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精品多篇】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研究論文 篇一

2。1 畢業人數劇增

從19的高校擴招開始,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畢業生人數持續攀高,每年以60~70萬的總量增加。畢業生數量呈跳躍式增長,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則比較緩慢或是與往年持平。據教育部統計數據表明:至,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107萬、115萬、145萬、212萬、280萬、338萬,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突破400萬大關,達到413萬,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更是高達495萬,比20增加82萬,增幅達19。9 。相對於畢業生人數的增加,大學生就業率卻出現了下降。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年11月16日召開的`科學與人文論壇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田成平表示,“按照70%的初次就業率計算,今年高校畢業生約有124萬人無法實現當期就業”。

2。2 應屆生就業不吃香 ,熱門專業人才過剩

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說,“儘管我們公司的棟樑和骨幹全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我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 大學生求職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工作經驗”,佔63%。大學生有的是專業知識,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大學裏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練”。 一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員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學應屆畢業生。此外,近年來,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

2。3 大學生怕吃苦,愛面子,跳槽頻繁

許多企業不願意接受應屆大學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始是由於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識脫離實際,不願從基層做起,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比較愛面子,怕從事底層的工作被朋友親戚看不起,人際溝通能力差,比較自私。此外,大學生就業後穩定性差,企業接收大學生後一兩年內流失率在30%以上的達到被調查企業總數的50%。

2。4 假招聘鋪天蓋地

許多騙子利用大學生求職心切和缺乏社會經驗的弱點進行坑蒙拐騙,使得有效招聘信息數量減少。 大學生就業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實用的信息並不多,一些企業利用當前大學生供過於求的形勢,推出假招聘,先給出誘人的待遇條件,然後以培訓等名義收取費用,再以試用不合格等理由辭退學生。

3 大學生就業存在的問題

3。1 大學生就業素質有待提高,在就業方面存在不良心態

近幾年來,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大學生不能勝任單位分配給他們的工作,其就業觀念存在着“三高”即:高工資、高待遇、高福利的依然很多。其中大城市心態、過高的就業期望值、求職的自卑心理影響着大學生就業率的上升。大學生就業素質是指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理意識品質和知識技能品質的總和,是大學生個體合理擇業、順利就業和成功創業的基礎。就業素質包括:就業觀念、心理品質和就業技能三個方面。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目標主要集中在_些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和一些省會城市。大學生自身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也是影響其順利就業的一個因素。在當前條件下,的確有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着較高的就業期望值,有的學生非大城市不去、非好單位不留。在找工作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工資、福利、保險等待遇問題。而另外一些畢業生在求職的過程中,存在自卑的心理。在應聘時由於缺乏自信、沒有主見、勇氣不足,從而喪失了很多選擇和競爭的機會。

3。2 傳統就業渠道不暢通

隨着近幾年國企改革、企業重組和改制等原因,傳統的就業渠道不再成爲就業的主渠道。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後,個體、民營經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近幾年政府在機構改革和人員精簡的過程中,也削減和合並了一些部門,原來的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也要向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企業轉化,原來傳統的採掘業、製造業、建築業等大量吸納勞動力的國有工礦企業面臨着大量虧損、破產、倒閉,出現了大量的下崗工人。這些都減少了大學生就業的崗位。

3。3 高校專業設置適應不了市場需求

很多大學生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技能缺乏,這就與高校專業設置不適應市場需求有很大的關係,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暴露出大學生自身所學與實際工作相差太遠,專業不對口的現象大爲嚴重。連年的擴招使得學校在師資、校舍、實驗設備等方面都出現了緊缺,各高校也爲了能夠適應市場的需求,而不斷地設置了一些新的熱門專業,但倉促的設置不利於專業發展,從而使大學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供需矛盾結構突出。

4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對策分析

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如今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率連年下降,人力資源過剩,用人職位日漸飽和,對我們來講是相當不利的。如何正確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充分做好思想準備,讓自己在職場競爭中佔有有利地位。

首先,大學生要掌握好所學的基礎知識。這是最基礎的一點,是以後就業的鋪路石,敲門磚。大學裏一些看似無用的課程,在以後實際社會生活中應該十分有用,因爲這些類似於哲學、社會學類的課程都是讓我們學會怎樣爲人處事。此外,如果連大學四年所學的基礎知識都沒掌握好,那麼如何去學習以此爲基礎的新知識?因此,把握好四年大學生活,認真學好基礎課程,是大學生就業的必要前提。

其次,要有擅長的專業技能。以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爲例,由於計算機應用在將來應該會是人人都能熟練掌握的,必須要有相應的軟、硬件開發能力來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力。大學生應該通過刻苦的學習,努力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要鍛鍊自己的實踐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所學的技能多於其他人,就業機率纔會上升。

第三,要善於爲人處事。大學裏很重要的一課時學會做人,學會爲人處事,即如何社會交際。這一點雖然不能從表面上看出來,但會對以後的工作生活起到深遠的影響。

第四,先就業很擇業。首先是要找一份能夠讓自己生存的工作,而不是一開始就我到一份事業,只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採取務實的態度去擇業,才能讓自己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找到立足之地。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到企業或用人單位進行見習、實習或是做兼職,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專業特長,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也鍛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樹立自主創業的擇業觀,具備敢於創業的信心。

5 總結

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關係到政府、社會、高校、畢業生本人四方面的一個系統工程,對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出現,政府、高校、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本人都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與責任。

對於每一位畢業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嚴峻的就業形勢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戰。針對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羣體不斷增加而就業率偏低的現實問題,大學生要樹立自信,不要盲目攀比學歷,注意實際能力的提升,同時,立志從小事、平凡事做起,遵循成才規律,先就業,再擇業,此外,轉變就業觀念,要適應市場需求,樹立良好的就業擇業心態,要克服不良的就業心理。

參考文獻

[1] 陳俊鬆。範澤瑛,試論擴招條件下高校就業指導的開展與實踐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4(1)。

[2] 荊德剛。理性分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N]。中國教育報,2006—03—22(12)。

[3] 周 濟。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召開IN]。中國教育報,—11—08(01)。

[4] 羅漢書,張麗娟。職業學校如何實施職業生涯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6—04—12(12)。

[5] 黃衛華。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自然辯證法研究,,(O6):90。

[6] 劉成龍。河北省大學生就業難點分析與對策思考[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O1):8O~83。

[7] 和衛。以市場爲導向,完善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體系[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O1):93—95。

[8] 殷雷。當代大學生就業的不良心理[J]。心理科學,2004;4:993—996

[9]李一晨。王東海。朱曉明。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及對策[J]。教育論壇,2004,12:116—117頁

[10]樑方正。付建禎。當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狀況與對策[J]。廣西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21頁。

[11]王寶義。論大學生就業發展趨勢與對策[J]。遼寧教育研究,2004;5:39—40頁。

就業形勢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缺失論文 篇二

就業形勢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缺失論文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社會的變化和發展爲他們的就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也對其就業及未來價值選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何針對其價值觀的缺失進行整合和建構使其更加完善,以促進大學生自身的發展及其合理和科學的就業,是本文着重要解決的問題。本論文將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當前就業的形勢與大學生就業的特點

隨着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的持續幾年的不斷增加,就業壓力也不斷增大。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基數過大,人口替換率不斷降低。就業難自然已經成爲多年存在的老問題。但是,隨着社會政治、經濟等政策的不斷調整,大學生的思想狀態也在發生着潛移默化的變化。正視現實,擺正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日趨成熟的、普遍擁有的態度和想法。雖然如此,對於大學生,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發展力量的主體,他們的就業形勢也十分嚴峻。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就業的特點是:

1、就社會總體來看,總供給與總需求持平

由於人口數量每年的遞增,大學畢業生也呈現出不斷上升趨勢。他們和社會上其他就業人員一起融入社會各行業競爭的人流中。作爲青年一代,爲了能夠在競爭中佔有優勢,接受高等教育已經成爲年輕人必要和必須的選擇。爲此在我國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掌握基本的職業技術,擁有前沿的思想以及較高的綜合素質,纔可能讓自己創造更好的未來。所以中國的高等教育根據市場需要,由開始擴招,培養的學生由高端化逐漸轉向大衆普及化。這使畢業生數量迅速增長。融合社會上其他就業需要人員,就業壓力很大。但據調查,從社會總體來看,由於國家政策在就業問題上的調整、社會經濟在科技的帶動下不斷開拓和創新新的領域,新舊產業的不斷融合和更替等等,都給大學生就業帶來很好的機遇,總體上說,總供給與總需求持平。

2、價值觀影響和限制了就業選擇

當代社會,大學生的價值觀是多樣的。但微觀到就業上基本上都有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有個穩定的工作,能夠有較高的收入,能夠有很好的發展,實現自己的價值是他們最大的願望。據調查,近80%的大學生願意選擇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就業,因爲那裏生活環境比較優越,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擁有開闊的視野和前衛的價值理念,可以給自己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對於西部偏遠地區和貧苦落後的農村,選擇的人卻微乎其微,那裏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經濟不發達,相對閉塞和發展空間狹小。54。6%的大學生認爲可以一勞永逸才是最佳和最有價值的選擇,例如公務員或穩定的事業單位,穩定、收入高的職業是莘莘學子們人生理想的職業和價值選擇。由於地點和人才過於集中,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和人才閒置。

3、個人總體條件與社會需要差異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度加大

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提高,既注重學生素質,也注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通過對百家用人單位的調查發現,企業在招聘時最看重的就是交往能力、實業績效、創新能力、協作意識、領導藝術、思維活躍。對於大學生來說,由於中國高校教育的特色,社會實踐教學部分做得還不算成熟,存在着嚴重的學生學習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學生經驗很少,絕大多數學生的大學90%的時間停留、集中在課堂上,雖然社會需求大、磨鍊機會多、發展空間大,但剛剛步入社會卻很難把握與適應。因此用人單位,尤其是講求實效的單位對大學生的崗位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

大學生素質與社會崗位的需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這在剛剛踏進職場的大學畢業生中體現得最爲明顯。在調查中可以看出:經驗不足,實踐動手能力差,不能吃苦耐勞三個方面是剛畢業大學生身上存在的最典型、最突出的問題。

二、從就業現狀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要特徵

1、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主體特徵

大學生價值觀是大學生對客觀事物及對自己的行爲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具有導向和動力作用的觀念系統。每一時期的大學生價值觀都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從建國初期奉獻和利他價值觀到改革開放後逐漸轉向索取和利己的價值觀,再到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核心的價值觀,標誌着中國的價值理念經歷了巨大的轉型,也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不合理不斷揚棄着舊有的形態,日趨走向了健康和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軌道上來。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擇業選擇就有怎樣的指向。隨着社會形勢和環境的不斷變化,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價值觀念也在隨着時代價值觀的變化發生着變化。具體地說,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有:

(一)思想獨立,自我意識明顯,強調個人價值。信息社會的到來,技術產品的不斷更新和普及,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讓大學生在校園中對社會就有了豐富的瞭解,在心理上已經對社會存在產生認同,具有良好的心理適應基礎和潛在適應意識。他們更關注社會,關心國事,對人和事能夠比較客觀的分析和把握;擁有開放式的心態和價值選擇傾向。但由於還沒有更多的機會去切身體會,他們對社會的瞭解主要是停留在意識領域上。也因爲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寵愛和社會大環境能力本位、個人本位價值觀的影響,使學生個體獨立且務實;個人意識明顯突出,注重自身需要的滿足,強調個人價值的實現。

(二)價值觀充滿矛盾,具有不穩定性。缺少具有腳踏實地,能面對現實,直面社會,勇於接受的特點。大學生正處於價值觀形成時期,也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充滿激情和熱情的時期,對自身的未來思維活躍、頭腦清晰。但由於大學生活還是兩點一線,多數內容只是停留在家庭和學校的小氛圍內,尚未完全步入社會,因此雖然信息接收比較多,但思想沒有經歷社會撞擊錘鍊,很難形成體系。容易受他人和社會影響,自我判斷和思考能力還需要提升。在價值標準上,是重權力、關係還是重原則;是重享樂還是重事業;是重金錢還是重情義;是重理想還是重現實,他們的價值觀也出現了搖擺,充滿了矛盾。 (三)價值觀多元化,功利性增強,創業意識較弱。功利、利己、實用、奉獻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體現。但大學生們獨特的身份使他們面臨着獨特的人生問題的思考。學業成績和就業之間的關係,工作能力和就業機會之間的關係,社會現實和自我實現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問題能否得到滿意的解決成爲了關係到大學生切身利益與發展甚至是未來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內容,解讀的結果直接影響着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社會不公正現象的普遍化強化了大學生對現實的無奈和價值觀的偏頗認同,甚至使學生失去了客觀的價值判斷。面對無力改變的事實,大學生們更多地傾向於錢權和地位帶來的利益的價值取向,由此在多元化的價值觀中,功利性價值觀顯得更加突出。大學生在價值觀上有着強調自我實現、個性獨立、渴望被社會承認並嚴格要求自己等特點,在總體上是積極向上的,體現出活躍、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時代特徵。但也存在着缺失,這種缺失對學生將來自我價值的創造和理想的實現有着很大的負面作用,下面我們進行具體的分析。

2、大學生價值觀的缺失對就業的影響

(一)價值觀的矛盾、不成熟性嚴重影響了大學生人生目標和價值實現途徑的選擇。大學生的價值體系不清晰,思想還不成熟,容易搖擺。在社會急劇變化和轉型的特殊環境下,他們無所適從,產生困惑。在彷徨的思考中他們抓不到確定的'目標,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因而對學習失去動力,甚至對畢業產生恐懼,嚴重影響了學生對如何在實現就業之前進行人生積澱,如何腳踏實地地做好步入社會所做的準備。

(二)價值觀個體本位的突出性使大學生對就業的選擇產生了認知上的狹隘和個人價值實現途徑的有限化。大學生強調個人本位,希望畢業後能夠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但現實又迫使他們不得不承認和接受競爭的客觀存在,受社會世俗的影響較大,他們認爲只有做國家的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員工或大企業職工,有份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纔是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徵,是自我價值充分實現的體現。因此在潛意識裏就淡化甚至拒絕了其他就業渠道和自主創業的機會,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自己的創造能力,使其喪失了很多自我實現價值和充分就業、多樣化就業的機會,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主觀上把自己推向了失業的邊緣。

(三)功利性社會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功利性的社會價值觀影響着他們的大學生活。尚未走出校園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活壓力和社會輿論壓力,打破了大學生們平靜的生活,增加了社會對學生就業地位評價在學生心理上造成的負擔。明明可以就業,但自身的不夠成熟和內心的不夠強大,使就業變得高不成低不就,這種狀態加大了其浮躁的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內容的定位。

三、大學生價值觀的整合和建構

大學生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承載着富國強民的歷史重任。他們的價值觀是否合理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也對國家的未來有着重要的意義。從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價值觀對大學生就業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如何整合和構建合理的價值觀呢?

(一)進行人學理論教育,幫助學生懂得人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只有創造纔是人的真正本質。必須讓學生清醒的認識到人的價值的真正意義是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生活的目標是追求美好生活和個人推進社會的進步,使大學生對價值本身有一個清晰的確切的具有說服力的界定,從而使其在自我實現上有着明確堅定的導向和衡量標準。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學校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和到位,需要社會大環境的有利促進,更需要國家在健康價值體系上的倡導和強有力措施的維護。這樣,才能解除學生心目中的困惑,堅定積極的人生方向和價值取向。

(二)樹立學生勞動創造價值的馬克思主義人生觀。必須使學生懂得:社會是個系統,每一個環節都有它的不可或缺性。無論什麼工作只要勇於創新,勇於付出和實踐就會做到自我價值的創造和社會價值的實現。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每一行業超額效益的獲得都和付出的勞動密切相關。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只要付出努力,任何行業都會做出成績,摘掉職業的有色眼鏡,拋棄狹隘和偏見,纔能有更多的機會就業,也纔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幹,使社會色彩斑斕,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

(三)對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進行建設。道德是價值觀體系中的核心內容,一個人要想就業成功首先應該學會做人,功利性的價值觀會使學生忽視職業道德和做人的水準。在價值體系的整合和建構中,我們必須讓學生懂得德之人性,無德亦不稱其爲人的道理。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30%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70%靠人際關係、處世技能。教育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會增強學生的人格魅力,完善學生的價值認知體系,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加大就業的機率。

總之,面對越來越難的就業形勢,大學生要業有所成,學有所用,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只有學會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做到審時度勢,腳踏實地,才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才能夠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理想。

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 篇三

影響就業的因素

1、經濟增速放緩,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減弱

中國經濟整體仍處下滑週期中,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和結構的調整,客觀上會對勞動者就業結構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對就業總體規模產生擠壓效應,對勞動者就業產生影響。尤其是傳統支柱產業企業改革的重組加快、淘汰落後產能、部分行業持續低迷及產能過剩將造成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就業難度加大。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仍然不確定,風險和變數依舊較多,歐美主要經濟體面臨着財政緊縮、主權債務風險上升等諸多問題,新興經濟體面臨着經濟結構調整、出口下滑等問題,世界經濟艱難復甦,影響着出口型經濟及就業的發展。

2、城鎮化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大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快,城鎮化率大幅提高,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步伐加快,城鎮人口快速增加,我國城鎮化率由20的36.2%上升到2013年的53.7%。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的就業壓力減輕,但是勞動力轉移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城鎮對農村勞動力就業吸納能力有限,每年城鎮中新成長勞動力、高校畢業生需就業;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大中型城市轉移的門檻較高。由於戶籍限制、素質技能要求、就業信息不暢通等因素,農村轉移勞動力尋找工作難度大。

3、新興產業的加快發展影響到就業水平

一方面,在大力調整夕陽產業和淘汰落後產能時,要對涉及職工的轉移安置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這其中必然導致技術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於科技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業減少新員工吸納,甚至排擠出部分勞動力,這也會導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

4、區域經濟格局調整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導致勞動力流動新變化

近年來,我國中西部經濟發展不斷加快,農民工工資不斷上漲,與東部地區的差距縮小,如在東中西部務工的農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經縮小至30元左右。區域就業形勢差別明顯,東部地區求職人數同比出現大幅下降。隨着中西部地區傳統勞務輸出大省的工作環境好轉,返鄉就業、創業正成爲越來越多外漂農民工的新選擇。

5、企業用工成本的承受力與勞動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導致供求雙方難以對接

從20以來,貨幣工資一直以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且增速逐年加快。據統計,2013年全國共有27個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爲17%;有17個地區制定了工資指導線,基準線普遍在14%左右。調查反映,當前工資增長和企業承受能力的矛盾已導致許多中小企業和大型勞動密集企業的普工短缺。

6、人口結構變化使勞動力供給增長放緩

我國正在發生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力供求關係的變化。我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總量開始減少,在新生勞動力供給方面,大學生將佔據一半左右的水平,農民工總量特別是跨省流動農民工的增速減緩,並逐步趨於穩定。據預測,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於年達到峯值,總量爲9.99億人,之後逐漸下降,到年將下降至9.87億人。2011―2020年就業年均增速將比前期下降0.9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4個百分點。城鎮化加速推進所釋放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仍然不能彌補勞動力人數減少對經濟增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如今每年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教育部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大學畢業生超過1000萬人,隨着大學畢業生人數的急劇增加,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也成爲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做爲一個大學生,一定要有一個好的職業規劃。

首先,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計劃下找什麼樣的崗位,在什麼樣的公司中從事這個崗位,在什麼行業中從事這個崗位。後面的可以慢慢修正,而什麼崗位是你找工作前一定要明確的。

再次,寫一份不幼稚的簡歷,很多畢業生的簡歷看起來話語非常幼稚,你可以借鑑一下有工作經驗的人的簡歷。

最後,可以上一些著名的招聘網站,大的招聘網站同樣是好單位的首選,簡歷不要海投,要有“其次”裏面的那些目的性,可以適當放寬條件,適當多投幾家,針對每家不同要求寫不同簡歷。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四

大學生就業問題多年來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在一些文化、經濟發展較爲落後地區的高校中,不少大學生甚至有“畢業即失業”的悲觀情緒。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認識上的誤區

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觀念落後。目前,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以前的舊觀念上: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着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因此,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單位的性質、行政級別(或企業規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可以說,觀念不能及時更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

二是對畢業生能力的認識存在誤區。目前,很多學生和家長盲目追求高學歷,社會及用人單位錯誤地認爲高學歷等於高的工作能力。事實上,知識和能力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

2、結構性矛盾

調查實證研究證明,“就業難”不是供給大於需求,而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種階段性社會現象,表現爲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我國四年一個週期的'高校專業設置決定着專業人才的產出量,大學生就業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地區經濟發展週期有較大的關聯。四年前還是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四年後卻變成了滯銷專業,供給與需求錯位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結構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來的人才市場需求供給情況,反映出各技術等級的勞動力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例如,由於以機械加工爲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短缺,使得部分工科類大學生在校期間爲拿到技能等級證書,不得不到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開設的技工培訓學校學習。

3、高等教育本身的問題

我國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計劃經濟痕跡依然濃重,沒有與市場“零距離”接觸。

一方面,高校培養層次比例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各層次就業率與同期招生數層次結構呈反比,研究生供小於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專科生供大於求。

另一方面,高校現有學科專業供求錯位,專業設置趨同化、集中化,造成課程結構脫離實際。由於學校不能以市場需要、知識結構需要爲導向,因此,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急需調整。

二、大學生就業與創業對策思考

1、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

首先,政府應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其次,政府需繼續重視和推進社會就業,進一步理順畢業生就業體制,始終堅持市場取向,提高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淡化戶口對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自主選擇的約束,淡化單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戶口、檔案管理和勞動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配套的社會保障;再次,政府應提供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和西部地區就業,鼓勵自主創業。

2、社會:觀念與時俱進,服務實在周到

我國社會必須徹底擺脫長期以來固存於人們頭腦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級等封建思想的束縛,真正認同勞動者無高低貴賤之分的觀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會意識,同時實實在在地爲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服務。畢業生更應當根據人才市場供求狀況適當調整自己的就業預期。大學既培養社會精英,也培養普通的社會勞動者。經濟發達地區和熱門行業畢竟是少數,其吸納畢業生的能力有限。而相當一部分不被大學生看好的地方和行業,卻對大學生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時,政府應建立全國性的就業信息網絡,加強社會需求預測研究和報告發布,真正爲畢業生提供細緻周到的就業服務。

3、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刻不容緩

第一,畢業生就業情況已成爲衡量高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誌。教育部每年公佈的各大高校就業率必然給學校施以壓力和動力,學校只顧教育不管就業行不通了。

第二,高校教學改革與社會發展、國家建設需要應緊密結合,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要滿足市場所需;政府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反饋”“高校生源報考錄取比預警”等系統,根據不同專業科學地確定擴招規模;高校應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控制長線專業的發展規模,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專業要減少招生數量甚至停止招生。

第三,自主創業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體系改革的一個方向,重視對大學生開展創業教育並將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規化、制度化,已成爲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趨勢。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五

"民以生爲本,以業爲基,有業爲樂,無業爲禍"。大學生就業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爲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的大學生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就業成爲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顯得尤其重要。

一、當前就業面臨的形勢

(一)是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三碰頭"使本來就存在的就業困難更加突出。

(二)是企業改制減少用工、採用高新技術等原因,對勞動力的需求呈下降趨勢。

(三)是隨着改革的深化,農民進城的門檻不斷降低,進城農民工日益增多,從而給城鎮就業進一步增加了壓力。

(四)是近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當前,全球金融危機正加速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我省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

(五)是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一些學校由於擴招造成學校升格或教學條件下降而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人才培養沒有與社會發展需求很好的結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二、當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一)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瞭解。

大學畢業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來社會公認的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直接原因,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的增加速度。大部分在校學生沒有意識到就業人數的遞增速度已遠遠超過工作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瞭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於各類社團活動,充實了自己的頭腦和經驗,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

(二)就業信息獲取不及時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佈缺乏時效性、大學生沒能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及大學生髮布了應聘信息但由於種種原因用人單位沒有獲取。

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過程。

(三)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

我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脫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有較紮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

(四)缺少職業生涯規劃

(五)期望和實際現狀不符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還存在就業後穩定性差、離職率高此類問題。

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不願從基層做起,寧願等待,只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工作,不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人際溝通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能力,"有業不就"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六)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

三、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可採取的措施

(一)對當前就業政策的瞭解大學生應在學習之餘,主動學習當前的就業政策及就業過程,調查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哪些變化,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方向,從個人素質條件進行重點培養,以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同時根據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揚其長、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順利就業,或根據自身能力及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自主創業、

(二)轉變就業觀念。

調整就業心態大學生初入社會,一方面不應過分強調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職業理想提高到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擇業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工作潛能和個性特點,揚其長、避其短,充分發揮個人的獨特作用。

(三)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

提高就業競爭能力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學習的開始。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勞動力流動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需要接受持續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自身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

大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1、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2、提高職業操作技能;3、掌握職業生活技巧。

(四)以低姿態進入就業市場大學生的初次就業,首先應從社會需求出發,設計自己的擇業目標。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的需要是個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條件和基礎,科學地分析就業形勢與自我特徵,冷靜妥善地處理擇業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係。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就業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先學習後工作。大學生對自身的起點要求不應過高,應該在基礎的工作崗位上摸索發掘自身潛能。

總之,大學生擇業成功的關鍵還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靈活選擇。另外,就業時絕不能一味高挑、慢等。因爲無論是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社會,大學畢業生早日就業都是硬道理。

大學生就業形勢的相關論文 篇六

《當前形勢下對大學生就業的幾點思考》

【摘要】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着十分嚴峻的形勢,“就業難”問題凸顯。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提出了新形勢下破除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思考

目前,隨着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大學生就業難”凸顯,主要表現爲以下幾點:第一,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隨着各大院校的擴招,技術院校、成人高校的普及使畢業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同時各專業型人才也逐年增加。第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現在各單位對應聘者要求專業技術的同時,還對應聘者的交際能力、語言能力、實踐能力、世界觀、價值觀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失業再就業人員、往屆畢業生也擠進就業大軍。第四,部分畢業生擇業觀念存在偏差,就業期望值和社會需求差距較大,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普遍存在。第五,應屆畢業生缺乏就業競爭力,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難於找到合適的崗位,“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爲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嚴峻問題。鑑於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大學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一)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能夠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一定是德才兼備的人。其中的“才”指的便是專業知識,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中,專業知識是求職者的立足之本,掌握熟練的專業知識才能使自己在競爭中佔據優勢。因此,大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應該樹立就業觀念,努力用四年的時間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好,增強專業技能,學到利於職業規劃的知識,增強自己的競爭力,使自己在專業領域立於不敗之地。

(二)參與社團活動,挖掘學生的個性才能

開展學生社團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本載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社團活動,它能更大限度地激發主體的創造潛能、培養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大多數新生入學伊始,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個或兩個社團,課餘時間積極參加社團組織的活動,參與比賽。通過參加相關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工作意識、合作意識以及如何應對複雜環境隨機應變的技能。這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個性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

(三)要轉變傳統的擇業觀念,樹立新時代就業觀

作爲當代的大學生,要樹立大衆化的就業觀,切忌好高騖遠。大部分畢業生不願去一線,去基層,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依然存在。很多同學想一次性找到自己理想的單位和工作,希望留在大城市,要求工資高、工作要體面、能解決住房等等,這些要求集中到一個單位是非常困難的。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閒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到基層鍛鍊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鍊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四)拓寬就業渠道,讓自己有更多的選擇

就業就是有事做,有生活保證。那麼同樣是工作,爲什麼不爲自己工作呢。現在,網店、小攤位等許多小“營生”已經越來越普遍,所以自主創業是今後大學生一大就業路線。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爲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五)充分利用假期時間,做兼職工作,爲以後就業打下基礎和創造條件

寒暑期做兼職工作不是爲了簡單的賺錢,更主要的是爲了以後求職打下基礎。不要輕視短短的一個假期,這一個假期的工作所學會的東西是你在學校的專業課上無法學到和理解的。同時,任何一個兼職都很有可能成爲你今後所要從事的工作。

二、學校要加大投入,做好就業指導工作,促進大學生就業

(一)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職業意識是職業道德、職業操守、職業行爲等職業要素的總和。它是每一個工作崗位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牢記和自我約束的。對大學生而言職業意識就是他們在職業定向與職業選擇過程中對自己現狀的認識和對未來職業的期待與願望,很大程度影響到他們的就業方向。因此,我們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除開設職業規劃課程外,還要邀請專業的職業規劃人員到學院作講座,通過宏觀形勢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相關專業的美好前景,通過職業人員具體講解讓學生知道行業缺少的相關人才,進而明確學生在校期間的努力方向。

(二)強化就業指導,全面增強大學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當代大學生在職業追求上更多的看重職業的個人價值,很少考慮職業的社會價值。容易造成大學畢業生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缺乏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溝通能力差,而這些往往是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中,應加強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職業意識,爲將來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多方面鍛鍊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動手能力、溝通能力等,形成比較強的綜合競爭力,儘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實踐、社會兼職和社團活動,培養自己的團隊精神,積累工作經驗。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三)建立畢業生就業網絡平臺,促進就業

網絡已成爲現今社會工作學習的重要平臺。它信息容量大、涉及面廣,而且方便快捷。通過建立網絡平臺爲畢業生提供各類工作信息,搭建網上招聘、求職平臺,爲畢業生擇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四)積極開展校園招聘會,促進 大學生就業

招聘會仍然是畢業生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招聘會上,畢業生可以直接與企業面對面,可以對企業有更真實、更細緻的瞭解。同時對所要應聘的工作有更深入的學習和了解,從而知道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和重點。

【參考文獻】

[1]王鐵英。不斷創新高校大學生就業工作模式[J]。科教導刊,2011(3)。

[2]任萍萍。關於促進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幾點思考[J]。中國商界,2010(9)。

大學生就業形勢論文 篇七

摘要:目前,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同地區、不同院校、不同專業和不同性質單位之間存在着嚴重的需求不平衡現象。本文討論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全國人口的就業趨勢及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就業;失業;畢業生;消費需求

目前,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總體上仍屬供不應求。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將引起我國社會對不同專業的畢業生需求量的不同變化,電子商務類、金融類、商貿類、旅遊類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的畢業生需求形勢會出現結構型的調整。隨着高新技術企業的飛速發展,對高新技術人才特別是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巨大增長。

一、畢業生就業形勢問題分析

1、人事管理制度和企事業、生產企業處於改革調整期

目前高校積極推進畢業生就業改革步伐,但由於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而舉步維艱,這與我國人事制度改革相對滯後有關。現在人事管理制度中的戶籍、編制、各種指標和檔案管理等,都沒有進行根本性的改革,畢業生就業的申請報批手續過於繁雜。國家機關繼續推行機構改革,國務院機構改革結束後,省市機構改革馬上全面推開。畢業生到各部委系統和各級黨政機關就業的人數會相對減少。國有企事業目前依然處於轉軌改制、生產企業結構型的調整期,使很多傳統的畢業生就業主渠道的吸納能力下降。

2、市場需求、供給、專業與地區之間等存在着諸多不平衡問題

社會對於畢業生學歷層次的需求越來越高。目前我國社會中高層次的人才嚴重短缺,對高層次的複合型、外向型和開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近些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總體需求信息量呈逐年遞減趨勢。同時,畢業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距。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重在人品和能力,對專業反而相對看得淡一些。且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居高不下的問題,仍然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主要難題。有些畢業生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單位”,但同時又有許多基層一線的用人單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畢業生,特別是西部欠發達地區難以對應屆大學畢業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客觀上反映了畢業生求高薪、求舒適、求名氣的心態較爲普遍。

在供需形勢總體平衡的前提下,存在着諸多的不平衡現象。不同專業之間的需求冷熱差距相當明顯。短線專業的供需比可達1∶30,而有些長線專業的需求則幾乎爲零。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後也影響大學生的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己經市場化,但大學的教育體制改革較緩慢,表現在專業設置調整後,畢業生所學習的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這是制約高校畢業生就業最突出的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缺乏科學的需求預測和規劃,有較大的盲目性,專業人才的產出與崗位需求不成比例,供給嚴重大於需求。

不同地區之間的需求反差現象也相當明顯。越是經濟發達、知識人才密集的地區,對於高校畢業生的需求越急迫,接收畢業生的量越大;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後、人才稀少的地區,反而越不好安排畢業生。同時這些邊遠地區或內地不發達地區,仍然實行計劃分配的做法,不利於畢業生求職就業;有些地區實行地方保護政策,收城市增容費,辦理畢業生接收手續複雜,戶口指標審批難。

3、男女生就業機會不均等

女生求職難,但是並沒有發生女生最後分配不出去的問題。目前女研究生就業難已經形成了一個怪圈:本科時就業難就考研;碩士畢業就業難就考博,學歷層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大,就業越困難。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是市場經濟的客觀現象,也是我國教育現狀所致。我國既面臨市場經濟國家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面臨轉軌過程中體制磨擦的問題。

二、全國人口就業總趨勢

1、勞動力供給壓力空前加大

自20xx年以來,我國就業市場總體的求人倍率均大於1,其中2014年前三季度的求人倍率分別爲1.11、1.11和1.09,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01、0.04和0.01。這說明目前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形勢總體上是求大於供,2015年將延續這一趨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國經濟總量的不斷增加將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二是適齡勞動人口比例的降低使得勞動力的供需狀況得到進一步改善。從需求情況看,如果經濟增長和就業彈性保持近年水平,預計今年城鎮可安排就業約1100萬人(包括補充自然減員)。因此,如何應對在“互聯網+”的新形式下就業壓力就顯得更爲突出。

2、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大,結構性矛盾突出

目前雖說多數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層次、薪酬和福利預期趨於下降。但是,隨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形成和實施,中西部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東部地區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的設立,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調整型的緩慢增長。上述兩個原因雖然在客觀上爲大學生的就業提供了一定機遇,但是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畢業生總量達到約1500萬人,就業壓力仍然很艱鉅。

3、再就業工作面臨新的任務

下崗失業人員上升到較大規模。對產能過剩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特別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要求整頓甚至關閉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大量人員的分流安置問題不容忽視。另外,貿易摩擦加劇也對就業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三、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解決方案

1、研究落實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相關政策

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要政策先行。政府部門尤其要加強研究制定提高畢業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從政策落實上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政策效應的含金量,把各項大學生就業與創業的扶持政策,通過具體有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落實到人頭。例如抓緊落實大學生創業項目、創業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對民營企業給予一定形式的稅收減免,從而鼓勵民營企業吸引更多大學生來企業就業以及擴大公共部門對大學生的需求等。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近幾年,政府在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上出臺了很多相關政策,但是其中一些政策只是方向上的指導、操作性較差。其中一些政策在執行中缺乏執行力,部門與部門之間協調不夠。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時也應加強監督力度,切實落實好政府作爲“監督者”的責任,努力爲大學生創造健康自由的擇業環境。

2、形成合理知識結構,增加就業籌碼

隨着社會就業競爭壓力的日益加劇,就業的“門檻”越來越高,“知識不夠用”和“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工作不適應的主要因素。面對這種形勢,大學生應充分認識知識結構在求職擇業中的作用,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塑造自己,發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以增加自己在就業時的籌碼。知識結構是指一個人知識體系的構成情況與組合方式。合理的知識結構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1)寶塔型知識結構。這種知識結構模式強調基礎理論的寬厚紮實和專業知識的精深,比較容易把所具備的所有知識集中於寶塔頂部的專業知識上,並且同擇業目標聯繫起來。

(2)網絡型知識結構。該結構能使專業知識處於網絡中心,並重視與專業相關聯的系統知識的輔助作用。畢業生具有這種知識結構,能增強自身專業知識的彈性和應變能力,在就業市場上往往會受到青睞。

(3)帷幕型知識結構。這種結構的具體涵義是一個具體的社會組織對其成員在知識結構上有一個總體的要求,而作爲該組織的個體成員由於所處的層次不同,在知識結構上又存在着一些差異。對畢業生的啓迪是:在尋找職業的過程中,不但要注意在整體上對自己知識結構的要求,同時還要了解所選職業在企業中的位置及層次,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擇業時的適應能力。

目前,我國創業狀況的一個基本特點是創業機會多,而人們的創業意識弱,這與長期缺乏創業教育有關。在新的時代,國家、高校、大學生個人都應該樹立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人格,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創業創新,高質量地解決就業問題。但就業並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可以選好自己的職業,職業之路可能要經過長期的探索,不斷的調整,才能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走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途徑是必然的選擇。

面對需要就業的龐大羣體,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青年大學生最具創業熱情和創業潛力,是推動創業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爲大批青年創業者脫穎而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時勢造英雄,適宜的土壤已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這片有待開發的沃土。面對新形勢,當代大學生應順應時代的主流,轉變觀念,勇於創新。

3、做好職業定位,笑傲職場人生

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長志”,大學生在找工作前應建立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定位就是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與目標,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降低就業失敗的可能性,爲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做好職業定位,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瞭解自我。正確評價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個性特點、天賦能力、缺陷、性格、氣質、興趣等等,問問自己想幹什麼,能幹什麼。對自己各方面能力進行摸底,瞭解自己能力的大小,明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根據其他應聘者的經驗、經歷,選擇推斷未來可能的工作方向,從而徹底解決“我能幹什麼”的問題。

(2)瞭解職業。這包括瞭解職業的工作內容、知識要求、技能要求、經驗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環境、工作角色等。畢業生要仔細地分析比較自己和職業要求的差距,根據自己的特點仔細地權衡選擇不同目標的利弊得失,還要根據自己的現實條件確定最終達到目標的方案。

總之,每一個畢業生要想找到適合自己理想的職業,就要在找工作前明確職業定位,充分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認真思考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從事哪個專業領域的工作,朝哪個方向發展,從而避免求職時的盲目性和錯失良機。從整體上來講,畢業生個人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升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前提;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積極培育和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創造良好環境是重要保障;高校培養部門加強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建立系統化、全程化、專業化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加強就反饋機制的構建是重點;用人單位規範勞動用工行爲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優化工作環境,爲大學生解決後顧之憂是關鍵;同時,畢業生家庭中親朋好友的精神支持也是解決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範其學: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基於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視角[j]。中國電力教育,20xx(15)。

[2]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xx(10)。

[3]羅崢、方平、付俊傑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xx(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