,讓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能夠“上手快”;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比,要確保學生既具有相關的技能,又具備寬廣的理論基礎和可供廣泛遷移的知識平臺、良好的綜合素質以及一定的創新能力,保證畢業生在職業發展中能夠“後勁足”。同時,由於學生興趣、能力不一,畢業去向各異,因此在人才培養上一定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應儘可能既瞄準社會需求,又考慮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因材施教,揚長避短,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分層次、多方向、個性化培養,讓考研及願意進入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媒體行業就業的學生都有學習發展的空間,從而建構普通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獨具特色的人才素質結構和培養模式。

三、制訂特色專業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在人才培養中體現“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加強應用,突出技能”的辦學理念?無疑,這有賴於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踐教學體系等一系列的改革創新。

(一)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實現分層次、多方向、個性化的人才培養

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針對社會人才需求特點,綜合考慮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的需要,結合學校潛在辦學優勢,探索“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通過構建“平臺課程”,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實施文理滲透;通過“模塊課程”,瞄準社會需求,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實現分層次、多方向、個性化培養。

平臺課程“根據不同學生的共性發展和學科特徵要求而設置” ,重在夯實基礎,拓寬口徑,實現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叉與滲透,“體現了基礎教育和共性教育,反映了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和層次要求” 。[2]平臺課程由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三個層次不同但又相互銜接的課程羣組成。通識教育課是“學生作爲人的存在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識” 。[3]其中,我們特別將心理健康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概論、西方哲學概論、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課程納入進來。學科基礎平臺課是指學習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確保學生形成較爲統一的專業素質規格,也迎合了社會規定目標的需要。專業必修課是指該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理論課和技術課,幫助學生學習專業基礎理論,接受專業基本訓練,學會在更深的專門知識領域內進行理論分析和技術應用。

模塊課程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要求和專業發展方向趨勢而設置的課程,體現了專業教育和個性教育、人才培養的專業特徵和個性要求的結合,主要實現不同專業方向的人才分流培養,實際上它解決的是高校教育的寬口徑和社會分工的接口問題。”4]模塊課程由研究型課程、專業技能課程、職業技能培訓三大模塊組成。首先,以考研爲導向,通過“研究型模塊課程”,對學生實施第一步“分層次培養”。以西安石油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爲例,每年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有考研意願,且有15%左右的學生考入各大高校。如何對這類學生因材施教從而避免人才培養的片面化和單一化?對此,我們通過在大三、大四年級設置研究型模塊課程,探索專題式、討論式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爲這些學生提供平臺。這一模塊課程由若干門類專業限選課組成,課程內容均在一定程度實現了與研究生課程的銜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考研方向選修。其次,以就業爲導向,開出“專業技能課程模塊”,繼續“加強應用,突出技能”,實施第二步“分層次培養”,確保學生能一次性就業。針對大部分學生畢業後選擇就業且就業面廣的現狀,專業技能模塊課程旨在通過一系列專業技能課程,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能說會寫,能熟練操作辦公軟件,精通某一行業知識。本模塊課程又根據社會的用人類型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設置了若干個小模塊:新聞傳播類、對外漢語教學類、文祕管理類、營銷策劃類。新聞傳播類模塊之下設新聞採訪與寫作、網絡新聞編輯、攝影基礎、網頁設計與製作、DV製作等課程;對外漢語教學類模塊之下設對外漢語教學理論、外國文化等課程;文祕管理類模塊之下設祕書實務、應用寫作、公關禮儀、演講與口才、行政管理學、人力資源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課程;營銷策劃類模塊之下設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廣告文案策劃、財務管理學等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想要從事的行業選擇學習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進一步加強應用,突出技能。最後,第八學期,針對就業難的學生,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實施第三步“分層次培養”,探索“學歷+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充分就業。在考研和一次性就業的學生之外,每年還有部分學生遇到就業難問題。針對這些學生,學校可以根據其特長和就業意願,推薦他們到有實力的職業院校、社會知名培訓機構進行職業技能強化培訓,掌握專業之外的一門技能,獲得國家勞動部頒發的技師證或其他從業資格證,並通過職校的“訂單式”合同,使學生順利就業。

(二)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基礎上,探索“主輔修型”、“雙學位型”、“學歷+技能型”等多種人才培養方式

在“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基礎上,專業培養之外,還應該鼓勵學生跨專業方向兼修、輔修、自修其他專業課程,在節假日及課餘時間裏參加校內外的職業技能培訓,探索“主輔修型”、“雙學位型”、“學歷+技能型”等多種人才培養方式。

首先,對於學習刻苦、學有餘力、基礎較好,且沒有考本專業研究生願望的同學,應鼓勵他們在專業學習之外,選修或者輔修第二專業相關課程,這是“主輔修型”培養模式。同時還應鼓勵部分學生,在專業自修、輔修的基礎上,自考某些重點大學的第二學位,這是“雙學位”培養模式。除此之外,對於大部分學生,大學最後兩年內,鼓勵他們在業餘時間根據個人興趣愛好以及社會需要,通過知名職校和培訓機構,強化學習一門技能,如網絡營銷工程師、網絡編輯師、網絡設計師、會計從業資格、人力資源從業資格、國際漢語教師、房地產銷售、汽車銷售、汽車美容等方面的培訓。使學生至少具備一項某一行業領域的專業知識技能,從而順利就業。學生若能在強化培訓與學習中學習到真才實學,並取得相關的從業資格證書,就可以適當免修部分學分,這是“學歷+技能型”培養模式。

(三)保證閱讀、寫作、計算機、英語教學與實踐大學四年不斷線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來說,閱讀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寫作是看家本領,英語、計算機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些是重要的職業核心能力。因此,還須設置多學時、多類型,充滿知識交際性的課程,保證教學與實踐四年不斷線。

閱讀經典著作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不能繞過的基本途徑,也是學生最重要的基本功訓練。繞過經典的研讀之徑,不積累大量的閱讀經驗,單憑輪廓式的教材知識,概論式的課程學習,專業基礎的“紮實”就無從談起。爲此,我們在大學四年裏開設“經典導讀”課程。各學期先後配合現當代文學、文學概論、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論、外國文學、西方文論、美學原理等課程分別確定經典閱讀內容。課程採取“課堂講授+課後閱讀+課堂討論+經典閱讀報告會”的結構模式,推廣“以讀爲主,讀說寫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通過該環節的學習,利用讀說寫互相遷移、同步發展的規律,以讀促寫,以讀促說,通過寫和說進一步深化閱讀,既厚實了基礎,又強化了技能。

寫作,“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訓練的必由之路,是中文專業學生的看家本領,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成果的表現途徑”。[5]爲此,要通過多類型、多層次的課程實踐逐次、逐級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通過撰寫課程小論文,將寫作能力訓練貫穿在所有專業課的教學和實踐當中。其次,通過在不同階段開設基礎寫作、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祕書實務、廣告文案寫作等類型的課程,讓學生掌握各種應用文體知識和寫作技巧,保證寫作教學四年不斷線。再次,通過專業實習報告、社會實踐報告、公開、畢業論文等“實戰型”環節,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強化學生的寫作技能。經過這些逐層、逐次的環節後,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之後,將能勝任基本的文字處理工作。

計算機和英語能力是未來社會對應用複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據悉,“從對深圳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及百餘家大、中、小型企業的調查情況看,幾乎每個企業都需要計算機和英語複合型高技能人才,此類人才的就業前景相當看好。”[6]爲此,在課程設置上,我們在每一層次、每一平臺和模塊的課程中都鑲嵌了計算機和英語的教學和實踐環節,使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日常化。

(三)構建以就業爲導向,能力爲本位,促進個性化發展的“梯度式”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學生向實踐要能力,實現知識向能力轉化的關鍵環節,更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關節點,爲此,我們應構建以就業爲導向,能力爲本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梯度式”實踐教學體系。這一實踐教學體系由以下部分構成:

1.課程實踐。課程實踐是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課程實踐又可以分爲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兩種。課內實踐主要指的是,教師改變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模式,縮減課內講授時間,改面面俱到的“掰開揉碎”式講授爲提綱挈領、畫龍點睛式講解,在課內留下充分的時間與學生互動。課外實踐指的是,在不增加課程計劃學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課程特點,設計與教學同步的課外培養環節。

2.校內實踐。校內實踐是在課程實踐基礎上,對學生綜合能力和某些崗位能力的強化訓練。校內實踐又可以分爲校園文化實踐和專業技能訓練兩類。校園文化實踐指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可以發揮專業優勢,利用校園文化平臺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學校老師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特長以及社會的人才能力需求,引導學生參加各類社團;與此同時,學校領導和指導老師還應鼓勵學生申請學校的各類勤工助學崗位進行實習。此外,還組織學生申請校級、省級和部級的大學生課外訓練項目,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3.校外實踐。課程實踐和校內實踐都屬於情景模擬下的實踐,而校外實踐卻屬於實彈演習式實踐,鍛鍊學生髮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校外實踐又分爲專業實習(調研)與社會實踐兩種,專業實習每年由系裏集體組織,由指導老師確定實習主題,系裏組織學生外出實習。社會實踐又分爲三種:第一種是暑期社會實踐,按專題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實習小分隊,深入各地進行社會調研;第二種是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節假日、暑期社會實踐等;第三種是參與教師的課題調研,鍛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綜合能力。

4.畢業論文。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四年最集中、最嚴格的綜合訓練項目。正如武漢大學文學院院長趙世舉教授所言:“通過強化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來發揮畢業論文工作的綜合作用,注重學生的選題研討、資料蒐集加工方式方法的訓練、理論運用能力的訓練、寫作技能的指導等,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7]

5.職業技能培訓。針對就業難的學生,在第八學期,與職業院校、社會知名培訓機構聯合,與相關企業籤“訂訂單”式培養合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就業意願,選擇不同的“技能課程套餐”,接受強化式技能培訓,在專業之外,掌握一門技能,獲得國家勞動部頒發的技師證或其他從業資格證,實現充分就業。

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實現了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園到社會、從專業基礎性實踐到創新拓展性實踐的“梯度式”跨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

四、建立高效、立體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

建立健全、高效的質量保障體系是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的基礎工程,離開了保障體系,人才培養方案只能是“紙上談兵”。爲此,我們着力打造高效、立體的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計劃的落實。

(一)建立專業導師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普通理工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生源不理想,是掣制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大問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如何減少學生的困擾與顧慮?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建立專業導師制來解決。

建立專業導師制,主要是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生源不理想,學生學習缺乏方法,積極性、主動性不足,對專業出路充滿焦慮與困惑等現狀做出的一種大膽探索。每個學生一入學,教研室將爲其配備一名專業導師。大學前兩年,導師主要是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角色轉換,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困惑及時給予指導幫助,並且觀察、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後兩年,主要是針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就業給予及時指導。這很大程度上實現論了對學生的因材施教。通過專業導師制,學生減少了迷茫與困惑,明白了學習目標與方法,開闊了視野,培養了興趣,爲專業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創新課程和實踐教學的考評機制

要使人才培養方案落到實處,就必須在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深化課程和實踐教學的考覈評價機制。發揮考覈的導向作用,確保人才培養的目標落到實處。爲此,我們針對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了考覈評價機制改革。針對課程,我們將過程考覈與終端考覈相結合,加大過程考覈的權重。實踐教學考覈主要是以學分制的形式進行量化要求。要求學生必須完成 “專業培養課外33學分”和 “綜合素質培養課外4.5學分”。前者指的是在導師帶領下,大學四年,開展系列專題專業調研、暑期專題社會實踐、每學期的經典閱讀報告會、發表文章、職業技能培訓等。後者指的是學生通過參與學科競賽活動、“挑戰杯”創業大賽、社團活動、文化藝術活動、體育競賽活動等。課程和實踐教學考評機制的改革,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凝練學科特色,以學科建設促專業建設

“學科建設構成了專業建設的環境。學科建設將直接影響專業建設,這是高等教育的一條基本原理。”[8]若學科建設無特色、低水平,專業建設就難以上臺階,因此,一是要加大師資隊伍培養,採取“送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引進人才,培育人才,要求教師科研、教研並重。二是要培育教學科研團隊,凝練學科特色。應該依據教師所帶課程和研究方向,將教師分成若干個教學科研團隊,每一團隊設一名帶頭人和負責人,對團隊進行培育。並通過培育精品課程等多種形式將優秀科研成果轉化爲本科生的優秀教學資源

總之,普通理工科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瞄準社會需求,揚長避短,科學定位,通過“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設置和一系列的實踐和管理配套,最終將辦學潛在優勢轉化爲現實優勢、後發優勢,探索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

[ 參 考 文 獻 ]

[1] 鄭健兒,範世清。 關於大衆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建設的現狀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2).

[2][3][4]馮志敏,林麒,賈讓成。“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的結構及特徵[J].中國高教研究,2002(11):90-91.

[5] 趙德利,王渭清。中文專業實踐性教學與創新教育論綱[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5):389-391.

[6] 鍾瓊。計算機英語能力培養實證研究[J].中國培訓,2006(9):50-51.

[7] 趙世舉,赫琳。 中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