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目錄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一篇: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二篇: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三篇:國小數學有效教學設計的實踐與反思第四篇: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第五篇: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圖形》教學設計與反思(1)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最終服務於生活。在教學中要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並能學以致用。

新課程標準的出現,正是配合當前落實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和飛躍。新課程標準旨在建立一種促進學生髮展、反映未來社會需要、體現素質教育精 神的數學課程體系。要使該教材真正實施到位,必須建立一種符合學生自主發展、融入社會生活、面向學生生活實踐、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精神的教學方法,而這樣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應體現開放式教學。

一、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願意幫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錶示!”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錶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並說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

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說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麼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裏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以肯定。並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教師做到了: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

二、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麼,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爲什麼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並示範)“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

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然後在小組裏說一說,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塗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塗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在這裏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爲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解答問題。2、筆者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1、教師板書:1/2、1/4、1/8,讓學生讀出各數。

談話:“看到這三個分數,你能說出它們誰大誰小嗎?”(學生猜測,交流)“究竟誰說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動手來驗證一下,請從老師爲你們提供的學具裏選擇合適的學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後在小組裏交流你的發現。” 組織學生彙報、交流,教師小結。

2、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3、5題。

(1)、(課件出示第3題)談話:三張紙條的長度怎樣?(一樣長) 第一張紙條全部塗色,該怎樣表示?

第二張、第三張紙條的塗色部分會表示嗎?(生答,師演示)

你能根據三張紙條塗色部分的大小,比較出這三個數的大小嗎?

(2)、(課件出示第5題)指名讀題目,並說出題目的要求。

學生獨力完成,集體反饋。

其教學特點是: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

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爲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穫?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麼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後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爲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後,選擇了讓學生拍手錶示物體平均分後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歎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後,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着出示,有的用另一隻手擋住或握住另一隻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乾脆說: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說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後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後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後爲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塗、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於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纔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推薦打開範文網:)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說,應“以人爲本”,而不是以知識爲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所以,開放式的教學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觀點,同一個問題,學生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每個學生的觀點都受尊重。開放式的課堂不再以教師爲唯一

的評價主體,學生也成爲了評價的主體,學生在評價別人的成功和被別人評價爲成功的過程中滿足了好奇心,獲得了探求新知識的激勵。教師應發揮表揚的激勵功能,使學生樂於創新。我在課堂中經常運用激勵性言語,撩撥學生創新的慾望。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第二篇: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

三伏潭二小何銀先

許多教育者都有這樣的教學感受,好的教學預計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闃重要作用。現低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或爲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工,爲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開啓學生思維的閘門,激發聯想,激勵參與,主動探索,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一、合理地分析教學內容

一節數學課教學的成敗,教學內容的呈現是至關重要的。爲此,教師必須能多樣地、靈活地呈現教學內容。

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對教材內容的數學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師不僅考慮本節課所教的知識,更要考慮到本節課後蘊涵的潛能。如國小數學中知識的遷移:由剛開始的表內乘法→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分數乘法→百分數乘法,每個知識點之間都存在緊密的聯繫.

二、合理地分析學生情況

教學設計必須是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學習困難,學習興趣及學習方式等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否則會事倍功半或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老師不能用自己的視界來衡量學生的視界。要想真正瞭解學生不僅僅依靠經驗,有時還需要一定的調研,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選擇。

三、合理地確定教堂目標

教學目標的陳述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要看這種教學目標有沒

有價值,能否給學生的身心發展帶來某種積極的變化,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個性需要。所以說教學目標是爲學生的“學”而設計的,教師的“教”是爲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而服務的。《教學課程標準》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民價值等幾方面規定了學生應達到的目標,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也要體現數學教育的多方面價值,教學行爲的主體必須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爲此,判斷教學有沒有效益的直接依據是學生是否有新的收穫,而不是教師是否完成了任務。

四、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

在設計活動時,要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對教學進行差異化處理。教師:導入→提問→探究(組織學習、交流)學生:動手→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練習等,準備:教具、學具、課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學活動是爲了完成和達到教學目的而設計的,爲此,必須要圍繞教學目標來設計。

五、合理地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是對個人本自身的教學進行批判和反省的過程,一節課下來,靜心反思,及時記下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思考再交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教學,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了個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避免無效性教學。

通過教師合理地設計、安排,學生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住,再接再勵,把教學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第三篇:國小數學有效教學設計的實踐與反思

國小數學有效教學設計的實踐與反思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與學的問題,爲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而設計的一套系統過程。它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是落實教學理念和指導教學行爲的方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和保證。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是一門科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依據課程內容、學生特徵和環境條件,運用教與學的原理,策劃師生學習互動活動;它也是一門藝術,必須融人設計者的豐富經驗,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生成的可能,設計出有效解決數學教學的方法和策略。

一、強化基礎學情分析找準教學設計的落腳點

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教學設計的其他內容有着緊密的聯繫。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基礎,是教學內容分析的依據,是教學策略選擇和教學活動設計的落腳點,學情分析是對以學生爲中心的教學理念的具體落實。

1,學生的知識儲備。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學生在學習新知時,一般會受到舊知的影響,在舊知的基礎上,認識新知,重構知識網絡。數學教師在教學設計前,要加強對學生知識背景進行有效分析,包括對學生已具備的有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識的分析,還要對不利於新知識獲得的舊知的分析。因此,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來設計富有情趣和針對性的數學教學活動。

2.學生的思維能力。埃德.拉賓諾威克茲在《思維.學習.教學》一書中說:“作爲教師,我們教兒童。既然我們教兒童,那我們就要了解兒童怎樣思維,兒童怎樣學習。”許多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關注的是“怎樣教”,而忽視學生“怎樣學”。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重啓迪和發展學生思維,使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得到形成和發展。”因此,國小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關注、分析學生已具有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使教學設計與學生的思維方式有效對接。另外,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視的內容。

3.學生的數學素養。爲學生數學素養的判斷提供了理論基礎及基本思路,準確地判斷學生的起始數學素養是進行有效教學設計的前提。學生的綜合素養不僅僅在於掌握多少數學知識,也不在於能解決多少道數學難題,而是關注他們能否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形成進一步學習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各個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不能過高,也不能降低教學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設計的教學內容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培養學習數學的能力,加強學法的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批准教學設計的基本點

優化教學內容,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對教材進行整合、開發、創新處理,以分散教材的難度,減緩知識的坡度,使教學內容更趨於合理,讓教材的教育教學功能得到充分體現,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1.處理好四維目標。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結合數學教育的特點,確立了“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維目標。體現了數學教學不只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繫,加深對數學的瞭解,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但是四維目標,只是課程設計和教學設計的總體目標,不是每節課設計的具體目標,在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進行分解、細化,生成具有導向性的具體目標。

2.設計好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方向。國小數學教學目標不僅包括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要求。對目標的不同理解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設計,從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課堂教學。在進行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時,要緊緊圍繞“三維教學目標”,即“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教學內容。在設計中要做到重“知識”,也要重“技能”;重“過程”也要重“方法”;還要重“情感、態度、價值觀”,注意“三維教學目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3.組織好教學內容。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一種依據,是學生從事數學活動、實現學習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內容是一個靜止的知識庫,與學生接受知識的動態過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工作。設計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編寫特點,領會編者的意圖,把握教學內容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知識的呈現順序,即先出現什麼,再出現什麼。要分析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設計相應的練習時,要加強練習題的針對性、有層次性,真正達到知識的形成、鞏固與應用的目的。所以教師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膽取捨教材內容,可打破章節順序,進行有選擇的、科學的再創造、再加工,合理優化教材結構。

三、優化學生學習方式找準教學設計的關鍵點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教師要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的學習方法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變教師講、學生聽、不停練的局面,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1.動手實踐。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在國小數學教學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理解知識的形成,體會數學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結合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恰當地運用直觀操作,師生互動,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第四篇:國小二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除法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繫。

2、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

學具準備: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在大森林裏,住着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倆遇到了一點小麻煩,爸爸買了8個桃子要分給2只小猴,該怎麼分呢?小猴子們想請大家幫忙來分桃子,大家願意嗎?(板書課題: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識。

活動一: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幫他們分一分。

1、 彙報分的情況。(全班彙報,說出各種分法,並板書)。

2、 師: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爲哪種分法小猴們最滿意?說說你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同樣多、一樣多)。

活動二:

(1)師:這時猴爸爸又拿出6個小木塊,請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會怎麼分?(同桌互相討論)。

(2)同學們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動三:認識平均分。

(1)師:小猴跟同學們學到了新知識非常的高興,他們準備把好消息告訴小貓,可是小貓正在爲一件事發愁呢。

(出示):要把12條小魚分給4只小貓,每隻小貓要同樣多,怎麼分?同學們幫幫它們吧。(4人小組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2)交流彙報: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每隻小貓分到3條魚。

(3)學生總結平均分東西的方法。結論:把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叫平均分。(板書) 活動四:鞏固平均分。

(1)師:小猴告別了小貓又來到小狗家,小狗也有問題沒有解決,讓我們也幫幫小狗吧!(出示題目請學生讀32頁第3題)。怎麼分?誰來圈一圈。

(2)嘗試用完整的話彙報。

三、實踐應用。

師: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裏來了那麼多客人,猴爸爸說,快來、快

來,幫爸爸擺筷子。(33頁第1題,課件出示12根筷子,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藉助生活經驗,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師:吃完飯,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間做作業,弟弟不小心把鉛筆撒了一地,請大家幫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師:猴爸爸拿出9個汽球要平均分給4個客人,大家幫猴爸爸分一分。”(引導學生完成第4題)。

四、總結全課。

師:今天同學們幫助小猴解決了分東西的難題,小猴謝謝大家!請大家回想一下,你從中學到了那些知識?

板書設計:

分桃子

1和72和63和54和4

同樣多 一樣多

把每一份分的同樣多叫平均分

《分桃子》教學反思

《分桃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3冊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繫;2、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針對這樣的目標我在教學前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從兩個教學班的授課結果來看,本節課教學效果有憂有喜,現結合本課教學實錄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記錄如下:

一、成功之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所以,一上課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桃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要在童話故事裏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爲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後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願意去從事分桃子的活動。在本節課中我創設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猴分完桃子,猴爸爸又請小猴來分6個小木塊;分完小木塊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等。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整節課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隨着故事的展開教學目標也在得以一個一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愛心也得到發揮,他們是在幫助小猴、小貓、小狗這些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物解決問題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

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處: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找出不足,探究不足產生的原因,促進今後的教學。通過失敗之後的反思,使我們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教學目的。

第五篇:國小二年級數學上冊《認識圖形》教學設計與反思(1)

《認識圖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國小二年級數學蘇教版上冊《認識圖形》 教材第11——13頁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知道可以按邊數給平面圖形分類.

2,讓學生通過圖形的折,剪,分,拼等操作活動,感受圖形之間的聯繫與變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究精神和合作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邊的概念,明白圖形按邊的數量分類,命名的意義.

教學難點:

認識並能正確拼擺圖形。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起興趣

談話:暑假中,工人叔叔要給我們學校的地面進行整修,就買來了這兩種形狀的地磚,(電腦出示)地磚的面是什麼形狀呢?

生回答: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在長方形和正方形圖形上標出名稱)

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物體的表面有不同的形狀,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認識圖形。

二, 操作觀察,探索新知

1, 認識四邊形

同學們,長方形,正方形就像兄弟兩個,他們還有個共同的名字呢 你們知道嗎 猜猜看 指名幾人猜一猜(四邊形).

師: 你們爲什麼稱它是四邊形呢? 指名學生說.

教師贊同學生的意見, "四邊形".

師:那什麼叫四邊形?

我們就先一起來數一數長方形的四條邊吧!

(1) 操作:請大家拿出自己的數學書,它的封面就是一個長方形,用左手豎直舉在面前.

師示範 摸一條邊,並說這就是長方形的一條邊.

請同學們自己摸一摸,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

反饋:你是怎麼數的 指名一個學生上臺數.(可能會有不同的數法,要肯定有順序數的一種,同時強調要記住第一條在哪裏).

咱們跟着電腦一起有順序的數一數.

(2) 那正方形呢 咱們一起來數一數正方形有幾條邊好嗎?

電腦演示.

小結:通過數,我們知道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四條邊,它們都是四邊形。凡是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叫四邊形。

2, 練一練

(1) 問:同學們想一想,我們學過的圖形裏,還有哪個也是四邊形

指名學生回答(平行四邊形,出示).

(2) 還會有其他形狀的四邊形嗎?(有)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哪些圖形是四邊形呢

學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再校對.(多媒體呈現)

小結:第1,第2,第4個圖形雖然形狀各不相同,但都是四邊形. 3, 認識五邊形,六邊形.

(1)認一認

師:工人叔叔在搬運時不小心把瓷磚打破了幾塊,我選了2塊,把它們的形狀描下來了,咱們看看,它們有幾條邊 是幾邊形呢 (多媒體出示書上的五邊形)

學生回答後小結:這兩個圖形各有五條邊,叫做五邊形.

(2)說一說

師:四條邊圍成的圖形叫四邊形,五條邊圍成的圖形叫五邊形,那六條邊圍成的圖形呢 ?(學生猜:六邊形)

電腦出示兩個六邊形.全體跟着電腦數。

(3)搭一搭

五邊形和六邊形還有其他樣子的嗎 (有)(??)

那你想用小棒來搭五邊形和六邊形嗎 先再腦子裏想一想,你準備怎麼搭

操作:請同桌兩個小朋友一人搭五邊形,一人搭六邊形,看誰用的小棒最少

學生活動,一人在實物投影上搭.然後再交流。

小結:我們用5根小棒,做五邊形的5條邊,用6根小棒,做六邊形的6條邊,搭出了五邊形和六邊形.

師:把小棒收起,推至桌角.

三, 實踐運用,鞏固新知.

1,分一分

問:我們已經認識了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現在它們在一起聚會了,你還能分得清嗎?(能)

多媒體出示第3題。誰來說一說,.指名回答.

2, 折一折

師:同學們分得真清楚,老師還會變魔術呢,老師可以在一張長方形的紙上變出我們今天認識的所有新朋友,你們想和老師一起變魔術嗎?(想)請大家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和老師一起折。(引導學生邊折邊說出折出的是什麼圖形)

師示範,是幾邊形 再依次折,是幾邊形 請一人數一數.最後又變回四邊形.

請大家把紙夾進書裏,看電腦老師再來給大家變一遍,邊看邊想象自己剛纔折的過程.再填空.

3,畫一畫

師:剛纔我們活動開展的熱熱鬧鬧,現在,我們要來安靜的讀題,做題,能做到嗎

拿出你們手中的題,.把下面每個圖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幾個三角形?

學生獨立完成,然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投影出示學生的畫法。再電腦演示。

4,剪一剪

師:剛纔的摺紙有趣嗎?

再來看,我這裏還有一張長方形紙,如果從上面剪去一個三角形,剩下的是什麼圖形呢 猜猜看.

(多媒體呈現)想好了,就說一說吧。.

四,全課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哪些圖形?用什麼方法來判斷的? 誰來說一說.

老師非常高興今天和大家共同認識了圖形家族裏的新朋友,其實在數學王國裏,圖形是個奇妙的世界,有很多有趣的、有用的知識,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很多很多??

教學反思

總的來說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

本節課我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本節課我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我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分圖形活動和折圖形的活動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幾點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1、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生活積累的基礎上不斷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課教學將單調的練習內容設計爲學生可操作的遊戲或活動的形式,通過課堂延伸,豐富學生見識,開拓了學生的思維。

3、本課教學實現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三定位: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引導者,是研究問題的合作者。師生、生生互動討論、互相啓發,共同進步。

遺憾之處:

1、同桌合作有些流於形式,實效性不強,可能是孩子們年齡小,合作的意識還不夠,也是我自己在組織上的欠缺,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有所改進。

2、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間和時間還不夠,在拋出一個問題後急於讓學生解答,總怕時間不夠用,任務完不成。沒有給一部分學困生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不利於學困生的發展。

本網向你推薦更多範文:

國小二年級數學《分桃子》教學設計與教學反思

國小三年級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案例設計與反思

國小數學三年級教案——《小數的初步認識》教學設計與反思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平均分教學設計與反思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9的乘法口訣》教學設計與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