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中歷史教案人教版

國中歷史教案人教版

國中歷史教案1

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 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區、距今年代、房屋特點、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品種、飼養的禽畜品種、生產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藝術;通過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產生活方面與前人的比較,發現他們所取得的巨大進步,在此基礎上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培養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物插圖來設置問題,激發探究慾望,意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要點,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學會使用在比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中華大地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特別是以半坡、河姆渡爲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遠古中國人的高超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通過了解漫長的人類進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當時的生活狀況,體會人類征服自然的漫長和艱辛,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善待人生,增強徵服挫折的意志。

〖教學重點〗 能夠簡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爲代表的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徵。

〖教學難點 〗對原始農業文明的特徵的概括。

〖教學過程 〗

提問:中國遠古人類的代表有哪些?(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人類誕生之後,由於生產力低下,生存問題始終是問題。

提問: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點?(討論後回答)

衣:主要穿獸皮、樹皮製成的衣服。

食:捕漁、狩獵後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樹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較遠的地方。

提問:遠古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什麼?――羣居生活。

人類早期人類的定居地,我們叫聚落;按血緣關係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羣體,我們稱爲氏族。

引出新課:第2課 星羅棋佈的氏族聚落

看圖P7 中國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佈圖

提問:氏族聚落在分佈上有哪些特點?(數量衆多,星落棋佈)

今天我們就重點介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圖提問: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河姆渡位於長江下游地區)。

提問:誰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處位置的地形特點和氣候特點?(自由發言)

簡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

1. 距今年代:6000多年

2. 地點:陝西西安半坡村

3. 主要特徵:

A. 自然環境優越

B. 遺址呈橢圓形,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製陶窯場和公共墓地。居住區周圍有一條寬深各五六米的壕溝,用於防止野獸侵襲。遺址北邊是氏族公共墓地,東北邊是窖場。在居住區和溝外有公共倉庫。居住區內有四五十座房屋,密集有序。在居住區中,有一座很大的長方形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動的場所。

河姆渡聚落:

1. 距今年代:7000多年

2. 地點:浙江餘姚河姆渡村。

看圖:填充圖冊上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房子示意圖。

提問:你能分辨出哪一個是半坡聚落的房子,哪一個是河姆渡聚落的房子。爲什麼?

(半坡聚落地處乾旱地區,房子是半地穴式;河姆渡聚落位於溼熱地區,房子是幹欄式房子)。

有了房屋就可以避風禦寒,防蟲蛇猛獸。是人類生存能力提高的又一表現。

看圖: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頂復原圖。

提問: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

改善了居住和飲水條件,可以遠離天然水源的地方居住,同時可以解決枯水季節的飲水。在水進上面建有草頂井架,這樣有效地保證了生活飲用水的潔淨,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懂得衛生的重要性,他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人類在進步着。

看圖: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

提問:這些箭頭說明了什麼問題。(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已經使用弓箭。)

提問:在弓箭發明之前,原始人靠什麼工具來獲取獵物?(石器和木棒)

提問:弓箭和木棒、石器相比有哪些優越性?(增加了安全係數、準確率高、省力、獵取的東西增多等,言之成理即可)

看圖:書第8頁半坡聚落遺址出土的“鑽孔石斧”和書第9頁河姆渡聚落遺址出土的“骨耜”

提問:從“石斧”的圖片中,你能得出哪些歷史信息。(自由發言)

(石斧的刃部經過了精細的打磨,說明半坡居民已經會磨製石器了,石斧上部中部有一圓洞,說明當時半坡居民鑽孔的技術十分熟練,斧上有洞,說明半坡上可能會在斧上安裝木柄,便於勞動。石斧的作用主要是開墾荒地,說明半坡居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當時磨製石器的種類很多,有石斧、石鏟、石鐮、石刀等;而且石器的數量很大,出土的工具達到數萬件之多。河姆渡居民除使用磨製石器外,還使用骨耜。

提問:河姆渡居民爲什麼要使用骨耜?用石制的工具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自由發言)

(南方土質很粘,如果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粘上大量粘土,不利於耕作,而骨制的工具既鋒利,又不粘泥土,使用起來較爲方便,因此,南方多使用骨耜)。

弓箭的使用是人類在向大自然索取食物,但這些食物的獲得是消極的,是大自然恩賜給原始人類的,但是,當人類逐漸懂得種植糧食了,人類就是在積極向大自然作鬥爭,從而獲得自身的發展。但時,當時的條件還是很惡劣,原始的農業併不併保證他們的生活無憂無慮。

看圖:半坡出土的魚鉤、魚叉。

漁獵仍在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提問:原始畜牧業是如何從狩獵發展起來的?原始畜牧業的產生和弓箭的出現有什麼密切關係?誰能描繪一下當時的景象?(學生作出一些推測後,教師再補充)

由於弓箭的發明,獵物多了,人們一時吃不完,就把受輕傷的動物或活捉的馴養起來,慢慢就成了家禽家畜。當時人們已學會飼養豬、狗、牛、羊、雞等等。

看圖:書第8頁半坡聚落遺址出土的石磨盤。

提問:磨盤最主要的用途是什麼?(磨糧食)

從而證明半坡居民已經會種植莊稼。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粟就是穀子,粟和水稻分別是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主要糧食。

提問:你能分清他們各自種植什麼嗎?你的依據是什麼?(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地處北方,以種植粟爲主,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地處南方,以種植水稻爲主)

提問:糧食收穫後,用什麼容器可以裝糧食及種子?(自由發言)

看圖:書第9頁半坡遺址出土的魚紋彩陶盆和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黑陶鉢。

提問:陶器的主要材料是什麼?(水、土)

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製陶器是原始手工業的一個重要部門,在半坡所發現的陶器裏面,完整和和可以修復的就有1000多件,碎陶片竟有50萬片以上,半坡出土的陶器的底色一般爲紅色,上面大多繪有人、動物和幾何花紋等圖案,稱爲彩陶。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有黑陶。

提問:陶器的用途你能說出哪些?

陶器可以用來存放、儲存物品,特別是水和液態食物,使人類的食物不僅可燒烤而食,又增添了蒸煮的方法,增加了營養。這些陶器既是實用的生活器具,又是精美的原始藝術品。

提問: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有:

A. 處於大致相同的社會發展時期;

B. 都以農業爲主要經濟形態,兼有飼養、漁獵採集等經濟活動;

C. 都會建築房屋過着定居生活;

D. 都普遍製作和使用磨製石器、陶器等。

不同之處有:

A. 處於不同的地理環境:半坡居民位於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位於長江流域;

B. 建築房屋的特點不同: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幹欄式建築。

C. 代表性農作物不同:半坡居民是最早種植粟的居民;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居民。

D. 陶器所反映的藝術風格不同等。

距今四五千年前,在山東大汶口一帶又有了原始居民。這些居民以農耕爲主要的生產方式。

看圖:山東大汶口墓地出土的陪葬品:玉鏟、鏤孔象牙梳

在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有的隨葬品如陶器、玉器等多達180多件,有些墓葬只有一兩件隨葬器,甚至什麼隨葬器也沒有。

提問: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

這種現象說明,隨着生產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聚落的成員之間產生了貧富分化。

〖小練習〗

問題:河姆渡原始原始居民會蒸米飯嗎?

要求:1、以小組爲單位

2、如果你認爲“會”蒸米飯,請用文字表述出來或畫出示意圖。

3、如果你認爲“不會”,也請說出理由。

教案反思:

本教案採用了教師啓發式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實物插圖來設置問題,激發探究慾望,意在問題情境中尋找知識要點,最終概括出原始農耕文化的特點。

同時,教師還通過對比比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使學生學會在比較中探究的方法。

國中歷史教案2

課題說明:本課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而來。在我國曆,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於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爲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曆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課程標準:知道孔子,瞭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

標準解讀:1、怎樣認識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 ?

相比之下,觀念的遺物比物的和生產生活方式的還要多的多,單從數量上,就不能忽視觀念遺產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實上,他們是統一的,互相滲透,無法分開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遺產都不可能沒有觀念的影響和支配。從理論上說,思想文化與當代的關係最爲密切,因爲它是中國古代社會留給現代的最豐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遺產,是今日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覺地作爲一箇中國人所必須的修養。

2、中國古代思想家爲什麼只單列孔子一人之名?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在當今的世界,這種生活方式和觀念系統的許多重要內容仍有着頑強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而隨着世界形勢的發展,它的潛在價值將不斷地被重新發現、認識和評估。誠然,中國古代有着衆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認爲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國思想,必須瞭解孔子

3、“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指的是什麼?

“百家爭鳴”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個誇張的說法,沒有證據表明當時的學派或學術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謂“百家爭鳴”,表示當時流派的衆多和學說的紛爭。何謂“主要史實”?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還有道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兵家等,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商鞅、韓非,墨家的墨翟,陰陽家的鄒衍,名家的惠施、公孫龍,兵家的孫武、孫臏,如有可能,講述與其中某些人有關的歷史故事,如,孫臏賽馬之類,通過生動形象的情節,加深對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瞭解,所謂“百家爭鳴”是“各家爭鳴”是各家學派相互取長補短,形成了中國思想文化兼容幷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瞭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貢獻,知道“百家爭鳴”中的主要派別及代表人物。

過程與方法:本課教學以學生活動爲主,通過靈活運用隨堂小品、知識競賽、故事會等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分組活動這一形式,培養學生的協作性;通過假設歷史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發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孔子的教育思想,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瞭解老子的哲學思想,培養辨證看待事物的能力;學習諸子百家在社會大變革時期,敢於獨立思考,勇於創新,創造性探索的勇氣和精神,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重點: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難點:通俗講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張

課前準備:預習教材本課內容,閱讀相關課外知識

評價方式:觀察評價法、調查評價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概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特點:在我國曆,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是一個稱霸爭雄的時代,是一個變革圖強的時代。這一社會現實付諸於意識形態領域,使得這一時期又成爲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家就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各抒己見,彼此辯駁,從而帶來我國曆第一個思想大發展的黃金時代!

(過渡說明)本課側重介紹了當時5個主要的思想學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們將這9位代表人物與8個縱向小組分別對應起來。(對應見下)

新課講授

(分組閱讀)每個同學分別找到自己組對應人物的相關介紹加以閱讀,能與自己的課外所瞭解的相關知識相結合。

第1、2小組——孔子(儒)

[學生活動1]

如果我們要爲孔子製作一張名片的話,該如何介紹呢?——簡介孔子的生平

(通過假設這一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而達到了解孔子的目的)

(備註)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三歲喪父,幼年生活貧困。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和乘田(放牧牛羊)這樣的小官。由於他發憤爲學,博學多能,三十歲後便開始開辦私學,廣收門徒,成爲文化傳播的使者。51歲時任魯國中都宰,卓有政績。後先後任小司空,大司寇。54歲時因魯君不聽朝政,便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他帶着弟子到過7個國家,但未能得到任用。14年後回到魯國,專心從事古代文獻的整理與傳播工作。5年後逝世。

[學生活動2] 隨堂小品:因材施教

(參考)教材p44上的文字材料(補充)學生公西華的詢問與孔子的答覆

(提醒)注意表演時的人物性格和神情

(引申)孔子的教育思想:學“習”、學“問”

(說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此外,有: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等

(聯繫)語文教學“《論語十則》”

(從進度上看,七年級語文教學剛好教到《論語十則》這一課,可與歷史教學實現互動,在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相通之處,如下面提到的周國平《人生寓言》等,這與歷史課向歷史與社會課的改革也是一致的)

(啓發思考)1、孔子的教學思想給你的學習狀態有什麼啓發麼?

2、可能你已經理解並記住了這些言論,但落實到行動中了麼?

(子曰:“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如何更好的實現啓發式教學,做好這樣的“君子”,是教學課程改革一個重要的內容。)

(簡介)孔子的政治思想:“仁”——的道德準則

(說明)“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克己復禮爲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苛政猛於虎”,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減輕剝削,主張行德政,省刑罰,反對暴政虐民。

(對七年級的學生而言,過多直接引用古語加以說明,會使學生不知所云,一一加以解釋,又不爲時間所允許,故而在授課過程中只選擇具典型意義的言論加以解釋,下同)

第3小組——孟子、荀子(儒)

[學生活動3] 知識競賽

(搶答/備註)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經》、《易經》、《春秋》

六藝/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認字寫字)、數(算術)

明清時期以四書五經爲題的文章叫什麼/八股

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

(通過知識搶答這一方式促使學生多接觸這方面的課外知識,實現探究性學習,同時通過題目所涉及的知識對本課內容加以補充)

(小結)孟子的生平:名軻,戰國中期鄒國人,受業於子思之門人,曾遊歷數國,闡述其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爲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

思想:“仁政”——“制民恆產”、“勿奪農時”、“省刑罰,薄賦稅”、民貴君輕(“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其他:“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捨生取義”……

(簡介)荀子:名況,趙國人。在多年的遊歷中,他接觸到各種學派的人物,研究了各派的學說思想,總結了各派學說的成就,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成爲儒學大師和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說明)斗轉星移、暑往秋來都是自然現象,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天地官而萬物役”)

第4小組——老子(道)

(簡介)老子生平: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道家創始人

思想: 1、“道”——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準則

“無”——無爲而治,反對法治和禮治

2、樸素的辨證法: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而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結合)教材p45“動腦筋”以柔克剛

(說明)貌似強大的人可能會被弱者打敗,看起來聰明的人可能一生無所作爲,平凡的人由於努力可能回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學生活動4]

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對立面相互轉化的事例或理論

(備註)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苦盡甘來、否極泰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孔子、韓非子、李連杰、施瓦辛格、周杰倫、醜小鴨、周國平《寓言兩則》……

(通過這一活動,培養學生的聯想思維方式,帶給學生關於成長的一些啓示)

第5小組——莊子(道)

(簡介)莊子生平:名周,宋國蒙人,曾在家鄉做過漆園吏,不久即歸隱。著有《莊子》一書。

思想: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加消極。(無爲、無己、絕聖棄智)

[學生活動5]

小調查:你讀過《莊子》這本書麼,你能給大家講述其中的寓言故事麼?

(備註)朝三暮四、庖丁解牛、望洋興嘆、吐故納新、貽笑大方、邯鄲學步……

(說明)本活動與下節歷史活動課“《莊子》成語故事會”結合進行

(從某種角度而言,歷史本身即是由一個個故事組合而成,在歷史教學過程 中,利用故事會這一形式,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6小組——墨子(墨)

(簡介)墨子生平:名翟,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創始人。墨子後學克服了墨子學說中的宗教迷信成分,對認識論,邏輯學,自然科學中的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都有一定的研究和貢獻。墨者組成具嚴格紀律的團體,服從其領袖“鉅子”的指揮,過着簡樸的生活。西漢後墨學漸趨衰微。

思想:兼愛(“兼相愛,交相利”)、非攻、節用、節葬……

[學生活動6] 簡介墨子和公輸班的故事

(備註)公輸班爲楚國造雲梯準備攻宋。墨子趕到楚國,希望說服公輸班和楚王不要以大國欺侮小國,墨子與公輸班在楚王面前設置沙盤,演習攻防。公輸班用九種方法攻擊,墨翟用九種方法防禦。公輸班不能取勝,最後,公輸班說,“我還有最後的一着,但我不說出來。”墨翟說:“我知道你還有最後的一着,但我也不說出來。”楚王聽不懂他們的啞謎,墨翟說:“公輸班不過以爲殺了我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的三百餘門徒已進入宋國,登城協防,等待作戰。”楚王於是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

第7小組——韓非子(法)

[學生活動7] 簡介韓非子和李斯的故事

(備註)韓非子是戰國後期韓國人,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凌,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他寫了《孤憤》等文章,集爲《韓非子》一書,這些文章爲秦王嬴政讀到,極爲讚賞。當韓非作爲韓國的使臣來到秦國時,李斯妒忌其才能,加以陷害,韓非逼迫服毒自殺。

(簡介)韓非子的思想:1、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世異事異,事異備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理論,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只有實行嚴刑重罰,統治才能鞏固

(說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採取的許多政治措施,就是韓非理論的應用和發展。

第8小組——孫武、孫臏(兵)

(簡介)孫武:春秋晚期人,被吳王闔閭任命爲將,率軍攻破楚國。代表作《孫子兵法》

孫臏:前以介紹,此略,代表作《孫臏兵法》

[學生活動8]

你能給大家介紹《孫子兵法》中有哪些的觀點?

(備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以十擊一,以衆擊寡”、“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避實就虛”、“不戰而屈人之兵”……

(聯繫)對商業,學習的啓發有哪些

1—8個小組

[學生活動9] 比較各學派間的異同

(備註)如治國: 儒:仁政,後退的,希望回到西周時期

道:無爲而治,消極保守的,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原始時期

法:法治,以向前的,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戰爭觀:儒:春秋無義戰,反對一切戰爭/墨:反對非正義戰爭

(通過比較,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瞭解各學派間的異同,從而爲思考下面的問題打下基礎)

新課小結

[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我是一國國君/班主任,我認爲應該以

? 來治理國家/班級

(說明)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一個班級與治理一個國家是否有相似之處呢?

(通過這種假定思考和換位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推薦一套好書)蔡自忠漫畫集

(說明)可以在一種輕鬆幽默的氛圍中,非常生動直觀的瞭解諸子百家學說

(介紹一個網站)

(說明)一個很有意思的網絡mud遊戲,你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國家,然後選用儒、道、墨、法、兵、農六種思想之一來發展自己的國家,不同的思想會帶來不同的發展效果,想知道怎麼回事?那就試一試吧!

(如何將網絡更好的應用於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如何通過遊戲這一普遍受學生喜愛的方式,更值得我們思考)

教案說明

本課屬於思想史內容,理論性較強。故而教學的關鍵在於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講述,及通過多樣化活動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主動性;又由於內容較多,故而通過情境設置等方式,使問題可以作爲專題,供學生課後進行探索性學習。如:爲什麼孔子的思想在漢代以後被推崇備至,而當時卻處處碰壁?作爲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在近代被批判,而現代又爲何加以重新認識?作爲儒學大師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爲何會成爲法家的代表人物?儒、道、法思想多有相對之處,爲何常常爲歷代統治者同時採用?……此外,通過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可以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到這些思想的深遠影響,在感受這些思想魅力的同時,能對自己的生活、學習有所啓發。

國中歷史教案3

人類的形成

本課以“人類的形成”爲主題概述了原始社會的歷史演變,主要以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原始社會的瓦解三大問題爲線索,向學生展示了原始社會的歷史風貌。

氏族社會的產生。人類社會的歷史是隨着人類的誕生而開始的。直立人階段的原始人類已經過着集體勞動,共同消費的社會生活。在早期智人階段,人類除在集體組織內部進行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勞動社會分工外,同時在婚姻關係上已從原始的亂婚進入血族羣婚階段。也就是說,在一個集體內部禁止母輩和子輩之間的通婚(但同輩人之間卻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亂婚進步。實行血族羣婚制的集體,又稱之“血緣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這種家庭的典型形式,應該是一對配偶的子孫中每一代都互爲兄弟姐妹,正因爲如此,也互爲夫妻。”血族羣婚是人類婚姻關係發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組織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階段,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實行血族羣婚的血緣家庭逐漸轉變爲實行本血族內禁婚,必須和血族外的異性通婚的族外羣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爲夫妻而只能和另一個血族的男女通婚。這種實行族外羣婚制的血族就逐漸形成一個界線分明的社會集團,即氏族。通俗地說,氏族就是人們按照血緣關係組成的一個比較固定的集團,它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細胞。

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羣,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係(即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係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於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後成爲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着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着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爲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羣婚,這就比血族羣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於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並且可以避免由於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係爲紐帶,有助於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1)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中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個概念。“猿類”是指生活在千、百萬年以前的古代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完全形成的人”則是指已能夠製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脫離出來。

(2)關於人類進化史,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於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和已掌握的知識中全方位、多角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作爲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和討論,並與教師的陳述和總結相結合。

①提問:《聖經》中說,上帝首先製造了男人亞當,然後又用亞當的肋骨製造了女人夏娃,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由此引導學生看書、議論,營造熱烈、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②在學生的議論、紛爭中,教師可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或通過電腦多媒體手段將人類進化史進行直觀、生動的描述,以配合學生的討論,讓學生明辨是非,從而最終得出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而集體生產勞動實踐,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因素這一科學結論。

③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爲很多人認爲火的使用纔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教師以此要積極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人類進化知識中去嘗試新情境下解決新問題的試驗。我們人類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習慣於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雙手解放出來,這就爲古猿學習製造和使用工具,促進大腦發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說:“這就完成了從猿到人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之後產生的,它是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體現,當然在人類的進化火的使用確實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但並非具有決定意義。

(3)關於人種的起源問題,教師可結合近現代帝國主義分子宣揚的“種族優劣論”和所謂的“白種人是秀的種族”等相關言論,引導學生積極探討人種起源的原因,駁斥“種族優劣論”的邪說。考古發現,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遍佈亞、非、歐、美各洲大陸,由於混血和地球各區域地理條件差別造成的巨大影響,人類經遺傳而造成的膚色、毛髮、鼻脣等也極不相同,終於形成黃、白、黑三大人種。但這是外貌特徵的差異,各人種在體質和智力上並無優劣之分。人種的劃分是人類起源後在遷徙過程中隨着環境變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現代,帝國主義宣揚的“種族優劣論”是爲他們的侵略戰爭服務的。

(1)提問:“人類社會的歷史開始後,人類最初經歷的是什麼社會?原始人類爲什麼過着羣居生活?”引導學生看書作答,使學生對原始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有初步的瞭解,也爲下面討論“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等有關問題做準備。

(2)講述氏族社會的產生時,應積極引導學生從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婚姻關係的變化(即從血族羣婚到族外羣婚制的轉變)角度去分析氏族社會產生的原因。通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原理對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

(3)利用[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相關內容及材料;②在討論氏族社會產生的作用時,教師可作適當的提示和引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③討論上述問題時,要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再選派代表進行概括和總結,努力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二是看問題要全面。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爲依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課堂討論,突出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國中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於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方法

討論法、聯繫講述法、圖表法、圖片分析法。

教具

歷史文物、遺物圖片 、投影儀、小黑板。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最古老的人類,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了在早期人類時期,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爲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處,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這種狀況發生了變化,人類開始過着較爲穩定的生活,然而靠採集漁獵爲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否有保障?爲什麼?

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請大家閱讀“導入框”的內容:

這是個美麗的神話傳說,但它至少給我們一些啓示,那麼原始農耕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可以使原始人類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種植。

學生:原始人類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逐漸發現植物生長是有規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的現象。

經過長期的觀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種植方法,然而,這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就是這個漫長過程的真實寫照,隨着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由採集過渡到農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代表。

請大家閱讀第6頁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神農氏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製造工具,教人種植。那麼,天時、地利指的是什麼呢?是自然環境,包括氣候、水土、植被等。因爲這些直接影響不同地區人們的生活狀況。

請大家閱讀教材第7頁“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並找出這兩種居民所在的地點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這兩個遺址反映了我國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讓我們帶着疑問、好奇走進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們的生產、生活。

閱讀教材第7頁的小字,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麼?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鏟,與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經有了很大進步,許多石器已經作了磨光處理。 請同學們看課本第6頁“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農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證,此外定居還需要哪些必要條件,請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這說明了什麼?

我們看看課文中“幹欄式房屋”圖,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他們爲什麼將房子建造成這種結構呢?有什麼好處?

幹欄式房子是一種木結構的建築。浙江地區地勢低窪,潮溼溫熱。我國先民爲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於是蓋造幹欄式房屋。這種築房屋,由若干木樁、圓木、木板組成,下部有木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採取打樁的方法建成。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木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樑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幹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防潮溼,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這說明古代建築業開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然採用這種古老的建築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種植水稻、開鑿水井、建築幹欄式房屋以外,還飼養家畜,主要有豬、狗、牛爲主。河姆渡原始居民還製造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請同學們動腦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了哪些進步?

根據所學知識,你認爲應從哪些方面歸納比較呢?

從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主要靠採集、漁獵;回挖掘水井,飲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種植水稻,發展原始農業。從居住條件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裏;而河姆渡人已會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房屋的結構和樣式。從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來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使用打製石器,山頂洞人時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河姆渡人則使用磨製石器,並用耒耜耕地,而且會製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原始農耕的出現,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爲食物的“生產”者,人類第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瞭解,現在以同樣的方式,從時間、地點、工具、生產等方面歸納出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特徵。

對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個時期更進步?

很好,無論從工具的製造還是生產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進步,現在請大家看教材第7頁“幹欄式房屋”和第8頁“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比較一下:兩個房屋在結構上的不同又說明了什麼?

請大家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內容並歸納其特點

從上述情況來看,大汶口文化遺址已經屬於原始社會晚期,這與生產力發展有很大關係。生產力發展又引起婚姻狀況的變化,比較固定的婚配對象出現,人們已經有了初步的家庭觀念,故出現了把財產傳給後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餘財產。其具體過程應是:

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爲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餘產品被用於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爲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裏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並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隨着剩餘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爲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於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學生討論……

依靠“採集”爲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

學生閱讀……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餘姚,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陝西西安,生活在黃河流域。

說明江南氣候適宜水稻生長,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農耕生產成爲最主要的生活來源,因此,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進入原始農耕階段,而且有了較高的水平。

說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鑿井的技術。他們飲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有固定的居住場所。

學生討論……

學生討論……

學生:開始種植農作物,使用磨製石器和骨器;種植水稻、建築房屋、開鑿水井;飼養家畜,製作陶器、玉器和樂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製的耒耜

生產:.種植粟(世界最早爲河北武安磁山)

飼養:豬、狗等動物,用漁具捕魚

食物:種類豐富,粟(主)、魚、肉、蔬菜(副)

建築: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製造:彩陶,刻畫符號

紡織:紡線、織布、製衣

半坡居民,因爲從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進步,已經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種植的農作物品種多,還有飼養的牲畜更多,會製造彩陶。

因爲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氣候不同,故在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房屋建築方面也有區別。因長江流域水量充足,氣溫暖熱,故適宜種水稻,黃河流域降水量相對減少,且氣溫相對長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種植耐旱,且產量較高的粟爲主。這種自然環境決定了長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現,也決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現在北方,因爲這種建築形式可以適應北方寒冷的天氣。而長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幹欄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溼,二可以避蛇蟲猛獸之害。

1.農耕經濟有很大發展,農具發達

2.原始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4.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逐步培養學生通過歷史表象看到或尋找歷史發展軌跡的能力。

使學生明白大河流域爲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條件

使學生理解生產工具的改進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今天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房屋建築風格歷史淵源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歸納比較的能力,爲後面的學習鋪墊

分類歸納、比較便於知識的梳理、記憶

南北氣候的差異,導致生產、生活方式的明顯不同,這種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明確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種.種現象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