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地方高校探索學科建設的啓示

地方高校探索學科建設的啓示

地方高校探索學科建設的啓示

要爲學科發展謀得更多資源,必須緊跟地方經濟產業和社會建設發展步伐,及時調整學科結構,尋求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

近日,國務院學位辦公佈了國家第11次學位評審結果,蘇州大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成功數在全國高校中名列第一,獲批的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了10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至此,蘇大的一級學科博士點總數位居地方高校之首。

一級學科博士點是衡量一所高校學科建設和辦學層次的重要指標,蘇州大學作爲一所地方綜合性高校,爲何能交出如此“漂亮”的成績單?

探索一:學部制改革,精心凝練學科方向

在此次獲批的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名單中,蘇大醫學部的臨牀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獨佔三席,成爲該校入選最多的學院(部)。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成績,與該校從學科發展大局統籌規劃,不斷凝練學科發展方向,提升學科建設管理水平不無關係。

白血病的病因和發病機理非常複雜,一直是世界醫學界公認的科研難題。蘇州大學唐仲英血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尹斌專注的正是這一領域。不久前,他所申報的“納米技術在白血病病因和病理學研究的應用”課題獲批成爲2011年國家科技部“973計劃”子課題。他將與蘇大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的教授攜手開展課題研究。長期在教學和科研一線的摸爬滾打,尹斌有很深的體會,“學科交叉融合、專業優勢互補,往往能給研究者帶來更多的靈感,把科研平臺搭建得更廣闊。”

在擁有11個大學科門類的蘇州大學,其綜合性大學的優勢正逐步顯現,學科交叉而“摩擦”出的“科研火花”比比皆是。2008年,學校試點學部制改革,整合相關學科專業,組建了醫學部和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資源整合的優勢在此次學位點申報中凸顯。醫學部因此一舉拿下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材化部也斬獲了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

地處長三角這片改革創新的熱土,蘇大人認識到,要爲學科發展謀得更多資源,必須緊跟地方經濟產業和社會建設發展步伐,及時調整學科結構,尋求學科發展的新增長點。2006年,江蘇率先提出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六大新興產業,蘇州大學應聲而起,現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免疫學研究中心等對接新興產業的高水平學科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

爲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該校人文社會科學同樣做出了重要貢獻。蘇州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生態型區域(蘇南)經濟與社會治理研究”課題組,整合了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東吳商學院、社會學院、教育學院等多個學院的科研力量,深入調查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基層羣衆自治的有效銜接與良性互動”等,已逐步轉化爲地方政府制度創新的重要依據。

探索二:內扶外引,科學架構師資隊伍

學科引領是方向,人才驅動是根本,人才是學科建設的最重要因素。爲此,該校圍繞重點學科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內扶外引並舉,以“學術大師+創新團隊”的構建爲主要形式,向海內外招聘特聘教授,連續10次在世界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佈“求賢書”,面向世界延攬精英,同時實施“東吳學者計劃”,全力打造師資人才隊伍。

蘇大的求賢若渴和愛才惜才,令中科院院士、蘇大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院長李述湯教授感受印象深刻。2008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機會,該校相關負責人得知李述湯院士有意在內地科技發展,於是兩赴香港誠邀他聽取意見,最終他被蘇大人的誠意打動了。學校專門新建了一幢8000平方米的新大樓給李述湯糰隊,讓他們能參照國際標準建實驗室,並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撥出5000萬元作爲對實驗室的先期投入。目前,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自主研發成功“有機發光二級管”,有望在未來取代白熾燈。

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創立三年來,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各類科研課題30多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SCI論文60篇;同時,順利形成了從本科生到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完整人才培養鏈,也成爲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的亮點之一。

人才引進在大形成了“連鎖反應”。近四年來,該校共引進包括院士、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內的各類人才450餘名,爲學校的長遠發展蓄積動能。功能納米與軟物質(材料)研究院、軟凝聚態物理及其交叉學科研究中心、機器人與微系統研究中心等十多個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得以成功組建。一個個學術梯隊合理、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學科隊伍給蘇大的學科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從近年的科研立項和獲獎成果來看,該校省部級以上科研立項項目和獲獎項目的取得者80%源自領軍能力強、學科基礎好、科研實力雄厚的研究梯隊。

“內扶外引”,旨在培養本土學術精英的“東吳學者計劃”,實施三年多來,已有20名優秀學者獲得資助。通過項目申報、平臺建設,蘇大有意識地增強本土教師與引進學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讓校內外學術精英儘快融合。蘇大首批“東吳學者”陳林森教授團隊所研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微米級光刻直寫技術”已被應用於全國第二代身份證、新一代駕照、“十七大”代表證的視讀防僞。“東吳學者”方世南教授主持承擔的“崑山特色價值觀研究”課題,首次提出了崑山特色價值觀的概念和國內區域特色價值觀的研究領域,受到了中央有關部門和江蘇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使蘇大學科建設充滿了“爆發力”。2010年,蘇大獲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88項;縱向項目經費1.1187億元;SCI、EI、ISTP三大檢索論文達到1305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獲包括重大重點項目在內的國家社科基金面上項目共23項,居地方高校之首。

探索三:加強平臺建設 培養創新人才

學科建設的根本落腳點是爲了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在蘇州大學校長朱秀林看來,“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創新,創新的基礎是人才,而高校培養人才的平臺就是學科。因此,大力加強學科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也是高校爲國家創新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的源泉。”

從學科結構來看,該校現有的博士點和碩士點所覆蓋的學科有很大一部分均與江蘇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環境保護、軟件和服務外包、傳感網、沿海開發現代農業、文化產業等戰略新興產業密切相關,繼續推進這些學科的建設對於優化江蘇省學位授權體系,建設高教強省和創新型省份,加強學校爲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能力均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意義。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該校以國家、行業、地區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爲導向,重點打造了一批學科平臺,促進了相關學科建設水平上再新臺階。在醫學生命科學領域,參照國際一流醫學研究中心的標準,投入1億元組建了“唐仲英血液學研究中心”。在不到一年時間裏,該研究中心就獲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使學校在血液學方面原有的傳統優勢得以進一步鞏固;在金融工程領域,建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加強了與蘇州東吳證券合作,立足金融衍生品創新和金融風險管理兩大方向,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在最前沿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端金融工程創新平臺;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重點建設的“現代絲綢工程實驗室”與企業、地方多方位合作研發,擁有多個第一和多項知識產權;“現代光學技術研發平臺”依託學校光學工程學科,其研究成果應用於“神舟”系列飛船之上,在平臺基礎上成立的蘇大維格公司是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傢俱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內高科技企業,其全息激光技術廣泛用於新一代身份證、護照、駕駛證上,佔領了全國70%的市場,打響了光學工程學科的“蘇大品牌”。

高水平實驗室是一流大學保持其學科領先地位的基礎和保障,同時也爲學校培養勇於創新的學生隊伍提供了良好的平臺。2010年,在“第三屆全國大學生創新論壇”中,醫學部藥學專業貝永燕同學主持的國家級項目《乳糖化修飾性殼聚糖主動肝靶向抗腫瘤納米給藥系統及藥效學研究》和醫學部生物信息學專業趙金芳同學主持的項目《納米氧化鈦引起小鼠炎症反應的分子機制》經過論壇組委會組織專家的匿名評審,分別從各校推薦的348篇學術論文和352件展示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進本屆創新論壇的學術論文集和創新項目展板集。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三年級博士生袁建軍在《中國社會科學》、《政治學研究》、《哲學研究》等一類核心期刊上均發表了一篇論文,目前還有兩篇一類核心期刊的論文也即將發表。目前,他還承擔着江蘇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江蘇省軟科學計劃項目,深入到蘇南蘇北的若干市具體調研江蘇省省直管縣的運行狀況。

最近幾天,朱秀林在喜悅之外更多的是思考。在剛剛結束的首批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評選中,學校的紡織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技術、血液轉化醫學、微納光學、藝術學五個學科入選一期工程名單。他開始謀劃,“地方高校怎樣做,才能培養出更多更好特色鮮明的創新型人才,畢竟培養人才是大學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