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等職業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以傳承和創新自然科學知識成果的重要文化使命,是先進文化、思想的重要發源地和傳播者,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面對我國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新變化,高職院校必須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環保意識,致力生態文明建設,爲建設“美麗中國”作出積極貢獻。

高等職業院校生態文明教育研究

[關鍵詞]高等職業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實施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我國社會發展至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爲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之後一個重要的治國理念。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重大使命是爲社會輸送和培養具有良好生態文明素質的大學生,進而團結、引領其他社會羣體,以共同促成社會變革和文明創新。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時代課題。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是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作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我國建設生態文明中堅力量的重要基地,面對我國生態文明的嚴峻形勢,面對我國教育環境和教育對象的新變化,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職業教育體系,高等職業院校責無旁貸。

一、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1. 是新時期高職院校加強德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最基本的途徑,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期賦予高職院校德育的重任。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重視專業環境教育,但忽視環境普及教育,並沒有把生態文明作爲21 世紀大學生必備的素質列入培養目標,這使得高校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環境道德素質的必要知識基礎,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態環境知識匱乏,生態文明觀念意識淡薄。因此,作爲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必須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其教育體系,將其德育內容不斷豐富拓展,以彰顯人類發展方向和時代道德要求,加快大學生現代人格的轉換。

2.是促進高職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

新世紀,全面發展的高職大學生不僅要求具有知識技能,而且還要具備良好的生態文明觀念,建立綠色健康的生活行爲方式。大學階段是一個人職業生涯開啓的預備階段,在這一時期形成的職業觀、價值觀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未來工作時的價值選擇,所以大學階段是一個人進行生態文明意識教育,培育正確生態觀的黃金時期。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大學生在生態文明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主力作用。生態文明意識又體現着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情懷,有利於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昇華情感,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素養的全面發展。因此,加強對高職學生生態文明習慣的培養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並更好融入社會的內在要求。

3.是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目標:到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實現。“美麗中國”的實現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而高職大學生是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具有較高思想覺悟和文化素質的公民羣體,是“社會環境的保護者和創造者”,承載着未來社會發展的重任。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樹立綠色環保意識,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理念,開展豐富多樣的生態文明實踐活動,提高自覺性和積極性,爲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人才保障,進而進一步在社會範圍內傳播生態文化,爲大衆提供行爲規範,共建“美麗中國”。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是貫徹落實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

二、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1.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薄弱。

新時代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0後,而且最新一批00 後也步入大學校園,新一代的大學生都是具有自我個性的主體,自我意識較強,熱衷於追求和展現自我,雖然對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有一定涉獵,但很多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念相對還比較缺乏,保護意識淡薄,尚處於感性認識階段,還缺乏系統、全面、深入的理解,不瞭解生態文明的內涵,不知道生態文明的發展歷程和建設舉措,沒有在現實生活中做到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沒有意識到承擔生態責任的重要性,沒有將生態責任內化爲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爲,存在從思想到責任,從責任到意識的斷層。甚至有些學生會覺得生態文明與其專業和將來的就業沒有多大關係,所以就會缺乏對這方面的關注和認識瞭解,難以把生態文明建設和自身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

2.生態文明教育師資水平亟待提高。

師資水平高低是生態文明教育效果好壞的一個關鍵因素。由於我國生態文明教育起步相對較晚,目前,能夠開展全面、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的師資力量還非常匱乏。當前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往往只接受過自然科學或人文社會科學中某一方面的教育,即使是生態文明教育工作暫時走在前列的高校,其從事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師也多是從林業科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哲學或倫理學等相關學科轉移過來的。缺乏同時具有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兩方面學科背景的複合型生態文明教育人才。

3.生態文明類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生態文明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多數高職院校普遍重視專業環境教育,但忽視環境普及教育,生態文明知識都是零散地分佈在各個學科中,又被碎片化於不同的課程和教學階段,教育實效有限。即使有些學校開設了相關課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依然注重的還是環保科學知識,生態文明的核心思想即生態倫理學少之又少,這使得大學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環境道德素質的必要知識基礎,導致一部分大學生的生態環境知識匱乏,生態文明觀念意識淡薄。

4.生態文明實踐教育行爲缺失。

生態教育不僅僅是知性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當前高職院校的生態文明教育主要採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形式機械單一,沒有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抽象說教多、情感體驗少,更沒有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不同需求,科學合理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

三、生態文明教育的途徑

1.強化生態文明通識教育。

課程體系建設是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根本途徑,但目前很多職業院校把人力、物力、財力都投入到專業課程建設和教學科研中,對生態文明教育還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有的高校雖然在教學計劃中設置了有關生態文明的選修課程,也只是簡單應付。要想提高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必須打破專業理論課和思政課的隔閡,設置獨立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並作爲通識課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開放,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從不同的視角引導大學生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培養生態責任意識,提升生態文化素質和踐行生態文明的行動。

2.樹立生態文明職業理念。

高職院校致力於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複合人才,主要服務於國家各行業的一線生產、服務與管理崗位,他們自身的生態文明職業理念,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水平。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構建生態教育體系,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理念,陶冶學生的生態道德情感,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生態職業觀。

3.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力量建設。

教師是生態文明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也是學生接受生態文明教育最直接的榜樣與楷模。因此,教師在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中應起到主導作用,主動成爲生態文明發展的宣傳者和踐行者,連接課內課外,打造全方位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不斷提升大學生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高職院校應不斷加大生態教育師資的培養力度,採取開展社會調查、參加各種生態公益活動、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科研項目,參加各種生態類的學術研討會或與社會服務項目等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方式,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生態文明教育素養和理論研究水平。

4. 校企合作協同推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注重在實踐中推動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素質教育始於課堂,但又不止於課堂,除了要“內化於心”,更重要的是“外化於行”,即如何“導之以行”並“持之以 恆”。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將生態發展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通過實踐,服務於社會。生態文明教育不能僅停留在課堂和書本上, 而要深入到實踐中, 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能力、情感及價值觀念。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生態文明行爲的重要性, 從而觀照自己的認知和行爲, 並不斷加以改進和提高。因此,高校要與時俱進,有效深化校企合作質量,及時更新合作育人的觀念,與企業通力協作,不斷拓展生態文明教育平臺,構建和完善生態文明實踐育人體系,切實提高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實效。

5.營造校園生態文化氛圍。

濃厚的生態文明校園文化是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載體,要積極營造構建與生態文明教育相符的校園文化,使學生感受到體現生態文明理念的校園氛圍,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意識。生態行爲無大小,日常的生態氛圍更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自覺的生態行爲。用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引導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爲模式,把校園作爲生態文明建設的示範地,加強生態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受校園生態文化的薰陶,喚起大學生保護校園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生態文明意識,同時讓學生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維護之中,讓學生學會創造環境和愛護環境,從而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態意識,從精神文化層面深層次的影響大學生生態道德修養和素質的最終形成推進高校校園生態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