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關於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一

在21世紀的今天,在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才對於國家的建設以及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什麼是人才?學校裏面所謂的“拔尖生”、“高分生”等就一定會成爲人才嗎?答案毋庸置疑,不一定。在我看來,人才不僅僅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還應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等。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擔負着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任。因此,人才的培養應從小抓起,中國國小教育任重道遠。

目前國小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問題。重視“主科”即語數外,而輕視“副科”美術、體育的現象依舊存在,特別是城鎮,美術課依舊沒有受到師生的普遍重視,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由於部分地區教育部門管理缺陷,致使學校美術教師師資力量達不到基本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缺美術老師,美術課往往由其他科目老師兼顧,可想而知,沒有受過專業美術教育的老師所講解的美術課程怎麼能夠滿足國小生的需求呢?二是具備專業知識的新型美術老師,這些學校往往由專門的美術教師講解美術課,但是由於教師的專業素養不高,理論知識不健全,教育教學方法不到位,也會影響到美術教育應有的效果。

儘管教育大綱明文規定:“中國小美術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門必修的藝術文化課程,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於陶冶情操,提高美術文化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美術沒有真正地發揮其積極作用,徹底地擺脫副科時代。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沒有藝術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術教育作爲國小教育的一個分支,對於國小生綜合素養的提高以及全面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勞和貢獻。

美術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鑑賞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創造力等。國小美術課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作品欣賞、手工製作以及動手繪畫。

作品欣賞:在美術課堂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講解下欣賞美術作品。有時可能是一件繪畫作品,有時可能會是一座建築,有時可能是一件工藝美術作品,老師對其創作背景、造型、色彩等方面進行講解,當一件件美術作品刺激學生的眼球時,他們得到的不僅僅是審美享受,與此同時鍛鍊了學生觀察力,並且幫助青少年知善惡、識美醜,提高了他們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正如康德所說:“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徵。”美術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的知識、文化、修養等方方面面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手工製作: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製作各種各樣的手工藝品,在製作的過程中既開發了學生的智力,充分發揮其想象力以及聯想力,通過製作將腦海中的形象轉化爲實實在在的物象,極大地加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美術教育最爲鮮明的一個特點就是它並非是強迫的,對於青少年來講,美術課程集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身。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身上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來說要短一些,好動,並且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潛能極易開發出來,而手工製作恰恰迎合了國小階段學生的特點,。學生們學在其中,玩兒在其中,樂在其中。 動手繪畫:當今的美術教育往往走入了誤區,老師們把畫畫等同於美術課,對學生的繪畫作品進行打分,用以評價學生繪畫技巧的高低。其實不然,繪畫僅僅是美術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在臨摹、寫生、創作等美術活動中,對所看到的物象進行呈現、對事物的形象進行回憶再現或發揮想象力對原有的物象加以創造進行表現型創作,並躍然紙上,一副作品的創作成功與否和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是密不可分的。被譽爲現代物理學之父的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研究表明,大凡受過良好美術教育或具有美術修養的人,皆具有卓越的觀察力和記憶力,發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國小美術教育不再僅僅侷限於 “畫畫兒”,而是一項融合了藝術欣賞、手工製作、繪畫技藝等方方面面,在當今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我們應當擺正國小美術教育的地位。爲了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均衡發展,國小美術教育致力於塑造學生美好心靈,提高學生理解美、鑑賞美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想象力、聯想力、創造力等方面的培養。與以往舊的國小美術教育模式相比,如今的美術素質教育拋棄了應試教學的僵硬方式,不斷引入與時代相符合的教育理念,創造性地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達到培育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的教學目的。

與以往應試教育背景下的國小美術教育先比,現今的素質教育更加註重學生全方面的均衡發展。因此,推進素質教育和推行美術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乏美術教育的素質教育是不健全的、病態的,國小是國民教育的基礎,國小美術教育是每個學生美感啓蒙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美術教育不應忽視,而應該得到教育部門以及廣大師生的廣泛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真正地使美術教育貫穿於國小美術教育的始終,使國小美術教育在當今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發揮着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關於教育論文 篇二

摘 要:教育管理中人性觀的問題,是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的核心問題。筆者認爲求生存求發展是人的本性。這是一種重“智性”而強調“智慧人格”的人性觀,這種人性觀要求教育管理要重視“智慧”在人生存發展中的作用從而使人獲得自由發展。爲此,在觀念上要樹立教育管理就是爲人的自由發展服務的觀念;在制度上要建立有利於人自由發展的規範並保障這些規範的有效實施;在人與自然、社會和他人的關係上,要做到人自身的自由發展與自然、社會發展的和諧統一,避免發生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的現象。

一、教育管理的人性觀內容

(1)尊重是人性的基本需求。公平、公正、公開、平等是每個人都想追求得到的。每個公民都有追求公平、公正、平等的義務,都有維護自身利益的權利。但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是做不到的,它並不是絕對的平均,只可能在金錢上,權力上,地位上平等。

(2)尊重是人性的本質需求。人們是生活在尊重與被尊重之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得到理解。所以說,人性最本質的需求就是理解與尊重。無論在哪方面都需要相互尊重,尤其在教育管理方面,只有我們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保持尊重他人的理念去實施教育管理,才能在教育管理中取得好的成績。

(3)關心產生動力。當今社會,人際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它與自身的發展密不可分。正確的利用好人際關係,將是向好的方向發展的潛在生產力,也是我們的軟資本,人際關係所釋放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那就要看你的心誠不誠了,真誠是處理好人際關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真心實意的關心是最有效果的“管理”。

(4)歸屬感和認同感促進主動性和創新性。每個人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一句讚美勝過百句責備。通過對教學目標的統一,具體規劃教職員工的人生目標,可以促進廣大教職員工之間的親近感,有助於產生心理認同。只有教職員工建立了認同感和歸屬感,纔可能盡情的發揮他們工作的敬業性和創新性,使教育管理日益提升。

(5)民主是管理的核心。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民主管理都是實施教育管理的核心。民主的基本內容包括:參與權、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在各個領域,我們都享有以上民主權利。廣大教職員工可以通過上述各種民主權力,制定相關的民主管理制度,使得擁有參與、管理、行使民主的權利。

二、教育管理人性觀的意義

(1)有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教育管理的人性觀的優勢在於:能夠調動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教師本着以人爲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爲主體,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的向着好的方向發展。通過教育管理的人性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並且還提升了教育教學水平。

(2)有利於構建和諧校園。教育管理人性觀的實行,構建了科學的管理體系、友好的的師生關係、和諧的的黨政關係、和諧的管理體系,使得學生在一個充滿友愛、和諧、融洽的環境裏學習。爲學生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三、教育管理人性觀的實施

(1)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開放互動式教學空間。以往的教育教學當中,都是以學校爲中心地位,一切教育活動圍繞學校來開展。學校安排什麼課程,學生就上什麼課程、學什麼課程,學生根本無法參與教材的難易程度、教學方式方法、教學進度計劃等問題。學生只有無條件的服從。但是現代教育管理就與以往的教育方式不同了,它以學生爲主體,學校所開設的課程、課程的難易程度、課程進度都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的改動,實行人性觀教育管理。學校要從以自身爲中心轉變爲以學生爲主體,開展開放互動式教學活動。在教學內容上能夠最大限度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2)轉變觀念。若想開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活動,就要從思想上發生改變,學校領導以及全體教職工必須轉變觀念,提高對人性觀的認識。在教育教學管理中,要樹立以學生爲本位的理念,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學生爲中心,以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培養目標爲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根本。

(3)建立系統化的人性化管理機制。開展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活動,一定要構建一套完美的人性觀管理機制。從教育管理機構的設置、教育管理體系的建立、教育管理的實施都以人性觀爲根本,充分發揮人性觀的優勢,體現教育管理的文化屬性。

教育管理的人性觀,歸根結底就是要更新觀念,將以往的舊思想拋開,讓觀念徹底發生改變。只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教育管理的的人性觀就一定能實現,教育的目的也就一定能更好的完成。

短句檢測題入黨 篇三

資格考試檢測部編版!辭職信聽課思想品德了證明頒獎禮儀常識我保證書新聞宣傳普通話!典禮施工弘揚入黨了文案通知創業項目現實表現學習計劃。

關於教育論文 篇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分層結構越來越複雜,以先賦地位爲主的社會分層模式逐漸被以自致地位爲主的分層模式所取代,分層的標準多元化和人格化改變了傳統的“世襲”身份的保守傾向,特別是社會成員的權力、收入、聲望和機會越來越取決於個人的受教育程度,這使人們對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追求,即充分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文章重點分析了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對如何實現城鄉教育公平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教育;教育公平;社會分層

一、社會學視野中的教育和社會分層

社會學認爲,學習是人一生中的社會和個人經歷,它會改變一個人的知識、態度和行爲方式。對於這樣的“經歷”,沒有一個社會會任其自由發展。教育正是一個社會指導這樣的學習經歷的正式設置[1]。也就是說,在社會學視野中教育被看成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制度。

功能主義的觀點認爲,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功能:社會化、社會控制、篩選和分配、同化作用、社會革新和變遷。雖然在某些方面也促進社會變遷,但是從以上這些功能來看,教育這種制度設置的主要功能就是維持現狀,更多地表現爲一種保守的社會力量[2]。

與功能主義的觀點不同,衝突理論認爲,教育是一種手段,是傳播主流意識和維護現有統治秩序的一種手段。衝突論者並不去確定教育在社會中的正式或非正式目的,而是把教育看作是統治階級的工具,通過控制入學資格和訓練出馴順、守紀律的工人,使社會不平等永遠存在下去[3]。衝突理論對傳統的教育的社會化功能也提出了批判,柯林斯認爲:“‘在學成績’與‘職業成功’的關係,似乎主要是源於教育程度的證明價值,而不是這種教育程度本身可能表現的技能。”“學校除了形成那些在上層社會中已佔優勢的文化方式外,對學習只有很少的影響;成績只是對中產階層的報答和證明而已。”[4]柯林斯的《文憑社會》中體現出這樣的一種觀點:教育的意義越來越侷限在那一張文憑之中,文憑並不代表它的持有者具備某種層次的技能水平,僅僅表示了持有者接受了某種程度的教育,它是某種職業某種階層的准入證明。

社會分層,是客觀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也可以是一種分析和研究社會現象與結構的方法。所謂社會分層是一種根據獲得有價值物的方式來決定人們在社會位置中的羣體等級或類屬的一種持久模式[5]。換句話說,社會分層就是依據一定的標準,把社會成員劃分爲不同層次的過程。

不同學者對社會階層劃分的依據不同。馬克思按照是否佔有生產資料來劃分階級(階層),資本主義存在兩個主要階級,資產階級擁有生產資料是統治階級,而無產階級則沒有生產資料處於被統治的地位,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就是這兩個階級的衝突[6]。韋伯則確定了財富、權力和聲望這三個社會分層的關鍵因素。財富可以理解爲經濟地位,權力是政治地位,而聲望則是社會地位,這三個地位構成了劃分社會階層的“三位一體”的理論[7]。丹尼爾貝爾則把職業作爲劃分階級的標準。他寫道:“在很大程度上,職業是劃分社會階級與階層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8]

不論按照什麼標準來劃分社會階層,社會分層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有了分層也就意味着社會是存在不平等的,而在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中,社會分層就是制度化了的社會不平等體系。

二、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

說到教育與社會流動和社會階層結構變遷之間的關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爲:教育是階級再生產的機制。在《教育、文化和社會的再生產》這部著作中,布迪厄令人信服地向人們說明,隱藏在傳授知識等衆多正面功能背後,教育機構同時也是在生產社會不平等並使之合法化的方式,是現代社會中階級再生產的一種重要機制。因爲正是通過這種教育機構,家庭背景的差異甚至對不同語言和生活方式的熟悉程度的差異,被轉化成學校考試成績的差別。這樣,教育就不斷地將社會中已有的階級結構複製出來[9]。

注意事項介紹信教學模式 篇五

記事節日春聯職稱朗誦稿了比喻句頒獎詞我入團申請通告頒獎開學第一課社會實踐報告工作任職履職簡訊歇後語我寫作指導措施閱讀答案。

關於教育論文 篇六

摘要:伴隨着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的體育事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然而在我國的體育事業中,足球項目明顯比較薄弱。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於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有着重大的意義,故要想促使我國的足球水平能夠有所提高,那麼相關體育部門應該注重青少年的足球訓練。然而,我國在青少年足球訓練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難題,急需相關人員加以解決。文章將詳盡闡述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並結合實際情況來探析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青少年;足球訓練;問題;策略

在競技體育項目中,足球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於足球運動員來說,他們的綜合素質必須達到較高要求,而要想做到這點,那麼就需要開展科學的訓練。青少年足球運動員對於我國未來足球事業的發展是極爲重要的,故在針對青少年進行訓練中,應採取措施來確保訓練具有較好的效果。然而,我國在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之處,致使訓練的綜合效果偏差,故急需採取措施來加以處理,以此來促進訓練的質量不斷提高。

一、青少年足球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練的素質參差不齊

在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當前情況下,一些教練的綜合能力明顯達不到相關要求,通常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態度不端正。通過調查不難發現,部分教練自身的素質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訓練過程中他們依然沿用以往的方法,這明顯與時代發展的要求相沖突。②價值觀仍需改正。當前,教練在針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進行訓練的過程中,依然僅僅只看重運動員的成績,忽視其他方面的培養,從而導致青少年運動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偏低。③訓練方法不適宜。許多教練依然通過超負荷方式來達成培訓的目標,這種培訓方式明顯不合理,長時間過後,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熱情必然會降低。

(二)青少年訓練與聯賽相脫離

在進行青少年足球訓練過程中,青少年基本很難參與到聯賽活動中來,此外,在訓練過程中,訓練與聯賽脫節的情況極爲常見。足球俱樂部在發展過程中,僅僅只看重聯賽活動的開展,但是未能認真完成青少年的足球訓練,從而使得兩者無法有效結合起來,這樣不利於足球人才的培養。再者,相較於職業運動員,青少年運動員的足球水平明顯偏低,由於青少年運動員與職業運動員之間缺乏溝通交流,從而使得不同年齡段足球運動員的足球水平參差不齊。

(三)足球大衆化程度仍需提高

在世界範圍內看,足球是影響最大、開展最廣的體育項目之一。[1]可以這樣說,國家足球的發展離不開大衆足球的撐持。從我國當前情況來看,不難發現足球大衆化的程度並不高,全民足球意識仍需強化。大衆化程度偏低的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原因:①足球主管部門的輕視;②其他體育項目的興起。

二、提升我國青少年足球訓練效果的有效舉措

(一)落實合理的訓練理念

現代社會是綜合科學與信息的社會。在青少年的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應該選用符合青少年實際情況的訓練方式。青少年的心理常常會出現波動,並不穩定,這樣自然而然會降低訓練效果,故在具體的足球訓練過程中,教練需要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狀態,這樣纔能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宜的足球訓練項目。除此之外,在訓練之前,教練還可以組織一些基礎活動,以此來激起青少年對足球的興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足球訓練中來。在足球訓練過程中,除了青少年這一主體,另一重要的主體便是教練。[2]在具體訓練過程中,教練首先需要落實科學化的訓練理念,並針對不同足球水平的青少年進行分組,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足球訓練,以此來達到最佳的訓練成效。

(二)促進教練自身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在足球訓練過程中,足球教練員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的綜合素質與足球訓練效果緊密相關。要想確保足球訓練更具成效,那麼教練員就需要通過學習來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首先,應該對教練員的整體情況有一定程度的瞭解,找尋出其中所存在的問題,並加以處理,這樣不僅能夠確保教練員隊伍變得愈加穩定,而且可以促進教練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不斷提升,進而能夠培養出更加優秀的足球教練人員。足球教練需要不斷學習各種足球方面的知識,同時相關部門還可以聘請專人來授課,帶動教練員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

(三)做好青少年文化素養培養工作

當前,我國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文化素質明顯偏低,這對於我國足球事業的發展是極爲不利的。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包括兩個方面,即訓練過程中教練的輕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鬆懈。一般來說,青少年均需要掌握相應的文化知識,足球運動員也一樣。

關於教育論文 篇七

高等教育教學模式探討摘要:成果爲本教育—引導學生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已成爲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本文主要從成果爲本模式下的學習成果確定、反向課程設計以及教學評估三個方面闡述了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畢業要求爲核心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廣大教育工作者儘快實現以“內容爲本”向“能力爲本”的思考範式轉變。

關鍵詞:成果爲本教育;學習成果;反向設計;高等教育

成果爲本教學理論(Outcome-basedEducation)由著名學者Spady,W.G於1994年在《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中首次提出,目前已成爲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1-2]。成果爲本教育的核心原理把教育系統中的一切都集中圍繞着所有學生在學習結束時必須能夠做到的去組織。爲此,首先要清晰地確定學生能做到什麼是最重要的,然後組織課程、教學與考覈,以確保所期望的學習最終能夠發生。

一“成果爲本”模式下的學習成果確定

成果爲本教育的學習成果是學生在完成了學習之後需要達到的理想成果,內容上包括:知識:學生應該知道或理解的;能力:學生應該能做到的;素質:學生應該具備的價值觀和態度。在層次上,可將上述預期學習成果劃分爲3個不同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爲:a)課程的學習成果;b)本專業的學習成果;c)大學的學習成果。香港理工大學勇於探索與實踐成果爲本教學模式(如表1),20xx年向香港大學教育教資會提交學術發展計劃時就承諾從20xx年開始在全日制學士學位課程推行成果爲本的學習模式,幾年來成果豐富,積極向內地推廣。表1以香港理工大學爲例的學習成果層次劃分層次學習成果香港理工大學最低課程的學習成果所有專業和課程的學習成果包括:學術/專業的知識和技巧全人素質中間本專業的學習成果最高大學的學習成果具備全人素質的專業人才近年來,國內高等院校積極推行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也是對成果爲本教育模式的肯定與認可。在工科專業的專業認證中,學生從大一到大四的課程體系設置、課堂教學環節設計以及教學評價均須僅僅圍繞學生的12點畢業要求(20xx版新標準)[3]來進行。

二“成果爲本”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計

成果爲本教學模式遵循反向(DesignDown)設計原則,即從期望學生達到的最終學習成果開始,向後確定支持學習成果以及設計課程與教學。同時,如果課程內容對於達到最終學習成果或支持學習成果是真正重要,它必須保留在課程中,如果一些課程內容與學習成果只有輕微關聯,則可能需要刪除它們。結合上節所述的分層次學習成果,可將課程設計流程描述爲圖1所示。

所謂最終學習成果就是學生大四畢業時所應達到的畢業要求,即應用知識履行角色的能力;支持學習成果包括具體的知識和技術以及高層次的通用能力。爲此,高等院校各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以及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以傳授知識爲最終目的,而是帶領學生攀登學習成果爲最終目的。傳統課堂我們往往容易將所教授的“內容”或“知識”等同於“能力”,殊不知這僅僅停留在最底層次的學習成果上。所以專業的課程設計須根據學生的畢業要求,實現以“內容爲本”向“能力爲本”轉變。

三預期學習成果的有效評價

學生學習評估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以成果爲本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建立不同且合適的教學評價方法,使得評價方法匹配不同層次的學習成果要求,如表2所示。以成果爲本的育人模式強調考覈對知識的運用,而不是僅僅對知識的記憶,應能體現學生最終能解決真實或接近真實的問題,特別對於高層次學習成果的評價,應傾向於更加開放式的考覈方式,包括:開卷考試、真實個案問題個人或團體項目、反思日誌、自我/同伴考覈、學習合同等方式。

四結語

成果爲本教育教學着重引導學生取得預期的學習成果,從不同的學習成果層次規劃與設計學校的育人要求、專業的培養要求以及具體課程的學習要求,使得高等院校的整個教學體系都真正做到以學生的學習成果爲核心開展工作,真正做到以學生爲中心,值得各大高校學習與研究。

關於教育論文 篇八

摘要: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以其高效性,在教學策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不僅能夠實現即時的教學反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從小養成勤思考、多動腦的好習慣。

關鍵詞: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論文

在國小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以其高效性,在教學策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不僅能夠實現即時的教學反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從小養成勤思考、多動腦的好習慣。

一、有效提問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1、促進師生溝通,實現及時反饋

國小課堂上可以觀察到,國小生大多是年幼的孩子,不會主動和老師交流自己的課堂感受,因此,老師很難了解到學生明白了什麼、明白了多少、還有什麼疑惑等問題。上課期間,教師向學生進行各方面知識的提問,以此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根據得到的反饋信息再實施下一步教學計劃,能夠使學習更加高效。

2、吸引學生注意,保持課堂活躍

作爲7~12歲的兒童,讓學生認真連續聽課是困難的。學生往往很快就會對課堂失去興趣,尤其是在抽象而枯燥的數學課上,更會使學生產生厭倦的情緒。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合理利用提問這一有效手段,能夠將學生渙散的精神集中起來,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讓課堂時時刻刻處於一種老師認真講課、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氛圍中。

3、開發學生智力,培養思考習慣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特別是處於國小階段的兒童,因此,讓他們愉快地進行國小數學的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以此爲基礎,能夠使孩子初步形成學習意識,同時也有利於後續教育的進行。難度適宜的課堂提問,可以使學生開動腦筋,這也是他們產生思考意識的第一步,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智力的開發。

二、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有效提問的策略

1、把握提問時機,最大限度地保障提問效率

在課堂進行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課堂節奏,確定提問的時機。要在知識點結束後及時提問,趁熱打鐵,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強度。同時,提問不應過於頻繁,使學生感到過於疲憊。例如,在進行“認識立體圖形”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首先進行立體圖形的介紹之後,可立即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球體的?”學生思考觀察後即可輕鬆得出答案。有些學生可能會誤答出其他立體圖形的物體,此時,可繼續下一個立體圖形的介紹,並講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利用對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問需要具有靈活性,抓住課堂情況,有效進行。

2、增強參與感,儘量給每個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

面對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教師應注意提問的難度,應適合大部分學生,給所有學生“努力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感覺。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照顧每個學生的感受,不是說要爲了基礎較差的學生放慢講課進度,而是要吸引學生加入目前的課堂,讓他們接受新的知識,讓每個孩子都有參與課堂的感覺。例如,在進行三年級的“年、月、日”教學時,由於本課的內容與之前的學習內容關聯不大,是一個吸引落後學生跟上課程進度的好機會。課堂上,教師可對日常生活中的計時單位進行提問,如“二月有多少天?”此類問題屬於常識類問題,任何學生都可以作答,並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今後學生可能會更加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3、提供思考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

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此時,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發散思維,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寬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統計”一課的學習中,縱向複式條形統計圖和橫向複式統計圖的理解,是本節課的重點問題。教師在介紹完基礎概念之後,不妨向學生提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含義?爲什麼要採用這種形式?”提問後空餘3~5分鐘讓學生用於思考,空餘期間,可進行一些簡單的提示,如“從橫軸上的數字進行思考”“它的面積代表什麼意思呢?”等,幫助學生找到切入角度,讓他們學會自主思考。

4、增加課堂末提問,給學生一個課下學習的契機

無論是課堂內容的延伸,還是新內容的學習,都可以通過一個提問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願意去思考、去讀書,以此滿足自己的求知慾。課堂末的提問是對課堂的延續,可以幫助學生形成隨時隨地思考的好習慣。例如,在進行完“加法的交換律”和“加法的結合率”的學習後,可以順勢提出問題“那麼乘法是不是也會有相似的特性呢?請同學們課下思考。”以此來爲下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鋪墊。

國小數學的課堂教育需要靈活利用提問這一有效手段,提問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策略,還是一門值得深入研究的學問。合理有效的提問,可以提升國小階段數學學習的效率,與此同時,它對成長中的國小生還具有深遠影響。利用提問的手段,將使學生成長爲邏輯完整、思路清晰的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