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婦女調研報告多篇

婦女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2022做好婦女兒童宣傳文化思想工作的調研報告

婦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力量,實行男女平等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保障婦女權益、促進婦女發展是各級人民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

兒童是人類的未來和希望,兒童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爲深入貫徹實施“xx”時期婦女兒童發展規劃,依據**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xxxx-xxxx年),圍繞文廣體局承擔的婦兒工作職責,幾年來,區婦聯積極對接,把婦女兒童發展規劃融入到文廣體局各項具體工作中,爲推進“xx”時期我區婦兒事業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主要做法:

1.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結合自身職責,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工作措施,承擔落實規劃中相應的目標任務。分管領導具體負責實施工作的組織、協調和督促,同時,分級落實責任,局屬各單位分管領導及專職人員同步實施,同步推動。

2.完善機制,保障經費。進一步建立健全目標管理責任制,把實施婦兒發展規劃納入局屬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分管負責人的考覈評價體系,並依據婦兒工作的需要,重點保障投入,對婦兒規劃重點實事項目予以關注,確保工作經費專款專用。

二、策略措施:

1.保障婦女共享文化發展成果。近年來,直接面向婦女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和文化服務,充分利用“三八”節慶活動以及民間文化資源,組織婦女開展讀書、文藝演出、陳列展覽、書畫攝影比賽等活動。

2.保障婦女兒童享有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近幾年來,積極推進婦女兒童陣地建設工程,不斷完善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管理、設施和服務,充分發揮其作用。xxxx年以來,全區xx0%的鄉鎮均開設婦女活動場所、設立兒童文化活動場所、兒童閱覽室或兒童專用書架、文化室配有兒童活動器材、圖書等。

我們大力實施“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在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和建成全縣“農家書屋”數據庫的基礎上,切實發揮“農家書屋”的陣地作用,大力開展讀書、徵文、培訓等活動。我區自xxxx年起舉辦全民讀書節,至xxxx年,已連續舉辦了五屆全民讀書節。xxxx年以來,在全縣範圍內發展閱讀推廣志願者xx0餘名,開展“進學校”、“進社區”等全民閱讀推廣活動年均5次以上。區圖書館常年免費開放閱覽室,組織開展春節猜迷活動、暑期青少年公益國際象棋培訓、小學生讀者漢字聽寫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xxxx年x月23日是第xx個“世界讀書日”,也是**首個立法“全民閱讀日”。爲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的閱讀興趣,號召青少年來圖書館閱讀,**區圖書館特邀學生們走進圖書館,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閱讀推廣活動,讓更多的青少年和老師們瞭解圖書館,使用圖書館,在青少年學生中形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

3.強化文化市場的性別監管和輿論監督。多年以來,圍繞工作職責,堅持開展有效的行動堅決打擊、遏制淫穢出版物、影視作品、網站及色情演出活動,堅決制止色情、暴力等不健康文化的傳播,禁止在宣傳媒體、廣告和文藝作品中出現損害女性形象、污辱女性人格的作品。近幾年,我局堅持集中開展“淨網”和“清源”行動,集中清查學校周邊的互聯網上網服務經營場所,查處非法演出,收繳盜版教輔;對學校周邊書報刊、音像製品零售、租賃點進行集中清理;加強對印刷品、境外出版物及政治謠言、淫穢色情等有害出版物的檢查。

x.引導和鼓勵婦女參加體育鍛煉。多少年來,大力開展適合婦女兒童參與的羣衆體育運動項目,不斷增強婦女兒童體質,提高婦女兒童身心健康水平,積極發展城鄉社區婦女健身體育設施,鼓勵引導婦女參與全民健身運動,加強對婦女體育健身活動的科學指導。

xxxx年以來,我區城鄉體育健身設施覆蓋率每年均達到xx0%,國民體質測定網絡鎮(街道)覆蓋率由xxxx年的50%逐年提高到xx0%。

xxxx年以來,我們共舉辦了6次“**區全民健身日”活動;xxxx年以來開展了5次全國千村健身氣功交流展示系列活動暨**縣健身氣功站點聯賽;近兩年成功的舉辦了全區廣場舞大賽、秧歌舞大賽、**國際標準舞公開賽以及xxxx“老頑童”杯**市首屆社區廣場舞電視大賽等以廣大婦女參賽爲主的大中型羣衆體育活動。

5.不斷增強婦女兒童體質,有計劃的選拔和培養優秀運動員。

xxxx年xx月,**區少體校被省體育局命名爲三星級業餘體校,常年開展少年兒童籃球隊訓練、羽毛球隊訓練、乒乓球隊訓練和田徑隊訓練。xxxx年成立**拔河女隊,人員分佈全縣,以**鎮、**鎮、**鎮、**鎮、**鎮,多爲農村家庭青年婦女。自成立隊伍取來,先後有60人蔘加**省以上拔河比賽,參加集訓人數超過300人。多年來,**拔河女隊在歷次全國、全省各類賽事中獲得了xx餘次獎項。同時,還參加過**省教育頻道專題節目、中央5套專題節目、中國教育頻道專題節目、中央農業頻道專題節目等,中國體育報、**晚報、**日報等媒體也多次進行報道,爲**區“中國拔河之鄉”、**省“體育強縣”品牌做出巨大貢獻。

6.開辦專題節目,爲婦女兒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糧。在女性宣傳方面,我局積極配合區委、區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有關婦女政策、法規及舉措的宣傳工作,做好婦女典型和各行各業婦女羣衆的宣傳工作。在“三八”和“五一”等節日期間,重點推出“巾幗創業”、“崗位能手”等的相關報道,反映我區婦女風采。在日常宣傳工作中,增強婦女宣傳的貼近性和吸引力,講求宣傳實效。淨化熒屏聲頻,營造健康空間。進一步加大淨化熒屏聲頻力度,抵制低俗之風,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範節目內容,努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近兩年來,**區電視臺、電臺注重提升欄目,不斷加強宣傳婦女兒童工作以及婦女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同時,充分利用好縣電視臺影視頻道,推出一些有較好社會反響的女性題材影視劇。自xxxx年1月1日起,**人民廣播電臺對節目進行全新升級改版,本次改版突出廣播媒體“宣傳、服務、娛樂”三大功能,增設了《中華大講堂》新欄目。xxxx年電視臺開辦《**說法》欄目,以法官**的講述、點評爲切入點,選取我區發生的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婚姻法、未成年保護法等典型案例,以真實的法律案例爲主線,輔以大量的情景再現,劇情模擬拍攝。區京劇團依據法官**的事蹟,創排了大型現代京劇《法官**》。少兒宣傳方面,重點轉播好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和**教育頻道,爲少年兒童提供更多優秀的國產少兒廣播影視作品,不斷豐富少年兒童的精神文明生活。

【第2篇】改變農村留守婦女規劃調研報告

改變農村留守婦女規劃調研報告

隨着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爲了讓您不再爲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改變農村留守婦女規劃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冷清清,嗅不到一絲男人味,夜晚只有孤獨寂寞和蟲鳴蛙聲相伴;白天不敢和村裏的男人多說話,怕遭人閒言碎語;城裏是個花花世界,老公在外幹活能不能經受誘惑,萬一拋妻棄子,自己什麼都沒有了,提心吊膽也是常態。三、缺乏安全感由於丈夫不在,農村治安狀況又不好,“留守婦女”們普遍沒有安全感。

生理需求

從女人生理方面來看,正常的、有規律生理需求可以調和女性體內的各種生理機能,促進激素的正常分泌。壓抑則使女性的身體機能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影響生理健康。生理上的不適,還影響了女性的心理健康。長期的壓抑容易使人產生抑鬱、焦慮、恐懼、懷疑等心理病變,使人對生活失去信心,對事情不負責任,容易衝動。

中國農業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萬留守婦女。調查中發現,留守婦女隱諱地表達了她們的性壓抑問題,“她們長期處於性壓抑狀態,這也導致了連鎖的負面情緒。”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焦慮,39.0%的'婦女經常感到壓抑。

丈夫外出打工,與丈夫一同去打工,孩子沒人看管,怕荒廢了孩子未來和前程,在家管教孩子,伺俸公婆,又不能和丈夫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長期的性壓抑,讓她們煩躁而焦慮。她們就是這樣艱難地選擇着這種痛苦的生活,忍受着與分居的孤寂。繁重的體力勞動似乎還不難承受,讓她們更加難以忍受的是長期的性壓抑。

社會貢獻

留守婦女家庭頂樑柱

當前,農村傳統的家庭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青壯年男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婦女挑起了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孝敬老人、撫養小孩等家庭重擔,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幾乎都壓在她們肩上。留守婦女已經由傳統家庭中的“半邊天”,一變成爲現在家庭中的“頂樑柱”。

留守婦女塑造鄉風文明

樹立進步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倫理關係和鄉村鄰里關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大量男勞動力的外流,使留守婦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來的“主內”轉變爲現在的既“主內”又“主外”,成爲鄉村良好風氣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她們對內要營造家庭的和諧,對外要處理好與鄰里之間的關係。在促進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上,絕大多數留守婦女對賭博等損家敗業的惡習有着本能的抵制,很多地方的留守婦女自發地組織禁賭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破除舊習俗,倡導新風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子女的撫養和教育上,她們付出更多的汗水、奉獻出更多的愛心,使那些留守兒童得到家庭的溫暖並受到教育。可以說,留守婦女的思想意識、道德觀念以及對鄰里關係和家庭關係的處理,直接影響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效。

留守婦女帶頭經濟建設

原來由男勞動力承擔的農活,現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婦女去完成。男勞動力有的僅在糧食收種的時候纔回來幫忙,有的甚至一年都難得回一次家。從土地的翻耕到播種、施肥、田間管理、收割等各個環節以及飼養牲畜、種植蔬菜等,都靠留守婦女操勞。有的留守婦女有了一定資本後,開始建住房、買店鋪、辦工廠、做生意。目前,不少留守婦女已成爲獨立的生產者和商品經營者,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留守婦女村務管理生力軍

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男勞動力離家遠、工作忙,平時很少回村,對村裏的事務瞭解得越來越少,很難直接參與村務管理。村中重大事項的決策和“兩委”班子民主選舉等事務,一般都由家裏的留守婦女代爲表決或投票。這樣,留守婦女就成了參與農村民主管理事務的實際主體。同時,隨着留守婦女逐漸走出家庭、走入社會,她們的視野已不再僅僅局 限於管理小家的層面上,而把目光投向了對村務的參與和管理,對落實村級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目前,農村婦女入黨的人數越來越多,在農村“兩委”選舉中婦女當選爲班子成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農村留守婦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全國婦聯:xx年全國新增3.3萬多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

xx年,中國新增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3.3萬多個,全國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總數已超30萬個。

隨着大量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出現了規模龐大的留守婦女羣體。爲幫助留守婦女更好應對生產、生活、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全國婦聯的積極推動下,各地婦聯組織通過村婦代會進行宣傳倡導,以就近就便、自願互助爲原則,積極探索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

在各地實踐中,農村留守婦女互助組有的以村(組)爲單位,8至 0名留守婦女爲一組,由婦代會牽頭推選一名有文化、熱心腸、能幹事的婦女骨幹爲組長,主動聯繫開展留守婦女日常生活關愛活動;有的以婦代會主任和婦女小組長爲骨幹,依託婦女之家、婦女維權服務站,聯繫本村留守婦女建立互助組;有的則依託各種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協會或合作社,建立留守婦女互助組,帶動和扶持留守婦女發展專項生產創業致富。

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宋秀巖在 2日在京舉行的全國婦聯十一屆二次執委會上表示,深化婦女議事會、留守婦女互助組等工作,有力促進了基層婦女羣衆在社會治理創新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

爲改善困難婦女兒童的生存發展狀況,全國婦聯和省一級婦聯的公益慈善機構xx年募集款物 0億多元,進一步推動“春蕾計劃”“母親健康快車”“母親郵包”等公益項目的開展,包括新資助“春蕾”學生近.8萬人次,新投放“母親健康快車” 90多輛,新發放“母親郵包” 2.3萬個。

關愛幫助農村留守婦女的對策與建議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視“留守婦女”的現實需求。

(二)強化科技培訓,提高“留守婦女”的致富能力

(三)整合社會資源,解決“留守婦女”的實際困難

(四)維護家庭穩定,加大“留守婦女”保護力度

(五)豐富文化生活,體現“留守婦女”人文關懷。

【第3篇】推進農村婦女增收致富調研報告

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將有利於化解矛盾,鞏固和維護農村的穩定局面。同時也爲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轉變提供重要契機。按照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深入到_____鎮_____村就農民增收致富特別是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情況通過調查、訪談等形式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_____村位於_____市_____區_____鎮東北部,_____河以南,總人口1458人,其中婦女602人,村民居住面積1500畝,現有耕地1188畝,河灘面積586畝。大部分農村婦女在家務農,少數婦女出外打工,主要以作粉刷工人爲主。

二、存在的問題

從_____村村民收入情況來看,近幾年呈持續增長趨勢,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但就目前的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同實現富裕型小康目標相比,同經濟發達地區相比,相對較低,農民增收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一是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隨着農村城市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耕地逐年減少,而現有鄉鎮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使得就業崗位有限,這必將會使部分原來從事農業耕種的農民成爲閒置勞動力,而婦女由於受行業需求和自身素質的限制,就業機會相對男性而言則更爲困難。二是收入渠道狹窄。農民收入基本依賴於耕種、集體企業安置、臨時工及從事個體經營所取得的收入。

三、措施及建議

通過對_____村現狀的調查,綜合分析了農村經濟形勢,認爲今後促使農民收入保持持續增長的主要途徑是:發展特色農業,優化發展空間,增加就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

(一)、加強宣傳,營造氛圍。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黨的富民政策,教育農村婦女樹立市場意識,積極投身農村經濟建設大潮。

(二)、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等農業特色基地,實現從糧食作物的種植向經濟作物種植的戰略性調整,促使農業生產效益最大化。

(三)、拓寬發展空間,發展民營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解決農民就業的最佳途徑。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各個方面給予支持,熱情爲民營企業服務,積極爲民營企業排憂解難,多措並舉扶優扶強民營企業,促進民營企業的總量擴張和質量提升。

(四)、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根據市場和企業的需求,按照不同行業、不同工種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的要求,採取定期或不定期、請進來或走出去、定向委培等形式,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就業能力。針對農村婦女文化素質低、就業困難的實際,組織開展適合女性特點的技能培訓,如鉤、編、手工藝製作等,教會她們從業技能,鼓勵她們自主創業。

【第4篇】2022年婦女兒童調研報告

近年來,**縣婦聯圍繞婦女兒童維權,在源頭參與、社會協調、整合資源、提供服務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如何做好當前農村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帶着這個問題,縣婦聯工作組採取分片集中座談、單獨拉家常等形式,和農戶交心談心,瞭解農民羣衆所思、所想和所盼,開展社情民意大調查,重點了解當前農村婦女兒童維權工作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農村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基本情況

調查表明,農村婦女在政治、文化教育、勞動和社會保障、財產、人身、婚姻家庭等權益保障方面,取得了一些進步。主要體現爲:

1、農村適齡女童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的性別差距逐漸縮小,女童的受教育環境不斷改善,國小適齡兒童新生入學率達到99%。

2、農村醫療條件得到改善,農村婦女和女性農民工產前檢查率、住院分娩率有所提高。調查顯示,新農合醫療使農村婦女受益匪淺, xx年,**縣孕產婦產前檢查率達到98.13%。

3、農村婦女對權益保障相關法律的認知率有一定提高,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調查顯示,隨着法制宣傳教育的不斷深入,在調查涉及的與農民、農民工權益相關的法律中,農民對土地承包法的認知程度最高,對婦女權益保障法有所瞭解。

4、多數農村婦女對村委會、婦代會在婦女權益保障方面的評價較高,認爲婦聯組織維護農村婦女權益的作用較大。

二、農村婦女兒童維權工作存在的問題

1、“出嫁女”土地權益保障狀況堪憂。特別是在土地徵用、房屋拆遷補償時,不管戶口是否遷出,居住地是否變遷,村民小組基本上不考慮

“出嫁女”的利益分配。《婚姻法》中 “婦女依法享有與男子平等的繼承權”的規定在農村形同虛設。如女子出嫁後,父母的遺產繼承權便會被 “理所當然”地全部剝奪。

2、家庭暴力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在農村農民或城市農民工家庭中,還存在着家庭暴力現象。且導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困難、賭博、婚外情、家務瑣事等。其中,經濟困難是引起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

3、婦女的參政議政意識有待提高。大多數婦女羣衆認爲,

“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古以來都是男人的事情。絕大多數村,在村兩委換屆工作中,僅僅是出於工作需要,配置一名婦代會主任兼任計劃生育工作主任,而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職務由女性任職的比例較低。

4、女性就業遭受性別歧視。許多企業在招收員工時,存在性別歧視,只招收男工,拒不招收女工。即使招收了女工,也受到很多條件的限制,如年齡、崗位等,在工資待遇上,女工也明顯低於同工種男工,同工不同酬。

5、農村留守婦女生活、精神壓力較大。隨着大量青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守婦女的丈夫常年不在身邊,她們帶着子女獨居在家,

“三重”(勞動強度大、心理負擔重、情感流失重)、“三難”(撐家難、溝通難、團聚難)問題十分突出,由此引發的農村留守婦女權益受侵害事件時有發生。6、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狀況不容樂觀。在調查中,發現因父母外出打工、經商,無法對子女實施有效的監督和教育,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責任一般表現爲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往往引發監護力度不夠、職責不明、監護責任倒置等諸多問題,給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推動農村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的措施和建議

1、大力加強維權宣傳,不斷優化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環境。大力開展《婦女權益保障法》、《婚姻法》、《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培訓宣傳,培育他們法律意識、維權意識,提高婦女兒童的維權能力。同時,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維權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不斷優化婦女兒童維權工作的社會環境。

2、完善學校和家庭教育,着重保障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懷。適量需配備心理老師,以便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要建立留守子女家長 (監護人)與學校的定期聯繫制度。父母要注意親子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瞭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另外還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繫,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3、加大扶持救助力度,積極建立農村貧困婦女兒童救助機制。政府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制定助困、助醫、助業、助學和司法援助等方面的救助政策。對貧困家庭的子女不僅要保障其完成義務教育,還要對其高中、大學給予補助和支持。對貧困、孤寡、傷殘、癡呆等婦女兒童在患重大疾病時給予醫療補助。

4、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農村婦女兒童生命質量。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應逐年增加對農村保障的投入,同步調整農村低保標準,民政部門力爭把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羣體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做到應保就保。加快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解決和緩解了農村婦女兒童大病無錢可治的問題,建議政府繼續對農村貧困婦女兒童家庭傾斜財政資助比例。

5、加強維權服務,切實解決婦女兒童維權工作中的重難點問題。加強對婦女的文化科技培訓,提高婦女就業、創業的能力。大力實施婦女脫貧、小額信貸等項目,幫助婦女羣衆發展經濟,提高收入,使她們擁有經濟獨立權,從而贏得家庭和社會的尊重。廣泛建立婦女兒童維權工作、110家庭暴力報警中心、貧困婦女法律援助中心等,爲廣大婦女兒童提供迅速、便捷、多元化維權服務。廣泛爭取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婦女兒童救助基金、春蕾計劃等多種公益活動,服務弱勢婦女兒童羣體,幫助婦女兒童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維權工作項目化、實事化。對侵害留守婦女兒童權益的拐騙、拐賣等違法犯罪行爲要繼續加強打擊力度,爲留守婦女兒童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6、加強維權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婦聯維權能力。婦聯組織要健全機制,創新載體,進一步發揮婦聯組織在維護農村婦女兒童權益中的積極作用。要加大對婦聯幹部的法律知識培訓,使婦聯幹部真正成爲知法、懂法、用法的行家裏手,真正能爲婦女羣衆提供優質高效服務。要充實維權工作崗位,加大維權隊伍建設。除設立專職維權工作者外,要進一步團結凝聚法律工作者、專家學者、媒體宣傳和維權志願者四支隊伍的力量,加強“宣傳、幫教、救助”等多方位合作,聚集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婦女的切身利益,爲婦女兒童維權工作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實施狀況調研報告

《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貫徹實施以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按照婦女兒童發展綱要的總體要求,婦女參與社會經濟、決策管理、教育、衛生、法律、環境等領域得到了明顯拓寬和提高,婦女兒童的生存環境進一步改善,婦女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婦女整體素質顯著提高,婦女兒童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實施現狀

(一)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婦女參與經濟建設的意識明顯增強。

以來,我區在“xxxx”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大力推進工業化進程,不斷調整產業化結構,綜合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爲婦女兒童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1、區域經濟穩步發展,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爲婦女兒童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人均gdp地區生產總值6070元,比上年增長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32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1672元,比上年增長2.1;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4955萬元,比年初增加10495萬元。

2、人口增長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全區總人口21.6萬人(公安年報數),其中女性10.2萬人。0-4歲人口1.2萬人,女性0.6萬人,0-17歲人口5.7萬人,女性2.8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爲2.82‰。由於政策宣傳到位,人們的生育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少生、優生已逐步成爲全社會的共識和廣大人民羣衆的自覺行動,爲婦女兒童的發展創造了寬鬆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發展空間。

3、財政收入增長,各項投入增加,婦女兒童生存環境進一步改善。完成財政收入9098萬元,同比增長13.5。第一產業增加值從的34768萬元增加到39260萬元,增長12.9;第二產業增加值從26195萬元增加到的45768萬元,增長74.7,年均增長11.8;第三產業增加值從的17276萬元增加到的39350萬元,增長127.8,年均增長17.9。產業結構比由的44.4:33.5:22.1調整到的34.1:35.3:30.6。實現了由農業經濟的主導型向工業經濟主導性轉型。

(二)、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加強,婦女健康狀況不斷改善。

以來,財政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大,婦幼衛生事業不斷髮展,婦女健康狀況不斷改善,兒童保健效果明顯。

1、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區衛生經費投入495萬元,防治防疫經費168萬元,計劃生育事業費254萬元。分別比增長14.8、增長7.0和21.5。全區嬰兒死亡率爲16.67‰,比下降4個千分點;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爲16.67‰,比下降6.34個千分點;5歲以下兒童中,重度營養不良患病率爲0.11,比下降0.35個百分點;7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率爲22.47,比上升17.45個百分點;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爲77.69,比上升0.16個百分點。

2、醫療條件逐步完善。全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56個,其中衛生院10個,擁有病牀427張,區級醫院擁有病牀210張,農村醫院擁有病牀217張,專業技術人員681人,其中醫師237人,助理醫師153人。全區都建立了能夠開展婦幼保健系統服務和對基層保健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培訓的婦幼保健院。6鎮1辦配備了婦幼專幹,每個村配備了婦幼保健員,形成了一個以區人民醫院爲中心、鄉(鎮)爲樞紐、村爲網點的醫療服務網絡,爲婦女兒童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3、兒童食品、用品質量與安全防範工作得到加強。“十五”時期衛生系統嚴格執行《食品衛生與安全法》等衛生法律法規,有計劃地開展了多次兒童食品、用品質量與安全專項檢查,對超市、個體商店、商販及學校、幼兒園食堂進行了重點檢查,到目前爲止,還未發生兒童食物中毒事件,有利地維護了全區兒童的健康成長。

(三)婦兒受教育人數增加,文化水平不斷提高。

全區各類學校128所,其中:高級中學、中等職校、完全中學各1所,初級中學6所,九年制學校8所,完全國小44所,初級國小36所,教學點19個,私立學校2所,幼兒園10所。

1、學前教育穩步推進。,3-6歲兒童在幼兒園0.14萬人,其中:女兒童0.07萬人,佔兒童入園率的50。

2、義務教育明顯提高,男女比例趨於合理。全區國小適齡兒童淨入學率達100,其中女童爲100;國小5年鞏固率爲99.9,其中女生99.99;國小生輟學率從的0.3下降到0.01,其中女生由0.06下降到0.01;國中入學率爲97.10,其中女生97.10,比上升1.8個百分點,國中三年鞏固率爲97.9,其中女性97.9比上升0.8個百分點。

3、成人教育成效顯著,成人識率女性上升。成人識90.28,其中:女性84.98,比上升0.64個百分點;青壯年識率98.02,其中:女性92.94,比 年上升0.9個百分點。

(四)婦女就業狀況得到改善,社會保險事業不斷髮展。

以來,由於區委政府高度重視婦女再就業工作,把婦女就業作爲婦女發展重要內容來抓,勞動和婦聯等部門積極採取措施,加強婦女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婦女勞動保障政策的落實,使婦女生存、保護和發展明顯增強。婦女就業人員比例保持在40以上,達到目標要求。

1、婦女就業領域逐步拓寬。,全社會就業人員11.7萬人,女性5.9萬人,女性比重佔50.4。城鎮登記失業率4.2;分行業看,女性較集中在農業、貿易餐飲、社會服務業和教育衛生行業。隨着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女性擇業就業領域逐步拓寬,金融、保險、電子通訊、房地產等新興行業正在成爲婦女就業新渠道。

2、社會保障和福利事業步伐加快。全區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職工人數0.8萬人,女性0.4萬人,佔5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0.7萬人,女性0.2萬人,佔28.6;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0.5萬人,女性0.2萬人,比重佔40;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0.7萬人,其中:城鎮0.2萬人,農村0.5萬人。社會救濟總人數達1.5萬人,其中城鎮0.4萬人,農村1.1萬人。工傷、生育保險下半年正式啓動,參加工傷、生育保險的企業職工人數分別是40人和1800萬人。

(五)婦女兒童法律意識不斷增強。

以來,隨着我國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普及,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切實維護,我區政法機關積極開展打擊各類侵犯婦女兒童違法犯罪活動的專項整治鬥爭。

1、始終堅持對侵犯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xx、綁架、拐賣婦女兒童等刑事犯罪開展各種打擊行動。

2、不斷加強對公共娛樂服務場所的治安管理,淨化社會風氣,保護婦女兒童的人身權利。

3、廣泛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活動,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傳《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婚姻法》、《關於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條例》等法律法規,營造了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社會氛圍,增強了婦女羣衆的法律意識。

(六)婦女兒童發展生存環境優化。

1、婦女兒童發展的社會環境不斷優化。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規劃》的社會知曉度不斷提高,重視支持婦女發展的社會風氣日益濃厚,爲促進婦女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實施“希望工程”、“春蕾計劃”、“五好家庭”、“青苗行動”,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建設活動,倡導平等、文明、和睦、穩定的家庭建設,爲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3、改善婦女兒童特別是農村婦女兒童的生存生活環境。全區加大了對環境保護和生活服務設施的投入。,農村自來水受益率48,衛生廁所普及率52,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52,城市污水處理率2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20,但與目標還有較大差別。

二、目前我區婦女兒童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以來,我區婦女兒童事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婦女自身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兒童優先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但是由於受區域經濟發展和陳舊觀念的影響,目前我區婦女兒童發展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婦女兒童生存的自然、社會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一是大部分農村的衛生狀況仍然較差。農村衛生廁所基礎設施建設還較薄弱,農村糞便無害化處理率比較低,農村飲用水的安全和質量得不到保障。二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工作還有待加強。侵害婦女兒童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爲還時有發生,拐賣婦女兒童的犯罪行爲在嚴打下並未絕跡,少數企業在利益驅動工資任然比較低。三是對弱勢婦女兒童的社會救助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有利於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活動場所、娛樂場地、影視作品不足,一些非法經營的網吧、電子遊戲室、影視廳、賭博室等仍然存在。五是“重男輕女觀念仍然存在,兒童性別差異還未縮小”。六是流動人口中的婦女兒童問題日益突出。流動人口中的婦女生殖保健、孕產婦保健、兒童保健、計劃免疫、兒童入園入學等應如何管理,是全縣婦女兒童工作面臨的新問題。

(二)少年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整治力度不大。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一些不健康的東西,腐朽糜爛的生活方式也或多或少地傳了進來,如社會上黃色、暴力的書刊影碟氾濫,黃色網站暴力遊戲屢禁不止,這對廣大青少年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輕者荒廢學業,重者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三)女幹部參政比例偏低,綜合型能力較強的女幹部缺乏。一是我區女幹部存在“三多三少”現象,即基層多、高層少,副職多、正職少,邊緣性崗位多、重要崗位少;二是後備幹部隊伍中女幹部的數量還滿足不了領導班子建設的需要,基層女幹部隊伍建設、女幹部整體素質、多崗位鍛鍊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中女性比列不高,分別佔18%、26.95%。

(四)鄉鎮發展不平衡。一是在教育方面,表現爲區鄉之間,校際之間辦學水平還存在着較大差距,教師不願到一些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辦學條件差的地方去任教,聘請他人代課。二是在婦幼保健和衛生防疫方面,農村醫療衛生和婦幼保健服務技術比較落後,村級衛生保健網絡不夠健全,服務功能較差,遠遠不能滿足當地農民的需要。

三、積極推進婦女兒童事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婦女兒童是祖國的末來,全社會都要重視婦女兒童工作。各級政府和部門要把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列入重要日事議程,加大工作力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落到實處,形成一個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提高邊遠貧困鄉鎮義務教育的普及水平。要進一步拓寬義務教育投入渠道,努力增加義務教育的投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狀況,從根本上保證義務教育的公平、公正,進而有效降低農村輟學率,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精神。

(三)進一步改善婦女兒童衛生保健服務環境。要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改革,合理安排和增加婦幼衛生、疾病控制等基本衛生服務經費的投入,重點加強農村基層衛生服務網絡的建設和規範化服務管理。一是要建好農村基層醫療保健網絡,提高其婦幼保健的服務功能。二是要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急救、產兒室建設,創造安全分娩的必要條件,提高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切實抓好母嬰安全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三是要合理解決鄉、村兩級保健人員的待遇問題,穩定基層保健隊伍。四是繼續推廣適宜的醫療保健技術,並大力推行農村醫療保險等多種形式的健康保障制度,提高婦女兒童享受保健和抵禦疾病風險的能力。

(四)強化婦女幹部隊伍建設。一是要把培養和選拔女幹部作爲一項重要任務來抓,實行領導責任制,加大後備幹部隊伍中女幹部的培養選拔力度。同時,婦女自身也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參政意識,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更好地發揮“半邊天”作用,以“有爲”求“有位”。二是要真正把對女幹部的提拔使用政策落到實處,充實實職崗位和正職崗位的女幹部,爲德才兼備的女幹部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婦女參政議政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良好氛圍。

(五)進一步完善監測評估工作機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監測隊伍,重點抓好區級和各部門的評估工作,採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監測評估工作中存在的經費和人員不足的問題,納入財政預算,進一步完善全縣婦女兒童統計監測數據庫,全面、客觀、真實地監測我區婦女兒童發展狀況,爲進一步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關於“婦女之家”與婦女兒童家園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目前,冠縣共建立農村(社區)“婦女之家”754個,企業“婦女之家”1個,其中省“婦女之家”扶持項目11個,省級婦女兒童家園項目1個,“婦女之家”覆蓋率100%,通過“婦女之家”與婦女兒童家園建設,增強了基層婦女組織的活力,使婦女學習有場所、活動有陣地、作用發揮有舞臺。爲全面瞭解我縣“婦女之家”建設有關情況,使“婦女之家”真正成爲廣大婦女羣衆熱愛和信賴的溫暖之家,近日,冠縣婦聯對全縣“婦女之家”與婦女兒童家園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爭取支持,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婦女之家”建設工作

冠縣婦聯組織嚴格按照省、市“婦女之家”建設的精神和要求,最大限度地爭取黨政領導重視,將“婦女之家”建設作爲基層黨建帶婦建的重要內容。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爲契機,按照陣地共享和一室多用、分區佈局、分時實用的原則,整合資源,充分利用村、社區現有活動陣地建立“婦女之家”。根據上級要求,列出“婦女之家”建設要求清單,印成明白紙發放到基層婦女幹部手中,嚴格按照建設要求,配備基礎設施。對於11個省級“婦女之家”建設項目,設立了專用活動室,統一標識,統一配備了電腦、電視、廣場音響、等器材設備。多次召集鄉鎮(街道)婦聯主席專門召開全縣“婦女之家”建設工作會議,縣婦聯多次深入到村莊進行指導,在部分鄉鎮舉行“婦女之家”建設啓動儀式。尤其是在清水鎮杜行社區省婦女兒童家園項目建設中,市、縣婦聯多次到社區進行具體指導,並組織該鎮、社區幹部到濟南進行參觀學習,學習外地先進的建設經驗,最終使該項目順利落地冠縣。因爲領導重視、組織得力,羣衆廣泛參與,我縣實現了村莊(社區)“婦女之家”的全覆蓋。

(二)把握關鍵,制定標準,不斷提升“婦女之家”工作水平

在“婦女之家”建設過程中,着眼持續發展,全面加強“婦女之家”規範建設。一是嚴格標準,制定方案。在“婦女之家”建設過程中,要求各村莊(社區)按照“標識統一、功能完善、管理規範、重在服務”的原則和“六有三統一”的標準規範建設“婦女之家”,即“有場所、有設施、有計劃、有制度、有活動、有效果”、“統一名稱、統一標識、統一形象”。二是健全制度,規範管理。從健全完善規章制度入手,以“管理規範、服務到位、作用明顯、婦女滿意”爲目標,制定了婦代會工作職責、婦女信訪工作制度、婦女之家管理辦法、巾幗文明隊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婦女工作制度和辦法,製作成牌子上牆,以制度爲保障規範完善“婦女之家”的運行。三是把握關鍵,提升水平。緊緊抓住“有人辦事”、“有陣地辦事”、“有錢辦事”這三個關鍵環節,統籌兼顧,多管齊下,分類指導,協調推進,最大限度地破解“婦女之家”建設中的難題。在選好配強村婦代會主任的同時,大力實施農村婦女素質提升工程,舉辦婦代會主任培訓班,不斷提高婦代會主任素質,做到“有人辦事”。加強巾幗志願者隊伍建設。各村莊(社區)將巾幗志願者登記造冊,組成了巾幗文明健身隊、巾幗文明服務隊、巾幗文明宣傳隊、巾幗文明清潔隊等各具特色的巾幗志願者隊伍,服務廣大婦女兒童。根據實際,有的村莊(社區)還對“婦女之家”活動陣地設施配備、配套建設等進行提檔升級。如清水鎮杜行社區婦女兒童家園,設置了固定的辦公場所,場所內電腦、桌椅、書櫥、電視等基礎設施及標誌、規章制度俱全。鎮財政及村集體收入另外投入4餘萬元,用於婦女兒童之家硬件建設及日常活動支出,完善了對婦女工作的投入保障機制,爲進一步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婦女兒童家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解決了“有陣地辦事”和“有錢辦事”的問題。

(三)開展活動,務求實效,充分拓展“婦女之家”服務職能

從婦女需求出發、從服務婦女入手,突出強化“婦女之家”服務功能。一是服務婦女創業就業的“根據地”。各村莊(社區)“婦女之家”充分發揮“面對面”聯繫羣衆的優勢,採取幫助辦理婦女小額貼息貸款、收集發佈招工用工信息、開展技術諮詢指導服務、創建巾幗創業基地等多種有效方式,幫助、引領婦女創業就業,增加家庭收入。組織廣大婦女舉辦法律法規、實用技術、家庭教育、生活常識、文明禮儀等內容的教育培訓班,提高廣大婦女的綜合素質和創業技能。今年以來,全縣共依託“婦女之家”開展各類活動1508場次,參與婦女羣衆3.4萬人次。辛集鄉前張官屯村“婦女之家”累計培訓婦女3000多人次,使37名婦女脫貧致富,發展庭院經濟40多家。二是文明宣傳教育的“大舞臺”。利用“婦女之家”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組織婦女、家庭參與“最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諧家庭”、“平安家庭”、“低碳家庭”等各類特色家庭創建活動。開展“好兒媳”、“好婆婆”、“美德在農家”等模範評選活動,推廣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倡導奉獻、友愛、互敬、互助的社會新風。辛集鄉前張官屯村積極組織婦女參與“四德”工程建設,xx年全村分別有14人和27人被評爲“好婆婆”和“好媳婦”,187人上了村裏的善行義舉“四德”榜,佔婦女總數的30%。通過張貼宣傳標語、開設宣傳欄、印發宣傳資料、開展諮詢服務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國家有關婦女兒童的法律法規知識。三是維護婦女權益的“孃家人”。 將“婦女之家”建設成維護婦女權益的溫馨驛站。注重發揮婦女維權工作站的作用,爲廣大婦女提供婚姻調適、家庭調解、心理諮詢等維權服務,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及各類法律法規,接待來信來訪,調處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幫助婦女羣衆排憂解難,努力做到維權在基層,維權在身邊。同時,認真開展留守婦女兒童關愛行動,幫助她們建立了互助機制,使她們在生產上相互幫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關照。如範寨鄉成立了留守婦女互助組,農忙時節相互幫助,共同克服困難。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重視程度有待於提高。由於發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對“婦女之家”建設重視程度不夠,缺乏科學、規範、有效的管理。大多數“婦女之家”負責人都由村婦代會主任兼任,大多數人身兼幾職,精力有限,難以全身心投入婦女工作,影響了“婦女之家”工作的開展。

二是工作經費投入有待於進一步增加。村級活動經費少,對“婦女之家”配備的硬件設施不能滿足實際需求,某些有益活動無法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婦女羣衆參與建設的積極性。

三是活動開展有待於進一步豐富。受社會、家庭、人文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婦女之家”作用發揮不夠,開展的活動較少,或活動內容單一,有的侷限於開會、培訓等,沒有把“婦女之家”功能充分發揮起來。

三、意見建議

一是加強基層婦女工作隊伍建設。認真落實黨羣共建創先爭優關於“共建隊伍”的要求,積極爭取各方面的重視和支持,多管齊下、多措並舉,進一步加強村莊(社區)婦女工作隊伍建設,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組織婦女、宣傳婦女、教育婦女、服務婦女的各項工作,着力抓好村婦女幹部的培訓工作,不斷加大巾幗志願者服務隊伍建設,使巾幗志願者成爲村莊(社區)婦聯組織開展工作的有力幫手。

二是加大婦女之家工作經費投入。要想方設法拓寬經費來源渠道,推動建立多元保障村莊(社區)婦聯組織經費的長效機制,確保基層婦聯正常運轉、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三是豐富“婦女之家”活動形式。充分挖掘“婦女之家”的功能,提高“婦女之家”的綜合利用效率,着力打造“婦女之家”工作品牌。要充分發揮“婦女之家”的宣傳教育、維權服務等功能,面向婦女兒童和家庭提供維權諮詢指導、創業就業服務、心理情緒疏導、婚姻關係調適、鄰里糾紛調解等方面的幫助。着眼於基層婦女的民生需求、利益關切、興趣愛好,組織開展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婦女喜聞樂見、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使婦女在活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受益、在受益中發展。

婦女兒童土地權益保障情況調研報告

辦事處位於科右前旗西南部,西南與吉林省##市胡力吐鄉、萬寶鎮接壤,西與突泉縣永安鎮相連,北與旗內白辛、古蹟、巴拉格歹三個辦事處毗鄰。全辦事處轄10個村,29個自然屯,47個社。轄區總面積23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51699.84畝,全辦事處現有4806戶,其中外出1140戶,總人口15946人,其中外出人口3175人。現有農業人口1xx人,佔總人口的76.53%,辦事處現有婦女6696人,佔總人口的42.7%。通過土地排查清理結果顯示,##辦事處有861名婦女喪失土地(土地在孃家)佔農業人口7.17%,有1207名兒童沒有土地,佔農業人口的10.05%。

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產資料,是農民生存和實現其它權利的重要基礎。雖然《農村土地承包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進行了立法保護,但是由於土地實行了“三十年不變”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廣大婦女兒童的權利沒有得到基本的保障,此類問題不僅事關農村婦女兒童生存與發展,而且事關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婦女在這方面的諮詢與投訴也一直不斷。

一、農村婦女兒童土地權益喪失原因及存在問題

(一)婚姻流動性和土地不可移動性原因

由於婚姻習俗,大部分婦女結婚後要從孃家遷移到婆家居住生活,而她們原來承包的土地是無法遷移的。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不可移動性和土地承包的穩定性無疑與婦女結婚出嫁的這種流動性產生矛盾。

(二)婚後婦女的土地權益缺乏保障措施原因

1、婦女在孃家到土地得,如婚姻嫁到外地,嫁入所在地村由於沒有預留機動地,也沒有新開墾地和村民自願交回的承包地,婦女婚後就很難取得承包土地。

2、婦女原居住地雖爲其保留了承包地,但實際上,這

些婦女由於路途遙遠或其它原因很難去孃家從事耕種或向孃家索要其承包的土地,婦女的土地權益在婦女婚後實際上就變向喪失了。

3、一些愚腐閉塞的思想在農村一些地方還存在,“潑出去的水,嫁出門的女”,婚後的婦女的土地在很大程度上被長輩們剝奪了。

(三)新生兒童無地可分原因

由於土地實行了“三十年不變”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承包政策,我辦事處現有1360名兒童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後出生,沒有分到土地,年齡最大的13歲,最小的1歲,在法律面前,這是一種無奈。

(四)法律政策原因。

由於土地實行了“三十年不變”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兒童在沒有出生時,就預示着其土地權益被剝奪了。

二、保護婦女兒童土地權益的建議

1、要提高廣大基層幹部保障婦女土地權益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維護婦女兒童土地權益的自覺性。

2、加大普法宣傳力度,移風易俗,提高廣大羣衆法律素質,從本質上改變部分羣衆落後愚腐的思想,增強廣大婦女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3、根據《土地承包法》在實施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逐步完善法律,解決眼下農村婦女和兒童沒有土地的實際問題。

4、建議村委會根據本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臺有關保障和維護婦女兒童土地權益方面的措施,對荒灘、荒地進行改造,解決一部分婦女兒童沒有土地的問題,從而保護婦女兒童權益。

5、建議國家出臺政策,將死亡人口耕地收回集體所有,分配給新生人口,最大限度的保護其權益。

【第5篇】農村婦女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連雲港市海州區現有農村人口14.43萬,其中女性8.52萬,25-50歲之間3.86萬。近年來,區婦聯將推動農村婦女創業就業作爲工作重中之重,圍繞當前農村婦女就業需求,積極整合資源,爲她們搭建創業就業平臺,取得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況

農村婦女作爲一個特殊羣體,在歷史的、現實的多種因素影響下,自身素質與男性相比,與其他女性羣體相比,在一些方面發展滯後。她們多少存在小富即滿的思想,存在科技素質偏低,事倍功半現象,但致富願望強烈,希望政府幫助尋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的機遇。

1、加工業是農村婦女就業的主要渠道。近年來,在區婦聯的引導下,大約1.3萬名婦女走上了服裝加工、食品加工、大型超市等不出家門就能當上工人的崗位,大約8000名婦女依靠自己的關係,做起了服裝、鞋帽、手編、鉤織等來料加工項目,增收致富渠道不斷拓寬。

2、“加工點+農戶”是農村婦女最歡迎的創業模式。如板浦鎮王秀花的柳編項目,帶動周圍近xx名婦女增收致富。錦屏鎮張春萍的禽蛋公司,帶動了近3000名婦女加入產銷隊伍。新壩鎮陳玉紅的蘑菇孵化基地將周邊3000多零散的種植戶組織起來,變單一的種植向菌種繁育、種植、銷售及深加工轉變,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3、宣傳教育是加快農村婦女就地轉移的重要措施。傳統的就業觀念還不同程度制約着部分農村婦女的自身發展,認爲婦女種好責任田、照顧好家是本份,不願走出家庭、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阻礙了女性走出家門尋求致富的路子。爲此,區婦聯通過樹立典型,言傳身教,增強廣大婦女參與經濟發展的意識。

二、存在問題

1、加工項目少,覆蓋面較小。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引進了一些適合婦女的加工項目,如:服裝、手編、鞋業、針織等。這些“家庭工廠”、“炕頭車間”的手工加工項目成爲農村婦女的最大願望,但仍存在着覆蓋面小、覆蓋點不全的問題。

2、農村婦女的觀念與規範化管理不接軌。通過調查瞭解到,年輕的、文化層次相對較高的農村婦女大批向城鎮轉移,留守在家的大都是中老年婦女,她們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思想比較自由散漫,家務拖累嚴重,很難適應規範化管理。

三、對策建議

(一)政府要重視農村婦女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引進合適項目,吸引走不出家門的農村婦女就地轉移,爲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做更大貢獻。

(二)建立城鄉一體的婦女就業體系,爲農村婦女提供平等參與、平等競爭的機會,幫助她們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競爭發展的新觀念。

(三)充分發揮婦女組織密切聯繫羣衆的優勢,走村入戶,到農戶家中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動員工作,教育廣大婦女破除小富即滿、小富即安的思想。

(四)加強培訓教育,提高農村婦女整體素質。婦女組織應充分利用和整合社會資源,多方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科技培訓,幫助她們掌握一技之長。

(五)推選年紀輕、文化高、有經濟頭腦的“開拓型”婦女擔任村婦代會主任,帶頭致富、帶領致富,促進農村婦女勞動力加快轉移,實現增收致富。

【第6篇】婦女兒童科學素質狀況調研報告

提高婦女兒童科學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務

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婦女兒童素質的高低關係到全民素質的整體水平。加快婦女兒童事業發展,提高我市婦女兒童科學素質,對於增強婦女兒童獲取、運用科技知識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推動_____“兩城”建設和“三城”創建,實現科學跨越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各級科協及所屬團體、農村基層科普組織和有關黨政部門、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堅持不懈地開展科普宣傳、科技培訓、科普示範、科技諮詢服務等形式多樣的農村科普工作,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做出了貢獻,取得了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但也要看到,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80%的農業大國,農民科學素質偏低的狀況,制約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阻礙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的實施。在農村進行科普教育,提高農民特別是婦女兒童的科學素質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顯得任重道遠。

_____縣城關鎮_____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了婦女兒童事業的健康發展,積極組織婦女兒童參加科普活動,促進了婦女兒童科學素質的提高。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個領域的權利得到進一步實現,兒童的教育、健康和生存環境不斷改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廣大婦女在廣泛的經濟社會參與中,實現了自身的進步與發展,成爲發展_____、繁榮_____的主力軍,撐起了_____經濟的“半邊天”。

一、基本情況

(一)概況

城關鎮_____村地處縣城東部,與東城區接壤連片,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336戶,1162人。其中青壯年勞動力720人、育齡婦女129人、兒童96人;黨員37人,其中女性黨員7人,村支兩委中女性幹部2人;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516元(同期,全縣人均純收入1773元、全鎮人均純收入2672元)。婦女中具有國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99人,其中高中26人、大專12人。

(二)積極開展婦女科普活動,提高科技致富能力

1、加強婦女科技培訓,提高科技致富能力。_____縣科協、縣婦聯與農業、教育、勞動等部門聯合,組建了萬名婦女學習培訓學校,每年對農村婦女進行集中培訓2-3期,培訓婦女骨幹3000餘人次。農時聘請農業專家在縣電視臺講座3-4次,開展了“雙學雙比”和“巾幗建功”活動,激勵婦女學文化、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村婦女科學素質。在_____村,_____縣科協等單位每年舉辦以甜玉米種植,雞、鴨、豬、牛養殖等種養技術和醫療保健等爲主要內容科技的科技培訓5-6次,參與聽講達2500人次以上,科學普及帶動致富能力明顯增強,涌現了一批以郭啓菊、李月嬋、李玉萍爲代表的在花卉苗木、養豬、養雞等方面依靠科技致富的婦女科普帶頭人6人,佔全村育齡婦女數的4%。

2、婦女就業層次提高,就業自主性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爲婦女就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在_____村,婦女增強了依靠科技增收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掌握了1至2門農業實用新技術,青年婦女的非農就業比重提高。隨着產業結構的調整,40歲以下的農村婦女在非農產業就業的比例逐步提高,依託城鄉結合部的便利,這部分年輕婦女大部分在縣域企業務工,有的外出尋找發展機遇,有的則自主創業,開創更大的發展空間。

3、婦女受教育水平及政治參與程度提高,參與決策和管理的渠道進一步拓展。縣委不斷加大對婦女幹部的選拔力度,使培養選拔婦女幹部實現了新的突破。村支兩委班子中支部書記爲女性的村達兩成以上,_____村即爲其中一例。

(三)組織少年兒童參與科普活動,增強動手動腦能力

近年來,_____縣科協、縣科技局、縣教育局等單位每年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開展爲契機,對_____村及其他鄉鎮農村進行了“科學常識普及”、“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關愛女孩行動”的科普宣傳活動,以鼓勵和引導青少年積極參加學校科普小組,參與科技小製作、小發明等創新與實踐活動,培養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增強了青少年的科技創新思維和動手動腦能力。

二、存在的問題

多年來,_____縣委、縣政府及科協、共青團、婦聯等團體,科技、農業、教育、宣傳等部門,面向廣大農民和農村青少年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實效的科普宣傳活動和科技培訓等工作。但是,目前農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和隊伍力量薄弱、基礎設施和場所不足、資源匱乏、長效服務的機制和手段缺乏,農民學習和了解急需的科技知識和信息的途徑、機會缺乏,嚴重製約着農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範圍、水平和效果,制約着農民科學素質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一)農村科普服務和創新能力薄弱,手段落後,隊伍素質不高目前農村科普手段仍然僅限於開展幾次科技下鄉和搞幾場科普講座和培訓,並沒有新的服務手段。這種淺嘗輒止的服務方式對廣大農村和農民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更應引起重視的是,農村科普志願者隊伍水平不高,而且人數有限,_____村科普志願者不足10人,根本無力開展一些影響大、效果好的科普活動。縣科技特派員隊伍成員爲各涉農單位抽調並非專職而且人數有限。要想把科技培訓覆蓋到村,僅憑這支隊伍和有限的專家和下鄉次數是無法辦到的。即使每個村建一所農民夜校,師資也成問題。據調查,_____村婦女獲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電視91.6%,與人交談57.5%,報紙雜誌34.8%,圖書9.4%,科學期刊8.4%,其它8.7%。可見,農民大部分科技知識是從上述途徑得到的,科協等部門開展的科技下鄉等活動僅爲農民提供了不到8.7%的獲取科技的渠道,所以說,如何創新科普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是擺在各級科協組織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二)經濟發展滯後,集體經濟空白,農民學習的需求沒有能力和條件滿足

農民沒有學習和活動的場所。村委會辦公場所在沒有搬到現在辦公樓(原爲村國小)前,開會時支書、主任家便是會場,更談不上給農民提供培訓和學習交流的場所了。而鎮政府遠程教育中心點、農民培訓學校離村較遠,學習不便。一些地方的做法證明,只有壯大集體經濟,農民開辦夜校才成爲可能。凡是專業化商品生產達到一定層次和水平的村,農民素質普遍高,這些地方不僅有農民自己的學習和活動場所,而且還有自己建立起的專家羣,他們的要求就不再是辦個夜校,而是向生產領域的高層次探索了。像_____縣大塘鄉、沙田鎮等一些村依託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經濟合作社等實體,組織農民學科技、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效果較明顯。

(三)農村科普投入不足,資源匱乏並缺乏共享

_____縣人均科普經費不足0.25元,縣科協年科普專項經費不足2萬元。按省委湘發(xx)24號文件要求,人均科普專項經費應逐年增加,並高於同期經濟增長水平,而現在這種經費和人員編制狀況難以籌建縣級科普資源庫,不說科普場所,就連最簡單的科普宣傳欄在鄉一級都難以普及,村一級就更難想象了。沒有像樣的軟硬件配套,普及科學技術容易流於形式,成爲空談。

(四)真正學習科技的農民少,觀望的多農民觀念落後,靠天吃飯的思想根深蒂固。真正想依靠科技致富的農民是那些接受了先進文化,要憑藉自身的實力改變落後狀況的農民,也可謂新型農民,這樣的農民在農村並不是很多。農村婦女思想有待進一步解放,創業的勇氣和魄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女性創業的政策、環境和氛圍還需進一步優化,潛力還沒有充分挖掘。家務和瑣事佔據了日常多半時間,更多的農村婦女對科技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在觀望。實踐證明,一個村能夠成爲專業村,村級經濟實體活躍,大多數都是一些有頭腦、敢於先行先試的農民帶的頭,他們的成功,帶動了周邊的人,一個產業才由此得以發展起來。那些缺少敢於創先的人所在的村,生產發展落後,還在靠天吃飯,而這樣的村都是保守的、封閉的、經濟條件落後的。這種狀況告訴我們,村上缺的不僅僅是夜校,缺乏的是新的理念,更缺乏敢於創新、創業的科普帶頭人,所以應加大對科技致富帶頭人的扶持力度,以點帶面,提升輻射帶動作用。

(五)婦女弱勢羣體仍需社會關注

婦女弱勢羣體一方面由於身體等先天因素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一方面由於家庭變故等客觀原因陷入生活困境,她們有的獨自撫養孩子,有的撐起家庭重擔,在繁重的生活壓力下,艱難度日,在精神和物質生活上都需要社會的關心和愛護。

三、對策及建議 綜上所述,對當前提高農村婦女兒童科學素質,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媒體科普宣傳力度

從調查情況看,農民獲取科技的主渠道仍然是媒體,其中以電視、廣播、報紙爲主。這個渠道應當加強,不可偏廢。辦法是開辦農村專題節目窗口和專欄,請知名農業專家結合農時爲農民進行專題講座。比如春耕前集中講優良品種的選擇和綠色農業生產資料的選購,收穫季節講農產品的流通知識和銷售信息,農閒時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觀念、新政策,諸如此類,使農民獲取更加豐富的科普、文化方面的新知識,進而達到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目的。

(二)培訓科普志願者

做到一村有一個'科技明白人',爲建立農民夜校提供農民自己的師資。村村建農民夜校對農民來講是好事,但師資在哪裏?城裏專家有多少能夠長期深入到村講課的?因此,農民夜校建起來,師資是最終的問題。

(三)進一步加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建設,興建農民夜校,培育新型農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培育一批有知識、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是主要培育載體,這是農村專業化生產的產物,在專業化生產達到一定層次的村社組建農技協,這也是產業升級的需要。這個組織中集中了村與社中的佼佼者,會員都是本行業的帶頭人,這也爲農民夜校的組建提供了人才保障。在開展農技協工作中,要對會員提出幫帶後進農民的要求,由此帶動一些專業村社。農民夜校應該以農技協爲支撐開展活動。所以我們建議,農民夜校試點工作應放在有農技協組織且工作比較正常,活動較多的村。爲此,今後一個時期要大力加強農技協建設,有關部門要重視對農技協發展的扶持和政策研究,對重點農技協要給予政策優惠和必要的資助。

(四)多措並舉,加強農村青少年科學素質教育

一是在以課堂教學爲主渠道加強科學課程建設的同時,組織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科技教育活動。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加強實踐教學,推進探究式、研究性學習方式,引領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開展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組織他們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等活動,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和動手動腦能力。二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科技教育工作隊伍,爲培養青少年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打下基礎。要以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爲切入點,以提高科技教育能力爲目標,以創新科學研究爲牽導,以培訓爲基本手段,狠抓科技教育隊伍建設。三是部門配合,爲做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供保障。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頒佈後,各縣(市、區)都成立了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對領導和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科學素質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要加強有關部門之間的聯繫,建立協調運行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加強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的聯合,建立和完善“三位一體”的科學教育網絡,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參與青少年科學教育活動,爲青少年科學素質的提高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7篇】農村留守婦女婚姻家庭狀況調研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爲了改善生活,增加收入,這些佔勞動力(18歲-60歲)總數8%的已婚剩餘勞動力也都紛紛向城市轉移。這些轉移的已婚勞動力中男性佔98%,從而在農村就出現了一些留守婦女。這些留守婦女大多仍在農村從事農業,照顧老人和孩子。近期,xxx鄉婦聯通過召開村婦代會主任和部分留守婦女座談會,調查問卷,入戶走訪等方式對本地區留守婦女的婚姻家庭狀況進行了調查。

一、基本婚姻家庭狀況

通過調查我們瞭解到,這些留守婦女家庭只有50%是穩定的,婚姻是幸福和諧的,而這些家庭的夫妻年齡基本都是45歲以上;有40%的家庭是有矛盾的,夫妻之間是不和諧的;另有10%的家庭因此已破裂或處於破裂邊緣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在全鄉每年40個左右的離婚婦女中,留守婦女足足佔了一半。

二、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原因

(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對人們思想觀念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尤其大城市的環境極具誘惑力。一些外出打工的男性賺到錢後禁不住誘惑,其行爲似乎印證了'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這句古話,直接導致家庭破。一些男性儘管還維持着原有家庭,但他已看不上那個只顧在家幹農活的'黃臉婆'.這種狀況導致婚姻家庭不穩定不和諧的在整個留守婦女中佔有33%.

(二)農村人受教育程度低,遇事缺乏理性思考,加上自身責任心不強,導致在外打工不是爲家裏賺得補貼,而是隻顧自己享受或盲目搞投資,最終還欠下了外債,從而導致家庭不和諧乃至破裂。

(三)留守婦女自身思想守舊,生性多疑,對外出打工的丈夫缺乏信任。而外出打工的丈夫經過大城市的薰陶,視野開闊,思想開放,性格開朗大方,這些又是一些留守婦女眼裏所不能容忍的。無辜的丈夫又不能包容這一切,從而導致家庭矛盾重重。

三、留守婦女對婚姻家庭的心理狀態及期盼

(一)對於年齡偏大的留守婦女,她們比較關心的是丈夫在外所從事的工種、安全性、收入和生活狀況,並不擔心會發生影響家庭或破壞婚姻的問題。因爲她們對自己多年來的婚姻家庭有信心,尤其她們確信年紀已漸成熟的孩子是維繫她們婚姻生活的牢固紐帶。她們當中多數所期待的是等孩子念高中或讀大學後,自己把家中的土地出租或轉讓他人,隨丈夫一起外出打工,少數年齡偏大的婦女仍願意留在農村務農。

【第8篇】關於婦女土地權益工作的調研報告與思考

隨着我國對農村的投入,“三農”成爲人們熱議的話題,土地作爲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和生活保障,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更是農村婦女的命根子,如果喪失土地權益,就會使農村婦女自身的生存權、財產權受到侵害,其他社會權利也就難以保障。雖然《農村土地承包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國家法律對農村婦女土地權益進行了立法保護,但由於農村婦女受傳統思想約束,經濟地位獨立性弱等特點,侵害農村婦女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同時因爲隨着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的情況是法律未曾覆蓋的,也易於對婦女土地權益造成侵害。比如城郊土地的徵用,出現了侵害婦女土地權益的事例,土地穩定30年不變的政策,可能使婚變婦女土地權益得不到保障等等。

一、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農村婦女婚姻狀況的改變,對其享有土地權益產生了嚴重影響,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得不到落實問題。農村婦女離婚後,土地往往仍依附於前夫,無法單獨分出來;如戶口移回孃家,夫家所在地將承包土地給再婚妻子,而孃家所在地也不給或無法落實其承包土地。大齡女青年、戶口仍在本村的農嫁居婦女、離婚婦女難以單獨立戶批房,如某城效村一離婚婦女,離婚時女兒判給她,原房屋判給前夫,本人沒有房屋居住。村裏一直沒有批宅基地給她,她只好自己靠着經營小店還貸款買了一套房子,在拆遷補償分配時,她卻拿不到補償,村裏的答覆是以戶爲單位發放的,補償款全部被她前夫家領走,要拿錢自己協調。

二、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糾紛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融着歷史和現實、法律和傳統、政治經濟和文化、改革與發展等諸多方面的矛盾和衝突:

(一)相關法律政策缺乏性別視角。一些法律政策表面上看來是中性的,但是由於沒有充分考慮中國現實的社會性別利益關係,法律法規在實施過程中往往會給女性帶來不利,如我國現有的土地法律法規,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以戶爲單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但並沒有充分考慮到基於不同性別利益上的差異,忽視了由於婚姻關係而流動的農村婦女的權益,造成對出嫁女、離婚女土地權益以及相關權益的保護力度不夠,可操作性不強。

(二)土地承包政策導致的不公平。由於實行了 “三十年不變”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絕大多數鄉村在土地承包或延包過程中都沒有預留機動地、也沒有新開墾地和村民自願交回的承包地,所以婦女結婚後在新居住地很難取得承包地。

(三)村規民約監管存在盲點。《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佈後,農村強調“村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理”,村規民約很多,什麼事情都用村規民約來規範,忽略了“依法”的限制。如《憲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對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和地位平等都有明確規定,但是部分村仍以貫徹《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爲由,以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決議、村委會決定或村規民約的形式,侵害作爲少數人的農嫁女、離婚婦女、大齡女的土地權益,出現了諸如“規定婦女結婚後,必須遷走戶口或雖可保留戶口,但不得享受村民待遇”等與法律法規相牴觸的村規民約,侵害了婦女土地權益以及由土地承包權衍生出來的集體經濟收益分配、土地徵用補償等財產權益。

(四)利益驅動導致矛盾加劇。目前農村特別是城鄉結合部村級集體經濟迅速壯大,當地一般按人口分配經濟收益及宅基地。農村戶口利益的優厚使經濟發達村的出嫁女不願意把戶口遷到其他村去,而同城鎮男子結婚的“農嫁居”婦女更不願隨其夫將戶口遷往城鎮。“僧多粥少”的局面使村民們認爲自身的利益被搶走了,所以紛紛排斥“出嫁女”、“離婚婦女”等邊緣人羣。

(五)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仍有殘餘。長期以來,在廣大農村仍留有殘餘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男尊女卑”、“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傳統觀念在農村的影響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部分村民重男輕女觀念十分頑固,法律意識也很淡薄,認爲“嫁出去的女兒”理應不和當地的村民爭土地、爭飯吃。這是諸多損害“出嫁女”權益的村規民約得以通過的思想基礎。男性是“頂門立戶之人”的觀念在農村得到極爲普遍的認同,最爲明顯的表現是在農村幾乎戶主都是男性,女孩往往只被看作家庭的暫時成員,早晚是“人家的人”,一旦結婚,就不得再享有孃家的權利,當然包括土地權益。婦女出嫁後只有依靠丈夫在夫家及其家族中取得財產和繼承權,從而使農村婦女在土地權益的爭取上永遠只能處於依附地位。

(六)各類保障措施不力

土地權益遭受侵害的農村婦女在找村幹部解決問題時,村幹部往往以村規民約的規定和村民代表的反對而無能爲力;找鎮政府解決,他們認爲土地是村裏的,村民思想做不通,是不能強制執行的。起訴到法院,由於法律條文中對婦女土地承包權缺乏詳細的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釋,法院在受理、判決此類案件時難度很大。即便婦女勝訴,執行起來也很難。因此係統性的保障措施乏力是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受損的最重要原因。

三、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護的對策

目前農村婦女所面臨的土地權益困境,涉及到農村戶籍制度、農民內部的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在現有的社會保障程度以及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之下,維護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特別需要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護,需要有效的司法救助,需要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的積極介入和監督,婦聯組織則應當正確審視自身的職能,既不越位越權,又積極奔呼協調,切實爲廣大農村婦女維護土地權益營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和法制環境。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一是要進一步開展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宣傳教育,提高領導決策層、執法者、基層幹部的男女平等意識,徹底清除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二是要廣泛深入地抓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土地承包法》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學習。三是要提高婦女羣衆的法律意識,使她們充分了解國家法律賦予自身的權利,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積極爭取男女平等權利的實現。

(二)正視性別差異,完善法律條文。各鎮(街道)應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各自實際,儘快研究制定新時期農村土地承包權以及土地補償和村級集體福利分配的實施細則,出臺有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的規範性文件,使農村婦女不論結婚與否或婚姻狀況改變後都享有應有的戶籍、居住地選擇權及相應的土地權益。積極探索將婦女個人的土地承包權從家庭中剝離出來、從婚姻中剝離出來的合理有效方式。

(三)提高婦女參政議政比例。當前農村,女性參政的比例偏低,婦女雖然已進入村民委員會,但在農村重大事務的決定包括涉及利益分配的制度安排和規則制定過程中,婦女的利益要求和意見難以得到充分的表達,往往是由男性村幹部和村民代表決定,婦女在利益分配中處於不利地位。建議出臺有關規定,進一步明確規定村民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代表大會中婦女應占有的一定比例,保證農村婦女在農村重大事項決策中的參與權。

(四)加強和完善對村規民約的審查和監督。規範政府監督和管理村規民約的具體權限和程序,確保村民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行使自治權,確保村規民約與法律的一致性。

(五)政府協調支持,多渠道解決婦女土地承包權問題。政府應在土地徵用、實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以及城鎮化改造過程中,前瞻性地出臺相關政策保障男女平等原則的落實,指導規範集體經濟組織的行爲,依法監督村居委會對集體財產、土地安置費、土地補償費的合法使用。政府的行政職能部門要健全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完善仲裁程序,妥善解決農村婦女與村委會之間的土地權益糾紛。同時,就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落實問題開展督查,對未能享受土地承包權益的人口,應在經濟補償、稅費等方面進行利益調整。

【第9篇】婦女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婦女在社會生產、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爲全面瞭解我縣女性創業就業工作情況,促進我縣婦女創業就業工作,近日龍山縣婦聯走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部分鄉鎮、系統婦委會等單位及女性創業者,以召開座談會和發放調研問卷等方式,對我縣女性創業狀況開展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全縣女性創業就業基本情況

龍山縣是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位於湘西北邊陲,地處武陵山脈腹地,至今不通鐵路,正在建設高等級公路,是一個典型的“八山半水一份田,半份道路和莊園”的山區農業縣。全縣共有34個鄉鎮(街道)462個村(社區)共57.3萬人,其中女性人數27.9萬,佔總人口的48.7%。

近年來,龍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女性創業就業工作,通過多部門齊抓共管,加大培訓服務力度、加大貸款服務力度、加大創業服務力度,使廣大婦女創業激情不斷高漲、創業能力不斷提升、創業途徑不斷拓寬、創業成效明顯。據調查統計,我縣共有就業人員32.5萬人,其中婦女就業人員14.6萬人,就業率達45%,主要從事的行業有社區服務業、家政服務、飲食、賓館、超市、美容休閒、環衛、零售、維修、運輸、醫療保健等工作。自主創業女性人數約1.2萬人,主要投資於土家織錦、百合加工、服裝、美容、餐飲、等行業。三年來,共爲1304名婦女發放小額擔保貼息貸款4976.8萬元,帶動3800餘名婦女就業。全縣女性創業就業狀況具有以下特點:

1、女性就業結構方面。隨着我縣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裏耶秦簡爲品牌的旅遊服務業的強力推進,女性就業結構有所改善。第一產業就業女性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未發生明顯變化,而分佈在第三產業中的女性比例上升幅度較大。從就業層次來看,儘管婦女大多集中在一些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在第三產業中一些對人員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領域,如金融保險、教育、文化藝術、會計等行業,婦女所佔比例逐年上升,就業層次有所提高。

2、女性就業途徑方面。採取政府引導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式就業。據調查,就業女性中通過求職、應聘、錄取或考取的比例爲21.2%,外出務工的比例爲30.3%,自謀職業(農村婦女從事種養殖業)比例爲48.2%。

3、女性勞動者素質方面。女性勞動者中,只有國小學歷的佔18%,國中學歷佔54%,高中以上學歷佔28%。城鎮女性勞動者的文化素質雖然比農村高,但與崗位要求相比仍然偏低,不適應崗位要求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很多婦女接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文化素質偏低就成了多數婦女羣體通病。

4、女性自主創業方面。我縣自主創業女性比例約佔就業總人數的3.8%,比例偏低。女性總的來說比較保守,冒險、創新意識不強,再加上對高新技術的掌握不夠,資金的短缺,女性創辦的實體規模普遍較小。

二、我縣推進女性創業就業的主要做法

1、開展教育培訓,增強女性創業就業本領。大力開展農民教育活動,針對不同層次婦女特點和需求,我縣各級婦聯組織聯合科技、農技、人社等部門舉辦農村婦女實用技術(創業)培訓及富餘女勞動力轉移培訓,舉辦各類婦女培訓班742期,教育培訓農村婦女達20萬人次,有8萬婦女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發放各類學習資料近15萬份。

2、搭建就業平臺,暢通婦女就業渠道。整合社會資源,協調人社局、發改局、稅務、金融等部門,爲婦女提供政策諮詢、項目推薦、法律知識等方面的創業指導,幫助下崗失業婦女、農村富餘婦女勞動力就業創業。與勞動部門聯手,有針對性地組織求職婦女參加“春風送崗”現場招聘活動,共爲失地失業、返鄉婦女提供就業崗位3800個,幫助2759名婦女實現再就業。

3、加大協調力度,爭取婦女創業資金扶持。全力推進“婦女小額擔保貸款”工作,建立了政府推動、政策互動、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一是爭取政府支持,積極協調社會各方,對符合條件的婦女創業提供幫助,簡化審批手續,提供多種優惠政策。二是與財政部門協調,將貼息資金列入婦聯工作項目經費,做到重點扶持,擴大了貸款覆蓋面。2022年爲姚蓉、盧君寒、楊玲玲等28名大學生爭取了39.2萬元的無償資助扶持資金。

4、樹立典型帶動,激發女性創業就業熱情。龍山縣婦聯近年來,在城鎮開展“巾幗文明崗”和“巾幗建功”爭創活動。目前,全縣共有6個省級文明崗、2個州級文明崗、6個縣級文明崗,共表彰了60名在各行各業作出突出貢獻的“巾幗建功標兵”。在農村開展新農村建設“巾幗示範村”和“雙學雙比”創建活動。共表彰了34名“龍山縣勤勞致富屋裏人”、100名“科技致富女能手”。開展了“創業成功女性”評選活動。涌現了“王阿妲”辣子雞品牌創建人王正娥、“洗車河牌”黴豆腐品牌擁有人劉金霞、升發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彭迎春、洗車河鎮土家織錦工藝廠廠長葉英等一大批創業成功女性。充分發揮了先進典型引領、示範、輻射、帶動作用,調動了廣大婦女勤勞致富和敢於創業的信心與決心。

三、我縣女性創業就業存在的問題

1、就業結構不夠合理。我縣屬於偏遠貧困山區,產業結構單一,就業門路狹窄,從事第一產業的婦女較多,從事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婦女較少。隨着技術進步的加快,傳統行業大批下崗失業人員由於年齡偏大、技能單一難以實現再就業,而新興的產業、高科技行業需要的素質較高的人員又供不應求。婦女的就業結構仍然需要改善。

2、創業資金缺乏。以婦女爲主創辦的龍頭企業較少,女性創業者面臨的困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資金問題。在問卷調查中,很多創業者表示是因爲生活所迫才選擇創業,而創業資金的籌措,則一直是制約女性創業的瓶頸,女性大多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籌措資金,較少向銀行借貸。雖然有關部門可以提供“小額貸款”,但手續繁瑣,擔保困難,不容易辦成。

3、婦女勞動權益保障問題依然存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用工單位在招工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性別歧視和偏見,在一些適合女性從事的行業和崗位也有拒絕招收女性的問題,使婦女就業和再就業面臨比男性更大的困難。由於勞動力市場管理不規範,損害婦女勞動保護權益、社會保障政策不落實的現象時有發生,成爲影響婦女平等就業和健康發展的障礙。 女性創業要承受更多的艱辛,女性進入商場,在語言、態度、形體等交往方面存在差異,很難一下打開局面

4、婦女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有待提高。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勞動者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之相比,目前婦女勞動力的文化狀況、技術水平、知識儲備和創新能力都有不少差距。婦女要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就必須儘快提高素質,增強自身的能力。

四、我縣女性創業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1、堅持城鄉統籌,加大培訓力度。目前農村龐大的富餘勞動力向城市二三產業轉移,城市大量的失業下崗人員與農村潛在的富餘勞動力並存,成爲城鎮化進程中解決就業問題的最大難題。當務之急,必須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這部分勞動者的市場競爭能力。政府應給婦聯組織增設培訓專項經費,專門用於爲農村女勞動力轉移和城鎮下崗失業女性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培訓內容應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與每個人的需要和潛力緊密結合,增強女性的就業能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要繼續探索城鄉統籌就業模式,積極組織勞務輸出,鼓勵城鎮下崗失業婦女到農村開創新業。

2、加強部門協調,推進女性創業。發揮小額貸款量小、靈活、見效快的特點,進一步健全的婦女創業資金扶持體系,完善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的各項政策和業務流程,大力扶持初次創業的女性和女中小企業業主,做好、做大、做強企業。將小額貸款政策與創業培訓相結合,有力推動婦女創業。

3、加大政策傾斜,促進女性再就業。從統籌發展增加婦女再就業崗位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一些有利於擴大婦女就業的政策性措施。可以探索制定階段性的政策措施,從財政供養人員入手,年齡在50歲以上、工齡在30年以上的正式人員採取內退辦法提前離崗或提前退休,用於解決部分大中專學生就業問題。要想方設法開發一定公益性崗位解決零就業家庭和“4050”人員就業。

4、健全監督機制,完善婦女勞動權益的法律保障。爲使勞動力市場中的招聘、錄用工作更加平等規範,政府應在市場監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導和支持力度,規範企業和勞動中介機構的行爲,保護女性的勞動權益,禁止從職業進入到工作評估、職位晉升、職業安全等就業全過程的性別歧視;同時要在公務員退休年齡上充分體現男女同齡退休原則;勞動行政部門、就業管理部門要加大法律執行監督力度,受理有關侵害婦女就業權益的投訴,並在各自的職能範圍內進行調查覈實,依法處理;工會、婦聯等非政府組織要依法代表勞動者就用人單位貫徹實施女性就業權益保障的規定進行羣衆監督,充分發揮維權作用。

婦女就業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第10篇】中國農村婦女土地權利調研報告

第一部分:中國農村婦女土地權利的制度、文化背景

引子

傳統觀念認爲,男女之間的不平等是歷史、社會發展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認爲,婦女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根源於私有財產與社會制度;後期的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還認爲,父權與資本主義社會結合從而導致了“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依據這種學說,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依賴父權性的勞動劃分,而資本主義又強化了父權的發展,在這種性質的私有制社會裏,工人階級的男人和婦女固然都受着同樣性質的剝削,但兩者所受剝削和壓迫是不同的。男人雖然是工資的奴隸,但在家中是當然的“老闆”,直接對婦女(妻子)的勞動進行控制,因此婦女是工資的奴隸的奴隸。但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婦女與男子的權利在法律上平等而事實上是不平等的。爲什麼在公有制爲主體、消滅了階級和剝削制度的今天,婦女仍然不能獲得與男子真正的平等。婦女受歧視的根源究竟是什麼?這是不是意味着社會主義還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父權社會的影響,父權又是怎樣干擾社會主義男女平等的成文制度運行的?

我們批判了“父權的資本主義”,絕不應該出現一個“父權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裏,婦女不僅在法律上而且應該在事實上與男子平等。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之一的傅立葉認爲,婦女地位的歷史演變是考察社會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徵。恩格斯讚揚傅立葉是第一個表明“在任何社會中,婦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3].傅立葉論證說:原始社會是男女自由的結合。矇昧時期的婦女降到從屬地位。宗法時期的婦女淪爲半奴隸狀態。野蠻時期的婦女完全處於被奴役的地位。文明制度下的婚姻制度使婦女淪爲商品,處於被侮辱的悲慘境地。只有在未來社會婦女才能得到徹底解放。他滿懷憧憬:那時,家務勞動被各種公共服務事業所代替,兒童的養育完全由社會承擔,婦女將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完全解放出來,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獲得與男子平等的地位,使婚姻關係真正成爲愛情的基礎。傅立葉去世已經165年,他的憧憬並沒有實現。不過他喚醒了人們對婦女解放的追求和社會主義社會男女平等的嚮往。

1.1法律規定

婦女土地權利的成文制度主要來源於國家法律和政府政策規定。從法律而言,儘管公有制的法律框架下,不動產是國家或者集體的,對於私有產權的保護是微弱的。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婦女的土地權利更不可能有特別的法律規定,並被法律給予嚴格的保護。但是,國家憲法賦予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賦予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爲勞動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基本保障。更有意義的是:自1970年代末開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以來,隨着土地承包期限不斷延長,承包使用權的內涵不斷擴大,農戶擁有了對承包土地的繼承、轉讓、入股等部分處置權,農戶土地承包權逐漸物權化,農戶有了除房產以外的不動產權;同時,土地收益分配機制使農戶在“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之後,積累起家庭自有財產。農戶家庭土地權利物權化的發展趨勢,以及農戶家庭財產不斷積累,客觀上要求建立勞動者個人產權保護的法律制度。這樣的宏觀背景下,逐漸形成了目前我國勞動者個人產權保護的有關規定。

1.1.1憲法賦予婦女與男子平等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1.1.3婦女權益保護法對土地權利作出了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第三十條規定,“農村劃分責任田、口糧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權利,不得侵害婦女的合法權利”。“婦女結婚離婚後,其責任田、口糧田、宅基地等,應當受到保障”。這是第一個對農村婦女土地權利作出專門規定的法律條文。除此之外,在繼承法、民法通則等有關法律中有類似的保護婦女土地權利的法律原則。

用政策彌補法律的不足,甚至在許多領域的改革中先有政策,然後經過實踐檢驗和完善,將有效的政策上升爲法律,用法律予以固定和強化,這是我國法律建設的獨有特色。隨着我國農村婦女土地問題逐漸突出,農村婦女土地政策率先發育、發展。2001年5月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通知》,第一次比較完整、系統地頒佈了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護的具體政策措施。

分析以上所描述的成文制度,可以肯定農村婦女的土地權利在法律和政策上與男子是完全平等的,甚至在個別情況下婦女的土地權利優越於男子,這可以從“優先解決出嫁女土地承包問題”的政策規定中得到證明。

1.3非成文制度

但是,影響婦女土地權益實現的歷史文化、社會風俗和習俗等非成文制度因素是根深蒂固的,在它的影響下許多成文制度常常變得軟弱無力。

1.3.1男權社會結構強加給婦女依附性性別角色

自從人類告別母系社會以來,就逐漸形成了以男性爲主導、女性從屬的社會結構。男性在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家庭生活中始終占主導地位,與之相對應的社會是希望女性從屬於男性。社會對女性的預期就是“十月懷胎”、“哺育嬰兒”、“操持家務”、“照顧老人”;好象這都是“天經地義的”,是由女性生物性別決定的。因此,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社會就按照這一模式完成對他(她)們的社會化。有專家這樣評價:“社會化的過程是使男性男性化、使女性女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從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之後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廣義的教育過程,包括家庭教育、學前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影響、媒介教育等等。這些正規非正規、正式非正式的教育將把不同性別的預期傳遞給男性和女性,並示範着男女的性別角色。一個經典的家庭教育中性別角色社會化的例子就是父母給男孩子槍而給女孩子布娃娃。如果關注一下電視廣告,就會發現,男的是醫生、女的是護士,爸爸外出工作、媽媽洗衣做飯”[4].這種按照男權社會結構示範和要求新一代學習自己角色的社會化過程,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符合社會“規範”的男女性別角色。從而使女性在生物性別角色的壓力下實現了社會性別角色的轉換,不情願地長期被侷限於家庭事務,這是婦女經濟邊緣化和社會依附化的根源。然而需要說明的是,這並不是“中國特色”,而是人類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

(1)男“娶進”、女“嫁出”。一般而言,婦女結婚總是到男家落戶和居住,即所謂“從夫居”。婦女婚前跟父母一起生活,結婚後移居丈夫家庭。男娶“進”、女嫁“出”被認爲是正常的合法的;反之則被認爲是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合法的,並且在分享村莊集體共有資源和利益時體現出來。“從夫居”的婦女離開父母同時往往要離開生育養育她的村莊。因此,婦女所在的村莊和家庭都把她們看成暫時的成員。一句“姑娘遲早是別人的”俗語道破了“天機”。這種觀念認爲,女兒不僅不能對所在家庭和村莊的發展及福利作出永久性貢獻,而且還會將家庭和村莊投入到她們身上的資源轉移到夫家和丈夫所在的村莊。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下,婦女在接受父母的關照和教育等人力資源開發上的投資大大小於同等條件的男子,這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根源。由歧視婦女而降低了婦女受教育的機會,反過來又以婦女素質低下而歧視婦女。

受“從夫居”的牽連,“上門”女婿亦受到歧視。當農戶家庭只有女兒而無兒子必須在家招婿,或者農家的兒子多而又無力在家娶媳婦時,會出現男到女家落戶居住的情況。這種現象叫“上門”女婿。在傳統的文化觀念中,“上門”做女婿是男子或男子的家庭貧窮或無能的表現。男子離開了生育養育他們的村莊,也就可能離開了他原有的家族勢力範圍。這是“上門”女婿“好象要低人一等”的重要原因。現實農村,有的村莊對上門女婿不分或少分配土地,理由是婦女本應該“嫁”出去的,反而招了女婿上門來擠佔土地資源。不給上門女婿分配土地可以看成是村莊對違反“從夫居”習慣的制度性懲罰。

(2)“男主外、女主內”。家庭事務與社會事務分離,男女社會性別角色分工,使男子走向社會而女子侷限在家庭。舊中國反對家庭允許婦女參與社會和政治活動,也很少參加田間勞動,除非貧困家庭迫於生計。一項研究顯示,在20世紀早期,我國只有24%的婦女在田間勞動[5].建國以後,特別是互助組、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後,我國農村家庭的生產功能消失,婦女被從家庭中解放出來,她們的家務勞動得以減輕,主要工作是參加公社集體勞動,並且逐漸成爲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儘管過高的生產勞動強度對農村婦女健康造成了一定的損害,但這一時期,婦女走出家門,參與集體勞動、社區決策、各項政治社會活動,由此極大地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參與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的能力,造就出一大批婦女幹部。公社運動和集體生產勞動對於改造男權社會結構、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對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貢獻。

1978年的改革給農村經濟帶來極大的發展。農戶家庭不僅重新具備了生產功能,而且逐漸成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但是,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成本的。家庭經營制度在塑造市場經濟微觀主體的同時,也重新恢復了男權社會結構的基礎:婦女重新迴歸家庭,男性仍然居於主導地位。男子是戶主,是家庭生產經營和利益分配的決策者,是家庭在社區中的代表,負責家庭的社會交往,代表全家參與社會活動,以“準法人代表”的資格活躍於市場;而女子則離開了社區政治經濟舞臺,再次侷限在家庭範圍之內,既要做“家務”,包括滿足家庭對食物、水、燃料等基本生活需求,又要承擔承包地裏的勞動。

(3)農業的女性化趨勢對婦女的影響。目前“農業的女性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農業的女性化的產生是由於男性外出找工作謀求更大的經濟回報爲動因的,因此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爲目的。女性成爲“留守大軍”,包攬了家庭承包經營和家務等一切勞動,既所謂“農業的女性化”。“女性成爲農業生產的主體對女性的影響是,婦女不僅像以前一樣承擔全部家務和庭院勞動,而且承擔起了全部原來由男性分擔的農業生產活動”[6].更深刻的問題是,我國許多地區的農業生產是以自己自足和半自己自足爲特徵的,這就使得婦女增加的田間勞動不會或很少變成現金收入,她們創造的價值被維持家庭日常生活需要而掩蓋和埋沒了,從而與外出掙錢的丈夫創造的顯性收益形成巨大反差。由此而生的“男人是家庭頂樑柱”的假象,加大了女性的自卑感和依附性。

(4)婦女的土地權利來自於家庭和社區的雙重干預。儘管法律和政策規定了婦女與男子有平等獲得土地的權利,但在事實上,婦女在獲得像土地、現金等這些生產資料時與男性是不平等的。婦女的土地權利受到來自社區和家庭的雙重干預。在土地集體所有農戶家庭承包經營的制度框架下,家庭獲得承包耕地必然受制於村莊集體,隔幾年調整一次承包土地的做法,使農戶家庭隔幾年就有可能失去部分承包耕地,而在調整中首先失去土地的是那些待嫁女、出嫁女、離婚和喪偶婦女。第一,村莊在“土地資源稀缺”這一根本限制下,儘可能排斥“非集體成員”擁有土地。因爲30年不變的長期限,此期限內待嫁閨中的姑娘們都是潛在的非社區成員,所以,有的村莊以“測婚測嫁”爲依據,對未婚女性不分或者少分土地;有的村莊強行註銷出嫁女、離婚或者喪偶婦女的戶口,從而收回土地。第二,家庭財產的繼承也受傳統習俗的影響,子女在法律上有平等繼承父母財產的權利,但社會習慣卻只讓男孩繼承、沒有出嫁女的份,而且絕大多數出嫁女並不依法主張自己的繼承權。因此出嫁女、離婚或喪偶婦女的土地權益也會在婚姻關係的變化中“心甘情願”的放棄。她們中的許多人甘願在出嫁或離婚後將屬於自己的一份土地留給父兄、前夫或前夫的家庭。極少有通過法律獲取自己應有的土地權益者,即或有這樣的婦女也很難得到社會習慣的支持。

第二部分:中國西北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調查

2002年4月,我們對西北農村進行了綜合調查,涉及陝西、甘肅、青海三省、5個地區、6個縣、13個鄉鎮、17個自治村。

2.1西北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現狀

2.1.1婦女享有平等的耕地分配權

西北地區的土地資源相對富足,在第二輪土地承包過程中較好地貫徹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調查樣本中未發現婦女不分或者少分配耕地的案例。從總體而言,陝西、甘肅、青海三省的農村婦女在耕地分配上與男性成員有同等的權利,在土地發包這一“起點”上是公平的。因此可以認爲,西北農村在土地初次分配中不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

西北農村有一條不成文但很通行的規則:即以農民合法戶籍爲依據分配和調整土地。只要有合法的戶口,無論男女老幼一律平均分得一份耕地。擁有戶籍就擁有一份耕地,失去戶籍將預示着失去耕地承包權。一到調整期(一般五年調整一次)新增人口將獲得一份耕地,而這些耕地就是從本村那些因種種原因(出嫁、入學、入伍、進城等過程中的“農轉非”、戶口遷出、死亡)而減少人口的家庭收回的土地。

西北農村的個別地區,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對30年期限中的家庭人口增減進行預測,然後按預測人口分配耕地。在此種情況下,未婚男性成員多的家庭可能預先獲得了未來的“媳婦”及其子女的耕地;而未婚女性成員多的家庭,可能預先扣減了“待嫁女”的耕地。值得思考的是,這種對婦女歧視性的土地分配方案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讚許,而且凡是採用人口預測辦法分配承包耕地的農村社區,目前土地承包關係穩定,土地調整的要求遠遠沒有那些未採取同類措施的農村社區強烈,人地矛盾和土地糾紛也極少。原因在於大家認這個“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會習俗的強大力量和作用。

對違反計劃生育政策的超生子女、或者非法婚姻關係的男女雙方及其生育的子女,村莊採取的懲罰性措施也包括土地分配,除了對“超計劃生育戶”罰款以外,往往要不分、少分或者收回已經分配的承包土地。但是,超計劃生育戶如果按照規定交納了“超生子女罰款”,他(她)們可以和其他村民一樣獲得平均的土地分配權。

(1)結婚婦女可能首先失去孃家村的耕地承包和利用權。按照傳統習慣,婦女結婚一般要“從夫居”。這意味着出嫁女的戶籍將從孃家遷移到婆家村,而戶籍人口是決定農戶家庭承包耕地多寡的最主要根據。因此,出嫁女面臨一次不可迴避的土地權利流失。西北農村比較通行的做法是:①在土地經常調整和變動的地方,村莊當年底即收回出嫁女的土地,由村集體分配給新增的人口;②定期調整承包耕地的地方,出嫁女的土地暫不收回,由其家庭繼續承包和耕種,到3年或5年的調整期限時,再由村莊集體收回,另行發包給新增人口;③在嚴格執行“30年不變”的地方,出嫁女所在村集體雖然不收回其承包耕地,但出嫁女的承包耕地利用權實際上已經喪失,無償讓度給自己的父母或弟兄。上述無論哪種情況,出嫁女的承包耕地都將失去。區別在於,耕地承包和利用權是被所在村莊社區成員、還是被家庭成員分割。

但是,翻閱作者1998年8月在貴州省金沙縣西洛鄉申家街村的調查筆記,發現:貴州金沙縣西洛鄉申家街村實行“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在村集體通過行政手段調整土地的職能被迫停止以後、土地市場又未形成之前的特殊背景下,農民創造出的將社區調整土地的功能下沉到農戶的辦法,由此出現了出嫁女可以將承包土地“帶到”孃家的案例(見案例1)。

案例1背景:西洛鄉申家街村屬於原金沙縣平壩區,1978年第一個包產到組的村。1980年實行了包乾到戶;從1984年開始,村裏簽定了15年承包合同;1997年又把這些土地順延承包了30年。

八組向昌碧介紹:全家三人,大女兒已出嫁,大兒子開診所,小兒子頂了父親的職,丈夫已於5年前去世了)。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全家分得4人的土地,合計4.4畝。我丈夫去世,大女兒出嫁,人口雖然減少了,但土地沒有被調整。女婿在平壩中學教書,大女兒出嫁後也去了平壩,但她仍回來種屬於她的一份地。當然,有的家庭女兒出嫁後,其婆家或者在城市,或者土地多,她們不要求帶走土地,土地就留給了後家(即孃家)。村裏沒有機動地,能分的土地都分完了,新增加了人口調整土地也調不了,要調整就可能打架。大家習慣了,也就沒有了動地的要求。兒子如果娶了媳婦,也不能增加土地,假如又添了孫子,土地實在不夠,可以去兒媳的後家要點土地。

八組尚夢鬆介紹:本人33歲,全家5口人,兩夫婦、岳母和兩個孩子。1980年分地時,戶主是我父親,當時全家6口人,5畝多地。兩兄弟分別於19

8

8、1990年結婚,1990年全家一分爲三家,父母親分家獨過,沒有要土地,由兩兄弟贍養。姐姐出嫁後,“帶”走了屬於她的一份地計0.8畝;妹妹出嫁在本組,因爲婆家土地較多,沒有要她的土地,留給妹妹的一畝土地由父母耕種;我們兩兄弟各分得1.8畝土地。老大家到現在也只有1.8畝地,嫂子沒有“帶地”過來。我結婚後,因爲岳家沒有兒子,愛人是獨女,岳父去世了,岳母隨愛人一起到了我們家,她“後家”的土地全部“帶”過來了。愛人“後家”在本村6組,離得不太遠,去那裏耕種一份土地很方便。現在我家裏有三份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我自己的一份,岳家的一份,妹妹的一份也由我代管。

三組盧家介紹:1980年分地時,老大已成家立業分家獨過,當時分得5個人的土地計5畝多。另外4兄弟在1980年時均未成家立業,隨父母一起分地,全家連父母共6人,分得9畝土地。後來分家,按人平均,每人分得1.5畝地。父母親一家分得3畝地;老二1983年結婚,愛人的“後家”在平壩鄉的一個邊遠山區,地雖多,但由於距離遠耕作不便,帶不過來。當時組裏還有點機動地,村民小組爲其補了一份地。現在,添了三個孩子,全家五口人“吃”兩個人的地。老三盧玉方,結婚分家後組裏已無機動地可調整,現在全家也是5口人,但只種一個人的地(1.5畝)。

上述案例給我們的啓迪是,將土地承包使用權物權化,並且視作個人產權明晰到家庭成員,同時杜絕村莊用行政手段調整土地,允許出嫁女“帶走”自己的土地使用產權。不失爲解決農村婦女土地權利的一條思路。

(2)嫁入婆家村的新媳婦可能得不到承包耕地。“按戶籍分地原則”賦予了合法婚姻關係而遷入的新媳婦獲得承包耕地的平等權利,但由於大部分村莊沒有足夠的“機動地”可以隨時用來補充新增人口的承包耕地,所以,新媳婦以及其他新增人口都只能“排隊”等待。當本村有人遷出戶口,其土地將被收回作爲“後備土地資源”,到村莊內土地調整時,按排隊的先後順序將其分配給“待地”者。如果新媳婦入戶籍後,村莊一直不調整土地,這些婦女也一直沒有屬於自己和子女的承包地。

(3)離婚或者喪偶婦女土地權利也面臨一次裂變。在通常情況下,離婚婦女的土地權利變化有兩種可能:①離婚又離村的婦女,因其戶籍的變化,承包土地要被所在村莊集體收回,或者由離異的丈夫家庭繼續承包和使用;②離婚不離村的婦女,因戶籍未發生變化,村集體一般不收回離婚婦女的土地,其承包地可能通過協商或調解,從離異的夫家分出來由離婚婦女承包使用。但是有些特例:在一些地方,土地被看成夫家的財產,離婚婦女不敢提出要土地的要求,由於怕失去土地而失去生活來源,所以有些已經破碎的婚姻關係,女方也不敢輕易言離婚;有的村莊因無土地可用於分配,不接收離婚婦女的戶口。某縣橫水鎮有一離婚婦女,在婆家村不能繼續生存,戶口轉回孃家村,孃家村也不接納,目前已有10年未獲得承包耕地,只能依靠父親的土地養活。

喪偶婦女的土地權益與離婚婦女的情況大同小異。但由於子女、是否改嫁、與夫家及其家族的“情感”等多種因素的作用而有不同的後果:①喪偶婦女年齡較大,在夫家生活時間很長,與婆家及其家族建立了很深的情感,且子女已經成年或即將成年。喪偶後,她們在夫家及其家族中的地位不會發生很大變化,土地權益在這股力量的庇護下得以保全。②喪偶時子女尚小,改嫁的意願和可能性大,原家庭和家族逐漸淡化對她們的感情,由此,土地可能被村集體收回,也可能被夫家的弟兄之間分割。有的婦女喪偶後不改嫁,戶籍也不遷移,承包的土地能夠繼續使用。③喪偶婦女平常與婆家及其家族摩擦不斷,甚至時有糾紛,喪偶後即失去在婆家繼續生活和居住的支撐條件,土地權益因失去家族庇護而流失,甚至原有家庭財產也可能被家族其他成員剝奪。

2.2婦女土地權益糾紛

土地集體所有,家庭分戶承包經營,30年不變的宏觀背景;加上農村土地還沒有條件進入市場,如果土地沒有被災害大面積毀壞、也沒有被大量徵用,即使土地在社區內部時有調整,但總體而言,農戶的土地承包利用關係是穩定的。如果家庭婚姻關係穩定,土地權益家庭成員共同共有,婦女的土地權益在家庭庇護下也是穩定而有保障的。一旦社區集體土地大面積變動,或災毀、或徵用、或大面積對外租賃等,農戶土地承包關係必然相應發生變化,此時婦女土地權利會突出地暴露出來。婚姻關係發生變化,土地權益需要明確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時,婦女的土地權益也會充分暴露出來。在上述兩種情況下,婦女土地權利常常表現爲土地糾紛。可以認爲現實的婦女土地權益糾紛是婦女土地問題的集中表現;研究和解決婦女土地權利糾紛,是研究當前婦女土地問題的窗口。

2.2.1城市郊區農村婦女土地問題比較突出

因爲城郊地區土地資源更爲稀缺,而且土地市場相對發育,土地利益關係複雜,加上土地的商用開發價值逐年攀升。因此,城郊農村婦女土地權益最容易被侵害,而且這種侵權常常被“村規民約”“合法”化。主要表現有:

(1)收回出嫁女的承包地。有的村莊規定,出嫁女無論嫁到何處,戶籍是否遷出,承包耕地一律被村集體收回。某市城北區寺臺子村在1984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就研究決定,“凡1984年以後的出嫁姑娘一律收回分配的承包地,不批給宅基地”。該決定的效力一直延續到1999年第二輪承包合同簽定,其間有41個戶口仍在本村的出嫁女的承包土地被收回,由此引發41名婦女聯名上訪[7].

(2)“從夫居”的習俗變成了“村規民約”。由於計劃生育推行,獨子獨女戶逐漸出現,因此,有的村莊開始接受女子在孃家招女婿,但規定必須是獨生女或無男孩戶。不符合這一條件的未婚女子都要出嫁,並且到夫家居住和落戶,不論你是否願意到夫家落戶和居住,孃家村一律不分配承包田,她們子女不上戶口、亦不分配土地。未被村莊同意和批准,婚後在孃家村落戶的不給宅基地。比如:有的村莊規定,本村婦女娶城市戶口的丈夫,丈夫“理所當然”不分土地[8],妻子如果不符合在孃家村招女婿的“規定”,出嫁女也要收回承包土地,並且他們的子女也要被劃分成“隨父”還是“隨母”。隨父的子女因父親沒有合法的村民資格而受牽連——沒有土地承包權;隨母的孩子或因母親是合法村民而有土地承包權,或因母親也不是合法村民而沒有土地。寺臺子村一張姓婦女1987年出嫁,丈夫是市第二建築公司的職工,張和孩子的戶口雖在寺臺子村,但她屬於應該嫁“出”的範疇,她和孩子的承包土地在1989年被村集體收回,靠租別人的地、打工和“擺地攤”獲取生活來源。現在她丈夫“下崗”。生活更加困難,加上孩子因無城鎮戶口而要交高價學費。因此多次上訪[9].

2.2.2土地徵用後補償利益分配引發婦女土地權益糾紛

這些規定將出嫁女及其子女、上門女婿等分成等級給以不同的待遇,打破了集體成員無差別共同佔有集體資產的法律框架和傳統習慣。引起的震動和衝擊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這種有差別地佔有集體資產的做法,不是以成員對村集體的貢獻爲依據,而仍然是建立在對婦女地位和權利的歧視上的,是婦女不平等權益的傳統文化觀念在當前村莊的“制度化”反應。這再一次說明,婦女雖然取得了國家法律、政策上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和地位,而事實上與男子的權利不平等是隨處可見的。徹底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時間。

2.3農村婦女的其它權利和地位

本次調查問卷還涉及了婦女其它權利。我們可以從有限的問卷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

2.3.1承包地由夫妻共同耕作仍然是西北農村的主要形式,但婦女除了繁重的家務勞動以外還承擔了大量田間勞作。

2.3.2婦女不是家庭的主要決策、當家理財人

爲了瞭解婦女在家庭決策和理財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兩道相關聯的問答,即“你們家誰當家做主?”、“誰主管家庭的財務”?回答結果:丈夫既當家做主和又主管財務的佔64.7%;丈夫當家做主,妻子理財的佔17.6%;夫妻共同商量家庭事務、共同理財的佔11.8%.由父母當家做主的佔5.9%.

這與青海省婦聯的調查相互印證。她們調查全省200戶家庭對收入的支配情況:收入由丈夫支配的佔46.5%,由妻子支配的只佔9.5%,由夫妻共同支配的佔28%,由父母支配的佔8.5%,由子女支配的佔7.5%兩套問卷都說明一個問題:婦女對家庭生產和家務勞動的付出多而決策和理財少,付出與權利形成鮮明的巨大的反差。

婦女的地位低下除了文化和社會習慣等因素的作用以外,與她們的經濟收入能力有關。青海省婦聯的問卷對婦女收入能力與男性作了對比調查,發現,無論無收入、低收入、高收入段,婦女都明現低於男子。值得深思的是,男性農民的高收入主要來源於打工等非農收入,而女性農民低收入的原因,是她們主要從事了家庭種植、養殖業勞動。城鄉、工農業之間的收入差別,通過家庭分工反映出來,而且成爲制約農村婦女地位的主要根源。

2.3.3婦女的社會地位

第三部分四川省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調查

2001年10月初,我院執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研究項目課題組對四川省綿陽、成都、阿壩等三地(市)州的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問題進行了入戶問卷和調查。這次調查是試驗性的,目的是摸索全面展開本課題的調研經驗。

3.1在土地初次分配中不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

憲法賦予婦女與男子在經濟利益和家庭生活中的平等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條規定:“農村劃分責任田、口糧田等,以及批准宅基地,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權利,不得侵害婦女的合法權益”。“婦女結婚、離婚後,其責任田、口糧田、宅基地等,應當受到保障”。四川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婦女土地權益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在第二輪土地承包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貫徹,農村婦女與男子在土地發包這一“起點”上是絕對公平的(見專欄1)。

專欄1男女平等分地的案例

張騰明家: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漩口鎮集中村三組村民委員會主任,羌族,全家7人,夫婦倆,5個孩子(四女一男),村裏土地男女均分,共得10畝山地(其中包括父親的那份地)。

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婦女平等的土地承包權並不是一種自覺的制度安排,它的背後掩藏着“集體成員必須平均佔有集體土地”的觀念。無論男女老幼平均分地是現實農村一個通行的“法則”。“增人增地,減人減地”——土地佔有關係隨人口的變化而處在不斷變動之中,是四川農村維繫土地佔有關係的較爲普遍的做法。正是這樣的文化和制度背景,造就了四川農村婦女與男子土地權益“起點”公平。

3.2家庭女性成員土地繼承權

由於土地佔有關係隨着人口的增減而變化,四川農民承包土地繼承權基本沒有保障。因爲,婚喪嫁娶中戶口遷移或者註銷,土地都將被集體收回。當問及“當丈夫去世後,其承包地將如何處理?”時。回答“自動歸於妻子”的極少;回答“自動歸於已成年兒子”的也很少;大多數回答是“由村集體收回”。問及“當父母去世時,其承包地將如何處理”時,大多數人回答仍然是“由集體收回”。座談中我們還發現:很多人認爲,由於戶主一般是男性,家庭的財產包括土地使用權自然由男性來繼承。但是,無論婚嫁和離異,只要婦女不離開本村,土地可仍由其承包經營。在調查所及的地區,能否繼承土地使用權的最高準則是戶籍(即“成員權”)而不是性別。

3.3婚姻變化中婦女土地權益的安全性

四川農村女子婚喪嫁娶的過程中容易失去土地。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女子嫁人,戶口一般遷離孃家,女方到男方家落下戶口。孃家村的土地就“自然”要收歸集體。至於出嫁女在婆家村能否獲得一份土地,則要視婆家村有無機動土地,或者是否正好“趕上”了婆家村調整土地。

“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出嫁女很少獲得孃家的財產,用一份嫁妝“打發”出嫁女,存在於很多地方的習俗和傳統觀念中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3.4婦女土地權利受侵害的原因

3.4.1傳統習俗的作用。“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古老的“三從四德”雖然在法律或制度中已經銷聲匿跡,但依然頑固地存在於人們的習俗和觀念中,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完整的家庭中幾乎所有的戶主都是男性。同時,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男孩的教育權利要優先於女孩。許多地方農村女孩子被看作家庭暫時的成員,一旦出嫁,將不再享受孃家與土地相關的權益,只能依靠丈夫在夫家獲得財產和繼承權,使得婦女在夫家事實上處於依附地位。

3.4.2法律與政策存在的漏洞。我國憲法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各個方面享有與男子同等的權利。《婚姻法》和《繼承法》也對家庭成員之間的經濟關係突出強調了性別平等。《婦女權益保護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婦女的地權在結婚、離婚後受到保障。但並沒有規定這種保障的辦法。法律與政策還缺少社會性別視角,許多政策從表面上看是中性的,沒有歧視婦女權利,但是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到現實的社會性別利益關係,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給婦女帶來不利。比如土地承包責任制以家庭爲單位,卻忽視了婦女的個體土地權益。正因爲現有的法律規定不明確,在實際中土地的分配和再分配都直接取決於村社的決策,而村社依然保留着以男權爲中心的財產分配習慣,婦女的土地權益毫不奇怪會受到傷害。

3.4.3農村男女不平等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在許多地方依然嚴重。由分工所決定,男子是生活資料的創造者,自然而然成爲家庭的主人。如今,男人在外闖蕩,女人在家留守成爲一種“新時尚”。在座談中我們發現,未婚年輕女勞動力明顯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外出打工的人數有很大的比重。但她們結婚以後就不再外出。許多地方農村現在一般都是386199部隊(即婦女、兒童和老人)駐守。女子的分工已涵蓋了家務勞動、田間農業管理。農業生產勞動力有女性化的傾向。

3.5進一步保護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建議

3.5.1在新的農村土地立法中,應將保障婦女土地權利具體化。具體體現“夫妻在家庭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平等”原則。比如可增加“婦女結婚的,在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婦女離婚的,已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承包期內依法受到保護,可以作爲家庭財產處理”。再比如,在土地承包法草案總則中可以增加“農村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的規定。如,規定“婦女結婚後,應採取適當方式確保農村出嫁婦女有一份承包土地。在未解決前,孃家所在村應保留其承包地,不得強行收回”,上述具體操作程序中均涉及到土地調整的問題,與土地承包期限三十年不變、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相違背。處理好法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往往將處於兩難的境地。

3.5.2法規、政策的執行與改進。

(1)立法理念上應有突破。建議將個人權利從家庭中剝離出來,從婚姻中剝離出來。通常情況下女性的權利被埋沒在婚姻關係中。所以,在法律制定中,要正視法律面對的是性別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的現實,在制定具體的法律條文時應具有性別敏感性。同時應提供司法救濟,使無地的農村婦女狀告村民委員會的案件可以通過司法途徑得以解決。

(2)繼續將《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土地承包法》(在擬定中)等相關婦女土地權益法規的學習宣傳,作爲普法學習宣傳的重要內容,加大宣傳力度。特別注意向農村基層幹部宣傳,使之在工作中依法行政,在土地及宅基地的分配中自覺依法維護婦女權益。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和制裁措施。對違反法律規定,經批評教育又不改正者,堅決給責任人行政處分。

3.5.3村規民約不能違背政策法規。

中辦[2001]9號文件《關於切實維護農村婦女土地承包權益的通知》、《婦女權益保護法》第30條都有明確規定:農村婦女結婚後本人的責任田和口糧田應當受到法律保護;婦女有權選擇其戶口所在地。一切與法律關於男女平等原則相違背的村規民約應予廢止。絕不能以“小政策”對抗國家法律。

3.5.4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爲婦女權益的保護提供厚實的經濟基礎。積極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鼓勵和吸納農村婦女從事第

二、三產業勞動,開闢農村婦女勞力農外就業渠道,提高婦女的經濟能力,從而提高婦女的政治經濟地位。

第四部分黑龍江婦女土地權益調查

2000年8月20日—9月2日,我們在黑龍江省進行了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現狀的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到農村婦女土地權利和現狀。

4.1婦女土地權利的區域環境

黑龍江省地處我國東北,山地平原交叉分佈,三江平原,興凱

由於第一輪土地承包突然在全省整齊劃一地展開,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準備不充分,由此遺留了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實行“兩田制”或“多田制”(按人均分口糧田,勞均分責人田,大牲畜分飼料田)。在初始階段上,造成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非均衡分配和佔有土地的格局。

第二輪土地承包,黑龍江省認真貫徹執行中央[1997]16號文件,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通知》精神,到1997年末,全省已有96%的自治村完成了第二輪土地延包工作,剩餘4%的自治村及村民小組土地延包工作到1998年末也全部完成。全省爲承包農戶頒發土地承包合同及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400萬份(本),發證率達到了100%.

但是,除綏化地區的8縣(市)以外,全省67個縣(市)區在第二輪土地承包中大部分採用了“順延”承包。這樣一來,第一輪土地承包遺留下來的問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非均衡分配和佔有集體土地的矛盾不僅沒有緩解,而且因爲第二輪承包期實行而更加突出。當年不滿18歲的農村人口,第一輪未分配責任田,現在這部分人都是30歲左右,已成爲農村主要勞動力;第二輪按順延方式承包,他們又未得到責任田。如果“30年不變”,就意味着其中一部分人在他們的勞動年齡(18—60/55歲)階段沒有資格享受佔有和使用集體土地的平等權利。

4.2婦女土地權益狀況

在中國,農村婦女的土地權益問題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纔出現的過渡性矛盾。在實行家庭承包制以前,農村土地以集體共同佔有、共同使用的方式實現了社區內成員平均地權的理想。隨着80年代初期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在土地分配發包過程中,婦女與男子享有集體土地權益出現了差別,差別大小與地方政府的政策和社區傳統有直接的關係。隨着土地承包期限的不斷延長,發生了婚入、婚出、喪偶、離異婦女土地權益保障問題。這些問題將會隨着農村土地使用權立法的完善得到逐步解決。

4.3婦女土地權利實現的障礙

但是,隨着耕地承包期不斷延長,由第一輪15年不變到第二輪再延長30年不變,再到“30年以後也沒有必要再變”。而且這種政策趨向將得到立法的承認。另外,在土地承包期限延長的同時,農戶對承包土地的使用權內涵也不斷拓展,由初期的單純耕作權拓展到承包農戶擁有佔有、使用、收益分配和部分處置權(包括繼承、轉讓、轉包、租賃、入股,還將發展到抵押)。這標誌着農民承包土地使用權事實上具有了物權性質,承包土地使用權已經或即將長期化、物權化、資本化。在此宏觀背景下,人們對平均佔有和使用集體土地的慾望被空前調動起來。因此,目前農村婦女土地權利問題,已經不單純是婦女權益問題,它已涉及到農村戶籍制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農民內部的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4.3.1在第二輪土地承包中實行大調整的地區(比如綏化市),

被界定爲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婦女與男子、勞動力和非勞動力均獲得了平等的土地分配權利。由於土地分配上的公平以及堅持了集中連片的原則,第一輪土地承包中一些矛盾,諸如人均佔地不均,土地分割零碎等等都迎刃而解,農民“平均土地”的心理得到了極大滿足,有較好的預期,農民普遍認可和接受“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以及“30年承包期限內不調整土地”的立法傾向。在這樣的地區,婦女的土地權利將不會在土地佔有、使用和流轉的過程中流失。可以預計,第二輪土地承包至少30年不變目標能夠實現。

4.3.2但是,婦女在獲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上卻仍然存在着不平等待遇。有些地方在界定享有承包田人口的政策中規定,“享受承包田的人口原則上以1997年11月1日零時在籍人口爲準,包括婚入(含經村同意的男到女家落戶)人口,新出生人口,經批准遷入的人口”。還規定“婚出到別村的,不論戶口是否遷出,都不再分配承包田,其承包田一律在婚入地分給。婚出到區外農村的,婚入地已延長承包期的,經所在市縣證明,可分給承包田,否則不分給承包田”。很明顯,這些政策規定中留有傳統的“男娶進、女嫁出”婚俗觀念的影響。男到女家落戶被認爲是不合情理的,因此,要“經村同意”,否則沒有土地分配權;而婦女出嫁落戶男家被認爲是天經地義的,因此不論你遷不遷出戶口,婚出地一律不分配土地。這種做法限制了婚配婦女作集體成員的資格,違背了《憲法》關於居住自由的原則,但又確實是現實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以城郊型農村最爲突出。由於城郊型農村能夠分享到城市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雙重好處,因此具有強有力的吸引力,婚出婦女不願遷出戶口,而同時又有許多進不了城的人口拼命擠入城市郊區,遷入人口增加導致城郊型農村人口過速增長,這又與城市化發展建設用地增加,耕地急劇減少形成鮮明反差。從而加劇了當地農民內部利益分配的矛盾。從這個意義上說,“居住自由”是有條件的。

第五部分,中國西部農村土地制度和婦女權益

——十二省(區、市)農村綜合問卷調查分析

2002年暑假,我院在分別委託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利用學生暑假對西部12省(區、市)農村進行綜合調查。此前,我院農村所曾經在四川、陝西、甘肅、青海等四省進行了典型調查。

5.1“戶籍規則”使農村婦女普遍獲得了平等的承包地初次分配權

西北地區在第二輪土地承包過程中較好地貫徹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省的典型調查未發現婦女不分或者少分配耕地的案例。對於問卷“你村男女是否平等分地?”有94.1%的農戶回答“是”,5.4%的農戶回答“否”。從農戶“你有無承包土地?”的回答結果可以知道,西部農村有91.6%的婦女獲得了承包土地。可以斷定:西部農村婦女在耕地分配上與男性成員有同等的權利,在土地發包的“起點”上是公平的,在土地初次分配中不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但是這種結果並不完全是貫徹“男女平等”法律原則的效果。西部農村有些地方有一條不成文但很普遍的規則:即以農民合法戶籍爲依據分配和調整土地。只要有合法的戶口,無論男女老幼一律平均分得一份耕地。按照“戶籍規則”,人口多少是決定農戶土地多寡的依據,由此延伸:非合法新增人口(比如超生、非法婚姻的新媳婦)得不到土地;而預測的合法新增人口則在個別地方可以提前分配耕地。比如陝北某縣第二論承包按照預測人口分地,未婚男性成員可以預先獲得“未來媳婦”及其“未來子女”的耕地;而未婚女性成員多的家庭,可能預先扣減“待嫁女”的耕地。需要指出,這種性別歧視性的分地辦法不僅得到地方政策的默許,而且凡是採用這種辦法分配承包耕地的農村社區,目前土地承包關係穩定,土地調整的要求遠遠沒有那些未採取同類措施的農村社區強烈,人地矛盾和土地糾紛也極少。

另一類典型的案例是鄉村傳統習慣以“村規民約”之類合法的形式侵害婦女土地權利。比如,在城郊型或者較富裕的農村,由於區域收益的差異而導致集體成員膨脹時,這些村莊即以“女嫁出”、“男娶進”的傳統習俗制定規則,不分配入贅男子以及子女的土地,同時強制收回“應該出嫁而賴着不走”女子的責任田。這說明,現實農村婦女土地承包初次分配的平等權,是依賴“戶籍規則”以及“集體成員必須平均佔有集體土地”的觀念而獲得,並非得益於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則”。因此,當集體成員平均佔有土地的要求被絕對化時,又必然首先犧牲婦女的合法土地權益。

5.2婦女土地權利的真實性

家庭成員財產關係不明晰,婦女土地權利的歸屬並不完全屬於自己。儘管新的婚姻法要求結婚夫婦登記財產,但響應則極少。“三綱五常”的文化傳統與西方社會家庭財產明晰到成員個人的做法有天然的衝突。所以直到今天,中國家庭成員的財產關係並不明晰。土地管理法、承包法,都未強調將夫妻雙方的名字記入土地經營權證書。因此,婦女以戶籍爲根據獲取的土地並沒有法律上的憑證。婦女的土地權利首先在名義上歸屬於“戶主”。而戶主主要以家庭男主人爲主,佔問卷總戶數的92.3%,只有7.2%的受訪農戶是家庭主婦。但是我們卻發現,有39%的受訪婦女承認土地在自己的名下(見圖1)。這與婦女對土地權利的重視和追求有關係。

5.3婚姻變化中婦女土地權益的安全性

女性婚喪嫁娶過程中戶口遷移或者註銷都將影響其土地權利。

問卷還顯示,土地初次分配以後,有18.3%的已婚婦女土地留給了孃家。這種情況發生是“30年不變”政策框架下的必然結果。“30年不變”意味着孃家村在期限內不能收回“出嫁女”的土地,也意味着婆家村沒有可以供調整的土地分配給新媳婦。從婦女個人對土地佔有、利用和收益等具體權利來說,在這個過程中她必然失去土地。爲了保障婦女能夠獲得土地,《土地承包法》規定,“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發包方不得收回其承包地”。這樣的規定可以保證婦女在孃家或婆家獲得一份承包地,但不能保證婦女真正佔有、利用土地並獲取收益。

5.3.3喪偶婦女的土地權利。受訪者對“丈夫去世後其承包地如何處理”的回答,反映了喪偶婦女土地權利的流向(見圖3),其中由妻子繼承的佔60%,但有20%的喪偶婦女的土地將被集體收回。

5.4婦女對包括土地使用權在內的財產繼承權

得益於《婚姻法》長期的作用,離異婦女對家庭財產分割的權利也比出嫁女要有保障(見表3)。離異婦女基本能夠平等分割共同財產。但是,由於共同財產的登記制度剛剛開始,加上“白頭偕老”、“天長地久”等婚姻觀念,沒有人願意在結婚時就爲“將來離婚”進行財產登記。正因爲共同財產的模糊性,導致相當多的離異婦女只能帶走自己的嫁妝和帶到婆家的其它財產。同時,按照“過錯追究”的習慣,提出離婚的一方不得分割共同財產,以此作爲“過錯成本”。

5.5婦女的其它權利

5.5.2家庭成員對家庭收入貢獻主要來源男性。婦女主要承擔無收益(家務)的勞動和收益不明顯(糧食生產)的勞動(見表5),使包括婦女本人在內的受訪對象都低估了婦女對家庭收入的貢獻。受訪對象認爲,丈夫“打工”“幹技術活”等掙錢多。只有當男人“不管家”“生意蝕本”或“女人有固定工資收入時”,女人們纔可能成爲家庭經濟的主要創造者。

5.5.3與婦女的勞動付出相比較,她們在家庭決策中的地位顯得很不對稱(見圖4)。在家庭決策中,“女人說了算”數的僅有2.2%,而“男人說了算”數的達到30.4%.但應該看到,夫妻的平等權利在新一代農民中越來越普遍。男女共同決策已經發展成爲年輕夫婦的主流趨勢,“男女共同商量”的家庭已有55.1%.

5.5.4婦女對家庭財權的控制力大大高於家庭決策。受訪者回答“誰主管家庭財務”,其中“由妻子掌管”佔35.5%,“夫妻共同管理”3.5%.“丈夫管理”佔44.9%,由“父母”或“子女”管理財務分別佔15.6%、0.49%(見表6)。

5.5.5婦女的社會參與機會有所提高。但是,應該看到,與公社化時期集體統一勞動相比較,婦女的社會參與率和程度都大大下降了。家庭生產功能的恢復,把婦女重新由社會拉回了家庭。現實農村基本上以男性作爲家庭的“法人代表”,在一些地方,社會參與成爲男性的“專利”。只有當男人不在家或者不願意的情況下,女主人才有機會代表家庭出席社區的活動(見表7)

5.5.6婦女的政治參與少於社會其它參與機會。在許多農村社區,政治參與更是男性的“專利”。鄉村傳統習俗對婦女社會腳色定位以及屈服於鄉村習俗,婦女自身的自信心不足,“雙重壓力”使許多婦女主動放棄了政治參與的權利和機會(見表8)

問卷還顯示,儘管婦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還十分弱小,但我們注意到,近來婦女上訪案件呈上升。婦女回答“村裏近幾年有無婦女上訪案件”的結果表明,有3.7%的村莊出現過婦女上訪的案件。從調查員記錄的這些案件看,相當多數是離異和喪偶婦女的土地糾紛。婦女上訪案例增多原因複雜,它既表明婦女權益侵害行爲發生的頻率,又反映基層組織對民間糾紛調解功能弱化的趨勢,同時也表明婦女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第六部分,越南農村婦女土地權利

我院執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婦女土地權益保護”研究課題計劃,於2002年9月30日—10月14日,組團赴越南考察“農村婦女土地權利”[10].考察團訪問了越南中央和國家的8個部、委以及有關研究機構,訪問了義安省的7個廳局,考察了義安省義祿縣義蓮社,走訪了義蓮社第

四、

六、十五村的7家農戶。

6.1婦女權益的法律、政策和村社習慣

婦女與男子在法律上的平等權利,在事實上要大打折扣。越南在歷史上曾經有700餘年屬於中國的郡縣,因此文化轉傳統上與中國一脈相承。在義安省義祿縣義蓮社農民家庭,我們看到農戶的中堂和歌頌祖宗功德的地方,都要貼上諸如“祖宗公德千年盛,子孝孫賢萬代榮”之類的中文對聯,儘管他們的子孫並不認識這些方塊漢字。這樣的文化傳統所奉行的依然是“男主內、女主外”:“男娶進、女嫁出”,因此女性在接受教育、繼承祖產、家政決策、社會參與等方面有“天然”的障礙和弱勢。儘管法律和政策都規定婦女與男子有平等的權利,但婦女的就業機會受到很大限制,婦女的社會角色就是承擔家務,她們從小就要訓練操持家務的本領,更多地承擔無收入的家庭勞動。

婦女在土地初次分配中的權利是平等的,姑娘出嫁時村、社不收回土地,這是法律和政策的效力;但姑娘出嫁到婆家,土地只能留給孃家親人使用,而一般情況下,出嫁女在婆家村很難得到自己一份承包土地,如果婆家村尚有“公益地”則可以短期租借使用。這一方面是受制於土地的不可遷移性,更多則是大家對傳統習慣的容忍。離婚和喪偶婦女也常常被排斥土地權利,儘管法律規定了她們的與丈夫平等的財產繼承、分割分享權的權利,但在婚姻關係變化的過程中,土地權利最容易受侵害的仍然是婦女。失去土地使用權,意味婦女增加了對丈夫的依賴性和在家政決定中的無足輕重。

傳統習慣對法律和政策的貫徹的影響是極其重大的,越南在農戶土地使用證書上記錄夫妻雙方姓名的工作進展並不快。義安省在世界銀行的幫助下,在農村選擇2個社開展“婦女土地權利保護”的試驗,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在農戶土地使用證書上登記夫妻雙方的姓名(詳見本文第二部分第2小節)。最近,該省與世界銀行聯合在試點的兩個社開展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調查結果表明:登記了夫妻雙方姓名的土地使用證書比例很小;農村男性戶主仍然是主體,不到萬不得已(喪偶、離異、半邊戶等),女性決不“擔當”戶主角色,表明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認同;有相當一部分農戶並不認爲土地使用證書上登記夫妻姓名特別重要。但是值得重視的是,越南農民獲得土地使用證書及其利用率都很高,尤其是有超過72%的土地證書用於抵押。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土地使用權的抵押權獲取,對於農業、農村以及農戶經濟發展的極端重要性。

6.2爭取婦女平等的經濟機會

——在勞動、就業方面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實現男女平等;

——創造婦女接受教育的機會和環境,提高她們的認知水平;

——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改善婦女健康狀況;

——提高婦女參政、議政的能力,提高婦女在領導工作中的地位;

——讓婦女更多參加經濟社會活動,保障婦女實現權利的機會;

——提高婦女經濟能力和消費水平。

根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案,各部委、各省都要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

6.2.1提高婦女土地權利保護意識。爲了讓婦女更多的瞭解、掌握和保護自己合法權利,勞工、殘疾、社會事務部勞工和社會研究學院女工研究中心,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助下,編輯了《婦女權益50問》,這本宣傳資料包括了國家法律和政策中關於婦女權益的規定,以及越南在婦女發展問題上對世界組織的承諾。《50問》首先在試點地區發行和宣傳,進而逐步推廣。

6.3越南婦女權益保護法律和政策效果及其評價

6.3.

1、越南婦女獲得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的參與機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各領域,婦女參與的比例較高。根據計劃與投資部發展戰略研究院人力資源與社會事務部主任、越南婦女聯合會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陳氏圖耶梅博士提供的數據,參加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的婦女佔參加這些活動總人數的48%,其中城市參與活動的婦女佔46%、農村參與社會活動的婦女佔49%.統計結果是:

——在商業領域,女性職員和幹部所佔比例爲達到71%;

——在教育領域,女性幹部員工的比例高達71.6%;

——在醫藥領域、女性幹部和職員的比例爲68%;

——輕工業領域女性的比例爲65%;

——旅遊業女性的比例爲56%;

——財政、銀行領域女性比例爲56%;

——工業加工業領域女性爲53.3%;

——公共服務業女性爲55.5%;

——農業領域女性的比例爲52%;

——外交領域女性的比例爲33.7%;

——郵電、航空、科研應用、文化體育等行業中的女性比例分別爲52%、47%、35%、32.2%;

——在私人企業中女性勞動力佔總勞動力的比例爲67.9%;

——外資企業中女性佔63.5%,

——出口加工區的女性佔67.7%,

這些數字表明,越南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活動中參與率很高,達到了法律規定男女平等的比例。但是,管理崗位與一般的勞動崗位相比較,女性所佔比例要小得多。陳女士提供的數據是,婦女約佔21%,其中國營單位中只有4%的女性,國營以外的企業中,女性佔71%(1985年),到1993年時增加到80%以上。

6.3.2男女公民獲得了平等受教育的機會,但高層次人才隊伍呈現出較大的性別差異。越南已經實現了(免費)國小義務教育,所以在普及教育方面,男女性別幾乎沒有什麼差別;中等教育與中等專業教育中,女性佔45%,大學中的女性佔44%,師範大學中的女性佔68%.在一般性人才隊伍中女性比例很高。但教授中女性僅佔3.5%,副教授、科學博士、專業博士、碩士中的女性比例分別爲5.8%、4%、20%、30%.爲什麼在基礎教育中男女性別差異並不明顯,而高層人才結構則明顯男性化?是政策原因,還是男女性別的生理、心理差異的綜合表現?還是女性的傳統社會角色的限制?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6.3.4對婦女政策的反思。

(1)沒有性別偏見的中性政策,並不能保障婦女在事實上獲得與男子平等的權利。比如財產繼承和分割、土地分配和流轉,憲法、法律、政策都毫無例外地規定男女有平等的權利,但是,在傳統習慣、村社以及家族的戒律中,男子有天然的優勢,而女性總是處於弱者地位,而且被看成一種不可改變的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秩序從各個方面限制婦女合法權利的享受。

(2)照顧女性的福利及勞動保障政策,有時反倒成爲限制女性的桎梏。女勞動者有“三期”照顧、較長的產假、並且要求同工同酬,這實際是企業使用女勞力的擴大成本。在計劃經濟時代,這些成本由國家財政支付,尚無多大矛盾;而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從降低成本的角度拒絕招收女勞動力,反而極大限制了女性的就業機會。

(3)越南婦女問題專家有關研究證明,婦女比男子提前5年退休,是高層人才、幹部隊伍以及女性收入低於男性的重要原因。因爲女性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意味做女性比男性早5年就失去了增長工資和提拔的機會。5年中可能比男性的收入低了2級,相應地退休工資社會保險等收入都會降低。而女性的平均壽命卻大於男性,在退休後的漫長生活中,她們只能無奈地忍受較低的社會地位和低經濟收入。如果她們想要獲取同等男性一樣的地位和收入水平,就必須比男性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有更快的“進步”。

本報告是近兩年來,中改院農村轉型發展研究所的關於婦女土地問題的調查研究結果彙總。其中第

一、

二、四部分由王景新完成;第三部分由王景新、楊青松共同完成;第五部分由王景新、赫成堯、支曉娟共同完成;第六部分由王景新、李峯華、陳鬱文、吳瓊武共同完成。

[4]林志斌李小云:《性別與發展導論》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43—44頁。

[6]林志斌李小云:《性別與發展導論》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35頁。

[7]青海省婦聯、西寧市婦聯的2000年7月的聯合調查報告

[8]理由上,城市戶口不是本村村民,不論你是否就業,因爲你擁有城市戶口而無村莊的戶籍。

[9]青海省婦聯、西寧市婦聯的2000年7月的聯合調查報告。

[10]考察團以院長助理王景新教授爲團長,由中改院李峯華副教授、陳鬱文、吳瓊武等組成。

【第11篇】區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調研報告

區農村婦女教育培訓調研報告

隨着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我區婦女也逐步進入決策管理領域,與男性平等享有政治、經濟和教育的權利提高,這是貫徹男女平生基本國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幾年來,鄞州區婦女工作在區委、區政府大力重視下,接受各級各類教育的比例不斷擴大,婦女整體文化素質得到改善。爲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一定貢獻。但由於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陳舊思想的束縛,我區農村婦女的教育培訓方面都有困難,但我們堅信隨着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區農村婦女的教育培訓將會充滿光明和希望。

一、當前我區農村婦女教育與培訓工作基本情況

1、結合政府相關以及自身組織培訓工程,依託社會教育資源和婦女教育培訓陣地。按照現代農業建設的要求,圍繞承德的農業主導產業,致力於現代農業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的培訓,增強農村婦女適應市場競爭和產業化經營能力,引導她們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外向型農業。通過培訓使廣大農村婦女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大顯身手要想解放農村婦女的思想,提高農村婦女的素質,就必須不斷的給她們充電,區婦聯積極結合政府相關培訓工程,如在20xx年7月,我們村委社區就舉辦了“村婦女再就業技術培訓”, 20xx年3月又舉辦了縫紉技術等培訓班,培訓方式多樣化,從傳統書面講授到今年的多媒體教育培訓,爲了滿足於不同層次的需求,開展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的多技能培訓,並開設了一系列適合農村婦女的技能培訓。

2 、整合力量,分類培訓,充分挖掘農村婦女培訓新路各級婦聯緊緊抓住培訓這一核心環節,強化培訓基礎服務工作。以被徵地婦女爲重點發動各級婦聯組織對農村勞動力資源開展大規模的調查,基本掌握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尤其是被徵地婦女的個體素質及培訓擇業意向等。其次加大對培訓信息政策的轉載請保留此標記。發佈宣傳和服務力度。爲把組織管理網絡延伸至村,在村裏設立了婦女培訓聯絡員。把培訓服務送到農村婦女家門口。挖掘形式多樣的培訓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分類實施,逐步建立五種培訓模式。與學校聯運的技能型培訓,與企業聯運的定單式培訓,與有關部門聯動的綜合型培訓,與服務實體聯動的實用型培訓,與基地聯動的實地型培訓。

3、積極推薦,爲農村婦女勞動力就業搭建平臺就業是培訓工作的最終落腳點,也是檢驗培訓效果的重要依據。爲加快農村富餘女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區婦聯把就業推薦與培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發揮優勢,千方百計創造、提供就業崗位。通過藉助各職業院校加強女性就業技能培訓,與長沙頤而康職業學校、長沙職校、湘西州職校達成協議,爲其免費培訓並負責安排就業,使農村女勞動力走出家門、走向市場、走向富裕。

二、我區在農村婦女教育工作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政府對農村婦女的教育培訓力度不大,影響工作展開。雖然我們對農村婦女培訓都制定了政策、規劃和具體措施,但在實際工作中,對農村婦女培訓的重要性認識程度不一,宣傳不到位,行動不到位,對培訓經費、培訓師資、培訓管理、培訓宣傳等具體問題不予以解決,挫傷了基層部門和組織開展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積極性。

2、各職能部門資源共享整合不夠,農村婦女教育培訓的管理服務體系不健全。從目前的農村教育與培訓情況看,技能教育與培訓相對較多,其他培訓較少。從培訓組織看,現有的農村教育培訓資源總量不足,檔次不高,難以組織開展技術要求較高的專業技術培訓。從培訓形式看,短期培訓多,簡單工種培訓多,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的訂單式培訓相對少,技術含量高的培訓相對少。從培訓操作看,缺乏成熟的辦法,大部分工作尚處於摸索階段,造成具體培訓實施與考覈發證、日常管理辦法的制定存在時間誤差與脫節,影響了培訓的水平和質量。從就業服務看,全國勞動力市場和就業服務網絡還不完善,離城鄉一體化統籌培訓就業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整體效果。

3、農村婦女對培訓就業態度不一,轉移就業率低。隨着城市化的推進,富裕鄉鎮的農民家庭生活條件普遍較好,一些富裕鄉鎮的農村婦女不願通過培訓就業;而一些年齡偏大及欠發達地區的婦女思想觀念和能力跟不上新形勢,認爲培訓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培訓後得不到就業保證,拿 了證書也沒用,不願意參加培訓,從而影響了就業轉移。同時,一部分農村婦女對培訓就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隨大流,別人學什麼也跟着學什麼,缺乏自己的目標,造成少數專業熱門而很多專業冷門,影響了就業。另外,部分農村婦女對政府提供的就業崗位挑三撿四,高不成低不就,這也是造成農村婦女轉移就業率低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三、對開展農村婦女教育培訓工作的建議

1、整合資源,抓好基地建設

通過“四個一”來發展婦女技能培訓基地:一是呼籲政府及各職能部門建立一批,爲廣大的農村婦女參加正規技能培訓提供保障。二是依託各類學校及企業建立一批,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和企業的培訓資源優勢,到鄉鎮建立技能培訓點,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定向培訓、崗前培訓。三是動員各級婦聯自建一批,各級婦聯應在發展、壯大現有婦聯技能培訓基地的基礎上,使其規範化,能夠成爲定點培訓基地,增強爲婦女培訓的綜合實力和社會影響力。四是聯繫民間力量建立一批,要加強與女農民企業家、女能手和返鄉務工婦女的聯繫,建立各類就業技能培訓基地、致富項目示範推廣基地、創業培訓實踐基地等等。

2、圍繞婦女需要,切實抓好培訓

農村婦女數量的龐大、分佈的廣泛和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滿足培育新型農村婦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開展,在實際操作中要堅持三個原則:

(一)堅持實用原則,培訓內容要與婦女需求結合。要開展調研,明確婦女的培訓需求,開展分類培訓、分層培訓,提高婦女培訓的參與度。重點開展六類培訓:

1、開展創業培訓,引導婦女發展壯大,提升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2、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促進婦女轉移就業;

3、開展種養加實用技術培訓,增強婦女發展現代農業的本領;

4、開展營銷知識培訓,幫助婦女掌握現代營銷知識和技能,特別是增強網上銷售的能力;

5、開展基層婦聯幹部培訓,讓她們更好地發揮“雙帶”的作用。

6、開展文明教育培訓,新型農村婦女不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樣婦女才能全面參與新農村建設,更好地發揮農村婦女的作用。

(二)堅持實際原則,培訓形式要與婦女實際情況相結合。

1、要重心下移、服務婦女。培訓地點應設在鄉村,方便婦女參加培訓,降低培訓成本。

2、要把課堂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指導相結合,把抽象的理論變爲具體的技術,使婦女一看就懂,一學就會,學了能用,切實提高培訓的實效。

3、要培育典型、示範引導,長期以來,農村婦女有很強的從衆心理,更容易相信身邊人、身邊事,用婦女身邊的典型來教育婦女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要通過各種形式、各種途徑來向廣大婦女宣傳創業典型、致富典型,通過典型戶的示範帶動,提高婦女參與培訓的自覺性、主動性。

(三)堅持實效原則,培訓目的要與創業增收相結合。通過開展定單培訓、定向培訓、致富項目培訓及農業新技術培訓等,使婦女培訓後能直接受益。要確立轉移也是培訓的理念,繼續深化勞動力轉移工作。一方面,進城務工的婦女通過勞務實踐,經歷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的薰陶,更新了觀念,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學會了各種實用技術,具備了在城市創業定居的條件,同時也可帶動更多的人外出務工;另一方面,一部分務工婦女還學到了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經驗,掌握了技術,積累了資金,並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帶動了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爲新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2篇】失獨婦女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年來失獨家庭(指獨生子女發生意外嚴重傷殘、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養子女的家庭)已逐漸成爲社會日益關注的特殊羣體。爲進一步瞭解摸清我市失獨婦女的生存現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等基本情況,加大對失獨婦女的關注關愛力度,**市婦聯於2022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對我市失獨婦女進行了專題摸底調研。

一、失獨婦女的基本情況

4、享受幫扶政策。根據調查統計顯示,我市女方49歲以上符合政策要求的失獨家庭可申請享受計生特扶政策,獨生子女死亡或三級殘疾以上,獨男每戶135元/每月,獨女145元/每月,部分特困失獨婦女享受低保、殘聯救助、慰問金等臨時性救助等。

5、經濟收入情況:市區失獨婦女大多爲夫妻退休,文化水平、技能的限制等,退休工資或打工收入普遍偏低,經濟情況大多一般。農村失獨婦女及部分獨生子女重度殘疾的婦女家庭經濟比較困難。

二、失獨婦女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2、精神、健康狀態深受影響。失獨婦女遭受“白髮人送了黑髮人”的厄運打擊,無法接受現實,精神、身體遭到極大傷害。失獨婦女往往選擇自行封閉,逃避社區和村鎮活動,離羣索居,生活態度冷淡,經常觸景生悲,看見人家熱鬧團圓的場景,經常悲傷。加上年紀普遍較大,因長期悲傷影響了視力、肢體運動功能、心臟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損,身體狀況不佳,生活更加困頓。

3、對養老問題普遍擔憂恐懼。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深刻影響,失獨婦女普遍擔心生活無法自理時無人照顧。失獨婦女家庭收入普遍不高,一半以上的失獨婦女經濟拮据,有的還要贍養年事更高的父母,生活更加貧困。經濟的困頓、子女親情的缺失、逐漸老去的現實,養老的擔憂更增添了“白髮人送了黑髮人”的痛楚。

三、對改善失獨婦女生存現狀的幾點建議

1、完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建議在計生人口基金、社會撫養費、政府財政列出專項資金,通過給予較高金額的一次性撫慰金等途徑,解決失獨家庭的生活保障和困難。目前,**市失獨家庭計生特扶的標準是獨男每人135元/每月,獨女145元/每月,標準不高,建議提高扶助金標準。同時整合社會資源,入戶走訪慰問等對臨時有困難的給予及時救助。

2、加大失獨婦女關注和關愛力度。各級政府及計生、社保、婦聯等有關部門要積極引導社區、志願者和社會各界加大對失獨婦女的關懷,社會發力,從日常照顧、心理疏導、走訪慰問等方面加大對“失獨”家庭的關注、關懷,以真誠溫暖的關愛推開心靈的窗戶,幫助她們儘快走出“失獨”的孤困。

3、着力重建失獨婦女生活歸屬感。以重建失獨婦女的精神家園爲重點,組織、引導和鼓勵失獨婦女參與老齡大學活動和街道、社區(村)的各種精神文化活動。特別是社區(村),要通過建立志願者一對一幫扶、失獨婦女特別是老年、身體不好的失獨婦女聯繫卡、日常走訪談心、組織戶外文化娛樂活動等,爲失獨婦女提供以歸屬感爲核心的心理和精神支持。

4、解決失獨婦女安度晚年問題。進一步完善養老制度,建議出臺相關規定,對身體較差、喪偶的失獨婦女要求入住養老院等養老機構的給予優先入住;建立失獨婦女醫療“綠色通道”,定期爲失獨婦女健康體檢和上門義診,爲失獨人員提供便捷及時的健康衛生治療和服務,提高失獨婦女的健康水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實現安度晚年。

【第13篇】關於如何促進農村婦女創業就業的調研報告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婦女是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半邊天”,是建設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擴大農村婦女的就業與創業,是實現婦女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前提。爲了深入瞭解當前農村婦女創業就業情況,近日,景縣婦聯通過下企業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 就婦女們在創業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及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等方面全縣範圍內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農村婦女就業創業的現狀:

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對婦女創業的扶持,培養起一批婦女創業優秀典型,如白手起家,成功後返鄉投資的林源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唐永霞;河北康熙機電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丁霞;以廠爲家、誠信經營的景勃石油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冬玲;年輕有爲,不遠千里從河南到景縣投資的鳳珂毛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小紅;工作嚴謹、治廠有方的河北西伯力特種橡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敢於創新,不斷開創農業發展新天地的王千寺鎮王高堡村養豬廠廠長肖桂蘭;克服一切困難,將養雞事業做大做強的留智廟鎮朱莊村養雞廠廠長張愛敏等。她們都是行業裏的先鋒,創業事蹟非常有代表性。在促進婦女就業方面,我們多措並舉,着力提高婦女就業技能,積極拓寬婦女就業渠道,通過舉辦創業培訓班、開發就業崗位、組織勞務輸出等方式,強力推動婦女就業。

另外我縣外出務工、自主創業婦女和留守婦女因選擇的不同而分別呈現如下特點:

一是在年齡結構上,外出務工和自主創業婦女年齡相對較輕,90%以上在18-45歲之間;留守婦女年齡大多在45歲以上,另有少部分22-35歲之間的年輕婦女因生育、照顧年幼子女暫時沒有外出務工。

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絕大多數外出務工婦女的文化程度在國中以上,而留守婦女除上述因生育原因暫時沒有外出的年輕一族外,其他人與外出務工和自主創業婦女相比文化程度明顯偏低。

三是在職業特長上,外出務工婦女大都擁有一至兩種技術特長,而留守婦女基本沒有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沒有一技之長。

四是思想觀念上,務工婦女特別是離鄉外出務工婦女及自主創業婦女追求經濟上獨立和接受新鮮事物的願望強,敢闖敢冒的精神足,成功的信念意志堅定;留守婦女中則普遍存在“以農爲本守家園”的傳統觀念和“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保守思想,進取意識不強,畏難情緒嚴重。

五是農村婦女自主創業比例偏低,每個村只有2—3名婦女創業,且創業只侷限於種養業、製衣、個體戶等對技術要求不高的產業。

農村婦女就業創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女性承受心理壓力大

首先,女性扮演多重角色,角色衝突導致心理壓力加重。女性要扮演母親,妻子,老闆等不同的角色,在事業和家庭之間時常感覺到衝突,直接導致了他們的心理壓力。

其次,女性創業者面臨更多的困難。具體表現在:(1)心理壓力更重。女性從創業到守業,很大程度上“要把自己當成男人,忘記性別身份”,有時候“還得不到家人的理解”,這導致她們的心理壓力比就業女性的壓力更大;(2)政策宣傳不到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不明。市場在不斷完善過程中,政府必然出臺大量政策,但是政策和相應的實施細則宣傳不到位,使企業家在大量新政策面前顯得手足無措;企業融資困難。與男性企業家相比,女性企業家在融資方面遭遇了更大的困難。主要是女性企業家經營的公司狀況,女性企業家自身特徵以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等方面的原因造成;(3)女性創業渠道狹窄。經瞭解,女性創業主要集中在餐飲,加工,批發,零售以及美髮店等行業上。這類企業能發揮女性的特質,也能很大程度上促進女性的解放。但是從長遠來看,這樣的一些行業並不能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婦女運動的發展。

(二)大齡女性就業創業出現瓶頸

這裏所說的大齡女性主要集中在35-50歲之間。她們就業創業難的主要原因在於:(1)自身能力與崗位需求存在偏差。現在許多企業的產業結構需求大量的熟練工人,而這個年齡段婦女在計件工資爲主的企業中逐步不受到青睞。(2)大齡女性不想,不敢創業。調查中瞭解到,很多30多歲的女性對創業都不敢想,更不用提那些40、50歲的人員了。

(三)其他羣體女性就業創業呈現新問題

首先,靈活就業人員需求得不到滿足。現在存在大量需要從事靈活就業崗位的人員,他們大部分是50左右的大齡女性。但是大部分崗位都是非固定勞動期限或者是要求按時上下班的崗位,這樣很多女性就寧肯選擇不就業。因爲她們要接送孩子上學,還要買菜做飯等。

其次,特殊家庭女性就業存在困難。這裏所講特殊家庭主要是由於突發事件(生病,喪偶等)而導致的各類家庭。此類特殊家庭的女性在就業創業方面存在特殊的困難,有她們特殊的需求。

存在上述幾種問題的原因主要基於如下幾點:思想觀念落後阻礙了婦女就業創業;文化素質偏低束縛了婦女就業創業;資金不足限制了婦女就業創業;家務方面的沉重負擔拖累了婦女就業創業。

對策和建議

1、宣傳引導,轉變觀念。

縣委政府的支持,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傳媒,向農村婦女宣傳黨的政策和有關促進婦女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方面的政策規定,宣傳農村婦女就業創業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大力宣傳實踐科學發展觀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用正確的理論影響並促進農村婦女思想觀念轉變,激發農村婦女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喚起她們的主體意識,幫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內”的陳舊觀念,樹立敢於拼搏,敢於創業的新觀念,鼓勵農村婦女走出家庭,認識世界,發展自我。另一方面要大力宣傳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廣泛宣傳婦女營銷大戶和“雙學雙比”活動等的先進事蹟,用身邊活生中的事例去激勵廣大農村婦女,使她們學有榜樣,幹有目標,增強自主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2、強化培訓,提升素質。

一是開展技能培訓工作。聯合勞動就業服務局等相關部門大力開展好婦女技能培訓工作,制訂出培訓計劃、培訓內容。根據婦女的文化層次、技能水平,篩選出一批適合婦女再就業的項目,不定期舉辦婦女就業培訓班,幫助廣大的失業待業婦女儘快撐握一技之長,逐步形成“市場引導培訓,培訓促進就業”的新機制。二是大力開辦女性創業培訓班。組織婦女學文化、學科學、學管理、學營銷、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知識,使培訓內容日益豐富,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培訓層次逐步提高。通過培訓,激勵女性自強自立,增強創業意識和開拓精神。同時要創造條件,啓動培訓與提供小額貸款相配套的激勵措施,探索“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模式。

3、優化服務,拓寬渠道

一是強化服務。聯合相關部門和企業,舉辦勞務洽談會、招聘會等活動,及時向婦女就業創業提供信息諮詢和指導,並積極主動地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繫,爭取用人單位的支持,爲農村婦女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搭建平臺。要解放思想,集思廣益,創新工作思路,從當地婦女實際需求出發,搭建適合農村婦女就業工作平臺,拓展就業渠道和就業領域,積極爲農村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努力把未就業婦女人數控制在最低程度。

4、解決難題,扶持創業

一是幫扶貧困。解決特殊困難婦女羣體就業和實際生活問題,是推進婦女就業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力量,着重幫助低保護、困難戶、單親特困母親家庭解決就業問題,切實爲她們解決生活實際困難。二是政策傾斜。根據婦女實際,推動政府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對農村婦女在職業介紹、就業培訓、技能培訓等方面給予優惠,並在提供小額擔保貸款中優先照顧她們。同時爲農村婦女就業創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14篇】某區婦聯組織和婦女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某區婦聯組織和婦女工作現狀調研報告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支持工會、共青

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參與社會管理和

公共服務,維護羣衆合法權益。”這爲今後婦聯工作指明瞭方向,爲

更好地引領廣大婦女全面參與社會主義建設,提高婦女社會地位、生

活質量,實現男女平等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障。通過多年的實踐,我

們認識到:基層婦聯組織是與婦女聯繫最直接、最密切的組織,是婦

聯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其職能作用的發揮程度關係到婦女工作

的成效,關係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問題,更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

社會的進程。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認爲,要全面做好婦聯工作,

仍然要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作爲重中之重,

尤其要全力解決好影響基層婦聯組織發揮作用的熱點、難點問題,只

有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推動婦聯工作的和諧發展。

爲深入掌握鄉鎮、街道婦聯和村、社區婦代會婦女工作的整體情

況,xx區婦聯按照區委《關於深入開展“解放思想、解決問題、科學

發展”課題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近半個月來深入所轄18個鄉鎮、

街道和163個村、社區,採取聽彙報、查資料、召開座談會、實地

走訪等方式,對基層婦聯工作和婦女組織發揮作用情況進行了調研。

調研期間,召開各類座談會20次,入戶走訪45戶,包括各級“巾

幗文明崗”、“婦”字號基地、“五好文明家庭示範戶”、“女能

人協會”等。從調查情況看,大部分的基層婦聯組織和婦女工作基

本上能適應形勢的發展需要,但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看,仍

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對此,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認真思

考,並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

一、近年來基層婦聯組織和婦女工作的現狀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各鄉鎮、街道婦

聯和基層婦代會的共同努力下,基層婦女工作取得了較快發展,概

括起來,主要是“三個普遍提高”。

一是基層婦聯組織得到不斷充實,整體素質普遍提高。各級婦

聯組織藉助xx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好

形勢,加大協調力度,及時調整和充實村和社區婦聯隊伍,積極推

薦政治素質好、文化程度高、年輕、熱愛婦女工作、羣衆公認的優

秀婦女幹部進入村婦代會,同時一些經過考試的年輕女幹部也進入

了社區婦代會。使新配備的婦聯幹部更趨於年輕化和知識化,改變

了以往婦聯幹部年齡偏大、知識層次偏低、工作能力不強的現狀。

二是基層婦聯幹部對做好工作充滿信心,工作能力普遍提高。

基層婦聯幹部大都提高了對婦女工作的認識,絕大部分婦聯幹部能

夠藉助崗位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參政議政,爲廣大婦女同胞服務,

以良好的工作業績體現自身價值。在工作實踐中,婦聯幹部們都能

自覺帶領廣大婦女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尤其是大力宣傳有

關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家庭教育、科技文化等

知識,組織開展具有婦女特點、羣衆喜聞樂見的各類文體活動。通

過開展婦女兒童維權宣傳、家庭文化建設、勞動力轉移培訓等各類

豐富多采的活動,給婦女工作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進而帶動了“雙

學雙比”、“文明家庭創建”、“美德在農家”等活動的普遍開展,

較好地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和文明城區建設。

三是基層婦聯組織能較好地發揮作用,整體工作水平普遍提高。

基層婦聯組織以調動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的積

極性爲重點,着力增強服務能力、組織能力、引導能力,引領導農

村婦女增收致富,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1、抓培訓,

強素質。按照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學習型幹部的要求,婦聯幹部

有針對性地開展理論、業務和科技、文化等培訓,努力提高幹部隊

伍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爲她們進一步做好工作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抓宣傳,樹典型。利用各種有利時機宣傳

《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婦女兒童權益保障 法》等法律法規,有

效提高了廣大婦女羣衆的維權意識,營造男女平等、有利於婦女發

展的氛圍。同時,積極選樹先進典型,充分發揮“以點帶面,輻射

全局”的作用,提高了整體工作水平。3、抓服務,促發展。全面

增強服務意識,按照“一手抓維權、一手抓發展”的思路,把工作

重點放在弱勢羣體上,在做好維權工作的同時,着眼於貧困婦女脫

貧致富,爲她們牽線搭橋,尋找出路,尤其是在富餘勞動力轉移、

提供小額信貸項目、零就業家庭幫扶、貧困母親救助等方面做了大

量紮實有效的工作,促進了婦聯工作的和諧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這些年基層婦女工作雖然取得了不少的成績,

但是從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角度來看,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

題,主要體現在“三個不適應”。

一是部分領導幹部的思想觀念和婦女幹部的整體素質不能適應

形勢發展的需要。由於鄉鎮、街道工作繁重,而前幾年婦女工作沒

有具體量化的指標和要求,造成一部分領導對婦女工作認識不足,

把婦女工作當成是“軟”任務和“虛”工作。而近年來,婦女工作

已向範圍廣、內容實、任務重轉變,部分領導及婦聯幹部還停留在

以往的思想上,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面對新時期婦聯工作

在工作領域、範圍、對象及方式上發生的新變化,一些長期在基層

工作的婦聯幹部,僅靠幾十年的經驗和原有的知識,已很難駕馭當

前工作。

二是農村、社區婦聯幹部兼職過多,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

機構改革後,由於行政編制的限制和婦聯幹部提拔、交流等原因,

專職專用的婦聯幹部逐年減少,兼職已成爲普遍現象,不同程度地

影響了婦女工作的開展。從總體上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基層婦聯幹部兼職過多。目前,基層婦聯幹部大多一人身兼數

職,除本職工作外,普遍兼任計生、信訪、辦公室工作、宣傳等多

項繁瑣的工作。對於這種現象,婦聯幹部們無奈地說:“上面千根

線,下面一根針,我們只有盡力而爲。”此種現象也造成婦聯幹部

時間不夠用、精力跟不上,常常顧此失彼,處於被動應付狀態,工

作有時流於形式。

2、基層婦聯工作有時被“邊緣化”。由於婦聯工作大多是黨政領

導分管工作中的一項,相對其它那些層層考覈或“一票否決”的中

心工作來講,婦聯工作缺少硬任務,也導致黨政領導工作忙時,往

往是“中心工作先行,婦聯工作讓道”,有時處於“邊緣化”狀態。

這種情況在村級婦代會中更加突出。

三是部分婦聯幹部不能把本職工作與其他各項工作有效結合起

來。基層工作包羅萬象,只有搞好結合,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而目前還有不少婦聯幹部習慣於“單打一”,不懂把婦女工作與各

項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導致婦聯工作效率不高,職能難以實現,

形成了“無爲就無位”的尷尬局面,婦聯的重要地位也就無從體現。

四是經費投入機制不健全,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基層婦

聯組織要在提高女性素質、宣傳引導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女性維權

等方面提供服務,創造條件,都需要有一定的經費作保障,但財稅

體制改革後,鄉、街財政普遍困難,無法保證婦女工作經費。由於

缺少經費,各種活動和培訓開展的不夠,使婦女工作缺乏生機和活

力,導致基層婦女組織的職能發揮不夠。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

的是:各村、社區堅持嚴格執行和兌現人口計生工作“一票否決”

制度,計生工作各項獎勵扶助政策和措施到位,真正做到獎懲分明,

舉措明顯,計生工作以其人員足、政策強、資金雄厚爲有利優勢大

大調動了基層一線計生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部分基層婦聯

幹部不但兼有計生工作,還有其它多項工作,但其待遇有時還低於

計生管理員,在開展各項工作中,由於經費無保障,使基層婦聯幹

部產生一些畏難、牴觸情緒,阻礙了婦聯工作的發展,從而造成基

層婦聯幹部“重計生、輕婦聯”的現象。

三、對策和建議

按照黨的十七大對工、青、婦等羣衆團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根據調研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與不足,我們認爲:做好新形勢下的基

層婦聯工作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精神去迎

接新挑戰。當前基層婦聯工作必須與基層各項工作融合發展、整體

推進,才能凸顯其優勢和作用,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

踐中做出更大貢獻。重點應做到“把握一個關鍵,抓住兩個重點,

實施三項措施”。

(一)把握一個關鍵,即:黨建帶婦建。“黨建帶婦建”爲我

們加快婦女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載體,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做好這

項工作,將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納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總體規劃,

對基層婦聯組織建設實行分類指導。要爭取把婦女工作納入黨政重

要議事日程,建立定期研究婦女工作的例會制度,爭取分管領導的

關心、支持,使婦聯組織能夠有效開展工作。鄉黨委和街道黨工委

要把加強和改進對婦聯工作的領導,列入對村、社區黨支部工作考

核的重要內容,作爲評選先進黨組織的重要條件,不斷完善“黨建

帶婦建”的工作格局。村婦代會主任依法進入村“兩委”時,應先

與上級黨委溝通,優先進入村黨支部,這樣更便於從黨建帶婦建上

加大力度,提升工作水平。另外,婦聯組織要積極爭取從工作經費、

活動陣地上加大投入,切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困難和問題。要

多渠道、多形式落實鄉村婦女幹部的政治、經濟待遇,適當提高工

資待遇,或適當減少所兼工作項目,穩定村婦女幹部隊伍,調動村

婦女幹部參與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社會建設的積極性。

(二)抓住兩個重點,即:建立婦聯工作與其它各項工作融合

發展的機制;進一步加強婦聯幹部隊伍的能力建設。

一是建立婦聯工作與其它各項工作融合發展的機制。胡錦濤總

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

核心是以人爲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

顧”。這也是我們解決婦聯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根本方法。從目前情

況來看,配備基層婦聯專幹和專門從事婦女工作已不太可能,一味

地等、靠、要,等待着條件改善,也不現實。在這種情況下,唯有

主動適應形勢,形成婦聯工作與其它各項工作融合發展的機制,才

能全面做好新形勢下的婦女工作。婦聯工作的開展主要以“聯”爲

主,需要社會多方單位的協調支持,在基層婦聯中所兼職的工作,

往往是與婦聯工作有一定聯繫的,如能統籌利用一人兼職的各項工

作有利之勢,“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合理安排,共同部署,才

是上策。如:在基層婦代會主任兼有勞動力信息員、綜合治理、計

生及村支委委員等工作,一人身兼五職,作爲村婦聯主任如何開展

好婦聯工作,將是一項如何統籌作好五項工作的問題。婦聯的工作

範圍比較廣,在這所兼的四項工作中,都有體現,可充分利用勞動

力信息員的統計數據,組織當地婦女進行勞動力轉移致富,促進當

地經濟發展;可將婦聯宣傳教育工作與計劃生育的各項活動相統一,

在入戶宣傳黨的計劃生育政策、方針的同時,使羣衆瞭解和掌握婦

女維護自身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利用大集、各種紀念日開展

計劃生育宣傳與服務,開展“關愛女孩行動”、“艾滋病預防宣傳

活動”等各類相關的婦聯工作,從而增強工作的整體效能。

二是進一步加強婦聯幹部隊伍的能力建設。目前,婦女工作任

務繁重,要求婦聯幹部知識面廣,工作能力強。因此,加強婦聯幹

部的能力建設,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已顯得十分迫切。要根據xx區

幹部教育培訓規劃,研究制定婦聯幹部教育培訓規劃,開展創建學習型組織,培養婦女幹部的活動,引導她們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

念,增強做好婦女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同時,要鼓勵和支持婦

聯幹部積極參加各種理論培訓和接受學歷教育,提高婦聯幹部的政

治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要積極與組織部門、農業、科技局等部門

聯繫,爭取把鄉村婦聯幹部的培訓納入各級黨校幹部培訓和農業、

科技等部門的培訓計劃,並積極創造條件,組織婦聯幹部參加婦聯

系統業務培訓及外出學習考察。尤其要加大提高村級婦代會幹部隊

伍的整體素質的力度。要利用各種機會,組織培訓,重點突出婦女

工作業務、婦聯崗位職能、婦女工作職業道德以及婦女工作管理、

法律法規、電腦操作、農村實用技術等技能教育和培訓。要加強女

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確保基層婦聯組織人才濟濟。

(三)實施三項措施,即:增強婦聯工作的影響力;加強對婦聯

工作的考覈驗收;推動婦聯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是增強婦聯工作的影響力。婦聯是羣團組織,需要堅實的羣

衆基礎,婦聯工作的成效取決於影響力的大小。因此,要把“增強

影響力”作爲婦聯工作的基礎工程來對待。重點是圍繞黨委、政府

的中心工作,突出重點、抓出特色,叫響“婦”字招牌,使羣衆對

婦聯工作有認同感和信賴感,真正成爲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的代

言人、“孃家人”。要依託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近年來北

湖區婦聯實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引導廣大婦女積極參與新農村建

設及文明城區建設。基層婦聯組織要增強服務理念,認真履行職能,

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中的生力軍作

用,從而不斷提升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和影響力。

二是加強對婦聯工作的考覈驗收。考覈驗收歷來是落實工作的

主要方法,也是落實工作的手段。我們要根據工作需要,進一步加

強對基層婦聯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規範工作考覈,適當規定一些硬

指標,採取一些嚴措施,實行“軟”工作“硬”考覈。尤其要加大

獎勵機制,年終根據基層婦女工作目標管理考覈細則評定等次,獎

優罰劣,使基層婦聯工作由虛到實,上級婦聯有什麼精神,基層就

有什麼行動,促使各鄉鎮、街道婦聯和村、社區婦代會之間出現比

學趕幫超的工作局面。

三是推動婦聯工作的創新發展。新形勢、新任務給基層婦聯組

織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基層婦聯組織要用科學發展觀推進婦女

事業創新發展,不斷解決婦女事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以創新的思維,自覺把婦女工作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中去

把握,把工作定位到發展城鄉經濟,引導城鄉婦女增收致富上來,

不斷推動婦女工作的創新與發展。要從滿足婦女羣衆求知、求富、

求發展的願望出發,在帶領羣衆脫貧致富等方面發揮良好的組織和

示範帶動作用。要結合女能人協會,組織培養當地的“婦”字號龍

頭大戶學習經營新理念,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並通過她們幫助周邊

姐妹學技術、創業績、快致富。要積極開展、“雙學雙比”、“美

德在農家”、“爭文明之家、創衛生庭院”等各類創建活動,設立

“實踐創新獎”,每年進行評比、表彰,形成常抓不懈的創新機制,

尤其要着眼於加快農村發展,在統籌城鄉發展上想辦法、做文章。

要充分發揮婦聯的協調優勢,積極爭取政策、整合資源、搭建平臺、

提供服務,將城鄉婦女工作進行對接和有機地融合,達到以活動促

進工作、以工作帶動活動的目的,構建“城鄉互動、統籌發展、共

同進步”的婦女發展工作格局,推動基層婦聯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婦聯工作做好了只是

做好了本職工作,但將兼任的幾項工作都做好,並使其融合發展,

才能全面體現基層婦聯幹部的風采,更好地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

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和諧文明xx

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第15篇】農村婦女創業現狀調研報告

一、引言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農業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和農村耕地的日益減少,以及思想意識的漸漸轉變,農村中涌現出一批自主創業的巾幗英雄。作爲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婦女創業是提高生產力,改變農村貧窮面貌的有效途徑。由於婦女創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增長空間,婦女創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農村婦女創業雖然爲數不多,但她們的創業成功有着積極的實踐意義。

二、調研對象

本次農村婦女創業調研時間是從xx年8月初開始到xx年9月底結束,調研對象是宿遷市沭陽縣悅來鎮、桑墟鎮、新河鎮創業人員,隨機抽取了100名創業人員對他們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問卷所設計的問題以單項選擇爲主,問卷調查採取了匿名填寫的方式。問卷內容涉及創業人員概況、創業項目類型、創業規模和未來規劃等方面,通過對調研結果所呈現的問題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三、女性創業的現狀及特點

xx年以來,該縣新增婦女創業項目5718個,主要是服裝、玩具、電子、蔬菜大棚、家禽養殖等。全縣農村婦女創業狀況呈如下特點:

1、女性創業氛圍較爲濃厚,隨着全縣掀起“全民創業”及“三來一加”浪潮,女性創業的意願加大,很多有項目、有技術、有資金的農村女性開始自主創業。

2、自主創業女性比例偏低。我縣自主創業女性比例約佔就業女性比例總數的6%,比例偏低,雖然創業氛圍良好,但由於女性創業自身帶有的侷限性,實際創業人數不多。

3、創業規模較小,因爲農村女性總的來說比較保守,冒險、創新意識不強,再加上對高新技術的掌握不夠,農村女性創辦項目規模普遍不大,投資規模大概集中在3—10萬元,工人數在30人左右。

四、農村婦女創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1、傳統意識。由於農村家庭中“男尊女卑”思想觀念的影響,認爲婦女所承擔的責任僅限於家庭,操持家務,尤其是農村中很多家庭,男勞力外出打工,家庭中老人的照顧,孩子的教育都由婦女承擔,使廣大婦女既沒有創業的動力也沒有創業的基礎條件,致使婦女創業的主動性和客觀條件不足。調研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半數以上婦女在創業過程中還兼帶着照顧老幼,把持家務的任務。

2、資金問題。目前,資金不足仍然是自主創業的一大障礙。不少婦女創業人員的家境並不寬裕,籌集資金存有相當大的難度,對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說,即便是小本創業也已可能傾其所有,一旦失敗,將承受難以想象的壓力。已創業的婦女,她們的創業資金也十分有限,支付開辦費用、投資設備後,由於銀行貸款申請難、手續複雜,想要擴大生產經營並不容易,多數只能小規模維持。調研發現,82%的創業者存在資金短缺難題。

3、文化程度低,技能缺失。自主創業的成功需要經營技巧和經驗的支撐,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市場的分析和開拓能力,這些是成功“一個都不能少”的基石。農村婦女創業人員普遍存在學歷不高,文化程度較低現象。據統計,84%有國中文化,11%有高中文化,本科學歷僅佔3%。農村婦女創業人員大多文化偏低,缺少管理經驗技能,自主創業難度很大。因此,不少婦女對自主創業持“風險高於收益”的態度。

4、市場信息匱乏。不少婦女有着創業的願望,但不知道該選擇什麼項目、怎麼創業、創業後怎麼經營、怎麼獲知市場信息。有的雖有好的創業意圖,但對市場需求不甚瞭解,不敢投資;有的因爲得到了過時的信息,貿然投資,結果投入的資本全打了“水漂”。信息的缺失不同程度地影響着創業人員的創業決心和信心,也嚴重影響創業成功企業的發展和生存。

5、創業規模微小、產品初級。走訪過程中發現,農村婦女創業的較小,5萬—20萬佔56%,20萬—50萬佔32%,50萬元以上僅佔12%。產品多爲玩具、服裝、電子、家禽。規模小、產品初級,農村婦女創業項目市場競爭力較低,容易受市場波動,經濟一旦不景氣,生存能力堪憂。

五、農村婦女創業的建議和對策

分析了農村婦女創業面臨的制約因素和困難後,讓我們回到解決問題的實質思路上來。創業型人才的成長和涌現,一方面取決於每一個個體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社會和政府的鼓勵及扶助,爲有創業意識和願望的女性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創業培訓和激勵扶持就顯得意義重大並且十分迫切。

1、宣傳典型,大力營造創業環境氛圍。政府積極加大婦女宣傳力度,印發宣傳資料和優惠政策手冊,組織典型戶宣講致富經驗等形式,在婦女中營造投身創業的濃烈氛圍。力爭在創業典型推動下,在廣大婦女中間形成互幫互學、加快創業的良好氛圍。通過樹立創業榜樣,傳播創業經驗,推介創業項目,激發廣大婦女的創業熱情。

2、加強政府激勵扶持力度。女性創業者,需要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需要法律的、制度的、政策的支持,否則,自主創業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近年來,我縣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創業的政策措施,可以說,創業的政策環境越來越好,可享受的優惠條件也越來越多。爲幫助女性創業者節約創業資金,用較短的時間和較低的成本實現快速起步、快速積累,完成由創業到發展的轉變,

3、加大創業培訓力度,提高婦女創業能力。增強女性創業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時效性。除了創業意識這個“軟件”,創業還需要專業知識、組織能力、業務能力、理財能力等“硬件”的武裝,這些都需要通過有效的創業培訓來實現。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堅持以人爲本的培訓理念,創新培訓模式,進一步增強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同時,加強對他們的開業指導,主動提供政策諮詢、方案評估、證照辦理、經營管理指導等技術支持服務,降低她們的創業風險和創業成本,提高創業成功率。

4、加大服務效能力度,優化婦女創業環境。近年來,我縣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通過各種積極的幫扶措施,造就了一批女性創業的成功典範。但從創業明星的數量上來看,我們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充分發揮“公僕辦”、全民創業協會、村(居)全民創業服務站、大學生村官全民創業專業幫辦服務隊作用,對創業羣衆自願委託的事項提供全程幫辦、代辦,讓婦女在創業遇到困難時感到政府無處不在。

5、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女性人才嶄露頭角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克服更多的困難。因此,要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和幫助更多女性創業人才脫穎而出。在創業融資方面,一方面,深度宣傳《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等爲創業婦女提供的各種降息、貼息和無息創業貸款等優惠政策,爲她們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與財政局、人社局、工行、農商行等單位協調,優化婦女創業小額擔保貸款工作流程,加大婦女小額擔保貸款發放力度,解決她們的融資困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