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淺談“雙減”之下,語文作業設計的一些思考

《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一經頒佈,便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同時對教師要求也不斷提高。“雙減”之下,教師作業佈置要做到“三減”,即減少作業時間、減輕作業幫扶、減小作業難度。爲確保“減負不減質”,我們提出作業設計多元化,即分層型作業,倡導自主選擇;主題型作業,提高整合能力;支架型作業,輔助教學檢測。分層型作業設計中,我們可以分成面對全體學生的“基礎卷”、面對部分學生的“發展卷”和“提升卷”。主題型作業可以從“單元主題”“多學科融合主題”“時代主題”入手。支架型作業則從“平時表現評價”和“單元練習評價”兩方面考慮,把“減負不減質”落到實處。

淺談“雙減”之下,語文作業設計的一些思考

正文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雙減”政策。

文件一經印發,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也在思考,“減輕學生作業負擔”,那是不是意味着“學生不需要作業?”當然不是,文件中規定:學校要確保國小一、二年級不佈置家庭書面作業,可在校內適當安排鞏固練習;國小三至六年級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國中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

根據這樣的要求,教師在作業佈置的時候,就要做到“三減”。

減少作業時間:顧名思義,就是要縮短學生作業時間。語文學習中,讀寫、背誦、積累,是必要的手段,所以是不可或缺的。需要減少的是機械、重複的作業。這些作業對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並沒有多大的作用,但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可以相應減少。

減輕作業幫扶:作業設計時,要多安排一些孩子能自己獨立完成的作業。無需家長幫助,能和生活相結合,易操作、易落實,這樣的作業才能更受學生歡迎,才能不讓作業成爲家長的負擔。

減小作業難度:常說“不要隨意拔高學習要求”。其實,作業難度往往和作業超標、超綱,學練不一致相聯繫。我們在追求作業難度的同時,忽略了學生寶貴的成功體驗,得不償失。因此,要注意減小作業難度。

那麼,減少作業時間、,減輕作業幫扶、減小作業難度,不是會降低教學質量嗎?在《語文課程標準》提到:“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要有啓發性,分量要適當,不要讓學生機械抄寫,以利於減輕學生負擔。”由此可見,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教師還要積極想辦法提升教學質量。對此,我們提出了“雙減”政策下,讓作業設計更多元化的想法。

一、分層型作業,倡導自主選擇

在孔子的《論語•先進篇》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主張。而這樣的教學主張直到現在,仍具有其先進的參考價值。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因材施教”則顯得尤爲重要。在減輕負擔的同時,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還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分層型作業”就成爲了面對全體學生的一劑良藥。教師在設計分層作業時,可以以單元爲整體設計分層型作業——“週末ABC”。

(一)基礎卷——面對全體學生

A卷是基礎卷,可以將整個單元中需要學生掌握的字詞句等內容,結合“語文要素”,攜手助學系統,設計成面對全體學生的習題。基礎卷中的習題,是爲學生鞏固學習提供保障,主要指向於學生讀記、字詞的音形義及其理解與運用、聽力等方面,可以一一對應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所以,習題練習的難度較低,是對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的一個鞏固。

(二)發展卷——面對部分學生

B卷是發展卷,可以在字詞句的基礎上,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綜合練習的方式呈現,這是爲中等學生提供思考空間而安排的一些閱讀練習,難度更高。發展卷中的習題,主要指向於課內外閱讀、片段練寫等,因此難度整體提升。如果說基礎卷是面對全體學生,那麼發展卷則是面對部分學生。

(三)提升卷——面對部分學生

C卷是提升卷,在設計時,不必拘泥於A、B卷的題型和內容,可以就單元要素中的某一個難點或重點要求,設計出面對一部分有特別需求的學生的習題,往往指向與引領優秀學生髮展高階思維能力。因此,綜合性、整合性的特點比較明顯,難度更高。

這三份作業,基礎卷是全體學生都需要完成的,而發展卷和提升卷並不要求全體學生完成,可以自主選擇。基礎卷、發展卷和提升卷的設計,既考慮到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也顧及到了部分學生“吃不飽”的情況,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主題型作業,提高整合能力

在單元教學中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主題型作業。主題型作業即圍繞某個特定主題開展的作業,又稱“項目作業”、“綜合實踐作業”。主題型作業主要指向與靈活運用、高階思維、學科跨界、小項目、小整合等。

(一)單元主題

我們可以圍繞一個或多個單元主題設計系列性作業。如以“魯迅”爲主題的統編本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這個單元安排了小說《故鄉》中的《少年閏土》,散文詩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侄女周曄寫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和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這四篇文章和魯迅都有關聯。那麼,在學習這個單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個大問題來統領“你看到的是一個怎樣的魯迅?說說你的理由。”如果把魯迅整體的人物形象看做一個面,那麼他的一個個特點即是點。有些點,學生可以就書中的某些片段闡述進行了解;而有些點,就需要結合幾篇文章進行理解。但不管如何,學了這個單元,對於魯迅這個人物的品質,他的作品,以及他人對他的評價等,學生有了一個整體的瞭解。這樣的主題型作業,對於學生提高整合能力、促進多元發展很有幫助。

(二)多學科融合主題

2011課標中曾提到“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也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可見,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因此,我們可以以點帶面,以語文學習爲主,設計以多種學科學習爲輔的實踐活動。

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走進傳統節日習俗”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可以與信息技術學科相結合的資料查閱“節日習俗大百科”,安排學生在課堂中查閱相關資料;可以和勞動課相結合,安排學生在端午節時拔艾草、包糉子活動;可以和科學課相結合,安排學生了解中藥知識,參與香囊製作。

轉變過去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學科融合主題的實踐活動中學得有趣,學得有收穫,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和動手能力。

(三)時代主題

在2020學年第二學期的XX市六年級期末檢測卷中,習作提示是這麼寫的:蛟龍潛深海,祝融訪火星,珠峯量升高,科學探索永無止境,你的心底藏着哪些探索未來的心願呢?請你選擇最想和別人交流的心願,寫下來,選一種你認爲合適的方式(除詩歌外)進行表達。這個習作要求,正是融合了六年級下冊教材中第四單元的習作“心願”和第五單元的習作“插上科學的翅膀飛”,而且與生活中的熱點時事巧妙結合。

經過研究,我們還會發現,國小、國中,乃至高中的檢測卷中,習作、閱讀部分往往緊扣時代主題,突出時事熱點。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我們應“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將社會、生活與我們的語文學習相結合。正所謂“生活處處皆語文”,只有學以致用,語文教學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

三、支架型作業,輔助教學檢測

有學習,就會有檢查和評價。教學評價,也是教學的一個導向。“雙減”之下的學習評價,也是引導學生如何開展學習的一個關鍵。區別於以往“一份卷子走天下”的單一評價模式,雙減之下的評價應該更加多元。

(一)平時表現評價

學習評價應該是一個過程性評價。那麼,學生的平時表現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我們可以巧妙運用助學系統,輔助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可以以此爲學生搭建支架型作業,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

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北京的春節》一文的課後習題4“將閱讀鏈接中寫過春節的事情與老舍筆下的春節進行比較,找出不同的地方”。這項作業,是讓學生通過比較去感受作者在內容安排、寫法運用上的不同,同時,通過這樣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不同的寫法之間的特點和優勢,從而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而這個比較,同樣可以用到《北京的春節》與《臘八粥》兩篇課文中,都寫到了臘八粥,但表達方式卻截然不同,爲學生習作拓寬了視野,提供了更多的參考。這個習題,是單元習作《家鄉的風俗》的一個很好的支架,兩者充分融合,以課文、閱讀鏈接的表達方式爲參照,讓學生寫好這篇習作。

又如《古詩三首》一課中的“習題選做”中要求“這三首古詩分別與哪些傳統節日有關,還有一些古詩也寫到了傳統節日和習俗,查找資料瞭解一下。”教師就可安排學生去進行實踐活動。

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對學生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應該“功在平時”。

(二)單元練習評價

完成一個階段的學習,需要一個練習來檢查學習情況,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接下來的學習。因此,單元練習評價也很必要。但需要改變的,我們不應只看最後的這個分數,而應對練習中各個部分的情況加以分析,才能進行“靶向治療”。

如在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練習中,我們可以安排“積累和運用、閱讀、習作”這三方面的練習,而“積累和運用”又可以從“詞語書寫、辨析、理解、運用,句段的積累”這些方面入手,掌握必要的語文學習要求。“閱讀”部分中,可以從“情景交融”的運用和分析,“聯想”和“情感表達”的區別辨析及寫話來考察。而習作部分,則重點落實在發揮“想象”這個點。

學生練習結束後,教師需要進行細緻的練習分析,瞭解學生的問題所在,並能夠反饋給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問題,並能給出適當的建議。將平時表現評價和單元練習評價相結合,給學生一個具體而客觀的評價,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努力,也能發現自己的劣勢和不足。多角度,多方面去檢查、分析、反饋,才能爲下階段的學習做好更充足的準備。

總而言之,“雙減“之下,教師要釐清教學要求,明確教學目標,本着“三減”原則,從設計作業入手,本着教育初心,把“減負不減質”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