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走科研強校之路,構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央三代領導集體都明確地指出了高等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和改革發展的根本方向,這就是教育必須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長春工業大學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找準定位,確立了“教學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強校之路”的辦學指導思想,要實現學校國內一流的地方工業大學的辦學目標,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構建了較爲完整的地方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走科研強校之路,構建地方高校科技創新體系

我國高校在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指導下,努力貫徹落實“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發展高科技及產業化,加強基礎性研究”的科技工作方針,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加強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高校科技產業的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大學,應該成爲科教興國的強大生力軍,教育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爲現代化建設提供各類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胡錦濤總書記指出:“大學是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重要陣地。”“要進一步完善科研體制機制,尊重學術自由,營造寬鬆環境,切實把廣大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出來。”這些精闢、深刻的論斷,不僅爲21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指明瞭方向,同時也爲高等學校迎接知識經濟挑戰、加快科技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一、三十年科研工作回顧

長春工業大學建校於1952年,學校科研管理部門的設立,最早是在1962年,吉林理工學院與吉林礦冶學院合併,成立吉林工學院,設教務處(含科研科)。1963年,吉林輕工學院併入吉林工學院,學院正式設立科研生產處。1985年,科研生產處改名爲科研處。從1978年復員到1985年我校共取得各類科研成果54項,其中“建築工程預算微機管理系統”,“戶籍卡微機管理系統”等項目,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應用。

“七五”期間,學校鑑定成果33項,在研成果63項,有1項科研成果獲全國發明展的銀牌獎,4項獲長春市第三屆發明展發明獎。“八五”期間,共承擔各類計劃項目120項,到位經費332萬元,有11各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吉林省科技進步獎和長春市科技進步獎,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千餘篇。“九五”期間全校共承擔國家、省、市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委託的各類研究與開發課題278項,爭取到經費1500萬元,完成成果鑑定171項,有9個項目獲省、市科技進步獎,爲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億多元,發表各類論文3585篇,出版專著、譯著、教材等57部。“十五”期間科研工作有了快速發展,獲得了一批國家級課題,僅2004年就獨立或合作承擔了兩項國家863項目、兩項國家發改委“振興老工業基地高技術產業”項目、一項國家科技部“十五”攻關項目、一項國防科工委軍工項目等6項國家課題。其中與四平高斯達集團合作的國家發改委“納米設備製造及納米材料應用”項目,課題經費達1.2億元;與長春市高新區合作的國家發改委 “製造業信息化平臺”項目,課題經費達8500萬元。並且在汽車產業、製造業、信息化、石油化工、電氣電子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進入“十一五”以來,學校的科研工作更是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先後承擔了一項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863計劃項目、二項國防科工委軍工項目、一項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三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項司法部研究項目等。科研經費逐年遞增,在理工、人文社科、經濟管理等學科實現了全方位突破。僅2007年科研經費總量達到了5560萬,獲省、市科技進步獎7項,省、市社科獎3項。其中,吉林省科技進步獎5項(發明專利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長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吉林省社科獎專著類二等獎1項;長春市社科獎2項(專著類三等獎1項,論文類三等獎1項)。吉林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獎,二等獎1項。此外,還申報專利9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授權專利9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

經過多年的努力、積累與沉澱,長春工業大學已經發展成一所以工爲主,工、理、文、法、管、經、教育等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吉林省省屬重點大學。多年來,學校擁有一支整體結構合理、素質與水平較高的教師隊伍,堅持培養基礎理論紮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艱苦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長春工業大學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創新教育,依託一汽、吉化等大型重點企業和新興高科技企業,始終堅持爲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着力於教學改革、科研改革,以企業需求爲導向開展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緊緊抓住振興老工業基地的機遇,重視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形成了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科研工作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長春工業大學已經在高校創新體系中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高品位的大學文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結構完整、構建學科交叉的制度保障體系,實現高校的學科發展戰略、政府的社會發展戰略與產業界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融合。

二、切實抓好產學研結合,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爲地方經濟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高等學校直接服務於社會已成爲高校的主要職能之一。長春工業大學多年來一直堅持爲吉林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科研是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主要途徑。面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提出強化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和作爲意識,強調有爲纔有位。這不僅有利於高等學校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且有利於高校自身的發展和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從高校的三種主要職能的發展過程來看,先是培養人才,然後是科學研究,再到直接爲社會服務,三種職能互相聯繫,共同構成現代高等學校的職能體系。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形勢下,在國際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中,高等學校的三大職能的內在聯繫更加緊密,高等學校不斷拓寬社會服務職能已成爲相互促進的必然趨勢。高校科技產業是高等學校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

(一)建立產學研基地,提高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的科技水平

我校抓住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時機,爲推進新興工業化做出了貢獻。

1)針對省內外企業的技術難題開展科研攻關。在以節能減排爲起點的產業新政策正在以日趨清晰的面目呈現在世人眼前的時候,張德江校長率領的節能技術創新中心承擔“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大選廠能耗監測與管理”項目,經費達388萬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冶金企業氬氧精煉鐵合金工藝及其綜合節能系統的開發與示範”預算經費總額爲8138萬元,其中國家專項經費資助2029萬元。

在汽車產業方面,我校與一汽集團合作,在汽車材料和汽車電子方面完成了一批課題,這些研究成果一些已經在一汽得到應用。

在製造業信息化方面,我校已爲長春市的118家“小巨人計劃”企業提供了製造業信息化的技術服務及諮詢,根據對其中88戶企業的統計,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30個百分點。

在石油化工領域,張會軒副校長領導的課題組和他們所指導的博士生、碩士生,常年工作在吉化的科研第一線,圍繞公司生產中提出的實際課題開展科研攻關,從立項、研究、小試、中試直到成果產業化,直接服務於吉化的實際需求。目前,該課題組研製的“核殼結構塑料增韌劑ACR”項目,年產3000噸的生產裝置,已經在2005年投產,效果很好,年產值達1億元,利潤1000萬元;“MBS增韌劑的中試生產及應用技術”項目,年產5000噸的生產裝置,也已經在2005年投產,年產值也達1億元,利潤1000萬元。此外,我們還主持和參與了國家863項目碳纖維的研製和生產,2005年該項成果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冶金行業,我校與通鋼集團公司合作的汽車前軸用新型低碳低合金空冷貝氏體鋼,其疲勞壽命由50萬次提高到200萬次,達到日本同類鋼的水平,但價格卻大大低於進口產品。 

在油田,我校分別爲吉林油田開發了內部經濟覈算管理系統和油田創效資產單元綜合評價信息系統,爲油田公司的經營決策提供生產、銷售和經濟覈算的動態信息及決策模型,在中油集團組織的鑑定會上得到高度評價,並獲中油集團公司頒發的二等獎,中油集團已決定進一步完善後在全國各大油田推廣。

2)與企業合作成立了一批聯合研究基地。目前,學校分別與吉化集團公司、通鋼集團公司、吉林省中小企業局、長春市科技局、四平市高斯達納米材料設備有限公司、鞍鋼集團、鞍鋼礦業集團等合作創建了聯合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或聯合實驗室,爲今後更好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在省內各地區創建了一批科技研發基地。爲了適應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的要求,更好的爲我省支柱產業服務,學校進一步增強了科技服務意識和科研工作的針對性, 在省內各地區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

(1)在長春市爲一汽集團服務的汽車材料和汽車電子研發基地, 汽車前橋用鋼和汽車鋼板輕量化等研究,獲多項省市科技進步獎。

(2)與長春市科技局合作建立的“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中心”基地。

(3)在吉林市與吉化集團公司和吉化股份公司合作建立的化工研發基地;與吉林鐵合金集團合作,開展節能、環保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工作。

(4)在四平市與高斯達納米材料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納米技術及材料設備研發基地。

(5)在通化地區與通鋼集團公司合作建立的金屬材料研發基地。 

(6)在松原市與吉林油田合作建立的計算機油田綜合信息管理系統研發基地。

(7)在延邊地區與敦化力源藥業合作,開發中草藥微細化處理技術,並得到省中藥辦的支持,立了專項。

(8)在白山市與白山泵業集團合作,開展了高鉻鑄件低合金化的研究,與長白參業集團合作開發長白山藥用植物珍珠草提取技術。

(9)與吉林省中小企業局合作建立的“中小企業技術服務中心”基地。爲吉林省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實施科技研發服務。

(10)同鞍鋼礦業集團的合作,開展了利用冶金企業熔融廢渣製造水泥熟料技術研究。

(11)與鞍鋼集團合作進行大孤山選礦廠能源計量管理系統的研究,通過採用最優控制技術、機理模型、統計分析、預測控制、神經元網絡等控制方法建立企業能源管理的數學模型,實現能源的綜合利用及優化調度。

(12)長春軌道客車的合作項目, 結合高速軌道列車的研製,提高零部件可靠性及輕量化,包括空心軸的研製、面飾板的表面處理、箱體連接新技術等,解決了長客公司軌道列車橫樑衝壓開裂的問題。

(二)以企業需求爲導向,加強溝通與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長春工業大學通過國家部門、地區或行業舉辦的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易會、洽談會和企業經過探索,已形成多種產學研合作模式,並共同承擔各種科技研究開發計劃或重大工程項目,以企業實際需要爲導向,建立產學研基地,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

與吉化公司、吉林鐵合金股份公司、鞍鋼集團礦業公司、吉林油田、通鋼集團、長春軌道客車股份公司、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有關高校等一批大企業和研究機構開展科技研發合作,實施一批大項目,強化了科研特色,爲學校科研工作搭建了更加寬廣的平臺。其中合成樹脂與特種纖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與吉林石化公司合作建成了10噸/年碳纖維中試裝置;開發的碳纖維產品已成功應用於‘神舟5號’和‘神舟6號’宇宙飛船;開發出了高品質通用ABS樹脂、板材級ABS樹脂、汽車儀表板表皮專用ABS樹脂、透明ABS樹脂和高耐熱ABS樹脂系列產品的中試合成技術;開發的高品質ABS樹脂合成新工藝和板材級ABS樹脂的合成技術在吉化18萬噸/年ABS生產裝置上實現了產業化,榮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2005年,吉林石化公司0215A牌號ABS樹脂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

2005年張明耀教授獲得了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創造了我校省科技進步獎的歷史新紀錄;2006年我校在“產學研合作培養和技術創新人才項目”中獲得吉林省優質人才項目二等獎,是唯一獲此獎項的省內高校,同時還獲得優秀產學研聯合項目一等獎一項,三等獎兩項,在省屬高校名列第一。2007年鄒寬成、韓秀清教授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承擔國家“863”項目獲得批准;管理學院劉曉輝教授牽頭的吉林油田能源信息管理課題,研發經費達297萬元。 

學校還非常重視學術交流工作,多年來,共組織各類高水平的學術報告100餘場,“2003年邀請博鰲亞洲經濟論壇祕書長龍永圖先生來長春講學”、“2004年吉林省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化工論壇”、“邀請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lan G. MacDiarmid教授來校講學”、“2005年邀請荷蘭格羅寧根大學Goodijk教授面向全省中小企業經理做關於歐洲公司治理與發展的講座”、2007年承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生產工程分會第二屆先進生產工程領域與汽車製造高層技術論壇暨吉林省第二屆青年科技論壇”,通過這些活動,活躍了學術氛圍,擴大的社會影響,極大地提高了學校的學術聲望和學術地位。

三、以科研項目爲引導,促進學校整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長春工業大學多年來一直強調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要求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主張教學應是產生於科研的教學,教師必須開展科研,不能只教學不從事科研,教學與科研同爲教師的主要職責。還提倡“學生以大學教授爲導師,協助教授進行科研,然後在研究過程中受到教育並培養自己在學術上的愛好。”這就明確規定了大學生應參加科研工作。學生通過參加科研工作,可以加深對所學到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科研能力,因此學習與科研同爲學生的主要任務。教學與科研就是這樣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的。

(一) 基礎教學、科研平臺建設

長春工業大學現有40個基礎實驗中心,下設112個基礎實驗室和實驗基地,17個校內實習基地和53個校外實習基地,它們在承擔學校本科生、研究生理論與實踐課程教學的同時,也是學校科研基礎研究的基地。其中,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化工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被確定爲“吉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程訓練中心被確定爲“吉林省工程訓練示範中心”,並且作爲吉林省唯一一所被推薦參評“國家工程訓練示範中心”的單位,現在正在參加“國家工程訓練示範中心”的評選;同時,我校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被評爲“吉林省重點建設實驗教學中心”。“合成樹脂與特種纖維工程研究中心”先後被評爲吉林省和教育部的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工業節能科技創新中心”和“合成樹脂與化學纖維科技創新中心”被省科技廳評爲吉林省科技創新中心。“新型結構材料及加工技術工程實驗室”被省發改委評爲吉林省工程實驗室。“高性能強韌化工程材料實驗室 ”被省教育廳評爲吉林省重點實驗室。“吉林省產業與企業發展人文社科基地”被省教育廳評爲吉林省人文社科基地。

在新一輪的省重點學科遴選中,我校有9個學科中選,省重點學科數量從7個增加到9個,學科門類從工科增加到工科、理科和管理學科。

(二) 創新隊伍人才體系建設

一直以來學校爲了加強師資隊伍創新體系建設,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科研工作的具體措施:一是在2002年和2003年兩次人事制度改革的競聘上崗中,把科研業績作爲硬指標,明確了與崗位職責相對應的科研工作要求,並且在近兩年的學年考覈中進行量化考覈,明顯地增加了教師們科研工作的壓力和動力,改善了教師們的科研工作狀態。二是進一步調整了校內科研政策,在分配比例上進一步向課題組傾斜,並且加大了課題組使用課題經費的自主權。三是成立了一批校級研究所,實行了有關的經費支持、激勵政策和考覈制度。近兩年我校科研經費的三分之二以上來自於這些研究所。四是堅持指導研究生必須有科研課題,否則即使具有導師資格也不能承擔指導任務,這樣就形成了科研工作和研究生培養的良性互動,既保證研究生的論文指導質量,又促進了科研工作。隨着研究生規模的擴大,對教師在課題中的位次要求有所放寬,但是要指導研究生必須有科研課題這一要求沒有變。五是學校增加了投入。在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逐年加大了對校內科研基金的投入,爲中青年教師科研工作的開頭起步提供條件;對校級研究所投入建設經費,促進了科研團隊的形成;增加了對科研成果、高檔次論文和科研專利的獎勵力度。

(三)科研政策體系化,科研管理規範化,科研隊伍正規化建設

學校的科研政策和每個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因此科研政策的正確導向,對學校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爲克服不足,進一步整合有效資源,推動學校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層次,科研處深入學院調查存在的問題,研究科研工作的規律、探索科研管理模式,針對學校科研總量小、競爭力弱的特點,提出了以研究所推動“科研工作正規化”建設理念及配套政策、機制,促進科研工作規範化。

2004年長春工業大學出臺了《長春工業大學科研機構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兩年內成立了13個理工科研究所、17個軟科學研究所,並給予經費支持、激勵政策和考覈制度,對於促進科研團隊的形成,提高科研團隊的科研實踐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到2007年年底,學校共成立了30個校級研究所,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在全校的佈局。目前,全校50%以上高水平論文,科研經費近80%全部來自研究所。

2007年開展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及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遴選工作,先後共聘任張德江等75人爲學校的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及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作爲學校科研工作的骨幹和中堅力量,他們帶動了學校整體科研工作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