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微時代下高校微教育研究

微時代下高校微教育研究

微時代下高校微教育研究

人們的工作、生活已經被微信、微博、微視頻、微電影、微課程等席捲而來的微概念所包圍。這股“微”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也迅速佔據了校園內外,這對傳統的大學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從傳播角度來說,微時代主要是基於數字通信技術,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通過便捷式終端,實現實時、高效、互動的傳播活動的新傳播時代。[①]微時代以其“微”的便捷性,極大地擴大了信息傳播的範圍和影響力,並以強大的吸引力和滲透力對大學生造成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如何緊貼微時代的特點,開創思想教育新模式,對於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和創新、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內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引言

本次研究以江蘇開放大學418名學生爲樣本,通過問卷調查、集體座談、個別訪談等方式,對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放問卷418份,收回410份,有效問卷389份,有效率94.8%。調查表明,大學生高達82.9%的開通個人微博,98.7%的學生在使用微信,100%的大學生有QQ號碼。可見,微信、微博、QQ等移動通信軟件在大學生中以相當普及。隨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普及,大學生使用移動終端獲取信息已越來越流行。智能手機因爲功能強大,便於攜帶,成爲廣大學生獲取信息最常見,最方便的工具。有19.8%的學生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每天甚至在4小時以上, 36.9%的大學生每天在2小時左右,只有28,6%的學生每天在手機花費時間在1小時以內。65.7%的大學生每天看手機15次以上,23.2%的學生看手機10次以上,11.1%的學生表示看手機在10次以下。在用途方面,大學生使用微信、微博、QQ等平臺目的呈多樣性。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學生以娛樂,交流爲主要目的。其中瀏覽新聞,玩遊戲,獲取知識,關注時政也佔有一定比例。玩遊戲佔22.4%,看新聞、看影視的45.5%,網絡購物佔29.8%,學習查資料的僅佔11.2%。可見,網絡新媒體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強,對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取向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主要原因在於網絡平臺有利於加強朋友之間的溝通,信息傳遞方便快捷,擴大人際圈,社會流行等。

(一)移動載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首要途徑

網絡媒體發展速度極其驚人,新的載體層出不窮。目前全國微信用戶已近7億,微信公衆號也600多萬。當問到大學生獲取新聞資訊的首要途徑是什麼。34.4%的學生選擇微信騰訊新聞,28.2%的學生回答通過微博,26.6%的學生回答通過鳳凰網、新浪網、百度新聞等網頁,12.2%的學生是通過電視,3.6%的同學是報紙。可見,微信、微博等新興媒體在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已完全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移動載體成爲大學生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

(二)網絡媒介是學生社交活動的重要平臺

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個性,也比較注重自我。自我展示和朋友互動已成爲當前學生的流行文化。各種網絡聊天工具正好爲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溝通交流、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們通過微信朋友圈、微信羣、QQ羣、QQ空間等表達個人心情、生活寫真、個人愛好等。調查表明,56,1%的大學生平均每天更新或轉發微信朋友圈,23.8%的學生平均每兩天更新朋友圈,14.6%的學生表示三、四天更新一次,僅有6.5%的學生表示不經常更新。他們經常採取點贊、互評朋友圈等形式和朋友們互動交流,隨時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生活,自主地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可見,網絡媒介已成爲學生們社交活動的重要平臺。

(三)網絡生活是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

當前各種應用軟件、程序、微信公衆號層出不窮。學生通過這些軟件分享資訊、美食、旅遊、購物等信息,極大地方便了學生們的生活。校園裏,大學生通過微平臺獲取學校新聞、選課、查成績、相互交流。使用一號店、網上購物、餘額寶、微信支付等成爲大學生的必備技能。學生們的生活信息化、網絡化已成爲當前大學生的主要特徵。這也是我們如何有效展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的着眼點。筆者拿江蘇開放大學爲例,學生會積極適應微時代的要求,精心打造了學校的微信平臺“江城助手”,與廣大學生保持零距離交流,藉助微信平臺實時發佈學校新聞動態、文化活動、意見建議等,成爲學生們學習、交流、獲取學校資訊的重要載體。

二、微時代對高校教育的挑戰

“微時代”對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帶來挑戰。微時代下,人人都是信息發佈員,人人都是觀點的闡述者,人人都是新聞傳播者。②氾濫式、快餐式、跳躍式的信息傳播加大了教育者對大學生教育的難度,同時也爲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因勢利導,創新微時代下大學生的教育管理模式,是今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選擇。

(一)微時代對傳統教育的衝擊

微時代的信息傳播,顛覆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方式和範圍方面都有侷限。具體表現在:一是範圍有限,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侷限於校園範圍,以課堂和文化活動爲主要的模式。目前,高校都能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開拓了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但是形式單調、內容單一,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質性推動有限。二是方法單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課堂教育、思想輸導、感染激勵等方式爲基礎,缺乏對學生實質性需求的認識和思想交流。三是內容單薄,傳統的思想教育是以理論、大道理爲主,缺乏時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總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教師爲主導、缺乏自主性和針對性,缺乏互動交流。

(二)微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

微時代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法、生活方式也具有廣泛地影響。一是網絡信息的快捷性使學生趨於浮躁。大學生習慣於讀圖、看視頻,越來越沒有足夠的耐心取閱讀海量的文字,即使閱讀也是範範瀏覽、一掃而過。能夠耐心品讀一本好書的學生越來越少。學生的思維和習慣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生活心裏越來越呈現浮躁的狀態。二是移動終端的普及弱化了大學生的交流和行動。大學生每天花在網上的時間越來越長,大大佔用了用於運動、文化活動的時間。他們宅在宿舍或圖書館,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用手機、電腦上網。手機幾乎完成了所有生活功能,點餐、購物、新聞、交流、娛樂等等。以前的“羣英會”大討論,變成了“人-機”模式。鍵盤替代了書寫,圖片、視頻代替了閱讀、修辭和表達,長期下去,學生的交流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逐漸弱化。

(三)微時代對教育者的挑戰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師通過課內外的講授和實踐,即可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疏導。微時代下,網絡信息開放,思想多元,學生的受教育方式多樣化,這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育者思想領先收到挑戰。在網絡的時代,信息和載體程井噴式發展,大學生很容易被新變化、新事物所吸引,這對教育工作者瞭解掌握學生們的思想狀態和興趣點形成了挑戰。二是如何熟練使用新技術。筆者調查瞭解到,雖然86.3%的教師開通了微信,52.1%的教師有微博,但是使用頻率較低,或者也只當做實時聊天軟件使用,未能有效發揮微平臺的教育管理功能。三是教育主從關係時刻在變化。傳統教育的自上而下,教育者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將教育內容和觀點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主體和客體區別明顯。但是在微時代,沒有主客體的區分,強調的是使用者的公平,信息的發佈與獲取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參與性,沒有主動灌輸者和主動接受者。

三、高校開展微教育的意義

相對傳統教育而言,微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微教育是利用碎片時間、短時情景、簡潔形式對被教育者實施的實例化、凝練化教育。②開展微教育是高等院校對學生的教育管理與時俱進的體現。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學生中的高度普及,網絡時代的到來以及新興媒體的層出不窮,已經成爲不可逆轉的趨勢。大學生思維活躍,對樣化需求較多,對於新興事物的比較敏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跟上時代腳步。

(一)微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創新。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採取課堂教育、班務會、宣講會、黨團活動以及其他校園文化活動等。教育內容相對固定,教育形式比較單一,已經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而微媒體一改傳統的由教師主導、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進而轉變爲以學生爲主導,平等、及時、開放、互動的教育模式。微時代賦予了信息生產者和信息傳播者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同時實現信息的實時互動交流,爲各種價值觀、思想觀念的碰撞提供了更爲便捷和自由的平臺。微時代突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間上的限制,也顛覆了傳統教育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多元化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和自由開放的交流互動,在高校學生中形成了強大的衝擊力和影響力。教師和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不在固定在某一固定的場合,不在限定在面對面地交流。老師和學生可以不限時間、不限地點和學生進行交流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師生之間相互評論,能夠有效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都可以通過微平臺展示自己的更爲鮮活的形象,把了解逐步積累成理解。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們的教育積極性,還有利於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們的思想狀態,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春風化雨般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潤物無聲但有思想中的共鳴。相對大學生而言,傳統課堂上的“要我做”,在微時代應該轉化成“我贊同應該做”,映射到生活中就是“我要這樣做”,每一次指尖的點擊都是一堂思想教育課。

(二)微教育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隨着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無線網絡的普及,信息的傳播和獲取非常便捷,從根本上擺脫了信息的地域和空間的限制。這就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創新提供了思路。科學技術的革新促進教育方式和教育工具的革新。微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型設計枯燥、資源有限的侷限,以各種順應時代潮流、緊貼實際的話題和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教育信息融入教育內容,從而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作爲開放的平臺,大學生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表達情感,小到生活學習中的方方面面,大到國內外形勢和社會熱點問題。從這些天馬行空的言論中可以掌握學生們的真實想法。這也給教育者提供了掌握學生思想的新渠道。教育者可以關注學生們的言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訴求。有針對性的獲取教學資源,結合教學目的和特點,選擇學生關注度較高的內容,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運用到學生的教育管理中,從而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高高在上轉化爲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分類指導。

(三)微教育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高成本、低效益。微教育建立在網絡平臺上,極大地減少了教育過程在人力、時間、空間、財力方面的投入。教育者可以在微平臺上推送文字、圖片、視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既豐富了學習內容,又增添學習興趣,更好的實現了教育目的。微教育還有及時性、廣泛性和號召性,信息共享的教育模式,更便於得到教育效果的反饋,有利於實現教育的低成爲本和高收益。例如:可以在微信平臺上舉辦微小說、微攝影、微視頻比賽,既省錢又省力,還能提升大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大學生在健康、輕鬆、活潑的網絡文化中接受教育的薰陶。

四、高校微教育對策研究

微教育藉助信息化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通過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閱讀等微載體,以滲透式、隨機式、碎片化的方式對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樹立,以及道德、理想、信念方面的引導。微時代背景下,要開展好微教育,必須從教育模式入手,把教育融入微生活,交流平臺與微平臺對接,交流內容與微教育內容融合,以及交流的主客體互換等。

 (一)營造微環境,善用微平臺。

營造微環境,打造微教育平臺,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圍融入微時代。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微元素,在校園文化中搭載微渠道。把微話題、微內容引入課堂和校園文化,用微理念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可以利用熱門話題結合學生實際狀況,有針對性地增添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和教育,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和信息辨別能力。善於利用微平臺,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拓展到微領域。積極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臺,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陣地,並做好陣地的維護和建設。除了對微博、微信已有的功能的利用,還應結合實際進行校內微平臺的開發、建設,倡導和鼓勵學生加入互動和交流,提升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能力。

(二)拓展微教育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當代大學生的興趣點是多元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微教育要從內容上實現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服務學生,就一定要有其深度和廣度,否則沒有吸引力。以豐富的內容實現多重覆蓋和分類引導,讓學生確實感到興趣和樂趣。同時,還需要通過對學生具體要求提供針對性的說明,把服務育人落到實處。另外,以內容的含金量和深度實現相對穩定的關注度,從而產生持久的影響力。

(三)建立微隊伍,提升微權威

微平臺建設運用和微教育內容的積累與創新,都離不開“微隊伍”的建設。要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既掌握微技術,又會用微平臺,更得懂微教育的教育隊伍緊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明確學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增強教育者的服務意識。結合微時代的特徵,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骨幹力量,培養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利用微平臺的觀念和能力。整合教育資源,培養微教育專家,研發新的教育平臺。其次強化教育者培訓。加強對教育工作者開展持續性的技術培訓,使他們能熟練掌握運用微平臺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使教育者既有充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對新事物的敏銳性;既能掌握最新的傳播技術和能力,又及時關注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從而能夠結合新情況新問題及時有效地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以確保微教育在效果上的針對性有效性,在方向上的正確性、權威性。

五、結論

微教育並不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否定,而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必要補充③。因此,微教育必須與傳統教育相融合,實現優勢互補。讓大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在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中潛移默化的接受教育薰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①吳霓.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4,(10):15

②葉喜平,陸琴琴,雜談新媒體視覺下“微教育”的推廣,高等教育學報,2014,(9):9

③王正中,張豔超,後現代視角下微教育的可能性和現實性及其與繼續教育的關係[J].繼續教育研究,

  2014(1):31

④史迎霞,論“微時代”高校輔導員的“微教育”[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3,(9):76

 

作者簡介:王建,郵編:210036,學歷:碩士研究生

單位:江蘇開放大學人事處 

 

標籤:高校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