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浮力》教案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浮力》教案公開課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進行新課: 篇一

1.什麼是浮力?

(1)演示實驗:放入水中的木塊放手後,木塊從水裏浮上來,最後浮在水面上靜止不動。

提問:在水裏浮上來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施力物體是什麼?力的方向如何?

學生回答後小結:從水裏浮上來的木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還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上浮過程中木塊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於重力。木塊浮在水面靜止不動時,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浮力。木塊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可見,從水裏浮上來的物體和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受到浮力。

(2)演示實驗:把石塊放入水中,放手後石塊在水中下沉,並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問:下沉的石塊受浮力作用嗎?

教師指出,爲研究這個問題,同學們分組完成課本12-2的實驗。(兩人一組進行實驗)

要求:①明確實驗目的是判斷浸沒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塊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塊要用細線拴牢。讀取石塊浸沒在水中彈簧秤的讀數時,石塊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學生實驗時,教師巡迴指導。

實驗完畢,組織討論,教師總結。

①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在空氣中靜止不動,受幾個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什麼?這幾個力的關係是怎樣的?說出石塊在空氣中重多少牛。

小結:石塊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體是細線。二力的關係是彼此平衡。此時彈簧秤的示數就是石塊所受的重力。

②掛在彈簧秤上的石塊浸沒在水中的讀數是多少牛?此時,浸沒在水中的靜止石塊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多少?這幾個力的關係如何?兩次彈簧秤的讀數之差說明了什麼?

小結:石塊此時受到三個力的作用,一個是豎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體細線;另一個是豎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體是水。石塊靜止不動說明: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受到的拉力 石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於石塊浸沒在水中時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時彈簧秤的讀數。所以石塊受到的重力=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 浮力。彈簧秤兩次讀數的差就是浸沒在水中的石塊受到的浮力。浮力=石塊重-石塊在水中秤的讀數(也可叫做石塊在水中時的視重)。以上實驗,說明浸入水中的石塊也受到浮力。

教師總結講解時,邊講邊畫出石塊受力分析圖(見圖12-1)。

總結、板書:

1.什麼是浮力

(1)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液體向上託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體裏的物體都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體重-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F浮=G-F'

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提問:浸沒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塊,放手後豎直向上浮,它爲什麼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後運動?

複習液體內部壓強的特點,啓發學生答出:立方體木塊浸沒在水中,左右兩個側面和前後兩個側面相對應的部位,距液麪的深度相同,水對它們的壓強相等。因而它的左右兩側面和前後兩側面,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木塊不向前後、左右運動。以上講解可結合圖12-2進行。

(2)提問: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木塊)上下表面所受水的壓強是否相等?哪個大?爲什麼?立方體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如何計算?是否相等?哪個大?爲什麼?

啓發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並結合畫圖講解。說明浸沒在水中的立方體,由於上表面跟液麪的深度小於下表面距液麪的深度,所以它們受到水的壓強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強大於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強。上下表面面積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上的壓力大於上表面受到水的。豎直向下的壓力(見圖12-2)。上下表面的壓力差就是浮力。

板書:“2.浮力產生的原因

(1)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即F浮=F'-F。

(2)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

物體在氣體中也受到浮力,可啓發學生舉例答出。

3.物體的浮沉

提問:既然一切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爲什麼物體有的上浮、有的下沉、有的還可停留在液體中的任何地方?

演示:提示同學觀察物體在水中運動情況。

把鐵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後鐵塊下沉。

把木塊浸沒在水中,放手後木塊上浮。

把裝有少量水並用膠蓋蓋嚴的小瓶(可用裝青黴素的小藥瓶,用注射器仔細調整瓶內水量或調整裝入的細砂,直至可懸浮在水中爲止)浸沒在水中,放手後小瓶可懸浮在水中。

學生討論: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懸浮的小瓶各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大小關係如何?說明力的方向。

教師結合實驗,邊講邊畫出浸沒在水中下沉的鐵塊、上浮的木塊和懸浮的小瓶受力分析示意圖,總結出浮沉條件。

讓學生觀察實驗:浸沒在水中的木塊放手後上浮,最後浮出水面,漂在水面不動。教師指出,木塊漂在水面上時,只有一部分浸入水中,叫做漂浮。漂浮在水面上的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它們的關係如何?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物體的浮沉條件並板書:

板書:“3.物體的浮沉

(4)漂浮:F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教師說明: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不動。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3)完成課本圖12-3中的填空題。

教學目標 篇二

科學概念:

1、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2、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彈簧秤測量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懂得方法的改進有利於研究的順利進行。

2、懂得數據在分析解釋現象過程中的重要性。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比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對物體的沉浮提出假設和猜想,並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和猜想,瞭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歸納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激發學生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興趣。

教學重點:

能用實驗證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學難點:

實驗: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課前準備:

盆、泡沫、木塊、石塊、小皮球、橡皮、鉤碼、彈簧秤、視頻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體出示:皮球掉進樹洞裏(圖)

師:一天,幾個小朋友在大樹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進一個樹洞裏。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們的手臂根本夠不到皮球。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嗎?

2、學生彙報交流。

(生可能會說出往樹洞裏倒水,皮球會浮起來)

3、設疑:皮球爲什麼會浮起來呢?它和什麼有關?

4、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5、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什麼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體都會受到水的浮力,學習浮力有什麼用……)

今天,我們不可能解決同學們提出的所有的問題,那麼今天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浮力。

二、實驗活動

(一)實驗1:

1、要求學生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大膽猜想,哪些物體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並把猜想的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動手實驗!

實驗一記錄單

學生彙報。

2、學生猜想並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

3、實驗驗證學生的猜想。

剛纔同學們的猜想到底對不對呢?有什麼辦法來證明?

(學生可能會說出,做個實驗:把它們都放到水裏,就知道了。)

4、學生實驗並填寫,老師巡視,學生彙報,師相應板書。

(二)實驗2:

1、質疑:爲什麼這些物體都會浮在水面上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師: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感知一下。

2、出示實驗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細體會手的感覺,並進行小組內交流,填寫實驗記錄單。

實驗二記錄單

把泡沫等上浮物體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會感覺到

,這個力的方向是 。這說明

這些物體在水中受到了 。

3、學生實驗,並填寫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彙報。

5、教師小結並板書: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科學上稱這力叫浮力。

(三)實驗3:

1、質疑:上浮的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來證明你們的猜想?

2、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3、提出用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明確實驗步驟,提出實驗注意要求。

v 物體要完全浸入水中;

v 物體和彈簧秤不能接觸盆壁;

v 正確使用彈簧秤,並正確讀寫刻度;

v 把測量結果正確記錄下來,完成實驗三記錄單。

用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 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一個向上的力。也就說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所以我們就能歸納:在水中的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實踐應用:

1、說說學了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2、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應用。

3、讓學生觀看:浮力應用視頻(鹽水選種)。

四、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

教學反思

首先,我認真閱讀了《科學課程標準》,看到這樣一句話: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我認真琢磨,細細體會,覺得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科學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那我們科學課該怎麼上呢?我想,科學課必須建立在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提供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究活動,做到教師放手,讓學生動手,自己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解決問題,證明猜想,從而來體驗科學。因此,《浮力》這一課,我把學習的主動性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猜想、動手、驗證,教師只是作爲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這樣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給學生準備了實驗記錄單和實驗器材:泡沫、橡皮、木塊、石頭、彈簧秤……並讓每組學生準備好一盆水。這樣,儘可能多地給予學生實驗材料,使學生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學結論就更可靠,學生印象也最深。當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讓學生準備,這就更鍛鍊了學生。

最好,上課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想,哪些物體是上浮的,哪些物體是下沉的。然後再讓學生通過實驗來驗證。緊接着,從“爲什麼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卻沉在水底這個問題”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結論,再引導學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體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體會手上的感覺。學生經歷這一探究過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來,我讓大家再自己設計實驗證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並通過實驗得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後,帶領學生觀看浮力的應用視頻,讓學生了解浮力在人們生活中廣泛應用。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

這堂課上,雖然課堂氣氛並不濃,但孩子們的的智慧、想象力、動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我想,爲學生提供學習得以發生的情景和材料,讓學生自己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真正體驗自主探究的科學過程,那麼,我相信,我們的學生會學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時,這堂課中也讓我看到了許多不足,讓我明白了,科學實驗的結果很重要,但實驗的感知更重要。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通過實驗來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經驗,只重視了實驗的結果,讓學生通過填寫實驗結果記錄單來代替了每個學生的實驗感知,抹殺了學生對實驗現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過程,因而結果並不深刻。如果在實驗後,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實驗感知,再通過表象去看本質,這樣就能過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實驗結果,這樣的結果,學生纔會更理解、更深刻。

教學過程 篇四

一、感受浮力:

1、觀察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況,用手指輕輕按壓小船,有什麼感覺?分別把泡沫塑料塊、木塊、空瓶子壓人水中,有什麼感覺?

2、出示關於浮力的描述性定義: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爲水的浮力。板書:浮力。

3、生活中我們什麼時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書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圖,講解示意圖的含義。(當泡沫塑料塊靜止浮在水面時,它受到的浮力等於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設計說明: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課開始的基礎。教師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讓學生感受,爲繼續探索沉浮的祕密打下基礎。)

二、測量一塊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討論怎樣測量浮力:當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中時,它受到的浮力有變化嗎?是多大呢?我們能用彈簧測力計測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塊受到的浮力大小嗎?

2、教師根據學生討論的情況,演示規範的測量方法,講解注意的地方。特別要講清楚浮力的計算方法,可以讓學生看教科書第13頁的示意圖,理解浮力等於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測量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再用線拉住泡沫塑料塊,使它進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後讀出彈簧測力計上拉力的數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塊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塊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學生測量泡沫塑料塊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書的要求測量三種狀況,分別把測量結果(拉力大小和排開的水量)記錄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記錄表(自重: 牛頓)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開的水量之間的關係,得出:(板書)浸人水中的體積(排開的水量)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測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塊的浮力:

1、教師出示三塊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塊或者三塊不同大小的木塊,讓學生預測: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或者木塊,完全浸人水中,它們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嗎?

2、學生參照前一個活動的測量方法,獨立自主完成測量,把測量結果填入記錄表中,並分析浮力大小與體積大小之間的關係。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塊受到水的浮力記錄表

小泡沫塑料塊 中泡沫塑料塊 大泡沫塑料塊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開的水量

3、讓學生把前後兩個測量活動中所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泡沫塑料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有怎樣的關係?()

4、把泡沫塑料塊壓入水裏,一鬆手,爲什麼它會上浮?(浮力大於重力)

板書設計: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物體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於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體 浮力等於重力

教學後記:

教學過程: 篇五

一、引入新課

船可以浮在水面,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節日放飛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輕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動等等是一些有關浮力的問題。從本節起學習新的一章“浮力”。

板書:“第十二章浮力

一、浮力”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設計:

1、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體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養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定量觀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2)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無論上浮的物體,還是下沉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掌握簡單的測量物體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

實驗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頭、乒乓球、釘子、木塊、鉤碼、測力計、筆、盆子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文彥博樹洞取球故事,好嗎?

生:好!

師:從前有個小孩名叫文彥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當他們玩得起勁時,皮球掉進了旁邊的樹洞裏。小朋友都望着樹洞興嘆:“唉!沒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當大家都手足無措時,文彥博鎮定地說:“有辦法了!”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取到樹洞裏的球呢?

生:給樹洞灌水。

師:爲什麼給樹洞灌水能把球救出來呢?

生:因爲水能把球浮起來!

師:你們真聰明!今天,這節課就來研究一下有關浮力的現象。(出示板書:浮力)

二、科學實驗,探究新知。

(一)活動一:判斷物體在水中是浮還是沉。

師: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發現的,文彥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麼請同學們大膽地猜想一下,我們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塊、鉤碼、乒乓球、釘子、石頭。如果把我們準備的6種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會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塊都會浮起來。

生2:乒乓球也會浮起來。

生3:鉤碼、釘子、石頭會沉下去。

師:大家都說了自己的猜想。現在我們來親自試一試,究竟我們的猜想與實驗結果是否一致呢?請同學們把材料一個一個輕輕放入水中,一邊做一邊把實驗結果填在表格一的“實驗結果”那一行裏。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學生分小組進行試驗並填寫表格)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的結果是怎樣?

生1:上浮物體:木塊 泡沫塑料 乒乓球

師板書:上浮物體:木塊 泡沫塑料 乒乓球

生2:下沉物體:鉤碼 釘子 石頭

師板書:下沉物體:鉤碼 釘子 石頭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

師:同學們通過剛纔的實驗我們知道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爲什麼他們能浮在水面上呢?我們通過一個實驗就可以知道了。

師:首先把氣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擡一擡手,反覆幾次,看看手有什麼感覺?

(師動手壓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壓一壓,感覺到手有一種向上託的力,被壓到水底的物體又被一種力託到水面上。

師:手的感覺和泡沫塑料等被壓入水底又浮上來的現象說明了什麼?

生2:水有浮力。

師引導: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一種向上的力這就是水的浮力。

師問:你們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樣嗎?

生齊答:豎直向上。(課件演示)

(三)活動二: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師: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有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現在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一下。(課件:演示實驗的操作順序)

師:現在我來教大家怎樣使用測力計。力的單位是:牛頓(N)現在老師出示三把測力計,誰能準確讀出以下三把測力計的讀數?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頓。

師: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頓。

師:第三把呢?

生3:0.1牛頓。

師:現在老師說一說稱鉤碼的實驗步驟:(老師一邊示範一邊講解)

師:首先,在空氣中用測力計測量一下鉤碼的重量,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鉤碼在空氣中的重量。接着將鉤碼緩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鉤碼浸入水中,但鉤碼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針平穩後,再記錄測力計的讀數。然後把讀數填在表格二鉤碼在水中的重量。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做一做。做完後,請來告訴老師你的實驗結果是怎樣?

(學生分組活動並記錄實驗數據)

師:從這個表格中,你發現了什麼?小組討論一下,哪個讀數大?哪個讀數小呢?學生小組討論並齊答:在空氣中讀數大。

師追問:爲什麼在水中會變輕了?

生齊答:因爲水中有浮力!

師高興地:那麼怎樣計算鉤碼的浮力呢?現在小組討論一下。誰來說說鉤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組組長展示實驗記錄表。

師問:你知道鉤碼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嗎?

該組長:物體浸入水中,變“輕”了多少,就是物體受到浮力的大小 。也就是用空氣中測到的數減去水中測得的數。

師問全班:你們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齊答:同意!

師肯定並表揚該組長!

師強調:通過表格一和表格二,我們已經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說:各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應用。

師: 今天這節課我們瞭解有關水的浮力現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很普通的力,與人有很密切的關係,對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水的浮力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哪些應用呢?(出示圖片)

師:我們回想一下在三年級下學期學到哪篇課文有關浮力的呢?(撈鐵牛)宋朝時的出色工程家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隻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鐵牛拉回了岸邊。

師:(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圖片)這幅圖哪些地方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載人的體重浮出水面。

師出示木排圖:這幅圖哪裏應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載人。

師:此外,渡河用的浮橋、浮在水上的航標燈,它用來指揮海上的交通。以上這些也都應用了水的浮力。(多媒體出示圖片)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你們曾記得在二年級語文下冊有一篇《稱象》的課文,曹操的兒子曹衝利用水的浮力稱出大象的重量。這頭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稱,也不能砍了再稱。於是他想出一個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趕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畫一條線。然後把大象趕上岸,再往船上裝石頭,裝到船下沉到畫線的地方,最後稱一稱石頭的重量,石頭的重量等於大象的重量。

五、課堂小結。

師:現在我們回想一下,今天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生1:知道浸沒在水中的物體有上浮、下沉、懸浮

生2:學習了浮力的應用

生3:怎樣計算浮力的大小……

師:人們對浮力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只要我們注意認真觀察,就不難找到利用水的浮力爲人類服務的事例。這節課同學們表現非常不錯!相信你們一定收穫不小!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七

(板書課題)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國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目標](1)知道什麼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體的浮沉條件;(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三)[重點難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產生的原因

(四)[教學方法]觀察、分析、歸納

(五)[教學用具]兩端紮上橡皮膜的透明圓筒、彈簧秤、石塊、細線、木塊、水槽、水、酒精、煤油、鹽、乒乓球、雞蛋、石蠟塊、玻璃塊、氫氣球。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二力平衡條件是什麼?

物體位於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圖1所示,當物體受力F1>F2時,這個物體還能保持平衡嗎?學生們很快答出:“不能”。教師接着提問:“物體將要向哪個方向運動?”(學生答):“向F1方向運動”。接着,教師小結:“當F1>F2或F1

二、新課引入:

演示:木塊浮在水面;用手將乒乓球壓入水中,放手後乒乓球能浮上來,這是爲什麼?(學生答):“這是因爲它們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麼在水裏下沉的石塊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節浮力

三、講授新課

演示:用細線拴住石塊掛在彈簧秤上,彈簧秤讀數表示石塊的重力。此時我用手向上託一下石塊,並向學生髮問:彈簧秤的讀數如何變化?學生答:“減少”。教師追問:減少的原因是什麼?學生:石塊受到手向上託的力。

演示:課本12-2實驗,學生觀察彈簧秤的讀數有何變化?學生觀察後回答:“減少”,減少的原因是:石塊受到了水向上託的力,這個託的力也就是水對石塊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體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重G減去物體在水中時彈簧秤的示數F。

F浮=G-F(板書)

演示:將燒杯中的水換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實驗。實驗表明了石塊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體內的物體,都受到了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浮力。(板書)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體都受浮力。爲什麼有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有的物體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體的浮沉條件(板書)

讓學生思考:在水中下沉的石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兩個力的作用”。石塊下沉說明了浮力小於重力,所以浸入液體的物體當浮力小於重力時,物體下沉。由此對於浸入液體的物體得出結論

當浮力小於重力,物體下沉(板書)

再讓學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塊受到哪幾個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木塊上浮說明了浮力大於重力,所以

浮力大於重力,物體上浮(板書)

演示:將雞蛋放入已配好的鹽水中,使它懸浮在鹽水中不動時,讓同學們自己分析:雞蛋受哪幾個力的作用?雞蛋不動說明這兩個力大小如何關係?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所以對於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得出結論

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板書)

演示:繼續往鹽水中加鹽,觀察現象。雞蛋將漂浮在液麪上,同學們思考:雞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學生答:“受浮力和重力這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如何?學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對於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得出以下結論

漂浮在液麪上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板書)

由此可知: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上浮還是下沉取決於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學生練習一]第141頁圖12-3(寫在小黑板上)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知道,只要物體在液體中,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那麼浮力是怎樣產生呢?

(三)、浮力產生的原因(板書)

演示浮力產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個兩端開口的透明圓筒,兩端紮上橡皮膜,先將圓筒水平浸沒入水中(如圖2),橡皮膜受到水的壓力向裏凹,可以看到兩邊橡皮膜凹進程度比上端明顯(如圖3),這說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不相等,這個壓力差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們根據壓強知識,分析浮力產生的原因:

設想有一個立方體的浸沒在水中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壓力(圖4)。它的左右兩側受到的壓力有何關係?學生答:“受到的壓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後兩側面受到的壓力有何關係?(學生答):“是一對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壓力是否也相等?(學生答):“不相等”。哪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爲什麼?(學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壓力大,因爲下表面距液麪的深度大,受到的壓強大,壓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壓力小,這兩個壓力的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

F浮=F'-F(板書)

因爲向上的力大於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板書)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蠟塊緊貼在玻璃片上,將玻璃片及蠟塊放入水槽,讓蠟塊與水槽底部緊密結合,蠟塊並不上浮(如圖5),輕輕撥動蠟塊,讓水進入蠟塊底部。蠟塊就會上浮(分析解釋這個現象可使學生加深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是液體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

所以,要判斷一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受浮力,關鍵是看清這個物體是否受到來自液體向上的壓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這個壓力差方向是否豎直向上。

[學生練習二]

如圖6示,兩個正方體物體分別與容器底部和側壁緊密接觸,往容器中倒水,兩物體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學生回答:“側壁上的物體受浮力、底部物體不受浮力。”

物體不僅在液體中受浮力,在氣體中也受浮力。

演示:氫氣球脫手後上升,就是因爲受到空氣對它的浮力。

讓學生思考:吹了空氣的氣球是否受浮力?(學生答):“受浮力”,爲什麼氣球不上升呢?學生答:“因爲受到重力大於它受到的浮力。”

四、課堂小結:

(1)浮力;(2)物體的浮沉條件;(3)浮力產生的原因。

五、課堂練習:

第142頁1、3、4題。

[想想議議]從水中浮上來的皮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後漂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終不變,皮球上浮的過程中,浮力大於重力;當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動時,皮球受到的浮力等於重力,可見浮力是逐漸減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體積也在逐漸減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體積有關,有何關係呢?同學們根據本節所學知識想一想,下節課我們再研究。

六、佈置作業:第142頁5題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教學重點 篇八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科學《浮力》教學設計 篇九

一、教學設計理念

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學習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問題,在“探究”中經歷並體驗科學探索的歷程,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在“探究”中將物理學習最終歸於生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將科學探究的要素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使學生在探究中敢於質疑、勇於辯論,在充分交流中比較、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的指導作用突顯出來,從而使師生互動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實質意義。這樣一堂鮮活的課上完後,學生收穫的不只是知識,還收穫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提高。因此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知道浸 在(漂浮、懸浮、下沉)液體中的物體,都受到液體對它施加的豎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計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浮力並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2、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協作精神。

2、學習阿基米德善於觀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及其方向,會測量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難點: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過程。

四、實驗器材

演示實驗器材:鐵架臺、重垂線、雞蛋、食鹽水、乒乓球、大燒杯、紅毛線、水桶、水盆,準備一組與學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實驗器材(便於學生上講臺演示實驗方案)。

學生實驗器材:橡皮泥、小石塊、小木塊、鐵釘、乒乓球、燒杯(100ml)、彈簧測力計、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細線。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課件展示生活中有關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輪船、木塊、水鴨子、人,浸沒在水中的潛水艇等。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事例中的輪船、人等爲什麼會浮在水面上?

小組合作學習,嘗試分析這些現象的原因。

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些現象與浮力有關;不僅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會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氣體中的物體也會受到氣體對它的浮力。然後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浮力現象,想了解哪些有關浮力的知識,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2、新課教學

模塊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