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難忘的一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難忘的一課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說明】

這是一篇選讀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裏所見到的動人情景,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臺灣人民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

2、創意理解“光復”的意思。

3、體會“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學習課文,體會“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

聽歌曲《我的中國心》。

揭示:剛纔我們聽到的是香港歌星張明敏在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的一首歌,歌名叫《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唱出了全香港人民渴望迴歸祖國的心聲,所幸的是,香港人民的美夢終於在1997年7月1日這一天成真了。

二、課堂

1、理解“光復”,揭示課題:

⑴張明敏用歌聲唱出了香港人民的渴望,1925年7月,著名詩人聞一多發表了愛國組詩《七子之歌》,下面是《七子之歌》中的第三首──臺灣。

課件出示:

《七子之歌──臺灣》

師生一起朗誦。

師:聞一多的這首詩道出了千千萬萬臺灣人民的心聲,同時也深深地震撼着大陸每一個同胞的心靈。的確,沒有哪個母親不思念離家的孩子,更沒有哪個孩子不眷戀自己的母親。今天,我們上的這篇課文《難忘的一課》講的就是1945年臺灣“光復”後,一位船員在臺灣鄉村一所國小所見到的動人情景,有誰知道“光復”是什麼意思?(收復。)

⑵有時候我們理解一個詞,不但要從字面上瞭解,還要深究:什麼時候丟失的?爲什麼會丟失?什麼時候光復的?

課件出示:

史海沉鉤

讓我們走進“史海沉鉤”去了解這段歷史吧!

師:臺灣在日本人的鐵蹄蹂躪下整整50年,50年的屈辱50年的痛苦,如今,臺灣終於──光復了。

引導學生談臺灣光復後的心情。

⑶揭示課題,指導讀題。

⑷析題:

抓住“一課”一詞,得出這是一篇以記事爲主的文章。

(在“一課”一詞下面板書:記事。)

師:你能不能用感嘆的語氣讀一讀課題?

(在“難忘”一詞下面板書:抒情。)

⑸質疑:

那這篇文章敘的是什麼事?抒的又是什麼情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兩個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2、把握結構,整體感知:

誰來說說這篇課文記敘的是一件什麼事?着重描寫了哪兩個場面?

板書:

學習祖國文字參觀小禮堂

⑵找出描寫“學習祖國文字”和“參觀小禮堂”的有關段落。

⑶通過剛纔的自由朗讀,哪句話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板書: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⑷課件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愛”字。

⑸說說爲什麼這句話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⑹分別找出“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三次出現的有關段落。

3、精讀課文,讀中感悟:

⑴齊讀3~6節,即第一次出現的有關段落:

問:通過剛纔的朗讀,你感受到了什麼?可以聯繫具體的句子來談,也可以通過朗讀來體現。

學生交流。

(教師相機指導。)

⑵女生讀7~12節,即第二次出現的有關段落:

問:第二次出現這句話,作者又有什麼新的感受?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教師主要抓住“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訓練朗讀,並引導學生了解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臺灣的老師和學生是歡迎我們的。)

⑶過渡:

除了同學們上面講到的以外,還從哪些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他們對我是表示歡迎的。(參觀小禮堂)齊讀13~15小節。

⑷問:作者來到小禮堂,看到了什麼?

(課件出示:中華名人)簡介孔子、諸葛亮、鄭成功、孫中山。

此情此景,作者發出了什麼感嘆?

板書:

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

⑸抓住最後一句話教學第16節課文:

師: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意,怪不得作者在最後會這樣說“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呢?”(引導學生讀最後一句)這是一個反問句,老師希望你們能用朗讀告訴我它真的是一個反問句。“簡單的話”指的是什麼?“全部的感情”指的又是什麼?

4、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⑴就讓我們一排又一排,一遍又一遍地用這句最簡單的話來表達我們全部的感情吧!

(再次訓練朗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

⑵師:今天我們在這個難忘的教室上了這堂“難忘的一課”,你準備給自己佈置什麼適合自己的作業?

⑶從你們的朗讀中,從你們的發言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熾熱的中國心,就讓我們在張明敏的歌聲中結束我們這難忘的一課吧!

《難忘的一課》教案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繫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裏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難點在朗讀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意思和體會出的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在感情朗讀中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陶冶與感染。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蒐集有關中國臺灣被日本侵略的歷史資料。

2、蒐集歷代、尤其是抗戰時期的愛國故事並整理。

教學過程

一、回憶導入,激發情感

二、預習交流,整體感知

1、同學們通過預習,你知道了什麼?(可從整篇文章給你的感受、對作者的瞭解、主要內容等方面來談)

2.生彙報:

三、品讀賞析,提升感悟

1、自由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最讓“我”難忘的語句、情景談感受。然後和四人小組成員交流你的觀點。

2、小組交流

3、彙報、

4、研讀“學習祖國文字”和“參觀禮堂”這兩個場面,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並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四、拓展延伸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是炎黃子孫的共同心聲。讓我們來交流一下我們收集的愛國故事吧。

1、小組交流愛國故事

2、小組彙報(請3—4個四人小組彙報)

五、總結收穫

教學反思

《難忘的一課》是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回顧課堂,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篇,前後三次出現,實際上是本文的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擊讀者心扉,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時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通過對三次出現這句話時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讓學生感受中國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明白了中國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更讓孩子體驗到了中國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學生自己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這也是對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的一種指導。

然而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沒有將課堂拉回到“爲什麼說這是‘難忘’的一課?”這個主問題上來,沒有讓學生來完整地說一說作者認爲這節課難忘的原因,致使本節課的中心仍不夠突出。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三

《難忘的一課》是五年級的一篇略讀課。這篇課文講的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臺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裏看到老師在教孩子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場面,表達了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回顧課堂,我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導入,可以激發學生情感

由於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我首先播放了臺灣的美麗風景,配以優美的解說,這樣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感官,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擁有如此美麗的寶島臺灣,是多麼的自豪。然後通過了解臺灣有關歷史,彌補了他們對臺灣感知的不足。這樣的課堂開端,可以調動學生的感情,爲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從學生的反應來看,多媒體的合理、有效運用的確能幫助課堂確定感情基調。這種初感,也爲下面的深悟做了鋪墊。

二、學生質疑,緊抓主問題

略讀課文主要是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跟精讀課文有截然不同的教法,一般安排一個課時。在這僅有的四十分鐘裏,只有緊抓住課文的主問題,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文,由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幫助學生歸納整理,並拎出本課的主要問題“爲什麼說這是‘難忘’的一課?”供大家到課堂上來研究。課前學生還提出了很多問題,如:“誰上了這一堂難忘的課?”“難忘的一課上的內容是什麼?”等等,這些問題都比較簡單,就讓學生的自學的過程中解決,並馬上反饋。

這篇課文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貫穿全篇,前後三次出現,實際上是本文的抒情脈絡,一層進一層地叩擊讀者心扉,這是文章的主線,也是難忘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在教學時抓住“難忘”,緊扣三次出現的同一句話,通過對三次出現這句話時的不同情感的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賞、在讀中化,讓學生感受臺灣師生那嚴肅認真、富有感情、火熱而真摯的心;明白了臺灣人民對祖國的深厚而濃郁的愛;更讓孩子體驗到了臺灣與祖國之間永遠也割捨不斷的親情;學生自己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這也是對他們進行課外閱讀的一種指導。

然而本節課在教學時,我沒有將課堂拉回到“爲什麼說這是‘難忘’的一課?”這個主問題上來,沒有讓學生來完整地說一說作者認爲這節課難忘的原因,致使本節課的中心仍不夠突出。

三、課前收集資料,交流不是單一因素

本課教學前請學生們收集了20世紀40年代臺灣“光復”有關資料,爲理解課文做準備,以及孔子、鄭成功、孫中山、諸葛亮及其他一些中國歷史上偉人的資料。運用資料是爲我們的教學服務的,是要激起學生內在的愛國情感的。但是本節課在學生交流之後,教師什麼時候做補充把握不夠適時,人物介紹前後有重複,造成環節不緊密。教師對偉人的介紹語言情感也不夠充足,也致使學生的感情不到位,後面的寫話沒有水到渠成。我們在理解文字內容之外,還要注意語言表達的方式,當學生寫話完成進行交流時,還要對學生語言表達上有所評點,讓學生能有所提升。那麼如何在課堂上合理利用資料,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呢?這仍然是我困惑的問題。

四、略讀課文教學老師的位置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老師少講,讓學生多講,多讀,多寫,多練,多展示。教師要處理好詳略的問題,在歸納總結的時候講,提升的時候講,在提學習要求時更要講明白、講透徹。但在具體教學中,我有些操之過急,自己講得過多,對於學生回答的評價形式也有些單一,我想請教的是課堂上我們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評價?

難忘的一課教學反思五:

本課我主要是採用:導入入情──自學悟情──讀議動情──總結釋情的課堂結構,從而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1、瞭解課文所講的故事,並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導入入情的教學環節中,由於特定的歷史與現實存在天然的溝壑,學生一時難以走進課文、進入主題。因此,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臺灣美麗的風光,瞭解臺灣有關歷史,其目的是就是爲了彌補他們對臺灣感知的不足,同時調動學生的感情,爲全文的學習定下一個感情的基調。在隨後的自學悟情教學中,緊緊圍繞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一貫穿全文的主線,深入領悟情感,展開聽說讀寫的訓練。“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分別在課文的三個不同的場景中反覆出現,形成課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領全文。雖然是初讀,整體感知課文,但這句話已經給大家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看來,讀這句話只要儘量讀出感情就行了,而實際上這句話每次出現時讀法是不同的。安排學生先讀,然後老師激疑,形成懸念,有利於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有利於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讀議動情,抓住“怎麼讀──爲什麼──悟真情”這三個主要環節,理解感悟。最後總結釋情,結合當前情況,進一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能連貫地複述“我”開學第一課的情景。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能用“身臨其境、引人入勝” 、“娓娓動聽”造句。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培養學生尊師、愛師、親師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學習作者緊扣題旨選取典型事例,在敘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實情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啓發談話,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的成長滲透了多少師長的心血,不少同學熱情謳歌過辛勤培育自己的園丁。著名作家劉紹棠在《師恩難忘》這篇文章裏表達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這是一篇深情而樸實的文章,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師情。

二、初讀課文

1、播放課文錄音。

2、帶着“是一件什麼事使作者難以忘記老師的恩情的”這一問題自讀課文。讀文時字字入目,讀準字音。

3、通過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姥姥 唸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勝 身臨其境

4、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

(2)卡片正音。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學生通讀課文。

2、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作者國小一年級時的一位老師在講課文時編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課文中哪句話概括了插圖的意思。(他先把這首詩念一遍,又連起來講一遍,然後,編出一段故事,娓娓動聽地講起來)

四、理清課文脈絡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層。

課文哪幾自然段是講田老師怎樣上課的?

2、學生討論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鄰近的一所鄉村國小讀書。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語文的田老師在講課文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師的教誨之恩。

五、分段讀課文

六、作業 認真誦讀課文。

板書設計:

師恩難忘

起因——經過——結果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抽讀生字卡片。

2、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導入新課:

導入:好了,上節課同學們的學習情況還不錯,老師就檢查到這兒,這節課我們來深入的學習這篇課文。

板書課題:

1、師恩難忘

2、生齊讀。題目的意思是?(指名回答:老師的恩情學生難以忘懷。)讀了課題,你會提出什麼問題呢?(田老師有哪些恩情讓學生難以忘記?)(指名回答後,師提問:田老師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領,竟讓他的學生如此的難忘呢?下面我們來聽一聽田老師是怎樣給他的學生上課的?竟讓他的學生如此難忘?請同學們把書打到第6頁聽課文朗讀錄音。)

3、播放課文錄音。

(大家都聽的非常的認真,同學們,40年的歲月會抹去多少人生的記憶,40年前的事情又有多少人能記得。同樣的40年過去了,開學第一天田老師上課的情景,作者的回憶卻仍是那樣的清晰具體。下面以小組爲單位學習3——7自然段進行研究朗讀)

(三)深入學習,再現情景。(學“上課”,感形象。)

1、小組研讀:開學第一天,田老師是怎樣上課的?(指名回答讀3、4自然段)他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指名學生模仿田老師的動作、語調、表情讀第5自然段(師:講了一個與小詩有關的故事)課件出示小詩。

2、你想聽一回田老師的國文課嗎?反覆閱讀第五自然段,然後把這個故事複述給大家聽。說說你很快能複述出來的祕訣。(田老師把一首詩編成一個小故事講給學生聽。首先,故事的內容與小詩的內容吻合;其次,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已經掌握了詩的意思,並且印象深刻;再次,田老師的故事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緊密聯繫生活,學生易於接受,並且故事中又滲透着品質教育,讓學生受到啓迪;最後,田老師講得生動、語言豐富,有助於學生掌握、積累。綜上所述,如此好的教學方法學生當然喜歡了。)

3、作者在聽故事時的表現是什麼樣的?指名回答後讀第6自然段。(課件出示:“我”聽得入了迷,恍如身臨其境。田老師的聲音戛然而止,“我”卻仍在發呆,直到三年級的大學兄捅了我一下,我才驚醒。)

4、用 “身臨其境”造句。《師恩難忘》這篇文章寫得真好,讀起來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5、作者聽得很認真,可見田老師的故事編得怎麼樣?(指名回答:引人入勝,娓娓動聽……)(師:這一句寫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同時點出了老師教學技藝的高超,也說明“我”對田老師的喜愛、欽佩之情。田老師的故事真是天下一絕,難怪作者聽得如癡如醉。

6、速讀課文第二段(3——7),找出田老師教學最讓人佩服的地方,並用筆畫下來。(田老師講故事娓娓動聽,如春雨滋潤,而且每講一課都要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7、同桌討論,指名彙報。

8、用“娓娓動聽”“引人入勝”造句。

指名回答:我們楊凌的景色真是引人入勝!

語文老師的課講得娓娓動聽,同學們都聽得全神貫注。

9、指導朗讀:正是由於作者上國小時在田老師那裏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才使得作者走上了文學的道路了,進而長大後成了一位作家。爲此,作者深深地感謝田老師,下面由我們班的男同學們帶着作者的感情深深的,動情的,大聲的齊讀第七自然段。

田老師的課講得娓娓動聽,引人入勝,是田老師用上千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把我領進了文學殿堂的大門,這叫人怎麼能忘懷呢?40年後的今天能重逢田老師,那是多麼感人的情景。課件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重點句子。

(四)有感情地默讀課文第三段(8——9)。(師生重逢,師恩難忘)

1、“課件出示:有一年我回家鄉去,在村邊遇到了老師,他拄着柺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國小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

2、分角色表演: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在村莊的小河邊遇到了40年前的國小教師,他是怎樣做怎麼說呢?作者會怎樣的行禮。發揮你的想象說說。

3、向學生介紹作者劉紹棠當時的情況:課件出示:作者劉紹棠簡介。(學生自由讀)一位有名的作家,已經年近五十了,還恭恭敬敬地向這位老師鞠躬,爲什麼?學生帶着這個問題來讀書。

4、學生找到了課文中一個重點句課件出示:“我在田老師那裏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進行理解。(春雨是綿綿的。滋潤着大地,讓花草樹木快樂地生長。田老師的故事是娓娓動聽的,滋潤着“我”的心田,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成長,不斷激發“我”對文學的興趣,提高“我”的文學素養。)

5、學生齊讀。自己再認認真真讀幾遍,細細體會作者的心情與情感,你體會到了什麼,(能用合適的詞來表達嗎)?

①體會激動,朗讀 。

②體會尊敬,怎樣恭恭敬敬地行禮,朗讀。

③體會感激,朗讀。

6、讀一讀8、9自然段,想想還有哪些語句反映了“我”難忘田老師的教誨之恩?

7、課件出示:談起往事,我深深感謝老師在我那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正是由於作者上國小時在田老師那裏學習了四年,聽了上千個故事,才使得作者走上了文學的道路了,進而長大後成了一位作家。爲此,作者深深地感謝田老師。應該說,在田老師門下的學習時光,是十分難忘的。特別是田老師所講的故事,對年幼的“我”影響很大。從文中的“這些故事有如春雨點點,滋潤着我”這句話可以看出,田老師所講的故事,不僅語言生動,而且情節曲折,引人入勝,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激發了“我”對文學的興趣。而這種興趣,就像一粒種子,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播種、發芽、開花、結果,影響了“我”的一生,所以“我”深深感謝田老師。)

8、課件出示:用自己的話說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含義。(一棵樹苗經過十年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而人才的培養卻需要一個更漫長的過程。種植樹木需要很長時間,而培育人才需要更長的時間,花費更多的心血,所以我們應該尊敬並感激辛勤培育我們的老師。這句話總結全文,再次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懷念之情。)

9、課件出示:名人名言

10、小組研究: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與課文標題有什麼關係?

(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有點題的作用)

11、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同學們,我們的心中此時此刻也一定勾起了對曾經教育培養自己的一位位老師的回憶,那就借大作家來表達我們心中*同的這份難忘師恩。)

12、指導朗讀:說說怎樣讀才能表達作者對教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

同桌討論;學生自由練讀;老師指讀,相機引導。

是田老師把我領進了文學的大門,40年後重逢老師,我怎能不激動,不恭敬,不深深感謝,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8、9自然段。

(五)總結全文。

1、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田老師是一位讓人尊敬的好老師。下面請大家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帶着對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跟着錄音輕讀課文。

2、縱觀全文,說說田老師是一位怎樣的教師?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兩句話說出來?

(六)遷移練習:

我們這篇課文作者選取了田老師愛講故事的事例,平常,普通,但卻典型,具體,在敘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字裏行間流露出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同學們可以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老師有哪些“恩”讓他們難忘,體會作者寫作意圖,通過細節來描寫一個人。在教過你的老師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選擇有關他的一件事寫下來。

(七)佈置作業:

1、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瞭解他的工作、生活等情況。

2、小練筆:老師,我想對你說……

3、在教過你的老師中,誰給你的印象最深,選擇有關他(她)的一件事寫下來。

(八)板書設計:

1。 師恩難忘

師:口才好 文筆好 生:難忘師恩

編故事娓娓動聽 如春雨滋潤

教學反思:

在學生初讀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可先激發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再組織學生對所提出問題進行梳理,幫助提取出具有一定思考價值的問題,探究性閱讀的問題可以是:

1、田老師講的故事與所學的小詩有什麼關係?

2、問什麼說田老師在“我”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呢?教學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促進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充分閱讀、思考,並討論、交流。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五

學習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教材簡說:

《難忘的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課文主線清晰,敘事生動,感情充沛。“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簡短而又深刻的話貫穿全文,反覆出現,每一次都伴隨着一段情節,都表達了人物的思想。它既是文章的線索,又是情感的主線,集中體現了中國臺灣人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繫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裏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教學的難點。

《難忘的一課》內容的教學設計 篇六

07年底到慈城中心國小聽了兩堂課,一堂是周養娟老師執教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堂是毛東輝老師執教的《難忘的一課》。應該說自己是帶着很虔誠的心學習的,事先也看了教材,並對它進行了初步的框架設計,如果是我,我會怎麼上?帶着問題和自己的見解走進課堂我想是很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握教師的課堂設計,捕捉課堂的精彩和教師的智慧,並在課後進行反思。

《難忘的一課》大致過程:

師:出示課題《難忘的一課》,同學們,看着課題你有什麼問題產生?

生:這堂課爲什麼難忘?這是一堂什麼樣的課?

師:請大家自由讀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意見什麼事情?

生:自主朗讀課文

師:來交流一下,誰來說課文主要講什麼?

生1:作者來到一間教室,同學們上課都很認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也悄悄地走進了教室,下課後老師還帶我去禮堂看中國自己的偉人像。

師:不錯。你說

生2:作者來到一間教室看到同學們在課堂上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聽了後也跟着一起讀了起來,下課後老師還帶我去禮堂看偉人像。

師:能不能說得連貫些。

生2:(第二次說)

師:剛纔兩個同學說的裏面哪兩個畫面都說道了?

生3:讀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和看“偉人像”(板書)

師:就是這兩幅畫面讓作者上了一堂難忘的課,下面請大家再去讀一讀課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讓作者難忘?

生:有一次讀課文。

師:可以加流了嗎?

生4:“接着他先用閩南語,然後又用。。。。。。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而真摯的心。”他們讀得很嚴肅,很有感情,我覺得他們很愛國。

生5:我也是這一句“接着他先用閩南語,然後又用。。。。。。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而真摯的心。”他們在用心讀,一遍一遍地讀,說明他們很愛國。

師:“一遍一遍”怎麼讀?

生:練習讀,然後指名讀這一句。

師:還有別的句子嗎/

生6:“他寫得很認真,也很吃力。”。。。。。。

師:讀了這些細節,你有什麼想問的嗎?

生7:是中國人,爲什麼不會說國語?

生8:因爲中國臺灣剛光復不久,原來一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上的是日本人的學校,是不許講國語的。

師:你能用課文的句子來回答,這是讀書的好方法,還有哪一處也可以來解決這問題。

生9:中國臺灣光復不久,不少教師也是剛學習祖國的文字。

生10:“禮堂裏原來畫的都是日本人的像,現在光復了,畫上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從這裏也可以看出。

師:知道“光復”什麼意思嗎?

生11:收復,收回。

師:你們知道光復的那段歷史是怎麼樣的嗎?(出示資料,生讀)

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請你再默默地讀一遍。

生:默讀課文資料

師:現在請大家再回到課文,再去讀一讀哪些細節,你會有新的感受。

生12:“他寫的很認真,很吃力。”他一定想,我終於可以寫中國字了。

師:請你把它讀好。

生12:他用粉筆一筆一畫地寫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他寫的很認真,也很吃力。

師:是啊,中國臺灣離開祖國已經整整50年了,來一起讀這個句子。

生:齊讀“他用粉筆一筆一畫地寫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他寫的很認真,也很吃力。

生13:我從這句話看出他們很崇高“他先用閩南語,然後又用不太熟練的國語。。。。。”

師:這應該是愛國情。對這句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生14:“禮堂裏原來。。。。。”

師:我們先來交流剛纔的那一句。

生15:。。。。。。

師:談了剛纔哪些細節,你瞭解難忘一課的原因了嗎?課並沒結束,老師領着我去禮堂,請大家讀第二個畫面,又有哪些細節讓你體會深刻?

生16:“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覺溼潤了。這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啊,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我覺得他一定感到很自豪,因爲禮堂上掛的是中國的偉人像。

生17:他們很敬佩哪些偉人。

師:50年不能學祖國的語言文字,擡頭看到的都是日本人,他們心裏會怎麼想?

生18:恨他們

生19:把他們打出去

生20:起來反抗,把日本人趕出去。

生21:他們是想讓我們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忘記自己的祖國。

師:是啊,此時此刻,我能不激動嗎?我們一起來讀這一節:“這位老師指着禮堂兩面牆上的新畫的幾幅中國曆代。。。。。。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生:“這位老師指着禮堂兩面牆上的新畫的幾幅中國曆代。。。。。。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師:看到的僅僅是四幅畫嗎?

生22:中國

生23:中國人

生24:中國情

師:再一起把這句來讀一讀:“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覺溼潤了。這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啊,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生:(齊讀)“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覺溼潤了。這是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啊,多麼濃厚的愛國情意啊!”

師:所以,我緊緊地握着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複着他剛纔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師:50年,現在終於可以學祖國的語言文字了,終於可以掛自己的偉人像了,這怎麼不令我激動呢,來,我們一起在來讀文章最後一節:我緊緊地握着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複着他剛纔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師:讓我們時刻銘記這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下課!

這堂課是人教版第九冊第七組裏面的一篇閱讀課文。作者想從一個側面反映國人所遭受的屈辱歷史,然後從這簡短而又最能體現愛國之情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文間字短,的確是篇好文章。但是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學生對於文中提到的那段背景是沒有認識的,而缺少這段歷史的陳述,缺少對50年殖民統治的屈辱史的體驗,文章就顯得蒼白無力。因此,回顧歷史,感受50年屈辱史的厚重與悲壯是激發學生愛國情懷的鑰匙,也只有在感受了50年的基礎上,才能體會什麼是愛國,爲什麼寫那麼認真,那麼吃力,爲什麼他們在讀的時候都是發自那顆火熱而真摯的心,爲什麼要一遍一遍大聲整齊的讀。正是基於此,我們纔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走進那段特殊的歷史,用歷史來轉換學生的角色,讓他們也在課中身臨其境地激動一刻:“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那麼如何設計課的結構呢?就我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是這樣來安排的:

一、初讀課文,理清文章的主要內容(寫、讀、看)。

二、再讀課文,明確在難忘一課中那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並找到三次出現的地方(認真、吃力地寫“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一遍一遍用發自內心火熱而又真摯地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握着老師的手激動地回答“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三、反覆朗讀,在“中國臺灣光復”資料的背景下感受三次“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的感情。

1、爲什麼寫的認真吃力?理解光復。50年沒有寫過漢字爲什麼剛學會就急着去教孩子?50年光復後重回祖國懷抱的釋懷,激動,那種學習語言文字的迫切之情。(反覆朗讀)

2、教學“一遍遍用火熱而真摯的心讀時”,可安排這樣的環節:先讓學生談體會,然後根據學生體會程度,師再次引領:

師:50年沒說這樣的話了。

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50年,整整50年沒有這樣大聲地說這樣的話了。

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50年的恥辱,現在終於能這樣痛快地說出來了。

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50年,風雨飄搖的50年啊,中國臺灣的人民過着的是怎樣的日子啊,如今終於光復解放了,心情怎能不激動,神情怎能不嚴肅?在讀。

生: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再讀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在這樣的情感理解基礎上,然後讀好關鍵句子。

3、看後激動說“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被愛國情懷感動。是自豪,是濃濃愛國之情的代言。

師:牆上掛着的僅僅是畫像嗎?

生:是中華民族曾經輝煌的歷史。

師:你自豪嗎?

生:自豪。

師:讀

生: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生:是光輝燦爛的文化。

師:你自豪嗎?

生:自豪。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生:掛着的是整個中華民族。

師:有這樣的民族你自豪嗎?

生:自豪。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

師:面對畫像,面對中國臺灣教師這顆熾熱的愛國之心,面對這份濃濃的民族之情,

生:(齊讀)我緊緊地握着這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的手,激動地重複着他剛纔教給孩子們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還有什麼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

師:是啊,此時此刻沒有什麼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能表達各自的感情。

生:齊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再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再讀“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師:這樣的一段經歷,這樣的一堂課我能忘嗎?

生:不能。

師:指着課題讀

生:難忘的一課。

師:下課!

毛東輝老師執教的《難忘的一課》從抓文章的細節,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本所要表達和傳遞的信息,感受那份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之情。

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應該是花了一番功夫的,有幾個細節處理的也充分的體現了教師的課堂智慧。

一、粗框架細處理。語文是母語課程,因此感性的、內涵性往往會超越理性,而教師的學法指導,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課堂引領和學生的自主閱讀體驗,都決定了是否能讓學生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掌握學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語文課不僅需要感性的領悟,也需要理性的取向,我想這就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本堂課上教師從主要內容入手,瞭解畫面,把握難忘的鏡頭,然後從細節感受愛國情懷。體現了教師的功底。

二、能有效鋪墊,順勢引領。“光復”是本課的情感處理難點,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詞卻是全文情感的基調,沒有了這個基調,所有的體驗和情感都是蒼白無力的。可喜的是教師很好的解讀了文本,抓住了這個情感點,從“光復”資料的推薦,朗讀,語言引領上起到了很好的點睛之筆。其次,教師能關注學生課堂信息,及時梳理有效信息服務教學,在預設與生成中左右逢緣。如“用課文中的語言來回答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他看到的僅僅是一幅畫嗎?”

但是課堂上也存在一些遺憾之處,主要體現這樣幾個方面。

一、如何正確有效地處理課堂中的讀。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常用的方法,我們很多教師都會用,但是在課堂上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有時用的不得法,有時用的過於牽強。泛泛而讀有之,平面推進讀更有之,讀爲了什麼?怎麼讀?讀的價值?這些問題沒有理清,沒有解決怎麼會有精彩的朗讀處理,怎麼會有良好的朗讀效果呢?教學中何時安排讀,讀多少,用哪種方式去讀,讀後要不要評價等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設計的時候根據文章題材,教師、學生的特點,文本的價值取向,來安排處理讀的密度和效度。其次要體現朗讀的梯度,隨着閱讀的深入,隨着學生走進文本的程度不斷加深,需要教師在讀時體現它的梯度性,好的朗讀設計應該是每一次讀的安排學生情感都是在螺旋式上升的,讀的效度同樣也在梯度上升,直到戛然而止,卻仍能餘音繞樑。《難忘的一課》在讀的設計和安排上有待進一步提升,文章的關鍵句子到底需要安排幾次讀?讀到什麼樣的程度?如何在教師引領下讀出味,讀出情?這些都有待商榷。如“一遍一遍地用嚴肅而又火熱真摯的心在讀”這句,到底最終要讀到怎樣的程度纔算達到效果?課中學生體現的層次並非梯度上升,而是忽上忽下,到最終卻又放手奔下一個環節。這樣的環節課中不少,“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們的朗讀有時真的很像雞肋。一堂課,把一處讀好,讀到位,讓學生心靈之門在朗讀中打開,這樣的課怎麼能不成功,這樣的語文教學學生怎麼能不享受呢?

二、對文本抓的不夠實,體驗不夠深入。

《難忘的一課》線索明顯,“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貫穿全文,並一直牽引着文章的情感之線。但教師在抓點處理教材的重難點的時候並沒有切準這句話,使得教學中看似比較集中的問題引領,總給人比較散亂的感覺。我想關鍵就是對文本這三個支點的解析,運用還不是很全面,抓的還可以在實點。其次學生在細節感悟的環節中,總是停留在對文本的淺層面解讀和體會上。有些交流學生其實已經出來了,可惜卻沒有進一步的深入,不然我想課堂的教學效果還要好些。平時的課堂中,對於閱讀感悟我們一般要處理好這樣三個層面:1、立足文本詞句,憑藉經驗和上下文感受;2、拓寬信息廣度,咀嚼詞句,進入文本,親近作者;3、以讀促悟,帶悟品讀。

三、以情感情,關注細節。李吉林老師曾經說過:“教師的情感對於兒童來說,是導體,是火種。”一篇情感性較強的課文,課堂上教師的情感基調、投入程度都是學生產生內心體驗、情感的重要因素。它是連接教材與學生,作者與學生之間的情感橋樑。因此教師備課的時候就要先進入文本,走進作者,並確定課堂上自己應保持的情感基調,這樣才能帶着真實的情感,以情感情,用自己的語言、情緒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這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詩意的棲居,這樣的課堂纔會在心與心的交融與默契中昇華。《難忘的一課》是一篇富有情感,適合頌讀、品讀、研讀的好文章,教學中,如果能多些情感上的鋪墊,多些情感上的引領,多些情感上的共鳴,不僅能使學生感受那份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豪感更深刻,還能在潛意識中提升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對於上這樣的情感性文章,教師可以在背景音樂,課前課後的詩詞,教室環境的佈置,着裝,媒體設計上進行關注,有時細節決定成敗,一個不起眼的設計與安排,可能會造就一堂精彩的語文課,人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同行指正。

《.難忘的一課》教學設計 篇七

【教材內容】

《難忘的一課》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7單元第23課(需1課時)。

【教材分析】

這是篇略讀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作者在中國臺灣的一所鄉村國小,見到一位年輕的中國臺灣教師認真教孩子們學習祖國文字的動人情景,以及在學校禮堂裏參觀中國曆代偉人像的深切感受,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強烈的民族精神。

【學情分析】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線,聯繫時代背景,用心感受字裏行間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所講的故事,並從中體會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知道課文哪些內容圍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詳寫。學習這種表達中心思想的寫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常用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理念】

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感悟,把理解出的內容和體會出的感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從而受到愛國主義情感的陶冶與感染。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課文表達中心的寫法。

【教學難點】

課文中三次出現“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引入課文

審題:難忘的一課。

設問:誰給作者上的難忘的一課呢?這難忘的一課的內容是什麼呢?爲什麼這麼令人難忘呢?這些問題大家想不想知道啊?請大家趕快打開課文。

二、範讀課文,初識文意

老師範讀,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講了一件什麼事?

(一位船員在一所普通的鄉村國小上了一節令他終生難忘的語文課。)

三、學生自學生字、詞和課文

1、按生字表自學生字:

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查字典並結合課文理解詞語。讀課後詞語。

2、讀通課文,思考: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四、檢查掌握情況

1、字音:

指名拼讀,直讀生字,注意糾正。

2、字形:

說說易錯的字,易錯的地方。

如:“葛”注意筆順,與“藹”區別。“崇”與“祟”的區別。

3、詞義:

結合課文理解。

4、讀課後“讀讀寫寫”的詞語,不理解的提出來,大家討論。

5、指名讀課文,回答剛纔的問題。

五、朗讀課文,說說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再問:難忘的一課是什麼內容?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

那麼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請你劃出來,並讀一讀。

六、複習提問,引入本課時

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1、誰來說說“難忘的一課”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注意說明時間、地點。)

那麼這節“難忘的一課”是什麼內容?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3次)

2、三次出現在什麼地方?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劃出來:

請同學自己讀一讀這句話出現的地方?怎樣出現的要讀出來。

七、讀講第一次出現

1、指名讀出這句話出現的地方。

2、問:老師是怎樣寫的?

(一筆一畫,認真吃力。)

從這“一筆一畫”、“認真吃力”你看出什麼?是怎樣體會的?說明什麼?“我”這時是怎樣的感受?

(“光復”不久,老師就把自己剛剛學會的祖國文字教給學生,體現了對祖國的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5自然段),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

八、讀講第二次出現

1、自己朗讀第二次出現的地方。

2、問:他們是怎樣朗讀的?劃出這些詞語:

(嚴肅認真,富有感情,大聲地、整齊地、一遍又一遍。)

3、談談你的體會,你的理解:

重點理解:“好像每個字,每個音,都發自他們火熱的真摯的心。”

“火熱的真摯的心”指的是什麼?

(強烈的、深厚的愛國之情。)

4、“我”這時有什麼的感受?(感動。)

5、進行感情朗讀訓練。

九、按剛纔學法學習第三次出現

1、指名讀。

2、思考:

“我”是怎樣說的?爲什麼“激動”?

3、“我”這時是怎樣的感受?

(激動,被這種強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愛國情意所深深感動。)

4、理解最後兩句話的含義:

問:“我”這時的全部感情是什麼?

(濃烈的愛國情意,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5、朗讀訓練。

十、朗讀全文,總結提高

1、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及作者的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意。)

2、圍繞這個中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比較詳細?爲什麼要這樣安排?

(爲了突出中心。)

3、朗讀三次出現的“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所在的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十一、總結深化

“一國兩制”的政策使香港於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國懷抱;澳門於1999年12月20日迴歸祖國。我想,中國臺灣人民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回到祖國的懷抱。因爲我們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