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秦漢新城歷史文化保護調研報告

秦漢新城統籌兼顧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探索出大遺址保護、歷史文化旅遊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文化遺產傳承方式,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取得實效。

秦漢新城歷史文化保護調研報告

一、歷史文化遺存基本概況

秦漢新城所在地是古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佈了大量秦、漢時期的重要歷史遺存,遺址保護區面積達104平方公里,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達11處,包括秦咸陽宮遺址,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渭陵、延陵、義陵、康陵等9座西漢帝陵和霍去病墓。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厚的歷史積澱,爲秦漢新城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秦代主要歷史遺存情況

1、秦咸陽城遺址。秦咸陽都城的範圍從今渭城區渭城街道辦冶家臺東,包括窯店、正陽二個街道辦及底張街辦的一部分,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主要建築是冀闕宮廷,在今窯店街道辦姬家道、牛羊村北部原上。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後期的30年間,考古工作者通過勘查和發掘,共發現各類遺址遺蹟230餘處,其中6處經過試掘和重點發掘,揭露面積15000餘平方米,清理戰國秦墓128座,出土和採集文物5000餘件。發現了大小不等的夯土建築遺址27處,包括宮牆遺址和重點發掘的第一、二、三號宮殿遺址,以及多處手工業作坊遺址和長達4公里的墓葬區。1988年1月,秦咸陽城遺址已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漢代主要歷史遺存情況

1、漢長陵。漢長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道辦後排村北約1320米,怡魏村南約1190米,咸陽二道原南緣。長陵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的合葬陵。陵墓附近曾經出土過屬於西漢時代的“長陵東當”、“長陵西當”和“長陵西神”文字瓦當,證實這裏的陵墓確爲長陵。1988年1月,漢長陵已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漢安陵。漢安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道辦白廟南村東南約670米。安陵爲漢惠帝劉盈與孝惠張皇后的合葬陵。2001年6月,漢安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漢陽陵。漢陽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正陽街道辦張家灣村北約870米處。陽陵爲漢景帝劉啓與孝景王皇后合葬陵。2001年6月,漢陽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漢茂陵。漢茂陵位於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鎮策村南400米,茂陵博物館以西約930米。包含帝王陵以及陵區附屬的建築遺址、陪葬墓等。茂陵系漢武帝劉徹與李夫人的合葬陵。1961年3月,漢茂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漢平陵。漢平陵位於咸陽市秦都區雙照街道辦大王村南約300米。平陵爲漢昭帝劉弗陵與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2001年6月,漢平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漢渭陵。漢渭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街道辦新莊村南部偏西約200米。渭陵爲漢元帝劉奭與王皇后合葬陵。2001年6月,漢渭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漢延陵。漢延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街道辦嚴家溝村東北約200米。延陵爲漢成帝劉驁的陵墓。2001年6月,漢延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漢義陵。漢義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街道辦南賀村東南約570米,北距旅遊公路約280米。義陵爲漢哀帝劉欣與傅皇后合葬陵。2001年6月,漢義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漢康陵。漢康陵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街道辦陵照村東北約500米,鹹宋公路北側約350米。康陵爲漢平帝劉衎與王皇后合葬陵。2001年6月,漢康陵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

依託區內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搶抓“一路一帶”發展機遇,遵循文化產業發展規律,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項目帶動,創新引領”的思路,統籌兼顧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創新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方式,緊緊圍繞“秦”和“漢”兩大文化元素,通過實施一大批文化產業項目,延續歷史文脈,樹立秦漢文化品牌,積極申報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努力將秦漢新城建設成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秦漢歷史文明集中彰顯區”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

三、存在問題

(一)城市建設規劃與文物保護規劃銜接不夠緊密。對歷史遺址自然環境原始地貌的整體性開發利用考慮不夠充分,導致城市建設兼顧遺址保護不足,緊鄰遺址保護區的景觀與文物保護內容連接不緊密。

(二)尚未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優勢。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上缺少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方案,未能緊密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開展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

(三)缺少文化亮點。缺少類似滻灞生態區長安塔、曲江新區大雁塔的標誌性文化形象,對外宣傳缺乏亮點,難以給人留下持久印象。

四、發展建議

針對秦漢新城歷史文化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組建專業團隊,開展相關研究。聯合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力量,共同開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如何與城市建設結合的研究工作;研究秦漢新城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結合的具體方案,努力把秦漢新城打造成與絲綢之路有深入關聯的文化特區。

(二)擴大對外宣傳。拓寬宣傳渠道,通過報紙雜誌、廣播電視、網絡,以及創意攝影、短片、電子報、文物展覽推廣紀念品等形式,宣傳新城歷史文化資源,展示新城文化魅力和資源優勢,使文保區內居民瞭解並支持對歷史遺址保護利用。吸引更多企業和人員來新城投資和旅遊。推動公衆參與,在現有遺址博物館定期舉行各類活動,提高民衆興趣。

(三)深入挖掘歷史素材,將某個人物、故事或某處遺址打造成秦漢新城的標誌,讓大衆認識並記住秦漢新城,引發遊客來新城旅遊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