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一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對於這樣的文章,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課堂上,他們通常會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所瞭解的知識,或向老師提出自己的疑惑。而對於教師來說,如何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使整堂課不失語文的本味是關鍵。我認爲,對文本把握應做到:正確定位,以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科普知識滲透爲輔。

開始,我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後自然地導入了新課。通過這些優美的詩句,緊緊抓住了文本的特點,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創設語文的氛圍。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在學習課文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什麼地方讓你感受到了“奇異”,朗讀訓練。這樣,學生品味了文字的優美,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

另外,我還努力挖掘文本中的語文因素與語言現象,努力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第三和第六自然段列舉月球的不解之謎時,都是先列舉實驗結果,然後用一個問句揭示其中的神祕之處。而第四自然段只列舉了實驗結果沒有提出問題,我就抓住這個空白點,讓學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用句式“難道……?”或“爲什麼……?”來提問,重視文本提供的言語材料。學生在這些訓練中增強了語感,品位了文章的語言,揣摩了文章的表達,具有濃濃的語文氣息,又培養了他們質疑的能力。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二

《月球之謎》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如何有效的利用多媒體,推進課文內容的發展,而不失爲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

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最精彩的地方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據課文需要收集了月亮詩句,登月圖片和資料,及月球其他相關知識,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裏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師在課堂裏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爲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裏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纔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爲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三

上週教學的《月球之謎》一課不僅讓我在教學上有所反思,在班級管理上我也有不少話想說。教師上的每一堂課、處理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反思的,這也就是積累點滴的經驗吧。

《月球之謎》最初我把它定義爲說明文,但讀着似乎又不像,經查閱它是一篇科學小品文。是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具有說明性質。本課教學目標:1、瞭解月球,就掌握的材料提出問題。2、積累有關月球的詩句。先問問學生們讀完課文,你覺得月球是什麼樣的?生“神奇、奇異、古怪、神祕”課文淺顯易懂,先要讓學生們讀明白一段是人們的遐想。人們遐想中的月球什麼樣?兩個字“美好!”板書“美好”人們有什麼遐想呢?生暢所欲言“月球上有沒有生命?月球上真的會有嫦娥吧!月球上五彩斑斕,可美了!”指導讀一段的幾個問句,讀出好奇的語氣。

現實中的月球給你什麼感受?生“荒漠。”師“一片荒漠是月球的樣子,老師問的是感受,用一個詞形容。”生“荒涼。”板書“荒涼”指導朗讀。然後分別學習3-7那幾個未解之謎的段落。讓學生彙報課文寫了哪些未解之謎,然後指導朗讀。第七段只一個省略號。生“表示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師“說得好,就是說列舉沒有窮盡。”用一個詞概括月球。生“神祕。”板書“神祕”。讀、背課後的古詩。同桌間互相比,用最快的速度記住資料袋中的信息。

教學本課還要展示月球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祕的興趣。所以要講的神乎其神,讓孩子們有求知的慾望。授課結束時我說:“回家可以蒐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月球知識。”今天早上李京宇遞給我一張小紙條,展開一看:月球每年離地球3、8釐米。月球又叫太陰。月球不發光,只反射太陽光。月球是扁的。月球是殼、幔、核組成的。”我心裏有點小小的訝異。我問他:“李京宇、這是自己在家是找的嗎。”我不想讓孩子們覺得這是一個任務。他說:“恩,在電腦上查的。”我很開心,他在班級並不是特別喜歡出頭,圍繞老師轉的孩子。但他的行爲貌似是在表達一種喜愛。不論是對這節課還是對我。我滿足了。

去三班也講得這一課。課前紀律很亂,學生們各幹各的。我先誇誇他們,吸引一部分孩子注意力。然後再立幾條規矩。“現在你們耽誤的時間都將在下課還回來。你們現在玩幾秒,我們就晚下課幾秒。”孩子們基本上安靜了。不把課堂整理肅靜,沒人聽我說話,那這節課我上的就沒有價值,何苦呢?課前還和閆瑞祥鬧了小矛盾,當時心裏直打鼓:這孩子不會揍我吧!幸好,閆瑞祥是個單純的孩子,誇誇、哄哄就聽話了。把他捋順了,課堂紀律就好一大半了。語言真是一門藝術,它太有魅力了。能用溫言細語擺平戰鬥力那麼強的孩子。以後得多使這招。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四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

這是一篇科普文,如何有效的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課文內容的發展,而不失爲一堂語文課?這是我設計教學時的主旨思想。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借鑑:

一、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與語文文本的巧妙整合。

這一堂課最精彩的地方應該是把信息技術帶進課堂,有利的推進了課文內容的發展。孩子們在課前的預習中,充分施展了信息技能,根據課文需要製作了非常有實效性的幻燈片,內容豐富,頁面漂亮,如月亮詩句的收集,登月圖片和資料的收集,月球其他相關知識的整理和提問,人類對未來月球的計劃,分類型分版塊的進行幻燈片製作,使學生在交流與擴展時最快速地進入。最可貴的是孩子們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能把冗長的網上文字資源提煉成自己所需要的、非常精練明瞭的一段話或一句話,使人一看便明白,信息能立即輸入大腦,使孩子們能在短短的課堂時間裏迅速接受許多課文以外的新的信息。教師在課堂裏針對課文的需要進行合理的整合,讓信息技術有效的爲文本服務,推進文本的發展。在資料的展示中,樣式靈活,有教師展示,有學生自展,還有全班展示,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裏充分展開交流與對話。

二、正確把握了語文教育的特點,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課標》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要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理解月球世界的奇異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謎,充分開展朗讀纔是前提。這節課,教師以讀爲本,問題引入,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在朗讀中,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使學生的朗讀具有層次性。如月球上奇異景色的朗讀指導,幾個月球之謎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裏感悟文本內容,拓展自如。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五

《月球之謎》是一篇典型的科普知識短文,講的是人們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和各種謎團。它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看到的奇異景色,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全文最大的特點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從生,課文爲讀者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讀者去遐想,去探索。根據文本特點,我把第一課時重點確定爲: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

綜觀整節課,並綜合各位評課老師的意見,覺得以下幾個地方比較有特色。

一、定位明確,有效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這篇課文雖然散發着科普知識的光芒,但其文字優美,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神祕,不失語文的本味。因此,我把文本的三維目標定位爲:1、認知目標——會認懸皎遐壤藻等幾個生字,會寫幕、臨、奧、撒等字。瞭解“遐想、奧祕、令人費解”等詞的意思。2、技能目標——瞭解有關月球的知識,積累有關月亮的詩句。3、情感目標——感受月亮的神奇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慾望。課堂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重視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月球的奇異與神祕。

本課儘管是知識介紹性的文章,但朗讀訓練的資源非常豐富。例如,課文的第一句話,“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由於這句話的生字較多,而且易讀錯,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及多形式的讀(範讀,指名個別讀,齊讀)來啓發學生“遐想”。再如,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我是通過問題的設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看到的是什麼景色?”來讓學生先找出答案,再通過朗讀來理解什麼是“奇異”,在讀後感悟“荒漠”。又如:在學習月球的未解之謎時,通過朗讀品味其文字的優美與用詞的準確性,達到“讀中品”、“讀中悟”的目的。整節課以讀代講,書聲琅琅。

三、體現學科特點,注重知識技能教學,符合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課前,小柯曾向我建議,上公開課不宜上這類的文章,教學的側重點很難把握。千萬小心別把科普類的文章上成“科學課”。我謹記諫言,多次重複地閱讀教材,翻閱教參,在設計教案時緊緊扣住“以語言文字訓練爲主,科普知識滲透爲輔”這條主線。三年級是國小階段的一大轉折點,課程增加,閱讀量與寫作大幅度提高。無論是讀還是寫,仍需繼續扶持,尤其是像我們農村國小不能忽視。這是第一課時教學,對於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瞭解課文脈絡我都採取了一定的教學策略。本堂課最大的特點是我將生字詞教學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法,適時適度地在不同的板塊教學中重點指導讀或寫。在學生在一堂課中真正的學有所得。

四、把信息技術與文本進行巧妙的整合,使學生能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也彌補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學生了解“環形山、月球的荒漠”時,我採用圖片與解說的方式,讓學生在視覺上有形象直觀的體驗。在拓展月球的未解之謎時,藉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其他的未解之謎,使學生又一次給月球蒙上神祕的面紗,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慾望。

當然,人無完人,再完美的課也是有缺陷的。在本堂課中也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1、情境模擬練習沒有體現它的亮點。讓學生講解月面特點時,我本是想通過“模擬打電話”這一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但這類的表演在平時的課堂中訓練太少,幾乎沒有,以至於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角色,發揮它的優勢。所以,精彩的課堂應該是“功在平時,厚積薄發”的。這也是我今後要給學生彌補的一課。

2、學生學習的模式比較單一。雖然課堂訓練的參與面比較廣,但形式不夠多樣。在讓學生介紹月面特點時,可先同桌模擬練習,再展示彙報,可能效果會大不一樣。在瞭解月球的未解之謎時,也可小組合作探究,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彙報。學習的形式多樣,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面也會更廣泛。

在公開課中充分肯定自己,正確認識不足。“一課一得”,讓今後的路走得更寬更遠。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六

怎樣引導學生讀書?重要的方法就是以問促讀。聽了林青的課深深感到學貴有疑。無疑,學生的學習就好像是少了動力,學習活動就難以進行下去;有疑,便能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爲主動。要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引導他們如何發現問題這是關鍵。

一、引導學生抓課題質疑初讀課文。

如:《月球之謎》一揭題,林青老師先引導看課件,引導學生:看到月亮,我們會想到什麼問題?(這月球有哪些“謎”?)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便會帶着課題的這些疑問去研讀課文。

二、引導學生抓課題再質疑細讀課文。

朗讀課文,林青老師又可引導學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麼問題?(月球的哪些“謎”已經解開,哪些還沒有解開?)有了這個疑問,學生便會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的學習纔是學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在讀文的過程中,老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或工具書來輔助自己解決問題。

此外,引導學生學文過程再質疑,即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隨時去發再問題。如當學生學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異後,讓學生來說此時在頭腦中會產生什麼疑問。學生便會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爲什麼會這麼奇異?這樣就更有利於知識的課外延伸——去閱讀更多的科普說明文,以致於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七

本文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晧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

本課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把握課文內容。

本課教學重點

掌握本課的生字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難點是瞭解文中寫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謎。

在實施本課時我有如下體會﹕

一、結合課文內容選擇恰當的導入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本課導入我結合本課的課後練習題﹕“我要把自己認爲寫得好的詞句抄下來”設計導入環節。

先出示其中的兩句詩,通過讀使學生達到積累,再要求猜出詩中所說的同一種事物,之後再根據課題設疑,這樣使學生在積累中又帶着問題有興致地去讀課文,可謂一舉兩得。

二、語文課不能少了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這是對學習語文最適用的方法之一。本課採用的是“高效課堂基本範式”施教,雖然在課上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二十分鐘內自己獨立學習或者與同學合作學習,但畢竟大多數學生還沒能達到能夠自學這個能力。況且如果讓學生自學,這對設計的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否能達到是個問題,所以我在施教時把自學互動和適當點撥結合在一起,這樣有利於學生在學時教師能及時點撥,同時起到及時檢測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

三、生成讓我意想不到

生字詞教學我課前沒有想到學生在造句時說出讓我意想不到的句子。如用“努力”造句,學生說了一些關於學習的句子,這爲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四、學生是否預習是上好課的關鍵

曾幾何時,我總認爲上公開課讓學生預習是作秀的一種,然現在我深深認識到預習是的關鍵。

學生如果預習了就會對課文或多或少有了認識,特別是對文中的不懂的生字、句子,他們會請教同學或者通過查字典解決,這爲上課教師節省了一些時間。所以課前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是上好課的關鍵。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八

《月球之謎》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是一篇科普文,通過一堂課下來,我覺得自己上的並不成功,

學生雖然對這類文章很感興趣,可是由於這裏的文化背景以及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作業都不能完成,學生家裏沒電腦,課外書又很少,所以他們的知識面不廣,上課時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很多學生叫他說說對於月球的認識,他們都說不上來,課堂上學生聽的很認真。

現在對於課堂的駕御能力感覺比以前好多了,學生可以隨着我的思路發展並延伸下去,但是課堂的評價語還是太枯燥和單調。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也需要進一步的加強。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九

《月球之謎》是一篇介紹月球知識的科普文,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文章內容簡單,但要藉此引領學生感受月球的魅力,激發學生探索月球和宇宙奧祕的興趣難度還是比較大。因爲這篇課文是科普文,所以與其它的文學作品相比,語文性不太強,要從語言文字中感受月球的魅力,難度也很大。但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加強學生的體驗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些,所以我在課堂上作了一些嘗試。

一、激發興趣,誘發體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爲激發學生一種愉悅的、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才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如新課程所強調的學習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這樣,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創設有利於學生參與學習的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誘發體驗的慾望。因此,開始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樂中,吟誦自己喜歡的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在這些蓄意深刻、意境深遠的詩句中,對月亮滋生出一種美好的遐想,然後自然導入新課。這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今天學習的課堂。接着,我讓學生欣賞着皎潔的月光,說說自己無邊的想象:

“我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

“我想知道月亮是從哪兒來的?”

“我想知道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嗎?”

“我真想住到月球上去。”

從學生一連串的疑問中,自然引出課題,並誘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這些情感的鋪墊,爲學習下文,進入創設的月球之旅的情境作了充分的準備。

二、創設情境,加深體驗。

如果我們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出濃郁的情境,就能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調動多種感官,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課堂活動,在活動中獲得知識。因此,我充分藉助多媒體的輔助手段,爲學生創設了力求逼真的情境,進行了一次模擬的月球探險之行。

“因爲旅途遙遠,我們需要四天的時間才能到達月球,利用路上的時間,請大家先閱讀一下手頭的資料,對月球的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以便於順利完成這次月球探險。”在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動畫中,和着飛船起飛時的轟鳴聲,我用播音員的語調向大家提出這樣的要求。由於這些情境的渲染,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本來枯燥的文字資料也變得生動起來。“資料袋中的知識很快就掌握了。”當我宣佈我們已經抵達月球的時候,他們似乎真的看到了那裏奇異的景色:

“我看到月球上的陽光特別明亮!”

“我看到月球上到處是環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爲聽不到一點聲音,真擔心與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陽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舊是黑沉沉的,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孩子們這些生動的描述,把我們一起帶上了神奇的月球。

課後,我看到好多孩子還在繼續閱讀一起有關月球的書籍,不時有學生跑來與我交流,或者詢問有關的問題。後來,從他們的日記中反映出來,他們對這堂課印象深刻,感覺像親身經歷的一樣。

《月球之謎》教學反思 篇十

這篇課文的最大特點是全文緊扣"謎"來寫,可謂"謎"象叢生。開篇從"遐想"入手,引出一連串的問題。接着寫人們對月球的瞭解以及開展的實驗,看似在揭謎,其實,處處生謎。然後用一個自然段的省略號,留下無窮無盡的謎。 課文爲學生留下了無限的空間,讓學生去遐想、去探索。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紹月球知識的文章,從皓月當空的美好景象落筆,說到人類第一次登月後看到的月面,接着列舉了一些與月球有關的不解之謎,最後以"對神祕的月球,人類還將繼續探索下去"結束。瞭解月球是個什麼樣的世界,瞭解課文中所寫的月球之謎,是本文的重點。這篇文章的內容比較貼近國小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國小生比較感興趣,所以,教學過程中我講解得很少,主要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也展示有關月球的圖片,多媒體課件,增強國小生的感性認知,激發國小生探索科學的興趣。以下幾點是我對《月球之謎》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的國小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還不夠持久,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簡單地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之後,我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本節課的課題《月球之謎》,引導學生通過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疑問?由問題入手,讓學生產生閱讀期待,自己確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帶着急切的求知慾望去閱讀課文,感知文本,並進而參與教學的全過程。然後我讓學生抓住"遐想"一詞,引導學生想象:人們會產生哪些遐想?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這些話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加深對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隨後,又以"爲了探索月球之謎,科學家做了哪些努力?"來激發學生了解科學家探索月球奧祕的經過。

第二部分,我讓孩子們閱讀有關月亮的詩句,想象有月亮的美好的景色,與眼前課文中所見到的景色的強烈反差中理解"奇異"一詞的意思,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月球的"未解之謎"。通過對文本的解讀,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疑問,理解"令人費解"的意思,感受月球的神祕和魅力。也是本文教學的難點感受月球的神祕和魅力,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學生的反映並不是很積極。學生無非是繞着課文中的幾個不解之謎,而很少有自己的疑問。顯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目標沒有達到。

雖然課堂教學結束了,但我想,國小語文教學,感情朗讀是一重點,閱讀教學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語言文字的規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品讀感悟--總結昇華--遷移運用。"本節課,沒有很好地體現這一教學思想,由於本人的教學理論水平、教學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還相對較差,因此,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得還不夠到位,感情朗讀方法的指導還有所欠缺,學生的想象力還不夠豐富,口語表達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