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國小語文實踐作業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實踐作業研究論文【精品多篇】

實施方案 篇一

當前,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這就是“師生互動”。

這一理念出自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師生“互動”提倡把單一接受的學習方式變爲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研究,動手操作,強調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即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強調師生的相互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勇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根據這一要求,我認爲,語文課堂就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師生互動,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由“演講者、表演者”,轉化爲“引導者、管理者”,由“一言堂”變爲“衆言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給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鍛鍊自己的平臺。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得到鍛鍊。通過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輪流變換爭當教學活動中的不同角色,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養和鍛鍊。那麼,具體在教學中,應該怎麼做呢?

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在課堂中,要加強師生互動,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從預習就開始互動。

一般的教學理論強調教師要精心備課,對教材要多研究,教學內容對學生課前也是保密的。這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這常常導致學生預習的盲目性,頂多就是讀幾遍課文,解決一些字、詞而已。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在上課前,可設計預習作業,我在教學中,深入領會和實踐這一要求,如:讓學生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就瞭解本文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從而使他們的預習有意識、有目的。還可以在預習中提出幾個較爲簡單的問題,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有效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課堂教學更要體現互動。

1、互動還要創設必要的情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得先創設情景。學生在教室創設的情景中,或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或體驗某個典型角色,或體驗某種社會情感。學生通過身臨其境來獲得對於課文內容的真實感受,以此激發學生內驅力,培養品味品質,豐富思想情感,提高學習效果。如:在教學《搭石》時,我以“情”爲首,調用多種手段創設情景,運用朗讀形式激發學生對感情的理解,從而達到教師情,學生情,課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濃的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課堂中,情景的創設是學生情感的催化劑,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奠定基礎。

2、互動可適當變換角色;

過去,我們上課往往是老師在上面講,同學在下面聽,其實,課堂是屬於學生的,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的主動參與,對語文的教學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注意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好勝心,讓他們有表現的機會,如:我在上《長城》這一課時就讓學生自己當老師,而且由誰上是臨時抽籤決定的,並要求同學們要評出最佳的“老師”,結果是抽到的同學會盡力當好“老師”,而沒抽到的同學則盡力做好“評委”。他們所準備的資料都非常充分,可以說課還沒上,他們就已經把課文研讀非常深入了。在這裏老師的作用只是在學生講完後我們做一個評價就可以了。

3、互動的前提是平等;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着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我認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知道,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課堂中的師生互動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於建立在師生間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礎上,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藹的師生關係,教師要徹底摒棄“師者爲尊”的傳統意識,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給學生充分尊重,讓尊重走進課堂。尊重每一個學生,使孩子們在一種和諧、寬和、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學習。

互動意味着師生都參與,意味着師生的平等對話,要求教師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因此,老師具有“教”與“學”的雙重關係,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成爲學習的主人,並能主動地、大膽地’積極地去讀書、學習,做到師生和諧。所以,平時我在教學中始終提醒自己,我要做良師,先要做學生的益友。互動的動力是激勵。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堂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因此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係、教學關係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學是語文活動的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互動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應該是教學過程的平等參與者,又同爲受益者。

爲此,我們提出“提高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的實效性實踐與研究”的研究課題,我們將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探求產生課堂互動低效的根本原因,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最佳對策,力爭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生互動課堂環境,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標。

4、課堂教學要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必須要激勵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我常常藉助語文教學的吸引力,利用情感的推動力,激發全班學生的主動性,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爲“我要學”。

課堂中,我真誠的讚美、恰當的評價常常讓學生如沐春風,始終保持着旺盛的學習熱情,從而調動自己內在的學習需要,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對課文內容理解方面我一向採取的是學生暢所欲言的方式上課,只要學生敢說能說就行,板書五花八門,在課堂上儘量用學生說出的詞語和句子作爲板書,極大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我真誠地鼓勵每一個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樹立起自信心,增強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精神狀態積極飽滿,在課堂中,充分參與自讀、思考、質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收到極好的效果。

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語文教學需要互動,急需互動。當然,在新課程標準理念下,運用教學“互動”促成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是一門學問,更是一種藝術。“互動”必須更深層次地體現爲一種思維的“互動”,一種心靈火花的碰撞,這種“互動”不是表層的課堂氣氛的熱熱鬧鬧、學生髮言的積極踊躍,而是教師用博古通今的知識,用飽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偉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語言……去撥動學生的心絃,滋潤他們的心田,促進他們思維火花的迸發,在這樣的狀態下,即使老師講了大半節課乃至一整節課,學生並沒有發言,卻激活了他們的思維,使他們進入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讓其在十分愉悅的氛圍中,掌握了語文知識,整體感知了課文,昇華了情感,這應該說是一種深層的“互動”。

ァ盎ザ”不單是手動、嘴動,更重要的是心動,只有心動,纔能有好的教學效果。相反,如果盲目追求一種表象的“互動”,學生沒有積極思維,那隻能是課堂氣氛的一種“虛假活躍”,並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做到這一點,正是《語文課程標準》人本思想的要求和體現。作爲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合理加以運用,這樣才能促成學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每一個學生都存在着巨大的學習潛能,都有其自己的個性特長。教學工作中必須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強、獨立生存、獨立創業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語文教學也將更加生動、實用、有效。今後,我還將沿着這一方向不斷努力,把語文課堂的互動教學研究繼續深入。

國小語文實踐研究論文 篇二

國小語文實踐研究論文

摘要:隨着素質化教育的提出且不斷深化,教育界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多方面培養髮展學生的能力。語文學科的目標也不僅僅是提高成績,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國小生思維活躍,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比如多彩的大自然,有趣的遊戲活動,都會有很大的興趣。但是他們也天性好動,沒有耐心坐下來一直與枯燥的東西相處。國小更主要的是對學生的啓蒙教育。所以語文課堂更要豐富多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

關鍵詞:國小語文;實踐活動;策略

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說白了就是語文知識的實踐運用。一堂課或者一個專題的學習之後,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而後通過實踐活動來獲得真實的體驗,並對知識加以鞏固,學會運用學過的語文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國小生思維比較鮮活,容易被有趣的東西吸引。實踐活動的開展就大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國小語文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但是教育不能浮於表面,光有形式,沒有內容。教師不僅要積極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還要保證活動的有效性,保證學生在活動的參與中有所收穫。下面,本文將談談如何有效地開展國小語文實踐活動。

一、以情境吸引興趣

要想綜合實踐活動能夠有效地開展,教師首先要有足夠的創意來設計活動。當然在這其中學生的配合也是很重要的。畢竟活動的中心是學生,只有學生積極地配合了活動,纔能有效地開展。然而,要國小生積極地參與活動,就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在學生的眼中,師生之間一般都是上下級的關係。教師進行任務佈置,學生進行聽從完成。這種任務式的關係非常不利於學生參與活動。所以,教師還要拉近師生關係,與學生形成一種平等的關係,才能真正地吸引學生。創設出生動有趣的情境就非常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拉近師生關係。教師創設的情境,要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最重要的一點是,活動的中心是學生。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考慮學生的認知內容,創造出學生易於接受的情境。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多媒體已經成爲了教師創設情境的一種常用方式。比如說蘇教版的國小一年級語文上冊中有一篇課文是《東方明珠》。教師在設計製作ppt時可以插入東方明珠的照片,多方面展示東方明珠的風姿。學生在對課文內容深入理解的同時,也會對生活中的事物更加留意。除了使用多媒體來創設情景,教師還可以用提問題的方式爲學生創造一個實際的環境。不過這些問題要有針對性,要有吸引力,主要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再比如,在教學《小動物過冬》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你們的家裏有沒有養小動物?”“你們養的都是些什麼動物?”“你們家的小動物需要過冬嗎?”“它們是如何過冬的?”這些問題來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然後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蒐集相關資料並進行實踐調查,讓他們自己去留意觀察小動物的過冬方式。這樣一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交際能力提高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二、以合作共同進步

實踐活動是一個集體活動,合作也便必不可少。教師除了要有足夠的創意來設計出具有吸引力的活動,還要使活動內容豐富化,形式多樣化,以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自身能力的目標。四大名著是我國的經典著作。裏面人物塑造衆多,且各有特色。在教學《走進歷史人物》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設計有關於四大名著的活動。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名著分組,共分成四組。分組成功後,各組通過內部分工合作,收集資料,探究名著中的人物特色,並最終展示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自主思考問題,還要與組內成員共同探究問題,以彌補自己的思想漏洞,使小組的最終作品更加完善。在展示成果的環節,教師可以不限定展示形式。學生可以通過話劇、小品、故事會等不同的形式來展現自己的成果。每個學生各有所長,有的'善於收集資料,有的善於表達自己。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們就要明確自己的分工,先完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在成果合成中,又需要組內共同思考,相互合作完成最終的成果。這樣的實踐活動無疑會鍛鍊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學生能夠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的提高,實踐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三、以整合提高效率

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整體性的活動,而不應當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課外延伸纔是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除了學科內的知識整合,不同學科之間也有相通的地方。有一個實踐活動“走進藝術”,就是音樂、雕刻、書法、語文等多學科的完美融合。實踐活動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要注意學科融合。在多學科相融的活動中,學生會發現其他學科的樂趣所在,更能體會到語文學習中的情感表達。所以說,國小語文實踐活動不僅要從課前課上課後加以整合,還要從不同的學科加以整合,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語文是一門需要時間與積累的學科。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是長期學習,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而國小還是學生的學習萌芽階段。教師更是要做好啓蒙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地瞭解語文,學好語文,以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在教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教師還要注重方法的選擇和情感的指導,讓學生成爲一個多方面發展的會學習的人。

參考文獻:

[1]蔣麗萍.如何有效開展國小語文綜合實踐活動[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187-188.

[2]寧雲萍.淺談語文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J].現代農村科技,2014,11:56-57.

國小語文作業的論文 篇三

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爲:“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都各具特點,並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學習方法。”長期以來,形式單一機械的重複作業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個性,使他們千篇 一律,毫無生機。隨着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作業的設計也在不斷改革。

作業的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通過練,掌握並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二是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所以,作業的設計應當形式多樣,並留有思考的餘地,給學生以想象的空間,讓學生自己選擇、計劃、探究、體驗。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既要顧及作業的一般作用與功能,更要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改革作業的形式與內容,從而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變機械重複的作業爲實踐型的作業

修訂版《大綱》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複、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佈置作業總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爲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國小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爲了改變這一現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切實的訓練。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許多類型的作業。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的預習;

更多的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作業;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許多實踐性很強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古詩《獨坐敬亭山》時,爲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佈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們的熱情特別高漲,情緒也很激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着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

二、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變硬性統一的作業爲自主性作業

學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並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在佈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於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作業設計成“快餐”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於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再低一層次;

而c套餐多爲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佈置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另外,在作業形式上實行了多樣化,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遊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另外,一刀切的作業往往是後進學生的課業負擔,如果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就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作業的針對性,讓學業負擔停留在適當的。位置上。另外,對於作業,過去片面強調獨立思考,沒有把“合作”作爲必要的素質來培養。自主性的作業應當允許學生選擇完成的方式,可以在與爸爸媽媽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學合作完成。

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變封閉性作業爲開放性作業

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獨立性是創造者的必備品質,但在具有獨立性的同時,創造者還應具有合作精神。作爲語文教學內容重要之一的作業,也不能侷限於課內學習內容中,拘泥於課本知識中。國小語文課本的內容雖然豐富,但是知識畢竟有限。語文學習的天地很廣闊,語文教學的觸角要伸向國小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營養。如學了《院子裏的悄悄話》後,我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進一步瞭解年輪的三個作用;

學了《火燒雲》一課後,讓學生利用傍晚時間觀察火燒雲的變化,並根據自己的觀察寫一篇觀察日記;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這樣把作業設計與兒童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學習活動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和諧的學習整體,以鞏固、應用、深化所學的語文知識,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創新能力,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