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說文解字”——提高對漢字字形的敏感度

漢字是漢語的根,學生對於漢字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部分。課文中的新字詞被集中到課後的“讀讀寫寫”模塊,教師可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識記、抄寫、默寫,以此幫助學生鞏固新字詞。

“說文解字”——提高對漢字字形的敏感度

經過近兩週的語文教學,我發現好些學生在默寫詞語時出錯,並非是未好好識記,而是看不懂有些字的字形。八年級的語文課本,較七年級的語文課本而言,有一個很顯著的變化,即“讀讀寫寫”模塊的字體變化,由七年級的楷體(正楷)變爲現在的行楷。好些同學認不清字形,也不肯問老師,就自己猜疑難字的筆順筆畫,最後導致默寫時出錯。後來,我在引導學生識記新字詞的過程中,會反覆問大家,有沒有哪些字的字形分辨不清。我發現一些同學會提出來,但一些同學可能不太好意思說。再後來,我請課代表提前將新字詞抄寫在黑板上,有些字形在講解時會特別強調。兩個月後,我發現漢字的學習對大家來說,還是存在問題的。閱卷、批改週記等過程中,學生寫錯別字的概率很高,包括一些語文基礎較好的同學。我靜下心來想了想,學生可能缺乏對漢字字形的敏感度,換句話說,就是忽視漢字的造字理據,生硬地去識記一個字的字形。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其由來大多都是有理可尋、有理可依的。我先給學生補上了一堂漢字課《從漢字中發現漢語魅力》,從最簡單的、最貼近生活的幾個漢字入手,介紹了其字形演變、造字理據等等,學生聽得很認真。學習漢字本身是件很有趣味的事。知其然,然後知其所以然,所有原先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的東西慢慢都有了味道。僅憑一堂漢字課,可能還遠遠不夠。後來我便在課前安排了“說文解字”環節。按學號來,每天一位同學,講解一個漢字,要求先講解字形的演變,再講字義;講解字義時,要先講本義,再講引申義,並談談引申義與本義的一些內在聯繫。我建議學生從課後“讀讀寫寫”去找字,最好能找大家極容易寫錯的字,並且通過你的講解能幫助大家記住該字的正確字形。爲了使“說文解字”環節達到理想的效果,我要求學生在上課前把準備的內容先給我看過。目前,學生講解的字有“肆”“賦”“暮”“稽”“酌”“輿”“疾”“暈”等等,有些解說的還是比較生動到位的,有些可能還有待於改進。學生講解後,我再根據相關情況進行補充。

有的時候學生來訂正聽寫、默寫時,我也會反覆追問:這個字爲什麼要這樣寫?爲什麼是這個偏旁?開學到現在,三個多月了,在漢字教學方面,一直在跟學生強調要“知其所以然”,爲什麼“暮”下面不是“目”,爲什麼“狼藉”的“藉”不能寫成“籍”,爲什麼“武”不能多加一撇,“牙膏”的“膏”應該怎樣識記等等一系列的漢字字形問題。慢慢地,學生會感受到,漢字的學習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兒,而不全是抄寫等帶來的排斥感。

於字形中見字義,這也正是漢字的特殊之處。在農業社會且文化程度不高的羣體裏,若有用字造字需要,人們必定會緊密結合生活。所以,漢字的造字理據並非想象中的那般高深,實質上是很接地氣的。通過“說文解字”提高學生對於漢字字形的敏感度,漢字是活的,漢字是有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