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5W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精品多篇)

詩篇沁園春長沙觀後感600字 篇一

毛澤東在1925年秋寫的《沁園春長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氣風發。當時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年到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這崢嶸歲月裏,作者和他的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讚歎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於是,發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這一段描寫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和其戰友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

整篇詞上片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片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爲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爲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傷感。毛詞與柳詞風格之軟硬、深淺立現。

“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遊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

詩篇沁園春長沙觀後感500字 篇二

這首詞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追憶往事,而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闋貫串起來。從上闋的“誰主沉浮”引出了下闋的“糞土當年萬戶侯”和“到中流擊水”的豪情壯志,突出了同學少年的崢嶸歲月,這就含蓄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是需要這樣胸懷崇高理想、敢於英勇奮鬥的熱血青年來肩負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闋雖着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着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雖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爲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峯,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爲經線,景爲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

詩篇沁園春長沙觀後感300字 篇三

讀毛澤東的詩,總會感覺到很強的時代感,總會感覺到他要抒發的感情是那麼的濃烈,是那麼氣吞山河,《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無論是《長沙》還是《雪》,雖是寫景,卻不失詩中要表達的抱負。

讀毛澤東的詩,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進他所處的環境的。我們沒有身臨其境,卻倍受君臨天下的氣勢。是的,中國從來就需要這樣的有志青年。

《雪》,磅礴的山巒連在一起,何等壯麗的冬色。寥寥幾筆,生動形象的冬雪圖就展現在眼前。似沒有紋身也一樣銘心。寫景同時抒發遠大的理想,是一代風流人物的表現。

《長沙》,深遠的秋景在毛澤東的筆下,不但沒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種感覺:秋原來是可以像春一樣充滿生機和生命。於是碩果累枝頭的季節,解放了人們的舊思想。對四周楓林如火的真實寫照,寄寓着他火熱的革命抱負。

《雪》與《長沙》是異曲同工,共奏中國美好江山的'悠揚樂韻。

詩篇沁園春長沙觀後感400字 篇四

我深刻認識到第一單元所學的文章都是經典,它們的文學意境與精髓讓我不禁感慨,讀後感《《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其中《沁園春長沙》讓我有許多感觸。

這首詞上半闋着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裏。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裏,魚羣擺動鰭尾,任意遨遊。

沁園春長沙的讀後感 篇五

1925年的中國,革命形勢蓬勃發展,作爲湖南農民運動直接領導者的毛澤東,又將去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國家前途和個人前途是一樣的光明。因此雖然他已經32歲,過了青春時期,不再有虛幻的感情爆發,但他骨子裏依然流淌着詩人之血,當他在離開長沙去廣州之前,重遊橘子洲,我們不難想見他內心的喜悅和高昂的激情。穿過80年的漫漫時光,我們似乎依舊看到,這個瘦高個子的偉人在略有寒意的秋日午後,用濃重的湘音吟唱的樣子。

他是一個人來的,我們從開頭的“獨立寒秋”就知道了。至於他爲什麼是一個人來,這個問題雖然觸及了詩歌創作的某種背景;但對我們賞讀詩歌來說似乎不是很重要。而從詩人的創作過程來說,“獨”字起着關鍵的作用。我們習慣將這首詞分爲“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和“中流擊水”圖,重點分析本詞“景中顯情”的生動表達和“化悲秋爲樂秋”的高邁境界。的確,這樣的文本分析解決了詞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手段,尤其是遠近仰附的視角變換和鮮明的色彩對比,很好地彰顯了詩人的開闊胸襟,拓展了秋詞的內容範疇。

但是,當我們進入詩人的內心,就會發現“獨”字貫穿了全詞。我們可以將本詞中的幾個關鍵動詞拿出來,“立”“看”“問”“憶”;因爲這幾個動詞串起了本詞的主要內容,所以有“領詞”之稱。“獨立”,他才強烈感覺到寒意,而這個寒不是心寒,相反,他的內心是高亢的;因爲“獨”,他才“看”得細,慢慢瀏覽體會風景的細節,靜靜觀看遼闊江面的船隻和高曠青天的雄鷹,纔可以看到水底的魚兒,看到秋天中亮麗的色彩;“獨問”,他纔會攬景興懷,自言自語直抒胸臆,噴發內心的喜悅和高昂的激情;而最後,是因爲“獨”才“憶”的,正是一個人來的,他纔會懷想故人往事,纔會展望未來。可謂是抒盡襟懷一“獨”字啊。

我們設想一下當時是詩人和他的衆多朋友一起來的,那會怎麼樣呢?他應該把一部分心思放在朋友身上吧?因爲他離別了,所以必須和朋友交流、對話、論辯、祝福,他就不會那樣專注地看風景、想往事、發幽思,那麼,他也許會記載下當時的場景,而我們也許就會讀到另外一種版本的《沁園春·長沙》了。

是的,特定的寫作場景會影響寫作者的創作心理和創作風格,分析文章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就是作者,揣摩一下寫作者的寫作姿勢、寫作習慣、寫作氛圍,那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我們也許可以從這裏窺見寫作的奧祕。

沁園春長沙的讀後感 篇六

整篇詞上闋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與同學們遊玩橘子洲,抒發了自己的抱負與感慨,表現了作者的豪邁之情。“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傷感。毛詞與柳詞風格之軟硬、深淺立現。“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遊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萬物霜天競自由”一切生物都在競相呈現自由的生命狀態,可見作者對自由的嚮往和追求。宇宙如此之大,但卻不知誰來掌握其命運。“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雖在問讀者,自己卻已經回答了。表明了作者以天下爲己任的偉大志向。同樣,在上文中的“萬、盡、漫、百、擊”等字中都可看出作者的豪邁氣概和宏偉的理想。

下闋作者回憶了青年時與同學們來此地遊玩,意氣奔放,用文字來抨擊醜惡的現象,讚揚美好的食物。“糞土當年萬戶侯”表現了作者志並不在獲得高官厚祿,而是爲了拯救當時的中國和人民,爲振興中華而努力。最後一句,顯示出了作者勇於向困難挑戰,不畏懼困難的精神。