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提高語文教學研究能力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提高語文教學研究能力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1

提高語文教學研究能力 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後旗明德國小敖登格日勒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因素,教師的工作越來越成爲具有獨特職業特點的不可替代的專業化活動。教師的生命力來自教學研究。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可以提高學識、智慧,能夠培養“探究的態度、反思的態度、理論自覺的態度”,有助於準確把握教育的脈搏,不斷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一個語文教師必須有自我發展意識,努力提高自身教學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專業素養。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提高教學研究能力,促進專業發展,我認爲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在堅持學習中提升專業素養,爲教學研究打好基礎

現代教育是以發揮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宗旨的科學教育,以培養信息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爲目標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是當今教育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每個教師都應明確自己身負的責任,始終以一個積極的學習者的姿態面對自己的教學生涯,把學習當成自己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增加知識儲備,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但要向書本學,向專家學,還要向問題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只有首先做好“學習者”,才能真正做好“教育者”。

(一)加強學習,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做到“專”

國小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專業學習,不斷夯實語文教學基本功,形成系統的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打好專業基礎;同時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瞭解學科發展的最新知識,掌握語文教學領域的最新的學術動態,以便及時更新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通過專業學習,爲進行教學研究夯實基礎。

(二)廣泛涉獵,吸收各學科精華,力求“博”

新課標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強調課程之間的溝通,注重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體現出現代國小教育課程的整體化、綜合化趨勢。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加具有多層複合性,這要求國小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廣博的知識素養。國小語文教學綜合化的趨勢,對教師瞭解掌握歷史、地理、藝術、哲學甚至於某些理科基本知識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一方面是滿足其自身教育教學的需要,作爲語文教學有益的補充和拓展。

如一名教師講《麻雀》一課。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課文中說的是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下來而不是愛的力量呢?這個學生提的問題是切近國小生的生活經驗和相應的理解力的,然而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如何處理,最後不了了之。如果教師在備課時,瞭解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寫此作品的歷史背景,知道文章所表達的主題是弱小力量奮起反抗強暴的思想,那麼這個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解答。另一方面,教師瞭解其他學科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領域、思維方式和對於社會、人類發展的價值,更有利於全方位地激發學生認知世界的興趣,更有利於實現對學生全方位指導、溝通和影響;也能使其與其他科任教師取得協調,在組織學生開展的綜合性活動中富有成效地相互配合。

二、在教學實踐中自我評價和改進,培養教學研究能力

日常教學生活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基石。作爲國小語文教師,爲使自身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敏於發現問題,在不斷的自我反思、研究、調控和改進中解決問題,培養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

(一)問題意識啓思考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疏於發現和思考教學過程中的顯性或隱性的問題,不能把“問題”變成“課題”。我們應着眼於日常教學,敏銳地發現問題,捕捉“一閃念”,尋找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存疑、思考,這樣纔會不斷地去反思、回顧,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到與課標要求的差距,激勵自己學習、提高,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以問題推動教學。

(二)教學反思促自省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教學反思根植於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立足於自己的教學情感、智慧、學生現狀及對教材的理解,聯繫教育理論,對自身教學行爲、學生學習方式進行不間斷的批判性思考,以期達到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實現教學效率最優化的過程。教師要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突破習以爲常的教學慣性,不斷審視、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爲,使教學充滿智慧與創新。

我們要摒棄時下一些教師寫教學反思的“應付”心理,沉下心來回歸課堂,關注語文課堂中的細節,對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行爲、教學過程進行理性思考。課前反思,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案;課中反思,學生在課堂上實際參與的熱情與程度如何,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課上生成的新問題該如何處理等;課後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存在哪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課堂上的一些事件對日後教學的啓迪等。在不斷的反思中,教師努力解決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促使自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性見解,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使自己逐步由“傳道、授業、解惑”者變爲“學習型”教師,由單純的“教書匠”成長爲“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三)執教公開課激成長

公開課一直作爲評估學校教學質量,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一種範式。作爲教師們相互學習、交流、探討的平臺。作爲一名教師來說,公開課的作用不可忽視,其影響力也頗爲可觀。它通過聽、講、評、思、能發現教學中的諸多不足,能總結教學中的許多經驗,對營造教研氛圍,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這種課對於教師專業的成長進行了一次再塑造。公開課是教師們相互學習、交流、探討的平臺,是教師之間相互取長補短的陣地,是學校教學科研工作的最直觀有效的一種方式。通過備、講、評、思、觀摩、研討能發現教學中的諸多不足,能總結教學中的許多經驗,對營造科研氛圍,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大有裨益。而且“尖兵”效應能影響周圍的一羣人,從而大大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公開課具有闡述新理念、提供教學範式、推出名師、促進專業發展的作用。可以說,執教公開課是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乃至“名師”的必由之路。

三、在集體研修中同研互助,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積極參加集體研修活動、進行互動交流是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捷徑。

(一)在集體備課中集思廣益共研究

集體備課是實現經驗共享,優勢互補,開發潛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集體備課以學科組爲單位,要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備課形式多樣,可以先由教師分別備課,再集中時間說課、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也可以備課組先集體備課,共同研究,集思廣益,設計課堂教學,再由實驗教師自主上課,課後集體反思改良,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反思、交流、互動、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並使教師集體智慧和個人風格有機統一。

(二)在聽評課活動中互助交流促提升

聽課、評課不僅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也是校本教研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更是教學研究的有效手段。同時,聽評課還是教師相互學習、切磋技藝的平臺,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一種方式,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聽課活動中,聽課教師並不是“局外人”,也不能“打無準備之仗”。聽課前要讓參加教研活動的老師先去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內容,把教材找來預習一下,看看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甚至可以藉助工具查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理念、教學理論。並且設想一下,假如自己上這一節課,會採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以便聽課時有個對比。如果聽課不做準備,匆忙走進教室,不熟悉教材,不理解開課教師的教學意圖,這樣的聽課效果就要打折扣了。聽課過程中要做到“有心而聽”,要認真觀察、記錄,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全面衡量教學效果。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直觀有效?採用哪些教學方法來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數量與質量如何?教師的講解與點撥策略是否適宜?聽課後要對課堂中呈現的問題冷靜思考、整理分析,形成心得,從而爲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奠定基礎。評課是對執教者課堂教學的指導評價,也是對執教者教育教學業務水平的評價,同時,又是對評課者自身綜合素質的檢驗。

評課時,聽課教師可從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達成、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教學思路設計與課堂結構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等諸方面與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結合科學的教育理念對教學現象進行剖析、探討、改進。但評課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突出的關鍵性的研究點進行研討,從而爲教研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使上課同伴感到受啓發、有幫助,使聽課教師有收穫、有發現,兩者皆有“得”,促使大家用更高的標準來鞭策自己、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形成一種反思與研究的良好氛圍,促進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

四、在成果創建中厚積薄發,發展教學研究能力

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效果即成果。教師要善於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語文教學實踐,探討和掌握語文教學規律,將日常教學中的所疑、所思、所獲、所研、所創,撰寫成教學論文,更要依託教研團隊的力量進行課題研究,實現教學研究的新突破。

(一)靜心寫論文,促進教學研究科學化

論文的撰寫能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昇華爲科研理論,加快教師知識、能力的實踐內化過程,讓教師教研能力再度提升。撰寫教學論文的過程中,通過課題研究,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各種新的教育科學理論,聯繫自己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尋找解決的辦法和良策,實際上也是一種有效的進修學習。實踐證明,通過撰寫教學論文,帶着研究課題學習理論,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目標方向明確,印象特別深刻。特別是親手動筆撰寫文章,自身獲得了成功的內心體驗,更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的必然過程。在選題時,我們要從當前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對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實踐起指導作用的問題中確定選題。選題的寫作角度要新、立意要新,可針對教學中因困惑生成的問題、國小語文課改過程中新舊觀念碰撞產生的問題、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問題、課堂教學中難以解決的焦點問題等,通過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理論聯繫實際,寫出自己新的經驗、觀點,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形成教學成果,再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

(二)潛心做課題,實現教學研究系統化

做課題研究是教師自身提高的需要。教育要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對我們老師提出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而做課題研究是提高我們教育理論水平,教學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作爲教科研課題的問題應具備哪些特點。改進改善教育教學行爲,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困惑,它和我們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是密切聯繫的,課題的提出就來源於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課題實施的過程就是我們有計劃、有步驟、不斷反思調整的教育教學行動,而課題的成果就是解決問題,達到師生雙贏。例如: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識字任務重,容易出現疲倦、機械、回生等現象,教學效果不佳,效率不高。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根據漢字的構字特點和字理知識,我們進行了“識字教學法的研究”課題研究,通過字理識字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字義,做到見形知義,形義結合,有效的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又如爲了解決作文教學中學生畏作文,作文難的問題,我們進行“如何讓學生樂於作文”課題研究,用於教學實踐,收到很好的效果。可見,做課題不是教師的“副業”,不是加重工作的負擔,而是幫助教師更高效,更高層次的工作的途徑,應成爲教師的“主業”。

在長達幾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形成“教師共同體”,教學與科研相融,教師圍繞課題在羣體性教學研究中不斷實踐與反思,交流與探究,掌握課題研究的步驟、方法及措施,使教育科研與學習培訓、教育教學實踐有效地溝通起來。教師在分享教師羣體經驗和智慧的同時,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不斷科學化、系統化,進而促使自己從普通教師向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研究型教師完美轉化。

總之,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研究、不斷總結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教學帶教研,以教研促教學,尋教育規律,研教學之道,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逐步脫離“教書匠”的“匠氣”,成爲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學、做、研”三位一體的新型語文教師,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國小語文教師提高教學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課程標準的推行者,是促進學生髮展的關鍵因素,教師的工作越來越成爲具有獨特職業特點的不可替代的專業化活動。教師的生命力來自教學研究。教師進行教學研究可以提高學識、智慧,能夠培養“探究的態度、反思的態度、理論自覺的態度”,有助於準確把握教育的脈搏,不斷提升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一個語文教師只有擁有自我發展意識,着力提高自身教學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教學水平,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提高專業素養。作爲國小語文教師,提高教學研究能力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出努力。 

一、在不斷學習中提升專業素養,爲教學研究打好基礎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如果不學習,就會成爲“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應始終以一個積極的學習者的姿態面對自己的教學生涯,把學習當成自己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增加知識儲備,優化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但要向書本學,向專家學,還要向問題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只有首先做好“學習者”,才能真正做好“教育者”。 

(一)加強學習,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做到“專” 

國小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專業學習,不斷夯實語文教學基本功,形成系統的語文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專業知識,打好專業基礎;同時要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教育教學理論,瞭解學科發展的最新知識,掌握語文教學領域的學術動態,以便及時更新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通過專業學習,爲進行教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廣泛涉獵,吸收各學科精華,力求“博” 

新課標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強調課程之間的溝通,注重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體現出現代國小教育課程的整體化、綜合化趨勢。語文的學科性質要求教師在知識結構上更加具有多層複合性,這要求國小語文教師自身應具備豐厚廣博的知識素養。教師要通過學習,廣泛涉獵,吸收各學科精華,形成以專業學科知識爲核心,與其他學科知識關聯整合、縱橫交織的知識結構。只有具有廣博的學識和開闊的眼界,才能做到高屋建瓴,靈活駕馭語文課堂。 

二、在教學實踐中自我評價和改進,培養教學研究能力 

日常教學生活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基石。作爲國小語文教師,爲使自身更好、更快地發展,我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敏於發現問題,在不斷的自我反思、研究、調控和改進中解決問題,培養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 

(一)問題意識啓思考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疏於發現和思考教學過程中的顯性或隱性的問題,不能把“問題”變成“課題”。我們應着眼於日常教學,敏銳地發現問題,捕捉“一閃念”,尋找教學研究的切入點,存疑、思考,這樣纔會不斷地去反思、回顧,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到與課標要求的差距,激勵自己學習、提高,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以問題推動教學。 

(二)教學反思促自省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爲名師。”教學反思根植於教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立足於自己的教學情感、智慧、學生現狀及對教材的理解,聯繫教育理論,對自身教學行爲、學生學習方式進行不間斷的批判性思考,以期達到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進、實現教學效率最優化的過程。教師要經常進行教學反思,突破習以爲常的教學慣性,不斷審視、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爲,使教學充滿智慧與創新。 

我們要摒棄時下一些教師寫教學反思的“應付”心理,沉下心來回歸課堂,關注語文課堂中的細節,對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行爲、教學過程進行理性思考。課前反思,怎樣依據有關理論(最近發展區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和學生學習規律等)和學生實際設計教學方案;課中反思,學生在課堂上實際參與的熱情與程度如何,師生或生生互動是否積極有效,課上生成的新問題該如何處理等;課後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存在哪些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課堂上的一些事件對日後教學的啓迪等。在不斷的反思中,教師努力解決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使“問題―反思―研究―形成策略”這一過程逐步成爲一種動態的持續發展的教學研究狀態,引領教學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執教公開課激成長 

公開課具有闡述新理念、提供教學範式、推出名師、促進專業發展的作用。教師在執教公開課的過程中,往往能依託教師團隊智慧的連續干預,經歷理念引導、實踐跟進、同伴互助、專家引領與教學反思的過程。通過對一堂課的不斷打磨,在一次次的自我評定中實現從模仿到突破的過程,從而獲得深刻的專業成長體驗,進而輻射到日常教學,促進自身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的發展。“所有名師都是在課堂上摸爬滾打出來的。”可以說,執教公開課是普通教師走向優秀教師乃至“名師”的必由之路。 

三、在集體研修中同研互助,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積極參加集體研修活動、進行互動交流是教師獲得專業成長的捷徑。 

(一)在集體備課中集思廣益共研究 

集體備課是實現經驗共享,優勢互補,開發潛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集體備課以學科組爲單位,要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內容。備課形式多樣,可以先由教師分別備課,再集中時間說課、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也可以備課組先集體備課,共同研究,集思廣益,設計課堂教學,再由實驗教師自主上課,課後集體反思改良,形成學習共同體。通過集體備課,促進教師反思、交流、互動、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並使教師集體智慧和個人風格有機統一。 

(二)在聽評課活動中互助交流促提升 

學科教研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課堂觀摩。通過聽課、評課,教師之間相互觀察、切磋和對話,爲教師反思個人的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在聽課活動中,聽課教師並不是“局外人”,也不能“打無準備之仗”。聽課前要做到“有備而進”,瞭解課程標準、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學情;聽課過程中要做到“有心而聽”,要認真觀察、記錄,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全面衡量教學效果。聽課時要把自己定位爲教學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關注師生的課堂活動、收集學生課堂反饋信息,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否直觀有效?採用哪些教學方法來進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參與數量與質量如何?教師的講解與點撥策略是否適宜?聽課後要做到“有得而評”,對課堂中呈現的問題冷靜思考、整理分析,形成心得,從而爲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一堂課奠定基礎。   評課是對執教者課堂教學的指導評價,也是對執教者教育教學業務水平的評價,同時,又是對評課者自身綜合素質的檢驗。評課時,聽課教師可從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達成、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教學思路設計與課堂結構安排、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效果等諸方面與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結合科學的教育理念對教學現象進行剖析、探討、改進。但評課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突出的關鍵性的研究點進行研討,從而爲教研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使上課同伴感到受啓發、有幫助,使聽課教師有收穫、有發現,兩者皆有“得”,促使大家用更高的標準來鞭策自己、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形成一種反思與研究的良好氛圍,促進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在專題研討中羣體研究同成長 

在校本教研中,學校將教師個體、教師集體、教學研究專業人員有機地組織在一起,通過專家引領,羣體、夥伴合作等方式,聚焦、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以專題研討的形式共同探討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分析教學得失,最大限度地交流信息與經驗,開展深入有效的專題教研活動。這種同伴間、專家與教師間合作互助式的教學研討是教師自我發展和羣體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研討活動中,教師都要積極參與,互相學習、共同切磋、分享經驗,不斷提高教學研究水平,並通過專家的點撥指導,養成不斷反思重建的良好習慣,既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也能評點他人,同伴互助、合作共生,在互動、互補、合作中共同成長。 

四、在成果創建中厚積薄發,發展教學研究能力 

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效果即成果。教師要善於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語文教學實踐,探討和掌握語文教學規律,將日常教學中的所疑、所思、所獲、所研、所創,撰寫成教學論文,更要依託教研團隊的力量進行課題研究,實現教學研究的新突破。 

(一)靜心寫論文,促進教學研究科學化 

論文的撰寫能將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昇華爲科研理論,加快教師知識、能力的實踐內化過程,讓教師教研能力再度提升。在選題時,我們要從當前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對國小語文教學改革實踐起指導作用的問題中確定選題。選題的寫作角度要新、立意要新,可針對教學中因困惑生成的問題、國小語文課改過程中新舊觀念碰撞產生的問題、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問題、課堂教學中難以解決的焦點問題等,通過調查研究、收集資料,理論聯繫實際,寫出自己新的經驗、觀點,寫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形成教學成果,再用以指導自己的工作,實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創新。 

(二)潛心做課題,實現教學研究系統化 

語文教學研究的課題是指語文教學領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定問題,有明確的研究範圍、目的、任務。課題研究與撰寫科研論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計劃性和實踐性,課題研究更需要嚴謹的科研方法和技能,更需要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在長達幾年的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形成“教師共同體”,教學與科研相融,教師圍繞課題在羣體性教學研究中不斷實踐與反思,交流與探究,掌握課題研究的步驟、方法及措施,使教育科研與學習培訓、教育教學實踐有效地溝通起來。教師在分享教師羣體經驗和智慧的同時,自身的教科研能力不斷科學化、系統化,進而促使自己從普通教師向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研究型教師完美轉化。 

總之,國小語文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研究、不斷總結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提高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以教學帶教研,以教研促教學,尋教育規律,研教學之道,在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逐步脫離“教書匠”的“匠氣”,成爲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學、做、研”三位一體的新型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