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漢語言文學論文【多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多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一

我們是一個已有十幾億左右人口的世界大國,約佔全世界人口總數的1/4,在國際生活中已處於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進一步對外開放、改革,努力發展生產力,促進對外交流嶄新形勢下,由於物質、精神兩個文明頻繁接觸的迫切需要,我們固然需要多多學習各國語文,更重要的是我們更應重視我們本土的漢語言文學。

當今世界各國更已紛紛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到七八年中期爲止,全世界已有60多國,1000多所各類學校開設漢語課,不少大學設置了中文系;漢語教學已在中學逐漸發展,美國紐約市教育局已決定,自1992年起,將漢語列爲所有國中、高中、和大學正式教授的第二種外國語。在日本,漢語早已成爲人們學習熱情極高的外語,而且科研成果非常豐富。日本廣播協會舉辦漢語教學節目已有二十年之久,估計學員已達百萬人。在西德“,漢語熱”已使這個國家的漢語教學界感到應接不暇。1986年僅在各國大學學漢語的人數就達2000人,開設漢語課的中學也從1984年的4所增加到20多所。世界漢語教學處於蓬勃發展時期,目前,我國雖有六十多所高等院校專爲外國學者開設漢語教學課程,但仍然遠難滿足各國學者來學的要求。(以上均據1987年8月17日《光明日報》的報導)國外高校的學者已具有如此高漲的學習漢語的熱情,作爲新時期的大學生,難道不應該更加重視對我們本國語文進一步學習嗎?我們也應該多多學習各國語文,否則進行廣泛交流就很困難,但畢竟,學好本國語文,達到作爲一個新時期中國大學生應有的水平,畢竟還是第一位的。

不要認爲學習漢語只想學點簡單的口語和淺近文字,也不要認爲外國學者只有愛好語文的纔想學習漢語。經過初級階段的學習之後,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向高深方面進一步學習,很多人成了漢學家、“中國通”、甚至大企業家。他們根據各自的需要與興趣從我國豐碩的文化遺產中分別汲取到了大量有用的文化知識、生活哲理、創造精神和事業才能。日本的很多國小生都能背出不少著名的唐詩宋詞,日本很多大企業家自己愛讀《老子》、《論語》、《周易》、《孫子兵法》、《三國演義》、《西遊記》等等,這些我國的經典名著書在外國大行其道。而且很多國際化的大公司往往還規定屬員必須閱讀這些中國古籍。他們自稱從這些中國古籍中汲取到了關於處理人際關係、競爭機制,企業管理、得以在“安”與“和”的環境中迅速發展生產力的啓示,以至有所謂他們是在實行“儒學資本主義”的說法。新加坡、南朝鮮、香港等國家後地區很多人有類似的見解。英國李約瑟教授整理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歷史更使他成爲了舉世聞名的大學者。中國古代文化、哲學、科技、藝術的精華近來得以在國際間越來越得到讚賞,越來越擴大影響,是同各國學者對漢語學習的越來越趨向高深分不開的,這種交流趨勢的發展和理解的增進,無疑是對人類持久和平、共同進步的有力推動,一個莫大佳音。儘量開放,相互交流並且使交流越來越向深廣度發展,我們現在要談教育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不能不向這方面做重大的努力。這一點對新時期中國每一個大學生來說,大力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應當是責無旁貸的。

美國大學一般都規定進入大學後必須學習一年他們本國語文——英語,教材大部分都是較早的文學名著,還要求所有大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所有課程都應該重視寫作訓練。規定本科整個學習課程中的核心應是必修的主幹課程,包括語言,人文科學,歷史,社會與政府結構以及自然科學。認爲每一個大學生應該掌握這些公共基礎知識。(據美國卡內基基金會教育發展組織公佈的調查報告見1987年1月19日《光明日報》)美國的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發展的程度較高,即以大學方面來說,針對存在問題就採取了這些措施,值得我們借鑑。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二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漢語言文學;實踐教學

我國在21世紀初期就已經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點擴大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爲適應這一人才培養方略,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踐類學習的佔比逐漸加大,校企聯合教學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完善。但是,由於漢語言文學的普適性,反而造成了其實踐方向不明確的問題,出現了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不完善、教學實踐環節不足、教學評價系統不成熟等現象,最終影響了該領域實踐人才的培養效果。因此,基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已經迫在眉睫。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內涵與具體要≤≥求

(一)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內涵

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是指具有使用漢語言完成相關工作能力的專業化人才。這類人才應在對漢語言文學基本知識有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能將其應用於不同的職業領域,從而發揮漢語言在創作、宣傳、編輯、教育、演繹、溝通等領域的作用。通常來說,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除了掌握基本的漢語言文學知識外,還應具備與其實踐行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使得漢語言的應用具備一定的行業屬性,即“漢語言+”的能力。“漢語言+”是指“漢語言+專業”,其本質是複合型人才。

(二)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的具體要求

1.專業素養

要全面掌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基本理論與知識,例如現代文學、古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外國文學、文學概論等;熟悉並掌握本專業和其他有關聯專業的學術發展歷史,能夠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具備文學的基本思維方法以及較強的語文知識水平;持有務實的工作作風與嚴謹的科學態度;擁有良好的創業、創新意識與創新精神。

2.職業能力

職業能力即職業勝任力,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除了掌握其專業知識外,還應具有與其職業相關的行業能力。具體來說,要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及所處職業崗位的發展需要,將自身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獲得理想的效果和成績,並能爲所在行業創造最大價值和經濟效益,從而實現自身的最大價值;同時,還應擁有將漢語言文學基本原理和社會學、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相互融合的能力,並將其更好地應用到未來工作之中。

3.社會能力

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強健的體魄,以及很強的口頭及文字表達能力;同時還應擁有較高的法律素養、自然科學素養及哲學素養;擁有很強的現代意識、良好的溝通交流水平與發展能力,這樣才能融入羣體、瞭解社會潮流,適應主流社會。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具有普適性

目前,漢語言文學的實訓平臺主要以校內爲主,以校外爲輔。校外實踐機會匱乏,主要是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崗位實踐中往往需要與其他專業進行融合,該專業學生無法立即適應崗位,導致校外企業無法提供真實的實訓崗位。

(二)缺少創新型實踐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並不理想,相關的實踐教學比較缺乏,這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專業方面配備的實踐導師、實踐基地的建設,還有相關的評價體系的建設還需得到加強。單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研究層面來講,各個院校的差距並不大,這從很多期刊發表的大量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論文就能看得出來,但其中存在理論基礎不夠厚實、相關研究深入不夠等問題,主要表現在都是一些經驗的總結、現狀的描寫或是對未來方案的構想或設計,缺少創新性的實踐,很多都是泛泛而談,缺少可操作性,這說明我國在漢語言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都處於落後狀態[1]。

(三)課程體系和教學目標不完善

很多高職院校儘管相繼開設了漢語言文學專業,但從發展現狀看,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目標還沒有得到完善。第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定位不明確,設置教學目標時容易出現問題。很多教師對於培養什麼類型的學生還不清楚,是實踐寫作型的還是理論研究型的尚無定論,在目標管理過程中沒有有效地把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歸入其中,在教學過程中都採用同一種教學方案[2]。第二,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只重視理論課程的教學,在課程體系的建構中,並沒有重視實踐性課程內容教學,這種單純重視理論的教學體系忽視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利於他們自身潛能的挖掘。

(四)教學實踐環節不足

很多高職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主要注重對學生思維、心智以及人格方面的培養,這與傳統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有一定差異。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取得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就必須大幅增加實踐教學內容。但事實是,很多高校目前都只把語言作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重點,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樣就導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無法通過學習得到有效提升。

(五)專業教學評價系統不成熟

部分高職院校習慣在期末通過考試來評價學生,客觀地說,這種評價方法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但卻無法全面評價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真正表現。這種情況一旦持續下去,就會讓學生產生錯誤的學習觀念,認爲只要能記憶、能背誦、會解題就說明自己學習很好,因而更加忽視對實際操作技能的學習。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進策略

(一)課程的改進

實施課程的改革,是以培養在未來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應用型人才爲主要目標,相關專業教師要了解人才需求點,認識現代人才市場的變化規律,有針對性地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體系改革,將教學由傳統理論型轉變爲實際應用型,促進全面教學質量的提高。對此,可引入PGSD能力模型。PGSD能力模型是從教育領域要求向職業領域要求轉化的評價機制,其中P爲職業能力、G爲通用能力、S爲社會能力、D爲發展能力。實現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可建立基於PGSD能力模型的教學評價體系,以骨幹教師爲中心,聯合行業專家、教研專家,對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形成評價成果,並交由企業精英對教學效果的PGSD評估結果進行分析,從行業應用角度對教學效果評估予以反饋,繼而指導骨幹教師根據PGSD的評估結果進行課程改革,確保教學方向符合市場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

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方式,目的就是讓教師將改進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密切聯繫,進而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培養未來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3]。通過加強對各類教學機構培養人才方式的瞭解與研究,轉變觀念,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轉變成適應現代教育發展要求的綜合素質教學方式。再通過實際應用改進後的教學方式,促進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相互融合,培養出高素質的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實踐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可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貫穿於整個教學,同時加入雙導師制,專業教師負責知識性教學,企業教師負責對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定期引導,以便於學生將專業知識與行業知識相關聯,按照崗位需求分流、選崗實訓分流、就業定崗分流的基本流程,對學生的專業化培養進行階段性的劃分。通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爲每一個學習階段設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目標,並按照學生的真實學情,爲其提供不同程度的深造教育。改變傳統“一概而論”的培養方式,達到崗位人才精細化培養的目的。

(三)教學活動的改革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整體的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思路,要讓專業教育機構得到完善,通過一系列的改革爲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4]1.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接軌當前,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中,一些高校做不到滿足人才市場的需要,更談不上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爲此,只有開展與市場人才需求接軌的專業課程設置,纔有可能促進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創新,讓教學活動完美滿足實際教學的需要,達到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2.開展“項目化”教學實踐機會是培養學生成爲應用型人才的先決條件,但是由於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侷限性,學生個體尋求實踐機會的難度較高。鑑於此,可結合實踐型人才培養訴求,構建“項目化”的校企合作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以“課題組+工作室”的模式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企業學院,並採用雙元制的教學模式,由企業導師和高職導師共同培育人才。一方面,通過企業資源的引入和項目化機制,爲學生提供精細到具體崗位職能的專業教育;另一方面,通過學校資源的輸出,爲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對口企業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務,以項目小組的形式爲相關企業提供有價值的服務。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三

適應知識激增和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要,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重在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從事文祕、管理等實際工作的高素質人才。這種培養目標確立了地方高校的發展方向和專業的發展要求。但受傳統培養模式的影響,不少地方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技能素質不高,應用能力不強。具體說來,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化,背離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複合性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承擔着爲社會培養大量人才的重任,經歷了曾經的輝煌。受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一直以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過分注重專業教育,偏於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強調對文化觀念的傳承和發展,即所謂的“強理論研究,弱實踐應用”。這種注重精神性層面“形而上”的培養而忽略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的有機結合、忽略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勢必導致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學生的知識應用、轉化和創新能力欠缺,即人文性、學術性有餘,創新性、實踐性不足。因爲當下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是從事學術研究和語文教育,更廣泛需要的是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爲基礎的複合型人才,即既要具有紮實的語言文字和文學功底還要具有相關專業的知識和能力。這種複合型人才能熟練地在企業、黨政機關從事文祕、宣傳、管理等方面實際工作,與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複合性需求相一致。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模糊,與社會需求脫節。高等學校承擔着人才培養的重任,當然,這裏的“人才培養”包含着“培養什麼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前一個職能顯然涉及辦學主體即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隨着高等教育從精英向大衆的轉變,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爲核心的分類培養目標已成爲高校適應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必然追求。這種分類培養目標由於強調人才培養的不同層次結構及定位,吻合了人才的社會適應性。但長期以來,很多地方高校盲目跟着985、211等重點高校走,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沒有形成自己的合理定位,沒有自己的辦學亮點,人云亦云,尤其丟棄了服務地方社會的基本職能,使得人才與社會實際應用嚴重脫節,辦學特色不顯明,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適應社會不同行業、領域的需求。一般而言,社會所需要的絕大部分是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人才,而非少而精的學術人才。尤其近年來,隨着社會用人制度、用人理念的改革,基於服務社會和地方發展的需要,以能力爲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大。這就相應要求高校要有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課程設置重基礎理論,輕實踐創新。長期以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追求創新和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其課程設置強調學科知識與理論知識的傳授,專業基礎課程偏多,如一味注重文學類、語言類課程的講授,育視野人文類、創新類、實踐類、職業規劃類等課程缺乏,即只解決了知識“是什麼”的問題,沒有解決學生畢業後“如何幹”的問題。此外,課程缺乏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系陳舊,尤其研究性、探究類課程較少,學生習慣於在枯燥的理論中死記硬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這些無疑限制了學生的寬廣視野,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使學生知識面狹窄,且所學知識與實踐脫節。

二、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應具備的能力和素質

基於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諸多問題,面對當前對專業技能要求不斷提高的形勢,需要我們反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持續生存併發揚光大,培養出適於社會各行業發展的大衆化的應用型人才,而非傳統的精英人才。這裏首先面臨一個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即漢語言文學專業如何面向社會發展需要和大學生自身成才需要,構建自己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深化專業人才知識內涵,使之具有合乎社會需要的能力和素質結構。總的而言,基於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漢語言文學專業重在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一定的文藝理論素養和管理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能在黨政機關、企業從事文祕、宣傳、文化、管理等方面實際工作的應用型人才。第一,具有良好的品行和人文素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備勤奮踏實、文明誠信、團結協作、敬業愛崗等良好的品行和忠於職守的工作責任感。人文素養培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題中應有之義,是指通過教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審美情操、良好的素質修養和對個人、國家的責任,並將此內化爲相對穩定的道德、人格、氣質,即“一方面具有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洞察與理解(知識層面),另一方面深受古典與現代人文精神的薰陶,能夠在堅持個人的獨立、自由中以天下爲己任,擔當國家、民族、社會以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精神層面)”,從而成爲傳承人文精神、發揚人文品性、引領社會文化的人文知識分子。第二,具有一定的語言、文學、文化、管理、宣傳等相關知識。掌握漢語言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學習基礎寫作和實用寫作的基本理論和文體知識,具備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能自覺關注並思考本專業和相關專業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效地開展交流與溝通;對中外文學、科技、政治、文化史方面有開闊的視野和較強的學習能力。這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知識結構要求。這一知識結構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如作爲祕書,具有紮實的文祕知識功底和語言、文學、文化、管理、宣傳等相關內容。第三,具有良好的素質,能根據社會需要和時展,不斷拓展專業領域,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能緊跟時代步伐,圍繞社會需求,具備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的品質,不斷產生本學科前沿的問題意識;能熟練掌握各類應用文體的寫作技巧和方法,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材料接受與信息處理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溝通能力,更好實現大學與社會的有效銜接。如將來有志於成爲一名祕書,應深入瞭解祕書工作的歷史和現狀,諳熟祕書職業道德與職業法規方面的知識,掌握現代祕書工作的基本理論和現代辦公技能,掌握現代檔案管理、調研和信息處理的知識,具備辦文、辦事、辦會的能力等。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寫作能力。學者溫儒敏認爲中文系不一定培養作家,但應該培養“寫家”就是“筆桿子”,這是中文系學生比其他專業學生更強項的地方。也就是說,能寫會寫是中文系學生的看家本領,是極具“有用性”之處。作爲一名祕書,無疑應掌握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成爲一名優秀的“寫家”。

三、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

基於以上有關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和能力、素質要求的分析,應用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要實現其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改革和優化現行的培養模式及其體系,包括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實踐教學體系等,依據專業技能要求和培養特點對其進行重新規劃和設計,突出學生的綜合素質、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構建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促進人才培養朝着高級應用方面發展,更好適應地方經濟和社會需要。

(一)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由傳統的專業教育向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爲核心轉變。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多強調學生的專業教育,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學術意識的培養,以其深厚的文化積澱而具有很強的優越感。但近年來,隨着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許多以應用型爲主的理工科院校紛紛開辦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社會急需的文祕、宣傳、管理等應用型人才。如何在新的條件下着重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使該專業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知識激增的新形勢需要,爲社會服務,就成爲地方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及其目標定位方面需認真思考的課題。爲此,需要地方高校加強頂層設計,充分考慮不同行業、領域的多元化、複合型人才需求,改革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實現人才培養的“適銷對路”。在這方面,人才培養目標在強化學生基本素質教育的同時,應突出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等技能的培養,例如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大一到大四),構建符合學生髮展的能力模塊,包括專業基礎知識模塊、能力提高模塊、未來職業規劃模塊、實踐實習模塊等,做到各有側重、量體裁衣,利於激發學生的潛能,使其成爲主動的、獨立的、有目標的學習者。同時,創新人才培養目標應注重幾個結合,如知識傳授和實踐創業相結合、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結合、人文素養和職業能力相結合、人才特質和綜合素質相結合,使學生“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形成“素養+特色+品牌”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

(二)優化課程設置。

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設置,提高學生的實踐實習和技能鍛鍊,使課程教學目標落到實處。首先,課程設置應體現應用性、實用性。就我校而言,其課程設置包括通識課程模塊、專業模塊(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專業選修課程)、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集中實踐模塊等,這些課程模塊設置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根據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的客觀需求,充分體現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的應用性、實用性,體現能力爲本、學以致用的原則。尤其是素質與能力拓展模塊,發揮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長,體現出以學生爲本的建構主義觀念。其次,對課程作“加”、“減”處理,使之更符合人才培養的實際。在繼續保持中文學科基本課程,即主幹課程體系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壓縮個別專業課課時,增加實踐課課時,強化文祕模塊和綜合實訓,提高教師技能和文祕技能實訓;強化與“讀”、“寫”、“說”等能力相關的應用性課程教學,如演講與口才、基礎寫作、傳媒寫作、論文寫作等;調整理論與實訓的比例,適當安排具有應用前景的課程作爲選修課;改革課程考覈方式,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三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嘗試開設相關新課程,突出課程設置的專業特色。如結合地方文化發展,開設地域文化類選修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要。

(三)創新實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