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浮力》教案【精品多篇】

《浮力》教案【精品多篇】

浮力教學反思 篇一

《認識浮力》是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的第一節,學生對浮力現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礎,但是許多結論和觀點是片面的,所以這一節讓學生通過實驗認識浮力,對於糾正學生的錯誤是至關重要的。

本節課給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本節課內容增加了許多

學生能親自探究的實驗讓學生動手去體驗、討論、分析、猜想和實驗,從而體現了物理課程的構建,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科學探究實踐,注重物理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也突出了物理課堂的主旋律“活動教學”。

二、本節課的另一個特點是講練結合,學習新的知識以後及時練習、鞏固學習的效果很好。

整節課學生情緒高漲,參與積極,討論熱烈,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增強了學生創新意識,爲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要反覆推敲,拿出最佳學案

課改的課堂是學生展示的課堂,那麼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依據是什麼呢?學案。所以一份好的學案,一份表達清楚能引導學生學習,思考,討論的學案顯得至關重要。雖然這次《認識浮力》的學案我也是用了近四個小時備出來的,經過了多次修改,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我還是發現用的並不是得心應手,有的表述不夠清楚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問的是什麼,該如何回答,所以學案要反覆推敲,把自己放在學生的位置去想去做,這樣才能拿出最適合自己學生的學案。才能是真正的學案。

四、要多元評價,提高課堂效果

學生展示的課堂,同時也是多元評價的課堂。大家都說: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感覺不好意思誇,或者感覺麻木,那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學生。我認爲這節課學生的展示還不錯,就是缺少組間的評價,每組展示完畢後,要是有同學或老師給予肯定或者鼓勵,他會感覺自己的努力有人能看見,可能會更加樂於表現和展示。

五、要發現問題,才能促進發展

我的課堂上缺少質疑的聲音,我的學生缺少質疑的眼睛和發現問題的意識。他們顯得太乖巧了,太聽話了。在課堂上或許是我沒有跟他們質疑的機會吧,他們總認爲有問題老師就會指出來,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能力和意識。

通過一節展示課我發現瞭如此多的不足和問題,反思是爲了進步,進步還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實施&”。

浮 力 篇二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爲大家整理了八年級物理壓強與浮力知識點,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1、壓力: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當壓力的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較的。

2、壓強: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用符號p表示。壓強是爲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而規定的一個物理量。

3、壓強的計算公式及單位:公式: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壓力的單位是n,面積的單位是m2,壓強的單位是n/m2,叫做帕斯卡,記作pa。1pa=1n/m2。(帕斯卡單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對水平面的壓強大約爲20pa)

4、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5、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液體內部壓強的產生是因爲液體具有重力,同時具有流動性。)

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深度增大,液體的壓強增大;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內部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6、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

p=ρghρ指密度,單位kg/m3,g=9.8n/kg,h指深度,單位:m,壓強單位(pa)注意:h指液體的深度,即某點到液麪的距離。

7、連通器:

1、是指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

2、連通器至少有兩個開口,只有一個開口的容器不是連通器。

8、連通器的原理: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有一種液體,那麼液麪靜止時連通器中液麪總保持相平。

9、連通器的應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內的水防止有異味的氣體進入室內

水位計—————根據水位計上液麪的高低可以知道鍋爐或熱水器內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統————可以同時使許多用戶用水

茶壺———製做時壺嘴不能高於或低於壺口,一定要做的與壺口相平。

過路涵洞——能使道路兩邊的水面相同,起到水過路的作用。

船閘————可以供船隻通過。

10、連通器中各容器液麪相平的條件是:(1)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2)液體靜止。

11、像液體一樣,在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也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大氣壓具有液體壓強的特點。

12、大氣壓強的測量:大氣壓強實驗是1643年意大利科學家托裏拆利首先做出的,托裏拆利實驗也證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標準大氣壓=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約相當於質量爲1kg的物體壓在1cm2的面積上產生的壓強。

大氣壓強的數值不是固定不變的,高度越高,大氣壓強越小。

晴天時比陰天時氣壓高,冬天比夏天氣壓高。

13、馬德堡半球實驗是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托裏拆利實驗是測定大氣壓值的重要實驗。

14、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係:

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時,內部氣體壓強就增大;體積增大時,內部氣體壓強就減小。

15、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

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大約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機的抽水高度(吸水揚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機離開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離心式水泵實際揚程分吸水和壓水揚程兩個部分,吸水揚程是由大氣壓差決定的,壓水揚程是由水離開葉輪片時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決定的。

17、使用離心式水泵,啓動前如不先往泵殼裏灌滿水,水泵能抽上水來嗎?

答:不能,如果啓動前不灌滿水,泵殼裏就會有空氣,泵內與泵外的氣壓相等泵外的大氣壓就無法把水壓入管內,這樣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液體。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沒。

19、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力大於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力。兩個壓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0、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個規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22、物體的浮沉條件: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f浮>g時上浮,f浮=g時懸浮,f浮

23、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1)輪船:(鋼鐵的密度比水大,有它製成的輪船爲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製成能夠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輪船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成的。

(2)潛水艇:由於潛水艇中兩側有水箱,它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不變,但是可以通過調節水箱中的儲水量來改變潛水艇自身的重力,從而使它下沉、懸浮或上浮。

(3)氣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氣小很多的氣體,如氫氣、氦氣。空氣對他的浮力大於它的重力,所以氣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飛艇、熱氣球:裏面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熱空氣比氣球外的空氣密度小,他們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計:漂浮在液麪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浮力一定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小;密度越小,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大。

※密度計的刻度是從上到下刻度變大,刻度不均勻,且刻度無單位。

讀法:例:液麪與1.2刻度對齊時,表示被測液體的密度是1.2×103kg/m3.

24、流體流動時,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25、飛機爲什麼能飛上天?飛機飛行時,由於機翼上、下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上方空氣的流速比下方空氣的流速快,下方受到的壓強大於上方受到的壓強,這樣就產生了作用在飛機機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舉力。

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閱讀八年級物理壓強與浮力知識點,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同類熱門:

八年級物理知識點大全

八年級物理重要知識點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首頁 >國中 >八年級 >物理 >物理知識點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爲大家整理了八年級物理壓強與浮力知識點,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吧!

1、壓力:指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壓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

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當壓力的大小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就越顯著。壓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比較的。

2、壓強: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叫做壓強。壓強用符號p表示。壓強是爲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而規定的一個物理量。

3、壓強的計算公式及單位:公式:p=f/s,p表示壓強,f表示壓力,s表示受力面積壓力的單位是n,面積的單位是m2,壓強的單位是n/m2,叫做帕斯卡,記作pa。1pa=

1n/m2。(帕斯卡單位很小,一粒平放的西瓜子對水平面的壓強大約爲20pa)

4、增大壓強與減小壓強的方法:

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當受力面積一定時,增大壓力可以增大壓強,減小壓力可以減小壓強。

5、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液體內部壓強的產生是因爲液體具有重力,同時具有流動性。)

液體內部朝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深度增大,液體的壓強增大;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內部的壓強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6、液體內部壓強的公式:

p=ρghρ指密度,單位kg/m3,g=9.8n/kg,h指深度,單位:m,壓強單位(pa)注意:h指液體的深度,即某點到液麪的距離。

7、連通器:

1、是指上部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

2、連通器至少有兩個開口,只有一個開口的容器不是連通器。

8、連通器的原理:

如果連通器中只裝有一種液體,那麼液麪靜止時連通器中液麪總保持相平。

9、連通器的應用:

洗手池下的回水管———管內的水防止有異味的氣體進入室內

水位計—————根據水位計上液麪的高低可以知道鍋爐或熱水器內的水的多少

水塔供水系統————可以同時使許多用戶用水

茶壺———製做時壺嘴不能高於或低於壺口,一定要做的與壺口相平。

過路涵洞——能使道路兩邊的水面相同,起到水過路的作用。

船閘————可以供船隻通過。

10、連通器中各容器液麪相平的條件是:(1)連通器中只有一種液體,(2)液體靜止。

11、像液體一樣,在空氣的內部向各個方向也有壓強,這個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大氣壓具有液體壓強的特點。

12、大氣壓強的測量:大氣壓強實驗是1643年意大利科學家托裏拆利首先做出的,托裏拆利實驗也證明了自然界中真空的存在

1標準大氣壓=760mmhg=1.01×105pa,即p0=1.01×105pa.

它大約相當於質量爲1kg的物體壓在1cm2的面積上產生的壓強。

大氣壓強的數值不是固定不變的,高度越高,大氣壓強越小。

晴天時比陰天時氣壓高,冬天比夏天氣壓高。

13、馬德堡半球實驗是證明大氣壓存在的著名實驗,托裏拆利實驗是測定大氣壓值的重要實驗。

14、氣體壓強與體積的關係:

在溫度不變的條件下,一定質量的氣體,體積減小時,內部氣體壓強就增大;體積增大時,內部氣體壓強就減小。

15、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式水泵:都是利用大氣壓把水從低處抽到高處的。

1標準大氣壓能支持大約10m高的水柱,所以抽水機的抽水高度(吸水揚程)只有10m左右,即抽水機離開水源的高度只能在10m左右,再高,水是抽不上去的。

16、離心式水泵實際揚程分吸水和壓水揚程兩個部分,吸水揚程是由大氣壓差決定的,壓水揚程是由水離開葉輪片時具有向上的初速度的大小決定的。

17、使用離心式水泵,啓動前如不先往泵殼裏灌滿水,水泵能抽上水來嗎?

答:不能,如果啓動前不灌滿水,泵殼裏就會有空氣,泵內與泵外的氣壓相等泵外的大氣壓就無法把水壓入管內,這樣是抽不上水的。

18、浮力: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的託力叫做浮力。

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施力物體是液體。

浸在指漂浮或全部浸沒。

19、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力大於液體對它向下的壓力。兩個壓力的合力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

20、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

2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這個規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ρ液gv排

22、物體的浮沉條件:

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f浮>g時上浮,f浮=g時懸浮,f浮

23、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1)輪船:(鋼鐵的密度比水大,有它製成的輪船爲什麼能浮在水面上呢?)

要用密度大於水的材料製成能夠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可以把它做成空心的,以使它能排開更多的水,輪船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製成的。

(2)潛水艇:由於潛水艇中兩側有水箱,它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不變,但是可以通過調節水箱中的儲水量來改變潛水艇自身的重力,從而使它下沉、懸浮或上浮。

(3)氣球:充入的是密度比空氣小很多的氣體,如氫氣、氦氣。空氣對他的浮力大於它的重力,所以氣球可以升入高空。

(4)飛艇、熱氣球:裏面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熱空氣比氣球外的空氣密度小,他們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能升入高空。

(5)密度計:漂浮在液麪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浮力一定時,液體的密度越大,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小;密度越小,排開液體的體積就越大。

※密度計的刻度是從上到下刻度變大,刻度不均勻,且刻度無單位。

讀法:例:液麪與1.2刻度對齊時,表示被測液體的密度是1.2×103kg/m3.

24、流體流動時,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25、飛機爲什麼能飛上天?飛機飛行時,由於機翼上、下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上方空氣的流速比下方空氣的流速快,下方受到的壓強大於上方受到的壓強,這樣就產生了作用在飛機機翼上的向上的力,叫做升力或舉力。

希望同學們能夠認真閱讀八年級物理壓強與浮力知識點,努力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浮力》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探究認識浮力,會測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排開液體重力關係的過程。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教具】

演示實驗器材:氫氣球、大燒杯、紅毛線、演示小桌、水﹑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鐵塊、細線。

【教學設計】

1.爲了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領悟浮力,本節課設計了兩個探究實驗,探究式教學法貫穿於整節課的始終。做好分組實驗是本節課的關鍵。但對國中學生而言通過實驗總結出阿基米德原理難度較大,實驗對學生的實驗技能要求較高,在實驗中需要測量四個物理量(g、f拉、g桶、g桶+排水),記錄六個物理量(g、f拉、f浮、g桶、g桶+排水、g排),大部分學生對於這麼多的物理量感到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再加之實驗誤差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於是在教學中採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彙總的方法,即通過探究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後,將全班分爲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爲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並保留表一中的實驗數據。當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時不再重複測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重點進行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二。最後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即表三。彙總全班的數據,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也節省了時間。

2.本節課探究實驗較多,實驗的成敗直接影響學生對結論的歸納總結,爲保證實驗過程合理、有序,使學生在頭腦中清楚地認識到如何進行實驗以及爲什麼要這樣做,在教學中採取實驗前留有充分的時間小組進行設計、討論實驗方案,在相互啓迪交流中形成共識,使學生確實明確實驗應如何進行後再分組實驗。這樣做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實驗中減少了盲目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過演示實驗形象直觀地在學生面前展現出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增強了學生的記憶。

【教學評價方式】

1.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教學評價,形式多樣有分析實驗注意事項、實驗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通過小組的交流與評估,給學生更多機會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雄辯的口才,發展學生的個性思維,激發他們的自信心。

2、學生通過分組完成一系列探究實驗,教師要關注學生在此次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與合作交流意識,及時給與鼓勵、強化、指導和矯正。

【具體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階段

1.課前根據本節課需要自制教學課件,準備各種實驗器材,多元化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對學生分組,前後桌4人一組,每組包括能力不同的學生,組內自定組長1名,中心發言人1名,其他人可適時補充。

二、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本節課內容需1課時(45分鐘)完成。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引入新課】(約3分鐘)

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向學生們提出問題:“氫氣球爲什麼會浮在空中?爲什麼人游泳時可以漂浮在水面上?這些小例子非常簡單,學生很自然地就會答出與浮力有關,並且通過例子還可以發現,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再讓學生蒐集生活中浮力的現象,將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的發散,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說明:從生活中的浮力現象入手,學生通過蒐集生活中的浮力現象,使思維發散。通過所列舉的現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的身邊。)

【新課教學】(約35分鐘)

探究一: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約10分鐘)

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

首先讓學生將石塊﹑木塊﹑曲別針﹑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燒杯,觀察實驗現象,發現木塊﹑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塊﹑曲別針卻沉入燒杯的底部。

學生通過觀察有了感性認識後向學生提出問題:“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嗎?”

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

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水對它的浮力。有的學生認爲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不受水對它的浮力,理由是物體沒有被浮起來。還有的同學則認爲在水中下沉的物體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因爲物體下沉的速度比較緩慢……到底哪種猜想正確要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第三環節:實驗設計。

學生再次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後各個小組進行交流。

實驗器材:燒杯、水、彈簧測力計、石塊、繩。

實驗過程:將石塊用線拴好掛在彈簧測力計的秤鉤上,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再將石塊浸沒在水中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有無變化。

學生交流實驗注意事項:不要將石塊放在容器底部,否則容器底部對石塊有一個向上的支持力,會影響實驗結果。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過程之後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實驗發現當石塊浸入水中後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小了。教師可以用手托住石塊,利用肢體語言讓學生更深刻領悟彈簧秤的示數變小了,說明有一個力量向上托起了石塊,在水中正是水向上托起了石塊,因此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液體對它的浮力。評估:影響實驗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實驗中石塊偏大,卡在燒杯壁上,影響了實驗效果。〈反饋練習一〉1.填空題:(1)漂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到水對它的___________,沉入水底的鐵塊也會受到水對它的_________。(2)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的________。2.看一看,是對還是錯?下沉的物體浸在水中也受浮力( )(說明:學生們熟知在液體中漂浮或上浮的物體受浮力,但是沉在水底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浮力呢?浮力的方向如何呢?學生就說不清了。通過探究實驗引起學生的認識衝突,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思考。本探究過程中的重點是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和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方案以及實驗注意事項,明確如何做實驗,減少了盲目性。通過交流評估相互學習加深對實驗的認識。)認識浮力。第一環節:浮力的方向。(約10分鐘)演示實驗:找一段較粗的紅毛線,將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乒乓球和大燒杯的底部,將水注入大燒杯,直到將乒乓球浸沒,觀察紅毛線被在豎直方向拉直。將大燒杯的一端墊高,發現紅毛線仍舊被在豎直方向拉直。此實驗說明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第二環節:浮力大小的測量。通過受力分析總結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f浮=g-f拉。〈反饋練習二〉將全班分爲兩個大組,分別測出浸沒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作爲反饋練習,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一中,並保留所測得的數據。表一:g(n)f拉(n)f浮=g-f拉(n)

(說明:通過演示實驗可以形象直觀地將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展現在學生面前,再分析石塊的受力得出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從而落實知識與技能第一個目標。通過反饋練習運用用彈簧測力計測浮力的大小,落實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第一個目標。)探究二: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約15分鐘)第一環節:課題的提出。(難點)質疑:同學們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測出了浸在水中的石塊、鐵塊所受浮力的大小,用這種方法能不能測出一艘潛水艇潛入水中時所受浮力的大小?我們有沒有辦法求出潛水艇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導學生建立f浮與g排聯繫: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將空易拉罐按入水中體會浮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學生在實驗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易拉罐所受的浮力越來越大。要建立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排開液體重力有關係的課題需要老師慢慢進行引導。在此教師可以通過實驗引導學生髮現當將易拉罐下按過程中,小桶中的水面升高,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等於什麼?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回答出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與易拉罐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相同。也就是說易拉罐浸在水中部分的體積排開了液體,因此我們把排開的這部分水的體積稱爲v排,浮力屬於力,浮力的大小與v排有關係,還與哪個量更加接近?學生會比較自然的將f浮與g排聯繫在一起。從而提出課題“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的關係”。第二環節:猜想和假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大膽的猜測。f浮=g排;f浮>g排;f浮。第三環節:實驗設計。學生再次以小組爲單位討論實驗方案,然後各個小組進行交流。在實驗前,全班討論實驗方案,找到最優方案。由於前面已經總結了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因此在此重點討論如何收集和算出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第四環節:進行實驗。明確實驗方案之後,分小組進行實驗,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二中,並進行分析。表二:

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

第五環節:交流評估。各小組學生代表交流實驗現象:將表一和表二的實驗數據綜合到一起,(如表三)。彙總全班的數據,得出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f浮=g排。適用範圍:液體、氣體。講解阿基米德鑑別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表三:實驗小組g(n)f拉(n)f浮=g-f拉(n)g桶(n)g桶+排水(n)g排=g桶+排水-g桶(n)1      2      ……         評估:實驗成功之處:實驗過程中注意“慢”,不要把多餘的水帶出……實驗中的失誤:向溢水杯加水至水從溢水口處流出,用小燒杯接住流出的水,直到水恰好不向外流爲止。小燒杯中的水應倒掉後再測g排否則g排偏大……〈反饋練習三〉1.兩手分別拿着一個小木塊和一個大石塊,把它們都浸沒在水中,同時鬆開手,小木塊上浮,大石塊下沉,_______受到的浮力大。2.圖中,a爲銅、b爲鋁,它們的體積相同,則_______所受的浮力小。3.某同學將一質量爲300g的金屬塊輕輕放入盛滿水的容器中,溢出了80g的水,則金屬塊受到的水的浮力是________n。(說明:本探究的難點是課題的提出,學生一下子想不到將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與它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有關係。通過按易拉罐實驗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後理解起來較爲容易。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採取將“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兩個物理量分開測量再彙總的方法。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由此進一步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及知識與技能第二個目標,過程與方法第二個目標。)【小結】(約5分鐘)最後,由學生交流本節課在知識上有哪些收穫、哪些遺憾。通過交流、回顧來進一步鞏固本節課的知識。(說明: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各抒己見,對學生的見解,教師都應予以肯定。教師最後畫龍點睛,簡要概括。)【佈置作業】(約2分鐘)1.p93動手動腦學物理。2.課後查閱資料瞭解輪船的排水量。【板書設計】§13-5 浮力【課後反思】1.教師應敢於放手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探究,

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爲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實踐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將測量物體所受的浮力大小與測量物體浸在水中排開水的重力分開(要注意提示學生保證v排相同,在兩次實驗中採取讓物體全部浸沒在水中),這樣做大大簡化了繁瑣的實驗步驟,將實驗難點分散,效果較好。但同時也會給學生造成只有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中才會受到浮力的錯誤認識,教學中可以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完整理解。

3.本節課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測量方法很多,可以通過評估找到最優方案進行實驗。如果仍有學生堅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許其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不要讓學生留有遺憾。

《浮力》教案 篇四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我是南三德威中學物理教師:莫開萍,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 浮力(P176~P178),下面,我將從教材、學生分析、教學方法、教學工具、教學程序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工具

1、學生器材:

對於每個實驗小組,準備了相同的實驗器材: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演示器材:

一個小鐵釘、一個木塊、一個乒乓球、一個空心金屬球

五、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  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      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        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 :P178    1、2、3、4、5

浮力教學反思 篇五

話說上一節課,利用壓縮《造一艘小船》的教學時間,我騰出30分鐘組織學生對《浮力》一課知識點進行了充分討論,從而保證了這節課有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究活動。

一上課,我就聲明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要做兩個實驗:

(1)同一塊泡沫塊浸水體積不同的浮力大小測量;

(2)不同大小的泡沫塊浸入水中浮力大小測量。

爲了實驗操作比較順利,我在黑板上分別板畫了兩個實驗的示意圖,同時提醒各組在作業本上記錄相關的數據。

按實驗步驟的要求,各組先用學具袋裏的材料拼裝彈簧秤,並進行調0測試,;然後是組裝滑輪和固定裝置,我粗略估計了一下,每個組用時基本上在8-10分鐘左右;接着是兩個實驗的研究,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

活動是完成了,但是學生的實驗數據不是很理想,我覺得實驗材料的問題是主因:

1、學生所用的彈簧秤不準確,有幾組的指針十分鬆垮,根本就不能穩定在0刻度線上,導致測量出的浮力有偏差。

2、燒杯口小不方便操作,即使是學生的小手,要把固定裝置安裝在燒杯底部也很困難。

3、泡沫塊重量太輕,重力測量無法顯示,只能是被忽略。

4、燒杯的刻度值跨度過大,雖然說可以自己貼上印刷刻度紙,總是麻煩。

我的處理方法是刪除測量排開的水量的內容,因爲“同一塊泡沫塊浸水體積不同”的實驗中,排開的水量肯定是不同的,不測量學生也知道。若是硬要去測量排開的水量,不但有難度,而且不明顯。

泡沫塊的重量太輕,用彈簧秤稱量根本就沒有動靜,所以我只能在記錄時把之前討論的“浮力=重力+拉力”調整爲“浮力≈拉力(重力過小被忽略)”。爲此,在後面兩個班的教學我改爲用木塊做實驗,這時候重力是有了,但排開的水量卻對比不明顯了,因爲木塊本身就大部分在水中。用泡沫不合適,用木塊也不恰當,這真是讓我左右爲難啊。

浮力教學反思 篇六

前一課,孩子們明白了浮力測量的方法,瞭解到了物體(上浮)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排開水量有關。排開水的體積越大所受的浮力越大,拍開水的體積越小所受的浮力越小。然而,孩子們一定有個疑問:那麼那些本來就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雖然這個問題會困擾孩子們,可是他們未必很主動地發現這個問題。所以在上課時我就直接提出了這個問題。問完這個問題後,我就觀察他們的反應。我本來想他們中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分歧,應該有一半人會認爲不受水的浮力的。然而出乎我的預料的是,絕大多數孩子認爲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的。於是我就問他們,爲什麼會這樣認爲呢?我覺得這個追問還是有必要的。孩子們的判斷,有的來自本身的思考,有的則是來自別人的判斷。如果能說出判斷依據,那就是自己的思考了。即使自己是蒙的,或者是從了“衆”,聽一下別人的思考過程也是好的。

有的孩子說在水裏拿重的東西比較好拿,有的說不管是什麼物體,都是受水的浮力的,有的說是從書上看到過的,……

從孩子們的發言看,他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片面的,表面的,不確定的。所以這節課最大的目的就是用實驗來證實他們的猜想。

實驗本身比較簡單,而操作的難度也不大。所以我就難度體現在了對實驗的設計上了。由孩子仿照上一課的實驗過程來設計本課的實驗方法和過程。而孩子們的表現和證實了他們是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的。

另外,在今天的課上,我又一次重申,要在科學課上學會安靜。安靜地思考,安靜地傾聽,安靜地討論。孩子們也很配合,互相監督着、提醒着,課堂的秩序保持得不錯。我表揚了他們,也希望在以後的課上能繼續良好的表現!

《浮力》教案 篇七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8年級(下)第九章第四節《浮力》。下面就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設計理念、教學方法、學情分析、教學程序六個方面說說如何上這節課的。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和氣體的壓強、壓力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概念的認識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學習爲學習下一章物體的浮沉、二力平衡等知識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2、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浮力大小的探究過程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識確定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2.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通過實驗總結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決心,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設計理念

根據國中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四、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設計理念,針對本節以實驗爲基礎的特點,確定本節課採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現象引出課題──猜想假設設計方案──實驗驗證 得出結論──教師點撥 解疑釋惑──創意設計 應用實踐等一系列探究過程,讓學生在自主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具體教法包括:提問法、談話法、分組討論法、實驗法等。

五、學情分析

任教的學校屬於普通農村中學,有些學生上進心不強,學習態度不夠端正,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宜低起點入手。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六、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四副圖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構建浮力的概念。通過圖9-29這個探究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了一步用手託石塊使彈簧測力計示數減小這樣一個步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託力”的存在。再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浮力的大小時,先讓學生根據前面的學習說出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然後出示圖9-30的器材,提出問題:如何測量裝水的塑料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再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根據課文的步驟進行實驗。實驗時要引導學生逐步進行實驗,得到科學的數據,將一組較好的數據板書到黑板上,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得出一個讓學生信服的結論。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科學家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

最後,利用我們身邊的一些現象討論驗證得到的結論。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二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二是阿基米德原理法。歸納出兩個探究過程。

4、佈置作業: 課本 p771、3、4

第2題: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上網查找,和同學交流討論。

浮力教學反思 篇八

《浮力》一課,是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學期的最後一章《常見的力》裏第五節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浮力這一節前,已經學習了“力的現象”,“重力”,“大氣壓力”,“彈力”。相對來說,浮力這一節的內容,在教材中展示得比較簡單,只提供了三個實驗活動。教材讓教師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開拓或挖深。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倡“探究式”教學模式,即“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實驗——得出結論——評估與交流”。我歸納出“猜、想、問、做”的學習方法,並應用在這堂課上,得到很好的效果。反思這堂課,我有以下幾點收穫:

1、善於利用“科學猜想”,激發和保持學生對所研究問題的興趣和注意力,促進他們的定向思維活動,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求知願望。

這堂課我藉助喜聞樂見的動畫故事《文彥博樹洞取球》來導入課題,很快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並且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你猜一猜,文彥博想出一個什麼辦法來取球”讓學生思考,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讓學生感知“物體的浮與沉”活動時,由於學生在生活中對物體的浮與沉比較熟悉,但是對於一些不熟悉的物體就弄不清其浮與沉。因此,教學中,我給出一堆材料:兵乓球、木塊、石頭、泡沫、釘子和鉤碼,讓學生先猜一猜,哪些材料是可以浮在水面,哪些物體會沉到水裏。由於猜想的結果來自於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所以,當學生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的猜想時,就產生一種探索的慾望。

2、在教學中,始終把學生置於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出結論,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在討論、實驗、彙報中,教師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做適當的、必要的指導,引導學生向科學性、條理性發展。

在探究“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這個問題時,我給予了學生充裕的時間構建正確的慨念,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先討論實驗方案,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先讓學生猜一猜“有”還是“沒有”。學生作出回答後,我並沒有馬上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話鋒一轉,“我們怎樣通過實驗去研究沉入水中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看看怎麼設計這個實驗。”第一次試教,我拿起一個鉤碼和一把測力計,讓學生以鉤碼爲例,利用測力計去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憑空去想,怎麼也想不到。他們的一門心思只放在實驗器材上,胡亂地擺弄測力計,始終想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還是我迫不得已直接告訴他們怎樣實驗。第二次,吸取第一次教訓,讓學生通過觀察書本84頁的插圖,在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這次,給了他們一個“臺階”,距離“果子”近了,他們有了摘“果子”的慾望,同學躍躍欲試地夠一夠頭上的“果子”。許多同學想到“用測力計鉤住鉤碼,把它放入水中,看讀數。”。由於給他們的“臺階”不夠高,學生花盡心思還是沒夠着,最終,還是我給他們摘下了。第三次試教,我提示學生用測力計和觀察書本插圖後,當學生仍想不出時,我展示一幅,“在空氣中測力計鉤住鉤碼”的圖片。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先稱一稱在空氣中的重量,再稱一稱在水中的重量,如果在水中變輕了,說明受到水的浮裏。”這次,我給予學生逐步上升的“階梯”,終於順利摘下探索的“甜果”。顯然,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構建正確的慨念,比老師直接給出方案要強。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探究的能力的形成,正是在於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而不在於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

在實驗、觀察結束後,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討論時間和機會,鼓勵學生把實驗探究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記錄下的數據進行分析,憑現象思考,拿證據說話。教學“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時,第一次試教,學生只關注實驗本身,而忽視了實驗表格的記錄,和實驗結果的思考。而作爲教師的我同樣也忽視了,只在乎學生有沒有完成實驗操作。結果讓學生反饋實驗結果時,學生只能回答鉤碼在空氣中和在水中的重量,而忘了當初做這個實驗的最終目的是探究“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第二次試教,我特別提醒了學生“做完實驗後要認真填寫表格”,結果,學生爲填表格而填,而沒有認真對實驗過程進行思考、反思,有的小組則由組長包辦,其他同學做完實驗後就各自“玩”了。第三次試教時,學生邊實驗,我就邊提醒學生記錄好測力計的讀數,當學生操作完實驗後,我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對兩次稱得的重量進行分析,並討論,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這次學生真正關注“我發現了”這部分的思考。“我對比了‘在空氣中的重量’和‘在水中的重量’這兩個數據,發現了彈簧稱上的指數變小了,鉤碼在水中的重量要比在在空氣中的重量要輕,說明了鉤碼受到水的浮力。”“鉤碼是下沉的物體,鉤碼受到水的浮力,說明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上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這次我們也實驗證明了下沉的物體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說,所有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縱觀整堂課學生在實驗前的討論、設計方案和實驗後的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又共用了5分多鐘。

3、這堂課以活動爲主線,讓學生在“做中學” 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整節課的設計以活動貫穿其中,設計了三個活動,先是讓學生知道物體在水中有沉也有浮,接着讓學生感覺浮起來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最後通過測量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和在水中重量的比較,分析得出沉下去的物體也受到了浮力的作用。縱觀整堂課學生自主實驗時間用了大約9分鐘。

4、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心理,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學《浮力》,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下沉的。有的學生提到“鐵”,我順藤摸瓜,引發學生思考“是不是所有鐵的物體都是下沉的呢?”,學生馬上反映“不是”,“那麼誰能舉例說說哪種鐵製的物體是上浮的物體,哪種鐵製的物體是下沉的物體呢?”有的學生想到“鐵船”“鐵碗”等是上浮的,“鐵釘”“鐵錘”等下沉的。“講到這裏,你想到了什麼問題嗎?”那學生就提出“這麼大的鐵船爲什麼能浮在水面上,而小小的鐵訂卻沉在水中?”“同樣的材料,爲什麼有的沉,有的浮呢?”進而引發學生對“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的思考。這正是我後面的教學設計探究“浮力的大小與沉沒水中的體積大小的關係”的活動。現在已經轉化爲學生內心需要探究的問題。在這種真正的探究動機的作用下,學生以高漲的熱情投入到後面的探究活動中。

5、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小組之間的合作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一部分,在小組中,學生的交流更加充分,有分工有合作。而選用4人小組是爲了使學生有更加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感受浮力。

這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體現在:

1、在上課過程中,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都比較積極,但是學生對於實驗記錄顯得比較隨意,怕麻煩,不太想記錄。

2、時間把握不好,三次試教,都拖了堂,課堂內容上要考慮刪除一些,特別是最後的環節“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沉入水中的體積”的探究活動,課本沒要求學習,考慮刪除。

浮 力 篇九

本節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人教版)第十二章第一節(P141~P14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國小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爲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國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國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爲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

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爲基礎,掌握知識爲中心,培養能力爲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爲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爲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爲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箇舊實驗:六個面紮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後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繫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係,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於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後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並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爲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瞭。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後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爲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爲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什麼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

(1)下沉:F浮<G

(2)上浮:F浮>G

(3)懸浮:F浮=G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佈置作業: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