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範文 篇一

一、依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科學複習

遺忘是由於記憶得不到強化或是在學習和回憶時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而減弱的結果。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每天忘掉相同數量的內容,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的原則。

數學知識整體性強,知識聯繫緊密,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複習”變得尤爲重要。因此,教師要制訂科學、合理的複習計劃,帶領學生回顧學過的知識,牢固地掌握每一個知識點,幫助學生利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結合多方面的情況設計出合理的複習計劃,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此外,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開展的主體,在課堂中及時瞭解學情,進行教學設計,針對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開展複習。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好複習進度,更好地開展複習課教學。

然而,怎樣才能上好數學複習課呢?首先我認爲複習課要講出新意,不能簡單重複平時的教學內容,而是要給出新的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在複習課的教學上要具有新穎性。所謂新穎性是指“舊題新教”,即舊知識以新形勢呈現,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探索學習。其次,複習課要教給學生系統化的知識。複習課的教學應當是對知識進行縱向整理、橫向溝通,以便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記憶,靈活運用,綜合運用。對此,可以將類似的知識歸納到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便於相互聯繫,進行理解和記憶。最後,在複習課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複習課的教學中,應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避免“注入式”“滿堂灌”。可以採用問題式的複習方法,教師根據複習目標的要求,用一些思考題把複習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思考、研究,然後讓一個學生回答,不完全的部分再讓其他學生補充,最後由教師將知識歸納成系統。當然,也可以用其他方法,但無論用什麼方法,都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多做歸納、總結,使學生真正地把知識掌握牢固。

二、緊抓“有意注意”,巧借“無意注意”

從心理學角度看,注意可以分爲“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數學課上,“有意注意”佔很大的比重。“有意注意”就是明確目標的注意。目標越明確,注意越持久。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加強學生對知識的關注,瞭解課程的重難點,使學生自覺而主動地思考和探究,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然而,“有意注意”需要付出較大精力,容易疲勞,長時間的“有意注意”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較難集中。所以,除“有意注意”之外,有效把握使學生印象深刻又不易疲勞的“無意注意”也尤爲重要。所以,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學生在明確學習目的的基礎上依靠有意注意來學習,另一方面要通過在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的基礎上用無意注意進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突發變化,刺激無意注意,比如講課語調的高低交替;解題過程中的易錯處粉筆顏色的變化。設計新穎的教學方式,誘發無意注意,比如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讓學生點評教師的教學過程,等等。通過改變教學方法,採用新穎的教學方法刺激學生,從而誘發學生的興趣,穩定學生的注意。

三、把握“最近發展區”,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建構和重組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爲,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獨立活動時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即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從理論上講,所解決問題的難度過大或過小,學生注意集中的程度都不理想。解決問題的難度過大,易使學生產生疲勞,導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所解決問題的難度過小,學生會感到單調、枯燥,也會導致注意集中程度不佳。只有所解決問題的難度適中,並逐步遞增難度,學生注意集中的程度才最高。因此,數學課堂教學應着眼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學生提供難度適中的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潛力,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達到下一個發展階段的水平,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發展區的發展。

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怎樣才能把握好“最近發展區”呢?筆者認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由“特殊到一般”引入“最近發展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通常會高估學生的認知能力,經常表現在教師認爲問題容易而學生卻感到困難。在教學中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其中的一個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引入“最近發展區”。以求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爲例,教師在推導P (x ,y )到直線Ax+By+C=0的距離公式時,直接推導,繁瑣的運算會超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使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公式的內涵。這時候,可以先解決P (-2,4)到直線l:4x+3y+2=0的距離,然後引出一般性的問題,這符合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符合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過程。第二,由舊知識向新知識過渡,引入“最近發展區”。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認知結構不斷髮展的過程。學生通過舊知識與新知識相互作用,而產生新知。那麼,舊知識怎樣向新知識過渡,進而發展認知結構呢?關鍵在於引入“最近發展區”,讓舊知識自然過渡到新知識。比如在數列通項公式的求解知識點中,直接求數列{a }滿足a =2,a =3a ,+2 (n∈N*)的通項公式,顯然對學生來說有些難度,教師不妨先讓學生思考如下兩個例題:

例1:數列{a }滿足a =2,a =3a +2(n∈N*),求通項公式。

例2:數列{a }滿足a =2,a =3a +2 (n∈N*),求通項公式。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範文 篇二

“學生的學習要建立在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水平基礎之上”,這是每位數學教師都深知的一條教學原則。但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卻很少有教師研究學生掌握了哪些知識,教學完全是按照教師自己的想法進行設計的,使學生被動學習數學,造成數學教學高耗低效的局面。要想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之前,就要對學生的數學水平進行前測。下面,筆者以“圓錐的體積”練習課的教學爲例,談談如何開展數學教學的前測工作。

一、前測方法

前測,就是在教學之前利用不同方法對學生的知識水平進行測試,如掌握學生的學習經驗是什麼、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等,以便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正常情況下,我們都會採用以下幾種前測的方法:(1)測試。課前出一張測試卷,瞭解學生相關的知識情況,以便在教學時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設計,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2)訪談。課前隨機走進學生當中,與學生交流相關情況,從訪談中瞭解學生的真實水平,以便在教學時選擇最爲有效的教學策略。(3)測試與訪談相結合。這種方法是在學生測試之後,針對學生在測試中出現的情況,通過訪談來了解產生的原因,這樣可以更加具體、清晰地瞭解學生的學習起點。(4)作業痕跡分析。作業是在一種自然、自主的情況下發生的學習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學習水平。從學生的作業中,可以看出哪些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哪些是學生還沒有掌握的內容等,學生錯誤的原因也可以通過分析作業來獲取信息。

二、前測案例呈現及分析

下面,筆者就結合作業痕跡分析法來談談如何有效把握學生的學習起點。請看下面幾個學生的作業錯例:

通過對上述四個作業錯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對圓錐的體積公式掌握不牢,或者說學生還沒有更清晰地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如第一個錯例,學生忘記圓錐的體積計算是用底面積來乘的,而不是用半徑來乘的;第二個錯例,學生忘記了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求出來的不是圓錐的體積,而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第三個錯例,學生忘記了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是半徑的平方,而不是直徑乘以直徑,所以錯誤產生的原因是沒有把直徑轉化成半徑來解答;第四個錯例,直接用圓錐的半徑平方來乘以高,忘記乘以3.14先求出圓錐的底面積了。通過學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圓的相關知識,但是由於粗心,計算圓錐體積時忘記乘以3.14了。

三、根據前測信息設計教案及點評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圓柱和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熟練地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3.進一步熟悉圓錐的體積計算。

教學過程:

1.回顧舊知。

(1)學生作業痕跡分析。

(2)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圓錐的體積練習。

2.實際應用。

判斷:圖中圓錐與哪個圓柱的體積相等?

(1)先讓學生自己分析,再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得出結論。

3.拓展提升。

(1)能將直角三角形轉成圓錐嗎?如果能,請你算算,它的體積是多少?可以閉上眼睛想一想,也可以在紙上畫一畫。

(2)如下圖,有一根圓柱體的木料,底面積爲6平方分米,長20分米,沿着木料的中點,把頭部加工成一個圓錐。已知削去部分的體積是40立方分米。求加工後木料的體積是多少?

4.全課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

通過前測,發現學生對圓錐的體積公式記得不牢,沒有釐清圓錐與圓柱體積計算方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計算時出現丟三落四等現象,在複雜的問題中不能細心、細緻地分析數量之間的關係。所以,上述教案完全是根據對學生前測之後所獲取的信息進行設計的。上述教學中,回顧舊知時簡要地與學生一起分析作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使學生形成要在本節課努力聽講、認真學習的決心與信心。接着,在實際應用環節中,讓學生分析圓錐與哪個圓柱的體積相等。這一環節的設計,既來源於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又高於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應用。學生要想解答這一道題目,就必須牢記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這樣教學,讓學生從更特別的思維角度來釐清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強化了圓錐體積一定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加深了學生對圓錐體積公式的理解與掌握,爲學生能夠熟練運用這一公式來解答數學問題奠定了基礎。拓展提升環節中的兩道題可以促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背景出發,加強對圓錐體積的認識。通過這一節課的練習,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反思

通過上述前測分析與依據前測設計的教案,筆者認爲,可以通過前測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任務。

1.明確學生學習起點,恰當安排教學內容。

通過前測,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起點是什麼,這樣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就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來安排,不能過難,也不能沒有思維含量。如上述案例中,學生的學習起點就是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掌握不牢,不能靈活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一遇到複雜的問題時就不知道如何解決了。所以設計教案時,我從學生的這一學習起點出發,讓學生重新梳理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係,這樣就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引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2.明確學生知識缺陷,靈活調整教學內容。

前測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前測所獲取的信息,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爲學生查漏補缺。如上述教學通過前測,瞭解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是對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掌握不牢,不能夠靈活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來解答相關的數學問題。但是從前測來看,學生對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運用還是比較到位的。就好比最後一道題,學生可以通過周長來求一堆沙子的底面周長,但是對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卻會出現不同的錯誤,這就是學生知識上的缺陷。所以,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靈活運用圓錐體積計算公式解決不同的數學問題。

3.明確前測內容要求,有效組織前測工作。

組織前測時,前測的內容既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來安排;既要爲安排新的教學內容提供依據,又要爲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提供幫助。當然,前測的內容還要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前測題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隨手拈來,都能夠正確完成任務,又不能難度過大,讓學生解答不出來,這兩種設計都不能有效測試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前測內容要從學生的學習起點出發,既要有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最基礎內容,又要有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讓前測更有效地服務於新課的教學。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範文 篇三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裏隆重舉行我校2010屆畢業典禮。同學們經過勤奮的學習,已經順利完成了國小階段的學業,即將踏進高一級的學校。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同學們表示衷心的祝賀!同時,也向爲培養同學們付出辛勤勞動的六年級任課教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0屆畢業的同學們,你們是幸運的。你們在母校的這六年,適逢我校辦學體制發生變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時期。學校緊緊抓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機遇,開拓進取,在基礎設施建設、學校文化建設、教育教學改革等各方面均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學校用“一切爲了學生的幸福”的教育理念,指導教育教學全面工作。既關注同學們當前的學習和發展,保證同學們的考試成績,更關注同學們一生的幸福,促進同學們素質的全面提高,實現“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康,學會審美,學會勞動”的培養目標,奠定同學們終生幸福的基礎。

學校始終把培養“學會做人”放在首要位置。通過開展生動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動,教育同學們學會感恩,珍惜幸福生活,報答父母親人、社會和國家,美麗的大自然,實現“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做人目標。

學校始終把培養“學會求知”放在中心位置。通過開展生本教育、嘗試教學、綜合閱讀、漢字書寫等課題研究,落實“博學篤行、自主合作”的學風,實現“激發興趣、學會方法、培養能力、養好習慣、促進個性”的求學目標,奠定同學們終身學習的基礎。

學校始終把培養“學會審美”、“學會健康”、“學會勞動”放在重要位置,整體設計、系統安排了智慧杯閱讀節、健康杯體育節、美好杯藝術節、創造杯科技節等系列活動,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爲同學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範文 篇四

一、激發學習興趣,減少學習的遺忘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提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必要,它是克服學生數學學習遺忘的基礎。

例如:“認識不等式”這一課,這主要是向學生介紹事件發生的概率,這個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學時我做了如下改進:我模仿一個商場的活動設置了個轉盤,讓學生體驗中獎的可能性。我還把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幸運52”中翻笑臉的遊戲引入課堂,極大地吸引了同學的興趣。最後,我準備了一份“豐厚”的獎品,讓同學仿照上面設計一個遊戲方案,使自己儘可能的獲得這份獎品。這時,學生興趣正濃,一定會想:怎麼設置方案自己機會才大呢?遊戲與數學概念無形中連在了一起。通過這樣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把抽象問題遊戲化,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數學,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二、合理分層,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根據我所任教的年級學生數學成績的差異以及新課標下數學教學的要求,爲了更好的提高每個學生的數學成績。

根據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把教學內容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包括目標分層,問題設計分層、課堂練習分層、目標評價分層、課後作業分層等。教學目標分層要以教學大綱、課程標準、學科類型、學生差異等方面爲依據。分層緊扣住課標、大綱中的“瞭解(認識)”、“理解”、“掌握”、“靈活運用”以及“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要求的含義確立清晰的學習目標。問題設計,難易程度儘量接近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提出的問題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能讓各層次的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探索,從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課堂練習是新知識的應用和鞏固,也是數學課堂教學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課堂練習的設計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又有培優扶差性質的,同一練習內容,可分層要求。既有要求較高、難度較大的練習題,也有適合中等水平學生的練習鞏固題,又有適合較低水平的放緩坡度題。目標評價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設計要圍繞學習的內容和評價目的,按一定的比例設計低、中、高檔的題組,作到既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評價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後作業分層,首先建立彈性作業制,把作業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作業的設計和要求是採取“同”和“異”的原則,同:作業規範、整潔、格式等不論哪個層次的學生,都必須按照標準去做,基本的練習都要做。異:C層學生要完成基本練習;B層學生除完成基本練習以外,可根據自己的能力,有選擇地做一些較高要求的作業;A層學生在完成基本練習的過程中,並加以變形和拓展。

在上面的合理分層的基礎上,結合教材提供素材,依據學生心理智能和學生已有的背景和活動經驗,精心設計大量操作性問題爲學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達到《標準》所說的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識(包括歸納法則、描述概念以及知識的應用等).讓每一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取得成功,提高學習數學的信心,從而達到克服學習遺忘的目的。

三、培養學生解題反思,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

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反思是重要的思維活動,它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如在複習三角形三線(高線、角平分線、中線)這個知識點時,曾發現,很多學生都認爲這個知識點太簡單,“三角形的三條高所在直線、三條角平分線以及三條中線分別相交於同一點,”“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合一”,早已爛熟於心,但一解題還是要出錯。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範文 篇五

【關鍵詞】背單詞,艾賓浩斯,行動研究

一、案例背景

小李作爲3個高中生的英語家教,每週末都會去這些高中生的家裏輔導英文。他們的英文成績雖然在年級的排名不低(中間的位置),但總是在這個排名徘徊。爲此,小李專門與他們交流,瞭解原因所在。她將這些學生的意見收集起來,總結髮現:雖然學生們列出的原因有很多,但出現頻率最高的理由爲單詞量不夠。爲此,小李一邊找資料文獻、一邊向自己大學的老師請教,決定在新學期引入一套新的、更爲科學的單詞的記憶方法作爲改進教學的切入點。

二、方案設計

(一)理論基礎:艾賓浩斯記憶曲線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nghaus)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他認爲"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數",並根據他的實驗結果繪成描述遺忘進程的曲線,即著名的艾賓浩斯記憶遺忘曲線(Wazniak, 1999)。對於學習曲線,中國也有學者進行了相關的嘗試。國內學者楊鵬在其所著書籍《17 天搞定GRE 單詞》中詳細描述了記憶曲線在記憶GRE等難度較大單詞上的應用。在書中他強調,所謂有效的記憶其實便是將容易被遺忘的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有效記憶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實現正是通過針對記憶曲線的不同節點進行反覆的複習而得到的。在這本書中記憶的節點進行了細分,並且爲學習者製作出了詳細的複習節點。即5 分鐘,0.5小時,l小時,12小時,24小時(一天),48小時(兩天),96 小時(4天),1周爲複習的節點。通過不斷的反覆複習,學習者每次複習的時間逐漸縮短,而記憶也在不斷強化中繼續加深,最終轉化爲長期記憶(楊鵬,2006)。

(二)具體方案

小李以記憶曲線作爲指導、並結合實際教學的情況,爲這些同學制定了詳細的記憶每個新單元詞彙的計劃表,如表1所示。平時記單詞的量以單元爲單位(每個單元大約30個單詞),學習時間爲每天早上起牀後的10分鐘,週末的家教課拿來測試當週的學習成果。因爲是從這些學生的新學期開始實施這個方案,所以從第一個單元Unit 1(共8個unit)開始。

三、行動方案實施

(一)動員期。在新一輪的家教課上,小李給同學們講解了關於新的英語單詞複習計劃,具體包括單詞複習應該做什麼和爲什麼要這樣做。她把本學期的複習方案(即表1)也同時交給了同學,希望他們能參照執行。

(二)試行期。前一週爲試行期。畢竟同學們剛開始接觸這種新的學習單詞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適應。這就要求小李在這期間積極引導、多費時費神,不斷與同學交流、幫助其養成新的記單詞的習慣。

(三)正式實行期。一週的試行情況良好,所以一週後正式進入實行期。期間,小李除了強化同學們單詞的新習慣外,更注重同學們記單詞的質量。每週日家教課的詞彙檢測時間,從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同學的學習效果。一發現問題,她就有針對性地及時給他們提供幫助。在計劃進行的同時,小李也做好對他們日常詞彙學習的記錄工作,並及時反思、總結。

(四)評估期。第十週的時候,小李用問卷的形式徵求學生的意見,讓他們自我評價前九周的詞彙學習情況。問卷提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採用5級量表(1=完全不統一;2=不同意;3=不肯定;4=同意;5=完全同意),第二部分要求小亮用文字描述自己詞彙記憶中碰到的困難和改進意見。根據問卷,她找到其中認爲自己進步不大的同學,分別與他們談話,進一步瞭解其困難所在。

四、行動研究評價

一個學習週期結束後,小李對本次關於幫助學生記詞彙的行動研究做一個總<>結和評價。她查看自己日常的記錄、回顧學生詞彙學習的情況,分析問卷的數據,按照以下思路歸納本次行動研究的效果:

1、學生是否形成定期複習詞彙的習慣?

2、詞彙記憶的效果是否有所提高?

就定期複習的習慣而言,學生基本上能按照計劃表(表1)的要求複習所學單詞。大概1/5的孩子堅持得不夠好,尤其是年齡偏小的、定力相對沒有年齡大的孩子好的學生。他們反映說這樣的記憶法雖然有效果,但比較枯燥、無趣。

詞彙記憶的效果有了顯著提高,這點可以從每週日的詞彙測試成績逐步提高看出來。令人驚喜的是,同學們在家教課上回答問題時,用到的很多詞彙都是新學的。這證明同學們在提取詞彙的速度比以前快捷很多。

小結。基於以上,小李肯定了本次行動研究的總體成效,決定今後堅持這種教學方式,一來佔用不了多少時間,二來確實效果不錯。當然,她還要不定期地就詞彙記憶對學生提出要求,以鞏固自己教學的質量以及本次教學的成果。通過總結,她還認識到,如果今後還想繼續對其他學生採用這種教學方法,則首先需要判斷學生的承受力、年齡是否適合,年齡太小的孩子則不在考慮範圍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