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平均數,會利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

2、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認識到數據的作用和統計對決策的作用。

3、通過平均數的學習,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教學重點: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的過程,使學生理解加權平均數的意義和作用,會計算加權平均數。

教學難點:運用數據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斷,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進而形成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5分鐘左右)

1、出示圖片:我班學生在大街上撿拾白色垃圾。

談話: 白色垃圾對於我們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關數據。我校也要求學生調查自己家的情況。那麼誰說說,你們家一週大約丟棄多少個塑料袋?

學生分別說。(三個)

2、看過一篇報道,城鎮某校一個班平均每週丟棄塑料袋28個之多,大多數用於買菜,丟垃圾用。誰能說說平均數怎樣算?

板書關係式: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看到這個信息你最想做什麼嗎?(到底城鎮用的多,還是我們農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爲農村調查對象。

4、比較什麼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統計中的平均數。(板書)

二、在活動中,自主建構概念

到底我們班的同學平均每家一週丟棄多少個呢?看來要得到平均數只知道幾家的數據還不行,你們最想知道什麼嗎?

(一)活動1:初估平均數。(3分鐘)

1、出示數據,初估平均數。

學生面對分散而且毫無規律的數據,遲疑一下,在教師的鼓勵下有的學生會大概猜一猜。但是數據不統一。

2、“爲什麼不好估?有什麼困難?”,“怎樣就比較容易估算了?”兩個問題的討論,引出學生要對數據進行整理的需求。

3、“怎麼整理?”,這一問題又引發學生觀察數據的特點,最後得到根據相同數據及其個數進行整理。

6、小結:看來平均數與每一個數據都有關係,其實這正是它爲什麼能廣泛應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數描述問題更全面。

三、在應用中鞏固概念。

1、出示要解決的問題 (9分鐘)

學校要給五年級四個班數學競賽頒獎,獎給誰?比較什麼?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給教這兩個班的兩位教師頒獎呢?頒給那位教師?

生交流,師問:哪個更科學公平呢?

2、學生應用計算器計算兩個班的平均數再比較。

四、回顧總結 (5分鐘)

在統計中應用平均數分析數據,說明問題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們學習的統計中的平均數和以往的平均數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作業佈置

板書設計:平均數

(5+4+7+5+9)÷5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30÷5

=6(個)

答:這5次平均每次記住數字的個數爲6個。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使學生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3、在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平均數的意義和求平均數的方法。

2、難點:能根據數據列出算式求平均數。

教具、學具準備:練習本、自制統計圖、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老師準備了8個練習本,想獎給4個上課認真、作業完成得好的同學。(指名學生上臺)

引導問:老師有8個練習本,獎給4個都很聽話的同學,應該怎麼獎呢?

8個本子,獎給了4個同學,每人得到了2個,誰能幫老師把這個算式列出來?(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8÷4=2)

在這個算式裏8稱爲什麼數?(總數)4稱爲什麼數?(份數)得到的2稱爲什麼數?(每份數,也叫平均數)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求平均數,大家看看今天學習的與以前學的又有什麼不同。

揭示課題:平均數

二。探求新知

1、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都是愛衛生、保護環境的小朋友嗎?大家看到黑板上,這裏是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利用課餘時間收集到的廢瓶子的統計圖。

(1)出示統計圖。

(2)觀察:從統計圖中,你能瞭解到哪些信息?

(3)問:他們收集到的廢瓶子是一樣多嗎?在統計圖上怎樣才能使4個人收集的廢瓶子一樣多呢?大家來想想辦法。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然後指名回答。

一種:“移多補少”,在統計圖上引導學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種:列算式,假如沒有統計圖的情況下,應該怎麼辦?(先求出他們的總數,平均分給了4個人,再除以4)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並板書:

(14+12+11+13)÷4

=52÷4

=13(個)

“13”在這裏也叫什麼數?

(4)鞏固提問:這裏爲什麼要除以4?

(5)教師小結:像這樣的題目,首先要求出他們的總數,再看他們是平均分成幾份,就除以幾,這樣就求出了他們的平均數。

三。鞏固提高

1、活動“數小棒,求平均數”

早自習,老師分了不同數量的小棒給每位同學,現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組。

(1)組織學生活動,數一數、算一算,然後求出你們這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學生彙報,並說一說你們是怎麼求平均數的。教師板書。

(3)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小結。

2、活動:求平均身高

在小組內測出每個同學的身高,小組長作好記錄,然後根據記錄要求學生獨立求出本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覺得自己學的怎麼樣,學懂了沒有?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內容:

數學書第90頁例1、91頁例2。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3、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平均數的方法。

2、培養應用所學知識合理、靈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遊戲引入

男生3人,女生4人,每人10秒拍球,那一組拍的總數多哪組就獲勝。女生隊拍的多。老師宣佈女生隊獲勝。男生感到不公平,該怎麼比公平?那麼平均數是

一個什麼樣的數,怎麼求平均數?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學習例1

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統計圖。(出示課件)

自探提示:

(1)從圖中你可以獲得哪些信息?(小紅比小蘭多1個,小明比小亮多2個)

(2)從圖中你能看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嗎?是怎樣看出來的?(移多補少)

(3)你會列式計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嗎?必須先求出什麼?請試着解答。(總個數)

(5)你覺得怎樣求平均數?(列式計算)

思考:在例1中,我們求出平均每個人收集13個瓶子,是表示他們4人中某一個人實際收集13個瓶子嗎?每個人實際收集的瓶子數和平均數13有什麼關係?

2、練習:

小明身高135釐米,河中平均水深110釐米,小明會遇到危險嗎?

3、學習例2:觀看兩隊的身高記錄

(1)先看歡樂隊的身高記錄

列式計算,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

(2)觀看開心隊的身高記錄

列式計算,求開心隊的平均身高;

(3)比較兩隊的平均身高;

(4)總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4、練習:(選擇)

(1)三(1)班學生植樹,第一組種18棵,第二組種20棵,第三組種25棵。平均每組種幾棵?

A、20棵 B、21棵 C、19棵

(2)玩具店賣玩具車,第一天賣54輛,第二天上午賣23輛,下午賣25輛。平均每天賣多少輛?正確列式是:

A、(54+23+25)÷3 B、(54+23+25)÷2

三、實踐應用

下圖是一個平均水深是100釐米的水池,小明的身高120釐米,小明在裏面游泳有危險嗎? 天氣越來越熱了,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到池塘裏去游泳。

四、小結收穫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請完成數學書練習十一的內容。

板 書:

平均 數

小紅 小蘭 小亮 小明——移多補少

( 14 + 12 + 11 + 15 )÷4 = 13(個)

↓ ↓ ↓

總 數 總人數平均數

好處: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3、在愉悅輕鬆的課堂裏,掌握富有挑戰性的知識,豐富生活經驗;在活動中增強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積累積極的數學學習體驗。

教學重點:

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合併再平分“的實際意義和應用。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靈活運用平均數的相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今天上課前我想考考大家。

(課件出示)一次數學測驗中,班級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這個班的馬莉莉同學可能會得多少分?爲什麼? (小組學生討論,全班交流)

師:班級平均分是馬莉莉的實際分數嗎?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級平均分是90分”是什麼意思嗎?

師: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數,(播放例子)那什麼是平均數呢?怎樣求平均數呢?(板書:平均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平均數的意義和求法。

(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情境圖)

師:讀情境圖,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生1:從情景圖中可以讀出小紅、小蘭、小亮、小明分別收集了14、12、11和15個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問題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師:你能解釋“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的意思嗎? (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意思是把收集到的這些塑料瓶按照人數進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數量較多的轉移給數量較少的,最後達成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你能理解“同樣多”是什麼意思嗎?在情景圖中會表示出“同樣多”嗎?師:你是怎樣表示出“同樣多”的?

生: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達到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師: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還可以怎樣說?

生:每人收集的個數同樣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像這樣,通過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

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觀察上圖發現,還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總數量,然後進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個數。 師:請用算式表示出來。

生: (14+12+11+15)÷4 =52÷4 =13(個)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

師:誰能總結一下平均數的求法?

生: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師:這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叫先合後分計算。

2、進一步強調平均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頁情境圖和統計表)

師:讀圖表,你能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生1:已知第4小組男生隊和女生隊踢毽比賽成績表。

生2:所求的問題是男、女兩隊,哪個隊成績好?

師:“哪個隊成績好?”是什麼意思?用什麼成績來比較? (預設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數來比,頁可以用總數來比)

生:如果比較兩隊的總成績,有失公平,因爲兩隊的人數不同,所以比較兩隊的平均成績比較公平些。

師:你能說出總成績、每隊人數和每隊的平均成績之間的關係嗎?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生:每隊的總成績除以每隊的總人數等於每隊的平均成績

師:怎樣列式解答呢?(學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生:男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女生隊平均每人踢毽個數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個) =19(個) 17<19

答:女生隊的成績好些。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練習二十二第1—3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通過本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國小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內容:平均數

二、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平均數的過程,學會尋找平均數的方法——移多補少、先總後分,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難點: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1、課件出示:

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朋友。 板書課題:平均數。

(二)探索發現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例1統計圖:

紅星國小每週都要開展“愛心回收站,爭做環保小衛士”的活動,下面是環保小分隊的四名同學收集的礦泉水瓶如下(課件出示統計圖)。

師:從統計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交流後反饋:從統計圖中,可以知道:小紅收集了14個,小蘭收集了12個,小亮收集了11個,小明收集了15個。

師:根據數學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他們一共收集了多少個?

小紅比小蘭多收集了幾個?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

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擇 求平均數的問題。

(2)解決問題: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師:什麼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個人一樣多。

師:你是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的? 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如何解決?

怎樣操作才能使每個人收集的瓶子個數一樣多呢?小組交流探討。教師巡視指導。 (3)彙報展示。

彙報預測: 方法一:移多補少,學生彙報,多媒體演示移多補少的過程。

師:像這樣,在總數不變的前提下,把多的礦泉水瓶移出來,補給少的,使得每個人的礦泉水瓶數量同樣多,這種方法叫移多補少,得到的這個相等的數叫做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所以說13是14、12、11,15的平均數。

方法二:如果不動手操作,你能算出他們的平均數嗎?把你的想法寫在練習本上。 根據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得;(14+12+11+15)÷4=52÷4=13(個)。

(4)小結: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平均數;也可以用數據的總和除以數據的個數求出平均數。數據較少時,我們可以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數據較多時,用先求總數再求平均數的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5)區分“平均分”和“平均數”

教師追問:平均每人收集13個,是不是每個人真的都收集了13個?你是怎麼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句話的? 師生交流後明確:“平均每人收集13個”表示每個人收集的數量可以比13個多,也可以比13個少,也可以剛好是13個。平均數是一個位於他們中間的數

①把52個礦泉水瓶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幾個?

②每人分到13個和平均每人收集13個,這兩個“13”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師生交流後小結:平均分是實實在在的量,平均數一組數據的平均值,是虛擬的量。

2、教學例2。

(三)鞏固發散

1、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92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說一說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數的。

2、四(1)班學生參加植樹活動,第一組種了180棵,第二組種了166棵,第三組種了149棵,平均每組種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釐米,小明身高130釐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爲什麼?

(四)評價反饋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交流後總結:求平均數可以採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幾個數據的總和再除以這幾個數的個數,所得的結果即爲平均數。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後記平均數

求平均數的方法:1.數據較少:移多補少法 常用方法:總數÷份數=平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