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平均數》數學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平均數》數學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平均數的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簡單求平均數的方法。能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聯繫緊密,增強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數的概念,明確“求平均數”與“平均分”的區別。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小華4天讀完60頁書,平均每天讀幾頁?

2、一個上下同樣粗的杯子裏裝有16釐米深的水,把這些水平均倒在4個同樣粗細的杯子裏,每個杯子裏的水深是多少釐米?

3、小明和小剛的體重和是160斤,平均體重多少斤?

師:上述1、2兩題都是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實際每一份都一樣多,而第3題是把兩個數的和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不一定是實際數。所以,“求幾個數的平均數”與“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是有區別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課。

以前,我們學習過“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應用題,也就是“平均分”的問題。

今天我們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數”問題。(板書課題:求平均數)

2、教學例2.

(1)出示例2.用4個同樣的杯子裝水,水面高度分別是6釐米、3釐米、5釐米、2釐米。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組織討論:你怎樣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進一步明確:所謂“平均高度”,並不是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而是在總水量不變的情況下,水面高度同樣的高度值。

(4)學生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積木,用每塊積木的高度代表1釐米,先用積木按例題的高度要求疊放四堆來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動腦動手操作一下,使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學生彙報操作結果,一般出現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出共有多少個積木,或把積木全部疊放在一起,共16釐米,再用

16÷4=4釐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第二種:直接移多補少。從6釐米中取2釐米放入2釐米杯中,從5釐米杯中取1釐米放入3釐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釐米。這說明原來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6)師: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了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但這裏有一個問題,操作時,我們使水杯的水面實際高度發生了變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來4杯水水面高度卻發生了變化。而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值的。例如:高個身高180釐米,矮個身高140釐米,兩人的平均身高是160釐米。並不是把高個的身體削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樣計算方便呢?

(7)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6+3+5+2)÷4

=16÷4

=4(釐米)

答:這4個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釐米。

小結:通過上題的計算,進一步明確:應先相加求出高度總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數,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與複習題,兩題的結果都是4釐米,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嗎?

明確:複習題中,4釐米是平均分的結果,即每個杯子水面的實際高度就是4釐米;例2是求的平均數,4釐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個杯中水面的實際高度並不一定是4釐米,它們的實際高度並不要求發生變化。

(9)反饋練習。

小強投擲三次壘球,每次的成績分別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績。

國小數學平均數的教案 篇二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談話:我們來進行一個小小的拍球比賽,下面我們請甲隊的__(3人),和乙隊的__(4人)到前面來,每人拿一個球。注意:比賽的規則是在規定的時間裏,哪個隊拍球的總個數最多,哪個隊就獲勝,聽懂了嗎?(聽懂了)

師控制時間(5秒),根據拍球的個數板書,如:

甲隊:6+7+8=21(個)

乙隊:10+4+3+6=24(個)

結束後要求學生把球輕輕的放在這裏,慢慢的走回座位。

師:下面兩個隊以最快的速度把你們這個隊拍球的總數求出來。根據學生回答老師將上面的板書補完整。

師:我們來看看,在規定的時間裏,甲隊拍了21個,乙隊拍了24個,哪個隊贏了?(或問我們能說明乙隊贏了嗎?)

生髮現不行!

師:你爲什麼說不行?

生:我們是3個人拍的,他們是4個人拍的。(你什麼意思啊?)就是這樣不公平。

師:甲隊的隊員聽了他這麼一說也都覺得不公平了,是嗎?在人數不等的情況下,比較總數就不公平了,可在我們生活中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剛剛我們進行了期會考試,我們是怎麼比較三個班的成績的呢? (比較平均數),我們這裏就可以比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個?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生1:分別用21÷3=

24÷4=

分別求出等於多少

師:比較平均每人拍了多少個?先來幫甲隊算一算,爲什麼“÷3”?再來幫乙隊算一算,爲什麼“÷4”?

師:我們以乙隊爲例,這“6個”是表示什麼?(可能有學生正好拍了6個)問有沒有不同意見?(平均每人拍了6個)

2、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1號你明明拍了10個怎麼變成6個了,多的哪兒去了(多的補給拍的少的人了)那麼拍的少的2號拍了4個怎麼變成6個了(拍的多的給了我幾個,就慢慢增多了,)

師:多的補給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後他們4個人就慢慢變得相等了。這個6就是4個人拍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

問:這個平均數是怎麼算出來的?(先加再除)

師:我們再來看看,多的10個給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麼程度了?

生:每個人的相等。

師:那麼這個6就是同學說的它是10、4、3、6這一組數的平均數,這個平均數就很好的反映了南邊這組的整體水平。甲隊和乙隊,甲隊平均水平7個,乙隊平均水平6個,哪一個隊的整體水平高些呢?學生直接說甲隊。

小結:提問,剛纔我們比較總數的時候,我們好多同學都有意見覺得比較總數不公平,那麼當人數不相等的時候我們比較什麼才公平呢?(平均數)

3、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繫

師:同學們,平均數當我們需要它的時候來了,在我們生活中學習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數。(學生舉例子)

三、估計平均數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間南通兒童樂園的遊客統計圖

談話:同學們五一期間出去旅遊了嗎?去了哪兒?

(1)估一估

問:看到這張統計圖,說說你讀懂了什麼信息?還沒有發言的同學說說看。

生:1號1100人,2號來了1300人,3號1000人,4號900人,5號700人。

師:那麼你還想了解點什麼嗎?(平均每天來了多少人?)出示問題:這五天平均每天來了多少人?

要求:不許計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計1000、1200、只要在700與1300之間就行)

如果有學生估計500、600、2000等,讓學生討論:可能是500、600、2000嗎?爲什麼?

小結:最多的要給少的,多的就少了,平均數不可能比最多的還要多。少的會變多,平均數也不可能比最少的還要少。也就是平均數既要比誰少又要比誰多啊?

(2)算一算

師:好,每個同學再估計一個數把它藏在心裏。要看估計的準不準就可以算一算,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獨自的認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會兒來給我們介紹。

彙報:都是1000,問你是怎麼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紹給我們。

簡單的說:把這幾天的總人數求出來,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還有沒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補少的方法介紹,也得到了1000,這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3)揭示估計方法

師:咦,剛纔你第二次估計的數與1000接近的人舉手。老師剛纔也偷偷的估計了一下,老師估計的是2000,你們說可能嗎?爲什麼呀?給我說說看!

生:平均數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們估計要有根有據。

師:從統計表上看,從2號開始來的人數越來越少,如果你是南通兒童樂園的管理人,你有什麼招能吸引遊客?(降低價格、提高環境)是個不錯的招,下課後王老師會在網上把我們三3班同學的建議發給南通兒童樂園的管理人,好不好?

3、出示本班期會考試4名同學的數學成績

談話:前天我們做了張試卷,這是4個同學的成績。

問:的和最少的分別是多少分?他們的平均成績肯定要比的怎麼樣?比最少的怎麼樣?

問:你想用什麼方法算出他們的平均成績?

分別介紹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90分)

4、分別出示三幅圖片

談話:水是生命之源,我國水資源相當豐富,但分佈不均勻。

(1)我國嚴重的缺水地區

介紹:這是我國嚴重的缺水地區,他們一戶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飯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統計圖

師:這是老師調查的小芳家用水統計圖,第一季度用水16噸、第二季度用水24噸、第三季度35噸、第四季度21噸。你知道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嗎?

可能有學生會選1和2。安排選1的和選2的個一名代表到前面來。要求選2的向選1的同學提提問題?選2的問:題目要求的是什麼?那麼一年有幾個月?那麼你爲什麼還選1?問第三個問題時對方可能不回答了。

師:這個問題關鍵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而1、3分別求的是什麼?動筆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16+24+35+21)÷4=24(噸)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約24噸

再同時出示(1)(3)兩種畫面,此時此刻你最想說的是什麼?節約用水從我們自身做起。?

8、鞏固練習

國小數學平均數的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建立平均數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難點:

平均數的意義。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課件出示;一個老猴子在森林中摘了12個桃子,回到家後叫來了三隻小猴分桃子給他們,猴一7個、猴二4個、猴三1個。

師:對老猴分桃這件事,你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三隻猴分的桃子不一樣多。

生:應該三隻猴分的一樣多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不一樣多 一樣多

(二)探究新知:

1、用磁性小圓片代替桃子(老師將磁性小圓片按照7、4、1、分別排列在黑板上)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人小組討論一下,你們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組的個數一樣多。

2、交流反饋

(1)引出移多補少、(2)(7+4+1)÷3

師:觀察移動後的小圓片,思考:移動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

板書: 總數不變

一樣多 不一樣多

3、小結,並揭示課題

師:剛纔我們通過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個同樣的數4,這個數就叫平均數

(板書課題)

4、剛纔有同學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們的平均數,現在老師再擺一組爲8個,這時平均數又是多少呢?會嗎?

生:會。(生自己完成)

反饋 (7+4+1+8)÷4=5

比較歸納得出 : 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應用數學

教師課件出示列舉生活中的平均數問題,學生自己閱讀這些信息

1、國家旅遊局關於2004年“十一”黃金旅遊周旅遊信息的公告

(1) 上海東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門票收入爲130萬元,北京故宮平均每天門票收入爲200萬元

(2) 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遊客70000人,北京故宮平均每天接待遊客50000人。

2、春暖花開北京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超過10℃。

3、三年級1班平均身高爲136釐米。

(四)、研究平均身高

1、剛纔談到了平均身高,要求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該怎麼辦呢?

出示三年級某班的身高統計表(單位:釐米)

①140 141 139 143142 145

②135 134 136 131 132 134

③130 131 132 130 128 127

④128 129 128 127 127 125

⑤124 127 124 125 124 123

⑥123 122 120 123 124 122

2、師:估計,全班的平均身高會在什麼之間或是多少釐米?該怎麼辦?現有三種方案,你選擇哪一種呢?

A、選擇第一排最矮的

B、選擇第六排的

C、選擇第一組有高,有矮的

師:說說你爲什麼這樣選擇?

3、學生試算

4、師:看到這個平均身高,你有什麼想法?對於這個平均身高還有沒有更大膽的想法,它還能代表哪些範圍內的大概平均身高?

學生反饋

(五)、鞏固發展。

選一選(用手勢表示)

1、少先隊第三中隊發動隊員種樹,第一天種了180棵、第二天、第三天共種了315棵,平均每天種多少棵?( )

2、(180+315)÷2 2、(180+315)÷3

3、氣象站在一天的1點、7點、13點、19點,測得的溫度分別是攝氏8度、15度、24度、17度。請算出這天的平均氣溫。( )

4、(8+15+24+17)÷4 2、(8+15+24+17)÷(1+7+13+19)

(六)、拓展練習

1、猜老師平均每個月的開支

2、教師板書:平均每月開支1000元 提問,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老師把今年前三個月的開支情況做了大概的統計,

出示:2005年陳老師1——3月每月開支情況統計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

金額108010201050

你能不能幫老師算一算,今年前三個月的平均每月開支多少元?

3、學生反饋

4、你們能不能預測一下老師4月份的開支大概是多少?

5、如果要使前4個月每月平均開支不超過1000元,四月份老師最多能花多少錢?

五、總結:

“求平均數”是新教材“ 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於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

國小數學平均數的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和目標確定

教材在“簡單的數據整理”之後編排了“平均數”這一課,可以看出平均數與統計知識間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繫。可以說,平均數是統計知識中的一個信息數,讓學生通過實驗、猜測、探究等活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這對學生應用平均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爲今後學習複雜的統計知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課標明確指出“估算能力、統計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爲未來公民必備的常識。”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課的知識特點和學生認知能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感知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參與、體驗、應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構建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3、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等數學思想動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應用。

二、教法、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體現在教學過程中的。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拫據這一基本理念和本課知識學生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因此我採用嘗試教學法爲主。激勵、演示、遷移爲輔的教學方法。學生採用觀察分析、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這節課中,老師準備了實物投影片、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教具;學生4人一組準備大小一樣的4個水杯等學具。

三、教學流程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環節如下:

設疑激趣→實驗探究→應用拓展→回顧小結

下面我從這四個環節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第一環節:設疑激趣

採用淡話導入,問學生從國小一年級到現在,學過哪些帶有“數”(板書: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通過說發現數學真和“數”這個字聯繫緊密,於是設疑: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和“數”這個字有聯繫的數學知識,它是什麼呢?老師想,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發現這個祕密。你們有信心嗎?本環節學生談的過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經驗的過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數學思想,爲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做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準備。

第二環節:實驗探究(分二步進行)

第一步、動手實踐,感知均等。

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把桌上4個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勻,鼓勵學生用最少的次數,最快的速度完成。

學生充分活動後,小組彙報實驗過程時,請完成最快的一組到前面邊演示邊談談怎樣快又準的分均,從而滲透移多補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估計預測,探究解疑。

讓學生估計一下現在水面的高度,並把這個數記下來。那準確的高度是多少呢?讓學生探究解決。預計學生會用尺子量,或先求總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學生得出結論後,選擇有差異的兩個小組彙報並板書,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在肯定學生的方法後,讓學生看板書說想的過程。教師再讓學生說4釐米怎樣得來的?通過這樣的強化,學生明確4釐米就是把4杯水的總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們可以叫它什麼數呢?(板書:平均)讓學生再談談對平均數的理解?由此揭示課題,突破重點。

本環節讓學生在實踐、猜測、探究中親歷親爲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構建數學知識的能力。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個人學習的難度,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在學生討論時,老師參與其中,及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使課堂教學在着眼發展,凸顯主體中進行。

第三環節:應用擴展(分四個層次進行)

1、列舉實例: 生活中什麼地方你遇到過平均數?學生談完,教師出示一組平均數的資料。此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數與生

活的聯繫。老師出示的資料,既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對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起到緩解的作用。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來1000年,人類的平均壽命將達180歲。

2、一年裏,有1032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鐘20公頃的速度減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唐山市通過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學生的身高明顯上升。7~12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2.1釐米,女生增長1.7釐米;13~15歲男生平均身高增長1.9釐米,女生增長0.8釐米。

2、嘗試練習:出示例3,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後對照課本我檢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和自己的身高對比,以及猜測全縣四年級學生的身高爲一組,推廣對全省以至於全國四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僞: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關注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前瞭解自己家每月平均電費的支出,對學生進行節約能源教育。再結合第1題,唐山開展大課間活動,對學生進行多參加體育鍛煉的教育。

4、參與實踐:教師選8名學生做拔河遊戲,4名高大強壯,4名矮小瘦弱爲一組,問學生這樣把他們平均分成兩組行不行,學生參與其中,談理由,使學生對平均數體現出的公平和不公平性都有一定認識。培養了學生動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滲透團結起來力量大的教育。

本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爲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4種題型,達到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於一體的目的。使課堂教學彰顯人文關懷和應用性特點。

第四環節:回顧小結

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平均數,通過和它打了這麼長時間交道,你想對平均數說些什麼?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整個教學設計既尊重教材,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做到寓教於樂、寓教於活、寓教於拓、寓教於理,使學生在學習中,不但有知識的雨露滋潤心田,更有智慧的陽光普照心靈。

四、教後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思路清晰、開放,我努力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帶者濃厚的興趣,學得積極主動,變知識的接受過程爲科學的學習過程。使學生探究新知的過程中,學到科學的方法,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得到培養,真正體現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

教學過程中,教師棵前的預設有效地幫助學生打開思路的大門,如導入新課部分,我問學生從一年到現在我們學過哪些帶“數”這個字的數學知識,學生可能想得比較複雜,我適時地舉起卡片(3/5)是什麼數?(9)是幾位數?學生的思維閘門一下被打開,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並且還說出小數、帶分數?等沒學過的知識?

教師富有激勵性和生動的語言活化了學生的思維,如應用拓展地1題,教師出示的材料有一題是“人一天平均笑十五次”,教師說,老師希望看到你們的第十六次、十七次的笑,笑一笑,看誰笑得開心自信,那第十八次笑是什麼笑?學生各抒己見,臉上洋溢着笑意、童趣,教師做後總結:老師真希望每天看到同學自信開行勝利的笑。接下來還有幾道題挑戰同學們,看你們能否露出勝利的笑。

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兒童的天性好玩、好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遊戲中學習和鞏固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構建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都有益,我在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探究在遊戲中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學生學的興趣盎然,教師也在學生收穫的同時,不斷地修正着自己的從教的策略。

本節課的教學處處體現着人性的關懷,我充分注意到好中差的價值取向,努力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的空間和機會,力爭讓課堂教學成爲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舞臺,讓學生有學有所獲的富足,又有不斷進取的動力;

本節課雖然有許多可以自慰的地方,但還存在着學生動中思的不到位,學生回答問題邏輯性不強的弱點。在小組合作時,我沒有完全照顧到個體差異,這也讓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得不到有效的發揮,教學如何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名學生,這是我在教學中要不斷完善的課題。

①(140+185+170+125)÷4

②(140+185+170+125)÷365

③(140+185+170+125)÷12

3、某機械配件廠,兩個枝術革新小組進行技術競賽,下面是他們10分鐘生產的零件總數:

第一小組:57+68+73=198(個)

第二小組:49+36+75+42=202(個)

由此推斷:第二小組獲勝。

1、幾天,老師統計了一下我們班三月份同學們零用錢的花銷情況,其中5名學生零用錢平均花銷16元,請你猜猜他們各花多少錢?

姓 名 李明新 韓天婷 劉 威 張 強 周豔琪

花銷金額(元) 13 19 18 16 14

國小數學平均數的教案 篇五

教學目的: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瞭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麼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麼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於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 “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爲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爲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遊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佈“快樂隊”爲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於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爲: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爲: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爲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爲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佈:“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於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佈: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 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麼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爲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並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麼?你怎麼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麼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着。

終於,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麼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繫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麼回事?”“爲什麼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裏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於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佈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遺憾?你認爲應該給自己佈置什麼樣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