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一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一年級數學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一年級數學教案《左右》 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遊戲中領會左和右,能正確、迅速地辨別左和右.

2、不斷在實踐活動中充分體驗,鞏固練習,提高學生應用於實際生活的能力.

3、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辦事效率.培養學生自覺遵守上下樓規則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

使學生能正確、迅速地辨別左和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同學們喜歡唱歌嗎?那咱們一起唱一曲吧!(放歌曲,師生共同唱,並做拍手動作)

提問:剛纔我們是用什麼拍的手?(手)

1、認識左右

(1)強調左右手的作用,加深對左右的認識

師:伸出左手右手,看看自己這雙靈巧的手,(學生看手)

在生活中常用左、右手幹什麼?

(2)找找身體上的左右

師:坐手、右手是對好朋友,配合力量可大了!會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身體上還有像這樣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嗎?請你一邊找,一邊和你的桌說說。

(學生活動,尋找身體上的左右)

提問:誰願意和大家說一說你身體上的一左一右的好朋友?老師建議,他說到哪兒,咱們也就指到哪兒行嗎? 生彙報尋找結果,邊說邊指,其餘的同學也跟着指一指。

小結:在我們身體上有這麼多一左一右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就請這些好朋友幫忙,來辨別左右。(板書課題:左右)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遊戲:聽口令做動作

師:現在我們來玩聽口令,做動作的遊戲。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耳 右手拍左腿,左手拍右腿。 前拍拍,後拍拍,左拍拍,右拍拍,上拍拍,下拍拍。左腳跳兩下,右腳跳兩下 左手叉腰,左手舉起來,向左彎彎腰。 右手叉腰,右手舉起來,向右彎彎腰。

2、各種方位感知左、右。

師:剛纔通過遊戲老師發現你們能很快辨別出左右,現在我們再來試試。

師說學生做

在第一排中,坐在最左邊的是誰?(學生找,點到名的同學請站起來)

第一排最右邊的是誰?

第二排從右數第3個孩子是誰?

從左往右數第5個孩子是誰?

三、整理應用,內化提高

1、師:小朋友們真聰明,很快就能辨別左右。我們要用學到的知識去幫助一隻可愛的小螞蟻,看看小螞蟻遇到了什麼困難?

課件展示課本13頁第六題練習題。

小組討論(教師參與聽取信息)

2、師:小螞蟻的問題解決了,可老師這裏也有一個問題

老師舉起左手,老師舉的是哪隻手?

同桌互相說說。

請學生面對面,都舉起右手?讓學生思考;你發現了什麼?

3、課本13頁練習:生活中的左右

師:生活中也有這種情況,走樓梯時靠哪邊行走!靠誰的右邊?

我們很快就要成爲少先隊員了,行隊禮時應該舉哪個手?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這節課你認爲哪個小朋友表現得好?也可以說說你自己。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一、指導思想

數學是一個色彩繽紛的萬花筒,美麗而奇妙。數學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爲此,訓練學生的思維活動是重中之重。在數學教學中探求問題的思考、推理、論證的過程等一系列數學活動都是數學教學中實施思維訓練的理論依據之一。因此,趣味數學能更好的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教材簡析

一年級《趣味數學》教材課程,主要設計理念是:趣味性、實踐性。通過一系列數學活動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把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看到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學生學起來也親切、自然,可以通過自己的認知活動,實現數學觀念的構建,促進知識結構的優化。學習內容以數學遊戲、數學故事、數學實踐活動爲主。

三、目的要求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

3、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學生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5、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敢於質疑、獨立思考、不怕困難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6、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

四、時間安排

單週四下午3:40——4:40

五、主要措施

1、以新課程的理念和新課程綱要爲指導思想,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現有知識水平爲依據,採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願意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敢於質疑,樂於討論探究各種現象,喜歡和他人合作解決問題。

2、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培養和強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數學創造的樂趣,增進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3、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具,課上組織好每一個教學活動,把每一個教學設計都落實下去。

六、內容安排

1、認數

2、我的位置

3、趣味拼圖

4、折一折,比一比

5、我會編故事

6、猜一猜

7、找規律

8、生活中的數字

9、巧擺火柴棒

10、有趣的數學題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掌握測量方法以及能用“釐米”作單位。

教學難點:

讓學生掌握測量方法,理解長度單位“釐米”。

電化教具:

電腦,投影儀。

學生學具

直尺,提供了兩道測量題目的小紙條(上課前老師事前準備好的)

二、創設情境

1.開門見山,提出問題:“知道自己的`課桌有多長嗎?你是用什麼方法來說明自己課桌的長度的?”

學生提出各種量法,例如用手,用鉛筆,用筆盒……

2.實際測量:

分別統一用手量,然後再統一用鉛筆,用筆盒量,把學生測量的結果分類記錄在黑板上。

3.根據測量結果,發現了什麼?

討論交流,得出: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得到的測量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4.那麼,有什麼工具使得不同的人使用這種工具的時候,測量出來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學生想到了直尺。

三、建立模型

1.初步認識直尺

幻燈片出示一直尺,讓學生觀察,從直尺上,你看到了什麼?

板書:刻度,刻度值,單位

2.進一步認識直尺

從直尺上你能找到1cm的長度嗎?

你能找到6cm的刻度嗎?

從哪個刻度到6cm這個刻度纔是6cm的長度?

3.直尺的使用

A播放課件,出示一些測量的錯誤示範,讓學生討論錯在哪裏,從而感受正確的測量方法。

B 在感受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總結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四、理解與應用

1.試試測量小紙條中的第一題。

請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的測量方法,用投影儀投影測量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初步實踐剛纔總結出來的測量方法)

2.測量小紙條中第二題。

測量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

(進一步體會測量方法)

五、提高拓展

播放課件,展示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而是從2刻度開始測量的情況。

學生討論該方法是否正確,又應如何正確讀數。

六、作業

1.書p15 1、2

2. 《自主練習》p6

小紙條

課件

板書

桌子有多長

1.

( )cm

2

( )cm ( )cm

( )cm

一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篇四

第二課時

信息窗3---參觀水族館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書73頁“我學會了嗎?”

教學過程

一、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談話引入: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綜合練習,深化、鞏固了10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方法,我們在計算準確性上和計算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我們通過我學會了嗎這幅情境圖來檢測一下你們的學習效果吧!

2、自主探究: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情境圖,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提出怎樣的問題?怎樣來解決?

學生找到的信息可能有:關於小鹿、小鳥、仙鶴、小猴等

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有:一共有幾隻小鹿?左邊的小鹿比右邊的少多少隻?一共有幾隻小猴?等

3、彙報交流

學生說明算理,我是怎樣想的。

4、單元回顧: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在這個單元裏你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從知識與過程,情感與態度等方面說——

知識:我學會了豎式計算,會加減混合運算了

過程:我是通過情景圖提出問題的,我會用小棒,計數器解決計算問題

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經常用到計算,計算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態度:計算時,我們要養成認真仔細的好習慣

二、鞏固深化,拓展提高

1、計算

53+24= 66+33= 56—24=

85—37= 19+26= 86—59=

實踐活動

——小小信息員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4頁

教學目標:

1、鞏固學過的100以內的數的認識,加減法及有關人民幣的認識。

2、初步培養學生蒐集信息、整理信息、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經歷蒐集數學信息的活動過程,體會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感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數學活動經驗,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提高對數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以開展活動的方便爲原則,讓學生根據家庭居住情況及興趣愛好自願結成4——6組,選出組長。

2、個小組決定好活動地點,活動階段準備好橡皮,鉛筆等所需物品。

活動過程:

1、激發興趣:生活處處有數學,只要你留心觀察,可以發現生活中經常需要數數、進行數的加減計算等。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裏有數學?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回答:

如:我今年七歲了,我們班有41個同學。

如:到商店買東西要用到錢的加減運算,我買鉛筆盒花了9元,買削筆器13元。

如:我看電視時……

(如果學生有困難出示74頁插圖)】

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他小朋友在那裏發現了數學吧!

看來生活中真有不少數學學問,同學們想不想想數學家一樣到生活中去發現蒐集數學信息呢?

2、擬定計劃

教師:如果我們分組進行收集活動,請思考一下幾個問題

(1)你準備到哪些地方收集信息?

(2)想收集什麼信息?怎樣收集?

(3)爲了不使你收集到的信息遺忘,我們應該怎麼辦?在記錄時要注意什麼?

(4)你認爲收集信息需要注意什麼問題?(時間、安全等)

學生可能想到:

(1)我們到商店超市詢問書包、文具盒、小足球的價格

(2)我們到公園蒐集遊玩的人數

(3)我們打算到書店找一找恐龍有多少種

(4)也可以到停車場查一查各種車有多少

(5)我們認爲大家要分分工,以免及亂了

(6)有一個同學專門記錄,其他同學蒐集信息

……

教師:我們的活動安排在週末,所以大家要注意安全。

二、活動交流階段:

1、小組交流:把蒐集到的數學信息小組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

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彙報信息,小組內其他同學可作補充。

以“文具商店裏的數學問題”爲例,要讓學生說出以下內容:

各種文具的價格:

文具店有各種書包,有的書包每個28元,有的每個20元,有的每個56元……

小足球的價格也不同,美格的價錢有35元、15元、……

其他的數學信息如“鉛筆每支2角,彩筆每盒18元”等。

可以求出的數學信息:

買一個最貴的書包比買另外兩種書包的價格還要多:28+20=48元,56﹥48

買45元一個小足球的 價錢正好等於買35元、15元的 小足球各一個。

3、總結

在收集信息的過程中,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把調查活動和計劃的相比較,你有什麼想法?

通過活動有什麼體會?

4、課堂總結:

計劃的制定,收集過程,解決的問題,發現的問題等。要說明的是:從信息中提出的問題可以利用學過的知識做解答,對於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

一年級數學教學教案 篇五

一、教學內容

用作記錄的方法數據,繼續認識簡單的統計表(P98~99)。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把確定性事件作隨機性處理,以教學新的收集數據的方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已學習過一種收集數據的方法,就是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這種方法適於收集確定性事件中的數據。所謂確定性事件,就是事件已經發生,數量已經確定,只是不知道是多少,用統計的方法弄清楚數量。

本單元學習的用作記錄的方法是隨機性事件中的數據。所謂隨機性事件是事件正在發生,數量沒有確定,而且事件的結果不依固定規律呈現,只有一次一次地記下數據。例如,統計1小時之內從學校門口駛過的貨車、大客車、小轎車的數量,只有作記錄。

由於隨機性事件一般不宜搬入課堂,所以教材以統計盒子裏的三種形狀的學具各有多少個爲素材,本來最簡單的方法是倒出來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而現爲在小組內組長隨意一個一個地拿出學具,報名稱,讓其他學生作記錄,把確定性事件當隨機性事件處理。

2.在自主探索記錄方法的基礎上,通過交流優化記錄方法。

教材先安排學生自己記錄,然後交流記錄方法,討論哪種方法記錄得既清楚又方便。

教學時要注意五點:

(1)要提醒組長準確地報圖形名稱,一個圖形只報一遍,速度稍慢,提醒其他學生先想一想記錄的方法,留出一段思考時間,再開始活動。

(2)學生記錄時教師要巡視指導,然後有意識地展示不同的記錄方法,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比較擇優。

(3)學生在認爲第二種記錄方法最優的時候或對第二、三兩種方法誰最優爭執不下的時候,可提示學生畫一個正方形畫幾筆,畫一個“√”呢?或者設問:如果我們記錄的不是學具,是小動物,一個一個地畫方便嗎?把學生的認識統一到用符號表示的方法上來,當然符號不一定是對號,也可以是豎線或畫正字。

(4)要讓學生都再經歷一次用符號作記錄的過程,因爲多數學生沒有過這種經歷。要先讓學生畫好記錄表,再由教師報名稱,學生一起記錄。做完後要共同校對數據,確保正確。

(5)指導學生填寫統計表時,要讓學生說一說表中“一共”的意思,自己計算,這是這學期的統計表比上學期的統計表多出的一項數據。填表後要回答書中的問題,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以完整地經歷統計過程。

3.做練習時要突出用作記錄的方法數據,但也不排斥其他方法。“想想做做”第1題的就是隨機性事件,而且了記錄表,顯然宜用作記錄的方法收集數據。第2題明確要求用作記錄的方法收集數據,但沒記錄表,學生要在小組裏先畫好記錄表,再作調查記錄,最後各自填寫統計表。第3題當然也可在黑板上畫好記錄表,然後用作記錄的方法統計,也可以用舉手的辦法直接得到各種家庭人口的戶數,使學生學會靈活地選用收集數據的方式方法。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教學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這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數學必須習得的基本技能之一。我把這一部分教材進行整合,把教材中十幾減9和十幾減幾這兩節課的內容整合到第一節課,集中教學計算方法,再安排練習課進行鞏固複習。我比較了蘇教版和北師大教材,發現用14-9作爲例題最爲合適,先從實際問題引入14-9,再讓學生聯繫實際情境和生活經驗,探索算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觀察、比較、分析的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20以內的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學具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寒假裏,婷婷、明明和小蘭三個好朋友參加了社區的遊藝活動,拍了不少的照片,你們想看看嗎(課件出示教材主題圖中的套圈遊戲)

在這幅照片上,你們收集到哪些信息

二、自主探究。

1、要知道“有幾個圈沒套中”,該用什麼方法計算呢

指名回答並板書:14-9

2、14減9等於多少呢你是怎樣想的藉助你手邊的學具驗證一下你的想法是否正確,再跟你同桌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討論)

3、學生彙報,隨機板書:

預設:

A、一個一個的減;

B、做減想加,9+(5)=14,14-9=5

C、14-4=10,10-5=5

提問:爲什麼要用14先減4減去4後還要減幾,你怎麼知道的

(課件演示拿走小棒的過程)

D、10-9=1,4+1=5

提問:10是哪來的爲什麼要用10-9

板書:14-9=5

4101

+5

(課件演示拿走小棒的過程)

E、14-10=4,4+1=5

提問:爲什麼要用14-10,10從哪來的減了10後爲什麼要加1

4、質疑:

仔細看一看,想一想,你對這些方法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5、練一練:

用你喜歡的辦法計算13-8,並跟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課間休息)

三、鞏固提高。

1、口算(開火車)。(課件四)

13-6=14-8=15-7=

18-9=11-8=12-7=

2、小鳥找家。(課件五)

(1)觀察圖畫,注意房子上面的數字。

(2)你想幫哪隻小鳥找家

(3)還有一隻小鳥沒有家,誰來想辦法幫助它

(4)一間房子只能住一隻小鳥,那麼我們大家就來給這隻小鳥添一個家,好嗎

(學生齊答:15-9=6,課間添一個房子,小鳥回到了家)

(5)這些小鳥的卡片上的算式有什麼特點(都是十幾減9),你發現這些算式的差有什麼特點呢

(有條理的板書:11-9=2,12-9=3,13-9=4,14-9=5,15-9=6,16-9=7,17-9=8,18-9=9,引導學生髮現規律。)

3、看圖列式。(課件六)

詳見教材P16。

4、發散練習。(課件七)

()-()=7

四、全課小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同學們知道嗎,今天我們一節課學習了幾節課的內容,你們真是太棒了。可能有的小朋友還不能熟練的計算,讓我們在後面的課堂中再多多練習,爭取算得又對又快,好不好

教學反思:

一、情境的創設要靈活機動。

新課程理念下的計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進行計算教學,目的是要讓學生產生對計算的需要,並在教學計算的同時有機的滲透解決問題(應用題)的教學。但我認爲創設情境切忌爲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創設既要符合學生的特點,又要照顧到知識的適用性,要靈活機動。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數學知識有其內在的邏輯性,教學中充分把握這一邏輯性,不必每一部分內容都大搞什麼情景創設,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如何很好的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分析學生知識體系的新的生長點上。

二、創設遊戲的樂園。

蒙臺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兒童對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事物的需要更強烈。”當我說接下去要做遊戲,小朋友一定會坐得端端正正,因爲我說過我喜歡請守紀律的小朋友來玩遊戲。

在做書上的數學遊戲的時候,我採取小組比賽的形式。我把算式卡片平擺在講臺上,每一輪每組派一個代表,按照教師的要求找出算式。比如找出得數是7的減法算式,找出得數和11-2一樣的算式。學生躍躍欲試,能安靜的爲組裏的同學加油。

三、練習形式多樣,及時評價跟上。

對於純粹的計算,我通常採取開小火車或隨叫隨答的形式。特別是隨叫隨答,通過叫答能不動聲色的讓開小差的學生回過神來。說計算過程的時候,往往就是紀律最差的時候,很多學生不願意聽。這時候,獎勵認真聽的學生一顆“數學之星”並大聲進行口頭表揚能給其他學生榜樣作用,但持續的時間不長。也就是教師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隨時抓住可利用的資源。學生對站起來負責報答案很感興趣,如果事先說“誰最認真,就請誰報答案”,學生處於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會很認真。

一年級數學教案《左右》 篇七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活動中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領會左右的意義。

教學重點:

使學生在活動中能確定物體左右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設計:

一、自學、認識

遊戲導入:

上課時,老師對同學們有一個規定:“要發言,先舉手”。活動一:

想一想:你喜歡舉哪隻手?你寫字、畫畫用哪隻手?我們現在來玩一個小遊戲(舉手遊戲)老師說舉哪隻手,你們就舉哪隻手,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在剛纔的遊戲中,老師發現有同學分不清左和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左、右”(板書)

活動二:通過左和右介紹自己

師:左手和右手是一對好朋友,你的身上還有沒有這樣成對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生1:左眼和右眼

生2:左耳和右耳

生3:左腳和右腳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能說出這麼多。

活動三:找朋友遊戲

1、師:我們的身上有那麼多的好朋友,下面咱們就來找一找這些好朋友,做一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

2、師:說明遊戲規則:

我一說左手,你立刻把左手舉起來,一說左腿立刻指左腿,說哪指哪。看誰反應最快,指得最準確。

3、放“找朋友”的音樂,有慢到快,又有規律到無規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左眼、右眼。

師: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同學們做的真好,老師相信接下來同學們的表現會更精彩。

二、參與實踐

探究學習物體的左右位置與順序。

師過渡:小朋友,你們都愛吃水果嗎?老師這裏有一些大家愛吃的水果,請小朋友呀,仔細觀察這些水果,然後回答老師的問題。

課件出示:“水果圖片”(香蕉、桔子、西瓜、蘋果、梨)

讓學生獨立思考:

1、圖中有哪些水果?

生1:略

2、從左起,西瓜是第幾個?

生:從左起,西瓜是第3個。

師:你回答的太好了,把你們的掌聲送給他。

3、從右起,蘋果是第幾個?

生:從右起,蘋果是第2個。

4、桔子的左邊有什麼水果?右邊有什麼水果?

生:桔子的左邊是香蕉,桔子的右邊是西瓜。

師:你說的真棒,你們真聰明,那麼老師說你們能擺一擺嗎?

三、再認識,體驗

動手擺

師:下面呀,把你們的卡片拿出來,根據老師的要求

擺一擺,小組討論交流

要求:

1、先擺○

2、在○的左邊擺△

3、在○的右邊擺□

4、在□的右邊擺☆

5、在△的左邊擺◇◇△○□☆

讓生根據要求在下面擺,師巡視,然後找生到展臺擺。

同桌交流:在你們擺的圖形中,從左起,第二個是什麼?從右起,第三個是什麼?

小組討論:

生:從左起,第二個是△,第三個是○。

看一看,說一說

⑴同桌互相說一說:坐在你左邊的是誰“坐在你的右邊的是誰?

⑵指名說感悟左右的相對性

師:現在教師和學生都舉起右手。

師問:老師發現了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的右邊正好反着,到底誰做錯了?

下面請大家觀察一下,如果老師和你們一樣面積大屏幕,那你們看老師和你們一樣嗎?

生齊答:一樣。

師說明:由於老師剛纔與你們站的方向是相對的,所以咱們的右手剛好相反,也就是說,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板書),現在大家對左右都有了更深的瞭解,下面讓我們在歌曲中在感悟下左右吧?(放音樂:健康歌,全體站立,讓生唱並表演)

練習

一年級數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並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設計

(一)活動一:玩中認圖形(教師在桌子上擺幾個學生常見的物品,有印泥盒、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三棱柱。)

師:你們喜歡玩魔術嗎?(教師給大家表演:先放一張白紙在講桌上,擋住學生的視線,隔一會兒再讓學生看白紙,咦,白紙上怎麼有一個圓?學生很奇怪。)

師:你們知道老師是怎樣變出圓的嗎?(由於所用的物品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所以他們很快明白了魔術的奧妙,紛紛舉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師:老師是拿圓柱體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紙上印一下,白紙上就有圓啦!

師:你們想不想也來變一個給大家看一看?(教室裏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學生紛紛拿起事先準備好的學具,印出不同的圖形。

生1:老師,我用長方體印了一個長方形

生2:我印了一個正方形,是用正方體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兩個三角形。

(就這樣,在玩中,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在動手玩中,具體感受到了面在體上這一數學思想。)

(二)活動二:分中找圖形

師:我們的淘氣遇到了一點麻煩,你們能幫幫他嗎?(聽說要去幫助別人,學生馬上聚精會神地聽我說。於是,我出示了各種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讓他們進行分類。)

師:請你們看一看,比一比,你們是根據什麼來分類的?

生1:長長的是長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個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條邊,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邊。

(學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這幾種圖形的特徵分析得很透徹。)

(三)活動三:動中擺圖形

師:你們能用小棒擺出自己喜歡的圖形嗎?(很快地,一雙雙小手擺出了各種圖形。)

師:有一個圖形你們誰也沒擺,是什麼?

生:圓。

師:爲什麼?

生1:因爲圓的邊是彎曲的,小棒是直的,我們沒辦法擺出來。

生2:老師,我擺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樣長。

生3:老師,我擺長方形時,有兩邊用的小棒一樣長,另外兩邊用的小棒也一樣長。

生4:老師,我用一樣長的三根小棒可以擺一個三角形。

生4:老師,我擺三角形時用的小棒不一樣長。 (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各種圖形的本質特徵,很了不起。)

(四)活動四:憶中說圖形

師:誰能告訴大家,在生活中你還見過這樣的圖形嗎?

生1:教室的門是長方形。

生2:應該說教室門的表面是長方形的。

生3:我們到酒店吃飯時,很多桌子的面是圓的。

生4:魔方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衆說紛紜,氣氛非常活躍。直到下課鈴聲響起,也不願離開。)

教學反思: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針對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設計各種形式的活動。

第一個活動:認圖形,對平面圖形有一個基本瞭解;

第二個活動:找圖形,比較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

第三個活動:擺圖形,挖掘平面圖形之間的本質區別;第四個活動:說圖形,進一步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玩中學、動中悟,在自由、輕鬆的課堂氣氛中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