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精品多篇

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精品多篇

幼兒園個案分析 篇一

案例描述:

案例一:紫豪帶來一輛遙控汽車,並告訴我說:“劉老師,這輛遙控汽車是我帶來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自由活動時,紫豪很興奮地拿出自己的遙控汽車,但他只願意讓小朋友看,不準小朋友摸他的車,更別提玩了。我說:“紫豪今天真乖,把這麼好的玩具帶來和小朋友分享,你讓別的小朋友玩一下好嗎?”紫豪不同意。過了一會,東樹帶來一輛遙控飛機。飛機很大,吸引了紫豪的注意。紫豪主動和東樹套近乎,想和他交換玩。東樹同意了。紫豪很小心地把玩具遞給東樹,並和他商量好彼此的玩具不給別的小朋友玩。

案例二:可兒手上拿着兩個蘋果,金老師逗她說:“可兒,把蘋果分給我一個好嗎?”她很爽快地給了金老師,然後一直注意金老師接下來怎麼做。過一會兒,她見金老師仍沒把蘋果還給她,就說:“給我!”金老師說:“你剛纔不是已經答應送給我了嗎?爲什麼現在又不給我吃了?”可兒始終是兩個字的回答:“給我!”可兒的奶奶告訴老師,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每次都是以哭鬧來解決問題。

案例分析與反思:

通過對小班幼兒分享行爲的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幼兒已經萌發了分享的意識,但其認知和行爲嚴重脫節,幼兒在行爲中還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享。如何把小班幼兒尚處朦朧狀態的分享認識轉變成內化的自覺行爲,以下是我的歸納和今後的做法:

1、發揮不同區角的功能促進幼兒分享行爲的發展

語言角:投放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供幼兒欣賞、講述。

分享角:可以設置一個分享角讓幼兒在家中帶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其他幼兒交換玩。

表演角:在表演角里讓幼兒表演一些關於分享的故事,如:孔融讓梨等。

2、爲孩子提供分享的機會(分享日)

可以再一星期中定個半天爲玩具分享日。

3、榜樣示範

教師和同伴是幼兒模仿的重要對象,善於抓住一切有利時機爲幼兒做好行爲示範,激發幼兒去模仿和學習。

4、言語指導

教師可以幫助幼兒一起協商分享中出現的問題,漸漸地讓幼兒學會自己協商學會分享。

5、鞏固幼兒的分享行爲

幼兒早期的分享行爲,主要來自於家長、老師等人的提示和鼓勵。在一段時期內,孩子尚不能把它變爲自己的自發行爲。因此我們必須要經常的提示孩子,讓他能時刻想到自己應該怎樣做。如:玩沙時,小桶和鏟子等工具總是不夠用,有的幼兒就會喜歡獨佔,於是我們老師就應該提醒他“想一想別人是不是也需要它?如果你和別人分享,別人會非常高興的。”另一方面我們成人也要言行一致。很多人都鼓勵孩子與別人分享,如,好吃的東西分給大家一起吃,可當孩子真的給你時,你又笑着說“謝謝你,我們不愛吃,你自己吃吧!”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把這樣的分享當作一種令大家高興的遊戲來玩,反而無法面對真正的分享,因此孩子與你分享時,我們必須要接受!

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 篇二

幼兒園小班案例:幼兒交往個案的分析

案例描述

1、晨間,老師發畫冊給幼兒講故事,朋朋根本沒有翻書,把書卷起來當話筒玩,惹得旁邊幾個孩子也跟他模仿,偶爾翻到走迷宮的那一頁,指指畫畫。該收書了,他把書交給小桌長陽陽,突然擡腳踢了陽陽的胳膊。陽陽疼得哭起來,我責問他“爲什麼踢陽陽”他卻回答說:“我踢老虎的!”書上走迷宮那一頁的確有老虎,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2、一天早上,朋朋看到王浩搭出一列新火車,他想要,上去就搶,王浩生氣地叫喊、哭起來,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行爲不對,趕緊說“對不起”。火車拿在手上才徵求人家的意見:“借給我,好不好”在他搭積木時,連續三、四次出現這樣的行爲。

3、班上找好朋友玩袋鼠媽媽的遊戲,沒有一個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平時有玩具也不願意和他一齊玩。

分析診斷

朋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懂交往規則,有打人、搶東西之類的攻擊性行爲,不被同伴接納。我們透過家訪、對孩子的觀察分析,瞭解到孩子存在交往問題的原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朋朋爸爸在外打工,他跟奶奶和媽媽在家生活。爸爸偶爾回家後教育孩子時,也是非打即罵,朋朋十分怕爸爸。奶奶很重視對他的教育,教這教那,但管不住,有時急了也動手打他。這樣,到幼兒園後,老師給他講道理、說服教育,很難發揮作用。不少心理學家的研究認爲,兒童早期的同伴交往行爲,幾乎都是來自於更早些時候與父母的交往。

2)不懂交往的規則

向別人借東西要主動協商請求,徵得別人同意後方可借用。朋朋不懂這樣的交往規則,不懂協商也不會協商。

3)自制力差,認知與行爲脫節

朋朋情緒衝動,調皮好動,容易產生一些破壞性、攻擊性的行爲,自制力差。當同伴生氣、憤怒時,他才意識到行爲的不對,連聲說對不起,卻不把東西還給人家以改正自己的行爲,發生認知和行爲脫節的現象。

4)缺少交往的機會

此刻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缺少玩伴,加之朋朋的一些負面行爲,不被同伴接納,缺少互動的機會,更加不能獲得交往的經驗,增強這方面的潛力。

指導方法

1、與家長溝通,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

這天幼兒園活動安排畫熱帶魚,朋朋奶奶看到先來的小朋友在畫畫,便催促朋朋快點畫。朋朋東看看西瞧瞧並沒有動手,奶奶有點急了,舉起手要打朋朋,朋朋嚇哭了。我趕緊走上前拉住她奶奶,對朋朋說:

“趕快畫好了我們去玩球。”朋朋一邊抽泣一邊畫。奶奶看孩子畫好了才放心。我與她談心,告訴她孩子的不良表現,可能就是他們平時教育方式不正確,嚴格要求不必須非要動手打,奶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悔不已。我對她說“如果你當着那麼多孩子打朋朋,他多沒面子,你要多瞭解孩子,多想好方法教育他。”

2、利用同伴及班羣衆的力量對朋朋實施影響。

透過教師引導、同伴約束、家長說服幫忙等,強化朋朋認識到“不能打人”,控制不良行爲。

這天第一節羣衆活動,老師讓小朋友把豎排由豎排調爲四橫排。陽陽和欣怡很快搬到前排坐下來,朋朋本來應坐在她們中間,他把椅子搬過去,向我報告說不好坐了。我要求她們讓開空檔,給朋朋坐。她們怎樣也不肯,都說朋朋打人。看來他們對朋朋還有成見,有所戒備,我藉機教育朋朋說:

“你還打人嗎”

“不打了!”朋朋直搖頭。

“他不打人,你們給他一次機會!”陽陽和欣怡還是不做聲。

“這天旱上,朋朋還幫忙發接送卡的,給他一次機會吧!”我及時舉例讓她們看到朋朋的閃光點。

“如果你再打人,他們真的不讓你坐前面了!”我再次提醒他。

朋朋最後坐在了第一排。他也比較爭氣,整個數學活動,一向坐得端正,認真聽講,一點都不要老師提醒,還主動舉手到黑板前做作業,我特地給他機會,他果真做對了,我帶領小朋友送掌聲表揚他。朋朋激動得臉都紅了。

教師的表揚或批評,教師對兒童所表現出來的信任程度,會影響兒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受歡迎程度。當同伴排斥孩子時,教師及時幫忙,引導他們看到朋朋的閃光點,讓孩子處在理解、寬容和諧的同伴關係中;教師創造並抓住教學契機,給朋朋表現的機會,使大家看到他的進步,用語言表揚或掌聲鼓勵孩子,增強自信心,利用班羣衆的力量激勵孩子的學習,樹立他的威信,讓其他孩子願意和他交往,同樣受到感染和鼓舞。

3、順勢利導,在實際活動中指導孩子進行正確有效的交往。

(1)強化認識,預防爲先,規則約束,適時引導。

給幼兒帶給充足的遊戲活動材料,儘量避免爭搶之類的破壞性行爲。爲了防止幼兒的爭搶,我給班上增加了幾箱積木,搭積木之前我先強調,大家一齊玩,誰搶就取消他的遊戲資格。

一天早上,小朋友又一齊搭積木,搭出各種各樣好玩的車子。朋朋走在活動室裏轉來轉去,盯着人家的東西看,我問他想不想借輛玩一玩他回答說“想!”我趁他動手搶之前提醒:“先問人家好不好別人同意了,才能拿。玩好還給人家,要說謝謝!”

我先帶朋朋向練練借一輛吊車,指導他說:“把你的吊車借我玩一下好嗎我玩一會兒就還給你!”練練愉快地說“好的!”我又讓朋朋說“謝謝!”

朋朋很開心地玩了一會兒。爲了鞏固練習交往,我推薦他把車子還給練練,再去向陽陽借賽車,他更開心了,借到之後還和陽陽兩人一塊玩。

活動之前,明確交代規則,進行約束。活動中洞察孩子的心機表現,在孩子產生不良行爲前,適時引導,學習商量徵求別人意見,在借玩具、搭積木等實際活動情境中練習,鞏固交往行爲,體驗成功,積累交往經驗。

(2)利用相關性促進幼兒的學習、交往。

在日常生活、學習和遊戲活動中潛力較強,表現主動、用心,受到多數同伴的接納、喜愛,在同伴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孩子的學習和交往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成功的學習、交往相互促進。我們利用這種相關性,如朋朋當小老師指導夥伴訂正作業,一方面促進學習進步,另一方面增強交往潛力。

(3)利用孩子喜愛的遊戲、操作活動培養自制力,促進交往合作。

朋朋十分喜歡遊戲和操作活動,發放材料時我們經常要求他堅持一分鐘,在活動中鼓勵他耐心完成作業,培養自制力。在主角遊戲表演遊戲中扮演喜愛的人物、動物,豐富語言表達,加強交往合作。指導效果

經過我們幾位老師和家長的不懈努力,兩個多月之後,朋朋有了明顯的進步。

當他看到小朋友打鬧時,他會說:“打人家,眼睛會紅!(意思是會把人家眼睛打傷)把人家打傷了,要送人家去醫院!”“打人要被110抓去。”小朋友跌到了,他主動去扶起來,幫忙檫眼淚,安慰夥伴。在一日活動中基本沒有攻擊人的現象。

朋朋在活動中更加專注,學習進步明顯,好幾次做數學作業,完成速度都在班級前幾名,手工作品多次參加展出。

他會與老師小朋友商量、徵求意見“老師,我也想搭積木。”、“分給我一些積木好嗎”、“我和你一齊玩呼啦圈好嗎”等等。

他主動要求當值日生,發放接送卡,整理玩具圖書等,小朋友們越來越喜歡和他一齊玩。

反思

1、本研究主要關注幼兒的交往表現。我們的預期目標是存在交往問題的孩子能儘快趨於正常,到中班基本能和其他幼兒一樣遵守常見的規則,妥善解決問題,與同伴友好交往。目前,朋朋也喜歡錶現自己,能夠幫忙別人,期望受到關注、肯定和誇獎,小朋友不再排斥他。但他在羣衆生活中規則意識還要增強,有時還需要老師的提醒和督促,處於他助到自助的過渡期。我們認識到對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過程,他的點滴進步都讓我們對他充滿期盼和信心。同時,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愛心、耐心以及高度負責的精神去幫忙和等待。

2、朋朋的不良行爲還有反覆的現象。偶爾有拉別人衣服、摸辮子等騷擾行爲。假期返校剛開始的時候,表現更爲明顯。我們還發現孩子身上有傷痕,及時與孩子談話,瞭解到家長有時還有暴力或體罰的過激行爲,導致朋朋產生了逆反心理,表現出對立情緒。我們與家長做了深入細緻的交流,指導他們統一所有家庭成員的教育觀念,保證幼兒園有效的做法向家庭延伸,同時要求家長充分發揮家庭教育一對一的優勢,更有效的指導幫忙孩子。

3、朋朋和大多數孩子一樣活潑好動,他在玩玩具、玩沙、搭積木、做遊戲、玩打擊樂器等活動中個性專注,我們有針對性的安排,讓他參加到喜愛的活動中,少有空閒去攻擊別人,減少破壞的機會。

4、交往潛力與孩子很多方面的發展都有關聯,朋朋在拍球、畫畫方面動手潛力較差,缺少興趣,堅持時間不長。我們和家長共同努力,發展動作協調性,培養自制力。和孩子一齊看書,引導他觀察,給孩子講故事,指導他回憶,持續一段時間的安靜,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促進孩子生理心理素質的整體提高。

5、對朋朋的關注和指導,我們很重視,但並不表現出刻意地去做,而是滲透在一日活動的環節中。不在同伴面前過分強調他的缺點,也不讓他自己和同伴感覺到特殊,適時當衆表揚進步,增強信心,樹立威信。關注幫忙但不包辦,逐步放手,讓他走向獨立,納入普通正常發展的軌道。

6、如今的朋朋已上中班,我們還將利用專門性的社會活動《我是班級小主人》、《我們都是好朋友》,加強對孩子的交往教育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 篇三

觀察記錄:

銘銘表現渴望非常強烈、自制力不夠;語言表述能力較強,聰明、愛提問題。在課堂上總是搶着回答問題,甚至不等老師把話說完,就着急地搶話。日常生活中也沒有耐心聽別人說話,一味急於自己表達。甚至吃飯早操時,他也不忘記傾訴。

分析與說明:

孩子愛表現,但自控能力很差,所以不管在什麼場合,他總會不由自主的插話。

所以我們要教育孩子耐心聽完別人的話,並能根據講話內容作出應答。

下階段措施:

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能做到在不該說話的場合控制自己不說話,認真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1、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交談,教師耐心傾聽孩子講話,以良好的態度對待和迴應孩子。

2、課餘時間給孩子寬鬆的語言表達的環境,多讓孩子說。

3、積極開展能培養孩子自控能力的遊戲:木頭人、猜謎語等,鍛鍊孩子的自我約束力。

幼兒園小班個案分析 篇四

幼兒園小班案例分析:吮吸手指

背景:

開學了,寶寶們有的是託班上來的;有的是新生。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來到了一個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環境是嶄新的,老師同伴都是陌生的。一切都衝擊着孩子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因而也增加了寶寶們的焦慮和恐懼感。在幼兒園羣衆生活中經常發現有孩子吮吸手指,東張西望,注意力不集中。我試想:這個習慣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麼的不衛生,肯定影響孩子的健康。我們小班就得從小抓起,培養他們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不防從這一現象切入設計一些適合小班幼兒的教案。透過教學活動讓他們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會影響身體健康。讓他們懂得經常洗手,持續手的乾淨。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乾淨的手指

按設計思路,我想讓寶寶們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種壞習慣爲第一活動目的。

師:“平時啊,老師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小朋友們有沒有看到呀”

幼:“璐璐、小魚兒、傑傑”

師:“哇!有這麼多呀!那你們說你們的小手指乾淨嗎”

幼:“不乾淨。”

師:“爲什麼不乾淨呀你是怎樣明白的呢”

幼:“手指上有蟲子,吃了會生病的,生病要打針的”

師:“恩,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對。那你們說吃手指是不是一種壞習慣呢”

幼:“是”孩子們在老師的有效提問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衛生的,是一種壞習慣。

分析:小班幼兒的思維水平仍處於直覺行動階段,他們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獲得相關經驗、認識。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髮展水平。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見的行爲習慣。教師要懂得把生活中的東西轉化爲有價值的學習資料,從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得到相關認識。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環節中有個別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認識到了自己行爲的不對,迅速將手指從嘴中拿出,並表現出害羞的樣貌。我認爲這正是引導孩子進入這一環節(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時機。

師:“瞧,小朋友們,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厲害。因爲我的主人總是把我放在嘴裏吸呀吸,有時候還咬我呢!我就變成這樣貌了,多難看呀!皺巴巴的、光禿禿的,做起事來也不方便了,我真難受呀!”(教師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出示痛苦表情指偶,邊講述邊表演)幼兒聽得很認真。教師抓住時機及時進行提問。

師:“小朋友們,手指爲什麼會變成此刻這個樣貌呀”

幼:“因爲他的主人咬他、因爲他難受”

師:“對呀,那你們說說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不好”

師:“那我們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不要”

師:“爲什麼不能咬呢”

幼:“他會痛、會難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表揚。

我思考:孩子已經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會難受。但小班幼兒需要親身經歷方能深刻感受到。爲此,我在想是否能夠讓孩子真正嘗試一次呢

分析:透過擬人手法讓幼兒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但我還是終止了讓他們嘗試的想法。因爲孩子的手指實在不乾淨,一但讓他們嘗試,或許有些孩子會覺得:“咦,真好玩!”

(三)高興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頭後,我接下來直接還是已擬人手法展示了高興的手指。

師:“小朋友們好!此刻我可高興了,我的主人再也不咬我了,而且還經常給我洗澡。瞧,我多幹淨,多漂亮呀!(教師同時出示高興表情的指偶)

師:“小朋友們,此刻我的手指怎樣樣了呀”

幼:“笑了,變乾淨,變漂亮了”

師:“對,這是爲什麼呢”

幼:“主人不咬他了,給他洗澡了”我給予幼兒肯定、讚許。

分析:鼓勵孩子自主的發現事物的變化和聯繫比教師“單程式”灌輸知識經驗給孩子的發展更爲有益。難受的手指,高興的手指透過指偶比較,這是直接的視覺感知。帶給生動的教具可調動幼兒的用心性。

(四)乾淨漂亮的手指

這一環節我直接讓孩子在觀察瞭解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師:“此刻,請小朋友們互相看看小手指,說說自己的手指乾不乾淨,漂不漂亮”

幼:“不乾淨,不漂亮,乾淨,漂亮”教師在此時可查看每位孩子的手指,將發現的個案拿出來評析。並透過這個環節提醒幫忙孩子糾正吮吸手指的習慣。

分析:幼兒討論得很用心,也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所見。透過個案引導孩子的習慣。對於孩子的想法教師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引導孩子用心參與活動中來。

綜合上述案例,我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了兩點反思:

1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吮吸手指是平時生活中發現的現象,教師抓住了機會開展活動。作爲教師這點是很關鍵的。案例中對手指的觀察都是對小班孩子行爲習慣培養的前提。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體驗,把握教育時機,帶給教育引導。

2師生呼應,構成學習共同體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發現吮吸手指現象,請幼兒說說痛苦的手指爲什麼難受,孩子們答得很棒。此時幼兒覺得成功時,教師又讓孩子觀看高興的手指,又讓孩子重新思考:手指爲什麼此刻高興了

幼兒園個案觀察記錄集錦 篇五

觀察記錄:

寶貝是之前在xx班讀過的孩子,沒有自信心,特別健談,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分析:

1、寶貝想快一點融入集體。

2、寶貝像教導心得朋友,通過講話和和小朋友增加交流的機會。

3、想證明給老師看,他是秀的,並且不想讓老師知道他有不好的地方。

教育對策:

1、讓家長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孩子目前已經很優秀了。

2、寶貝愛講話的情況應該適當的給他們空間,以及固定的時間,讓他們知道聊天營業室需要在對的時間。

效果:

寶貝比之前有了更大的進步,不會故意聊天打擾課堂,而且會帶着其他小朋友認真閱讀。

幼兒個案觀察記錄 篇六

觀察記錄:

陽陽性格比較內向,有什麼話也都放在心裏。中午午睡醒來後,我在幫其他一名幼兒穿衣服,突然有小朋友報告老師說陽陽哭了,我還想難道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走過去一問,還是別的小朋友幫他說的,說陽陽想媽媽了,怎麼上午還好好的,睡完覺就想媽媽了呢?後來離園是我從他母親那溝通了解到,他是因爲起牀後不會穿衣服,所以說想媽媽了,因爲媽媽會幫他穿衣服。

分析與說明:

像陽陽這樣的個案,老師需要很多的關注,他的內向太容易把他忽略了。他以爲還可以在家一樣起牀後媽媽會幫他穿衣服,但他也沒有直接告訴老師他不會穿衣服,沒有要求老師的幫忙,這就是性格內向的體現。

下階段措施:

教師需多關心這樣的幼兒,在上課的活動中,多叫他回答問題,位置安排在人多走動的地方,鼓動其他小朋友們多和陽陽做遊戲。多做一些談話。

幼兒個案觀察分析記錄樣例彙總 篇七

觀察時間:20xx年4月8日上午9:10—9:33

觀察地點:小二班

觀察對象:花花(3歲半)

觀察者:盛xx

觀察目的:

1、通過觀察幼兒操作《顏色四段卡》的行爲表現,瞭解幼兒的發展水平,爲進一步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依據。

2、基於幼兒對學習材料的使用情況,評估材料提供的適宜性以及教師指導的適宜性,以更好的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花花在榻榻米上選擇了操作材料《顏色四段卡》,進入自主的學習和探索中。

花花先鋪好工作毯,然後走到放置材料的地方。一次拿一樣,分兩次拿了《顏色卡》和《色板2》,整齊地放在了工作毯的左上角。隨後將《顏色卡》裏的第一段卡按照從左到右的方向整齊的擺成了一排,又分別拿來了真實的蔬果。

花花準備放只有圖片的第二段卡時,反覆對比了一下,發現沒有擺放的位置,就逐個把實物蔬果一個個的往下挪開並擺成了一排。隨後,又拿出二段卡從左到右的擺放了兩個,期間發現沒對整齊,又把卡片對整齊了。

緊接着,花花拿起了只有文字的第三段卡,反覆對比了將近一分鐘之後將字卡準確的擺放在了黃色的下面,還拿起了黃色的梨對應的擺放在下方,嘴裏說着“黃色”。

花花擺放好第二段卡和第三段卡後,就將顏色相一致的四段卡《蔬果》對應的擺放在了下面,擺放時小聲的說出了“紅色”“黃色”五個字卡上的全部內容,18分鐘後花花完成了全部的操作。當最後一個白色的蘿蔔擺放好後,花花沒什麼表情的看了老師一眼,老師在旁邊給了一個大拇哥,花花就開始了收材料了。

花花從左到右一張張拿起了一段卡放在材料盒裏後,又同樣的拿起了二段卡放在了材料盒裏。拿起三段卡時還用小手拍了一拍,拍整齊了之後才放進材料盒裏面。

緊接着,花花折返6次分別將蔬果一個個的放回了原位,又回來將材料盒和色板分別放了回去。最後蹲在工作毯左側,把工作毯拉向自己的方式重複了幾次,整齊的將工作毯卷好並放回了原位。

觀察分析:

幼兒的興趣需求:花花對操作材料《顏色四段卡》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整個學習過程投入而專注,長達23分鐘的操作過程中裏能夠完全獨立、自主的進行主動學習與探究。

幼兒的發展水平:花花在從一段卡和食物的對應中,發現了二段卡和三段卡還沒有進行擺放,能及時發現並進行位置上的調整。在之後的顏色與字卡對應、實物與字卡對應擺放以及收材料的過程中都表現出非常好的秩序感。在辨認和讀字卡的過程中,對文字敏感,善於發現材料的暗示作用,圖與文字的聯繫,能清晰的指認和讀出字卡上的文字。

材料提供的適宜性:在學習材料的設計上,教師將稍顯枯燥、抽象的顏色三段卡與真實的實物建立了聯繫,變成了幼兒感興趣的《顏色四段卡》。材料設計目的明確,適合小班幼兒操作,並有隱性的錯誤訂正,能夠有效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

教師指導的適宜性:整個活動完全由幼兒獨立操作完成,幼兒沒有用言語或者在肢體上表現出對老師的需要,而教師也沒有直接的介入,只是在旁邊指導其他幼兒的時候,不定期的投來關注的目光和豎起大拇指給予孩子鼓勵。

後續的支持策略:在活動後的小結時,花花在說“自己玩了顏色的遊戲”後,教師用啓發性的語言幫助花花進行了總結,如“花花今天進行了顏色四段卡的工作”“蘋果是什麼顏色的?”“蘋果是紅色的”“還有什麼水果是紅色的?”……教師能有意識地幫助幼兒聯繫已有經驗形成新的經驗。

教師反思和建議:

作爲小班的花花,表現出的長時間的專注力和自我學習的能力以及超強的秩序感讓筆者感到特別驚歎!幼兒看見學習材料就會產生遊戲意圖,材料是支持幼兒主動學習最重要最顯性的保障。幼兒的認知、思維、語言等無一不在操作擺弄中產生和發展,而幼兒主動學習的關鍵是能夠支持幼兒選擇他們需要的材料,選擇和誰玩,如何玩以便於實現他們的計劃和意圖。所以,教師要提供有準備的環境,同時要具有敏銳的在觀察意識,去發現幼兒的需要,在不斷的發現與完善中,讓他們在足夠的時間、空間裏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圖自由操作,親身體驗,享受學習和探索的樂趣!

今天花花拿了《色板2》可是並沒有打開進行操作,建議在現場或之後的活動中,老師能關注到,並能有意識的進行引導,幫助幼兒對顏色的認知和分辨中能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幼兒園個案分析 篇八

一、案例背景

區域活動中,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喜歡的區域玩玩具,忽然聽到錦錦哇哇大哭起來。我連忙跑過去,瞭解狀況。只見他邊哭邊指着手說:“陳凱咬我”,我順着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見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齒痕,別的小朋友見錦錦哭了,也都跑來看熱鬧。這時陳雅也跑來告訴我“陳凱打我,還搶我的積木”。但見陳凱小朋友卻若無其事,坐在區角里只管玩自己搶過來的玩具。

二、描述與分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咬人並無惡意。孩子還不懂得運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法,喜歡用咬人這種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其次,孩子習慣用嘴去感覺外界事物,這是他們瞭解生活的一種途徑。有時孩子咬人是要表達自己心裏喜歡的方式,由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陳凱小朋友是個不愛說話,長相可愛的小男孩。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爲中心,把什麼玩具都歸爲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嚇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針對這種狀況,我們經常與家長溝通,才發現原先該幼兒他要什麼總是事事依着他,使他養成了自私,好攻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爲什麼會咬人?

1、這是孩子的生理髮展過程,大部分孩子會咬人,在孩子1歲左右時,會從牀上爬到地上來玩,這是個咬人的危險期。媽媽並沒有制止,而是一邊喊痛,一邊習以爲常。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兒園時出現咬人的事件頻繁,次數增多,讓他養成了咬人習慣。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訴成人自己想要什麼。但由於語言發展尚未完善,表達不出來自己的想法,心中焦急纔會咬人。在幼兒園裏,由於孩子不適應陌生的環境,自我保護意識較強,才以咬人做爲一種情緒宣泄方式來爲自己減壓,保護自己增強安全感。

3、許多家長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樣會咬人呢?那是因爲在家,孩子沒有相片的對象,家長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會提前滿足他。而在幼兒園,誰和誰都不熟悉,更何況孩子在一齊,都是以自我爲中心,什麼東西都覺得是自己的。別人不給,又不會用語言去表達,所以纔會出現咬人這種現象。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會給我。那麼他就會覺得這種方法很好,讓他得到了想要的東西,下次還會繼續利用這種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該如何對待呢?

(1)發現孩子最初有這種咬人現象,必須要制止,給他一種印象不能咬人,如:能夠捏捏他的小嘴,告訴他不能發脾氣等轉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東西的行爲是無意識的,但咬人這種行爲則是有意識的,是一種攻擊行爲,如果在孩子身上經常出現這種行爲,成人就該注意。對此我們不能遷就和視而不見,就應做出必要的反應,讓孩子明白他的這個行爲是不好的,沒有人喜歡咬人的孩子,只有改掉這樣的行爲纔是好孩子。

(3)應對小孩咬人,家長也不要過分擔心和焦慮。先要時時細心觀察,弄清楚孩子爲什麼咬人?是不是需要什麼東西,滿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正確的引導,淡化咬人的行爲,用新穎的東西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確使用行爲療法。任何指責只能強化錯誤,適得其反。既不能用語言恐嚇孩子,也不能防止錯誤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擬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訴孩子咬別人是一種不良行爲習慣。同時也請家長配合,家園共同努力,儘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爲習慣。

3)應採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強與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關係。

每一天鼓勵他與別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種被接納、關愛的心理感受,縮短與老師、好朋友的距離,讓他慢慢地融入到這個羣衆中來。

(2)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讓孩子樹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利用各種途徑引導他參與羣衆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讓他感覺自己能夠做的更好;一旦有進步或取得成功時,我們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

(3)通過故事,加強幼兒正確的生活習慣。

通過難看故事《拔牙》並觀看醫生拔牙的真實場景,讓幼兒明白在生活中與好朋友一齊友好的分享。一旦發現他與小朋友發生爭執、有攻擊行爲時,要立刻制止。並讓他感受被攻擊者的難過和疼痛,引導並教育他向對方道歉。讓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爲,明確地告訴他:“咬人的行爲是不受別人歡迎的。”

三、引發反思

小班年齡特點就是喜歡把玩具佔爲己有,比較自私,以自我爲中心。孩子在家時,玩的夥伴較少,不容易出現以上這樣攻擊性的行爲,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時候,就開始發生問題了。任何孩子都擺脫不了這個特點,哪怕是陳凱這樣的孩子。

第一次發生之後,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着他,一但發現他想打別人或者是咬別人的行爲就立刻制止,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方法根本沒什麼用,老師總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總是看着他一個人,而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會讓他這會讓他更加想去咬別人,他會產生“你不讓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於是我便上網找相關的案例,多看相關方面的書,並且我們在此階段確立了主題活動《大家一齊玩》的主題活動,通過此活動,瞭解與同伴,老師同時建立與老師、同伴之間地相處模式,培養孩子的交往潛力,從而適應羣衆生活。

對陳凱的教育,我們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針對性地教育。首先我們與其家長聯繫,在入園、離園時與家長進行交流,家長更全面的瞭解自己的孩子,並且他的家長們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把別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並且對被咬的孩子道歉。並且我們還通過家長會,QQ羣有針對性的向家長宣傳幼教知識,幫忙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念。其次,我們在幼兒園及時正確地觀察和評價陳凱的行爲,發現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鼓勵,比如他平時做操做的好,我們便請他來上來當小老師,讓孩子子對自己產生自信;對孩子的自私行爲給予糾正,讓她認識到自己和同伴是朋友,有好東西要一齊分享;並且開展《小組畫畫比賽》、《撿落葉》等羣衆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多交流,以此培養他們的交往潛力。對其他幼兒我們通過平常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而對陳凱的攻擊性行爲要儘早發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與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時也給了他心裏安慰。如他要是搶玩具,我就告訴他玩具大家能夠一齊玩、輪流玩、這既培養了他的交往潛力,又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並且平時多與他接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他明白有什麼事能夠找老師,而不是通過一些攻擊型行爲就能夠解決的。

小班是幼兒生活常規培養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們儘量把他地攻擊性行爲扼殺在搖籃裏。通過一段時間,事實證明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他此刻咬人行爲已經基本上沒有了。

小班個案觀察記錄 篇九

觀察原因:

今天,小雅的媽媽告訴我,孩子經常一出了幼兒園的大門就要尿尿,而且還是特別着急的那種。在與媽媽的交談中得知孩子在家就有憋尿的習慣,不到已經快憋不住時不會去尿尿的。看的出媽媽也是很無助,希望老師能給與幫助。爲了糾正孩子這個不良的習慣,我決定對小雅進行個別觀察及教育。

觀察實錄:

在進行區域遊戲活動的時候,我看到小雅的神情看似緊張,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她要尿尿,我趕緊問她:“小雅,你是不是要尿尿?”可她一臉嚴肅的告訴我:“沒有。”我又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小雅的雙腿夾緊,我就對她說:“沒關係,老師陪着你,跟你一塊上廁所好嗎?”小雅沒有拒絕,我拉着她的小手一塊上了廁所。

觀察分析:

要想改變小雅的憋尿習慣,我覺得首先要老師細心地觀察,在她出現憋尿現象時要及時的給予幫助。其次要讓她覺得這不是一件嚴重的事,以此來解除她的緊張情緒。第一次幫助小雅不憋尿得到了成功,正式因爲有了這次的成功,讓我對她糾正這一不良習慣增強了信心。

觀察實錄:

在餐前準備時,我組織幼兒如廁、洗手,當我喊道小雅那一組時,小朋友都大步流星的走進廁所,只有小雅沒有動靜,依然坐在座位上,我來到她的身邊蹲了下來,拉着她的小手告訴她:“馬上就要吃飯了,要去解小便洗手吃飯啦!”她一個勁的搖頭說:“我沒有小便”。我怕強迫她去會引起她緊張,她說沒有,我就沒有再要求了。吃完飯帶着孩子們散步回來以後,我又再次組織小朋友如廁,來到小雅的身邊對她說:“馬上就要睡覺了,要是不尿尿,憋着會肚子痛,到時還會尿牀,好羞羞”。小雅聽我這麼一說,伸出小手示意要和我拉手並對我說:“老師你陪我一起尿尿。”小雅再一次進步了,離改掉這個不良習慣又前進了一步。

觀察分析:

小雅的憋尿現象不是一兩天就能改變得了,作爲老師不能着急,要有耐心,不能着急。她的每一次進步,老師都要及時的給予肯定。同時,老師應利用幼兒的心理特徵,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取得實效。

取得的效果:經過這幾天的時間老師的耐心引導和家長的配合支持,儘管小雅還不能自己主動的去入廁,但是已經能在老師的提醒下,陪同着去入廁了。孩子取得的進步和家長的配合,老師的耐心,細緻的觀察是離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