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讀後感3.21W

第一篇: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摘要】首先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由於市場失靈的存在,我們是需要政府的,政府在社會各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中國和西方(主要是美國)政府管理制度的對比,發現很多社會矛盾的癥結所在,發現中國政府還存在很多制度性的問題。這就需要中國政府深化改革,改革僵化的管理制度。

first,at the prese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we need the government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market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ll aspects of our can find vital reasons of some social problem by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government and western government( mainly about theamerican government) find many institutional problems in chines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deepen reform to change the rigid management system.

首先我們不可能不需要政府,本書中①斯托基和澤克豪澤指出市場失靈的六種原因:存在交易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充足的可能性;交易成本會有礙交易的實現;由於信息不足或分配不均衡或是無力保障合同的實施;有些買家或賣家的市場力量是以破壞公平定價的條件;某些交易存在外部性。這說明市場不是萬能的,所以政府作爲一隻“看得見的手”要進行宏觀調控。

其次,政府必須是要受到限制的,美國立憲之父麥迪遜曾經說過,如果每個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類,那就不需要對政府有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因此美國通過了1787年憲法,實行三權分立,分權制衡。小布什總統曾經說過,人類千萬年的歷史,最爲珍貴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大師們浩瀚的經典著作,不是政客們天花亂墜的演講,而是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服,實現了把他們關在籠子裏的夢想。

再次,政府受到的限制是有方向的,政府必須要爲人民服務。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凡是讓人民爲國家服務的國家,必是專制的殘暴的國家,只有國家爲人民服務的,纔是民主和善意的國家。一個國家,絕對不能只發展經濟而國家發財,卻不給人民自由,如果這樣的國家掌控了世界,會給世界帶來什麼呢?是製造麻煩還是帶來福祉?以暴制暴,並不能真正消除暴力。一切通過暴力建立的理論體系,都只能是諾言、欺騙和僞科學。

關於公務員制度

在對政府的限制和管理方面西方比中國要進步得多。美國公務員錄用考試工作遵循公開、公平的原則,事前要有詳細的計劃,要將錄用的職位情況、人員數量、基本條件、工資待遇等信息通過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向社會發布。不得有種族歧視,不得歧視殘疾人。美國公務員工資管理的基本原則有四條:一是實行同工同酬,不論性別、種族、信仰、年齡,只要做相同的工作就應取得相同的報酬;二是要保持工資與職稱或者職等的相應關係;三是要維持公務員工資與市場中同類人員工資的大體持平;四是公務員工資要能夠隨經濟發展和物價的變動而相應調整。 ① 《公共管理導論》p**頁

美國公務員制度法制完備,用制度管人管事。美國公務員依法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無論是聯邦還是州、郡都制定有公務員管理總法性質的《文官法》或者《文官制度法》,並依據該性質法規制定有公務員管理各環節的相互配套的單項法規。美國公務員制度講究分類培訓,重在提高工作能力。2014年以來,美國的公務員培訓發生了較大變化。聯邦公務員和地方公務員的培訓工作由通用型的管理培訓,發展爲根據工作特點和績效要求進行分類培訓。完善公務員晉升機制,廣納良才。美國各級業務類公務員的任用實行公開考試晉升必考。當出現職位空缺時政府會通過各種媒體發佈招考公告,機關內部人員和社會符合資格條件的人員都可報名應考,並依據考試成績取得平等的任用機會。

但是中國的公務員制度顯然要比西方落後了很多,中國的公務員制度幾乎還停留在傳統的行政模式當中。這種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弊端很明顯。根據歐文·休斯這本《公共管理導論》,主要弊端有:②1、這種傳統的行政管理制度是一種以僵化的等級制度爲特徵的制度無法應付快速的變化2、導致公務員只關注於自己的事務並患幽閉恐怖症3、人事管理的目的在於,爲需要完成的任務選拔任命和培訓最適合的人員,然而這種人與事十分匹配的情況在任何制度中都難以完全實現4、從基層選拔新成員的實際情況表明一大批公務員將會以相同的方式獲得提升,直至離職。所以,有毅力、無野心的或健康的公務員將會成爲部門的首長,而那些無耐心的或者天資高的公務員將會離開5、那些差強人意的人事選拔方法,只是表現出一種表面的公正,實際上卻都是在鼓勵見風使舵的人而打擊有能力的人6、績效測評的方法缺乏還會產生其它人事問題。可能會形成一種有具有相同心態的管理者所組成的小集團,只僱用和提拔屬於他自己那一類人。

關於政府的宏觀調控

西方的政府經歷了重商主義、自由主義、福利國家、新古典主義政府仍然在很多方面進行着調控。③安德森提出了一組相對較爲實用的政府角色,他探尋七項被稱爲一般角色的政府的基本職能,這些職能具體如下:提供經濟基礎、提供各種公共商品和服務、協調與解決團體衝突、維護競爭、保護自然資源、爲個人提供獲得商品和服務的最低條件、保持經濟穩定。另外,本書提到政府的主要調控手段有:供應,即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提供商品和服務;補貼,這事實上是供應的一種補充手段,政府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資助私人經濟領域的某些個人,生產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務;生產,這裏指政府生產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務;管制,這裏指政府運用國家強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經濟領域的某些活動;對於這些工具的運用取決於特定的政府職能並隨着時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而且美國發展有一重要理念,即社會進步主義,主張實行全面社會福利,關心弱勢貧窮羣體,要求更公平公正的分配,反對資本壟斷。最早的批判者時萊斯特·沃德。他指出:“自由放任時紊亂、不理智、不道德、不公正的,全然不符合人類活動的基本規則。其中,大工業時代的壟斷代替了公平,真正的自由競爭已經名存實亡。那些將自由競爭喊得最響亮的人,其實是最乞求於國家干涉的人,即他們才最需要通過權力來壟斷地積聚財富。”事實上,不是要不要國家干預的問題,關鍵在於國家干預是否公正。沃德強調,只有國家在資本的強者和弱者、在特權階層和弱勢羣體之間進行公正的干預,真正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才能實②

③ 《公共管理導論》p152《公共管理導論》p104頁

現;只有國家決心保證機會平等,保證經濟穩定和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智力水平,民主才能徹底貫徹。

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的干預作用顯然是要比西方大得多,但是這種中國特色的政策顯然也帶來了不盡人意的後果,雖然表面上沒有出現像西方國家那樣的大危機大蕭條,但是卻暗藏着深深的危機,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據最新調查顯示,我國的基尼係數已經到了0.61(官方數據顯示)城鎮家庭內部的基尼係數爲0.56,農村家庭內部的基尼係數爲0.60。這一系列的數據顯示出中國無論是從全國、城鎮還是農村來看,貧富差距都過大。報告結論稱:“當前中國的家庭收入差距巨大,世所少見。”有關專家稱高基尼係數是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的常見現象,是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自然結果,它並不可怕。在短期內要縮小收入差距可以通過政府的二次分配政策來實現這當然是多方面不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也說明我國的很多政策方面還存在深重的問題,特別是政府在調控方面。

我國上至中宣部,下至各級基層政府一直在宣揚愛國主義,以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爲重把個人利益放在較低的位置,但是英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法學家、資產階級功利主義最有影響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邊沁的主張就是邊沁主義,即功利主義,代表作《道德與立法》。邊沁認爲,凡人都有慾望,即爲自我生存和避免危害的自利慾望。由慾望產生的動力成爲動機,而動機就是人的一切行爲的原因。因此,人的一切活動的原始動因就是慾望。邊沁提出,人的行爲的主要動機根本在於慾望的快樂和痛苦,人的一切行爲則取決於對自己的功利,即當人的慾望在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焦慮和痛苦,而通過一定的方式和行爲實現滿足後就會覺得快樂和幸福,而這實際上就是滿足。因此,不瞭解個人利益是什麼,而奢談社會利益是什麼,是無聊和無益的。因此,我國政府在管理方面要找清楚方向,改革不僅僅在動機和目標上崇高,重要的是手段、過程和結果是否對人民有好處。我國目前正處於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軌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建立起一個靈活、高效、廉潔的政府,形成新的管理模式。

最後,我想用張瀾濤老師在課堂上講過的中國古代的十六字治國箴言來總結政府的管理方法。那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對這句話有很豐富的解讀方法,但是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治國重在治理人心。一方面由於人心難測又難以改變,容易失控,所以對百姓不得不有所防範。治國者須因事爲制、隨機應變,不可固守舊制,應把握“無德必亡,唯德必危”的尺度;另一方面,要積極疏導,要從最易造成百姓心中糾結的社會問題入手,也就是要從百姓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層面思考問題,防範社會的結構性利益失衡成爲人心不穩的根源。要以“人道”還治人心,適時教化,及時化解社會矛盾,警惕因人心不穩導致民怨迭起,要扼制不確定因素的災難性放大。二是治國重在抓住事物發展的趨勢。由於趨勢生於微毫之處,故在“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就要注重防微杜漸。另一方面正是由於趨勢生於微毫之處,往往不能被輕易察覺,也不容易區分,如同“道”一樣。因此要格外細心,慎始敬終,格物致知,明察秋毫,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判斷力。三是治國重在以精純專一的態度探究事物的本質,不被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要充分發揮統治者的主觀能動性。四是治國重在切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要以不偏不易的務實態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自然法則),從而守中固善,統率治國綱領。

第二篇:《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讀公共管理導論有感

在我們09行九班級的濃厚專業氣氛薰陶之下,我選擇了閱讀歐文.休斯的《公共管理導論》。通過聯想記憶法,我終於讀完了這本以爲是晦澀難懂的教材著作,並且意外地發現了不少的共鳴,也不得不感慨《公共管理導論》這本書對我思想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查找並大概地梳理了一下框架。《公共管理導論》可以主要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講述了傳統公共行政與新公共管理的競爭性理論,第二部分主要探討政府角色的變化,第三部分則更詳盡地闡述了新公共管理的特色,第四部分論述的是公共政策與政策分析。

根據時代的要求,公共行政隨之發生變革,其中,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創新是公共管理髮展的靈魂,正如新公共管理必將替代舊的傳統模式的管理的進程一樣,只有在不同時期下不斷地隨之變換視角,才能一步一步地到達更加理想的狀態。

通讀這本書之後不難發現,它爲我們辨明瞭很多關於行政管理專業方面的概念、原則、理論以及列舉了很多經典的案例,足以讓我們系統地回顧一遍基礎的專業理論和知識。例如,看似基本但是又很重要的關於行政與管理概念的區分;例如我們專業耳熟能詳,經典之範的公共選擇理論、委託人、代理人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例如通過富爾頓報告、諾斯科特-杜威廉報告反映“責任管理”等。

剛好這個學期我們開設了公共政策這門課程,所以通過聯繫,發現這本書的第四部分論述的巴頓和薩維吉提出的包含六個步驟的政策過程模式,我更偏重於“監控政策結果”,在我看來,這裏的監控不僅僅在於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監控,還有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責任機制,強化並且健全政府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使得政策的結果得以良好的實施和反饋。

第三篇: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公共管理導論》讀後感

歐文·e·休斯的《公共管理導論》提到許多管理理論,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的魅力型領導理論,它強調個人魅力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孫子兵法》中的《軍爭篇》曰:“民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衆之法也。”意爲既然士兵都服從統一指揮,那麼勇敢的將士不會單獨前進,膽怯的也不會獨自退卻。這就是指揮大軍作戰的方法。我個人認爲這句話的理解有兩個方面。第一,強調了統一指揮的重要性。在企業經營和管理中,一個下級只能接受一個上級的指令的統一指揮可以保證秩序,使員工能在準確的決策領導下工作,使得效率最大化。第二,體現出領導個人魅力的影響力。員工服從指揮,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崇拜、尊敬領導者。要想開展有效的統一指揮,我認爲領導者的個人魅力是必不可少的。facebook作爲目前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絡服務網站,其經營管理就體現了上述兩個方面,其中,其個人魅力尤爲明顯。不僅facebook有明確分工,而且作爲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的馬克·扎克伯格是十分具有創新頭腦的,並且深受員工的尊敬。2014年3月,知名職業網站glassdoor公佈了“2014年全球最受員工愛戴的ceo排行榜”,馬克·扎克伯格的支持率從12年的85%上升至13年的99%,成爲“全球最受員工愛戴的ceo”.

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作爲哈佛學子的馬克·扎克伯格發揮其創新思維,逐步擴張他的產品,而不是一下子就發佈出來,而是先從哈佛擴張,佔領一定市場份額以後再向其他高校開放。因爲大學生居住環境、文化結構、年齡結構、需求偏好相近,這就爲網站的傳播提供了依據--只有用戶是同一類人,彼此之間纔有共同的話題,他們纔會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互動傳播、交叉營銷和自動傳播。因此從大學生羣體開始入手,漸漸地傳播開來,人們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最終現在在全球範圍內facebook擁有了數千萬的(好範 文站推薦:)國際用戶。不僅如此,馬克·扎克伯格追求產品的簡單實用性。比如facebook的logo設計,馬克的本意是儘量減少設計,以使它是和其他logo相比是最普通的而又很好好搭配的,也就是“百搭”.他儘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設計退縮到所有用戶的最基本需求,並且把握住這個底線。雖然是很單調,但卻是人們最需要的東西,這麼一看,其他那些並不必須的功能設計就略顯花哨了。此外,他重視開發信息對接功能,在促進信息共享的同時提高訪問量。facebook全體用戶每月共享超過10億張照片和1000萬個視頻,併發布包括動態更新、網絡鏈接和博客文章在內的10億條內容。

“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被員工所喜愛並不是僅僅因爲他像其他公司高管那樣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內,他和其他普通員工一樣,坐在開放式的大辦公室裏的工位中,員工們上廁所的時候都能經常遇見他。” 招聘網站glassdoor的發言人scott dobroski表示,“如果不知道何爲親和力可以從此做起”.可見,只有受員工愛戴的領導,才能統一指揮員工工作,員工才別無二心、盡心盡力爲企業出謀劃策,這樣企業纔會迅速成長起來,纔會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第四篇:第一章公共管理導論

第一章公共管理導論

★爲重點標註

第一節 管理與管理理論的演進

一、管理的含義

★管理的定義:

管理就是人們在一定環境和條件下,爲了有效地動員和運用各種資源從而達成組織目標而進行的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項活動的總和。

★管理的定義的基本含義:

(1)管理是由管理者引導的活動。(2)管理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進行的。(3)管理是爲了實現組織目標。(4)管理需要有效地動員和配置資源。(5)管理具有基本的職能。(6)管理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管理具有兩重性: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源於許多人的協作勞動,是由生產社會化引起的,是有效地組織共同勞動所必需的,因而它具有同生產力和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繫的自然屬性。

社會屬性:在一定的生產關係條件下進行的,必然體現出生產資料者佔有指揮勞動和監督勞動的意志,具有同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相聯繫的社會屬性。

二、管理職能

★最早系統分析管理職能的是法國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他提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即“五職能說”。

★從公共管理的實踐看,把管理職能分爲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四種。

計劃職能是管理活動中的預先籌劃和安排的職能。具體而言計劃職能就是明確管理的總體目標和各分支目標,並圍繞這些目標對未來活動的具體行動任務、行動路線、行動方式、行動規則等方案進行規劃、選擇、籌謀的活動。計劃職能是管理活動的首要職能,是管理活動的邏輯起點。

計劃職能的特點:預先性、預測性、評價性、選擇性、調整性。

組織職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組織的特點和原則,通過組織設計,構建有效的組織結構,合理配置各種資源並使之有效運行,以實現目標的活動。組織職能是管理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環節

組織職能的特點:合理性、有序性、規範性。

領導職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組織目標和任務,運用管理權力,主導和影響被管理者,使之爲了組織目標的實現而貢獻力量和積極行動的活動。領導職能是管理的核心環節。 領導職能的特點:權威性、主導性、決斷性、公正性,協調性、規範性。

控制職能就是管理者按照組織目標和計劃的要求,對組織運行狀況進行檢查、監督和調節的活動。控制職能是管理過程的監視器和調節器,是管理過程的不同階段的連接點。 控制職能的特點:監測性、修正性

三、管理學

★管理學的定義:

管理學是研究人類的管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具體來說,管理學是探索管理者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爲了有效地動員和運用資源,以實現組織目標而進行的計劃、組織、

領導和控制等活動及規律的科學。

管理學的研究內容

管理學是管理觀念和原理構成的知識系統,主要研究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中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術;同時研究管理理論的發展史、管理環境和管理效率等問題。管理學必須與現實管理世界保持密切聯繫,形成管理實踐-經驗研究-理論知識不斷反覆良性循環。

爲什麼說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

管理是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活動。

科學是一種知識體系,有規律性。

管理領域有自己獨特的範疇和普遍原理,並形成了獨特的知識體系,因而屬於科學領域。 由管理科學延伸出來一套管理規範和管理原則,用於指導人們的管理活動。有一定的邏輯性。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管理可稱之爲科學管理或管理的科學性。

藝術是創造性的運用知識技能,它依賴於個人的經驗和智慧,在人類活動的任何領域,科學知識的應用都存在藝術性。

管理科學是體系化知識,而管理藝術是靈活的實踐。二者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科學是管理的內核,藝術是管理的外圍軟組織。脫離科學,以科學爲依託的藝術就缺少了根基,只能憑經驗和運氣管理,也就難以有高明的藝術,反之,缺少了靈活運用科學知識的藝術手段,科學就變得僵死教條,實踐活動就缺少生命力。

所以管理是科學和藝術的統一。

四、管理理論的演進

★★★7、管理理論演進的三個階段

(一)古典管理理論階段:這一階段注重管理的特點是:(1)注重管理的科學性、精確性、法理性和紀律性;(2)把管理的對象看做是被動的受支配者和經濟理性人,是機器的附屬物;(3)較少注意人的全面特性及其對管理的影響;(4)以科學管理學派和組織管理學派爲主幹。

科學管理學派:1911年泰羅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成爲管理科學正式產生的標誌,泰羅是科學管理學派的奠基人,被稱爲“科學管理之父”。其原理是①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效率。在此基礎上確定工作定額原理②爲工作挑選一流的人員,即按崗選人,即能力與所從事的工作最佳適配原理、③實行標準化管理。④實行刺激性的計件工資制(差別計件報酬制)。⑤勞資雙方爲提高勞動生產率共同合作。⑥實行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離。⑦使管理職能細化,在此基礎上實行“職能工長制”。⑧實行組織控制的例外原則。

組織管理學派:(法國-管理過程之父)法約爾(《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提出管理的基本職能,五職能說。管理的一般原則,14項原則:①管理分工原則②權利與責任聯繫原則③確立和遵守紀律原則④命令的統一性原則⑤指揮和領導的統一性原則⑥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原則⑦公平支付報酬原則⑧權利適度集中原則⑨管理劃分等級系列原則⑩秩序原則⑾公平管理原則⑿保持組織成員穩定原則⒀首創精神原則⒁團結協作原則。

(德國)韋伯(《社會和經濟組織的理論》)是組織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把人類社會權威劃分爲傳統型、魅力型、法理型權威。根據法理型權威確定了現代行政體系的基本原則:(1)提出了理性化的基本原則和觀念。(2)管理組織必須按照科層制設立,即按照明確的分工和自上而下的層級系統來構建管理的組織。(3)按照法理性認同原則進行組織的

權利管理。(4)管理遵循對事不對人的原則。(5)行政官員由委任產生,領取固定薪金,其升遷由上級決定。

(二)行爲科學階段:行爲科學階段管理理論的特點:強調對人性的全面關注,重視非正式組織,主張在管理方式上由監督制裁轉向人性激發,由專斷轉向民主。“霍桑實驗”是由美國梅奧主持,得出結論:①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②在組織中存在着非正式組織。③新型領導在於提高工人的滿足度,從而激發工人的勞動積極性。梅奧等人的霍桑實驗奠定了管理的行爲科學的基礎,通過該實驗得出的結論構成了管理中的人際關係學說。 行爲科學理論主要包括:(1)是關於人的需求、動機和激勵問題

馬斯洛《人類動機的理論》和《激勵與個人》,提出人的五個需求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赫茨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提出影響人的積極性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勵因素。保健因素,起到維持原有狀況的作用,但不能激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激勵因素,即通過成就、認可、挑戰性工作、責任、升遷和發展等因素,來調動成員的積極性。

(2)是關於管理中的人性問題;

麥格雷戈“x-y理論”。在代表作《企業的人事方面》中指出,管理人員往往把工人的本性設定爲不誠實、不負責、懶惰、愚蠢等,由此產生了管理中的一系列問題,他把這種管理理論稱爲“x理論”。與此相反,他主張在管理中,只要給工人創造一定的條件,他們就會努力工作,實現自己的成就和價值。麥格雷戈將這種對被管理者的看法以及由此主張的管理方法稱爲“y理論”。

阿吉里斯在《個性與組織》一書中指出,組織中的人性是發展的,它們會經歷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從被動到主動、從依賴到獨立、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過程。

(3)人際關係問題

巴納德的動態平衡理論認爲,組織是人羣之間互動關係組成的系統,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上級與下級合作,投資者、供應商、顧客及外部機構間的合作,管理者須審視環境,調整組織以保持與環境的平衡,系統觀)盧因的羣體動力學理論,研究和論述了非正式組織羣體對管理的影響和作用。

(三)現代管理理論階段:孔茨認爲管理學派出現 “管理學叢林”現象,出現11個學派包括:以孔茨等爲代表的管理過程學派;以麥格雷戈等爲代表的人性行爲學派;以巴納德等爲代表的社會系統學派;以馬克蘭特等爲代表的管理科學學派;以西蒙等爲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以卡斯特等爲代表的系統管理學派;以德魯克等爲代表的經驗學派;以明茨伯格等爲代表的經理角色學派;以特里斯特等爲代表的社會-技術學派;以布里奇等爲代表的經營管理學派;以盧丹斯等爲代表的權變理論學派。

管理理論演進的特點:

(1)管理學的發展是從管理中經濟人、機械人的設定到對管理中社會人設定的過程。

(2)管理學的發展是從管理過程的單個因素、單個過程和單個側面的研究到全面系統研究的過程。

(3)管理學的發展是從定性分析爲主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結合的過程。

(4)管理學的發展是從學派分化到兼容幷包、相互借鑑、吸收融合過程。

第二節 行政與行政理論的發展

一、行政的含義

行政的定義:

行政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行使國家權力,依法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行政機關內部事務的活動。簡言之,行政是政府特別是執行機關爲公衆提供服務的活動。

行政的特點:執行性、政治性、權威性。

二、相關概念辨析

(1)政治與行政的關係:

最早論述政治與行政的區別的是美國的威爾遜和古德諾,他們認爲“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達,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但兩者既密切聯繫又有一定的區別。政治的是指是階級之間的關係,其核心是國家政權;而行政正是以國家政權爲後盾、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權爲根本任務的。因此政治主導行政,行政從屬於政治。政治與行政難以截然分開,尤其是在當代政治經濟一體化、經濟政治化、政治經濟化的趨勢日益加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2)行政與立法、司法的關係:在尊重國家權力的統一性、不可分割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國家權力的三大系統,行政是有別於立法和司法的一種國家權力,行政活動也有別於立法活動和司法活動。

三、行政學

行政學的定義:

行政學是一門研究國家行政機關依法有效地管理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行政機關內部事務的學科。簡言之,行政學是系統地研究行政現象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

行政學定義的把握:

(1)行政的主體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構,即國家行政機關。(2)行政的客體是國家事務、社會公共事務和行政機關的內部事務。(3)行政活動的根本原則是依法管理。(4)行政學的主要任務和根本目的就在於探討和發現行政活動的規律性。

四、行政理論的發展

★★★行政學在西方興起的歷史原因:

(1)“行政國家”的出現。它在以法制基礎上行政機關規模的擴大、行政人員隊伍的增長和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發展爲標誌。(2)“文官制度”改革運動的發展。主要目的廢除政黨分贓制,建立“中立的”功績制;(3)多種學科的形成和發展。(4)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

★★★14、行政理論發展階段及其特徵

西方行政學產生於美國,它的產生是以1887年威爾遜發表《行政管理學之研究》爲標誌。

第一階段形成時期,又稱科學管理時期,這個時期大致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時期理論的主要特徵是運用工商企業科學管理理論研究行政管理,主要探究行政權力的配置、組織機構發健全、工作方法標準化、管理程序的制度化等問題。它側重研究人的活動對象,以及人與活動對象的關係採用標準化的機械管理模式,要求物理和人力有效結合以達到最佳目標。1900年古德諾的《政治與行政》、1912年泰羅《科學管理原理》、1926年懷特《公共行政學研究導論》、魏勞畢《公共行政原理》,這一時期理論對提高管理績效、

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

第二階段成長時期,又稱行爲科學時期;這個時期大致是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這一時期理論的主要特徵是把行爲科學運用於行政管理的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到人的本身、人的行爲、人的作用、組織的作用以及人與組織、環境的關係等方面,主要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等研究的科學成果來研究管理問題。代表理論是梅奧的霍桑試驗、巴納德的動態平衡理論、西蒙的決策理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這一時期的研究由於重視人的要素、人的價值、領導行爲等在管理中的作用,進而推動了公共行政的發展。

第三階段發展時期,又稱現代科學管理理論時期或新公共行政管理時期,這個時期大致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至今。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新流派、新理論和新方法,圍繞行政管理問題的解決而交叉融合,爲政府管理研究的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時期,西方社會科學在經歷了長期的分化、初步的融合之後,開始大踏步向整體化邁進,跨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成爲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趨勢。其代表有布坎南爲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把經濟人假設引入了政府行爲理論,對政府行爲的分析有獨特的價值,爲認識政府及其行爲提供了新的視角。1986年獲得諾貝爾獎。科斯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包括科斯、諾斯、威廉姆遜與德姆塞茨,主要貢獻有交易成本理論、代理理論、制度創新理論等。帕森思提出的每個組織系統分爲決策、管理和技術三個層次。

第三節 公共管理理論的興起

一、對公共理論的不同理解

公共管理理論理解的理論轉換:從傳統的公共行政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對公共管理理論的不同理解主要有:(1)將“公共管理”等同於“公共行政”;(2)將“公共管理”當做“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學科;(3)將“公共管理”看做不同於傳統的公共行政和政策分析的一個新的學科框架。波茲曼和斯特拉斯曼的《公共管理戰略》是第一本爲公共管理確立基本學科框架的教科書。

二、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

公共管理的定義:

公共管理是一個研究公共管理活動或公共管理組織實踐的學科,可以將它爲界定爲一門綜合地運用各種科學知識和方法來研究公共管理組織和公共管理過程及其規律性的學科。

三、公共管理的學科特徵

公共管理的學科特徵:

(1)研究對象範圍更廣。就研究對象與範圍來說,公共管理並不像傳統的公共行政那樣,將自己主要侷限於政府行政機關特別是官僚機構的研究上,而是把研究對象擴大到其他政府機關和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甚至私人部門的公共的方面。

(2)跨學科綜合性更強。公共管理更具跨學科、綜合性的特點。傳統行政學主要建立在政治學的基礎上,尤其是將官僚體制理論和政治-行政二分法作爲其理論基礎;公共管理的研究者來自不同的學科,他們充分吸收了當代各門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更多地依賴於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並日益與工商管理學相融合,因此,他的基礎更紮實,並具有更廣泛的學科知識框架。

(3)公共管理將研究焦點由傳統公共行政的“內部取向”轉變爲“外部取向”,由重視機構、過程和程序研究轉到重視項目、結果與績效的研究。這使得戰略管理、公共管理的政治環境、項目執行、績效評估、公共責任制及公共管理倫理這樣一些在傳統公共行政中沒有的或不受重視的主題成爲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題。

(4)大量新主題的出現。公共管理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沒有涉及的其他主題,如公共物品、公共選擇、集體行動的邏輯、委託-代理、產權、交易成本、交換範式、制度安排與創新、政府失敗、準市場、學習型組織、多元組織、認知風格、管理網絡、管理工具、成本覈算、信息管理系統等等。

(5)研究方法是實證與規範相結合。公共管理既是實證的,又是規範的。因此,案例分析成爲公共管理的一種核心研究方法,這就有別於傳統公共行政過多地侷限於規範研究,普遍適用“行政原則”的探討。

(6)實踐基礎更具現實指導意義。公共管理將自身建立在當代公共部門管理的實踐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實踐基礎上,是從這種實踐中產生的新理論,反過來成爲指導這種實踐的模式。因此,與傳統行政相比,它更具現實性。

四、公共管理研究的途徑和方法

公共管理的研究方法

(1)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是一種根據客觀事務所具有的系統特徵,從事務的整體出發,着眼於整體和部分、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結構與功能、整體與環境等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求得優化的整體目標的現代科學方法。

(2)比較分析 比較分析法的要點是通過對不同事務或同一事務在不同階段的情況等進行比較,從中找出共同點、本質或規律性的東西。

(3)實驗分析 本質是通過設計模擬實驗,將事務的各個因素、事務的發展過程再現出來,以找到這種事務在真實世界中的各種數據及面貌。

(4)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的要點是對已經發生的公共管理事件,分析者儘可能從客觀公正的觀察者立場加以描寫或敘述,以腳本等形式說明一個事件的有關情況。案例分析既是當代管理科學的一種重要研究方法,又是當代管理科學的一種重要教學形式。

本章題型:本章主要題型:簡答、選擇、案例

本章重點:第一節二、四;第二節四;第三節三

第五篇:公共管理導論,

《公共管理導論》

20世紀80年代以來,面對政府規模的擴大、財政經濟壓力的加劇、社會問題和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多以及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的泛濫,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紛紛開始了大規模的政府再造運動。政府管理的動作變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即由傳統的、官僚的、層級節制的、缺乏彈性的公共行政,向市場導向的、因應變化的、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轉變。

歐文休斯指出,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礎上的傳統行政模式己經過時,己被一種建立在經濟學和私營部門管理基礎之上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有效地取而化之。這種變革表現爲從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從官僚制模式向市場化模式的典範變遷,這種變革也意味着政治和行政領導之間關係的一種更爲現實的觀點,意味着市場與政府、政府與官僚制組織、政府與公民以及官僚制組織與公民之間關係的轉變。同時,他指出典範變遷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建立在正式官僚制、政治與行政二分法和最佳工作方式基礎上的傳統公共行政典範終將被公共管理所取代,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趨勢。

本文是對傳統公共行政模式與新公共管理模式兩種典範進行比較的基礎上擬定的一部重要學術著作。

第一,對兩種典範進行比較,認爲兩種完全不同的典範造成了公共服務的不同概念,而且管理與行政相比是一種範圍更廣、綜合性更強的活動。傳統的模式己經被新公共管理運動取而代之,其主要原因僅僅在於傳統的模式己經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政治領導人和公衆都認爲,他們從公共部門接受的服務是貧乏的、效率低下的、與現實脫節的。變革的趨勢之一是:公共部門的“市場化”,將公共活動轉向私營業部門,這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民營化而發生的,另一趨勢是脫離官僚制,不再把它作爲公共部門的內部組織原則。

第二,探討了政府角色的變化,公共企業作用下降和政府公共政策的模式。政府並不擅長於經營那些銷售私人商品的企業,而私營部門也不擅長於經營福利部門。政府應當從依政策行政向依法行政轉變,從免責行政向問責行政轉變。並揭示了政府的七項基本職能:提供經濟基礎、提供各種公共物品與服務、解決與協調團體衝突、維持競爭、保護自然資源、確定個人獲得商品和服務的最低條件、保持經濟穩定。

對於公共企業的未來,認爲有兩種選擇:一是改善公共企業,使其更有效率,並置於公衆更好的控制之下,允許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同時保留公共所有權的優勢。發送公共企業,尤其是改善其責任機制,公共企業就能持續存活下去。另一種選擇則是公共企業的民營化,而公共企業民營化是一個主要的趨勢。

公共政策與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和政策分析是公共部門管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使人們從根本上對公共行政重新進行審視。主要論述的是巴頓和薩維基提出的包含六個步驟的政策過程模式。第一步覈實、辦公室和詳細說明問題,第二步建立評估標準,第三步確定備選政策,第四步評估備選政策,第五步列舉並選擇備選政策,第六步監控政策結果。即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應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責任機制,健全強化政府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使得政策的結果得以良好的實施和反饋。

第三,討論了新公共管理的特定方面。包括戰略規劃與管理、人事管理與績效管理、財政管理、外部要素的管理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管理。

戰略規劃:增加對戰略的關注是從傳統行政模式向管理模式轉變的內容之

一。由於管理主義改革,政府將不斷重組、與其他部門合併、民營化和政府職能的縮減等威脅,這可以使其把注意力放在組織的目標和任務方面。從理論上講,它能把戰略計劃過程和管理主義方案的其他因素聯繫起來,根據戰略計劃過程,它能夠識別出應集中關注的動作區域。這些都被確認爲方案,各種方案的資金分配計劃以及績效測量和詳細的評估方案,以反饋到下一輪戰略計劃過程中。

第四,討論了責任機制。認爲把政治和行政截然分開使得責任機制模糊不清。所以應該提倡新模式的責任機制,這種責任機制中每個人都必須對自己的行爲及其所屬部門的行爲負責,而不管他們是政治官員還是管理者。在這個責任機制中,官僚制組織、顧客、立法機關、媒體和個人之間的關係是直接實現的,而不必總是通過政治官員。這種機制重視產出和對產出的測量。管理主義的責任模式確實需要精心建構並被公衆廣泛認同。

最後,作者對於將來的公共行政做出了展望,認爲其會更傾向於市場導向,更有彈性、政治性和參與性,公務員將更加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