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實習報告

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精選多篇)

第一篇: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精選多篇)

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它是針對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狀況提出來的。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爲代價。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這無論對於城市,還是對於鄉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於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在改善城鄉關係的過程中,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始終應當是核心、動力和基礎。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包括:發展戰略一體化、經濟發展一體化、商品市場一體化、經濟活動網絡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學者將城鄉一體化研究的範圍擴大到戶籍管理、住房、食品供應、就業、教育、醫療等更大的領域。認爲,城鄉一體化就是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融合的過程。也有學者將這種城鄉融合擴展到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空間等各個方面,將城鄉一體化看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認爲城鄉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階段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城市和鄉村將成爲一個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城鄉一體化不論作爲一種手段,一種過程,還是一種結果,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趨向、必然選擇。

城鄉一體化早在19世紀中期就成爲西方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改革開放後,我國曆史上城鄉隔離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城鄉一體化逐步受到重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已於90年代中前期開展了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策略與方案,對領導決策和管理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內地,寶雞等城市也進行了城鄉一體化戰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國五十多年的投資建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加快了太原工業化的進程,形成了較爲雄厚的重工業基礎。在工業化的強大帶動作用下,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雛形。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太原市已開始呈現出人口、產業向外擴張的離心城市化特徵,這表明城市的區域中心地位在加強,城市發展進入極化與擴散並重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城鄉關係日益密切,原有的城鄉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況將逐步得到轉變,建立呈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利益共享的共榮互動關係成爲城市發展的新任務。1998年,太原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來的3個城區和2個郊區調整爲現在的6個“城鄉一體化新區”,各轄區中既有城區又有郊區。其目的是從行政上加強城市與郊區的經濟聯繫,充分發揮城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率先發展”的新戰略,未來太原市中心區的經濟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擴散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些,爲突破和改進城鄉二元結構,協調城鄉經濟關係,推進城鄉一體化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本課題在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基礎上,重點對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對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太原市城鄉關係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爲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過城鄉關係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發揮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一、城鄉關係現狀

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二元結構問題提出的。簡單講,城鄉關係就是城市與鄉村的關係,但在研究會考慮到城鄉之間的聯繫,必須對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關係取決於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繫狀況,如城鄉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性、通達性等。在我國,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行政體制因素對城鄉關係的影響相當深刻,同一行政區劃單元內由於行政上存在隸屬關係聯繫,經濟聯繫較爲密切。不同行政單元之間,經濟聯繫則相對較爲鬆散。

城鄉關係研究範圍的確定既要考慮經濟聯繫的強弱,又要考慮行政地區範圍的影響。在本項課題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區,即建成區部分。鄉村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指太原市行政轄區範圍內的鄉村部分,即近郊(現6個城市轄區的郊區部分)和遠郊(市轄縣、市);考慮到太原市大都市區發展已形成雛形,另一個層面係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晉中等受中心市區影響明顯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區,即太原市都市圈。

2014年,太原市市區(6個轄區)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33.2萬人,佔全市的75.6%,而各項經濟指標(第一產業增加值除外,見上表)在全市所佔比重均超過了80%,其中,財政總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項存貸款餘額、郵電業務總量等均佔到90%以上,表明市區經濟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見表1),同時也是全省半數以上的科研機構。太原市是華北鐵路交通樞紐之一,通過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鐵路與省內外保持便捷聯繫,太古嵐地方鐵路加強了市區與古交的聯繫。公路以市區爲中心,通過八條主幹線輻射全省,同時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節點。太原武宿機場是全省唯一的4d級幹線機場,現已開通72條航線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機航線,通航城市達到50個。近年來,太原市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東山過境高速公路、“一橋兩路”、長風大街、機場路、城市出口、城市客運站及城市次幹路、支路的建設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網絡條件,使城市路網結構和佈局逐步走向合理化。太原電網是聯繫山西省北部、南部、東南部電網的樞紐,也是省網的負荷中心。全市居民人均用電量204.8千瓦小時,居全國各城市第五位。城市煤氣、熱力生產與供應設施發展較快,城市氣化普及率已達86%,城市集中供熱也正在積極擴展。由此可見,太原市在市域乃至省域範圍內的核心地位十分明顯,並且通過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區與近郊、遠郊以至省內其它地區的社會經濟聯繫將更加便捷。

第二篇: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城鄉一體化是指城鄉之間通過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相互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文化持續協調發展的過程。它是針對城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二元分隔狀況提出來的。城鄉一體化不是變相的“劫富濟貧”,不能以減緩城市發展速度、降低城市發展層次爲代價。城鄉一體化的關鍵在於改善城鄉關係,這無論對於城市,還是對於鄉村,都是十分重要的,其目的在於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在改善城鄉關係的過程中,增強城市綜合實力始終應當是核心、動力和基礎。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涵包括:發展戰略一體化、經濟發展一體化、商品市場一體化、經濟活動網絡化、利益分配合理化等。有學者將城鄉一體化研究的範圍擴大到戶籍管理、住房、食品供應、就業、教育、醫療等更大的領域。認爲,城鄉一體化就是消滅城鄉差別,實現城鄉融合的過程。也有學者將這種城鄉融合擴展到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空間等各個方面,將城鄉一體化看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認爲城鄉一體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和階段時,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最終,城市和鄉村將成爲一個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城鄉一體化不論作爲一種手段,一種過程,還是一種結果,都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必然趨向、必然選擇。

城鄉一體化早在19世紀中期就成爲西方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改革開放後,我國曆史上城鄉隔離發展所造成的各種經濟社會矛盾日益表面化,城鄉一體化逐步受到重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北京等經濟發達地區,已於90年代中前期開展了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策略與方案,對領導決策和管理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內地,寶雞等城市也進行了城鄉一體化戰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建國五十多年的投資建設,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加快了太原工業化的進程,形成了較爲雄厚的重工業基礎。在工業化的強大帶動作用下,城市化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城市化水平接近70%,已形成大都市雛形。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改善,太原市已開始呈現出人口、產業向外擴張的離心城市化特徵,這表明城市的區域中心地位在加強,城市發展進入極化與擴散並重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城鄉關係日益密切,原有的城鄉分離、甚至對立的狀況將逐步得到轉變,建立呈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利益共享的共榮互動關係成爲城市發展的新任務。1998年,太原市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將原來的3個城區和2個郊區調整爲現在的6個“城鄉一體化新區”,各轄區中既有城區又有郊區。其目的是從行政上加強城市與郊區的經濟聯繫,充分發揮城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作用。去年,太原市政府又提出“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實現率先發展”的新戰略,未來太原市中心區的經濟地位將進一步提升,城市的擴散作用越來越明顯。這些,爲突破和改進城鄉二元結構,協調城鄉經濟關係,推進城鄉一體化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本課題在國內外有關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基礎上,重點對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進行專題探討。對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太原市城鄉關係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更好地提升太原市作爲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通過城鄉關係的改善和密切,更好地發揮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最終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一、城鄉關係現狀

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二元結構問題提出的。簡單講,城鄉關係就是城市與鄉村的關係,但在研究會考慮到城鄉之間的聯繫,必須對二者做出界定。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關係取決於城鄉之間的經濟聯繫狀況,如城鄉之間經濟要素的流動性、通達性等。在我國,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行政體制因素對城鄉關係的影響相當深刻,同一行政區劃單元內由於行政上存在隸屬關係聯繫,經濟聯繫較爲密切。不同行政單元之間,經濟聯繫則相對較爲鬆散。

城鄉關係研究範圍的確定既要考慮經濟聯繫的強弱,又要考慮行政地區範圍的影響。在本項課題研究中,城市是指太原市市區,即建成區部分。鄉村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指太原市行政轄區範圍內的鄉村部分,即近郊(現6個城市轄區的郊區部分)和遠郊(市轄縣、市);考慮到太原市大都市區發展已形成雛形,另一個層面係指城市腹地,即北面忻州、南面晉中等受中心市區影響明顯和經濟聯繫日益密切的部分地區,即太原市都市圈。

2014年,太原市市區(6個轄區)年末常住人口達到233.2萬人,佔全市的75.6%,而各項經濟指標(第一產業增加值除外,見上表)在全市所佔比重均超過了80%,其中,財政總收入(含地方和中央)、各項存貸款餘額、郵電業務總量等均佔到90%以上,表明市區經濟的核心地位十分突出(見表1),同時也是全省半數以上的科研機構。太原市是華北鐵路交通樞紐之一,通過石太、太焦、同蒲、京原等鐵路與省內外保持便捷聯繫,太古嵐地方鐵路加強了市區與古交的聯繫。公路以市區爲中心,通過八條主幹線輻射全省,同時也是山西省“大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的節點。太原武宿機場是全省唯一的4d級幹線機場,現已開通72條航線及至香港的定期包機航線,通航城市達到50個。近年來,太原市城市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進展,東山過境高速公路、“一橋兩路”、長風大街、機場路、城市出口、城市客運站及城市次幹路、支路的建設和改造,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網絡條件,使城市路網結構和佈局逐步走向合理化。太原電網是聯繫山西省北部、南部、東南部電網的樞紐,也是省網的負荷中心。全市居民人均用電量204.8千瓦小時,居全國各城市第五位。城市煤氣、熱力生產與供應設施發展較快,城市氣化普及率已達86%,城市集中供熱也正在積極擴展。由此可見,太原市在市域乃至省域範圍內的核心地位十分明顯,並且通過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建成區與近郊、遠郊以至省內其它地區的社會經濟聯繫將更加便捷。

(一)城鄉關係發展階段的劃分

太原市城鄉關係的演變與我國建國後實行的宏觀發展政策密切相關。80年代以前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政策、改革開放後的城市與鄉村二元工業化發展政策、90年代後的市場化發展戰略等,都對太原市的城鄉關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太原市因其自然資源賦存條件的特殊性以及國家勞動地域分工任務的約束性,城鄉關係特徵顯得更具典型性和階段性。

太原市城鄉關係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城鄉隔離發展階段。與全國一樣,超前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以及十分嚴格的城鄉戶籍政策,基本上阻塞了應有的城鄉聯繫通道和方式,總體上隔絕了正常的城鄉發展關係。這一時期城市發展的目標是建設“工礦基地”和“生產性城市”,而鄉村以農補工,不但要承擔對工業化的投入,還要負責供應城市人口的糧食、蔬菜和副食品。城市建設、工業發展難以顧及農村和農業的需求,甚至還有城市剝奪農村和工業剝奪農業的現象,城鄉關係完全處於分離甚至對立狀態。

第二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初,城鄉自主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首先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後興辦了大量的以資源採掘業、原材料工業及其初加工爲主的鄉鎮企業,極大地刺激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太原市郊區及轄縣的經濟面貌。可以說,這一時期農村的發展是依靠其自身的力量發展起來的,極少獲得來自城市的支持。此間,太原市作爲能源基地的中心城市,得到國家大量的資金投入,能源、重化工工業發展較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也形成了超重型和資源型經濟體系。其他經濟功能,特別是作爲區域中心城市的經濟組織和管理職能未能得到相應的發育和發展,對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和輻射作用侷限性很強。因此,這一階段太原市城鄉之間形成了自主發展、相對獨立的關係,不僅城鄉之間產業關聯性薄弱,而且還存在對資源、土地、環境、市場和其他經濟要素的不良競爭。這種城鄉二元發展的狀態,既不利於資源的整合和高效使用,更不利於市域整體經濟實力的提高和產業發展層次的提升,妨礙了中心市區和郊區鄉村的共同、協調發展。

第三階段,90年代以來,城鄉關係調整發展階段。進入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市場化步伐加快,城鄉發展的制度障礙趨於弱化,我國逐步告別短缺經濟,能源、原材料供應緊張的時代基本結束。以增加供給爲主導目標的傳統開發模式被以區域經濟利益爲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代替,城市發展空間不足、城市發展層次不夠、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城市化質量不高等問題嚴重地影響着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鄉村發展則面臨着技術層次低、規模不經濟、環境惡化、增長乏力等一系列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已越來越明顯地制約着區域經濟的發展。因此,重新認識和調整城鄉關係,使兩者由對立、分離逐步走向協調、融合成爲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太原的城鄉關係得到一定的改善,經濟聯繫逐步加強,城市發展開始呈現出擴散的特徵,城市化地域擴展明顯,以太原市建成區爲核心的都市圈雛形已基本形成,標誌着城鄉關係正由隔離向融合逐步過渡和轉變。

(二)城鄉現狀的關係特徵

1.呈現明顯的二元結構

太原市城鄉之間的二元結構特徵表現在經濟、社會、生態等諸多方面。太原及周邊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在“有水快流”原則指導下,以採掘和初加工爲主的鄉鎮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起具有顯著資源型經濟特徵的農村工業體系。資源型產業是一種依賴大規模動用資源的基礎性產業,產業帶動作用較弱且在區際貿易體系中處於依附地位。城鄉工業化的二元投資格局不僅造成了城鄉之間在資源利用、佔有市場等方面對立,而且產業上相互之間缺乏分工協作,使得城鄉優勢難以得到正常發揮,無法形成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局面。也就是說,目前太原市城鄉二元結構首先表現在經濟的二元結構上,並支配着城鄉其他關係的二元性特徵。

工業化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也是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城鄉工業化的二元性必然導致城市化的二元結構。太原市區,城市化主要地表現爲外延式地域擴展,城市的職能、發展層次和極化效益未能得到合理的拓展。太原的郊區和鄰近的鄉村地區,鄉鎮企業規模偏小、空間佈局分散,農村工業化對鄉村城鎮化的推動作用不足,加之長期以來戶籍管理的限制以及我國特有的“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導向,小城鎮發育進程不快,集聚功能較弱。上述兩個方面,都影響和限制了太原城市化的一體化發展,使城市化呈現出異質性、二元性的特點。

長期以來,郊區在產業選擇、佈局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法規等方面,均沒有納入城鄉一體化統一管理的軌道。郊區自身也存在很多生態問題,諸如鄉鎮企業污染、居民生活污染、土地不合理利用、村落佈局混亂等。特別是位於城市外圍的城鄉結合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高度密集,生態環境治理上又屬於城區和郊區均不便管理的地段,具有城市和郊區“雙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城鄉之間污染擴散與生態淨化脫節。鄉村地區由於採煤、煉焦、鍊鐵、造紙等污染型鄉鎮企業“遍地開花”式發展,同樣也面臨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破壞了鄉村作爲自然生態系統的基本特性。近十幾年,隨着太原市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產業、人口以及城市設施繼續集中,城市的生產與消費功能日益增強,導致城市用水、用電量增大,廢氣、廢水排放量增多,城市綠地和規劃綠地不斷被蠶食,城市生態功能日益衰退,生態問題十分嚴重(近一兩年這一情況有所遏制和好轉,但尚未形成根本好轉的機制和態勢)。在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調整過程中,實施“退二進三”戰略,通過搬遷污染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工業環境,但由於環境管理和技術改造方面的原因,出現了污染轉移的問題,郊區和鄰近的鄉村地區生產、生活廢物排放量增多,郊區作爲中心城市的“綠肺”及生態系統的“還原器”的功能持續退化。可見,城市、鄉村以及城郊地區之間的生態關係模糊,生態分工不明,生態結構亟待進行重新整合和重大調整。

此外,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和建設,城鄉在基礎設施方面也存在二元化現象,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極爲不利。城市交通體系建設缺乏廣域交通體系的觀念,受行政區劃分割,大型區域性交通基礎建設的協調性與一體化程度仍較低;大型動力供應設施,如輸變電設施、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建設中區域聯合、共建共享以及城鄉一體化考慮不夠,導致郊區城鎮、鄉村地區規劃建設中追求自成系統的傾向嚴重。城鄉各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造成相互影響和越界污染;分散建設水源和供水設施,不利於水資源的優化利用,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城市給排水管網建設自成體系,小城鎮、農村及“城中村”給排水設施與管網建設滯後,城鄉之間反差極大。

2.中心城市發展層次不高

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在城鄉關係中,城市與鄉村具有相互依存的特點,鄉村是城市的腹地,對城市經濟的發展起着支撐和基礎作用,城市則在城鄉經濟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中心地位。這種中心地位不僅體現在城市經濟規模大、技術層次高,更重要的是城市的經濟功能完善且對城鄉關係的影響作用大,如城市具有帶動作用強大的主導產業,具有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集中有大量的金融、保險、生產服務等經濟核心部門。目前,太原市中心市區傳統服務業比重仍然很大,新興服務業規模偏小,空間集聚也很不足,經濟樞紐功能亟待加強。同時,資源型經濟特徵以及城鄉工業同構現象造成城鄉經濟分工不明確、產業聯繫偏少,城市無法通過密切的橫向、縱向及旁側產業聯繫,對城鄉經濟發展發揮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3.城鄉聯繫的渠道不暢通

城鄉一體化就是要通過各類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的合理與高效配置,達到城鄉共同發展的目的。經濟要素流動的通達與順暢,有賴於城鄉統一市場的建立以及城鎮體系的完善。

就太原而言,二元工業化和城市化造成了城鄉之間的自主發展格局。資源型經濟的固有特點,造成城鄉之間依靠各自的“體外循環”完成從投資、生產、企業管理、技術開發到市場拓展、銷售的整個經濟運行過程,再加上產業結構的趨同與剛性,使得經濟要素在產業間的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難於實現。

從道理上講,各級城鎮的正常發育以及在空間上的合理佈局,有助於城鎮發揮中心作用、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目前,太原城鎮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城市、小轄區”。太原市由於城市轄區較小,造成城市腹地狹小,這樣既限制了城市產業拓展的空間,妨礙了高耗能重型產業(同時也是污染型產業)的轉移,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以及資本的內聚和產業的發展,不利於城鄉之間經濟聯繫的加強。太原城鎮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大城區、小郊區”。城區特別是原有三城區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密集,造成諸如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而郊縣衛星城鎮和各類城鎮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明顯的集聚效應和經濟規模。

4.各類功能的空間佈局不合理

這一問題突出地表現在大量“城中村”的存在和中心城區生態功能空間的缺失兩個方面。“城中村”的最形象說法就是“城市中的農村”,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或廣大農村社區有同一之處,但差別與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城中村”在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農村屬性和在地域空間和經濟功能上的城市屬性,形成了自身發展的二元、兩難性和矛盾性,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在太原市建成區範圍內存在的75個“城中村”,與城市街道犬牙交錯,致使市區用地邊界不清,管理混亂,城市總體佈局調整的難度較大,嚴重地妨礙了城市總體規劃的全面實施。

城市的生態空間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它對城市生態環境級的維護和改善、生產和生活廢物的排泄等都有着重大意義。然而在太原市的城市建設和擴展過程中,過於關注生產功能的加強,忽視城市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強化,表現在空間上就是城市的綠色空間佈局不斷被蠶食,難以形成綠地系統和生態功能體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太原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尤其市中心區人口更加密集。城市建設用地一再突破控制指標,尤其是大量綠地和規劃綠地被侵佔,修建各種建築、修建住宅。其惡果是現代化的城市沒有與之相適應的綠色空間,導致生態環境功能的嚴重失調。

二、城鄉一體化的思路

(一)總體思路

針對太原市城鄉關係現狀,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是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最終實現城鄉關係的融合和整體協調發展則是長期的奮鬥目標。太原市城鄉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爲:以城鄉發展統一規劃爲指導,努力改善城鄉經濟分工,積極調整城鄉經濟佈局,着力協調城鄉經濟關係,統籌建設城鄉綜合生態系統、城鄉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網絡化和一體化發展的制度體系,逐步實現城鄉關係的轉型和整合發展。

目前,太原市城鄉之間的聯繫有越來越密切的趨勢,主要表現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市場聯繫深化和中心市區污染企業以及其他工業企業的外遷。企業外遷實質上是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地域空間擴展和城市規模擴大的體現,也是城市空間分佈格局和土地利用形式變動的結果,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現象。城市化必將推動城鄉一體化,但是僅僅依靠這一過程是遠不足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城鄉一體化的實現還需要直接切入城鄉分離的要害,從城市、鄉村以及中間環節三方面着手。因此,解決太原市城鄉相關問題首先要進行城鄉發展統一規劃,將整合城鄉關係作爲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其次,針對城鄉工業發展中分工不夠明確的問題,整合城鄉各類資源,重新確立城鄉經濟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城鄉經濟的轉型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增強城鄉經濟實力。

鑑於長期以來城鄉生態環境欠賬較多且問題嚴重的現實,同時考慮到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首先着手進行生態一體化的建設;城鄉統一市場建設是城鄉關係整合的核心工作,決定着各類經濟要素流動的活躍程度以及使用效率,必須消除條塊分割、地區封鎖,使城鄉市場由傳統的二元化市場區向相互依賴且等級分明的一體化網絡系統轉變;建設完善通暢、高速便捷的基礎設施網絡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城市化的地域推進、經濟要素的高效利用、生態環境的整治都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支撐,加大建設力度並適度超前發展將深刻改變城鄉關係格局;太原市城鄉關係發展變化的歷程表明,體制的變革深刻地影響着城鄉關係的演化,建立有利於城鄉關係改善和融合的經濟體制、管理體制和市場體制,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障。

(二)戰略要點

根據城鄉關係演變的階段,太原市目前正處在城鄉關係由隔離走向融合的調整時期,城鄉二元特徵仍然十分突出,實現城鄉一體化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和做出巨大的努力。針對經濟發展現狀,綜合確定太原市城鄉一體化的戰略要點是:平等、協調、融合、發展。

獲得平等的發展機會是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內容,是針對重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城鄉不平等現象提出的。就是要改變舊的城鄉關係,將城市和鄉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城鄉一體化市場的建立和基礎設施網絡化的建設,賦予城市和鄉村同等的發展機會,有助於充分發揮城鄉各自的優勢,比如太原市區的經濟、文化、政治核心的優勢,太原市近郊、遠郊及相鄰地區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等,實現經濟要素在城鄉之間的自由、快捷流動,進而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

協調是指在城鄉平等的前提下,城鄉在經濟、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分工協作,整合發展,並在空間上有序分佈,城市和鄉村走向互動發展。就太原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鄉協調應當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要本着發揮優勢的原則,城鄉在產業上應當各有側重,明確分工,並通過增進產業聯繫,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其次,城鄉生態功能的分工,無論對城市還是對鄉村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城鄉生態的一體化建設能夠改善居民的生存環境,並提高生態還原功能,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三,基礎設施的城鄉協調,將極大地提高經濟要素流動的通達性和順暢性,也可保證城鄉各項活動的順利進行。

融合既是一種過程,又是一種狀態,是城鄉關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未來太原市城鄉關係發展的方向。融合並不是消除城鄉差別,是指在保留城市和鄉村兩種人類聚落形態的前提下,城市與鄉村相互滲透,組成關係密切、彼此功能互補、利益共享的城市-鄉村複合系統。這一系統是在保持城市和鄉村特色的前提下,不同自然要素、經濟要素和空間因素的優化組合。融合是指以一體化的交通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爲支撐的,城鄉之間相互依賴、合作密切、結構合理的發展關係。

發展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和最終目標。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鄉村在勞動力、資源等方面的基礎作用,鄉村的發展也需要城市在產業、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帶動效應。城鄉關係的演變過程實際上就是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城市和鄉村爲了尋求自身發展而走過的曲折道路。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有利於打破城鄉經濟流通的各種障礙,實現各類經濟要素在城鄉範圍內的合理流動,並以平等、高效的方式推動城鄉經濟的共同發展。

(三)綜合對策

1.加強制度體系創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制度建設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保障。針對現有制度的狀況,應當從以下幾方面着手,建設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打破城鄉分割的現狀,建立城鄉統一管理體制,統一進行城鄉經濟、社會、生態等的規劃工作,統一進行要素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生態環境的整治;加大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消除城鄉人口流動的制度障礙,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和集中;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和相關制度改革,提高城鄉間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經濟要素流動的自由度,實現資源的合理高效配置,帶動城鄉經濟的發展;創新和改革城鄉土地管理制度,運用市場機制,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引導城市土地集約配置,提高土地開發效益;建立城鄉一體化工業生產和行業管理體系,組建跨城鄉、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企業集團,形成利益集團共同體,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重新組合和利益再分配;廢除或修訂傳統計劃體制下妨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關制度、法規、條例和政策,使城鄉生產要素流動和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制軌道。

2.重視城鄉一體化規劃,實現城鄉各類資源的整合

太原市行政區劃調整對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正面影響初步顯現,城市空間擴展步伐加快,城鄉經濟聯繫日益密切,城鄉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然而,要真正實現城市與郊區以及外圍地區城鄉一體化,不可能僅僅依靠調整行政區劃的辦法。事實上,行政區劃變動所帶來的對城鄉關係的改變,恰恰表明必須重視城鄉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發展,改變過去那種就城論城、就鄉論鄉的城鄉分割型的規劃建設做法,把更大區域範圍內的居民點、工業佈局、基礎設施網絡作爲整體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尤其要重視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促使城鄉職能一體化與空間一體化有機結合起來。

3.加快市場化進程,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要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必須加快太原市改革開放的步伐,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轉型,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市場。在城鄉統一市場建設中,要打破城鄉、地區和所有制界限,建設包括商品市場、各類要素市場在內的綜合市場體系,並規範市場行爲,實現工農銜接、城鄉銜接以及農戶與市場銜接,實現經濟要素向利益最大化的產業部門、空間區位的自由流動,保證資源配置效率的高效性。基於目前太原市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現狀,市場建設的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統一管理城鄉就業,加速勞動力的流動,滿足城鄉經濟發展的需要,爲其他要素的流動提供人力保證。

4.強化城市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城市對區域發展的帶動作用

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一定要防止“城鄉地位對等化”的傾向。城鄉關係的平等並不是城鄉地位的同等,要始終明確城市在城鄉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帶動作用,並且應當強化城市的中心地位,充分發揮城市的這一作用。目前,太原市處在城市化加速發展、工業化擴散階段,城市地域迅速擴展,亟待提升城市發展層次。一方面要切實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強化非生產性職能,擴大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等新興服務業的規模;對傳統商貿業進行改造,提高發展檔次,擴大發展規模;加強工業的技術改造力度,提升產業層次,推動工業化的高度化發展。另一方面,發揮文教科研優勢,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有力支持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此同時,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轉變觀念,密切科研院所與鄉村地區的聯繫,爲鄉鎮工業和農業提供技術幫助,加快技術的擴散,並在實踐中增強技術力量。

三、經濟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既是城鄉一體化的核心。它是一個明確分工、相互促進、雙向發展過程,其目標就是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形成各有側重、有機組合的區域經濟整體。城鄉一體化不是空間的均衡化,而是一個有效聚集、有機疏散、高度協作的最優空間網絡系統。

(一)城鄉經濟關係現狀和問題

1.城鄉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任何區域都是在不斷立足自我優勢、認識比較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和培育競爭優勢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的發展也不例外。不僅如此,太原市城鄉關係中,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發展的優勢基礎並沒有得到正確的認識與充分的發揮。受能源基地建設影響,城鄉產業結構都呈現出初級化、重型化、低級化的特點。太原市市區是全省經濟、文化中心,省內核心地位相當突出。但目前來看,城市產業結構轉換滯後、城市經濟功能發育不全。從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旅遊資源、熟練勞動力、人才資源、市場條件、技術水平、產業基礎、投資環境等方面看,在省內乃至國內都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或潛在優勢,但目前還沒有成爲支持和帶動市區以至周圍地區經濟發展、促進城市化的動力。

太原市鄉村地域較廣,清徐、古交、陽曲和婁煩等市縣的經濟發展更多地受到“資源決定論”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存在着生產方式落後、環境污染嚴重、技術設備陳舊、規模偏小、低水平重複建設等諸多問題,城市化滯後非農化、工業生產單一化和產業競爭力弱的現象十分突出。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水平較高、鄰近中心市區、面對城市消費市場是其突出的比較優勢,而這些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發揮。

2.城鄉之間相互支持不夠

中心城市是市域經濟活動的核心。城市系統是一個依靠一系列網絡系統連接而成的綜合體,包括交通網絡系統、信息網絡系統、商品流通系統、金融系統、社會經濟管理系統等。中心市區就位於各個系統和各條線路構成的市域系統的結點上。城市憑藉自己的行政、經濟、文化、交通地位,組織市域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將它與周圍地區緊密聯繫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腹地。反過來,中心城市也依靠腹地的資源、市場、勞動力等要素支持自己的發展。如果中心城市與腹地的各種網絡系統能夠暢通和高效運轉的話,中心城市便能夠得到迅速發展,並帶動市域整體發展,同時形成城鄉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

太原市商貿業歷史悠久,但規模與影響與省會城市的地位並不相稱。中心城市綜合職能體系建設滯後,生產性功能過重,管理、組織、創新、服務功能發育不足,妨礙了城市對鄉村和區域的帶動與輻射作用。城鄉經濟二元結構制約了城市與腹地之間的功能聯繫,雙方沒有形成彼此依賴、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難以共建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3.城鄉之間經濟關係鬆散

從太原的產業結構上看,近20年鄉鎮企業的崛起和壯大,打破了城市代表工業、農村代表農業的傳統產業分工格局。但太原市特定的資源賦存條件和特殊的經濟發展道路,使得鄉鎮工業與城市工業出現了嚴重的同構現象。城鄉工業都以資源型產業爲主導,只是在產業規模、技術層次、資金投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資源型產業的特點又決定了這兩類地區的工業經濟聯繫都以區外爲主,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十分微弱。而且,彼此之間爲了各自的利益還出現了爭搶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造成資源嚴重浪費、環境壓力劇增。目前,太原市城鄉經濟聯繫以鄉村向城市提供農副產品、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中心市區爲鄉村提供商貿及文教服務爲主要形式,城市與鄉村地區經濟技術聯繫不夠密切,尚未形成產業互補的合理分工格局。

(二)經濟一體化的途徑

目前,太原市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落差還相當大,這種狀況對城鄉之間的分工協作與共同發展十分不利,因此,當務之急是擴大鄉村經濟總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調整城鄉分工,加強經濟聯繫,密切城鄉關係,塑造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相互推進的互動發展關係機制。爲此,需要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城市化進程,繼續強化城市綜合功能和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建立和完善一體化的城鄉市場體系和基礎設施網絡,逐步實現城鄉經濟的一體化。

1.完善和強化中心市區經濟職能

長期以來,太原市以生產功能爲主的發展策略,導致城市功能發育不全,城市化質量不高。經濟組織和管理職能不強,金融、保險等新型服務業規模偏小,對經濟發展的帶動與調控作用偏弱。商貿功能規模和等級有待升級,文化教育功能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科學研究與生產實踐的結合還很不夠,產學研分離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是鄉村地區比較落後的農業生產方式以及技術層次較低的鄉鎮工業,另一方面卻是研究成果束之高閣、科研技術人員無用武之地。完善中心城市的經濟功能,構建城鄉經濟中樞、技術支撐點及文化創新高地,對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有着決定性意義。

2.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農業的現代化問題仍然是擺在鄉村地區的首要任務,只有通過農業的現代化才能根本上完成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實力增強的任務。農業是鄉村地區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推進農業現代化,能夠有效地擺脫土地對農民的束縛,提升農村經濟的質態和層次,徹底改變農村地區的發展面貌。同時,農業現代化對於促進農村工業化和鄉村城市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太原近郊地區,農業發展條件充分,區位、交通、農業科技和農業基礎設施等綜合優勢突出,具有在省內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有利條件。以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爲重點,積極推進近郊地區農業現代化,可以實現與中心城市的高層對接,能夠爲城鄉一體化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3.提高鄉村城市化質量

改革開放以來,太原市周邊鄉村地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鄉村工業化和非農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同時也出現了城市化滯後於非農化發展的現象——產業集聚程度低,阻礙了農村工業化質量的提高;大量非農人口滯留農村,阻礙了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城鎮體系結構不合理,小城鎮的地位和作用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城鎮質量不高,吸納資本、人才的能力弱;農村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亂佔濫用耕地突出,影響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所有這些問題都阻礙了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城鄉經濟一體化的推進。以小城鎮建設爲核心,推動鄉村城市化進程,將有助於城市化質量的改善和鄉村工業的規模化發展,提高鄉鎮工業的規模效益和技術層次,縮小城鄉經濟差距,促進城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

4.建立一體化的城鄉市場

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社會分工產生交換,進而出現市場;反過來,市場又推進了分工。我國鄉村發展的經驗也表明,如果沒有城鄉職能的一體化和市場的一體化,就不可能實現鄉村地區的發展。對於地處內陸的太原而言,推進城鄉市場的一體化建設,有利於消除城鄉經濟壁壘、打破城鄉分離狀態、促進經濟要素流動、實現城鄉資源合理配置,使城鄉市場由孤立的市場區向有機聯繫的一體化市場網絡系統轉變,最終實現城鄉經濟高效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目標。

5.加強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

基礎設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城鄉之間必須有完善的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網絡,各類經濟要素才能保持順暢流動,人流、物流、信息流才能具有良好的通達性,才能保證城鄉關聯渠道的暢通。近年來太原都市區外延擴展受交通指向作用顯著,空間擴展由攤大餅式向軸線擴展模式轉換,表明交通基礎條件的改善對城市發展和城鄉聯繫的推動作用不容忽視。因此,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市場建設一樣,都是改善城鄉關係的重要力量。

四、生態一體化

生態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其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包括城鄉在內,生態良性循環的頂級人工複合生態羣落,增強和激活鄉村地區的生態還原功能,確保城市系統的開放性,建立生態循環的有效渠道和途徑。

(一)總目標:建設“內陸生態城市"

根據太原市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現狀與特點,未來生態一體化應將建設“內陸生態城市”作爲生態一體化的基本目標。太原市地處中緯度內陸地區,建設生態城市既是城市生態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城市產業結構升級轉化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生態城市強調以人的行爲爲主導、自然環境系統爲依託、資源流動爲命脈、社會體制爲經絡,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的複合系統,系統各部分都得到協調共處和可持續地發展。生態城市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一個與周圍市郊及有關區域緊密相連的開放系統,它是城市內部、城市與區域之間生態共建的歷史產物。生態城市與傳統城市相比,有着本質的不同。建設內陸生態城市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在環境方面,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系統、較低的環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綠化,還要有完善的自然資源可循環利用體系。

第二,在經濟方面,除了合理的產業結構、產業佈局、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生產方式,要有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高循環、高效運行的生產系統和控制系統。

第三,在社會方面,包括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全體市民要有良好的環保意識,並積極主動參與各種環保工作和活動,在全社會提倡一種節約資源的消費方式。

第四,在管理方面,要有健全的相關法律和法規。不僅要有關於環保和環衛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要有節約資源以及物資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和法規;還要有一個相關的切實有效的行政與執法制度。

(二)城鄉生態一體化的空間格局

針對太原市的生態問題和城鄉生態現狀,城鄉生態一體化建設可以分三個步驟:第一,太原市生態建設規劃,進行城鄉生態分區,明確生態區的功能與目標,確定生態建設的重點工程;第二,以重點工程爲突破口,點、線、面結合,建設城市生態系統網絡;第三,調整城鄉產業結構,逐步實現城鄉經濟與生態的互補與互動。

1.生態功能分區

依據太原市城鄉生態環境現狀的不同,生態環境的空間結構基本上可以歸納爲呈南北方向伸展的半環狀內陸生態景觀圈層:最外圍爲森林綠色屏障,由東西北部山地丘陵地帶的森林、草地及耕地組成,分佈於陽曲縣的西山和古交市石千峯等地的東山次生林帶,面積約1.91萬公頃,是太原市主要的森林分佈區域;中間是汾河谷地農業景觀區,主要指上蘭村以南的汾河城區段和清徐段,這裏經濟活動與人文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建設要增加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比重,增強城市綠肺功能,實現經濟功能與生態功能並重的目標;再向裏是位於城鄉結合部的城市邊緣地區,爲城市綠地、綠肺,生態走廊建設的重點;建成區地處生態系統的核心,屬於經濟密度較高的資源型城市生態景觀,今後應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旅遊、科技等綠色產業比重,加快城市綠化步伐,儘快建設內陸園林城目標。

2.城鄉生態空間格局

在建成區及近郊縣範圍內建設“南北兩肺呼應、東西兩翼保護、縱橫兩軸貫通"的總體綠色生態佈局。具體而言:

南北兩肺:指清徐生態農業區和萬柏林及陽曲果林保護區;

東西兩翼:指東西山原始林或人工次生林帶。這兩翼是太原市區域生態系統最豐厚的資源,也是實現太原市森林圍城的基礎。

縱橫兩軸:縱軸指汾河主幹道綠色景觀帶,橫軸指太舊高速公路沿線綠化風景帶,兩條綠色軸帶在太原市建成區交叉,是組成太原市生態網絡的主幹。

在這個總格局內,擴建和改造中心市區範圍內的大型公園、綠地、水面,將其作爲有效的生態緩衝島,同步建設星羅棋佈的各類小花園、小遊園和小景點;以城鄉交通要道綠化爲依託,形成點、線、片結合的城市生態網絡格局。

3.重點生態建設工程

汾河生態走廊:以汾河公園草地、林帶、水庫爲綠島,以濱河東路、濱河西路道路綠化爲綠軸,建成太原市生態示範區。並以此爲依託,沿汾河主幹道向南北延伸,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城市綠色生態廊帶。其作用在於:改善太原市主河道——汾河的自然環境,保護汾河的生態環境;淨化太原市水環境和大氣環境,與東西山森林帶遙相呼應,形成“森林圍城"和“森林入城"的雙重生態效應;同時形成太原市一道靚麗的生態景觀風景線。

城市園林綠地:以太原市森林公園爲基礎,建成一個以暖溫帶植物羣落爲中心,培育北方花卉、草地綠化優良品種,集四季園林與化石、標本爲一體的北方生態博物館。依託城市公園及社區綠化,增加建成區的綠地面積,形成點、片結合的城市綠肺,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發展水生植物觀光、水產養殖、垂釣等旅遊觀光地,建設晉陽湖生態養殖度假區。重點對迎澤大街、水西門街、府東、府西街、北大街及濱河東、西路、五一路、解放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幹道進行綠化、美化,增加道路兩旁植被的層次性、多樣性和觀賞性,建成具有園林景觀功能的道路綠化林帶。

生態農業示範園區:選擇生態條件較好的清徐、晉源兩地,改造城市周邊農業生態景觀,建成生態旅遊、果園觀光基地,設立田野學校;在近郊城鄉過度帶,以道路爲依託,建設綠色生態保護圈層,依託居民小區和農家院落,建設庭院生態基地;陽曲、婁煩應進行立體生態農業建設,在原有林地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按照“山上水源林、山腰經濟林、山麓水果林”的佈局模式,建設生態型農林複合系統。

五、基礎設施一體化

城鄉基礎設施是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生態等各項聯繫的基礎,是城鄉之間各類經濟要素空間流動的紐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前提和保障。

(一)基礎設施網絡存在的問題

1.交通系統

太原市是全省對外交通的匯集點,又是全省城市交通建設的重心。從區域一體化、城鄉一體化角度分析,目前太原市交通運輸系統建設面臨着如下問題:

第一,交通體系建設缺乏廣域交通體系的觀念,受行政區劃分割,大型區域性交通基礎建設的協調性與一體化程度仍較低。太原市大型區域性交通設施和交通節點主要位於市區南部以及太原與清徐、晉中市榆次區、祁縣的交界區域,太原鐵路樞紐實際上是太原——榆次複合式樞紐,大型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都需要跨越行政區協同解決。但受行政區的分割,太原鐵路樞紐發展、太原機場淨空範圍的控制、太原榆次間大型物流倉儲中心的建設還存在許多矛盾與各自爲政現象,嚴重製約着交通體系的長遠發展。

第二,城市邊緣區高速公路體系還不完善,對外交通與市內快速交通銜接性較差。太原市域和太原都市圈內部高速公路密度過小,覆蓋面窄,無法滿足城市間密切交往的需要。環城高速公路體系還未形成,城市內的高等級幹道與城市周邊的高等級幹道的互通性較差。城市換乘系統建設不完善,對外交通與市內快速交通銜接性偏低。城市內部多縱多橫的主幹道路系統只是從本市出行的角度去規劃的,缺乏與相鄰地區的協調和連接。

第三,缺乏從都市圈域一體化的高度建設內部交通體系的觀念。連接都市圈城市之間的快速交通網絡還很不完善,維繫城市與周邊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仍然以公路爲主,圈域內部城際快速幹道還不成體系,太原與榆次之間、太原與清徐之間快速軌道交通系統未有系統考慮。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僅從本市的角度去規劃,與城郊小城鎮與周邊城市的公共交通體系尚未建立。

第四,城市內部“城中村”道路網布局和結構不合理,道路狹窄、曲折,不成系統,無法滿足人流、物流、停車及消防的要求,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中村”道路交通系統往往不能與周邊地區有效地進行協調和銜接。

第五,城市交通設施建設與城市及其邊緣區區域的功能區協調程度差,城市形態呈“線狀”畸型發展,受“要想富,快佔路”的價值觀念影響,相當部分邊緣小城鎮和鄉村盲目地沿高等級幹線公路建設工業小區和商鋪,省道、國道迅速“市街化”,不僅嚴重影響交通幹線的暢通與安全,制約城鎮建設的長遠發展,而且還將導致耗資巨大的二次改造。

第六,交通管理方面缺乏整體協調和規劃。涉及交通管理的各部門分工太細,各管一段,各自爲政,不僅條塊分割嚴重,而且條條和塊塊內部也常難以協調。條條塊塊之間在交通用地、規劃佈局、管理實施等各環節都存在着利益衝突,造成道路交通零碎不銜接和建設、經營管理效率低等問題。

2.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包括電力生產及輸變電設施,區域性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隨着人民生活與生產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對動力供應系統的需求會不斷增加,能源供應結構會進一步發生變化,從能源需求、結構變化角度分析,目前動力系統城鄉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大型動力供應設施,在輸變電設施、煤氣、燃氣的生產與輸配設施和熱力生產供應設施建設過程中,對區域聯合、共享以及城鄉一體化等因素考慮不夠,導致市郊城鎮、外圍城市規劃建設中追求自成系統的傾向嚴重。

第二,城市內部“城中村”、城市郊區小城鎮與中心村,動力供應網絡建設不足或形成空白,能源利用結構轉化滯緩,嚴重影響城市的環境質量。

第三,中心城與邊緣區預留線路走廊、動力設施建設用地統籌規劃不夠,“馬路拉鍊”現象時有發生。

3.給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

太原市在城市給水系統建設方面發展較快,引黃濟並工程竣工後,太原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將會有所緩解。從河道水體的流域性特徵分析和籌劃,城市供水工程的規劃和建設需要從市域甚至更大區域的水體系統進行分析研究,實現水源流域的高度整體協調。但是,在目前的城市給排水體系建設中“就城市論城市”的傾向仍較嚴重,具體表現爲:

第一,都市圈內各城市根據各自的需要,安排水源地和取水量,自成體系建設自己的給排水和污水處理設施,盲目分散建設,水源利用設施的合理配置沒有整體區域協調,不利於資源的優化利用。

第二,城鄉工農業用水和城鎮鄉村居民用水缺乏一體化規劃和合理分配,城鄉用水、工農業用水之間矛盾突出。

第三,城市給排水管網建設比較完善,但自成體系,小城鎮和農村及“城中村”給排水設施與管網建設滯後,城鄉之間反差極大。

第四,城市與村鎮排水口缺乏統一協調規劃,流域上下游相鄰城鎮間存在水污染矛盾。

第五,水資源管理體系仍較混亂,水務一體化的管理機制有待健全。

4.其它系統

信息系統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太原市與都市圈其它城市特別是晉中市的一體化問題,農村通信設施建設是薄弱環節。

安全保障系統主要包括防洪和抗震兩大部分。太原市區汾河干流防洪標準已達到百年一遇設防標準,存在的問題是防洪體系建設本身也是整個流域河道與水庫整體整治的一體化工程,城市獨立的防洪工程建設對解決防洪的根本性問題仍比較脆弱。

(二)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思路

太原市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基本思路可概括爲:統一規劃起步,協調整合爲主,生產性設施先行,分區重點推進,管理創新保障。

太原市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的內容包括三個空間層次、五大支撐體系和五大系統(見圖2)。其中,軟支撐體系由規劃機制、組織管理機制、微觀主體運營機制、土地管理機制和投資機制組成;物質支撐體系由交通系統、動力機制、通信系統、給排水系統、環境生態系統和安全保障系統等組成。

根據太原市建設現狀和發展要求,城鄉一體化建設分區應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城市內部(城市建成區範圍),是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基礎設施城鄉一體化的重點主要是75個“城中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問題,要重點解決市政公用設施與社會公共設施的一體化配置與完善。第二層次,即城市邊緣區(城鄉交錯地帶),是城市型基礎設施與鄉村的過渡地區,也是城市主要的區域性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分佈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是處理好城市交通與對外交通節點的合理佈局、城市用地發展、城市形態與基礎設施配置的協調關係、城市型設施的合理延伸與有序發展、城市生態環境設施的建設和保護。第三層次,即都市圈域。一般而言,是以1小時交通圈作爲都市圈劃分的範圍。從太原市經濟一體化和空間一體化角度分析,都市圈域範圍除太原市域(2市3縣)外,還應包括晉中市榆次區、交城、文水、祁縣、太谷5個縣區,相當於太原二級經濟區的範圍。它是山西省經濟社會最發達的核心區域,也是全省基礎設施網絡最爲密集的區域。都市圈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是圈域各級城鎮之間大型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包括圈域交通體系一體化建設、能源供應、污水處理、生態環境設施、水資源利用與保護設施、防洪設施等的整體協調與共建共享。

(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重點

1.交通運輸系統

對於都市區域,基礎設施的城鄉一體化、空間一體化首當其衝的是交通一體化建設。太原市交通一體化建設的主要方面是:第一,建立以大公共交通爲主導的城鎮交通發展模式。調整運輸結構,切實貫徹公共交通優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發展常規公共汽車、電車、小型公共汽車爲主體的城市交通結構。隨着郊區的發展,從市內的“市區公交”擴展到都市圈範圍內的全域公交,形成大公共交通體系。按照太原發展實際,都市圈內應優先考慮中心市區與榆次、清徐之間、主要小城鎮之間的大公交體系,建立起公共交通與城鎮佈局相互支持的良性發展鏈。第二,籌備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立以快速軌道交通爲骨幹,以常規公共交通爲輔助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是大城市客運交通所倡導的模式。把都市圈範圍內規劃建設的“十字”形地鐵、由同蒲鐵路、河西鐵路專用線、北郊鐵路專用線、以及規劃中的南郊鐵路(義井工業站經姚村至榆次)組成的橢圓型環城快速市郊鐵路等有機組織銜接,與各主要城鎮環城快速幹路建設相協調,形成與城市開發建設以及對外交通系統協調發展的,以地鐵、輕軌爲主的軌道交通體系。第三,一體化建設城市之間、城鎮之間的快速幹道。首先在太榆之間、太原至東觀之間、太原至徐溝之間構建快速幹道;創造條件,通過延伸濱河快速幹道、改造其他道路,形成都市圈南部城市以及主要城鎮間聯繫的快速幹道。第四,強化廣域交通體系。高標準一體化建設太原—榆次複合型綜合樞紐,搞好鐵路、公路、航空等各類交通設施、站場、線路的配套建設,形成便捷、順暢、具有強大輻射能力的省域交通樞紐,拓展六向對外交通通道,即與晉東、晉東南、晉中、晉西、晉西北、晉北相聯繫的、由省道和國道組成的六條輻射型快速幹道,加快通往晉北、晉南、晉西、晉東南的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設步伐。

2.動力系統建設

太原市供電系統建設要擺脫本地電源自求平衡的思路,從全省大電網角度解決太原市及其都市圈的電源問題,本地電廠逐步改造爲調峯電廠和熱力電廠;根據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要求進行電網改造,都市圈內主要城市間建設220千伏雙環網,完善各城市110千伏運行網絡,加大小城鎮電網和農村電網建設力度,形成區域、城鄉一體化的供電網絡;加強電力設施建設與城鎮建設的協調,綜合考慮變電站、高壓走廊與城鎮發展方向、城鎮功能分區、城鎮道路系統的協調。

3.給排水系統與污水處理系統

第一,實施“省水高效”戰略,建設節水型農業、節水型工業生產體系,建立節水型的生活服務體系。第二,建立水資源利用的區域協調與整體配置體系。水資源開發應按都市圈汾河流域統一規劃,對水體區域的功能分工及水資源可用量與可供量進行綜合研究,合理調配區域水資源,統籌區域取水口與引黃調水的資源利用。第三,實現區域性綜合用水。區域性綜合用水可以在特大型、大型企業建立廢水閉路循環系統,也可以在廠際之間進行區域性綜合利用,還可以在工業與農業之間,居民用水與生產用水之間建立。第四,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與水源的合理保護。徹底改革現行水資源管理體制,革除多頭領導、部門分割及部門之間互相牽制的局面,按照水體循環規律和區域內用水系統的特點,統一安排分區性的水資源規劃、調度、分配、利用和保護,逐步實現水資源的區域性管理和水務一體化管理。第五,建設和完善供水管網等供水設施建設。應逐步建立城市分質供水系統,重點加強“城中村”與城鄉結合部的供水管網建設。

排水系統一體化的重點是按照流域上下游的關係,合理劃分污水分區,一體化佈置排水口和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廠大型化可以降低處理設施的基建投資,便於管理,而且可以降低處理能耗,降低污水處理成本,這一點已是共識。然而過於集中,污水收集和輸送的成本迅速上升,會抵消前述優點,如果再考慮污水處理後的回用,分散處理,就近回用,有明顯的優勢。因此,在污水處理設施佈局中,應根據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實際,解決好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關係,合理選擇污水廠廠址和回用設施佈置方式。

(四)分區建設對策

1.城市內部(建成區)

城市內部(建成區)應以整體協調的觀點,整合中心城市內部城鄉之間的各種基礎設施資源,減少各區域之間、各級行政單元之間、各種基礎設施之間的建設矛盾,提高各種基礎設施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形成高度一體化的空間網絡系統。對“城市裏的鄉村”的一體化改造,可根據更新改造的不同起點或不同階段,按低、中、高三種方案,分區域、有步驟地實施。

低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全部維持集體所有制不變,基本按照區域現狀以居住用地爲主的功能,在城市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部分改造,原則上不傷筋動骨,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設施配置達到三類居住用地標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參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建設和管理,在道路設施的佈局、結構和其它基礎設施的標準上可有一定降低,但必須保證道路紅線寬度至少達到3.5<?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5米,主要路段拓寬到7-9米,建築紅線再退後1-2米,併爲今後的拓展提供相應的預留空間。

中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大部分維持集體所有制不變,逐步按照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用地功能及性質更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基本按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管理,在道路設施的佈局、結構和其它基礎設施的標準上略有降低,但必須保證道路紅線寬度由現在的3-5米拓寬至9米12米15米,建築紅線再退後2-3米,同時逐步完成其它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最終達到城市建設要求。

高方案:鄉村土地所有制由集體所有制轉變爲全民所有制,在條件成熟時進行用地功能及性質的統一更新,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的標準將完全按照城市工程規劃的標準規劃、建設和管理,特別在道路設施的佈局結構和給排水的標準上,對亟待更新改造的項目結合分區和控制性規劃一次性改造到位。

2.城市邊緣區

城市邊緣區一體化建設的主要着眼點是城市與村鎮基礎的銜接和城市性設施與區域性設施的合理佈局與相互協調,一體化的着手點是引導與控制。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政策分區角度,本區域爲引導控制區。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需重點處理的矛盾和問題有:(1)城市道路系統與公路交通系統的協調與銜接;(2)太原市環城高速公路與城郊鐵路線路的合理安排與換乘點的佈局;(3)城市道路與公路線路安排與村鎮發展、工業小區用地佈局的協調;(4)交通線路與交通節點佈局用地的預留;(5)城市大型變電站的位置選擇、高壓走廊與城市用地擴展方向、村鎮建設的關係;(6)城市給排水、煤氣、供熱管網合理延伸與村鎮的共享;(7)城市邊緣區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

3.都市圈域

確立城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戰略是促進大城市圈經濟、空間一體化發展的當務之急。都市圈一體化建設的主要着眼點是都市圈內各個城鎮,特別是主要城鎮間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協調和大型區域性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一體化的着手點是協調管理。從基礎設施一體化政策分區角度,本區域爲協調管理區。

太原都市圈基礎設施一體化的重點地域是太原與榆次之間、太原清徐之間的協調建設問題,主要內容包括:(1)城際快速幹道的一體化建設和地面公共交通的一體化組織;(2)太原榆次之間軌道交通的一體化規劃與實施;(3)在太榆之間協調佈局鐵路、公路、航空設施、站場和大型倉儲設施,高標準一體化建設太原—榆次省域複合型對外交通綜合樞紐;(4)一體化建設信息通訊設施,實現信息設施與資源的共建共享;(5)聯合進行燃氣網絡建設和新興氣源的開發;(6)統一進行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引黃水資源的調配;(7)太原清徐一體化規劃與建設汾河生態廊道;(8)太原與清徐、榆次之間統一規劃建設大型永久性綠色生態空間。

六、空間一體化

城鄉空間是各類經濟社會活動的物質載體,城鄉空間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內容,合理、有序的城鄉空間格局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基礎和保障。

(一)城鄉空間結構存在的問題

1.城鄉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

土地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載體。與其它內陸城市一樣,太原市長期沿襲的城鄉分割型土地管理體制和剛性化的土地流轉機制,形成了城鄉特點迥異的土地利用格局,妨礙了城鄉間土地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制約城鄉經濟的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在城市內部,一方面土地短缺問題相當嚴重,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閒置、浪費、低效利用等諸多問題。目前,各類用地比例不合理,道路、綠化、科教用地偏低,工業用地規模大,利用效率低,一些與城市功能要求不適應的工業企業佔據了城市土地的黃金地段,影響了城市功能的發育和發展。在郊區農村,農民住宅用地比例過大,鄉鎮企業佈局分散,大量佔用土地。特別是城市邊緣地區,仍然採用“農業方式”利用“城市土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對城市化發展產生了許多不利影響。

2.城鎮體系不健全

太原城鎮體系建設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大城市、小轄區”。太原市城市轄區較小,限制了城市的發展空間,制約了中心市區的產業佈局活動,不利於佔地大企業的搬遷轉移,影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以及資本的內聚和產業的發展。太原城鎮體系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大城區、小郊區”。城區特別是原有三城區人口和經濟活動高度密集,造成諸如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行等一系列問題,而郊縣衛星城鎮和各類城鎮發展緩慢,沒有形成明顯的集聚效應和規模,無法承擔帶動鄉村發展的功能和任務。

3.“城中村”散佈於建成區

“城中村”是指歷史與現實形成的、緊緊地嵌接在城市社區內或處於該城市社區邊緣地帶的某些農村社區。“城中村”的最形象說法就是“城市中的農村”,它雖然與城市社區或廣大農村社區有同一之處,但差別與特點是相當明顯的。“城中村”由於在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與城市形成二元體制,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在太原市建成區範圍內存在的75個“城中村”,與城市街道犬牙交錯,致使市區用地邊界不清,管理混亂,城市總體佈局調整的難度較大,嚴重破壞了城市的總體規劃。

4.城鄉空間分工不明確

長期以來,太原市走的是一條重工業化發展的道路,城市的許多經濟職能嚴重缺失,而城鄉二元化發展又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狀況。鄉鎮工業的發展,一方面造成礦產資源的嚴重浪費、生態環境的過度破壞,另一方面城鄉之間工業經濟結構嚴重趨同,難以形成經濟分工和經濟聯繫,並且彼此制約,地域內在原材料和產品市場上內耗激烈,低水平重複,經濟缺乏合力和活力。在空間上,表現爲城鄉之間缺乏功能分化,城鄉空間經濟聯繫很差,資金、技術、人口、產業等要素的空間配置不合理,空間流動微弱,不利於城市集聚效應的發揮,經濟規模難以擴大,經濟結構轉換遲滯,發展層次無法提升,造成經濟效益低下。

5.城市綠色空間缺失

城市是一個人工系統,生態空間是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它對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維護和改善、生產和生活廢物的分解還原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在太原的城市建設和擴展過程中,過於強調生產功能,忽視對城市生態功能的保護和強化,城市的綠色空間佈局不斷被蠶食,導致綠色空間功能體系建設的滯緩。在農村地區,農民建房用地大幅度增長,鄉鎮企業用地不斷擴展,侵佔了大量的農村綠色空間,弱化了農村應有的生態還原功能,導致農村生態環境的嚴重失調。

6.城鄉空間組織化程度低

在太原近郊,在行政區劃和戶籍制度的約束作用下,鄉鎮企業大都就地辦廠,形成了一種鄉土經濟格局。這種分散型農村工業化,導致小城鎮不發育或城鎮服務半徑和人口規模過小,難以爲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提供應有的支撐作用。從中心市區看,具有都市特色的功能性產業,尤其是高層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不快,城鄉之間以交通爲主的空間網絡建設滯後,導致太原市城鄉空間組織結構鬆散、組織化程度低,中心城市與各次級增長極點及腹地之間的經濟聯繫不夠。這嚴重影響了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擴散作用,不僅導致空間要素的重複配置和浪費,而且造成城市化規模經濟的低效運行。

(二)城鄉空間的分區劃分

中心城區:包括太原市建成區的大部分,東起建設路,西至新建路,南起南內環街,北至城北街。以城區內部經濟功能的完善和空間佈局的調整爲主要任務,嚴格控制工業的發展,原則上不再增加工業用地,現有工業逐步向外遷出,向外圍組團轉移;要充分利用現有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重視發展金融、保險、生產性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層次和地位,增強城市的服務能力、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使之成爲太原市和山西省的經濟組織和管理中心;必須注重生態工程的建設,大力規劃和建設園林、綠地,進一步減少污染源和嚴格控制污染強度,切實改善中心城區的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和增強其生態功能。

城市擴展區:包括迎澤區、杏花嶺區的非中心城區部分以及萬柏林區、尖草坪區、小店區和晉源區四個城區的全部。以接納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的擴散爲主。太原市市區的新增工業、外遷工業及新增的城市建設項目均可考慮到這裏來尋求空間;產業的發展應依託駐地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放在高新技術產業(知識密集型)的發展上,空間上可以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加速產學研一體化;依託太鋼、太化、太重、西山等大型企業集團以及良好的市政工程設施、便捷的對外交通條件,組建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發展生產技術協作和規模化生產;對現有產業要搞好技術改造、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有效減少工業污染對城市的危害;小店區和晉源區將是未來太原市市區向南擴展的主導方向,因此要搞好長遠發展規劃,集約化使用土地資源,各類建設用地的規劃既要合理,又要具有前瞻性;此外,小店區和晉源區還應充分利用現有區位和農業、旅遊業發展基礎的優勢,面向市區消費市場,發展生態農業、高效農業,並逐步提升旅遊業層次和規模,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

外圍生態功能區:包括太原市所轄婁煩縣和陽曲縣。根據這兩個縣的空間區位、產業基礎、發展條件等多種因素,主要承擔城市生態還原和綠色屏障功能。古交位於太原市上風和上水位置,生態區位重要而敏感,其發展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要嚴格限制污染工業的發展;婁煩縣和陽曲縣屬於太原市的後進地區,農業基礎薄弱,其發展既要考慮生態區位,又要加強與中心城市的產業關聯,結合本地實際,重點發展城郊農業、旅遊業、副食品供應業等,同時結合當地農業開發,加速農副產品加工和貿易的發展。

外圍衛星城鎮:包括晉中市區、古交市區和清徐縣城。由於太原市自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的擴展以向南爲主,因此位於太原市南面的晉中市和清徐縣與市區的社會經濟聯繫將越來越密切,逐漸發展成爲與中心城區一體化聯繫的都市型地域。清徐縣經濟實力較強,但城市化水平還比較低,要從解決鄉鎮工業的分散式發展問題着手,積極加強與中心城區的經濟分工,更加重視小城鎮建設,推動鄉村經濟規模的擴大和鄉村城市化的發展。古交市的資源型產業要向高級化、深加工和清潔生產方向發展,減少廢物排放量、充分利用資源、提高經濟效益。同時,古交市作爲太原市的衛星城市,加強與中心市區的產業分工聯繫,搞好市政建設、城市佈局、城市功能完善,提高城市化的質量和內涵,營造良好的城市氛圍。隨着交通網絡的發展和市區向南的擴展,晉中市與太原中心城區的空間距離逐漸縮短,兩個城市在產業聯繫、市場整合、資源共享等方面互補發展的潛力巨大,晉中市區必將成爲太原大都市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城鄉空間一體化的重點

1.城市多中心、沿軸線發展

世界各城市空間佈局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單中心環狀擴展模式、二是多中心軸線延伸擴展模式。近年來,太原市城市空間擴展的交通指向特徵十分明顯,正在由攤大餅式向沿軸線擴展模式轉變。要進一步強化迎澤大街、長風大街兩條東西主軸的建設,使之成爲太原的都市化景觀帶,同時依託(東、西)濱河路以及東西向城市出口道路,加快城市南進(以及西移)步伐,不失時機地拓寬城市發展空間,爲城鄉空間一體化發展創造條件。

2.加強城鄉結合部發展

城鄉結合部是城市化影響強烈的地域。太原市充分重視城鄉交接地帶的開發建設,引導資金和經濟要素流向,改造這一地帶的產業特徵和景觀特徵,調整區域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使之成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前導區域。要從改善與外界的可通達性入手,致力於道路系統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使城鄉交錯地帶成爲城鄉經濟技術聯繫的橋樑和紐帶。長風大街以南地區,是未來城市發展的主要拓展空間,要儘快從體制上解決邊緣區的“剛性化慣性發展”問題,緩解和消除向“城市化尋租”的不良現象,是城鄉結合部成爲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

3.徹底改造“城中村”

基於土地、戶籍、人口、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爲數衆多的“城中村”始終遊離與城市之外,難以真正納入城市社區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和統一管理之中,與城市社區“貌合而神離”,與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不協調、不和諧。“城中村”地處城市之中,與城市的各種聯繫相當密切,更易直接地受城市的帶動和影響。城中村與城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極大地促進其產業結構的非農業化和經濟效益的多元化,表現在農業基本消失,二、三產業及其土地收益成爲主要的經濟來源,比一般農村社區富裕,與廣大農村社區相比,城市化、現代化要容易一些。城中村的改造,是城鄉空間一體化的首要任務。

七、城鄉一體化的動力機制

城鄉一體化是從區域角度出發,在承認城鄉差異的基礎上,以城市爲中心,明確城鄉分工,實現城鄉相互促進的雙向發展過程。城鄉一體化目標的實現,取決於城市突出的中心地位、城鄉之間密切的聯繫、城鄉各類資源的統一和高效配置、經濟要素的合理流動以及農村經濟實力的強弱、產業基礎的優劣等。提升中心城市地位、穩固農業基礎、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以及強化城鄉經濟聯繫等,都是推進太原市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中心城市發展與城市現代化

太原市市區作爲市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目前已進入極化和擴散相結合的城市化發展階段,一方面人口、技術和其它經濟要素繼續向城市集聚,另一方面產業、資金、科技信息等經濟要素向外溢出對周邊地區經濟產生影響,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城鄉共同發展。太原市作爲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重工業基礎雄厚;同時,作爲一個特大型城市,太原市有着廣闊的市場潛力,刺激鄉村和周邊地區的生產和開發。近年來,太原市一些初級加工、零部件加工等產業的擴散,爲周圍鄉村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太原市是全省的科技文教和信息中心,是培養人才、開發智力資源、廣泛交流和傳播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的重要基地,能夠有效地對周邊農村區域進行技術、人才和信息的輸出,帶動周邊農村區域科技文教水平的提高。

長期以來,太原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只注意發揮其工業基地的作用,而不注重城市的商貿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種功能的開發,造成城市工業片面發展,而城市中心功能載體——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的發展受到抑制,嚴重削弱了城市應有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城鄉經濟聯繫只侷限於鄉村向城市提供糧食、副食品和工業原料,城市向周圍鄉村提供工業製品和其他服務。城鄉兩個子系統相互獨立、彼此封閉的狀態,不僅使經濟低效增長,而且強化了我市城鄉二元結構,造成了鄉村城市化滯後、城市現代化受阻和鄉村孤立發展,城市與鄉村的比較優勢均未得到充分發揮。隨着太原市“退二進三”爲標誌的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爲城市功能更新、向現代化邁進創造了條件。隨着城市建設日益現代化,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加強,吸引、輻射能力以及服務範圍的加大,對區域內鄉村的發展也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鄉村工業化與農業產業化

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打破了農村搞農業、城市搞工業的傳統觀念和空間格局,使鄉村經濟由第一產業領域向第二、第三產業領域擴展,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民生活水平,譜寫了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新篇章。太原市周邊地區鄉鎮工業較爲發達,在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雖然鄉鎮工業在發展的水平、質態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但它深刻地改變着鄉村經濟社會的面貌,不斷縮小着城鄉差距,爲城鄉之間進行廣泛的聯繫和交流創造了條件。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使承包經營的農戶在鞏固其生產主體的基礎上,圍繞自己的生產,進入“產前”和“產後”兩個領域,與工業、商業以及其它經濟組織和服務組織建立真正的商品交換關係,從而確立了農民作爲交換主體的地位,最終使農民成爲完整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農業產業化從經濟上徹底打破了傳統農業所依賴的自然經濟基礎,打破了鄉村地區自給自足或半自給自足的狀態,實現了農業與工業生產諸要素的結合,同時也成爲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密切聯繫的重要方式。

鄉村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結合發展,能夠在廣泛開展橫向經濟聯合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統一的城鄉市場體系,使生產力諸要素具有充分的活力和最大限度的活動領域,並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在產業間、區域間得到合理配置。這無疑給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提供了條件,併爲城鄉一體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三)小城鎮建設與鄉村工業化、城市化

依託天然稟賦的礦產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閒散資金和其它資源,並吸收城市釋放的能量,太原市鄉鎮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成爲鄉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鄉村工業化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爲城鄉之間進行廣泛的聯繫和交流創造了條件。目前,太原市鄰近地區鄉鎮工業發展結構層次較低、增長方式粗放、空間佈局分散,應當藉助緊鄰中心市區的區位優勢,利用城市的技術力量、產業擴散等有利條件,加強與城市的產業聯繫和經濟聯繫,實施產業改造和優化升級,這對於實現城鄉產業的合理分工、協調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鄉村城市化是指鄉村地域中傳統型社區向城市現代型社區轉變,從而使滯留在鄉村地域上的居民逐漸享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過程。目前,在太原近郊區以及鄉鎮工業較發達的遠郊區,鄉村城市化已較爲明顯。鄉村地域的就業結構、人口居住地和居住方式、居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在傳統自然經濟條件下所形成的封閉狀態正在打破。鄉村非農產業的發展,不僅爲大量鄉村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提高了鄉村地區的收入水平,而且也大大改善了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狀況與居民的生活質量,加速了鄉村城市化進程,而鄉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又使城鄉差距日益縮小。因此,鄉村城市化是鄉村地區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動力。

從城鎮體系看,小城鎮是屬於城市範疇,是城市居民點中的最下一個層次,數量最多並與農民具有血緣的那一部分。從農村地域體系來看,小城鎮又是農村地域體系的最上層次,起着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作用。小城鎮既是城鄉生態經濟要素的中轉站,又是各種城鄉矛盾的集中地和激發區。無論是鄉村工業化、鄉村城鎮化,還是城鄉一體化,都離不開小城鎮的發展。從產業上,小城鎮作爲農村地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鄉鎮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空間載體。要通過完善鄉村地區的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爲農業產業化和鄉村工業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各類經濟要素和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中,使其成爲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增長中心。從地域上,小城鎮作爲城市和鄉村地區聯繫的橋樑,憑藉自己的優勢,爲城市產業、經濟技術擴散提供場地和條件。通過大中城市、小城鎮和廣大農村腹地等層層帶動模式,傳遞和擴大大城市的增長帶動作用,從而促進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市場的作用與政府的引導

城鄉一體化動力系統的運作主要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的,無論城鄉經濟一體化、城鄉空間一體化,都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從市場需求出發,本着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則來優化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勞動生產率與資金使用效率。要衝破城、鄉二元結構思想的束縛,從城鄉大系統總體發展的角度,進行城鄉之間的合理分工,堅持城鄉並重、城鄉一體、經濟爲先的原則,發展城鄉經濟。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太原市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依然存在,市場經濟機制的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在某些方面還需要政府的參與才能夠實現,比如有關政策、法規的制定,爲市場運行提供一種寬鬆的、良好的環境,保證市場經濟正常運行。

城鄉一體化建設離不開政府觀念上的轉變以及相應的引導、支持。例如,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作用是在一定的經濟社會制度環境下進行的。一種有利的制度將極大地促進中心城市溢出效益的發揮,並能有效地降低城鄉之間經濟合作的制度成本。如城鄉之間經濟協作、補償貿易、經濟聯合等一系列經濟制度的創立,就極大地推動了城鄉之間經濟上的合作。反之,則不利於城市經濟勢能的溢出。政府還應當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這是因爲政府掌握着土地批租權,從土地批租得到的資金一部分可用於基礎設施建設。

(五)制度創新

針對城鄉關係現狀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改變現有的城市管城市、鄉村管鄉村的各自爲政的管理體制,建立一套全新的城鄉管理體制和經濟運行體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保障。首先要進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創新。運用市場機制,通過土地地價管理,促進土地交易市場的發育,建立城鄉土地合理、高效利用的配置機制。其次,加快落實新的戶籍管理制度。實行人本化、人性化管理,變固定戶籍製爲城鄉一體的身份制度,實現勞動力在城鄉間的順利流動。同時,通過戶籍制度的改革,加快小城鎮的發展速度,快速提升小城鎮在鄉村發展中的中心地位。第三,走出條塊分割的誤區,理順城鄉管理體制,強化城鄉統籌規劃管理。在建立一體化城鄉市場的同時,從城鄉一體化角度進行統一規劃、管理,打破城鄉界線,統一規劃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各類經濟活動的空間佈局。

《[注意]太原市城鄉一體化問題研究

第三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研究

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研究

還有一定地域範圍內規劃沒有納入進去。或者說是沒有明確地納入進去,這便是實踐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問題較多的城鄉結合部地域(地帶)。廣義上看,我國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聚落,2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鎮)聚落。而城市(城鎮)與鄉村的交融地帶便客觀上產生了一種特定涵義上的“城鄉結合部”,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

實現國家的城市化(或城鎮化)的快速增長必須重視城鄉結合地帶的有序控制和科學規劃,變無序的混亂、自發狀態爲有序的合理組織狀態。

筆者在近十餘年規劃實踐中,參加了區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規劃以及各類課題的研究,深感城鄉結合部是最具有活力、但矛盾又比較突出,亟需作爲一項專題性、獨立性的規劃類型給以確定。本文試就城鄉結合部規劃的一些重要的原則性問 題進行探索,希同仁位給以斧正。

二、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與外延是刻畫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是本質,外延是範圍。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結合部,即城鄉交融或城鄉連接的地帶。這是一個帶有較爲模糊性的地域範圍,它是衝破行政界限而因城與鄉內在的聯繫形成的模糊地域(地帶)。因而它的外延也必然是不確定的,確定的是內部關聯度較強的分野。因此,城鄉結合部,既不同於城市總體規劃的郊區規劃範疇,因爲郊區規劃是被動式的輔助性規劃;也不同於鄉村規劃,因爲鄉村規劃面對的對象是鄉村內部地域。按照區域規劃的某些理論,也很難明確地解決城鄉結合部的具體問題。如人口布局,勞動力佈局,流動人口管理,產業佈局,交通設施,倉儲設施等方面。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因各種流動的不斷加強,承擔這些流動的載體建設客觀上要求科學預測與規劃。

我們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概念擬定爲:對城鄉結合部具有一定內在關聯的城鄉交融地域上各種物質與精神要素進行系統安排稱之爲城鄉一體化規劃。

這是基於以下的認識所給出的:

(一)、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客觀存在。

(二)、城鄉結合部是一種可以用空間來刻畫的地域範圍。

(三)城鄉結合部是打破行政界限,並因城市與鄉村的本質性內在聯繫而形成的。因此,地域範圍是一種模糊性的。

(四)城鄉結合部不是城市部分與鄉村部分的簡單疊加,而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空間範圍。

(五)城鄉結合部既可以是一定地域,又可以是一個地帶,也可以是其它形態,這要看反映城鄉結合的關聯度依據是如何界定的。

(六)城鄉結合部既然是一種空間範圍,相應也便有了各種物質載體,也有一些諸如文化等領域的精神載體。因此,同樣需要用系統學的原理與方法作爲理論指導。

(七)城鄉一體化歸根結底是一種較爲獨特的規劃形式。它與其它各類規劃應該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應納入規劃法律體系之中。

三、過去處理城鄉結合部問題的途徑與弊端的總結

反思過去種種規劃類型,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認識。

(一)認識之一

一般而言,區域規劃是對一定地區範圍內進行科技、經濟、資源、社會、基礎設施協調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對城鄉結合部地區(或地帶)進行專題研究。如果將城鄉一體化規劃納入進去就會對區域規劃的內容起到補充完善的作用。

(二)認識之二

對各級城鎮體系規劃而言,如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以及鎮(鄉)域村鎮體系規劃,是依照行政區劃的體制而劃定地域範圍,也未針對城鄉結合部地區(地帶)作以明確性的展開研究。

(三)認識之三

既然過去的規劃序列層次缺乏這一現實及長遠來看都非常重要的規劃類型。那麼給予城鄉一體化規劃明確的地位便是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的時候了。

(四)認識之四

如果不將城鄉一體化規劃成爲獨立的研究課題,則不利於規劃的完整與系統性的建立。造成實踐中的規劃空白點產生及矛盾的解決滯後等問題會更加突出。

上述四點認識在筆者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中感受最深。

九十年代初期我們在黑龍江省訥河市、甘南縣、延壽縣、五常市等地參編市縣域城鎮體系和總體規劃過程中,即感受到城鄉結合部的一些矛盾無法用城鎮體系規劃或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來解決。

一般而言,傳統及現實規劃中城鎮體系規劃是針對市縣域內各種聚落羣體的空間組織部署。但實際應用上僅側重在對市縣域集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爲一體的市區(或縣城)的性質、規模及發展方向的宏觀論證與規劃。而對近郊衛星鎮並未能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再如總體規劃中的郊區規劃,只是以服務於市區(或縣域)爲主要任務的,而沒有以“融合”、 “一體”的角度刻畫城鄉結合部的深刻內涵與外延。對於絕大多數的城鄉結合部,都存在着諸如:人口流動與管理,產業佈局確定,發展方向定位性的預測,基礎設施的需求量等諸多的問題,而且與傳統行政意義上的區域規劃,其更具有活躍、動態、變動等因素。在規劃的宏觀安排上及戰略的選擇上具有極大的變化特點。爲此,如不進行總體上的科學合理部署,一方面可能產生滯後的結果,另一方面可能產生阻礙城區的進一步發展或影響市區(縣城)的發展。同時,對農村地域的推動也將不利。

可以預見,城鄉結合部的區域類型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今天,必以其強大的活力而爲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及時的並有效地給以足夠的重視,並及早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四、城鄉一體化規劃在規劃序列中地位的認識

城鄉一體化規劃由於其規劃的對象與一般的規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它作爲一門獨立的專項規劃是明確的。但共性的存在又使其必須在規劃序列中佔有一定的位置。

首先,它的規劃對象是一種區域(地域)。這就決定了它屬於一種區域規劃的類型。但又由於規劃對象的範圍確定性差,而模糊性強的特點。在界定規劃對象(即一定範圍內的區域)時,首先要做的工作便 是界定規劃對象的範圍,這需要引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做前導性工作。因此,它就不同於行政意義上的省域、市域、縣域、鎮域、鄉域等區域規劃,也不等同於因自然因素所制定的某些江河流域專題規劃。因此,也決定了該項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劃定城鄉結合部的範圍,因此,與傳統規劃程序有別。

其次,城鄉結合部地區的各種物質與精神因素與廣義上的區域規劃總體上一致,但由於該區域的要素流動性較強,是一個各項要素均活躍的區域,因此,它應該在理論指導和方法論指導方面有自身的需求。這可以進一步地探索與研究。

再次,基於上述兩方面的認識,可以設想,城鄉一體化規劃應該說是一種區域規劃的變種。因此,它便 應

屬於區域規劃的一個組成部分。

五、城鄉一體化規劃的理論基礎

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都必須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做後盾,才能不斷地發展與應用。本文僅就城鄉一體化規劃前述的內容根據長期實踐的認識加以理論框架的建構,以期對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正確發展能有所遵循與指導。

(一)根基性理論:由於城鄉一體化概念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理論走向二十一世紀時提出的,相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又再次賦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內涵。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便 是城鄉一體化規劃的根基性理論。

(二)基礎性理論:由於城鄉一體化規劃是區域規劃的一個變種,因此,區域規劃理論的某些原理與方法便 是它所應遵循的。

(三)方法學理論:由於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對象是一個有特色的開放的地域系統,因此,系統學理論必須引入,運用系統工程理論的原理和方法對城鄉結合部區域的總體部署,是唯一解決地域上存在各種問題的一把鑰匙。

(四)技術學理論:因爲城鄉一體化的概念是衝破現行的行政體制界限的。所以,在進行各種要素的配置上須綜觀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的特徵,一定意義上,肩負雙重的協調性的任務。它應該着重發展意義上的規劃、在佈局規劃上更應注重與城市規劃、城鎮規劃、鄉村規劃步調一致。

(五)相關性理論:由於城鄉結合部的位置處在城鄉交叉地帶,是同一種地帶或向城市,或向農村過渡的兩個方向性的戰略研究。因此,諸如,邊緣學理論,交叉學理論、門檻理論,社會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技術學理論都應該成爲指導規劃實踐的理論。

六、城鄉一體化規劃的內容和方法的初步探討

(一)規劃內容:規劃範圍的界定、規劃的依據、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的期限、規劃所採用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簡介、城鄉結合部的現狀調查及研究、城鄉結合的宏觀區域環境分析、城鄉結合部的總體發展戰略、城鄉一體化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社會發展規劃、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基礎設施綜合規劃、居民點體系規劃(等級規模結構規劃、職能分工結構規劃、空間地域結構規劃)、措施的操作建議、可行性的分析與研究)。

城鄉結合部的宏觀區位分析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範圍界定圖、城鄉結合部區域現狀評價圖、城鄉結合部發展方向方案圖、城鄉一體化規劃總圖、城鄉一體化規劃專項規劃圖、(經濟(產業)發展與佈局圖、人口和勞動力發展與佈局圖、環境評價及控制圖、資源可持續利用意向圖、居民點(聚落)體系規劃圖、城鄉結合部基礎設施佈局圖)。

(二)規劃方法:在系統分析總原則下采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位分析、定時分析。

並嚴格做到以下七個方面的結合:

第四篇:大連城鄉一體化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大連城鄉一體化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趙維良柳中權

城鄉一體化是城市與鄉村相互融合的過程,也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經階段和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十七大首次強調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國際經驗表明,當城市化水平達到50%左右,是推動城鄉融合的最佳時期。2014年末大連非農業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58%,正是推進城鄉一體化,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最好時期,“全域城市化”戰略必將使大連城鄉一體化建設呈現出全新的局面。

大連市現轄6個市轄區,3個縣級市、1個縣,第一產業從業人員64.8萬人。改革開放以來大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東北振興戰略及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的實施,使大連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生態建設等城鄉一體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根本改變,城鄉之間仍存在着較大差距。因此,急需借鑑國內外發展經驗,找到適合大連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和路徑,消除城鄉二元結構,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穩定、快速發展。

一、大連市城鄉一體化發展態勢

改革開放以來,大連經濟快速增長,結構不斷優化,2014年大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17.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71833元,三次產業比重爲7.1:52.4:40.5,表明大連已經進入工業化高級階段,具備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物質基礎和經濟條件。近年來大連逐步推進城鄉居民經濟社會全面融合,取得了重大進步。

(一)縣域經濟蓬勃發展

2014年大連縣域經濟佔全市經濟的比重達到48.3%,4個縣(市)中,瓦房店市、普蘭店市和莊河市的社會生產總值、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農民人均純收入都排在全省前五位,其中瓦房店市的前三項指標都居全省第一位,長海縣雖然經濟總量較小,但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7170元,居於全省第一位,比第二位的縣(市)高出近一倍。

(二)農民收入快速增加

大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014年爲10725元,比上年增長9.2%,居全省首位。長海縣、瓦房店市、普蘭店市和莊河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省縣市前四位。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由2014年的1.98∶1縮小爲2014年的1.77∶1,成爲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區之一。此外,農村社保、新農村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三)農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

2014年,鄉村年末實有從業人員140.1萬人,比2014年增加18.5萬人,其中第一產業64.8萬人,比2014年減少9萬人。鄉村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的比重 1

不斷降低並向第二、三產業轉移,說明當前大連市的工業化進程吸納勞動力的速度加快,以工促農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調整成效正在顯現。

(四)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以農村水源、電力、道路和生態環境等爲重點,進一步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城市公共資源向農村覆蓋延伸。2014年全市新建各類水源工程1850項,完成生態河道治理80公里。新建電氣化鄉(鎮)13個、電氣化村88個,新建農村公路500公里,全面貫通濱海大道大連段。開工農村污水、垃圾處理示範工程8個,新建生態文明村110個,新建改造農村市場35處、農資示範店50個。大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提高,特別是農村公共服務網點佈局更趨合理、服務功能更加齊全,極大地改善了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

二、大連城鄉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城鄉一體化不追求“城鄉一個樣”,而是要求城鄉之間有明確的產業分工,有不同的空間佈局,目前,大連城鄉一體化建設還有很多問題急待解決。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

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呈下降趨勢,2014年爲1.77∶1,但絕對差距達到8289元,如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醫療、住房等補貼因素,實際差距更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直接導致了消費水平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比近年一直維持在2.4:1左右,明顯大於居民收入比,且農村居民其純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作再生產投資,又減少了日常用品的消費,導致擴大內需乏力,農村市場的份額大大低於城市。

(二)農業與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差距較大

我們用農業與非農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來比較城鄉生產率差距。改革開放以來,大連農業生產率逐年提高,但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略有下降,且與工業、服務業的相差較大。2014年三次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分別爲0.40、1.66、0.80。在英國,農業人口300萬,佔總勞動力人口的2%,農業產值也在2%左右,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達到1,而大連只有0.4,農業勞動生產率亟待提高。

(三)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城鄉差別既表現爲城鄉發展不同步,更表現爲區域之間總體發展水平的落差。縣域經濟所涵蓋的“北三市”和長海縣,土地、人口在全市總量中比重很大,直接影響到城鄉一體化進程。“北三市”連續多年被列爲“全國百強縣”,長海縣的經濟實力也較強,應當屬於“發達型縣域經濟”。縣域經濟雖然在總量和速度上均有較快增長,但依然沒能縮短與市區的差距,2014年人均gdp約佔全市人均水平的65%,差距仍然較大。

(四)農村產業佈局不盡合理

各類工業園區的聚集效應不強,區域性優勢產業空間集中度較低,產業集羣化發展特徵尚不十分明顯。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產業鏈條上加工、流通

環節依然薄弱,影響了農業產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有效組織農民、提高農民參與經濟發展組織化程度的主要形式,有利於加強農民與市場的聯繫,規避市場風險。但農民長期以來缺少自己的行業組織(行業協會)、勞動組織(工會)和各種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化程度不發達。

另外,長期積累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仍然存在,二元結構造成的戶籍、就業、醫療、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城鄉差異仍然較大。

三、推進大連市城鄉一體化對策

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動力包括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內生動力主要是由農村和城市的各自產業發展所形成的動力構成,如:農村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以及鄉村工業化等;外部動力主要由外部因素構成,如:交通通信的發展、政府政策的推動、城市發展的輻射等。因此,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不僅是以市場爲導向、以城鄉要素自由流動轉換爲條件、以工業化城市化爲基礎的聚集擴散機制發生作用的自然產物,而且是以政府爲主導的、以建立城鄉均衡決策機制爲條件的、以規劃政策制度爲手段的統籌協調機制發揮作用的自覺結果。日本雖然是市場經濟國家,但城鄉一體化整個過程都由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城鄉一體化發展初期階段,政府應該佔絕對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後期,政府應扮演引導的角色,着力於農民的公平待遇和保障體系的建立。

(一)積極推進管理和制度創新

編制和完善城鄉規劃。規劃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龍頭和基礎,要從城鄉之間的內在聯繫來考慮城鄉佈局、生產力佈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形成和完善城鄉一體化的規劃體系,實現城鄉資源的統籌安排和利用。要保證規劃的適度超前性和執行的剛性,覆蓋英國整個城鄉的地下管網設施,是在100多年前的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規劃建設的,仍然能夠滿足實際的需要。

推進教育和培訓政策創新。城鄉基礎教育要向均衡化方向發展,全面提高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水平和素質。加強對農村再就業的培訓,建立起與職業需求相適應的“農轉非”勞動人口就業培訓機制。

推進土地政策創新。建立符合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土地制度,使土地資源的流動更加符合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既防止城鄉土地分割的不經濟狀況,也防止鄉村土地過快轉化爲商業用途,綜合發揮城鄉土地的作用,在更高層次上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整體提升城鄉價值。

通過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制度創新,推動商貿物流、旅遊文化、現代服務等行業的加快發展,促進城鄉之間的信息流通,使生產資料、技術、信息等在城鄉之間合理配置。

(二)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確保城鄉要素流動渠道暢通。由於城市中心過於擁擠,美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實施有利於郊區發

展的住宅政策。通過建造州際高速公路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地縮小了各區域之間的城市差異與城鄉差異。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着汽車在家庭的普及,英國人口開始大量向小城鎮遷移,英國政府將政府部門或其下屬機構向小城鎮轉移,以帶動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小城鎮整體經濟發展。大連要進一步加快公路改造,提高道路等級,打造城區至各鄉鎮幹線公路交通圈,切實抓好村級道路硬化工程建設。逐步推行城鄉供水、供氣、供電、排污、防洪減災、通訊、垃圾清理等公用設施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服務設施要按照統一規劃、統一佈局、資源共享、分步分級實施的要求進行,統籌安排,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設施共享度。

(三)優化城鄉產業結構和佈局

產業發展和產業集聚是城鄉一體化的根本動力,日本依靠工業化政策,以二三產業發展爲主要動力,實現了城鄉一體化。要遵循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進一步優化生產力佈局,形成區域分工合理,發展特色鮮明,生產要素和自然資源稟賦優勢得到充分利用的產業空間佈局,以各級各類開發園區和現代農業示範區爲依託,大力建設特色產業基地、培育特色產業羣,帶動興起一批富有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更好地發揮承接大城市輻射和服務農村地區的功能。

城市化水平高的國家農業也相應較爲發達(如美國),農業部門生產率的提高是城市化順利進行的基礎,因此在城市化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保護農業的發展。借鑑日韓的成功經驗,大力推動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變“小農”爲“大農”、“強農”,提高“三農”的自我服務水平和內生髮展能力。新農村建設必然伴隨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生產方式的巨大變化,應因勢利導,加大對產業大戶的引進和培育,制定政策,引進、培育、發展如英國co-op集團那樣的大型農業集團,促進農民向農業工人轉變,同時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直接送到合作社所屬超市銷售,縮短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

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以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二、三產業升級,實現農村三次產業聯動協調發展。優化二、三產業結構,核心是實施農業產業化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要着重解決農村工業佈局零星分散問題,引導農村工業向小城鎮聚集,促進城鄉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城市工業要將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逐步向鄉村轉移,以吸收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農村工業除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外,可以引進城市的技術和人才,適當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

(四)依靠“多中心”聯動發展

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市圈就成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遼寧沿海經濟帶的迅速發展,爲大連城鄉一體化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力。日本的城鄉一體化主要集中發展幾大都市中心,然後形成都市圈,帶動周邊農村發展。大連也需要依靠

多箇中心城市爲節點,衆多小城市帶動廣闊農村爲支撐來實現城鄉一體化。跨區域的經濟社會協調活動,必須依靠制度創新,有的甚至是更高層次的強制型制度供給來確保更大範圍內城鄉一體化協調、高效、聯動推進。

加強產業鏈條在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作用,打破行政界限,把產業鏈條延伸到縣城、中心鎮甚至中心村,發展產業集羣。通過產業合作實現城鄉合作,進而推動城鄉一體化向深層次發展,逐步擴大特色產業集羣發展的基礎。以特色產業集聚區爲載體,促進鄉村工業向城鎮集中、家庭工業向特色產業集聚區集中、一般企業向優勢企業集中。

產業集羣是城鄉一體化的內源驅動力,在產業集羣帶動下,以鄉鎮爲前身發展起來的小城市羣正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結點。依託產業集羣發展起來的鄉鎮迅速擴張,鄉鎮的空間形態開始向城市空間形態演變。在“全域城市化”下的城市新框架,大連城市正在從“單中心”向“多中心”發展模式戰略轉型,打造一小時經濟圈,實現多組團並舉的發展模式。隨着“全域城市化”的脈絡延伸,將來更多個性鮮明、功能明確的新興城市組團將依託海岸線、依託產業軸線呈現“多點開花”之勢,對大連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五)加快城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

加大投入,加快城鄉社會事業發展。加強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逐步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與城市的接軌,逐步建立城鄉一體,以最低生活保障爲基礎,醫療、教育和其他多種幫扶機制爲輔助的社會救助體系。促進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夯實農村文化體育基礎,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視並支持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提升農村科技進步水平。

增強可持發展意識。城鄉一體化是要使城鄉社會相互協調,共同繁榮,最根本的目的是爲人類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環境。因此,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要以人爲本。發達國家城鄉一體化主要反映兩個方面:第一,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保護農業、建立自然保護區、在建設新城時引入農業景觀,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使人類可以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第二,提高人的素質,使人們都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增強可持續發展意識,使人們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人類白己的生存和發展”。大連要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科學發展觀,來推進城鄉生態一體化的建設。

(作者趙維良系遼寧師範大學管理學院講師;柳中權系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大連市委、市政府決策諮詢委員。)

第五篇: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人才交流問題研究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人才交流問題研究

——以選派掛職幹部、選聘生爲例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還是在人才。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看,農村基層人才匱乏,素質需要提高。最根本的就是基層特別是農村優秀人才的流失。這幾年,中央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選派優秀幹部去基層掛職鍛鍊;再比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深入農村當村官。總的來看,選派優秀掛職幹部和選聘生政策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優秀掛職幹部和大學生的工作得到了羣衆的肯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關鍵詞: 掛職幹部 選聘生 對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還是在人才。但是,從當前實際情況看,農村基層人才匱乏,素質需要提高。最根本的就是基層特別是農村優秀人才的流失。這幾年,中央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選派優秀幹部去基層掛職鍛鍊;再比如選聘高校畢業生大學生深入農村當村官。總的來看,選派優秀掛職幹部和選聘生政策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很多優秀掛職幹部和大學生的工作得到了羣衆的肯定,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文試從青年人才下鄉對農村各方面建設與發展的積極意義入手,以選派掛職幹部和選聘生爲例,探討青年人才下鄉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一、青年人才下鄉對農村建設與發展的意義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雖然有所改善,但是它的生產方式仍然比較落後,農業技術水平不高,農民增產不增收,而要改變農村這些現狀,要使農村經濟飛速發展,關鍵靠人才的智力支持。但是我國農村骨幹人才匱乏,不但未引入人才,而且勞動力不斷向城鎮和非農產業大量轉移,人才流失嚴重,這就需要引進一大批有現代知識、現代思想、現代眼光的青年人才。在這種情況下,引入優秀掛職幹部和選聘生就能及時地給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他們進村後,不僅能給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發揮橋樑作用,能成爲農村與外界的橋樑,遇到農業技術難題,能向外界求助,並把專家、教授和項目引進農村,爲新農村的經濟建設提供技術支持。還能推廣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培育出更爲優質的農產品,引導農民對其加工,從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並能建立網頁,運用網絡擴大範圍地進行農產品銷售。

向農村輸入人才對新農村的政治也有巨大的積極影響。一方面,表現在增強農村的民主法制意識。我國曆史上長期處於封建社會,所以封建意識仍然對人們有很深的影響,封建專制思想嚴重壓抑和束縛了個性發展,且形成了嚴重的特權思想,再加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影響,需要接觸的外界機會少,這就使我國直到今天仍缺乏民主意識,法制觀念淡薄。而優秀掛職幹部和選聘生整體素質比較高,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及法律知識瞭解更爲深刻,能幫助民主法制的宣傳教育,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農村的民主法制意識,提高農民的政治參與度,從而促進新農村的政治文明建設,維護農村的穩定與和諧。另一方面,表現在能提高農村幹部的整體素質、優化幹部隊伍結構。目前我國

農村幹部存在着隊伍日益老化、後備來源不足、管理方式落後等諸多問題,因此培養一支真正高素質的農村幹部隊伍成了發展農村的迫切需要。如果僅僅從農村青年中培養選拔,受文化知識的限制,農村青年具備接班人的條件並不多,至少不能作爲村幹部的培養首選人選。比較而言,選聘生有知識、有文化、頭腦靈活、思想解放,培養爲村幹部後,能增強基層組織建設,能改變管理方式,與村幹部交流學習新的知識和信息,使村幹部隊伍向知識型和職業型轉變,這對現有村幹部年齡結構、知識結構、文化結構、優化整體素質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青年人才下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青年人才下鄉給農村帶來了新的工作理念與工作作風,爲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在制度的發展與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 掛職幹部鍛鍊中存在的問題

1、“掛職”成“掛空”

一位掛職幹部在結束掛職工作時說:“掛職幾年,不幹不好意思,乾點意思意思,幹多你啥意思,走了沒啥意思。”這一番話,雖語帶調侃,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部分掛職幹部在基層工作不適應、難紮根、被“邊緣化”的情況。

有的掛職幹部存在“做客”思想,認爲自己遲早是要走的,思想上自我懈怠,放任自流,工作上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有的掛職幹部存在“鍍金”思想,認爲自己是組織上精心挑選的,只要工作不出問題,到基層混一兩年就走,工作沒有積極性,沒有動力,得過且過,更沒想過要紮下根來服務基層;有的掛職幹部存在“臨時”思想。認爲“掛職”是臨時性、過渡性差事,不深入基層,不聯繫羣衆,對基層工作不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其中既包含着對基層羣衆語言、風俗習慣的不適應的問題,也包含着對基層工作環境和氛圍不適應的問題;還有的掛職幹部存在“居高”思想。認爲自己學歷高,而且是從“上邊”來的,就高高在上,目空一切,時刻以上級機關代言人自居,辦事居高臨下,待人頤指氣使,坐而論道。

如此等等,致使一些掛職幹部唯有“基層工作經歷”,而無掛職鍛鍊的效果,枉費了組織的初衷。

2、掛職鍛鍊工作中存在有一些不正之風

一些被選派幹部,在走上“鍛鍊”之路後,由於處於幹部管理的真空地帶,上不怕天,下不怕地,於是“眼界大開,思想放鬆,置組織的重託於不顧,玩三陪女,花賄賂錢,辦荒唐事,籤糊塗字,不擇手段地大把撈錢。鍛鍊,使這些人打開了思想深處的潘多拉盒子,成了攪和這些人思想,激活這些人靈魂深處欲魔的催化劑”。①“選派年輕幹部到基層掛職鍛鍊,本是幹部培養工作諸環節中的一環。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可能產生鍍金思想,認爲掛職鍛鍊是爲下一步的提拔重用作鋪墊,工作中往往就會挑挑揀揀,善於作最後一道工序,喜歡幹一些錦上添花、借花獻佛的事情,而不敢碰硬,不願意解決棘手問題。有了功勞往自己身上拉,有了失誤往別人身上推。同時,由於目前實行的掛職鍛鍊大多有明確的時間規定,或者一年,或者兩年,時間相對較短,也可能使得有①王景平. 給掛職鍛鍊定個譜[j]. 法制日報.2014.(09).

些人產生臨時思想,工作中便有了短期行爲。”①

(二)選聘生政策在實施中的困境

1、部分選聘生不對口,對農村現實情況不瞭解,無法順利開展工作。

我國新農村建設需要的農學以及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在選聘生中所佔比例卻比較少。目前,選聘生中具有農學背景的僅佔4%。此外,醫學佔2%,工學佔6%,法學佔3%,經濟與管理佔22%,哲學、歷史學佔18%。因此,大多數選聘生沒有農業、農民需要的實用技術和農村工作的知識背景和經歷。②此外,部分鄉鎮領導和村幹部在工作安排中,往往並沒有給選聘生安排適合所學專業的工作,造成資源浪費。此外,部分選聘生對農村現實情況不瞭解,農業法規政策掌握明顯不足,無法順利開展工作。

2、選聘生的出路在哪裏,這是很多選聘生來到農村後首要關心的問題

“大學生出於各種目的來到農村做村官,絕大部分實踐期滿後,都會選擇不同的出路。如何建立一定的村官選拔機制,如何保證村官任職滿後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是保障選聘生制度有序進行下去的重要問題”。③很多大學生來到農村後,會感到非常渺茫,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幾年村官後,能夠給自己日後的工作帶來什麼優勢?這樣的想法本身無可厚非,畢竟就業問題直接關係着大學生日後生活的質量。因爲農村沒有給大學生髮展的空間和平臺,也造成了很多選聘生期滿後大面積離開的現象。當前大學生的出路問題,各個地方出臺的政策不同。由於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多選聘生享受的政策支持各不相同。

三、 創新制度、完善政策,讓青年人才踏踏實實下鄉工作

選派掛職幹部與選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是推進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戰略決策。要將政策更好地實施下去,必須分類完善相關的制度與政策。

在青年幹部掛職方面。一方面,要根據實際需要選派掛職幹部,不能爲掛職而掛職。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明確掛職幹部的責、權、利,保證掛職幹部能夠分配到實職,有與崗位相匹配的權力、責任,能得到掛職基層組織的支持、配合等等,不讓掛職幹部邊緣化。掛職幹部要準確定位,將過去的職務和工作、成績和光環放在一邊,認清自己的位置,主動拜基層幹部爲師,在學習的同時推動工作紮實有效地開展。更爲重要的是要加強掛職幹部自身的思想認識,端正掛職動機。幹部掛職時要克服“鍍金”思想和“短期行爲”,迅速進入角色,融入集體之中,誠心誠意爲羣衆辦實事。

對於掛職鍛鍊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正之風,首先是要加大思想教育的力度,教育廣大幹部羣衆同不正當行爲做鬥爭。但最重要的則是要以嚴謹的制度安排來最大限度地限制這些不正當行爲的發生,把這些不正當行爲排除在體制之外。一經發現,兩級政府要通力合作來查處這些不正當行爲,嚴懲不貸,給那些不法分子以強大的制度威懾。國家應儘早建立一套比較完備的法規體系做依託,對各個環節的管理都基本達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纔可以有效地克服掛職鍛鍊制度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難題和出現的種①趙效爲. 掛職鍛鍊話‘四忌’.[j]. 求是.2014.(1).

②趙化衝. 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現狀及對策.[j]. 老區建設.2014.(16).

③籤學偉.成本收益視角解讀大學生村官現象[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校報.2014.(05).

種不正之風,才能使這項工作始終得以在法制化、制度化的軌道上積極穩妥地推進。

在選聘生方面。針對選聘生中存在的問題,要着重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創新和完善相關政策與機制。

1、構建科學的選聘機制

首先,選聘工作要按照確定的選聘計劃和選聘條件,經自願報名、組織推薦和資格審查,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參加市委組織部統一組織的筆試和麪試,根據考試綜合成績擇優確定人選。選聘過程中,要及時發佈信息,接受社會監督,增強透明度和公信度。其次,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以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報考。高等學校應安排就業輔導員定期給有意向報考農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專門開班上課,講解我國農村基層情況以及到農村任職的各種優待措施,培養其“服務社區”的信念。還應利用輿論宣傳,轉變家長的就業觀、擇業觀,讓家長認識到農村也有廣闊的舞臺,到農村工作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途徑。再次,“選聘工作還應當貼近農村公共需求,充分聽取基層社區的意見,根據農村所需要的具體崗位,對報考畢業生的專業做一些限定,”①確保選聘生下得去。

2、解決大學生的後顧之憂

近年來,國家爲鼓勵優秀大學畢業生當村官,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有關選聘生工作生活補貼的規定、交納社會保險的規定、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的規定等。各省市結合本地區實際,也出臺了一些具體的優惠措施,如考研享受加分,設置專門公務員崗位用於招收選聘生;任期屆滿考覈合格者可以被招聘爲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三年任期結束不想續聘村官的,自主創業享受稅收、行政收費減免等。這些政策對吸引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幹事創業、解除其後顧之憂具有重要意義,但從目前情況看,還應進一步強化:一是對縣鄉的行政事業單位人事制度進行改革,打破其工作人員鐵飯碗的局面,實行末位淘汰制,爲優秀選聘生騰位置。二是出臺一項全國性選聘生考研優惠政策。每年應拿出一部分研究生招考名額定向招考選聘生,並根據村官的工作年限和業績確定不同的加分標準。對多年在農村工作,且連續多年考覈合格、表現優秀的選聘生,可直接保送到國家重點大學讀研。設立選聘生創業基金,爲選聘生創業提供支持。三是選聘生任期屆滿選擇自主擇業的,政府部門應在檔案人事代理、就業培訓、就業信息發佈等方面爲其提供優質服務。四是對長期在農村工作的選聘生,政府應出臺配套措施,幫助他們解決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

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關鍵階段,農村實現小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的關鍵問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做出的重大決策。科(請關注)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爲本。“國以人興,政以才治”。人的因素在各項工作中仍然是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政治文明建設中,人才交流問題特別是對農村人才的培養情況不可忽視。

①朱建文. 選聘大學生“村官”要貼近農村需要[j]. 中國改革報.2014.(7).

參考文獻:

[1]王景平. 給掛職鍛鍊定個譜[j]. 法制日報. 2014 - 09 - 20.(09).

[2]趙效爲. 掛職鍛鍊話‘四忌’.[j]. 求是.2014.(1).

[3]趙化衝. 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現狀及對策.[j]. 老區建設.2014.(16).

[4]籤學偉.成本收益視角解讀大學生村官現象[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校報. 2014 - 05 - 22(05).

[5]朱建文. 選聘大學生?村官?要貼近農村需要[j]. 中國改革報.2014 - 07 - 14.(7).

young talents in the countrysid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elect some cadres, hiring born for example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young talents in various aspects of rura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of to select some cadres and hiring bor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untryside talented youth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some cadreshiring born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