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公關危機管理(多篇)

公關危機管理(多篇)

公共危機管理 篇一

一、公共危機決策

根據詞源學的方法,我們可以將“公共危機決策”這一術語拆分爲“危機、決策、公共危機、危機決策”等,這也成爲其基本構成要素。(一)危機1.含義危機(crisis)最早出現在古希臘醫學裏,意思是關係生死的轉折點,指病人的身體處於這樣一種狀況,即要麼開始康復,要麼開始進一步惡化,直到死去。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危機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危險的禍根;二是指嚴重的困難關頭,例如,經濟危機、財政危機、信任危機等。荷蘭萊登大學危機管理專家烏里爾•羅森塔爾(UrielRosenthal),認爲[1]“危機是一種嚴重的威脅社會系統的基本結構或者基本價值規範的形勢,在這種形勢下,決策集團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極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決策。”同時,我們也可以把危機一詞理解成:“危”是困難、困境;這種困難、困境對人、社會或自然界造成威脅;“機”則是機會、機遇,表示恰好的時候。當人與社會對所面臨的困難或困境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時,“危”就轉化爲“機”。因而,危機本意是指嚴重困難的關頭或產生危險的禍根。它既給其對象造成威脅與壓力。2.特徵危機大多是突然發生的,有些則是逐漸形成的。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爲,危機具有幾個重要特徵[2]:(1)突發性。很多危機的爆發都是極其突然的危機在爆發前往往被人們認爲是不可能的,或者不能夠確切知道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會發生怎樣的危機,它完全是一種突發性的巨大意外事件。(2)威脅性和危害性。危機的出現會威脅到一個社會或者組織的基本價值或者目標。危機對社會經濟政治和公衆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危機造成巨大的民生損害、經濟損失和政治的不穩定,引發政府的信任危機或生存危機;危機導致社會的混亂;使社會公衆的心理產生恐懼和嚴重不安全感;而且某些危機的影響具有全球性和長期性。(3)不確定性。由於人們無法獲得危機爆發時的全面的信息,以及環境的不確定性,對於危機的性質、危機未來發展的可能及對組織或社會造成的影響,人們往往是不能準確把握,這就造成了危機的不確定性,許多重大危機最後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結局。(4)緊迫性。在危機過程中,危機管理者在信息、資源的嚴重製約下,必須在很短的時間裏作出重大判斷或決策,並且一旦發生決策失誤就會後患無窮。這種“逆境中的決策”使決策者面臨巨大的決策壓力和不確定性。3.分類按照危機事件的產生類型,可以將其大致分爲兩類:一是自然危機,這其中包括了自然現象和災難事故,如地震、海嘯、洪水、蝗災等;二是人爲危機,包括恐怖活動、暴動、經濟危機,如9•11事件、東南亞金融危機等。(二)公共危機在現代社會,由於人類活動領域的極大擴展,任何自然或人爲危機都可以藉助於各種媒介進入公共視野,並不斷擴散,如同漣漪一樣,成爲社會突發公共事件———公共危機。此文中“公共危機”是指社會中突然發生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對社會的健康與公衆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正常生活造成重大損害的緊急事件或緊急狀態[3]。(三)決策決策(decision-making)概念同樣經歷了一系列歷史演變。它最早出現在我國古籍論文格式《韓非子》中,意思是“作出決定”。在現代西方國家,戴維•伊斯頓和拉斯維爾等認爲,決策就是政治系統的輸出,由此在社會中“實現價值的權威性分配”。[4]20世紀30年代,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巴納德第一次把決策概念引入了管理理論,奠定了現代管理學的基礎;隨後,西蒙在批判吸收巴納德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有關決策理論的四個問題,即“令人滿意的準則、衝突、協調和創新”。[5]他認爲,決策就是根據行爲前提或決定前提引申出來的結論。我們認爲,決策是人們根據對客觀規律的認識爲一定的行爲確定目標,制定並選擇行動方案的過程,亦即做出決定的過程[6]。(四)危機決策危機決策,顧名思義,是人們在危機狀態下爲解決問題做出決定的過程。在危機狀態下,“決策者先前認定的重大安全和核心價值觀受到嚴重威脅或挑戰,突發意外事件以及不確定前景造成了高度的緊張和壓力,決策者必須在相當有限的時間裏做出重要決策和反映。”可見,危機決策是一種非程序化的決策,“它要求組織(決策機構和人員)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人力等約束條件下完成應對危機的具體措施,即在一旦出現預料之外的某種緊急情況下,爲了不錯失良機,而打破常規,省去決策中的某些‘繁文縟節’,以儘快的速度做出應急決策”[7]。但是,危機決策也不同於普通的非程序化決策,非程序化決策和程序化決策是以決策問題是否會重複發生爲標準,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危機決策很多是會重複發生的,如洪水、地震、恐怖活動等,致使發生的時間、地點、強度等不同而已,其突出特徵在於突發性、緊迫性、侷限性、兩面性等。(五)公共危機決策根據啓蒙時期的思想家們的觀點,政府權力是人民權利的讓渡,而人民之所以讓渡自己的權利給政府,是因爲政府在擁有凌駕於個人的權力後,才能爲個人所達不到的目標尋找可能。危機使社會生活偏離正常的軌道,引起社會震盪,而政府作爲綜合的公共事務管理者,理應在這一活動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穩定社會秩序,維護人民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環境,儘可能將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如此這般,公共危機決策就是指:在政府主導下,政府、社會團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根據客觀規律的認識,爲解決社會中突然發生的、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對社會的健康與公衆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正常生活造成重大損害的緊急事件或緊急狀態,制定並選擇行動方案的過程。

二、公共危機管理

西蒙認爲,管理就是決策,可謂一語中的。但嚴格說來,決策作爲管理(計劃、組織、決策、協調、控制等)的一項重要職能,與管理本身還是有很大不同。危機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連續循環過程,包括事前、事中、事後和後危機四個階段的管理活動,因此涵蓋範圍更廣,涉及部門更多。(一)在公共危機的事前管理中,要建立和加強危機預警機制我們已經知道,危機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不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行爲。這是因爲:一方面,自然危機的發生總有一些前兆,如地震之前動物的異常躁動表現,井水變渾等;另一方面,很多

社會危機的爆發是日常生活中諸多矛盾積累的結果。這就要求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常規管理,重視普及日常社會教育。例如在地震突發後,如何緊急避險;遇到搶劫時,如何自保和自救等。只有在平時做好宣傳動員、組織公衆進行危機教育培訓和應急演練、相關部門做好隱患排查等工作,纔能有助於從根本上避免社會公共危機的發生。目前各級政府的危機意識普遍淡薄,認識不到社會轉型時期各類潛在危機爆發的普遍性和危險性,這是目前我國政府危機管理現狀的一個最爲深層和根本性的問題。由此導致無論在中央層面還是在地方各級政府層面都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危機預警機制,在客觀上造成了對每年度或者更遠的時間內可能出現的各類危機事件缺乏宏觀上的總體考慮,對一些明顯可能成爲危機事件的問題缺少事先詳細的預警分析,導致政府處理危機事件往往是撞擊式的被動反應模式。“青蛙溫水自殺”定理告訴人們: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8]。只有在平時嚴陣以待,自然不會臨時自亂陣腳,不會想“跳”時已經無能爲力。(二)在公共危機的事中管理上,要加強政府、社會團體和公衆的內外部之間的協作互動,共同解決問題隨着突發事件的綜合性和超地域屬性日趨明顯,危機管理中的處理事務涉及從交通、通訊、消防、信息、醫療衛生、商業、安全、環境到軍事、能源等部門,幾乎包括了所有政府職能部門。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協同運作,快速有序地採取措施,儘快控制事態發展。有學者認爲“在我國,缺乏常設性的危機管理綜合協調機構,導致複合型事件發生後各部門容易相互扯皮、踢皮球,影響應急管理的效率”[9],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建立一元化的應急指揮體系,改變條塊分割式的和單災種的應急反應和管理機制的現狀,建立統一的常設性的危機管理專門機構。在危機事件發生時,能夠立即組成一個強有力的指揮體系,能夠對所有需要的資源進行調配,協調各部門的合作。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走羣衆路線,進行社會動員。因爲公共危機的擴散效應,使個人利益、部門利益、公共利益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受到損害,如果政府不允許公衆參與,乃至封鎖消息,剝奪公衆的知情權,則會產生信任危機,在社會上產生更大面積的恐慌,即無知的恐慌,這會使公衆的心理、神經變得十分脆弱,因爲官方的消息和“流言”、自己的見聞甚至感覺相差懸殊,出於本能的需要,人們更願意相信那些“壞消息”,這就需要政府儘可能地“保證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避免危機對公衆心理造成進一步的傷害”[10],披露一些必要的事實和措施,安撫民心,加強與公衆溝通,傾聽他們的意見,以維護政府在危機中的形象。對於壞消息的處理方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管理培訓中心主任威廉•埃米克(WilliamEimicke)教授的觀點是“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他說:“既然媒體總是對壞消息感興趣,那就全部告訴他。如果讓媒體慢慢探聽到事實真相,等到塵埃落定可能要一個月,那對你來說是更大的不幸。”。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政府單靠自己的力量,在面對危機時,仍然是顯得勢單力薄,在建立健全公衆參與機制後,便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公衆的力量,達到化恐慌爲戰鬥同盟之效。(三)在公共危機的事後管理上,要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責權關係,完善保障機制我國現行的危機管理體系較多地延續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分災種(如地震、洪水)的行業垂直管理模式,危機管理的重心過於上移,權力過於集中於上級部門,直至中央政府。危機事件發生後,地方政府往往要求助於上級部門,而不是領導羣衆積極開展自救,上級部門也疲於奔命,四處“滅火”,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各種危機事件並沒有因此減少發生的次數,反而愈演愈烈。例如礦難事件,中央不可謂不重視,但地方政府某些官員和礦主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沒有強烈的動機來開展自救,反而採取“鴕鳥政策”,甚至掩蓋、粉飾已發生的危機事件,致使矛盾擴大化,最後還是中央政府兜底。國家要建立危機管理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財政保障和資源保障。在財政保障方面,要將危機管理經費納入國家預算,並建立專門的國家反危機基金。在資源保障方面,各地區結合自身實際,人力、物品以及基礎設施都要有所準備,並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資源目錄,一旦危機爆發,便可以一目瞭然,清楚地知道從什麼地方調配什麼資源,動用哪些設施[11],真正做到有備無患。(四)在後公共危機管理階段,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形成科學的公共危機決策觀,並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制度化、規範化如前文所言,公共危機決策兼具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的特點,其發生具有重複性(反覆性),因此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預防,減少並避免日後的損失。例如SARS這種公共衛生危機,我國有些地方政府採取虛報、瞞報的政策,延誤了對SARS的控制,最終只得靠中央以鐵腕罷免幾位高級官員,表明態度,祭出“人民戰爭”的羣衆路線法寶,全民動員,纔沒有造成更大的損失。SARS問題的解決,其影響是深遠的,它直接推動了我國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措施的出臺,間接讓政府開始正視艾滋病問題,更從容應對“禽流感危機”。2005年2月25日,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祕書長華建敏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編制工作情況時表示:全國應急預案框架體系已初步形成[12]。這意味着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自己的危機管理機制,有關法律法規的出臺實施指日可待。這些措施的出臺,同樣離不開社會團體和公衆的參與,特別是一些科研機構、政府內部諮詢系統(如參事室)等智囊機構的參與,這有助於解決危機決策的科學性問題,爲日後解決類似危機提供參照方案。

三、總結與建議

借用西方行政學理論來說,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向社會結構層面的全面推進,我國現階段正處於制度轉軌時期。轉型使得制度在現實中成爲一個多重轉型的結合體,不同歷史階段的問題幾乎同時出現在這個體制之下,就像裏格斯所說的棱柱形社會一樣,存在異質性、重疊性和形式主義的特點[13]。縱觀現階段的政府危機管理的客觀環境,易於誘發公共危機的因素主要有:①(各階層、團體等社羣)對於破舊迎新的認識與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將引發一些(觀念)衝突[14];②收入分配差距繼續擴大,貧富差距日益懸殊,機會的不平等和結果的不平共存,易導致社會矛盾增多;③急速的產業結構變動,就業形勢嚴峻,極易引起經濟生活失衡和較爲嚴重的社會矛論文格式盾;④城鄉差別、地域差別等發展不平衡現象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社會保障、教育、住房、公共醫療、土地等問題突出;⑤氣候變暖、沙塵暴、外來物種侵害等環境問題嚴重,自然災害貧乏;⑥國際環境中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加。這或許意味着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將成爲常態,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S•麥克納馬拉曾說過:“今後的戰略可能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將危機管理”[15]。近幾年來,我國危機事件不斷。“非典”的沸沸揚揚纔過去,各種小煤窯的坍塌事件和瓦斯爆炸又暴露出新的問題,蘇丹紅一號又火速登場,孔雀石綠與豬肉球杆菌緊隨其後,而禽流感在今天也不是新面孔……你方唱罷我登場,套用一句話,那就是:警鐘爲誰而鳴?爲政府危機管理而鳴!如上所述,我國現已進入一個危機頻發時期,危機處理將是長期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項特殊任務。但我國的現實情況是,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上,都還缺乏完善的危機管理機制。爲有效防範和應對危機,我們建議,在國家層面應儘快建立常設性國家危機管理中樞機構,協調各相關部門、協同各方面專家,從國家安全和保障民生的高度上研究、制定各類反危機戰略和應急機制,以便加強各地區、各部門、各級政府之間的協調應對能力;[16]在地方層面上,也要根據具體情況,設立相應的機構,並且中央政府應給地方政府更多自,充分發揮地方處理危機的主動作用;同時還要健全相應的法規制度,增強政府的社會動員能力、公信力和財政能力,提高政府的決策、協調、指揮、控制能力。新晨:

參考文獻:

[1]薛瀾。危機管理:轉型期中國面臨的挑戰thechallengeofthetransition[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侯書和。危機和危機管理[J].學術論壇,2005,(7).

[3]龍太江。從“對社會動員”到“由社會動員”———危機管理中的動員問題[J].政治與法律,2005,(2).

[4]陳振明。《公共政策學》政策分析的理論、方法和技術[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公關危機管理範文 篇二

[關鍵詞] 突發事件 公關危機 公關危機管理

企業公關危機是一種由突發事件引起的對企業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實現構成嚴重威脅、要求企業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關鍵決策和進行緊急迴應,否則會引起更大範圍影響的社會公衆對企業的信任危機的非常態公共關係狀態。在高度市場化的社會中,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所面臨的市場環境,由於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導致產生的負面突發事件致使企業處於危險的公關危機狀態中,對企業發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負面社會影響。從巨能鈣雙氧水事件到蘇丹紅事件,從伊利集團高官違法事件到龍口毒粉絲事件,公關危機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在企業身上,但是多數企業都是危機公關的失敗者,企業如何認識公關危機,並進行有效的公關危機管理,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企業公共關係,已經成爲一項重要的企業管理課題。筆者在本文中就企業公關危機管理的相關問題和對策進行闡述。

一、企業公關危機管理研究

中國的古語說:”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辨證地闡明瞭公關危機本質的雙重性。”公關危機”中既包含”危”―危險和危難,也包含”機”―時機和機遇,公關危機的危險性和機遇性是同在的。其機遇性在於:首先,公關危機可以暴露企業的弊端,使企業能夠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其次,企業在公關危機中往往會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如果公關危機處理得當,則更爲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公關危機的機遇性必須基於成功的公關危機管理。公關危機管理是指企業通過危機監測、危機預控、危機決策和危機處理,達到避免、減少公關危機產生的危害,甚至將危機轉化爲機會的管理過程。可以把企業公關危機管理可以分爲四個階段:

1.公關危機管理預防階段。企業要對公關危機進行預防和預警管理,一般在組織、機制、計劃三個方面着手:(1)設立由決策人、公關專家、公關部經理、保衛部經理等構成的應付公關危機的常設機構。(2)建立企業公關危機監測和預警機制。通過監測非常態信息,對可能出現的公關危機進行預警。(3)制定公關危機管理計劃。超前決策、精心制定公關危機管理計劃,明確公關危機管理責任和流程。

2.公關危機管理準備階段。遇到公關危機時,立即組織有關人員成立公關危機管理小組,調查情況並對公關危機的影響作評估,以制定相應計劃控制事態的發展。要求是:(1)動作要快。由於信息社會的到來,使得公關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遍社會,要求企業在最短的時間裏介入公關危機,儘可能地爭取媒體、政府部門等的聲音,避免事態的擴大。(2)準確確定公關危機級別。企業可以借鑑國家的危機處理機制,將公關危機定級,針對不同等級的公關危機宣佈進入某一級危機狀態,採取針對性對策處理危機。

3.公關危機管理處理階段。處理公關危機中,應注意妥善處理和利用以下的公衆羣體。(1)事件當事人,企業應在事實不清時採取人道主義安撫當事人,爭取輿論的同情;在事實清楚時應及時承擔和履行責任。(2)新聞界,企業危機是新聞媒體的宣傳熱點,企業應注重接觸媒體、引導輿論,避免記者用猜測外加公衆的情緒來報道。(3)公衆,企業及時站出來用準確的人在準確的時間和地點說準確的信息,避免傳播的空白和失誤造成輿論真空,被流言所佔據,誤導公衆。(4)權威專家與機構,企業與公衆的看法不一致,難以調解時,企業要藉助具有公證性和權威性的專家和機構來澄清事實、解決公關危機。(5)政府。政府的態度影響着輿論的導向,企業務必說服政府相關部門,由其告知公衆事件真相、處理政策等,避免公關危機擴大。

4.公關危機管理形象恢復階段。企業做好善後處理工作,儘快恢復企業信譽與形象,重新取得公衆的信任。凡是由於企業導致社會公衆利益受損時,企業必須承擔責任,真誠向社會公衆道歉,給予公衆一定的精神補償和物質補償。對於有可能造成的後續傷害,企業應該不惜代價彌補,以表明企業解決公關危機的決心。如確非企業的責任,企業應及時澄清事實,爭取公衆的認同,恢復企業名譽。

二、企業公關危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1.公關危機意識空白。企業面臨的生存環境錯綜複雜,因此應該從認識上高度重視,把危機當作社會常態,只有這樣才能把公關危機控制在萌芽狀態或者及早發現公關危機並採取相應措施。但是,多數企業往往存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抓企業利”的思想觀念,即使開展公關也只重視向上公關、菸酒公關、炒作公關等,只有“錦上添花”的公關意識,沒有“雪中送炭”的公關意識。

2.危機預警機制缺失。企業缺少根據危機徵兆來預測公關危機發生的預警系統和機制,還是停留在根據某些部門人員的經驗來判斷、預測,因此這對於認識公關危機的真相缺少科學性,容易被個人的主觀臆斷所幹擾。

3.危機管理體系缺陷。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公關危機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完整管理體系,在公關危機爆發的時候,公司董事長親自披掛上陣,疲於應付,或者乾脆閉門不見,採取鴕鳥政策,這是企業疲於應付突然出現的公關危機的不得以的應對方式。

4.危機管理人才缺乏。企業基本上沒有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的專業公關危機管理人才隊伍,處理公關危機還是依靠在實踐中摸索經驗的、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企業領導者來完成,容易造成公關危機管理的主觀隨意性和非專業性。

5.危機識別能力薄弱。企業管理者普遍存在公關危機識別能力薄弱的"通病"。零點公司調查顯示:72.7%的管理者屬於低危機識別能力者,9.4%屬於中等危機識別能力者,僅有18.0%屬於較高危機識別能力者。企業管理者在公關危機識別時還具有短視性,表現在對於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效益直接關聯的危機,如人力資源危機和產品服務危機等具有較高敏感度,而對於併購、訴訟、工作事故、天災人禍、媒體危機等與企業的經營和效益關聯不直接的危機的敏感度相對較低。

6.媒體關係處理不力。企業在公關危機來臨時,採取的措施普遍不力。企業在處理與媒體的關係時普遍存在對企業在常態時與媒體建立和諧關係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與媒體的合作主要是常規的、表層的合作,缺乏積極有效的深層次合作;當企業處於公關危機狀態時,或者是比較消極被動地應對媒體的報道,或者是對於媒體不利於自己企業的報道採取過激的反應,導致與媒體關係緊張等問題。

三、企業公關危機管理的策略

1.誠信爲本策略,公關危機管理的目標一般來說有三個方面:第一,使企業仍被公衆信任;第二,呈現企業對公衆負責任、細心周到的形象;第三,協助媒介把報道的重點放在事實和企業的積極作爲上。要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是企業的態度:是否以誠信爲本、坦誠面對。

2.公衆第一策略。企業是否把公衆的利益放在前邊,是決定公關危機管理成敗的關鍵,企業應關心包括危機當事人、員工、社區、顧客以及投資人等公衆利益,否則,企業往往會成爲公衆的對立面,並陷入更大的公關危機中,受到媒介和公衆不斷的抵制和抨擊。

3.透明民主策略。企業應向公衆開誠佈公,而不要等媒介去把隱瞞的不利消息挖出來。處於公關危機中的企業把公衆信任丟掉之後,連說話的能力都沒有了。因此,企業要在媒介揭發出來之前,把企業掌握的事實真相告訴媒介,這是取信於公衆的基礎。

4.保持溝通策略。企業應建立常設的與公衆溝通的機構和渠道,始終保持與公衆信息溝通的通暢,應對公衆對企業公關危機的查詢,接受公衆對企業的意見和建議,並及時有效地解決公衆的疑難和投訴。企業應主動出擊,到公衆中去了解和監測輿論和民意的動向,及時反饋,爲公關危機管理決策提供決策信息。

5.二級傳播策略。企業面對公關危機時,往往急於自己辯解,傾向於擺脫自己的責任,這樣做的結果適得其反,企業應該在行動上擔當起責任的同時,傳播和溝通上要注重按照“媒介――輿論領袖――公衆”這樣的兩級傳播模式進行,充分發揮媒體、權威機構和專家的公信作用和輿論引導作用。

6.恰當及時策略。企業處理公關危機應抓住第一時間,這一方面體現了企業對公衆的負責任態度;另一方面,媒介對公關危機的關注時間一般只會持續兩個星期,過了這個關注聚焦的時機,企業的負面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很難糾正。對公關危機的處理及時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損失。

7.高層參與策略。企業高層認爲公關危機處理僅僅是公關部門或者公關公司的事情,參與度很低,這對公關危機處理造成嚴重影響。公關危機處理小組一般應包括企業的CEO、COO、CFO,以及人事、法律和公關方面的負責人,必須保證企業在事件調查、形成決策以及調動各種相關資源的效率。高層出面也顯示了企業對事件的重視,有利於獲得媒介和公衆的認可。

公共危機管理 篇三

【關鍵詞】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研究

【中圖分類號】C93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2)04-0098-01

一、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發達國家在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較早,而且十分重視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建設,在長期的管理實踐中,發達國家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爲完備的危機應對措施,並建立了相應的危機管理機制,取得的研究成果頗豐。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和機制在搶救生命、減少損失、消除恐慌、恢復秩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許多先進的理念和措施對我國的公共危機管理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以美國、俄羅斯、日本爲代表,建立首長負責制的中樞指揮系統是公共危機管理的核心,完備的常設機構是公共危機管理的關鍵,健全的法律法規是公共危機管理的保障,媒體介入是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國民危機意識是公共危機管理的基礎。

國內研究現狀:由於我國在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較少,雖然說有不少的文章來論述公共危機管理,但缺乏健全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理論,尚未完全建立完備的法律保障體系,缺乏應對危機的綜合處理機構,缺乏社會危機信息預警網絡,公民缺乏危機訓練,缺乏危機意識,應對危機能力較弱,因而學習和研究發達國家公共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就顯得十分必要。

公共危機的概念:公共性危機即公共性公關危機,是在社會運行過程中,由於自然災害、社會應性機制失靈而引發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機事件。我國的公共危機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發生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二是發生的迅速性和緊急性。

二、產生公共危機的原因

1.危機意識不到位

我國公共部門對應急預案的理解和認識不到位,預案質量不高。目前各地政府和各部門大都制訂公共危機相關的應急預案。但是這些預案很多都是在原則層面加以規定的,缺少特別專項的、具體的應急方案。同時,預案缺乏可操作性和協調性,沒有把應急預案從紙上帶入市民的現實生活中去。

2.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

雖然我國也建立了相應的完備的法律法規和計劃安排,對公共危機的處理也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保障,但對各部門處理公共危機的責任沒有明確的規範和各種應急措施,我國目前主要還是在已有法律秩序的框架下應急,人爲性、隨意性強,沒有出臺專門法律來規範。今後我國要加快研究和立法進程,將危機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進一步研究和界定什麼條件下可以啓動緊急狀態立法、可以宣佈一定範圍內的緊急狀態等。

三、提高公共危機管理的對策

1.提高危機意識

危機管理作爲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予以足夠重視。各地、各部門的高層要重視危機事件,組建熟悉危機管理的高效管理團隊,提高危機意識。中央和地方要在應急中實現良性互動,部門、跨地區的聯動協調機制需要細化,從而推動處理危機經驗的積累。

2.完善相關法律體系

加快研究公共危機和緊急狀態立法完備的法律法規和計劃安排是公共危機管理的保障,有了法律和相關預案,就能使各部門在應對危機上的責任關係更加明確和規範。今後我國要加快研究和立法進程,將危機管理納入法制化的軌道,進一步研究和界定什麼條件下可以啓動緊急狀態立法,可以宣佈一定範圍內的緊急狀態等。

本文運用系統分析和文獻研究相結合,以國內學者通過實例研究得出的結論爲基礎,運用系統的調查研究方法來研究我國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發展的現狀,找出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同時採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從公共管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國外最新的相關領域發展前景,探討適合我國處理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策略。由於我國在公共危機管理的研究方面起步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較少,因而在解決公共危機事件上缺乏理論性、綜合性的指導體系,以至於在解決危機事件時,不論是災前預警、災中應急,還是災後修復都是“一窩蜂”,沒有可持續性的一套管理機制。本文首先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對公共危機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同時,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梳理與歸納,有助於我們找出其中的不足乃至所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而提出如何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對策,爲政府在解決公共危機事件提供科學合理的規範化理論指導,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公共危機管理 篇四

1.1公共衛生危及管理機制不完善(1)法律制度落後。目前,在我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法律制度是非常稀有的資源,同時也是危及管理制度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可是,我國法律制度建設中對危機管理的制度建設還相對比較落後,因此,各地政府在需要處理危機時應該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識。(2)沒有合理的溝通協調機制。目前,我國政府職能劃分的還存在欠缺,不夠明確,很多事項管理的權利不明明確,責任存在條塊分割以及部門封鎖現象,各個政府和部門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協調溝通時非常困難的,如果發生危機,責任問題不能明確。(3)政府領導對危機反應能力存在不足。如果發生公共衛生危機事件,通常的危機處理方式是臨時組織指揮小組和領導小組,臨時指揮人員是政府首腦,成員是各部門的行政首腦,這種臨時性的安排會對危機的反應能力的持續性不足。(4)危機管理隊伍存在問題。危機管理隊伍的流動性比較大,專業化程度不高,沒有科學目的性的針對公共衛生危機事件,如果危機事件發生,反應以及行動最快的一定是軍隊,可是軍隊中受過嚴格的訓練,並且掌握救助技術人很少。(5)因爲公共衛生危機管理機制還存在不足,所以,政府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通常是運用非常態的管理方式和應急措施,嚴重影響了實施的效果。

1.2危機管理信息化建設落後(1)因爲信息機構大部分屬於各級政府,很多公共衛生機構與政府部門之間沒有實現信息共享。同時,部門之間沒有聯繫,從而就導致了信息和權利的不匹配,所以,在發生危機事件後,應急處理部門的數據共享和業務聯動比較難。(2)現在,我國公共衛生信息機構的規模不大,因此,衛生信息化管理專業的人才也就缺乏,結構不合理,人才素質若,特別是缺乏掌握信息技術有隊公共衛生知識專業的複合型人才,不能滿足公共衛生危機應急工作。(3)目前,發生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需要的數據都是需要去現場採集,可是,因爲信息標準的不同以及採集方法的落後,不能滿足應急突發事件。

2公共衛生危及管理的應對措施

2.1完善公共衛生危機信心管理機制(1)需要構建完善的數據中心和升級數據中心的數據交換平臺,可以對異地的容災進行備份和關鍵業務數據傳輸和交換的功能,實現公共衛生機構與政府部門的橫向聯繫。(2)完善傳染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用系統,通過建立預防接種、健康危險因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以及公共衛生基礎數據檢測系統。(3)建立公共衛生信息交換、共享以及機制和政策,完善公共衛生信息資源共享體系的建設。

2.2建立公共衛生危及管理人力資源保障體系(1)爲了對公共衛生事件進行信息研判、決策諮詢、專業救援以及時間評估等方面,我們應該建立健全的專業諮詢機制。(2)完善應急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援隊伍的管理機制,我們需要培養出一些可以勝任突發性危機管理工作的領導型人才以及專業技術性加強的隊員,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公共衛生危及管理隊伍。(3)提升公共衛生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力度,同時建立公共衛生以及相關專業人才的數據庫。假設,發生瞭如發生突發性公共衛生危機事件,政府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從數據庫中檢索到相關的專業人才,同時還會在第一時間投入到危機管理的工作中,做大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