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端午糉》教案【精品多篇】

《端午糉》教案【精品多篇】

《端午糉》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端、棕”等13個生字。

2、會寫“午、節”等7個字。

3、認識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三)情感目標: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產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

認字和寫字,理解重點詞語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讀好長句子。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 演示法 練習法 讀書指導法 遊戲法 問答法

五、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課件

六、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談話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農曆的五月初五是誰什麼節日嗎?(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我們要吃糉子的,今天呀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就是關於端午糉的。

二、課件出示或者圖片出示本課的插圖

老師板書課題《端午糉》,請大家把課題讀兩遍。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讓我們去讀課文感受一下吧。

三、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

1、你自己讀讀看。請學生自己小聲的讀一遍,注意自己讀自己的呦,不要齊讀。

2、一邊讀一邊圈出本課的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哪一位同學可以試着看拼音讀一下本課的生字。

duān zònɡ jiè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ī jù wǔ yè zhēn

端 棕 節 總 米 間 分 豆 肉 帶 知 據 午 葉 真

2、分析生字:一個一個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幾拼音節,什麼偏旁部首,什麼結構,怎樣組詞。是否多音字,反義詞等。例如

學習生字掛:音節:三拼音節,偏旁:提手旁,結構:左右結構,請同學組詞,最少說三個詞,可以一起說,也可以找學生說。

3、就這樣一個一個學完本課生字。

多音字

分:多音字

fèn 本分

fēn 十分

chánɡ 太長

zhǎnɡ 長大

bāo 剝皮

bō 剝開

jiān 中間

jiàn 間接

反義詞

真——假 分——合 來——去 紀念——忘記

近義詞

紀念——懷念 美滋滋——喜滋滋 掀開——打開

這節課我們要記住

立字旁“立”,

米字旁“米”

(三)我書中的組詞

請學生圈出本課中的生字組詞

如果本課有現成的組詞,就直接圈出來,如果本課的生字沒有現成的組詞,可以寫一個,以備以後忘了組詞可以隨時翻看。

四、朗讀生字

(一)帶拼音朗讀生字

1、學生齊讀:說出音節,偏旁部首,結構,每一個字組三個詞語。

2、學生領讀。(一課一領讀)

(二)去掉拼音朗讀生字(我會讀)

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分行讀——自讀三遍——開火車讀

五、考一考你

漢字魔術

加一筆

米——( 來 )

變一筆

午——(牛 )

寫偏旁

糉——( ) 端——( )

總——( ) 帶——( )

加偏旁

十——( ) 刀——( )

具——( )

反義詞

假——( 真 ) 合——(分)

紀念——(忘記)來——(去)

六、昇華學習

遊戲:摘果子游戲

老師叫學生閉上眼,老師去太空種蘋果,老師把生字卡片掛在一棵樹上。種完後全請學生睜開眼,學生認識哪一個,就把哪一個摘下來。

七、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

2、學生說。

3、老師總結: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

4、初讀了課文

九、下節課我們做什麼?

1、下節課我們將進行朗讀課文,分析課文

2、請同學們自己在課下把本課生字讀給爸爸媽媽聽。

《端午糉》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通過圖文結合,理解“箬竹葉、糯米、裹着”等詞語,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紅紅的棗”等詞語。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端午節習俗和來歷。

德育目標瞭解傳統節日和習俗。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教學難點課後生字的書寫。

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 討論法 總結法

教學準備教學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糉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糉》這篇新。(板書課題:端午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範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書寫要領:“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後一豎不要寫出頭。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裏,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端、糉、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等7個生字。

2、聯繫實際,結合圖文,瞭解與糉子相關的詞語。

3、朗讀課文,學會讀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糉子、吃糉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讀好長句,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糉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麼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上紮根細繩子。(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糉子。出示課件:糉子圖片。

3、學寫生字“午”。

(1)觀察佔格。

(2)教師範寫,學生口述筆順。(區分“牛”)

(3)學生書空、描紅。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自由讀課文,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麼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學生自由朗讀,標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悟

1、學習第1自然段。

2、師:課文裏外婆一到端午節就會做什麼?

(會煮好一鍋糉子,盼着我們回去)

3、師:外婆的心情會是怎麼樣的?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盼着,表現外婆期待、高興的心情)

4、誰來讀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5、全班齊讀第1自然段。

四、指導書寫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節、葉、米”。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師範寫“節、葉、米”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

“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爲懸針豎;“米”爲垂露豎,“米”要左右對稱。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瞭解傳統節日

(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糉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真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還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糉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節習俗的圖片)

二、學習第2、3自然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3自然段,指名說一說,讀完之後,你知道了什麼。

2、教師讓學生畫出描寫糉子的句子,齊讀畫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寫了糉子由外到裏的樣子、顏色、味道。

師: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種,葉子寬大,是一種很好的包糉子的材料。

師:糉子顏色十分豐富,糯米是白白的,棗子是紅紅的,糉子外衣是青青的。

師:糉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讀句子。分小組比賽讀畫線的句子。

5、學生想象糉子的樣子,並拿彩筆在自己的圖畫本上畫一畫,比比誰畫得更好看。

6、師:齊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有哪些花樣。(紅棗糉、紅豆糉、鮮肉糉。)

7、出示: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師: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善良、樂於分享的人)

三、學習第4自然段,瞭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誰瞭解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他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讀第4自然段。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爲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5、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

四、學習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觀察佔格。

2、學習筆順,教師範寫。(“真”裏面是三橫)

3、學生書空練習,教師指導。

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說一說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糉,以及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們去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教學板書]

端午糉

熱愛

思念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花樣多(紅豆糉、紅棗糉、鮮肉糉)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我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們都吃過糉子,知道人們在端午節都會幹什麼。因此,我用謎語導入時,學生很快就猜出了謎底。通過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學習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與愛國詩人屈原有關,並適當地向學生普及端午節的傳統文化知識。

《端午糉》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1、課文以兒童的口吻,以家庭過端午節吃端午糉的事由,向學生介紹了端午糉的由來、樣式、色香味等,實際是一篇說明文。課文貼近生活,能很好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學習,瞭解這個中華傳統習俗。

2、課文長句子較多,學生正確朗讀有一定困難,且讀好長句子是重點教學目標之一,應安排教學環節,給予足夠的時間落實。

學情分析:

讀好長句子雖然有一定困難,但是通過三個單元的學習,學生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因此,要通過學生實踐嘗試,然後發現問題進行指導,不但要培養學生不讀破句的能力,還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語感。切不可採用範讀簡單的模仿來達到目標。

目標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過程設計

一、複習引入,再現情境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糉》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找動物。以小組爲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後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說一說。外婆包的糉子是什麼樣的。

(3)學生帶着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糉子的外形特點。

(5)詞語填空讀課文。

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糉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教師追問:爲什麼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麼不同。

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糉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糉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學生彙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爲什麼會有吃糉子的習俗?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糉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糉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糉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

(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

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範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我們“品嚐”了香甜的糯米糉,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image003

(3)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

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

(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

(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四、總結全文,情感昇華

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穫。

2.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糉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糉》,我們不僅“品嚐”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糉,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糉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作業設計

對父母說說端午節的習俗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

《端午糉》教案 篇五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認識生字卡片。

2.聽寫生詞。

二、學習課文,感悟內容

1.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過渡: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糉子特別好吃,那麼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糉

子還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2)指名讀第3自然段。

(3)指名說說這一段主要寫什麼?

(4)指名回答並板書:花樣多。

(5)練習用“除了……還有……”說話。

(6)總結:外婆包的糉子除了好吃,花樣多,還叫我們帶回去給鄰居吃,看來,外婆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善良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啓發談話:人們端午節吃糉子爲了什麼呢?

(2)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3)交流蒐集到的'有關屈原的資料。

三、課文拓展,指導書寫

1.總結交流。

(1)過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那麼屈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人呢?

(2)課件出示屈原資料,瞭解其生平,以及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2.拓展交流。

學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鄉端午節習俗資料,並和課文內容相對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導生字“真、分、豆”書寫。

(1)課件演示“真、分、豆”筆順。

(2)認讀3個生字。

(3)觀察三個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並指導書寫。

四、佈置作業四、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

2.佈置作業。把在本課中收集到的詞語放在你的詞語庫裏。課外瞭解我國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五、板書設計

材料: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10.端午糉味道:清香,又黏又甜

花樣:多

意義:紀念屈原

《端午糉》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端、棕”等13個生字。

2、會寫“午、節”等7個字。

3、認識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

(二)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三)情感目標: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弘揚傳統文化,培養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產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認字和寫字,理解重點詞語和練習朗讀。

三、教學難點:理解課文,讀好長句子。

四:教學方法:講授法 演示法 練習法 讀書指導法 遊戲法 問答法

五、教學媒體: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課件

六、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談話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農曆的五月初五是誰什麼節日嗎?(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我們要吃糉子的,今天呀我們要學習一篇課文就是關於端午棕的。

二、課件出示或者圖片出示本課的插圖

老師板書課題《端午糉》,請大家把課題讀兩遍。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爲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糉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有吃糉子,賽龍舟,掛蒿草,艾葉,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讓我們去讀課文感受一下吧。

三、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

1、你自己讀讀看。請學生自己小聲的讀一遍,注意自己讀自己的呦,不要齊讀。

2、一邊讀一邊圈出本課的生字。

(二)學習生字

1、哪一位同學可以試着看拼音讀一下本課的生字。

duān zònɡ jiè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ròu dài zhī jù wǔ yè zhēn

端 棕 節 總 米 間 分 豆 肉 帶 知 據 午 葉 真

2、分析生字:一個一個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幾拼音節,什麼偏旁部首,什麼結構,怎樣組詞。是否多音字,反義詞等。例如

學習生字掛:音節:三拼音節,偏旁:提手旁,結構:左右結構,請同學組詞,最少說三個詞,可以一起說,也可以找學生說。

3、就這樣一個一個學完本課生字。

多音字

分:多音字

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糉教學設計 fèn 本分

fēn 十分

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糉教學設計 chánɡ 太長

zhǎnɡ 長大

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糉教學設計 bāo 剝皮

bō 剝開

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糉教學設計 jiān 中間

jiàn 間接

反義詞

真——假 分——合 來——去 紀念——忘記

近義詞

紀念——懷念 美滋滋——喜滋滋 掀開——打開

這節課我們要記住

立字旁“立”,

米字旁“米”

(三)我書中的組詞

請學生圈出本課中的生字組詞

如果本課有現成的組詞,就直接圈出來,如果本課的生字沒有現成的組詞,可以寫一個,以備以後忘了組詞可以隨時翻看。

四、朗讀生字

(一)帶拼音朗讀生字

1、學生齊讀:說出音節,偏旁部首,結構,每一個字組三個詞語。

2、學生領讀。(一課一領讀)

(二)去掉拼音朗讀生字(我會讀)

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分行讀——自讀三遍——開火車讀

五、考一考你

漢字魔術

加一筆

米——( 來 )

變一筆

午——(牛 )

寫偏旁

糉——( ) 端——( )

總——( ) 帶——( )

加偏旁

十——( ) 刀——( )

具——( )

反義詞

假——( 真 ) 合——(分)

紀念——(忘記)來——(去)

六、昇華學習

遊戲:摘果子游戲

老師叫學生閉上眼,老師去太空種蘋果,老師把生字卡片掛在一棵樹上。種完後全請學生睜開眼,學生認識哪一個,就把哪一個摘下來。

七、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

2、學生說。

3、老師總結: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

4、初讀了課文

九、下節課我們做什麼?

1、下節課我們將進行朗讀課文,分析課文

2、請同學們自己在課下把本課生字讀給爸爸媽媽聽。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找一找遊戲:我在那裏?

規則1、老師叫學生閉上眼。2、老師把本課生字圖片貼在黑板上。3、老師說漢字,叫學生睜開眼去找。

二、朗讀課文,初悟課文

(一)老師示範朗讀課文,看圖片或者課件出示短文插圖。

(二)學生自己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三、分析課文,深悟課文

1、讓學生說一說課文有幾個自然段?(4個自然段)

2、你是怎樣確定的?(這篇課文有4個段落開頭空兩格處)

3、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1句話)

(2)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

(3)一到端午節,外婆會幹什麼?(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糉子等我們回去)

(4)“總”說明每年都會煮糉子,“盼”說明每逢佳節外婆盼望一家人團聚。

4、請女生一起讀第二自然段,男生聽着,聽她們讀得對不對。

(1) 請同學說一說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3句話)

(2) 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3個句號。)

(3)糉子是用什麼包的?(青青的箬竹葉包的)

(4)裏面裹什麼?(白白地糯米)

(5)中間有什麼?(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6)青青的,白白的和紅紅的寫出了糉子的樣子和對糉子的喜愛

(7)外婆掀開鍋蓋飄出什麼呀?(一股清香)

(8)糉子怎麼吃?(剝開糉葉)

((9)糉子什麼味道?(又黏又香)

(10)掀,剝,咬分別寫出了煮糉子,剝糉子和吃糉子的動作,又黏又香寫出了糉子的味道?(請他們品嚐水果的香甜)

(11)第二段寫了包糉子的材料和煮好的糉子的味道。

5、請男生一起讀第三自然段,女生聽着,聽他們讀得對不對。

(1)請同學說一說第三自然段有幾句話?(3句話)

(2)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3個句號。)

(3)外婆的糉子好吃嗎?(十分好吃)

(4)花樣多嗎?(花樣也多)

(5)都有什麼品種?(紅棗糉,紅豆糉和鮮肉糉)

(6)你十分好吃,花樣也多說明外婆包糉子經驗豐富,也體現了外婆對端午節的重視。

(7)在外婆家美滋滋的吃完後,外婆還會做什麼?(裝一小籃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8)美滋滋說明外婆包的糉子好吃,也表達了我對糉子的喜愛之情。

(9)第三小節寫了外婆包的糉子不但好吃,還會教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6、同學們一起讀第四自然段。

(1)請同學說一說第四自然段有幾句話?(1句話)

(2)你是怎麼確定的?(這個自然段有1個句號。)

(3)長大之後牛知道了什麼?(人們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

(4)第四段寫了長大後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

(5)介紹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爲“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背後人稱爲“詩魂”屈原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

8、老師總體提問。

讀完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呀?

學生自由說,然後老師總結:這篇課文寫了每年端午節時外婆都會包糉子,盼着我們回去,外婆的糉子好吃,花樣多,我長大後知道了端午節吃糉子的原因。通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我們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感。

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糉教學設計

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課文10端午糉教學設計 端午節外婆包糉子—— 盼我們回去 端午節吃糉子

端午節 包糉子的材料——糉子清香,又黏又香 清香好吃

糉子好吃,花樣多——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紀念屈原

長大後——知道端午節的來歷

四、朗讀課文,感悟課文

學生齊讀——男生讀——女生讀——分行讀

五、靈活朗讀

接力朗讀:四個人一小組,進行接力朗讀。

六、考考你,課內閱讀

外婆包的糉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糉,還有紅豆糉和鮮肉棕。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糉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

1、文中寫了糉子那些特點呢?請在正確的選項後面畫“√”

(1)好吃( ) (2)花樣多( )(3)非常大( )(4)非常尖( )

2、從哪個詞語可以看出外婆包的糉子好吃,請寫一寫。

(美滋滋)

七、課文昇華

1、說一說:你知道關於端午節或吃糉子的故事嗎?

2、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3、交流作品:可先與家人交流,然後將學生的創意畫在學習園地中展覽。

八、小結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什麼?

2、學生說。

3、學習了朗讀和分析課文。

九、下節課我們做什麼?

1、下節課我們將進行寫字教學。

2、同學們回家可以把課文背下來,背給爸爸媽媽聽。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玩捉人遊戲:老師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後老師叫一個學生說一個生字,這個學生叫一個學生去找,找對了,這個學生給他鼓鼓掌,找不對,這個學生告訴他怎麼念。

二、指導寫字

(一)指導書寫漢字午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午”共4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二)指導書寫漢字節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節”共5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三)指導書寫漢字葉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葉”共5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四)指導書寫漢字米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米”共6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五)指導書寫漢字真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真”共10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六)指導書寫漢字分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分”共4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七)指導書寫漢字豆

1、筆順

(1)首先,學生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用手書寫筆畫。“豆”共7筆。

(2)老師邊寫邊示範。

(3)學生書寫練習筆順:在田字格本上書寫筆順。

2、帶拼音書寫漢字

(1)描紅

(2)老師在生字格里書寫帶拼音的漢字:拼音寫在四線格里,要對準下邊的田字格,漢字寫在田字格里。

(3)學生在生字本上書寫,老師巡視指導。

3、組詞

(1)讓學生說一說怎樣組詞。

(2)老師寫三個組詞在黑板上。老師也可以只寫一個組詞,寫三個是爲了不束縛學生的思維。

(3)學生自己選擇一個組詞寫在書上。

(4)老師在田字格里書寫組詞。

(5)學生在田字格里練習書寫組詞。

三、看看誰最棒

老師讓學生去黑板上書寫,講評,比一比誰最棒。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正確書寫7個漢字。

2、正確書寫漢字筆順,帶拼音書寫漢字,組詞。

端午節糉子的教案 篇七

一、活動簡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爲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瞭解節日的習俗、瞭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特地舉辦端午節活動。

二、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意識。

2、嘗試包糉子,知道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

3、瞭解端午節的相關活動,感受節日的氛圍,明確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識。

三、活動內容

1、手工龍舟製作

2、包糉子環節

3、賽龍舟環節

四、活動準備:

1、端午節相關書本、彩繪、視頻:

《快樂的端午節》、《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2、邀請會包糉子的家長,準備包糉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糉葉、大米、紅豆沙、蛋黃、線、剪刀等。

3、節目互動環節設計:

①“今天是什麼節日?”幼兒和同伴交流。請個別幼兒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②“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幼兒相互交流。組織幼兒欣賞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端午節的習俗》

③“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爲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幼兒分組交流,並讓孩子們就端午節的活動,發表見解。

④“你們吃過或者見過哪些糉子?”幼兒和同伴交流。糉子有各種各樣的口味,裏面有不同的餡。

⑤“小朋友們糉子嗎?包糉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們請來了會包糉子的家長,我們一起學習糉子吧!”孩子和家長志願者共同分享糉子。

4、嘗試動手製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

香包、五彩繩、彩蛋

①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乾花。

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裏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②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③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5、賽龍舟活動

賽龍舟是屈原投湖自殺的時,有許多人划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以小組/班級爲單位,進行賽龍舟比賽,並根據最後的結果頒發參與獎品,可以是香囊、菜單、五彩繩等等。

端午節包糉子教案 篇八

活動名稱:我們一起包糉子

活動前言: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記得小時候的時候,端午節的頭天,奶奶就開始忙了,泡江米,買蜜棗,洗糉子葉,到了端午節的那天,肯定能吃上香噴噴的糉子,來看看小朋友們都是如何迎接端午節吧,通過此活動可以讓孩子們更加深刻的瞭解端午節的風俗及來歷,加深孩子們對端午節的印象!

一、活動目標:

1、知道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樂於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樂於參與一些節日準備和慶祝活動。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環境創設

1、科學區:陳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區:放置製作長命縷和紙糉子的材料。

3、閱讀區:張貼有關端午節的字條,讓幼兒認讀。

三、家長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關端午節風俗的圖片、資料,向孩子講述端午節的風俗。

2、帶孩子購買糉子、香袋等過節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觀看有關節日慶祝活動的報道。

四、活動安排:

活動一: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目標: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瞭解端午節的一些風俗和來歷。

2、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初步的興趣,對屈原產生崇敬之情。

幼兒表現:

當我在給孩子講《屈原》的故事時,他們都聽得非常的認真,睜着大眼睛滿臉一副敬佩的樣子。當聽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時,都不約而同地發出“啊”的驚歎聲和遺憾聲。有的孩子還爭着要把自己從家長處聽到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說出來。

活動二:糉子香袋

目標:

1、感受糉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學習疊制錐體技能。

3、養成做事細心的習慣。

幼兒表現:

幼:“瞧!我包的糉子大吧。”

幼:“我包的糉子可結實了。”

幼:“我們的糉子五顏六色的真漂亮,啊嗚!咬一口。”

……

幼:“哇!老師把我們紙做的糉子串起來了,好漂亮啊!”

幼:“這個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幾個呢!”

幼:“我們的。教室真漂亮啊!別的班級肯定沒這麼漂亮。”

家長反映:

當家長來接孩子時,他們走進教室就發現了懸掛在樑上的一串串糉子香袋,都說很漂亮,的家長饒有興趣地湊近摸摸。孩子們也非常積極地拉着大人蔘觀自己的作品,一臉的自豪感。家長們都說班級的環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六、活動效果與反思:

本次主題活動內容豐富有趣,活動效果好。首先,幼兒的參與很積極認真,通過談話“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摺紙“糉子香袋”、毛線編制“長命縷”、積塑搭建等等活動使幼兒對端午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同時也發展了動手能力,感受了節日的快樂氣氛。

其次,家長們在活動中也非常的配合,紛紛拿來了香袋等端午節特有的物品,還特地請假來參加此活動,使活動的開展很順利。

語文端午糉教案 篇九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端午節的傳奇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2、培育幼兒對民族文化感愛好。

3、包糉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糉子。

4、通過參與端午節環境創設,感受參加端午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瞭解端午節的傳奇及人們過節日中的習俗。

活動預備

1、包糉子、做香囊所需的材料。

2、活動前請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3、請部分爺爺奶奶參加活動。

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具體到將老師、同學的全部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當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晰地再現,即開頭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長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到爺爺奶奶家過節。

1、請爺爺給小伴侶講屈原的故事,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2、小伴侶自由和爺爺溝通自己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資料。

進一步瞭解端午節時人們進行的一些活動: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枝、灑黃酒、掛香囊等。

3、幼兒和爺爺奶奶們一起進行過端午活動。

(1)、我給奶奶學包糉子。

請奶奶向小伴侶介紹包糉子的材料及方法,幼兒嘗試包糉子。

(2)、做龍舟、划龍舟。

和爺爺一起用布和竹棍做成龍舟進行龍舟大賽,請幼兒四五人一組,套上龍舟,進行划龍舟競賽活動,先取到紅綢一組爲勝。旁邊請幾位幼兒爲他們搖旗呼喊。

(3)、做香囊活動。

請奶奶示範香囊的做法,把碎布縫成校口袋,放進香料和少許艾草,合上袋子,幼兒學做香囊。

(4)、吃糉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5)、和爺爺奶奶再見。

《端午糉》教學設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端午糉》是一篇有趣的兒童散文,通過對端午節品糉子的習俗活動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美味香甜的糉子,讓小朋友們對端午糉有了深刻的瞭解。

二、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閱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三、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四、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五、評價設計:本課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新課,重點放在多種方法識字和指導朗讀上,通過反覆讀,讓學生體會“濃濃的親情”,並體會節日的氣氛。

六、教學準備:生詞卡片、課件、字帖。

七、教學過程:課前三分鐘背古詩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糉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糉》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糉,相機指導端、糉)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交流識字方法。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1)出示生字卡片,“端、糉、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交流識字方法。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四)分段學習課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讀。想一想第一段講了什麼?

2、學習第二段。

(1)外婆包的糉子是什麼樣的呢?自由讀,並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說得真好,通過“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三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生:糉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

師:是啊,多麼誘人的糉子啊,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生讀,及時評價。

(2) 師:這樣可愛的糉子聞起來是怎麼樣的?(清香)

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請爲大家讀一讀。

指導朗讀糉子的“清香”。

(3)糉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怎麼樣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又黏又甜)

(4)多麼有人的糉子啊,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讀這一段。指生朗讀。評價指導。

3、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

師:外婆包的糉子不但好吃還有什麼樣的特點?(花樣多)

你從哪一句中看出來的?

練習句式“除了。.。 還有。.。”

4、爲什麼端午節要吃糉子呢?學習第四段。瞭解屈原。

5、朗讀課文。

(五)指導書寫“真”字。

1、學生書空筆順。

2、注意事項。

3、教師範寫。

4、學生練寫。

八、課堂檢測:

九、板書設計

10 端午糉

色 香 味

花樣多

十、教學反思:

1、教學伊始,直接導入,直接簡單,通過談論中國傳統節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端午糉》這篇課文。

2、第二段主要從“色、香、味”着三方面學習外婆包的糉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去體會並反覆讓學生朗讀體會。效果較好。

3、教學第三段時,由於時間關係處理的略顯倉促,還有待改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