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一

課時目標:

1.認識本課“均、曲、萎”3個生字(包括1個多音字),會寫“虎、操、佔”等13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瞭解爬山虎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爬山虎的喜愛之情。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4.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蘆薈,讓學生動筆寫蘆薈,鍛鍊學生觀察能力,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1.運用多種方法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

2.自覺運用抓重點詞句、聯繫生活實際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感受爬山虎的葉子的可愛。

教學難點:

1.把握課文的描寫順序,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猜謎導入,課前談話。

1.同學們,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一起來猜一猜。(PPT1出示謎語)

2、見過爬山虎嗎?在哪裏見過,能簡單介紹介紹嗎?

3、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寫爬山虎的文章,準備上課吧。

一.掲題板題

1.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PPT2出示課題)跟老師一起寫課題。

2、虎是今天要學寫的生字,注意第三筆是橫勾,這橫勾相當於老虎鋒利的牙齒,可千萬不能丟,丟了老虎就不兇猛了。讓學生練寫“虎”字。

3、本文作者是葉聖陶,你們聽說過他嗎?(指名1.2),教師補充。

二、初讀感知

1.請大家打開課本36頁,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PPT3出示自讀提示)

2.檢查詞語

檢查讀音(ppt4):

嫩綠一順兒空隙漾起

葉柄彎曲萎了牢固

(1指兩名學生讀詞語,評價、正音,2去掉拼音讀,3全班齊讀)

3、書寫指導:這些詞語中有一個字特別容易寫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PPT5出示“隙”)[隙]1左右結構,左窄右寬。2、右部上面是“小字不帶勾”,不要寫成“小”;中間是“曰”,不要寫成“日”或“目”。師範寫,學生進行書寫練習,教師巡視,相機糾正學生的書寫錯誤。

4、(PPT6出示;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相機板書:生長地方、葉子、腳。順勢理清課文脈絡,相機板書。

5、誰能結合板書連起來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三、研讀第二段

1.葉聖陶爺爺筆下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這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PPT7出示要求)(PPT8出示第二段)

2.學生交流。

預設一:剛長出來的葉子…。

1.(ppt9出示葉子圖片)讓學生觀察並說一說。

2.出示第一句,指生讀,這一句寫了爬山虎葉子的什麼特點?教師評價:你關注了爬山虎葉子的顏色,很好。(相機板書:顏色)你發現爬山虎的葉子顏色是怎樣的?評價:你發現了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變變化,很不錯。

3.誰來讀讀這句話?指ppt9,這就是剛長出來的葉子,他是()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的。(齊答)

4.想着葉子顏色的變化,一起讀讀這句話。“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不幾天”你明白了什麼?(時間短、葉子變化大,長得很快)葉聖陶爺爺爲什麼能寫出了葉子顏色的變化?從哪兩個詞語可以看出作者在連續觀察?(抓住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的連續觀察。)

5.還有寫葉子顏色的句子嗎?引出句子二(略處理)

過渡:除了顏色,你還發現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引出句子三(詳處理)

預設二:PPT10出示四句及圖片

1.指生讀。這句寫了爬山虎葉子的什麼特點?

2.三種方法,重點理解“一順兒、鋪、均勻”你有什麼感受?(作者描寫的準確生動,進而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指導朗讀:指生讀、範讀、再指讀、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這麼整齊,這麼均勻,如果一陣風拂過會怎樣呢?指導想象畫面,學生帶上動作讀一讀。

沒有風的時候,葉聖陶爺爺在(仔細觀察),有風的時候,葉聖陶爺爺還在(仔細觀察)(齊答)

5.小結:葉聖陶爺爺細緻觀察,寫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顏色變化,由嫩紅到嫩綠,綠得那麼新鮮,葉尖還一順兒朝下,那麼密那麼均勻。讓我們一起再來回味一下這爬山虎的葉子吧。(ppt11出示第二段)

四、拓展訓練

1.課件出示蘆薈圖片,教師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蘆薈,說一說發現了什麼?

2.讓學生動筆寫一寫。

3.指生展示。

五、作業佈置

1.找出課文中你覺得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抄寫下來。

2.選取一種植物,仿照第二段寫一寫植物的葉子。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瞭解。但瞭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於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爲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並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並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並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佈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後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牆的,然後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係。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並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穫。爲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藉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後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瞭解爬山虎的腳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藉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並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觀察是一種好習慣,並能有意識地運用於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和細緻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製作演示課件。佈置學生課餘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牆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麼?(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聖陶爺爺卻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麼爬、腳的變化)

(2)那葉聖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採用自願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後,老師要立刻糾錯,並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纔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聖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爲什麼?(生:因爲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麼?可在課文旁邊做批註。(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註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着: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裏?(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牆的時候變成了什麼樣子呢?誰能聯繫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聖陶爺爺觀察多麼仔細,描寫多麼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麼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後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麼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麼細,都被葉聖陶爺爺發現了。大家猜猜,他是怎麼發現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聖陶爺爺因爲經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麼細緻。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麼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麼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麼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纔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着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爲什麼?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牆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爲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牆上,對莖才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麼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牆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着讀着,我彷彿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裏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爲什麼?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隻腳交替着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爬就必須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聖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麼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着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願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纔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着牆的腳是怎麼爬的。大家知道嗎?葉聖陶爺爺還發現了爬山虎腳的祕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麼祕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牆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麼祕密?(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牆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牆的關係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說明了什麼?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的變化。那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聖陶爺爺懂得連續的觀察,才爲我們展示了這麼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啓發?

(1)觀察要細緻,要連續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聖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爲什麼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麼關係呢?咱們下節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許多大自然的奧祕。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甚至有什麼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後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5 爬山虎的腳

腳 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 牢固

自我評析: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爲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他們學習的慾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爲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着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 在讀中培養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後,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於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美景,激發情感。在課始,爲了激發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牆頭、岩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薰陶。

(2)再現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麼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2、投影片。

3、多媒體課件:(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一堵牆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瞭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1、實地觀察爬山虎。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麼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www.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5課《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瞭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彙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麼?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麼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麼?(滿牆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麼變化?重點寫的是什麼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爲什麼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後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着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爲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25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四

【設計理念】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聖陶老先生細緻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薰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準備】

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緻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一、複習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麼?(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二、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說一說: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麼?(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說說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瞭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繪畫)

評一評:誰願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瞭解的爬山虎嗎?

【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採取說、畫評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語感和表達能力】

三、瞭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過渡:師:作者把爬山虎描寫得多麼細緻呀!是什麼原因呢?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誰能獨具慧眼找出來呢?

對了,正是因爲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瞭解得那麼仔細。剛纔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讀課文,畫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點標出表示動作的詞交流。(誰能說說你畫出了哪些句子,標出了哪些詞)板:觸巴拉

2、理解:觸巴拉

質疑:你認爲“觸”在這裏是什麼意思?(挨)

追問:爲什麼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麼詞?(抓貼)爲什麼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麼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爲什麼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麼?(“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麼拉什麼?(腳拉莖)

是怎麼拉的呢?(學生說,老師做動作)

3、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交流,交流時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完後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說說)

4、出示CAI:他們說得怎麼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在誰還想說。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抓住關鍵語句,啓發學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訓練了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恰當的肢體語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寓教於樂;感情朗讀,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產生共鳴;演、說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着牆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着牆(牢固)沒觸着牆(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啓示:從中你受到什麼啓示嗎?(談啓示、說方法)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現,發散思維,總結寫法。】

五、小結:

1、我們觀察事物時要耐心,細心,還要長時間的觀察,這樣才能把認識的事物寫清楚,你們明白了嗎?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後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板書設計】(略)

《爬山虎的腳》優秀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13個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爬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教學重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緻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8個生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7個詞語,理解“舒服”“均勻”“漾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作者細緻的觀察。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並積累相關句子。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1、引導交流: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你們看見的爬山虎是什麼樣的?

2、過渡: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在哪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位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自讀要求: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2、檢查生字讀音,指導生字書寫。

課件出示:爬山虎操場嫩葉舒服均勻重疊空隙

(1)指導讀準字音。“彎曲”放在句子中朗讀,注意讀準多音字“曲”的發音。

(2)指導書寫“虎、隙”。

(“虎”“隙”兩個生字較難,教師在課堂上指導並練寫,其他6個生字提示要點,學生課後再寫。)

指導書寫“虎”字:第二畫短橫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這一橫下面的橫鉤就像老虎尖尖的牙齒,寫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學生練寫。

指導書寫“隙”字:“隙”字右邊上面的“小”,豎鉤變成了短豎。在上下兩個“小”字之間,那條縫隙裏,只有日光能透過來,這個“日”要寫得扁一些。學生練寫。

3、引導交流: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麼?

(1)引導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後,根據提取的信息彙報。

(2)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結構,瞭解課文內容)提問: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併在一起?

再次板書:

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話題,幫助學生初步瞭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形難字在書寫過程中易錯筆畫的指導,幫助學生準確記住字形。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讀要求: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長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長位置。

預設:牆上、屋頂。

3、討論:自讀第一自然段後,爬山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1: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預設2:爬山虎是一種擅長攀爬的植物。

追問:課文中哪些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圍繞“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體會爬山虎的茂盛。

小結:①爬山虎生長在牆上。②爬山虎生長得非常茂盛。

4 、指導朗讀:“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要讀得慢一些,“滿”和“大”兩個字要重讀,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樣子。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葉子的描述,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

1過渡:我們從文字中彷彿看到了那一片佈滿外牆和屋頂的爬山虎,它是那樣茂盛。

2 、出示: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預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交流:

(1)發現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嫩紅一一嫩綠一一綠得那麼新鮮。

圍繞“舒服”指導學生讀出安逸、愜意的感受。

(2)瞭解無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圖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②聯繫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

(板書:準確)

(3)品味起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微風拂過爬山虎葉子微微漾起波紋的視頻。

②說一說“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拂”和“漾”要讀得輕一些,突出微風的輕柔和葉子微弱的震顫。

(板書:生動)

設計意圖:

細讀描寫葉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語句,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感受課文生動的表達。

五、總結收穫,體會細緻的觀察

1、過渡:無論是葉子顏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態,以及微風拂過時,葉子輕微的震顫,都被葉聖陶爺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了。

2、提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是怎樣觀察這些葉子的?

預設1:葉聖陶爺爺一定是拿着放大鏡觀察的。

預設2:葉聖陶爺爺一定是走得很近,反覆看了很多遍。

3、總結:是呀,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確,是因爲他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觀察啊!

(板書:觀察:細緻)

4、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瞭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通過那些準確形象的語句,感受到了葉聖陶爺爺細緻的觀察,下節課我們帶着這些收穫,再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後,通過質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表達與作者細緻的觀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會寫“萎、瞧”等5個生字,會寫“葉柄、反面”等9個詞語,理解“巴住”“逐漸”等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抓住重點詞句瞭解作者連續觀察的方法。

4、品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複習導入

1、回顧交流: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

預設1:我瞭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預設2:體會到了作者在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時,語言十分準確生動。

預設3:瞭解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葉子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小結:作者將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如此準確、生動,這離不開作者細緻的觀察。

二、遷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細緻的觀察

1、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學。

(1)出示自學要求:

默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 ___ ”勾畫出表現作者細緻觀察的句子。

①圈畫關鍵詞語,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②學生默讀、勾畫、寫感受。

2 、交流學習收穫,體會細緻觀察。

(1)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數量、形狀、顏色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討論:從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點撥:細絲的位置隱蔽、數量精確、形態細小而捲曲都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細緻的觀察。

(2)描寫“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引導:請抓住描寫爬山虎爬牆動作的詞語描述“爬”的過程!討論:“巴”字可以換成其他詞嗎?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讀一讀:朗讀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指導朗讀:“觸”要讀得輕一些,“巴”和“拉”要讀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腳變化的語句。

引導:請說一說“逐漸”的意思。

點撥:作者只有通過細緻的觀察,才能發現腳細微變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聚焦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反覆品讀,通過讀、說等多種形式,體會作者細緻入微的觀察。

三、感受連續觀察

1、關注變化過程,感受連續觀察。

提問:通過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和腳逐漸變化的過程,大家發現作者觀察得非常細緻,你覺得作者觀察了多長的時間?

預設1:作者觀察的時間很長。

預設2:作者是觀察了一段時間後發現的。

點撥:我們通過“爬”的過程和腳變化的過程,都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板書:連續)

2、圍繞表示時間的詞語,感受連續觀察。

交流: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你也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小結:圍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細緻的觀察後,通過引導學生髮現事物變化的過程,關注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的觀察不僅細緻,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

四、總結觀察方法

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緻,而且進行了連續的觀察。其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細緻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生字。

2、能找出課文中寫的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細緻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4、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點: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定標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爲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出示課題,和學生一起板書課題)

2、誰知道老師爲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的意思,這個題目應該怎麼讀呢?(指名讀、齊讀)

3、老師把這個字寫得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葉聖陶先生。

二、模塊探究

模塊一:檢查預習初步分享

1、我會讀:重點講解多音字“曲”。

2、我會寫:教師指導書寫生字“虎”,書寫提示:撇要伸展,橫折彎鉤要超出上部;“隙”,書寫提示:左短右長,左邊的第一筆橫折彎鉤要寫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筆是豎,日要扁一點。

模塊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本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容?其中主要寫的是哪個?

2、學生思考後回答。

模塊三: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爲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找一找,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的特別仔細?

2、學生自由交流並彙報展示。

3、教師精講: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圖片展示: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這說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連續觀察)

b:那些葉子綠的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爬山虎的圖片,請你試着在心裏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作者的描述,說說你覺得作者描述的怎麼樣?“準確生動”,說明作者的經過了怎樣的觀察?——細緻觀察)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同學們,讀了這一段,請試着根據課文的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吧,……接下來我們跟真實照片對比一下,你們都畫的很逼真,這說明作者給我們描述的十分準確,是什麼原因讓作者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細緻觀察)

d:那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①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

②誰能找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鍵詞語?

③能不能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不能,因爲爬山虎不像動物一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長出更多新的腳,作者用“觸”“變”“巴”“拉”“貼”等一系列動詞,通過腳觸着牆時的一些變化,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那麼,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經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現爬山虎往上爬的祕密?——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

正是因爲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才把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了出來,那麼除了這樣,我們還可以藉助哪些方法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課文,總結方法吧。

模塊四: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

課文回放: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女生讀,男生讀,思考紅色字體的詞語有什麼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時間先後的詞語)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這句話中,細心的你肯定發現了一個優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這是個比喻句。另外,大家覺得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介紹的具體嗎?……着得益於作者的用詞準確,看來使用恰當的修辭方法、用詞準確也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生動的表達。)

3、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不僅如此,作者在細緻觀察爬山虎的同時,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發現爬山虎爬牆過程中一些細微之處,讓我們更加直觀的瞭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學們,你們看,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課後作業

這節課,我們隨着葉老先生的觀察視角,學會了連續細緻的觀察,瞭解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並且總結了如何把文章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那麼,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養的蒜苗進行連續細緻地觀察,發現蒜苗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回顧三年級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運用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試着寫一寫觀察日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