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1

《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我覺得是一本很值得國小數學教師一讀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了黃愛華個人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同是數學教師讀後更令我慚愧,黃老師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覺得身爲教師,特別是一名理工科的數學教師,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從不放棄學習與閱讀的習慣。他從走出校門,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從教以後,他更是流連書海,如癡如醉,頁頁精讀,行行品味,字字琢磨。爲了掌握教學規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尋求新的突破,他的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鑽研教材,翻閱資料,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他研讀過數學教學法,比較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以掌握兒童發展的認知規律;分析過國小數學教材的知識體系,研究過國內外不同教法的特點,不斷探索兒童認知的最佳建構過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會列出書目,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每年至少讀五本教育專著,讀中外教育史,讀中外教育名著,並做好閱讀札記。多年來,所做的筆記就有80多萬字。書,是他最好的朋友。學無止境,生活中的萬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鮮活的教科書,而他則是那一個最癡迷的讀者。因爲,他堅信:向書本學習,因書本而智慧;向他人學習,因他人而智慧;向萬物學習,因萬物而智慧;無所不學則無所不智也。

如果說,學習是成長的原動力的話,那麼,思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黃愛華老師說:思考,讓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讓我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還是思考,引領着我的人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黃愛華時刻都在備課,把生活中的情境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十分自然,又讓他的學生覺得數學確實在生活中是無所不在的。

他主張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學生去思考和實踐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做“數學實驗”,親身體會如何解決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老師就是一個“適宜的點撥者、親切的慰藉者、無私的協助者和誠摯的合作者”。

在教學方法上,他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力求: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激情四射地開展探索研究、意猶未盡地實踐延伸。

美妙的課堂還來自於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把情境教學、遊戲教學、愉快教學融爲一體,便能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在“圓的認識”一課,他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製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橢圓形車輪的小車裏顛簸起伏的畫面,樂得學生哈哈大笑;在“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一課的結尾,他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動腦筋出教室”的遊戲,要求學號數能被2、3……整除的學生依次出教室,全場的學生都要說出誰是幾的倍數。當最後剩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時,他便問:“老師出一個什麼數時,我們都可以離開教室?”學生們大聲回答:“1”……在一次全國的公開課上,當課上到這裏,全場800多名教師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總之,在教學中他關注學生的發展,爲學生髮展而教;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閱讀得比較粗淺,借用一位老師的話“與其說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說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後才能讀懂的書”。我想,這本書今後我不光要熟讀,細品,更要在教學中實踐。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2

對於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幾年,我校都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而且進行的有聲有色。讀完周仁康老師的《走向智慧的校本課程開發》開發的意義與目的認識更加深刻了。這本書,對校本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有三個: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校特色形成。其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下面針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這一點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

教育作爲培養人的活動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發展,從而使每個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獨立和創造性。校本課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具體體現在課程的設置及課程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的多樣性、課程內容的可選擇性和豐富性。

1、以人爲本。

傳統的課程強調學科知識,忽略了學生作爲一個活生生的人的真實體驗。校本課程的開發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課程實施中強調學生髮展的主體性、主動性。關注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爲與衆不同的主體,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發展需要。

2、給學生留下空間。

個性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間。學生作爲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有課程決策的權利。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的過程。課程內容和結構都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尊重學生的興趣與經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爲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了一個空間。

3、差異性教育:國家課程強調人才規格的整齊劃一,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

校本課程開發爲學生提供了自我個性張揚的現實條件。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對自己要學的內容作系統安排,根據自己的發展需要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個別化課程。教師作爲課程的組織者與指導者,要研究學生的需要和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儘可能滿足學生不同的需要,從學生經驗出發,提供差異性課程,作到因材施教。

4、課程以學生爲中心。

校本課程開發是以學生的的需要出發的,是爲了學生的發展而存在的。學生實際需要什麼,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課程的開發主體之一就是學生自己,更能夠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精選對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3

任教九年來,經歷的培訓不少,可這次縣國中歷史培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訓已過半,每天的感覺是幸福而又充實,因爲每天都要面對不同風格的教師,每一天都能看到不同類型的亮點展示,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這裏,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在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爲一名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在教學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太多的問題,但是經過學習,真是受益非淺。下面是我通過培訓獲得的點滴體會:

一、擴展自己的舒展空間,突破自己:

此次培訓中我發現了自己本身存在的缺陷,專業技術知識不足,上哪個年級看哪個年級的教材,現學現賣,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信息、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纔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內容要充實:

主要指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明確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合理安排教學的順序。要把歷史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講來源,講用處,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同時教學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一是由傳授知識向傳導方法"延伸"。二是由傳授知識向滲透情感"延伸"。三是由傳授知識向發展智能"延伸"。

通過培訓,我進一步確定了自己的方向,並且有了日後工作的指南:

1、作爲一名教師,我要向馬玉梅老師學習,要讓教育具有“親和力”。

我們有責任找到一種方法,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並以一種積極的方式生活。讓他們有所期盼、有所憧憬。用心關愛每一位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寬容、善待每一位學生,以微笑面對學生,努力成爲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2、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博覽羣書,不斷進取,善於總結反思。

以高度的責任心對待工作,踏踏實實、一絲不苟,精心準備好每一堂課,用心上好每一節課。

通過這次培訓,我學會了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審閱自己的教學行爲,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我會時時警醒自己的素質和修養。今後的工作中,我定會更加努力,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完善自己,書寫出燦爛美好的未來。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4

前天聆聽了太谷縣教研室主任張四寶的題爲“做智慧型教師,創建高效課堂”的專題報告,欣賞到了高效課堂在農村邊遠學校綻放的美景。李村教改的開始,曾讓我欣喜,我也努力構建快樂的學習氛圍,努力實現課堂的高效創新。對比太谷縣的課改,我頗受啓發。

1、精心編制導學案。

我們教學的重點總在課堂,而對備課對導學案的設計並沒有特別重視,且沒有充分發揮其作用。好的導學案既是對學生學習的引領,又是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還能實現教師對學生學習程度的掌握。今後我要在課堂導學案的設計上下功夫,依託教程,參考教輔,將知識問題化、問題具體化、層次化。實現學生學習知識點節節清,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2、做一個“懶”老師,在課堂上真正放手,讓學生學。

課堂上要確保學生的參與度,絕對不能填鴨式、滿堂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是干擾好學生製造差等生,老師要學會“偷懶”,少講,把課堂放手交給學生。讓學生緊跟學案導學,自主探究,或練習、或思考、或動手操作,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動態之中,教師巡查指導、講解。並適時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多次感悟,且巧妙設計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教師再引領課堂展示,讓學生敢於說、勇於說、樂於說,做到三講三不講,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讓學習發生在學生的身上。這樣學生會學習了,老師就解脫了。

新型的課堂模式,不是老師沒事幹,而是對老師的要求更高了,要我們成爲智慧型的老師,也就是成爲愛學習、愛思考、愛創新、會管理的老師。

3、學習小組合理構建應用,評價方式捆綁式

我們也有四人學習小組,學困生的轉變並不明顯,優等生並不太樂意幫助學困生。而捆綁式評價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學好知識有三個層次:聽明白,想明白,講明白。講明白是學好知識的最高層次。小組合作學習,捆綁式評價能讓差生不差,尖子生更尖。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訓練場。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學會溝通、傾聽、尊重、包容、欣賞。

張主任的課改講座,讓我還明確了一個觀點: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是練出來的,不是聽出來的。我還存在着許多亟待改進之處,還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課堂距離“高效課堂,快樂學習”越來越近。

智慧教學教師個人心得體會5

通過從第一階段的實際操作學習,結合自己軟件進行課件的製作。讓我從中明確了學習的關鍵。軟件的操作是重點但不是難點,難點是對教學內容從智慧課堂的方向進行設計。更新教學觀念纔是學習的關鍵。

在第二階段進行課件製作時,我遇到的問題是側重於沒有操作的方向,坐在電腦旁無從下手。經常停留在一頁課件裏反覆糾結,反覆修改,無法進入下一頁的設計。總是覺得課件的製作不如人意,思緒斷斷續續,軟件應用起來也不能得心應手。處於一種在不成熟思路中用不熟練的操作去進行教學設計,所以學習的效率特別低。一個課件要花很多時間,很多心思,很吃力的去完成;對比ppt的教學設計這太費時了,導致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對二部分的學習任務完成效果不理想。

在一次ppt教學中,無意識用智慧課堂的教學設計去替換其中幾個部分的教學設計,我找到了新的教學設計與學習的思路。那就是結合ppt的教學思路,從中去發現教學設計中缺陷,再用智慧課堂的設計去彌補其中的不足。這樣結合起來,製作課件的速度明顯快了很多。由此,我從中反思到軟件操作學習的關鍵不在於單純的功能學習,軟件功能學習很多遍後腦裏仍是一片空白,只有當有了教學思路後,需要進行功能設計時進行學習,那樣學習效率纔會高。所以,更新教學思路纔是學習的關鍵。只有理解了智慧課堂的教學理念後,再結合具體內容進行整體的構思,那樣學習纔會有方向有重點,這樣學習纔會事半功倍。

《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我覺得是一本很值得國小數學教師一讀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了黃愛華個人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同是數學教師讀後更令我慚愧,黃老師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覺得身爲教師,特別是一名理工科的數學教師,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從不放棄學習與閱讀的習慣。他從走出校門,並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從教以後,他更是流連書海,如癡如醉,頁頁精讀,行行品味,字字琢磨。爲了掌握教學規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尋求新的突破,他的業餘時間幾乎都用來鑽研教材,翻閱資料,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他研讀過數學教學法,比較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以掌握兒童發展的認知規律;分析過國小數學教材的知識體系,研究過國內外不同教法的特點,不斷探索兒童認知的最佳建構過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會列出書目,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每年至少讀五本教育專著,讀中外教育史,讀中外教育名著,並做好閱讀札記。多年來,所做的筆記就有80多萬字。書,是他最好的朋友。學無止境,生活中的萬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鮮活的教科書,而他則是那一個最癡迷的讀者。因爲,他堅信:向書本學習,因書本而智慧;向他人學習,因他人而智慧;向萬物學習,因萬物而智慧;無所不學則無所不智也。

如果說,學習是成長的原動力的話,那麼,思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黃愛華老師說:思考,讓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讓我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還是思考,引領着我的人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黃愛華時刻都在備課,把生活中的情境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十分自然,又讓他的學生覺得數學確實在生活中是無所不在的。

他主張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學生去思考和實踐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做“數學實驗”,親身體會如何解決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老師就是一個“適宜的點撥者、親切的慰藉者、無私的協助者和誠摯的合作者”。

在教學方法上,他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讓學生願意親近數學、瞭解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力求: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激情四射地開展探索研究、意猶未盡地實踐延伸。

美妙的課堂還來自於富有創造性的勞動,把情境教學、遊戲教學、愉快教學融爲一體,便能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在“圓的認識”一課,他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製作出小猴子坐在方形和橢圓形車輪的小車裏顛簸起伏的畫面,樂得學生哈哈大笑;在“約數和倍數的意義”一課的結尾,他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動腦筋出教室”的遊戲,要求學號數能被2、3……整除的學生依次出教室,全場的學生都要說出誰是幾的倍數。當最後剩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時,他便問:“老師出一個什麼數時,我們都可以離開教室?”學生們大聲回答:“1”……在一次全國的公開課上,當課上到這裏,全場800多名教師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總之,在教學中他關注學生的發展,爲學生髮展而教;尊重學生,與學生“和”“平”相處。

閱讀得比較粗淺,借用一位老師的話“與其說黃愛華老師是一位名師,倒不如說黃愛華老師是一本書,一本只有認真思考、認真實踐後才能讀懂的書”。我想,這本書今後我不光要熟讀,細品,更要在教學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