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在小語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在小語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在小語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本教育文獻《教育——財富藏其中》中指出面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來重新設計、重新組織,這四種基本的學習能力被稱爲教育的四大支柱:(1)學知,即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2)學做,即學會在一定的環境中工作;(2)學會共同生活,培養在人類活動中的參與和合作精神;(4)學會發展,以適應和改造自己的環境。“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正是遵循了這一理念的全新的教學方式。

  “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首創者是當代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卡爾·羅傑斯。這種教學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注意學生情感的發展、情感的釋放、情緒的表達,決不爲任務而忽視情感,也決不爲目標而壓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學過程的主體性;三是注重整體性效果,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所學;四是注重個性充分發展。該模式一反傳統教學的基本思路,把教學的重心定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把教學過程的性質規定爲學生內在經驗的形成與生長,突出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它突出了傳統教育所忽視的情感作用和價值觀等重要問題。

綜上所述,“非指導性”教學在國小語文中的實踐中很有研究意義。基於這種新的教學方式的實施操作需要一定的教育理論來加以指導,本課題旨在分析“非指導性”教學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對其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影響進行有益的探討。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

 

    以下分別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四方面闡述“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課題的指導思想:

    1、教學目的。該模式主張教學的根本任務是以情感爲依託和手段,充分完善地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認爲學習是有意義的心理過程,教學應更多地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和保持心理健康,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態度上;強調的是教育過程中的交往性和合作性。

    2、教學內容。該理論主張學生的學習是一種經驗學習,具有不同經驗的學生對同一學習材料的反應方式水平往往很不相同,因此,羅傑斯強調學生學習的材料應對學生個體具有意義,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願望、興趣和需要。

    3、教學原則。該理論反對傳統教學中那種忽視學生要求,替代學生思考的教學模式,認爲教師的主要角色是充當學生學習活動的諮詢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根本任務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建立一個積極、接納、無威脅的學習環境來促進學生的自我指導。

4、教學方法。該理論主張給予學生自主權和學習的自由權;認爲教師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自由選擇,確定他們的學習方向,去探索發現問題、思考和解決問題。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

 

    l、在教學過程中以情感爲依託,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育者的態度更多地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和保持心理健康。

2、強調在教學過程中的交往性和合作性。

3、探索出“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在國小語文不同課型中的運用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羅傑斯認爲,傳統教學的主要特徵是教師的“指導性”,現代教學者應以“促進者”取而代之,體現“非指導性”。在“非指導性”中,教與學之間是一種人對人的“幫助關係”,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和談話夥伴。

基於上述理論支持,我們探索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更注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整個身心都沉浸在自發的學習中,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1、運用“非指導性”教學模式創設“接受—探究”的課堂教學氣氛。羅傑斯認爲,教學是形成真實、接受、理解的心理氣氛的過程,學生在這—過程中“自由表達”、“自由參與”,並意識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在傳統教學中,最大的弊端是不能發揮師生雙方的主體性,教師的“滿堂灌”不能說明其主體性的突出,在“你說我聽”、上行下效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成爲學習的主人。“接受探究”模式則是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各揚長避短的做法。“接受”是學生傾聽、思考、接納教學信息的過程,是—種“主動參與式的接受”;“探究”是學生分析創意、得出結論的過程,是一種“主動參與式的探究”。主動參與的接受可以改變“知識被嵌入學生”爲“知識被學生積極內化”,主動參與的探究可以使學生生成知識。因此,“非指導性”教學模式要求教帥要在課堂上創設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心理氛圍以及創設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環境,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有足夠表現自我的機會,敢想、敢說、敢做。

    2、運用“非指導性”教學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爲: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的,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技巧的對話(提問、爭辯),是教師幫助學生尋求什麼是可以接受的正確知識的過程。我們認爲,小組討論是“非指導性”教學的重要方式。“組內合作,組間競爭”是其基本原則,這使它具備了“團體對話”的特點:教學中交往的長期性、廣泛性則使其帶有一種“社會學習”的性質。所以,它是“更新層的學習過程”。這種教學能夠產生“感染的行爲”和“競爭的努力”,也會使學生產生對學習濃厚的興趣。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形成小組共同的觀點,並以積極的方式自主加以驗證和解決。當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多樣時、知識需要拓寬時、問題涉及面大學生回答不全面時、學生主動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時,教師要敏銳捕捉課堂時機,抓住靈現的智慧火花,體現參與者和促進者角色定位。

    例:下面是《我會玩》這一課題的研究過程。

    教師出示一些野生板栗,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學生自主尋找合作伙伴,初步設計玩的方案

學生驗證方案的可行性

學生修正方案

再次驗證可行性

進行“誰是玩家”競賽

學生總結研究過程的得失

評價(學生自評和研究小組互評)

從這一過程中明顯發現,自始至終教師只是起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不再是教學的中心人物,只作爲班級普通的一員參加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設計,一起爲成功歡呼,以真摯、坦率的態度與學生平等相處,相互交流思想感情。讓學生自選夥伴旨在於建立一個積極、接納、無威脅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的自我指導。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發號施令的上司,而是學習活動的諮詢者和合作者,學生情感的反應者。有些活動過程中甚至沒有教師這個概念存在,只是教室裏多了一個學生。

    3、如何在“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中增強教師的服務意識

教師除了在活動中爲學生營建一種良好的、開放的自由的心理氛圍,以保證學生人性內部優異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平時也要增加與學生交流的機會,努力成爲一個傾聽者和交往者,重視國小生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認識和感悟,並給予相應的認可和鼓勵,使他們的天性得以充分的施展。鼓勵國小生髮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作品和活動中表現自己的見解和表達自己的方式。我們認爲,教師教的過程,也就是爲學生服務的過程。教師的角色應隨學生的需求而不斷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參與學生活動,積極爲學生服務。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l、採用理論探究與行動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深入課堂觀察並參與體驗學生的學習過程。

2、組織教師進行非指導性教學相關知識的培訓;蒐集教師自己編寫的教學案例;學生的個案、以及師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促進的案例。分析各個案例在實際教學中的實際效果與實施的目的與意義,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尋找相關的理論根源,形成具有推廣意義的國小語文“非指導性”教育與學科整合的建設性成果。

 

六、研究步驟與實施計劃

 

第一階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進行課題的選題、申報、可行性論證。

2、學習教育理論和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文獻資料。

第二階段:(2008年7月—2009年1月)

1、繼續進行相關教育理論學習。

2、在實驗班級開展“非指示性”教學的實踐。

3、根據課題組的統一安排課題實驗公開課。

4、設計教學效果學生反饋調查表,定期對所教班級進行問卷調查,並撰寫調查報告

5、認真收集研究中的原始材料,及時總結課題研究中的問題和經驗。

6、組織案例學習分析“非指導性”教育從設計到學生完成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規律。

第三階段:(2009年2月—2009年5月)

1、根據上一階段的研究情況及時調整研究方案,繼續開展課題研究理論工作。

2、提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及時向專家諮詢、解決。

第四階段:(2009年6月) 

1、彙總課題研究的相關材料。

2、撰寫課題的結題報告。

 

七、課題組成員

 

組長:

            負責課題的實踐操作,主報告的撰寫。

小組成員:

              負責課題實踐操作,專題小論文的撰寫。

             負責課題實踐操作,專題小論文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