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考試課教案範本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考試課教案範本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總複習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內容

課本第158頁總複習(五)第25~31題;《作業本》p82.

教學目標

牢固掌握圓的特徵,圓的周長和麪積的計算公式,並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重點

圓的周長和麪積的運用。

教學過程:

一、基本概念整理

1、說出有關計算公式。

(1)學生討論回答。(先文字公式再字母公式)

(2)誰能說一說什麼是圓周率?

2、填表計算:(單位:釐米)

(1)學生全體練習。(2)投影反饋。

3、練習:課本第158頁第25題。

二、基本練習

1、按要求計算(求面積):

(1)d=12釐米

C=?

S=?

(2)r=4.5分米

C=?

S=?

(3)C=50.24米

S=?

學生練習後反饋計算方法和結果。

2、練習:課本第158頁第26~29題。(重點指導第26、27題。)

三、複習組合圖形的面積

1、求下列各圖陰影部分的面積和周長。(單位:釐米)

(1)學生練習。

(2)反饋討論每個圖形的解題思路,數量關係。

(3)小結組合圖形的計算方法:

a、分析數量關係b、確定公式、處理數據c、列式計算

2、學生練習:第159頁第30題。(學生反饋)

問:陰影部分的面積怎麼求?隱蔽(缺少)條件怎麼求?爲什麼?

四、深化練習

1、求周長和麪積。第31題(學生獨立完成反饋。)

2、求下列圖形(陰影部分)的周長和麪積。

(1)說出每個圖的周長、面積各指哪部分?

(2)說計算方法和結果。

五、教學小結與《作業本》p82.

六、討論思考題。

國小數學總複習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複習使學生加深瞭解統計的意義。

2、鞏固學生對條形統計圖的認知,明確用1格表示2個單位的表現形式,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在複習中進一步瞭解統計的意義,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

2、能根據條形統計圖的條件提出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統計

1、觀察討論

(1)教師出示條形統計圖:這張圖叫什麼名字?它有什麼作用?

仔細觀察統計圖你有哪些發現?

(2)學生觀察討論,思考,依據自己的體驗回答。

仔細觀察統計圖,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

(3)組織全班彙報交流,梳理統計圖信息。

2、回答問題

根據條形統計圖上的信息,你能回答下列問題嗎?

1)最受二年級同學歡迎的飲料是什麼?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2)喜歡哪兩種飲料的人數同樣多?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3、提問與解答

(1)根據統計圖上提供的信息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學生提問與解答。

(2)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選擇有價值的問題板書。

(3)你能解決這些問題嗎?

全班解答,訂正。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充分討論,在互動中分享、互補。

二、拓展練習

1、完成108頁第14、15、16題。

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統計。採用全班合作的方式進行。

2、隨堂練習。

3、補充練習。

三、課堂總結。

國小數學總複習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分類活動,整理與疏通運算定律、性質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弄清簡便計算的來龍去脈,體悟到湊整思想。

2、通過錯例診斷、跟進練習,在真實場景中查漏補缺、自我反省,提高簡便計算能力。

3、通過另眼鑑賞,從另一個視野體驗運算定律的應用價值。

教學流程:

一、激活知識、整理疏通

1、收集課前學生出的可以簡便計算的試題。並校對反饋

12598

72+93+28

21254

(3/8+4/12)24

546+541/5

3/8+5.36+4.64

2、對試題按一定標準分類。(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索分類。)

3、全班反饋。

預計學生會出現如下幾種請款

(1)按照各種運算定律各一類。(五類,在黑板上貼出來)

(2)按照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分成三類。

二、查漏補缺、跟進練習

1、猜測前測題中哪些題錯誤的人數最多?

762.50.4

4.425

2/53.6-2/52.1

2564125

3/5+2/53/5+2/5

2、出示全班每題出錯的統計數據,說一說感受。

3、錯例診斷:通過讓學生圈一圈、想一想、評一評等診斷與反思手段,達到對知識的查漏補缺,進一步完善運算定律與性質。

4、滲透簡便計算的策略多樣化與優化。

5、跟進練習

(1)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2-5/7+2/7

(0.7+0.7+0.7+0.7)25

5.80.125+11.6

(11+14)7.60.4

(2)選一選

1/381/38的正確答案選()

(3/7+7/11)711的簡便計算方法是()

三、回顧整理,提煉思想。

對複習方法以及簡便計算的思想作梳理與提煉

四、另眼鑑賞,拓展提升

國小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測定直線是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知道測定直線的一些簡單工具。

2、通過實踐活動,掌握測定直線的方法。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掌握測定直線的方法。

教具準備:

測量工具若干套(標杆、捲尺、測繩等)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舉例說明什麼叫距離?

2、常用的長度單位是什麼?

二、新授。

1、測量土地的意義。

結合本地建設實例,如:羣星要建新校,要確定學校的面積有多大,都需要測量土地。所以我們這節課就學習實際測量。

2、認識測量工具。

(1)標杆:測定直線時使用的一種工具。

(2)捲尺和測繩:測量距離時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給學生看,介紹怎樣看捲尺、測繩上的尺度。介紹使用方法,使用捲尺時在兩點中要拉直。

3、學習測量距離的方法。

(1)量地面上較近距離,可以用捲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請兩個學生用捲尺測量教室門口到窗戶的距離。

(2)量比較遠的距離。

量比較遠的距離如學校到市場,用捲尺不能一次測出距離,量幾次就會歪斜,不可能在一條直線上,所得距離不準,所以要在兩點中先測立一條直線。

國小六年級數學複習課教案資料 篇五

整數的意義和讀寫

教學內容:教材40到44頁。

教學要求: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整數、小數的意義,掌握整數、自然數、小數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加深對整數、小數概念的理解與認識。

2、使學生鞏固整數、小數的讀寫方法,會正確比較整數、小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經過六年的學習,已經學完了國小數學的全部內容。在以後近兩個月的數學課裏,我們將進行數學總複習。通過總複習,使我們進一步牢固掌握國小數學的知識,爲到國中學習打下更好的基礎。國小數學總複習分七節內容安排,第一節是整數和小數。今天這節課,首先複習整數、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板書課題)通過這節課的複習,要求大家進一步明確整數、小數的相關概念,提高整數、小數的讀寫能力。

二、複習整數、小數的意義

1、整理整數、小數的概念。

提問:我們已經學過的整數裏包括哪些數?(板書)誰來說一說,怎樣的數是自然數?(板書:0,1,2,3……)你能舉幾個自然數的例子嗎?(板書學生舉例的數)數物體時什麼情況下要用。表示?提問:你還看出按順序排列的自然數裏有哪些特點?(讓學生自己自由地說一說)小結自然數在數物體時表示的意義,說明自然數是整數。

2、學生練習。

教科書41——43頁的練習。

教學反思:

小數、分數、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內容:教材第43——47頁。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分數、百分數的意義及相關概念,認識分數與小數的聯繫、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繫和區別,以及分數與除法之間的聯繫;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判斷、分析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小數的意義。

1、說出下列小數的意義。

O.3 0.13 0.258 O.013

學生口答後,說明一位小數、兩位小數、三位小數……分別表示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幹分之幾……

2、引入課題

我們已經複習了整數和小數的知識,今天開始,我們複習分數和百分數的知識。這節課,我們複習分數和百分數的意義。(板書課題)通過複習,要進一步掌握分數、百分數的意義及一些相關概念,認識這些概念的聯繫,並提高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二、複習分數的意義和相關概念

1、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

提問:根據上面每個分數的意義,你能說說怎樣的數是分數嗎?(板書:分數的意義)上面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是什麼,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什麼叫分數單位?(板書;分數單位)

2、說出下列各題的商。

2÷9 4÷13 ÷7

提問:在上面算式裏,能用整數表示這些算式的商嗎?像上面這樣兩個數不能整除時,用什麼數來表示商?指名學生口答商是多少。提問:除法與分數有什麼關係,用字母怎樣表示?

3、學生練習。

(1)做“練一練”第l、2題。

學生填在課本上。指名口答,並說說怎樣想的。

(2)口答練習十五第1題。

提問:爲什麼這兩個分數不一樣?

(3)口答練習十五第2題。

指名學生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

(4)口答練習十五第3題。

指名學生說出每句話的含義。

4、比較每組數裏小數與分數表示的意義。

0.3和 0.13和 0.013和

你覺得每組數裏小數和分數表示的意義有什麼聯繫?可以看出小數實際上是怎樣的分數?

5、複習分數的分類。

(1)提問:我們把分數怎樣分類的?

(2)做“練一練”第3題。

指名學生口答。

(3)提問:你是根據什麼判斷一個分數是真分數,還是假分數的?(接“真分數”和“假分數”板書:分子<分母 分子≥分母)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值有什麼區別?

(4)提問:假分數可以改寫成怎樣形式的數?帶分數和整數能改寫成假分數嗎?

(5)做“練一練”第4題。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提問:假分數怎樣化成帶分數或整數?帶分數或整數怎樣化成假分數?

6、複習最簡分數。

(1)提問:怎樣的分數是最簡分數?誰來舉幾個最簡分數的例子?

(2)在( )裏填上適當的數,使每個分數都是最簡分數。

①4米是6米的 。

②9千克是12千克的 。

③5釐米是1O釐米的 。

指名口答後提問:這裏的分數表示的是什麼意思?(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三、複習百分數的意義和相關概念

1、做“練一練”第5題。

讓學生填( )裏的數,然後口答,老師板書出97.5%提問,97.5%是什麼數,它是怎樣計算出來的?合格率97.5%具體表示什麼意思?(合格的零件數佔零件總數的97.5%)從上面的數裏,你能知道怎樣的數叫做百分數?(板書:百分數的意義)請你說出幾個百分數。你認爲百分數的意義與分數的意義有什麼聯繫,有什麼不同?

2、複習“成數”。

(1)提問:“成數”實際上是什麼數?在哪裏用“成數”來表示?

(2)做“練一練”第6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然後口答。

3、做練習十五第4題。

學生做在課本上,然後指名回答。追問:怎樣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

四、綜合練習

1、教科書46——47頁的練習。

教學反思:

常見的量

教學內容:書48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學生加深認識已經學過的量及相應的計量單位,認識長度、面積、體積(容積)、質量、時間及其計量單位的聯繫和區別,進一步體會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加深理解並掌握各類量相鄰計量單位的進率。

2、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對常用的計量單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認識。

學習過程:

一、激趣引入

板出:5( )= 5000( ) 8( )〉8( )

提問:老師在黑板上寫了2個奇怪的式子,你能想辦法讓這些式子成立嗎?

學生填空。

教師小結:單位名稱的作用真的很大!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複習常見的量。

二、梳理知識:

1、回顧單位。

提問:我們學過了哪些計量單位?你打算怎麼整理?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彙報整理方法。

2、小組整理,教師巡視。

3、學生彙報。溝通聯繫。(找2-3人彙報)

提問:哪幾類計量單位間又存在着聯繫?

(1)容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2)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追問:有聯繫,也有區別,你能以1分米、1平方分米、1立方分米爲例,說說它們有什麼區別呢?

學生說,教師畫出三者的示意圖。

3、複習進率。

要求:這些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打開作業紙,邊想邊填。填完後同坐互相看一看填的對不對?

彙報:

(1)用1分鐘的時間看一看,並與自己寫的比一比,是否相同?

(2)你覺得哪幾個單位之間的進率要特別提醒同學注意的呢?

四、綜合練習。

教科書48頁的練習。

教學反思:的運算

教學內容:教材第49——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和法則,能正確地進行分數四則運算。

2、使學生能正確地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的四則餛合運算,並能靈活地選擇合理的方法使計算簡便,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複習分數的四則運算。(板書課題)通過複習,進一步認識分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和計算法則,能正確地進行整數、小數和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並能根據具體特點靈活地選擇合理的方法,使一些計算簡便。

二、複習運算的意義

1、提問:分數四則運算意義與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有哪些相同,有什麼不同?指出:分數加減法和除法的意義與整數完全相同。在乘法裏,除了求幾個相同分數的和用乘法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也用乘法。

2、做練習49頁的練習。

指名學生口答,其中第(2)題要求說明理由。追問:要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什麼方法計算?

三、複習分數四則運算法則

1、複習加、減法計算。

(1)做“練一練”第1題加、減法。

讓學生計算 + 、- ,同時指名板演。集體訂正,說說怎樣算的。

(2)提問:分數加、減法怎樣算?(板書:分數加減法:同分母的,分子加減,分母不變。異分母的,先通分再計算。)你能舉例說明嗎?爲什麼同分母分數加、減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異分母分數要先通分再計算?(只有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分數加、減法的法則與整數和小數的加、減法的法則有什麼共同特點?(都是把相同單位的數直接相加、減,所以整數、小數是把相同單位的數相加、減,分數是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

2、複習分數乘、除法計算。

(1)做“練一練”第1題後四題。指名兩人板演,其餘學生分兩組,每組做一組題。集體訂正,說說怎樣算的。

(2)提問:分數乘、除法怎樣算?(板書:分數乘法;分子、分母分別相乘。分數除法:乘除數的倒數。)

3、做“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小黑板出示,指名學生說出得數。第三、四行讓學生說說是怎樣算的。

四、複習四則棍合運算

1、做“練一練”第3題。

指名學生說一說各題的運算順序。提問: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的?指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順序與整數、小數相同。(板書)指名四人板演,其餘學生分兩組,分別做前兩題和後兩題。集體訂正。指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要按照整數、小數的四則混合運算順序進行計算,一步一步算出結果。

2、做“練一練”第4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看一看,應用了哪些運算定律。小黑板出示,指名學生回答,並在小黑板上用適當的符號表示出來。追問:這樣計算簡便一些嗎?爲什麼?指出:整數、小數的運算定律在分數裏同樣適用。在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裏,應用運算定律和規律,也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3、討論練習十六第2題。

現在請大家看練習十六第3題。討論一下,每道題的數有什麼特點,怎樣算比較簡便。指名學生口答怎樣算簡便。

4、討論練習十六第6題。

讓學生討論、填數。指名學生口答,並說明怎樣想的,有幾種填法。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複習了哪些內容?你能把這些內容簡要地概括一下嗎?

六、佈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十六第3題右邊四題,第4題下面三行,第5題。

家庭作業:練習十六第2題,第3題前五題,第4題第一行。

國小六年級數學複習課教案資料 篇六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53頁內容。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係和解題思路,能正確地分析、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

2、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簡單的和稍複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之間的聯繫,以及不同類型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結構特徵和解題規律;進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幾?

(2)50米的 是多少?

(3)多少米的 是20米?

學生口答後提問:第(1)題的40%是怎樣求的,表示什麼意義?第(2)、(3)題是按怎樣的數量關係列式的,這兩個式子都表示什麼意義?

2、引入課題。

我們根據分數的意義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的數量關係,學習過分數、百分數應用題。這節課就複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板書課題)我們學過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分爲簡單的和稍複雜的兩種情況。通過複習,要能進一步理解井掌握它們的數量關係、解題思路,更加明確它們的結構特徵和解題規律,提高分析、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能力。

二、複習解題思路

1、選擇下面三個條件裏的一個條件作問題,編出三道不同的應用題。

(1)松樹30棵 (2)楊樹50棵

(3)松樹棵數是楊樹的

學生回答時,分別出示三道應用題:

(1)松樹30棵,楊樹50棵,松樹棵數是楊樹的幾分之幾?

(2)楊樹50棵,松樹棵數是楊樹的 ,松樹多少棵?

(3)松樹30棵,正好是楊樹棵數的 ,楊樹多少棵?

指名學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師板書。提問:第(1)題爲什麼用“楊樹棵樹”做除數?第(2)、(3)題爲什麼都用“楊數棵數”乘言?你認爲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板書:關鍵:確定單位“1”的數量)追問:上面題裏與“÷”對應的數量是什麼?求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要怎樣算?第(2)、(3)題都是技怎樣的數量關係列式子的?

2、歸納基本思路。

從上面的題可以看出,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關鍵是確定單位“1”的數量,並且找出與“幾分之幾(百分之幾)”對應的量,然後聯繫分數、百分數的意義,或者一個數乘分數(或百分數)可以表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意義列出數量關係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分之幾,就用“幾分之幾”對應的數量除以單位“1”的數量;當“幾分之幾”是已知條件時,就要根據單位“1”的量乘幾分之幾等於與“幾分之幾”對應的數量來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組織練習。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十六第7題。

提問:這兩題有什麼相同?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列出算式,然後提問怎樣列式的,老師板書。提問:這兩題的數量關係式是不是相同?數量關係式相同,爲什麼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據數量關係式列式時,要找準相應的數量。

2、做練習十六第8題。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師板書。提問:這兩題有怎樣的數量關係?爲什麼所用的解題方法不一樣?

3、做練習十六第9題。

提問:這兩題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指名兩人板演,其餘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提問:爲什麼問題相同,而解題方法不一樣?這兩題各是按怎樣的數量關係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一般先確定單位“1”的量,(板書:定“1”)再根據單位“1”已知還是未知確定解題方法,明確用算術方法還是用方程解答,然後對照數量關係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課堂小結

通過複習,對於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你進一步明確了些什麼?

五、課堂作業

完成練習十六第7題的計算;練習十六第10、11題。

教學反思:

分數、百分數應用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87頁練習十六第12~16題,練習十六後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能正確地解答稍複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以及工程問題,提高學生分析推理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複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板書課題)通過複習,進一步掌握它們的結構特點和解題思路,能正確解答稍複雜的分數、百分數應用題,提高分析數量關係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二、複習基本方法

1、提問:解答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可以按怎樣的順序分析思考?

2、分數乘法應用題。

(1)校園裏有桂樹28棵,玉蘭樹棵數是桂樹的 ,玉蘭樹有多少棵?

(2)校園裏有桂樹28棵,玉蘭樹棵數比桂樹少 ,玉蘭樹有多少棵?

指名學生口答算式,老師板書,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提問:這兩題爲什麼都用算術方法解答?列出的算式爲什麼不一樣?從這裏可以看出,分析數量關係時要注意什麼?

3、分數除法應用題。

(1)校園裏有玉蘭樹21棵,正好是桂樹棵數的 ,桂樹有多少棵?

(2)校園裏有玉蘭樹21棵,正好比桂樹棵數多 ,桂樹有多少棵?

指名學生口答方程,老師板書。提問:這兩題爲什麼都用方程解答?爲什麼列出的方程不一樣?你認爲,這裏的應用題分析數量關係也要注意什麼?

4、小結。

從上面兩組題可以看出,在分數應用題裏,先確定單位“1”的量,如果已知單位“1”的量,用算術方法解答;當單位“1”的量未知時,用方程解答比較方便。分析數量關係時,還要注意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如果問題或已知數量與題裏的“幾分之幾”不對應,就是稍複雜的分數應用題,解答時先要根據題裏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找出相應的數量關係式,然後對照數量關係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十六第12題。

科書58——60頁內容。

教學反思:

方程

教學內容:教科書62——6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會用字母表示數和數量關係,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加深對方程及相關概念的認識,掌握解簡易方程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解簡易方程。

教學重點:會用字母表示數和解簡易方程。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理念:學習方式以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爲主。

教學步驟

一、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來複習解簡易方程,通過複習,要進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數量、數量關係和計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簡易方程的步驟、方法,能正確地解簡易方程。

二、複習用字母表示數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數量關係。

(2) 乘法交換律。

(3) 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寫出字母式子,同時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學生說說每個式子表示的意思。提問:用字母表示數有什麼作用?你能舉例說明嗎?(用字母可以表示數,還可以表示數量關係,如小明比小紅重2千克,用a表示小明的體重,那麼小紅的體重就是a-2.)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時要怎樣寫?

三、複習解簡易方程

1、複習方程概念。

(1)等式的意義:表示等號兩邊兩個式子相等關係的式子叫等式。如:3+6.5=9.5、7-4.2=2.8、3.6× 0.5=1.8、3.5+x=9.5等都是等式。

(2)方程的意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判斷一個式子是否是方程,首先要看這個式子是不是等式,接着再看這個式子中是否還含有未知數。如x 3.2=8、11x=363、x+7.6=11.4等都是方程。

(3)方程與等式的關係:等式的範圍比方程的範圍大。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如:35 ÷7=5、2x=0、3.5x=4、11.2-x=11.14等都是等式,但35÷ 7=5不是方程。

2、複習解方程

(1)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如:x=32是方程x-32=0的解。

(2)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做解方程。如:

4x=6

解: x=6 ÷4

x=1.5

提問:解題的依據是什麼? 怎樣進行驗算 ?

解方程的依據:

A、四則運算之間各部分的關係。

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

一個因數=積÷另一個因數

被減數=差+減數 減數=被減數-差

被除數=商 除數 除數=被除數÷商

B、等式的性質。

方程兩邊同時加上(減去)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方程兩邊同時乘或除以一個(不爲0)的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3)解方程應注意:書寫時,要注意先寫“解”字,上、下行的等號要對齊,注意不能連等。

四、綜合練習

教科書62——62頁的練習。

教學反思:

國小數學複習課教案 篇七

一、課題:量的計量

1、單名數、複名數的複習,並舉例。

請你說說圖裏學過的四邊形的名稱、特徵和字母表示的意義。

2、小組共同回憶探討。

二、複習,平面圖形的面積。

談話:回到學校,馬明對手頭的材料認真研究起來。

提問:你能幫馬明出個主意,更好地對這些數據進行比較研究嗎?

小結:用統計圖可以把數量之間的關係表示得更加形象具體。

提問:我們根據統計表選擇什麼樣的統計圖?爲什麼?

總結:我們是根據統計圖的特點來選擇統計圖的。現在打開書p140,再看一看統計圖的特點與作用。

三、根據統計表畫統計圖。

要求:小組長拿出課前老師發放的製圖紙,在徵求組員意見的基礎上合作製圖。每個小組3人,每人完成一種統計圖。

引導評價板演學生的製圖。

四、分析統計圖。

出示討論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得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作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從扇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外銷產品佔產品銷售總數的百分比大?

4、綜合上面的分析,你建議馬明到哪個單位應聘,爲什麼?

國小數學教案 篇八

第十單元是總複習部分。複習,就其基本含義而言,是指爲了恢復或強化頭腦裏已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繫,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重新學習。這種重複學習並不是對已學知識的簡單重複,而是進行更高層次的再學習。國小數學總複習,不是知識的重複講解,單純的補缺補差,而是通過複習,把教材中的各部分知識進行歸納整理,以達到鞏固提高、融會貫通的目的。國小數學總複習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擔負如此重要的任務,因此,要切實做好這一單元的教學。

一、特點分析

總複習是分兩部分安排的,一部分是對知識的整理,另一部分是供練習用的習題。新教材與舊教材在總複習的編排上有以下相同的特點:

1.複習的內容集中

本單元的複習包括了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20以內的數,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認識圖形,認識鐘錶,用數學。並且在編排時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把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分別集中起來進行復習,這樣便於學生進行整理和比較,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複習的線索清晰

本單元的複習用醒目的黑體字,以標題的形式,明確指出了複習的五部分內容。這樣以標題作爲整理知識的線索,一方面學生根據這些線索全面再現所學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根據這些線索將分散的知識綜合起來,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在總複習的編排上有以下不同:

1.複習的導向不同

複習的導向關係全局,只有把路引對,才能避免總複習的盲目性。原教材中有一個標題是“應用題”(小華買了一顆鈕釦用了6角錢,買了一根針用了3角錢,他買東西用了幾角錢?),它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新教材將“應用題”改爲“用數學”,選擇現實的、有意義的、與學生生活聯繫密切的具體實際問題,作爲“用數學”的問題,是以現實情境圖示的方式呈現的。如121頁12題,通過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呈現的,知道了他昨天看了9頁,今天看了8頁,一共看了多少頁?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在用數學中領會加減法的含義,更主要的是爲了讓學生知道學習數學知識是爲了解決問題,進一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自覺性。

2.複習的目標不同

原教材的總複習是鞏固所學的知識。新教材不僅停留在鞏固的基礎上,而且在知識領域中進行了延伸。表現在以下兩個複習中:

(1)在“認識鐘錶”的複習中,引導學生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在此複習中,一方面鞏固所學的知識:認識了鐘面,知道整時和半時(如117頁第6題),另一方面,通過練習會看接近整時的鐘面,使學生進一步說出大約是幾時(如120頁第9題,說一說,大約是幾時)。

(2)在“用數學”的複習中,引導學生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

通過前九個單元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根據情境圖中給出的資源(條件),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本單元的複習中,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如117頁第7題,畫面是一個停車場上已經停放了9輛汽車,同時還有幾輛車正開進停車場,但有的汽車沒有畫全。如果只看畫面,很難說出又開來了幾輛汽車,題目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說明“又開來了6輛”。要解決“現在幾輛車”的問題,只數出畫面上的汽車是不夠的,必須利用“又開來了6輛車”這個信息,從而培養學生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問題的意識。又如,121頁11題,畫面上畫的是9個小朋友正在雪地上堆雪人,同時又跑來幾個小朋友。如果只看畫面,無法確認又跑來幾個小朋友,於是挖掘形象圖以外的資源,知道“又來了9人”,利用這個信息,從而解決了“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

二、教學目標

通過複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一)知識與技能

1.能熟練地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序數含義及數的組成。

2.能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

3.能準確地辨認常見的四種立體圖形和四種平面圖形。

4.會看整時和半時以及接近整時的鐘面。

5.能合理地選擇有用信息解決問題。

6.能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整理歸納。

(二)過程與方法

1.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

2.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3.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4.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三)情感與態度

1.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3.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理念

本單元教學要充分體現新理念:

(一)數學學習要聯繫生活

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數學源於生活而又用於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再現真實的問題情境,把抽象的複習知識生活化,要改變問題的呈現方式,把靜態的複習知識動態化。

(二)數學學習要及時反思

反思,簡單地說就是對過去經歷的再認識。數學學習反思包括過去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心理行爲方式。對學生主體而言,學習是一種經歷,只有當經歷提升爲經驗時,學習才具備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經過反思後,我們就能從經歷中提煉出經驗來。可見,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地學習。因此,複習時要通過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三)數學學習要主動建構

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強調,課程應側重於“學科的結構”。他指出:無論我們選教什麼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重視教授和學習學科的基本結構,布魯納認爲有四個目的:第一,有利於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學科更加理解”;第二,有助於對數學知識的記憶,“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完美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第三,有利於對數學知識的遷移。他認爲,“領會基本原理的觀念,看來是通向適當的訓練遷移的大道”;第四,能夠縮小高級知識和初級知識間的差距。數學知識本身是有結構的,數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規律)都按照一定的內在聯繫方式聯繫着,客觀上存在着一定的結構,這是教材的知識結構。這個結構是系統的,有條理的。

認知結構是指個體已經形成的應付與處理學習情境或問題情境的內在知識系統。認知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信息經驗系統,也就是知識結構,它是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二是心智操作系統,也就是已有的智力活動方式或認知操作方式,它是獲得新知識的操作基礎。學生在複習數學知識之前,數學知識內容及智力活動方式在學生頭腦中按照一定關係或聯繫形成一個緊密的系統,這就是學生該學科的認知結構,這時候的認知結構是零散的,複習教學就是要完善學生頭腦中的這一認知結構。

要優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必須引導學生自主活動,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整理的方法不是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整理的結果也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給學生,這個建構過程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必須通過學生的自主活動,主動地加以建構才能獲得。因此,教師在複習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主動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養成自覺整理知識的良好習慣。

(四)要關注學生的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1.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面性。

傳統的課程,過於關注知識和技能,而學習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其他價值成爲附屬,可有可無。這樣教學,雖然強化了知識,但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它鮮明地提出了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強調既要獲取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又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注意三維目標的全面,在複習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

2.關注學生髮展的差異性。

人是有差異的,學生的發展也是有差異的,我們必須認識和承認這種差異。從生命意義上講,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徵。我們也不是複印機,啓動按鈕,即可出現數張一模一樣的內容。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因此,教師在複習教學中,要放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識。由於分類的標準不同,分類整理的結果也不相同,不能千篇一律。也許整理的結果在教師的眼中有優劣之分,但在孩子的整理過程中並沒有好壞之分。只要有理有據,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3.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在原有基礎上一種可持續發展,無終點。爲了自身的發展,人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健全自我人格,不斷地開發自我潛能,以適應社會的變化。這便需要有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必須立足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在複習的過程中,領會複習的方法。

四、教學策略

複習課難上,這是所有數學教師的共識,如何上好複習課,這也是所有數學教師的盲點。對於教師來說,複習的內容多,複習的時間短,不知從何下手。對於學生來說,複習的內容已學過,聽不聽無所謂。我們經常聽到學生抱怨:“複習課真沒勁兒,都是過去講過的”,“老做題,我都做糊塗了”。學生的上述反映說明了複習課存在的兩大誤區:一是複習的內容是“老調重彈”,把複習課看成了補課,二是複習的方法是“題海戰術”,把複習課上成了習題課。那麼,如何上好複習課呢?

(一)回憶,引導學生自我反思

回憶,是上覆習課不可缺少的環節,就是學生將學過的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的過程,“憶”是獨立完成的過程,“憶”是一個有序的過程。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中的知識。

1.藉助目錄進行全冊知識的回憶。

目錄是教材的組成部分,能幫助學生有條理地整理學習內容,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要點。本冊教材貼近學生的生活,設計了新穎的目錄。因此,可藉助目錄引導學生自主地複習。如引導學生回憶本學期你都學習了哪些數學知識?學生藉助目錄可知所學九個單元的內容:

(1)數一數

(2)比一比

(3)1-5的認識和加減法

(4)認識物體和圖形

(5)分類

(6)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7)11-20各數的認識

(8)認識鐘錶

(9)20以內的進位加法。

2.藉助課題進行單元知識的回憶。

看目錄所列的課題,回憶課題裏面的知識內容。如看目錄第三單元的課題是:1-5的認識和加減法。可知,這個單元包括1-5數的概念和計算兩部分。看小課題是:比大小、第幾、幾和幾。可知,數的概念複習的重點包括數的順序、序數的含義和數的組成。

(二)梳理,引導學生主動建構

從學生髮展的角度來說,獲得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網絡的能力,形成建構的意義是至關重要的。這種能力和意識是在經歷自主整理、主動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的。

1.自主梳理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頭腦中已儲存了大量的知識,但有些知識無條理性,堆積得越多,越不利於問題的解決,應用時無法提取。當學生頭腦中的知識以一種層次網絡的方式進行排列時,就很容易提取出來。因此,要引導學生將平日所學的零散的知識梳理爲系統的知識,以便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

梳理,是複習課的重點,就是將知識點按一定標準分類。梳理要完成兩項任務,一是將相同的知識點聯繫起來,二是把不同的知識點分開來,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其思考的方法主要是“分類“,分類是兒童學習數學時使用的重要方法,即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知識分化。因此,要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整理。學生自己找出分類的標準,按自己的理解方式進行重新組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來。

如在全冊教材的複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學習內容可以怎樣進行分類?有的同學分爲五類:

1.數一數、比一比

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

3.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

4.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錶

5.分類;有的同學分爲四類:

1.數一數、比一比

2.1-5的認識和加減法、6-10的認識和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

3.認識物體和圖形、認識鐘錶

4.分類。有的同學不知如何分類,可以引導學生看總複習進行分類,使學生自己感悟到複習數學知識的方法。

又如在“認識圖形”單元複習中,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圖形怎樣分類?學生整理知識的標準和方法不盡相同,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分類整理,有的同學可能按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聯繫(正方體的面、長方體的面、圓柱的兩個平面各是什麼形狀的)分類整理。這樣,抓準知識的連接點,剖析知識的分化點,求同存異,將知識條理化,系統化。

2.主動建構。

梳理之後,如何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需要經歷主動建構的過程。

⑴捕捉聯繫,畫圖建構

學生用自己手中的圖形學具進行整理,有的同學整理成如下的網絡結構。這一結構能清楚地反映哪些是立體圖形,哪些是平面圖形,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有怎樣的聯繫,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

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有的同學整理成樹狀結構。這種結構能清晰地反映知識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圖形,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從圖形這一棵樹上“生長”出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兩個“大枝權”,然後從立體圖形這一“枝權”上生長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四個小“枝權”,從平面圖形這一“枝權”上長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四個小“枝權”,形象清晰,不易遺忘。

⑵相互比較,列表建構

有的同學列表進行比較,使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之間的關係一目瞭然。

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這樣,學生親自理一理,試着串一串,在“做”中形成了良好的'認知結構,提高了學生整理知識、建構知識的能力。

(三)應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掌握所學的知識、構建認知結構是複習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應用。通過應用,能幫助學生形成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複習的應用可以分爲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層次,簡單應用,夯實基礎;第二層次,綜合應用,解決問題。因此,要精心設計習題,通過有效地練習切實提高複習課效率。

要現實性。要衝破傳統的數學複習課教學的束縛,挖掘社會生活的數學教育資源,精心設計一系列開放、有趣的數學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就在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如在“認識圖形”複習中,學生在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對這些圖形表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具體現實情境中能辨認這些圖形。可以出示情境圖,圖中有許多交通標誌,這些交通標誌都是什麼形狀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又如,用課件演示家庭佈置圖,看一看,在我們家中有許多物體,你能說一說它們是什麼形狀的嗎?(冰箱、彩電、電視櫃、書、寫字檯的抽屜是長方體,落地燈的燈柱、筆筒是圓柱,檯燈和足球是球。)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讓學生親身經歷生活情境。要有開放性。在練習的內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使學生各得其所,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複習課的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選擇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結論開放、解題策略開放的習題供練習時使用。教師出示學生課間活動的情境圖,圖中有的學生盪鞦韆,有的玩翹翹板,有的玩滑梯,有的跳繩。圖中還有花、樹、鳥等。要有綜合性。複習的面要廣,要關注全冊教材的知識點。如上面的一道題,涉及到數的概念、計算和用數學三方面的內容。

要有實踐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生的數學素質才能得到全面發展。因此,要多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

五、教學案例:

“認識鐘錶”複習課教學設計及評析

(一)自我反思,回憶知識

(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個孩子問:“媽媽,我想看動畫片,到6點了嗎?”)

師:圖中的小妹妹遇到了什麼問題?

生:圖中的小妹妹想看動畫片,但不知道幾點了。

師:你會怎麼告訴她呢?

生:我會說,你自己看吧。

生:我會告訴她,到6點了。

師:你學會了有關鐘錶的哪些知識?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有關鐘錶的知識,學生看書獨立思考,用鐘錶進行演示,再互相說一說,撥一撥。)

生:我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長針是分針,短針是時針。

生:分針指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

(生演示分針指着12,時針指着4,是4時)

生:分針指向6時,時針指向7和8中間,表示7時半。(生演示)

師:你認爲你撥的準確嗎?

(學生對自己的撥珠過程進行反思,這樣不僅關注了撥珠的結果,而且關注了撥珠的過程。)

師:在撥表時,時針和分針一定要撥到準確的位置。(教師予以提醒)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利用鐘錶的學具撥出整時和半時,激活了學生頭腦裏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自己分類,梳理知識

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撥出來的時間寫在黑板上。

(板書:11:00 3時5:30 9:00 6時半1:30 4:30)

師:你能把這些時間進行分類嗎?

生:我分兩類,一類是表示幾時,一類是表示幾時三十分。

生:我按時間的表示方法進行分類,也分兩類。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的整理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時間,用自己的喜歡的方法進行分類,學生是複習的主人。]

(三)貼近生活,應用知識

(教師出示情境圖,圖中一人手中拿着一張車票,票上寫着:從松原到扶余8:00開車,此時鐘表時刻是7:30。)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看車票知道的,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是8時。

生:我看時鐘知道了當時的時間是7時30分。

[以“生活“爲依託,讓學生在研究現實問題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構建了鮮活的數學課堂。]

(四)自主探索,延伸知識

教師出示三個鐘面圖,第一個鐘面上的時刻正好是8時,第二個鐘面上的時刻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上的時刻是8時剛過一點。

師:看下面三個鐘面,哪個鐘面上的時刻指的是從松原到扶余的開車時間?(學生指出第一個鐘面)

師:觀察這三個鐘面上的針,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留給了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師:把你的發現悄悄地告訴同桌。(學生互相交流)

師: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學生彙報,分享發現的快樂。)

生:三個鐘面的時針都指着8,第一個鐘面的分針正好指着12,第二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1和12的中間,第三個鐘面的分針指在12和1的中間。

生:不對,第一個鐘面的時針正好指着8,後兩個鐘面的時針差不多指着8,不是正好指着8。

(這個孩子會傾聽他人的發言,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認真傾聽了,聽懂了,從而積極響應;二是耐心傾聽了,當同學發言有錯誤時,等同學說完了才指出不足。)

師:因爲第二個鐘面的分針差一點到12,時針肯定差一點到8,第三個鐘面的分針剛過12一點,時針肯定也剛過8一點。

師:也就是後兩個鐘面的時針都是大約指着8。

師:每一個鐘面的時間是多少呢?(討論)

生:第一個鐘面是8時,第二個鐘面是不到8時,第三個鐘面是8時剛過一點。

師:像這樣,差一點不到8時或8時剛過一點,我們就不能說正好是幾時,而應該說大約是8時。

[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創設數學問題情境,爲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時空。在學生充分觀察、對比三個鐘面的異同點,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加以總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領悟到判斷大約幾時的方法。]

[總之,在本節課中,教師構建了一個“回憶-梳理-應用”的複習課教學模式。通過回憶激活了學生頭腦裏的知識,讓學生自己根據對知識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有關的知識按一定標準進行梳理,再應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