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精品多篇】

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 篇一

大學生是就業市場上的生力軍,大學生就業觀教育亦是高校畢業就業工作的重點,如何結合時代背景、市場需求、專業特色以及學生特質開展藥學類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是藥學類高校一線輔導員必須面對、思考,並予以解決的問題之一。

正確科學的就業觀對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響。藥學類大學生因爲自身專業知識與就業領域的獨特性,其就業教育又有着與其他大學生不同的側重點。以一個較普遍的藥學類大學生就業問題爲例,很多藥學類大學生對於選擇醫藥產業興盛的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學校或家鄉所在的二三線城市還是小城鎮工作猶豫不定。以北上廣爲例,一線城市背後其中暗含了若干利弊相當的因素,這種機會多、待遇好、平臺高∪房價高、交通堵、環境差這種趨避式的擇業動機導致同學們不知如何抉擇!其實如何在就業選擇中趨利避害,找到即兼顧自身能力興趣又益於生涯發展的第一份工作,大可從職業生涯規劃中尋求一條有效路徑。職業IAC其實就是這樣的三個步驟:挖掘興趣——培養能力——做出抉擇。

一、Interest 興趣導向

2008年在上海交大有一位85年的大男生,他在讀研期間放棄了去香港理工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和三個小夥伴拿出自己的生活費甚至是學費,租借了幾臺電動車送外賣。2010年,這個大男生的“外賣”範圍已遍及全國200多個城市,訂單超過100萬單。2015年他創設的“餓了麼”獲得中信產業基金、騰訊、京東、大衆點評、紅杉資本聯合投資的3.5億美金,是的,這就是我們身邊的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典型——張旭豪。在創業十年之際,張旭豪接受採訪時,坦言創業之所以成功根源於創業給他帶來的愉悅體驗,也可以說爲興趣驅動。

上例反映了大學生職業抉擇中第一步——挖掘自身興趣,尋找意向行業。興趣是個體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項活動的心理傾向,表現爲個體對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的情緒反映。興趣不僅可以引領職業選擇的方向、增強職業發展的動力,更是提高職業滿意度程度的重要指標。所以說進行職業選擇時,興趣應該是大學生首先考慮的一個因素。興趣測評可以通過正式評估以及非正式評估等方式獲取,對於個人職業興趣測評,筆者推薦霍蘭德自我探索量表。

二、Ability 能力支撐

能力是僱主最爲看重,也是求職者應該在簡歷中注重強調突出的特質。從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視角來說,能力分爲技能和能力能力,這兩者一種是後天通過學習和練習發展起來的能力,一種貼近於潛能的定義。作爲大學生,瞭解自己的能力有助於職業選擇及職業定位。

藥學類大學生專業特徵明顯,其就業領域也相對比較固定,但是藥學類大學生是否能在大學期間掌握僱主所需能力,據有關數據反映,情況並不是很樂觀。在《某藥科大學2014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中,有關於用人單位對該校畢業生的綜合評價,其中明確地指出用人單位看中的能力有業務能力、學習能力、管理能力、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對於藥學類大學生來說,其中溝通能力與管理能力仍然有待提升的。

此時有關藥學類大學生的就業教育應該是在興趣導向下的以能力爲支撐的選擇。很多大學生會繼續發問“我怎麼知道這個行業需要什麼能力呢”?有兩種方法可以參考,一是各高校就業辦都有類似上表的來源數據《畢業生就業質量調查報告》等相關資料,可以從數據中尋求答案;二是一種更爲直觀的方法,即“職業訪談”,對已經從事該行業的學長或者前輩進行電話訪談或面談,以期更爲具體、直接的瞭解該行業的從業能力。依然以某藥科大學編制的《藥學類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南》爲例,該書認爲研發類崗位勝任能力應包含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同時應具備較強的獨立思考能力、較強的實驗操作能力、獨立完成實驗流程設計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創新精神,能用不同方法進行實驗研究的能力等。

三、Casve 科學決策

在上述兩個方面的探索後,就到了藥學類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實踐層面——職業決策。對於大學生而言,就業、升學、創業是三個主要的畢業去向,不同的選擇會帶來不同的生活狀態甚至是人生道路,所以說職業決策是非常重要的。在本文中,職業決策是從幾個備選職業方案中選擇一個的“確定”環節,應大致包含確定目標、制定備選方案、確定最終方案等三個環節。對於大學生而言,職業決策的重點在於結合社會需求以及自身特質做出合理的選擇,進行科學的職業定位。

依然以國內較爲成熟的職業生涯理論爲理論支撐,在這個環節中,有很多實用的方法可以給大學畢業生們提供參考,例如期望效用方法、決策平衡單、SWOT分析等。但是必須強調的是,所有的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任何一個決策都應該是個體基於各種主客觀因素進行的綜合平衡的結果。接下來以Csave循環爲例。具體來說,在溝通環節,大學畢業生要收集意向目標與自身能力之間存在的差距。進而在分析環節瞭解造成以上差距的原因,並綜合內外因制定消除差距的行動方案,當然越多越好哦。然後評估每一種選擇對自身的影響,並按照影響程度排序。最後就將行動方案付諸實踐,嚴格執行。

綜上,藥學類大學生面臨着很多機遇,比如就業市場廣闊、個人職業發展空間較大、薪酬待遇大幅提升等,但是也面臨着不可迴避的矛盾,如藥學類大學畢業生規模逐年擴大、就業領域相對比較狹窄、用人單位聘用標準逐漸提高等。總而言之,藥學類大學生應樹立靈活應變的擇業觀念,客觀看待各個行業以及各個地域,在發達地區人才市場趨於飽和的情況下,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社會需求,做好投身基層的準備;其次,藥學類大學生應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注重發揮個人素質優勢,運用專業所長、發揮能力特長;最後,藥學類大學生應該樹立開放式的就業觀,應具備終身規劃的理念,以不斷遞進的變動的體系的職業目標爲導向,在自身興趣、能力的基礎上,依託正確的價值取向,爲自身發展成才、社會國家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 篇二

摘要: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是國家較高層次人力資本配置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以大學畢業生目前的就業困境爲前提,分析其影響,探析有助於大學畢業生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以緩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實現大學畢業生的充分就業,促進國家人才資源的發展。

關鍵詞:

就業;大學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模式探析

大學畢業生是政府、學校、家長與個人進行長期投資的國家較高層次的人力資本,其在社會中的發展,一直以來備受關注。而隨着每年畢業人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平穩,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問題愈發凸顯。大學畢業生無法就業,發揮不了自身價值,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的同時也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而長期找不到工作,處於身體與思想都散漫的狀態下,會使其對自身、社會出現一些錯誤認識,從而產生敵對心理,尋釁滋事,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大學生會出現爲了就業而就業,出現了人才高消費現象,造成對教育的虛假需求,產生大學生失業與教育深化的惡性循環。基於以上討論,我們對大學畢業生保險進行探討。針對大學畢業生身份的特殊性,對畢業六個月後仍未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以簽訂信用協議的方式,由專門設立的管大學畢業生保險組織按照規定時間、條件與標準給付保險金的保險。

一、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對象是指非自願性失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內後,有勞動意願並且積極尋找工作,卻仍未找到工作的應屆大學生。

二、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准入退出機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准入機制

應屆大學生需根據學校與政府保險機構有關規定,在畢業前一年的12月攜帶學生證、身份證等身份證明到所在大學填寫《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申領登記表》,並辦理當地銀行卡(銀行卡類型根據各地規定不同,用作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繳納與發放)後,於畢業次年一月一日發放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出機制

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前或畢業後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係爲就業標準)且已繳納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退還個人繳納部分,到相關機構消除信用協議;應屆大學生在畢業六個月,未滿一年內找到工作,且已繳足並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剩餘未領取就業保險金算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中;應屆大學生畢業十二個月後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管理機構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主體是大學生,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侷限性,不同於其他就業保險的保險機構——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部門。應由政府與學校共同建立一個第三方機構,並根據學生的特有身份設立學校內,由學校與政府共同管理,各自出資聘請職工,負責應屆大學生的就業保險的准入與退出。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監督機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監督機制由失業保險監督機制監察,但應在機制內部開闢出專門主管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部門,對就業保險基金的收支、管理與運營情況實施監督。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籌資渠道與基金管理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來源

大學生的就業保險基金主要來源於社會籌集,由國家、學校與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籌集的就業保險費,不分來源渠道,不分繳費學校的性質,全部併入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在統籌地區內統一調度使用以發揮互濟功能。主要由下列各項組成:

(1)財政補貼;

(2)學校從學費中扣除的就業保險費;

(3)個人繳納費用;

(4)就業保險基金的利息;

(5)依法納入就業保險基金的其他資金。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比例

設置階梯繳費模式,並在調查中,根據調查者的生活支出情況分爲不同的繳費比例。0元至1000元的繳費比例爲2%;1000元至1500元的繳費比例爲3%;1500元以上的繳費比例爲4%。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經濟活動具有其特殊性,基金收取在先,支付在後,且不會在短時間內全部支付。將閒置資金有效利用,有利於增加就業保險的後備力量,利於增強其經濟補償能力。就業保險基金的投資在保障其安全性後,有以下幾種途徑:

(1)就業保險基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收入。風險小,收益穩定但低,面對通貨膨脹帶有貶值危險,需國家政策給予優惠利率,以此減少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2)購買國庫券或政府債券,風險較保險小,受益較銀行利息多,受通貨膨脹一定影響,但總體上安全性係數大。(3)成立專門的社會保險基金銀行運營管理、投資融資,同時具有監督基金流向的作用。

四、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條件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給付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一是按照規定參加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所在學校與本人已按照規定在大學生畢業前履行繳費義務滿一年的;二是非本人意願在競爭上崗中失業;三是已辦理失業登記,並有求職要求的。對於那些大學畢業後在六個月內找到工作又失業的人員不算在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範疇之內,這也可能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中的失業人數統計指與一般統計中的大學生失業指標口徑不一樣。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等待期與領取期間

就業保險金給付的等待期是指在失業較短的一段時間不發放就業保險金。1952年第35屆國際勞工大會第102號公約規定的“在每次收入中斷的情況下,頭七天等待期的救濟金不必支付。”但大學生屬於剛步入社會的新勞動力,畢業前也未真正投入到就業當中,不能採用七天等待期,而採用六個月等待期,給他們充分就業時間、等待期與領取期限均爲六個月,原因如下:

(1)是根據現有的大學生失業補助(是對於家庭貧困的大學生在畢業後,當年年底到次年的6月一直沒有工作的大學畢業生,給與一定限額的補助,補助於次年的1月—6月,按月打入你的賬戶。)在失業六個月後收到補助金的規定。(2)每年三月開始舉辦大型應屆生就業大會,一直持續到6月末。並且每週均舉辦人才招聘就業大學,各地時間與次數略有不同,一直持續到12月份。

五、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抵押歸還

1、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大學生與其他失業保險對象相比具有特殊性,在保護其利益的前提下,保險金的給付標準與大學生的生活支出相掛鉤。且因爲繳費週期短,不能實行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遞減給付標準的規定。

(1)畢業前或畢業後次年一月之前繳足六個月的就業保險費。

(2)可連續性繳費也可一次性繳清。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標準爲500元(在受調查中,給付500元得到認同多)。

(4)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爲專項資金,不作爲創業資金使用。

2、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的領取待遇

(1)領取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保險金。

(2)如果患病,到指定的醫院就診,可以按規定申請70%的醫療費補貼。

(3)大學生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期間死亡,向其家屬一次性退還所繳納保險金。

3、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的信用協議

在領取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金六個月內或恰好屆滿六個月找到工作(以建立勞動關係爲標準),出具證明後從相關機構註銷信用協議。若六個月後仍未找到工作,停止領取就業保險,並繼續按原繳費段與繳費比例繳納六個月,再次繳納學生就業保險金未繳滿六個月就就業的,從就業下一月開始免交,已繳納部分不退回,出具證明後從相關機構註銷信用協議。

六、結語

大學畢業生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大學生畢業之後的基本生活,減輕其尋找就業機會時的後顧之憂,減輕大學畢業生的家庭負擔,減輕其心理壓力大學生,加大就業成功的機率,對促進大學生的就業、穩定社會秩序、增加社會財富有諸多積極影響。因此,在現階段對大學畢業生失業保險的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大學生的就業觀的論文 篇三

摘要:

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新舊就業觀念的劇烈衝撞和價值觀的重新定向,使得大學生就業觀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大學生就的觀的轉變對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加強就業心理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促進大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就是就業觀教育的新思路。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觀;現狀;問題;對策

一、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就業觀指的就是大學生這一就業主體對就業目的、意義、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識和態度,這就是由就業動機、就業定位、就業選擇、就業途徑及方式等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就業觀念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制約,具有社會性,同時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個人的經驗所制約,因而,又具有個性。筆者選取陝西五所高校大三、大四學生爲調查對象,採用問卷方式,以就業首選地區、就業首選單位類型、就業的影響因素、獲取就業信息渠道、預期薪酬等爲選題。發出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82份,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反映出大學生就業觀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就業觀現狀

對於“就業首選區域”,70%的學生選擇了東部沿海及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選擇到鄉村、基層的不足10%。這表明大學生在就業區域選擇上仍然集中於經濟較活躍的地區,就業“扎堆”現象客觀上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形勢的嚴峻。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外企、合資企業就是大學生青睞的就業單位。此外,18%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表明大學生創業意識不斷增強,這就是當前大學生就業觀的一大亮點。

調查結果表明,個人發展、福利待遇、單位所在區域就是就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工作興趣也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重視,工作的穩定性、父母意見已不就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

這一調查結果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的選擇比較接近。但就是,大學生對企業文化、內部管理、用人標準等信息關心不夠,這說明大學生的求職理念和求職行爲不夠成熟。

77%大學生在就業有困難的情況下考慮到基層工作,認爲這就是最接觸社會實際、鍛鍊自我的機會。但也有23%的同學即使就業有困難,也堅決不去鄉鎮或小城鎮就業,這表明就業理念明顯不符合就業市場實際。

關於薪酬問題,大學生就業收入預期水平與大多數用人單位願提供的薪酬相比偏高,這會導致求職難度加大,求職成功率降低。

調查表明,40%大學生個人職業定位不明確,自我認知和職業規劃意識淡薄,這對就業有較大影響。

(二)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對調查數據微觀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有必要對調查結果作出宏觀分析,歸納出當前大學生在就業意識、就業意願、就業心態等方面的特點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學生就業觀的特點。

(1)就業意識主體性增強。大學生就業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意識越來越明顯,對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調整造成的就業局勢變化有一定了解,對父母意見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先就業,後擇業”、“創業也就是就業”基本成爲普遍接受的觀念,凸顯出大學生就業的主動性。

(2)就業意願趨向多樣化。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個層面發生了深刻變化,就業崗位和類型的變革力度不斷加劇,擴大大學生就業的選擇範圍,爲大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這就使得大學生就業意願複雜多元,而不再就是侷限於本專業或者穩定的工作。

(3)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爲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羣體,只要善於學習、踏實肯幹,都能作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於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着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爲。

(4)就業心態尚不成熟穩定。大學生對於就業心理準備不足,較爲茫然,對於今後就業的長遠目標沒有清晰認識。面對壓力和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激烈的就業競爭直接考驗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遭受就業的挫折困難極易產生退縮悲觀情緒,甚至採用極端手段化解就業壓力。

2、大學生就業觀存在的主要問題。

(1)自我認知意識缺乏。就業與個體的性格、興趣、才能特點息息相關,就業也可看做就是對自己個性、能力、意願、興趣、就業目的的自我瞭解和評價,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能否實現順利就業,也取決於對自我瞭解的程度。很多大學生正就是由於對自己缺乏全面認知,不能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量力而行,而就是一味的追求個人意願或盲目地與其他同學相比較,在對就業機會的選擇上帶有盲目性,就業後覺得與自己性格能力興趣不相符合。由於自我認知意識淡薄導致自我定位不清楚,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對就業的期望值較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和不切實際的從衆行爲,對長遠的職業生涯造成負面影響。

(2)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並存。相當一部分學生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瞭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臺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學生對政府就業政策不瞭解,缺乏對就業信息的瞭解,表現得比較盲目。主觀原因就是,客觀上,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3)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調查表明,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對就業環境、收入待遇等條件十分看重,要求較高。如在就業城市選擇上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對西部地區、基層單位和農村較少考慮。這種普遍性的就業傾向使得東部沿海城市集中了大量人才資源,但就業吸納能力畢竟有限,加劇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

二、大學生就業觀教育新思路

(一)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學生就業實行“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大學生要順應時代潮流,主動參與市場競爭,通過適應市場需求實現就業;要拓寬就業視野,把靈活就業作爲重要就業方式;要積極參與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要把到西部、基層就業作爲重要的就業選擇。因此,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

1、實現從“精英”向“大衆”的轉變。高等教育大衆化,必然導致大學生就業模式的轉變。精英教育條件下形成的思維定式已不合時宜,在大衆化教育階段,由於接受高等教育將成

爲相對多數人的權利,上大學不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大學生也不再被稱爲“天之驕子”,大學畢業生雖然屬於知識層次高、整體素質強的社會層面,但從社會人來說就是“普通老百姓”,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樣,不存在照顧、包統的問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就是目前就業的主要形式。社會中的各行各業都需要大學生,大學畢業生可以在適合他的各行各業去工作,通過誠實勞動來爲社會創造價值,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2、實現從“城市”向“基層”的轉變。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困難;另一方面,廣大基層特別就是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艱苦行業以及廣大農村人才匱乏。大學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層就業視爲創業的起步、成才的開始,通過了解國情民意,積累經驗,增長才幹。應該將就業的姿態放“低”,將人生的目標擡“高”,在城市就業已趨於飽和的情況下,選擇到基層就業就是理性的、現實的。

3、實現從“公有”單位向“非公有”單位轉變。在傳統的職業觀念影響下,人們都希望能夠到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企業謀職、發展,而不願到集體企業或民營企業求職發展。但現實就是讓所有大學畢業生都去政府機關、文教科衛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就業,顯然就是不切實際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政策,“非公有”經濟得到了巨大發展,其涉及領域幾乎覆蓋了國有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各行各業也在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走向規範,就業空間也就是巨大的。大學畢業生要清楚地認識這些變化。打破就業觀念上的非公有制的束縛,讓就業與發展的空間更廣闊。

4、實現從“專業對口”向“通用人才”的轉變。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體制轉軌時期,隨着結構的調整,必然也會使某些行業迅速發展,新興產業的就業人數將會明顯增加。由於我們的教育結構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必然會使某些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因此,求職過程中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可能難以找到合適的職業,一個具有開拓精神的畢業生,應看重行業的發展前景,並及時調整自己的擇業方向,勇於進入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專業。

5、實現從“打工”向“創業”的轉變。“打工”和“創業”實際上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就業方式。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爲廣大畢業生的自主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創業意識、有創業能力與條件的大學畢業生要勇敢地爲自己規劃創業生涯。

(二)幫助大學生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1、樹立國家需要與個人發展相結合的就業觀。通過思想教育和政策導向,引導大學生以大局爲重,響應黨的號召,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和未來融入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中去,在爲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同時,實現個人理想,體現自身價值。

2、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大學生就業畢竟只就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它並非表示一生只能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今後選擇的機會還會很多。先在從業中豐富自己的實踐經驗,積累了更深刻的體驗後,再找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理想職業,分步到位。

3、樹立民營企業大有作爲的觀念。和國有企業相比,民營企業更渴望人才,更歡迎大學畢業生加盟。可以說,民營企業爲大學畢業生提供了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舞臺,在那裏將有更多的機會,才華將得到更充分的施展。

4、樹立艱苦創業厚積薄發的觀念。欠發達地區缺乏人才,渴望人才,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大學畢業生施展才華和成就事業。教育畢業生做好吃苦的準備,在一線工作能鍛鍊人的意志和能力,有助於積累各方面的經驗,得到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使其厚積薄發。

5、樹立自主創業光榮的觀念。畢業生將越來越不再僅僅就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爲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就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自主創業就是一種機會,更就是一種挑戰。大學生必須樹立自主創業光榮的思想,勇敢地迎接這一挑戰,努力加強創業實踐,注意積累社會經驗,做一名就業崗位的創造者。

6、樹立個性化就業的觀念。適合自己的才就是最好的。要樹立“大就業”觀念,即在一定工作崗位上通過誠實勞動,依法經營,取得合法收入即爲就業。要樹立爲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服務的觀念,在不同所有制單位工作,都就是在爲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都能通過不同的途徑方式,爲社會創造財富。

(三)加強就業心理培訓和職業規劃指導

態度決定一切,轉變大學生就業觀的重要目標在於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心態去適應嚴峻的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堅強面對求職就業遇到的挫折困難,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理性處理社會需求與個人意願的關係。應針對大學生較爲常見的就業觀念積極開展就業心理輔導活動,分析形勢,調整思考就業問題的角度,開闊思路,消除好高騖遠、急功近利、消極狹隘的就業觀念障礙。與就業心理教育相適應,應當把就業指導課程作爲一門必修課來開設,並適當將實踐實習環節前移,使更多學生能儘早對專業知識和就業信息有直觀的認識和了解,使得大學生能運用職業規劃的專業知識,科學理性的分析評價、自我定位,減少就業風險和盲目性。除組織大學生學習職業規劃的理論知識外,要積極創造條件展開多種形式的專業社會實踐,使大學生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性質和職責有較爲具體的感受,作爲職業規劃的重要參考。

(四)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就是調整和轉變就業心態的有效途徑

終身學習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必然的生存條件和生活方式。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特徵下思考大學生就業觀念轉變的問題,終身學習理念的特殊意義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就業觀念的轉變有賴於終身學習理念的樹立。就業對於大學生而言就是一個新的起點,大學生畢業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就要面臨一個由大學到社會、實現從學生角色到職員角色轉變的過程,這個轉變的過程既就是實現自身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向社會學習的過程,誰能較快適應社會環境,誰就能掌握成才的機會,就能更快地成長和發展。以學習的態度對待就業,就能夠坦然面對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珍惜就業機會,即使就業後仍需在持續不斷、實實在在的學習過程中改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更新思維方式,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複合能力,爲自已今後尋求更符合意願的工作崗位創造條件。終身學習應成爲大學生的生存狀態和行爲習慣,將學習的理念和行爲貫穿於瞭解自我、提高才智、樹立自信等諸多方面,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就業心態。

大學生就業論文 篇四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性質單位之間存在着嚴重的需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討論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國人口的就業趨勢及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就業;失業;畢業生;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電子商務類、金融類、商貿類、旅遊類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會出現結構型的調整。隨着高新技術企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特別是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巨大增長。

一、畢業生就業形勢問題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業、生產企業處於改革調整期

目前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改革步伐,但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舉步維艱,這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有關。現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戶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國家機關繼續推行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結束後,省市機構改革馬上全面推開。畢業生到各部委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人數會相對減少。國有企事業目前依然處於轉軌改制、生產企業結構型的調整期,使很多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

2、市場需求、供給、專業與地區之間等存在着諸多不平衡問題

社會對於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同時,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相對看得淡一些。且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些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單位”,但同時又有許多基層一線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難以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較爲普遍。

在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諸多的不平衡現象。不同專業之間的需求冷熱差距相當明顯。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3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爲零。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後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己經市場化,但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表現在專業設置調整後,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這是制約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突出的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缺乏科學的需求預測和規劃,有較大的盲目性,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反差現象也相當明顯。越是經濟發達、知識人才密集的地區,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畢業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人才稀少的地區,反而越不好安排畢業生。同時這些邊遠地區或內地不發達地區,仍然實行計劃分配的做法,不利於畢業生求職就業;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政策,收城市增容費,辦理畢業生接收手續複雜,戶口指標審批難。

3、男女生就業機會不均等

女生求職難,但是並沒有發生女生最後分配不出去的問題。目前女研究生就業難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本科時就業難就考研;碩士畢業就業難就考博,學歷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業越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國教育現狀所致。我國既面臨市場經濟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面臨轉軌過程中體制磨擦的問題。

二、全國人口就業總趨勢

1、勞動力供給壓力空前加大

自20xx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其中20xx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別爲1.11、1.11和1.09,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求大於供,20xx年將延續這一趨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勞動力的供需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預計今年城鎮可安排就業約1100萬人(包括補充自然減員)。因此,如何應對在“互聯網+”的新形式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爲突出。

2、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雖說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薪酬和福利預期趨於下降。但是,隨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形成和實施,中西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東部地區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調整型的緩慢增長。上述兩個原因雖然在客觀上爲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定機遇,但是20xx年和20xx年兩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約1500萬人,就業壓力仍然很艱鉅。

3、再就業工作面臨新的任務

下崗失業人員上升到較大規模。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另外,貿易摩擦加劇也對就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1、研究落實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門尤其要加強研究制定提高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從政策落實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政策效應的含金量,把各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具體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落實到人頭。例如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給予一定形式的稅收減免,從而鼓勵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大學生來企業就業以及擴大公共部門對大學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幾年,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導、操作性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缺乏執行力,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時也應加強監督力度,切實落實好政府作爲“監督者”的責任,努力爲大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擇業環境。 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隨着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知識結構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寬厚紮實和專業知識的精深,比較容易把所具備的所有知識集中於寶塔頂部的專業知識上,並且同擇業目標聯繫起來。

(2)網絡型知識結構。該結構能使專業知識處於網絡中心,並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畢業生具有這種知識結構,能增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受到青睞。

(3)帷幕型知識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涵義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而作爲該組織的個體成員由於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着一些差異。對畢業生的啓迪是: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體上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在企業中的位置及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擇業時的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創業狀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而人們的創業意識弱,這與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新的時代,國家、高校、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樹立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新,高質量地解決就業問題。但就業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選好自己的職業,職業之路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的調整,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途徑是必然的選擇。

面對需要就業的龐大羣體,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青年大學生最具創業熱情和創業潛力,是推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爲大批青年創業者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適宜的土壤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這片有待開發的沃土。面對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主流,轉變觀念,勇於創新。

3、做好職業定位,笑傲職場人生

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建立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就業失敗的可能性,爲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做好職業定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等,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瞭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他應聘者的經驗、經歷,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幹什麼”的問題。

(2)瞭解職業。這包括瞭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畢業生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從整體上來講,畢業生個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積極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養部門加強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建立系統化、全程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加強就反饋機制的構建是重點;用人單位規範勞動用工行爲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優化工作環境,爲大學生解決後顧之憂是關鍵;同時,畢業生家庭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範其學: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基於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xx(15)。

[2] 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 羅崢、方平、付俊傑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x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